1.0、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0、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0、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构成生命体的物质是原生质,原生质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等,这些生物大分子依照特定规律组装成复杂的结构,装配成各种细胞器,进而形成细胞。细胞(cell)是除病毒以外的所有生命体(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物生长与发育、繁殖、遗传与变异、适应与进化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均以细胞为基础。大部分生物体都是以细胞作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细菌、变形虫等低等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而动植物个体是多细胞生物,其细胞数目十分可观。多细胞生物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高度专化细胞,进而按一定规律形成组织、器官和系统,最终构成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有机体。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所有的病毒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它们的基本生命活动——复制与增殖。除了病毒以外,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作为生命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显著的基本共性,诸如相似的化学组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和类似的遗传语言、生命活动及其调控机制。同时,细胞又有明显的差异即多样性,诸如细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功能多样,但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各类细胞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种类繁多的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两大类。近年认为原核细胞并不是统一的一大类,建议将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古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三大类。支原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它却已具备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具有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存在的主要特征。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细胞,不大可能维持细胞的基本基本生命活动。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cell)是由英国的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与1665年观察软木(栎树木)薄片结构时提出的。荷兰学者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nhock)是世界上最早观察到细菌等活细胞的人。然后经过170余年后,直到19世纪30年代细胞学说的诞生人们才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在总结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生物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R.Virchow)提出了“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的著名论断,继而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概括细胞学说,可以归纳为:①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②新细胞来源于已存在细胞的分裂;

③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它们既有“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细胞相互联系、彼此协作,构成生命的整体,按共同的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

自从17世纪发现细胞以后,人们曾对细胞的概念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大凡有以下一些提法:细胞是有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形态与生理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组成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单位等等。以上这些定义从各个角度发出有一定的道理。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结构实体,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根据细胞在生物界中的共性,可以将细胞的概念定义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应从以下角度(几个方面)去理解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含义。

(一)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有机体除了最低等的类型(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单细胞生物的有机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由这一个细胞来承担,如细菌、衣藻、草履虫等;多细胞生物的有机体根据其复杂程度由数百乃至万、亿计,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构成,在整体中,各个细胞进行分工并各自行使特定的功能,同时,细胞间又存在着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协作,共同保证有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但有些极低等的多细胞生物体,如盘藻,仅由4个、8个或几十个未分化的相同的细胞组成,它们实际上是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之间的过度类型。高等动植物有机体由无数的功能与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组成。有人统计,成人的有机体大约含有1014个细胞,刚出生的婴儿机体约含有2×1012个细胞。人的大脑是由1012个细胞构成的复杂体系。1g哺乳动物的肝或肾组织有2.5亿-3亿个细胞。人体内有200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但根据其分化程度又可分为600多种,它们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差异很大,但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与分化而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功能相同的细胞群体构成集体的组织。应该指出,构成高等生物体的细胞虽然都是高度“社会化”的细胞,具有分工与与协同得到相互关系,但它们又保持着形态与结构得到独立性,每个细胞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构成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二)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在有机体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的过程中,细胞都呈现(表现)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能够进行代谢的自我控制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自动控制性很强的代谢体系),每一个生活的细胞都具有一套完整的代谢机构以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即使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各种组织也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来执行特定的功能。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细胞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通信联络,表现出精细的分工和巧妙的配合,使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有序地进行。例如,当人们在观看物体时,首先是眼球视网膜的观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之后此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因此,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单位来实现的。

在细胞内一切生化过程与试管内生化过程的根本不同点是,细胞表现为有严格程序性的、自动控制的代谢体系,这是由细胞自身结构的装置及其协调性所决定的,是长达数十亿年的进化产物。细胞结构完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细胞代谢的有序性与自控性的失调。虽然我们对细胞的知识领域还存在大片的空白,但我们确信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设计出的任何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机更为精巧。因此,我们可以把细胞看做是有机体代谢与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一切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都是依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基础的,这是研究生物发育的基点。近年认为,细胞的凋亡是生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平衡因素,与细胞增殖、分化具有互补作用。

众所周知,多细胞生物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体积的增大、数目的增加来实现的。有机体(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细胞的分化与凋亡来实现的,不管这些过程如何复杂,甚至我们对很多现象与机制的认识还处在朦胧的阶段,但毋庸置疑,细胞仍是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研究生物的生长与发育必须要以研究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与凋亡为基础。

(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不论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的细胞,单细胞生物的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简单或复杂的细胞,未分化或分化的细胞(除个别终未分化的细胞外),性细胞或体细胞,都包含全套的遗传信息,即全套的基因,经过无性或有性繁殖而延续后代。也就是说它们具有遗传的的全能性。植物的组织培养、动物的细胞克隆都足以说明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

