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doc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doc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doc

附件3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数据采集表格

表1 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

总人口(万)以1999年统计数据为准农业人口(万)

非农业人口(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密度(人/km2):城镇

农村

人口结构

财政收入(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GDP第一产业%

GDP第二产业%

GDP第三产业%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贫困人口比例%

单位GDP能耗(t标煤)

单位GDP耗水量(m3)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土地利用现状(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

土地总面积(hm2)

耕地面积(hm2)

园地面积(hm2)

林地面积(hm2)

草地面积(hm2)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hm2)

交通用地面积(hm2)

水域面积(hm2)

未利用土地面积(hm2)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3 水土流失(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

水土流失总面积(hm2)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

土壤水力侵蚀流失量(t/hm2/Y)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4 沙(石)漠化(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沙(石)漠化土地总面积(hm2)

沙(石)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沙(石)漠化土地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

风蚀和沙化耕地面积(hm2)

风蚀和沙化草地面积(hm2)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5 盐渍化(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盐渍化土地面积(hm2)

盐渍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

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hm2)

次生盐渍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

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年扩展速率(hm2)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6 土壤酸化(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

酸雨影响面积(hm2)

土壤酸化面积(hm2)

土壤酸化面积率%

土壤酸化土地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7 耕地(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

耕地总面积(hm2)

基本农田面积(hm2)

水浇地面积(hm2)

旱作农田面积(hm2)

≥250坡耕地面积(hm2)

污染和酸化耕地面积(hm2)

其它中低产田面积(hm2)

节水灌溉面积(hm2)*

退耕还林面积(hm2)*

退耕还草面积(hm2)*

退耕还湖面积(hm2)*

坡改梯面积(hm2)*

非农业占用耕地面积比率%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8 森林资源及林产品加工(省/区市县)

指标第三次森林清查第五次森林清查土地总面积(hm2)

林业用地面积(hm2)

有林地面积(hm2)

其中1:天然林面积(hm2)

红树林面积(hm2)

其中2:用材林面