由植物单个的生殖细胞或单个体细胞、由未受精的两栖类动物卵细胞,经人工培育与诱导可发育为完整的个体,这曾经是细胞全能性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人工分散出来的单个细胞,大多数可以在体外培养、生长、增殖与传代,虽然不能像植物细胞那样被诱导分化与发育为个体,但这些基本事实均可说明,虽然细胞是构成统一有机体的小小的局部,并受到机体整体活动的制约,但每一个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又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表现为独立的生命单位。近年哺乳动物的的体细胞克隆将细胞全能性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从而可以概括的说,每一种细胞都有发育为个体的潜在能力。

(五)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无数实验证明,对细胞结构完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阻碍细胞完成生命活动和细胞遗传全能性的实现,如不能使细胞遗传全能性实现,从而不能使生物持续生存。总所周知,从细胞分离出的任何结构,甚至是保存完好得到细胞核与含有遗传信息的线粒体与叶绿体,都不能在体外培养持续生存,并作为生命活动的单位而存在,而细胞不仅能独立生存,还能在合适的的条件下再生出完整的个体。因此认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还可以用较简单的事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假如我们将10个基因放在试管里,只要条件充分满足,它们都可以复制与表达。同样的10个基因放在细胞内就会不同。基因能否在细胞内有序的表达,以及表达的程序将受细胞整体内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严格有序的控制。

除上述的认识外,在此还必须强调,病毒虽然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但它们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基本得到生命特征(繁殖与遗传)。因此,就病毒而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也完全是合适的。

关于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细胞的认识与理解就成为一切生命科学的基础。由于细胞生物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深刻的交叉,尤其与化学、物理和数学一些新

概念的交叉,吸引了众多物理领域、化学领域与生命科学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参与。从他们那里吸收一些概念,近年来我们对细胞的概念提出一些新的补充与思考。

1、细胞是物质(结构)、能量与信息过程精巧结合的综合体

过去对细胞结构的研究,积累了很多资料,所以人们对这一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细胞的结构,特别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研究比较深入,而细胞分子结构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

关于细胞供能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特别是线粒体与叶绿体是功能的细胞器,已经比较清楚。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但能量转移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阐明。细胞中信息传递过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对这一领域知之仍少。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大多数过程,都伴随着信号的转导及其调控过程。目前认为,信号转导以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为基础。至于信号转导与结构的关系、结构与能量传递的关系,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细胞是多层次、非线性与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

3、细胞是高度有序的、具有自组装与自组织能力的体系

细胞中分子的自组装能力,对研究细胞的起源有很大的意义。生物分子的自组装能力,是以生物分子的弱(查生物大分子的弱是什么意思?)相互作用为基础的。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应该重视的。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构成各种生物体的细胞种类繁多,形态结构与功能各异,但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所有细胞却有共同的基本点:

1、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

细胞具有极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在各个层次上构成极为精密的细胞结构体系,从而构建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尽管细胞在外观及生理功能上千差万别,但细胞具有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

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约有24种元素,其中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钙(Ga)、钾(K)、铁(Fe)、钠(Na)、氯(Cl)与镁(Mg)等十几种在细胞中含量较多;钼(Mo)、碘(I)、锰(Mn)、钴(Co)、锌(Zn)、铜(Cu)、硒(Se)、铬(Cr)、锡(Sn)、钒(V)、硅(Si)、氟(F)等在细胞中含量极少,被称为微量元素。其中,碳(C)、氢(H)、氧(O)、氮(N)四种元素占90%以上。由这些元素构成细胞结构与功能所需要的许多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其中无机化合物主要是水(75%~80%)和无机盐(1%);有机化合物有蛋白质(10%~20%)、脂类(2%~3%)、糖类(1%)、核酸(1%)以及酶等。

无机化合物中水是最主要的成分,约占细胞物质总含量的75%-80%。细胞中的所有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所以水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介质。最基本的生物小分子核苷酸、氨基酸、脂肪酸与单糖,它们又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与多糖等重要的色和国内物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一般以复合分子的形式如核蛋白、脂蛋白、糖蛋白与糖脂等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由脂质构成的磷脂双份子层并镶嵌蛋白质的生物膜体系,由核酸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体系,这是构建任何类型细胞所必需的两大基本结构体系。真核细胞中还有骨架体系等。

2、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细胞质膜的存在使细胞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并在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不会使细胞体积无限增加。细胞质膜的表面积和细胞内关键物质浓度决定了细胞的大小。在真核细胞内,细胞膜内陷演化为细胞的内膜体系,构建成各种以膜为基础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生物膜也是细胞能量转换的基地。

3、DNA-RNA的遗传装置

所有的细胞都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而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内最重要的物质就是遗传物质DNA。在真核细胞中,DNA被包裹在细胞核内,而原核细胞的DNA是裸露的,没有核膜包裹,称为拟核。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能够被转录呈RNA,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研究结果表明,最早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DNA。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RNA曾起主导作用,它比蛋白质或DNA起源早。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分化为DNA与RNA,可能是细胞作为生命活

动基本单位稳定存在的重要环节。由于DNA储存遗传信息比RNA稳定,复制更精确,双链DNA的双链结构增强了修复能力更容易修复,更适合于对遗传信息的永久储存与精密复制,所以它取代RNA 成为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为了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RNA保留下来,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指导蛋白质的翻译合成。而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即RNA或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4、蛋白质的合成机器——核糖体

一切细胞内均存在合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体系——核糖体,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个别高度分化的细胞外任何细胞不可缺少的基本结构,包括最简单的支原体都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机器,在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中其重要的作用。核糖体在翻译多肽时与mRNA形成多聚核糖体,rRNA在多肽合成中起催化作用。

5、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所有的细胞增值都是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为了保证新产生的子代细胞具有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遗传物质在细胞分列前复制加倍,并在分裂时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这是生命繁衍的基础与保障。所有显存细胞都是有其祖先通过分裂产生的。从进化的观点看,现存的所有细胞源于共同的祖先。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细胞的大小

生物体中各种细胞的大小相差悬殊。大的如鸵鸟蛋的卵细胞,直径可达5cm,而最小的支原体只有0.1μm。但不论生物种类的差异多大,同一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都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之内。大象与小鼠的体格大小悬殊,但二者同一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却无明显差异。器官的总体积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可称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细胞一般都很小,直径在1~100μm之间,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大多数动植物细胞在20~30μm 之间。鸟类的卵细胞最大,鸡蛋的蛋黄就是一个卵细胞,其卵黄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满足早期胚胎发育的需要。一些植物纤维细胞可长达10cm,人体有的神经元可长达1m以上,这和神经细胞的传导功能相一致。可见,细胞的大小与生物的进化程度和细胞功能是相适应的。细胞的大小与细胞核质比、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及细胞内物质代谢等有密切关系。细胞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相对就越大,越有利于代谢物质出入细胞,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一般来说,多细胞生物体的大小与细胞的数目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关系不大。

2、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有球形、星形、扁平形、立方形、长柱形、梭形等。形态的多样性与细胞的功能特点和分布位置及功能有关。如起支撑作用的网状细胞呈星形,在血液中活动的白细胞多呈球形,能收缩的肌细胞呈长梭形或长圆柱状,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神经细胞则多突起呈不规则状。一般规律是,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形态与功能的相关性就越强。这些不同的形状一方面取决于对功能的适应,另一方面也受细胞的表面张力、胞质的黏滞性细胞膜的坚韧程度以及微管和微丝骨架等因素的影响。

四、细胞的一般结构和化学成分

细胞作为一个形态整体,结构紧密,完成了生长、发育、分化和生理活动等一系列过程。它们一般结构分为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其中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细胞质溶液、细胞骨架。

细胞是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化合物主要是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最主要的成分,约占细胞物质总含量的10%~80%。细胞中的所有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所以水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介质。有机化合物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

五、细胞的分类

在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细胞世界中,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进化地位及顺序、遗传装置的类型,即按照遗传装置的类型即是否含有典型的、由膜包被的细胞核与主要生命活动的方式等,可把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较简单的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只有拟核而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另一类是结构复杂的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由膜包被或无膜包被的细胞器。这一确切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细胞生物学家H.Ris最早提出来的。把细

胞划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两大类型,不仅对细胞生物学,而且对整个现代生命科学均具有深远影响。由此延伸而把整个生物界划分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与真核生物(eukaryote)两大类群,由原核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称为原核生物,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由单个原核细胞构成,而真核生物却可以分为多细胞真核生物与单细胞真核生物。近年认为原核细胞并不是统一的一大类,建议将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古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三大类。古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遗传装置虽与原核细胞相似,但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特征又与真核细胞接近。

原核细胞因没有典型的和结构而得名,细胞一般都比较小,结构较简单,主要油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a)和拟核(nucleoid)构成。古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遗传装置虽与原核细胞相似,但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特点又与真核细胞接近。真核细胞中按照细胞的营养类型,可将大部分真核细胞分为自养的植物细胞和异样的动物细胞。真菌也是真核细胞,它既有植物细胞的某些特征,如有细胞壁,又进行动物细胞的异养生长。

1、原核细胞

地球上在大约35亿年前就出现了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都比较小,直径为1~10μm,内部结构较简单,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拟核构成(图1.0-1)。

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由膜包被的细胞核,即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称为拟核。拟核由一裸露的环状DNA分子构成,分布于细胞的一定区域,也称核区,无核膜包被,遗传信息量小。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环的直径约为2.5nm。原核细胞细胞质内没有线粒体、质体(叶绿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等以膜为基础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即使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也只有由外膜内折形成的光合片层,能量转化反应就发生在这些膜片层上。大多数原核生物没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有些原核细胞(如细菌)还有紧贴细胞膜外的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区别于以纤维素为主的植物细胞壁。

自然界中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一般是单细胞的,种类较少,约5000余种,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蓝藻、黏菌、立克次体、放线菌、古细菌等。细菌与蓝藻是原核细胞的两个重要代表。

2、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是遗传信息量大、结构相对复杂的细胞,原始的真核细胞大约在12亿~16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有人认为更早一些在12亿~14亿年地球上前就出现了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一般比原核细胞大,结构复杂。真核细胞内有由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其核内具有结构复杂的染色质和核仁等。除细胞膜外,细胞质内还有许多由膜包被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器,包括细胞核、线粒体、质体

(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和液泡等。此外,还有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等非膜结构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为真核生物。一些单细胞原生生物(原生动物)、多细胞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特殊的真菌类等含有各种真核细胞。这些真核细胞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之间的差别可归纳为表1.0-2。

1、植物细胞除简单的藻类植物外,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具有最完善的细胞结构。图1.0-2为植物细胞显微结构模式图。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但具有植物细胞不具有的中心体。图1.0-3显示了动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模式。

表1.0-2列出了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差别。

初一生物教案: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基本结构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认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2.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3.练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4.通过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材料器具 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滴管,吸水纸,碘液,生理盐水,解剖针、刀片。 ●三、方法步骤 三人一组,分别进行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比较观察。 (一)、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1、准备。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片。用刀片切取洋葱鳞片(约1厘米х1厘米),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用镊子夹往一块盖玻片的边缘,将它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 3、染色。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去原来留在载玻片上的清水,好让碘液渗入到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把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1、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附着了一些碎屑。 2、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用碘液染色,然后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四、讨论 洋葱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五、课外活动 下课后大家寻找一些其它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来实验一下,看与我们刚才观察到的情况是否相似。 ●六、收获 1、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认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3、学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复习检测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2.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4.了解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二、复习提纲 *1、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3、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对光时, 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观察显微镜时,一般应该用左眼注视目镜内。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视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2—3mm 为止。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下看到的物 像是放大的倒像。显微镜下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5、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一般用碘液) *6、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线粒体等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 的场所 *7、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 的场所 (动、植物细胞结构图:教材) *8、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教材P43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图、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表) 9、液泡中有细胞液,其中溶有多种物质,有的可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能使细 胞呈现出颜色。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使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使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10、较小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 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细 胞分裂时,首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 *1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三、复习检测 1.如果在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右图所示。那么,在物镜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把目镜改为15×,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汇总 专题二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l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 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l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新细胞只能来自老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l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 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标本”越近,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是倒立的,因此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的原则是:偏哪移哪(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 焦螺旋调节(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的类型原核细胞: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真核细胞: 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较大染色体一个细胞只有一条DNA,与RNA、蛋白质不结合在一起一个细胞有几条染色体,DNA与RNA、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无核二、无染色体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细菌一般有质粒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多种的细胞器,植物细胞还有 叶绿体、液泡等生物类群细菌、蓝藻动物、植物、真菌二、细胞统一性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结构,都有遗传物质――DNA,都有细胞质/细胞膜结构。细胞学说:说明了动植物(或生物界)的统一性。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1.细胞膜(1)组成:主要为脂质和蛋白质,另有糖类。(2)结 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3)功能: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和控制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知识之后,进一步通过学习人和动物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细胞是植物体、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因此,本节内容在本单元和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观察,识别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2、技能掌握和指导:尝试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并能熟练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智能提高与训导: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实验能力;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爱护公物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制作玻片标本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体会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人和动物细胞图。 学生准备:准备画图的铅笔、橡皮、尺子。 教学流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你想了解人体细胞的结构吗?出示人的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验组成人体细胞的形态结构。新课教学 探究过程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1、引导学生回忆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操作注意点,然后观察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玻片的材料用具。 问题:(1)两个实验的材料用具有什么不同? (2)应该取实验材料的哪一部分? (3)为什么此实验用0.9%的生理盐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实验步骤并分组讨论、交流,时间大约3分钟。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玻片标本。 学生6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先选低倍镜,并注意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绘图时实事求是。 归纳:(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 (2)人和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与相同点。 (3)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二)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的相关内容。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测试题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分子 B.细胞内维生素D的浓度过低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细胞膜上含有多糖 D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根据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 B.细胞膜的流动性保证了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进入细胞 C.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D.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细胞的边界 其中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A项正确;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B项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多种形式,不一定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C项错误;植物细胞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结构,没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项错误。 3.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及脂质含量存在差异 C.在组成细胞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中,磷脂越丰富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A项正确。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及脂质含量存在差异,

细胞生命活动

细胞生命活动与医学、发育、与遗传的关系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具有特定的细胞结构,但各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是不同的,生物界除了病毒和噬菌体等最简单的生物体,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细胞结构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中,外面由细胞质所围绕,细胞质中含有细胞器,细胞质外是细胞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内存在多种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器.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繁衍后代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征。生物在繁殖过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在此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染色体发生各种动态变化。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复制遗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核与细胞质,各细胞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各部分协调配合,互相制约,才能完成整个生命活动。动物的细胞周期包括G1、S、G2和M期4个不同时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两种不同方式,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它们对维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创造和增加物种的变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遗传学意义。 一、细胞生命活动 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有些生命活动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晰,由于插人的目的基因不同,载体构建栗用的顺式组件不同,组装的空间位置不同,采用的表达系统不同,目的基因表达水平和阳性克隆筛选率都会有很大差异。另外,由于所有的顺式元件存在种属和组织特异性,所构建的高效表达载体不一定在所有细胞株中均高效表达。再者,细胞生长状态的差异,转染方法的不同培养时阉的长短,筛选药物浓度的高低,对表达量都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综合评价一个表达载体和表达系统,排除一些不定因素,筛选出最佳组合应用以GS为筛选标志的表达载体可兼有筛选和扩增目的基因两种功能,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以IRES连接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已成为核表达载体的主体。在同一启动子操纵下,筛选基因或报告基因与目的基因转录在同一mRNA上通过IRES的作用,表达出两种蛋白,因而在理论上可认为,通过了筛选或表达了报告基因的克隆必为阳性克隆,即表达目的基因的克隆,有报道说这种双顺反子的共表达率为90%。这就大大提高了筛选率,简化了实验过程。 二、细胞生命活动和遗传 每一个细胞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备潜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能力,即全能性.但它们组成一个整体时,在某种协调员如激素的运作下,又各司其职,具有协同性和统一性.它们的存在是按照群体的规则办事的结果,生物的生命活动又是细胞们按照生存法则协调统一的结果.离开群体,他们又不成为细胞.当然单细胞生物也如此,因为它们个体就是群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如此.辨证的统一. 基因的功能就是编码程序的。我认为细胞本身有开放的基因管理,但至于那些开放那些不开放,又受外界条件的控制。从哲学的观点看,细胞自身的功能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内因和外因就这样完美的在一个细胞上体现出来 将强启动子、增强子和可扩增的筛选标志组装在同一载体上,构建高效表达和筛选的表达载体并将其运用于最合适的表达系统中,是当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研究发展方向。 真核表达载体趋向于既有利于扩增目的基因又有利于筛选阳性克隆的载体的构建。许多有效的应用范围广的强启动子和增强子被人发现并应用于载体中,大大提高了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另外一些强的组成型启动子,如SV40早期启动子+PHTLv,已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细胞系中。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在这里进行基因复制、转录和转录、初产物的加工过

2019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含答案】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 一、生物分类的等级 1.(2019·广东广州)下列分类单位所包括的生物中,共同特征最多的是()A.种B.目C.门D.纲2.(2019·昆明)下列分类单位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少的是() A.界B.纲C.科D.种3.(2019·龙东、鸡西)以下生物分类单位中,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界B.纲C.科D.种4.(2019·齐齐哈尔、大兴安岭、黑河)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A.界B.科C.属D.种5.(2019·湖南湘西)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具有相同特征最多的是()A.界B.属C.纲D.门6.(2019·四川巴中)目前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主要有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是()A.界、门、纲、目、科、属、种B.界、纲、门、目、科、种、属 C.界、目、纲、门、科、种、属D.界、门、目、科、属、种、纲7.(2019·云南)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 A.界、门、纲、目、属、科、种B.界、门、纲、目、种、科、属 C.界、门、纲、属、科、目、种D.界、门、纲、目、科、属、种8.(2019·山西太原)以下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门、纲、目、科、属、种B.纲、目、门、属、科、种 C.门、纲、目、属、科、种D.种、属、科、纲、目、门9.(2019·湖北襄阳)从生物分类上看,下列各项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的是()A.玉米和青蛙B.家鸽和鲫鱼C.老虎和苍蝇D.黄牛和绵羊 10.(2019·烟台)猫和猫头鹰都能在夜间活动,它们特别大的眼睛使其获得最佳的夜间视 力。这说明() A.它们都喜欢在夜间捕食老鼠 B.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眼的结构与环境相适应 C.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它们都在一条食物链 11.(2019·新疆)下列选项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较少的是() A.梅属 B.双子叶植物纲 C.种子植物门D.蔷薇科12.(2019·聊城)如图是几种动物的分类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猫和虎之间的共同特征最多 B.猫和豹属于同科动物,有共同特征C.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亲缘关系近D.狗与虎分属两科,没有亲缘关系13.(2019·四川巴中)关于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则越小 B.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则越大 C.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则越远 D.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则越近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第二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学习目标 1.认识变形虫的运动摄食等生命活动 2.了解细胞膜、细胞核的作用,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学习重点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学习难点 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知识链接 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主要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以至一般泥土也可找到,亦可成寄生虫寄生在其他生物里面。由于变形虫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固定的外形,可以任意改变体形,因此得名。它的分布很广,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通常在浸没于水中的植物上就可找到。大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活的大变形虫的体形在不断地改变着,但里面的结构却比较简单。它的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的下面没有颗粒,均质透明的一层为外质,在外质的里面为流动的内质,内具有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以及处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 一、知识回顾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 二、自主学习 1.变形虫的结构非常简单,身体只由细胞构成。 2.变形虫的运动和摄食是靠() A足 B翅 C伪足 D鳍 3.变形虫的将细胞与外部环境分开,既有保护作用又能进行物质交换。 4.变形虫从外界获取的食物中含有、、 、等多种物质,其中能提供能量的有、 。

5.人每天都要吃和喝,这些营养物质被身体吸收后最终到达()。 A.全部排泄出去 B.细胞 C.肠道 D.胃里 6. 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作用。 三、合作探究 单细胞生物变形虫的生命活动: 1.变形虫是如何与外界沟通(物质交换)的? 2.变形虫是怎样获取能量的? 3.看图P47变形虫实验进行讨论,细胞核的作用是什么? 四、新知应用 思考多细胞生物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呢? 五、课堂检测 8.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控制作用的结构是(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壁 D.线粒体 9.植物细胞中,能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膜 10.细胞中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有关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六、学后反思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从容说课 1.本小节教材包括如下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类型、大小、形态;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功能及特性。 2.本小节主要讲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明确提出细胞膜是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有些蛋白质分子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层;有的蛋白质分子嵌插、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这种特点对于细胞膜完成各种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再有,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第二方面,关于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主要讲述细胞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而对细胞膜的其他多种功能不可能都加以介绍。由于细胞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复杂,其中主要讲述自由扩散方式和主动运输方式。教材强调指出,自由扩散是被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式的特点是必须有载体蛋白质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主要运输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接着,在讲了两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本小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①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知识,对于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物质出入细胞、物质代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面学习具有膜的细胞器及限选教材中《生物膜系统》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理解: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选择透过特性及两种运输方式。 应用: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知道:1.细胞的观察方法。 2.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种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树立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落实方案 1.使用挂图、模型等进行直观教学。 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生物的分类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弄清楚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 1、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特征。 例题:下列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A ) A 、 涡虫、鱿鱼B 、海蜇、青蛙 C 、沙蚕、带鱼D 、鲤鱼、河蚌 解析:B 、C 、D 中的青蛙、带鱼、鲤鱼属于脊椎动物,答案为A 。 2、你能尝试对以下植物进行分类吗? 肾蕨葫芦藓油松玉米向日葵水绵 A 类植物:单子叶植物(玉米) B 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向日葵) C 类植物:裸子植物(油松) D 类植物:蕨类植物(肾蕨) E 类植物:苔藓植物(葫芦藓) F 类植物:藻类植物(水绵) 以上植物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为什么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影响也比较小,其形态结构特征相对比较稳定。 例题: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B) A、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单子叶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被子植物。 C、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蕨类植物。 解析:松树无真正的花,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竹梅都有真正的花,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答案为B。 4、你能尝试对下列动物进行分类吗? 蚯蚓蜜蜂蜘蛛鱼青蛙蟾蜍蜥蜴壁虎鸟猫虎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 1、生物分类的等级和单位有哪些?最大和最小的单位分别是什么?最基本的 分类单位是什么?生物分类单位与生物物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分类单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2)最大的单位是界,最小的单位是种。 (3)分了的最基本单位是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如马和驴的后代骡不具有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 (4)关系: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类群就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类群就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 例题:右面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 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C) A、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 绿豆和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 十分相似。 C、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 和紫檀的共同点多。 D、种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2、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按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人们识别生物和利用生物的需要,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这对于人们认识生物的进化和发展,以及进行动植物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题:下面有关生物分类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分类单位越大,生物数量越大。 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C、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 D、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动物的生理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第二单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细胞怎样够成生物体 本章内容概览 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是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不能成为生物体。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本章讲述“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共分四节。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主要讲述了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特别强调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异同以及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物质的明显变化。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首先讲述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了组织,然后以人体为例,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个体,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介绍了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从个体、器官、组织到细胞,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介绍了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主要以草履虫为例,介绍了单细胞生物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也具有较复杂的结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3)举例说明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4)说明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5)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本章难点: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2)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 .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4) 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5)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一节 学习目标: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单位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单位 1. 生物分类单位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 A.界、门、纲、目、科、属、种 B.种、门、纲、目、科、界、属 C.界、门、纲、目、科、属、种 D.种、属、科、目、纲、门、界 2. 如图是食肉目分类等级示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图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属 B.狼和犬的相似程度最小 C.猫和虎同属于猫科 D.虎和犬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3. 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正确的是()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植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D.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种类越多 4. 屠呦呦因创制了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分类学上,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属,青蒿和棉花同纲不同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与棉花的亲缘关系比与向日葵的近 B.青蒿与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比与棉花的多 C.向日葵与棉花之间没有共同特征 D.以上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科 5. 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B.分类单位越小,所包括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C.分类的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D.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性状)等方面的特征 6. 下列这些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哪一组都是无脊椎动物?() A.海龟、鱿鱼 B.海蜇、青蛙 C.蜘蛛蟹、章鱼 D.鲤鱼、河蚌 7. 生物及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鱼类都属于一个种 B.亚洲人多为黄种人,欧洲人多为白人,非洲人多为黑人,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抗锈病小麦与易染锈病小麦属于两个不同的种 D.各级分类单位中,同种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8. 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类的主要根据是生物间的相似程度 B.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C.在生物分类中,同目的生物一定是同属 D.分类单位等级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9.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中的猫科动物,在生物分类上介于哪两个单位之间() A.门与纲 B.纲与目 C.目与属 D.属与种 10. 下列哪一组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A.蜥蜴、大猩猩 B.喜鹊、斑马 C.鱼、乌龟 D.蛇、狮网 11. 根据生物的分类,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远的等级是() A.界 B.门 C.科 D.种 12. 关于生物分类等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目”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C.同“门”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D.“犬属”比“犬科”的动物种类多 13. 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门是最大的一级分类单位 C.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D.花、果实和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14. 关于生物的分类,下面的解释正确的是()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亲缘关系较远 D.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15. 屠呦呦因创制了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分类学上,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属,青蒿和棉花同纲不同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与棉花的亲缘关系比与向日葵的近 B.青蒿与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比与棉花的多 C.以上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科 D.向日葵与棉花之间没有共同特征

人教版 必修一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案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1.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简述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观念——运用生物学观点 认识生物的统一性。 水平一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生命 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水平二研读教材·梳理探究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知识梳理———————————————1.建立过程 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观察到的是死细胞 17世纪,荷兰的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观察到的是活细胞 19世纪,德国的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提出者 施莱登、施旺 3.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不是“一切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施莱登、施旺未发现细胞分裂。 4.建立意义 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没有揭示生物界的多样性 [典例1]在“细胞学说”最初创立时,下列关于其主要内容的叙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生命 C.细胞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D.从老细胞核中长出一个新细胞,或者是在细胞质中像结晶那样产生新细胞 解析施莱登和施旺初始建立的“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细胞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后来魏尔肖又进行补充,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故D项叙述不准确。 答案 D [变式训练] (2019·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期中)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C.显微镜的发明是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重要一环 D.是多位科学家在探索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而建立的 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并未揭示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及答案 生物课是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特别对于理科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那么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你掌握好了吗?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一、选择题 1.小麦细胞细胞膜的主要组成元素是( ) A. C、H、O、N B. C、H、O、P C. C、H、O、S D. C、H、O、N、S 2.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的成分的改变有关,下列哪种物质成分不被当作检测细胞癌变的证据( ) A. 甲胎蛋白(AFP) B. 癌胚抗原(CEA) C. 糖蛋白或糖脂 D. 磷脂 3.人注射卡介苗后,经过免疫细胞的识别等过程,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抗体的产生体现了细胞膜的哪一种功能( ) A.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 B.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 排泄功能 D.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在细胞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中,其技术的重要一环是将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除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酶解破壁法。你认为普通的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所用的酶应选择( ) A. 纤维素酶和淀粉酶 B. 麦芽糖酶和纤维素酶

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D. 麦芽糖酶和果胶酶 5.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 A. 纸层析法 B. 沉淀法 C. 差速离心法 D. 密度离心法 6.下列对叶绿体和线粒体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 B. 两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C. 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 D. 两者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7.根据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 B. 心肌细胞比唾液腺细胞具有更多线粒体 C. 胰腺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 D. 生命活力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8.某物质是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成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那么该物质生成的场所以及它发挥生理作用的场所分别是( ) A. 高尔基体和叶绿体 B. 核糖体和细胞核 C. 核糖体和线粒体 D. 细胞核和线粒体 9.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其糖基团在什么地方与蛋白质结合( ) A. 核糖体上 B. 内质网上 C.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上 10.人体细胞因某种原因改变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下列受到影响的细胞结构是( ) ①细胞膜②线粒体③核糖体④中心体⑤高尔基体⑥内质网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3.练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和绘图的技能。 4.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5.通过有关显微技术的发展对认识细胞本质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利用多种媒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6.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7.认识显微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8.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教学难点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螅捕食、繁殖的过程,教师简要说明水螅是一种腔肠动物, 接着,展示水螅结构模式图,利用学生初中已学的水螅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 并认识水螅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推进新课 教师提问: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P28“回眸历史”第一段资料,并观察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 显微镜及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教师陈述: (1)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显微镜能放大的倍数为40~140倍,他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借 用拉丁文Cellar(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实际上这个小室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胡克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是在他的著作《显微图谱》一书中于1665年发表的。 (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设计较好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和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此后,虽对细胞观察的资料不断增加,积累了较丰富的材料,但在长达170多年的历史中,对 细胞的知识以及它与有机体的关系,人们并没有进行科学概括,没有上升到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 教师提问:细胞是谁发现并首次命名的?他所观察到的细胞是真正的细胞吗? 学生回答:发现并首次命名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胡克,但他所观察到的细胞不 是真正的细胞,而仅仅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 学生活动:阅读“回眸历史”中关于施莱登和施旺的资料。 教师陈述: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察了大量植物组织后,于1838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他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他的研究为细胞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对鱼、蛙、猪等多种动物细胞的系统观察,并将施莱登与自己的发现概述起来,论证了动植物均由细胞组成。于1839年发表了《动植物构造及生长相似性之显微研究》,著名的“细胞学说”由此诞生。 教师提问:

2017中考《生物的分类》试题和答案

2017中考《生物的分类》试题 1.(2017?新疆)在植物分类中,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界B.门C.纲D.种 2.(2017?天津)下列生物分类的不同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种B.科C.纲D.界 3..(2017?齐齐哈尔)生物分类由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 A.界、门、纲、目、科、属、种 B.种、属、科、目、纲、门、界 C.界、纲、门、科、目、属、种 D.种、科、纲、属、目、门、界 4.(2017?贵港)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哪一位科学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并被尊称为“分类学之父”() A.拉马克B.林奈C.达尔文D.哈维 5.(2017?云南)下列有关“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个物种只有一种生物 B.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 C.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远 D.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6..(2017?衡阳)关于生物分类单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分类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C.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D.对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 7..(2017?兰州)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C.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少 D.分类的主要根据是生物间的相似程度 8.(2017?丰都县)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个体大小 B.同一分类单位中的生物,其特征完全相同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D.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0.(2017?丹东)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A.科B.目C.门D.纲 答案:1D2A3A4B5A6B7C8A9A

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相关概念: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

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二、细胞核的结构: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猜你喜欢:1.高一生物细胞的结构知识点总结2.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结构基础知识点总结3.必修一生物知识点归纳4.高中生物细胞中的化合物知识点大全5.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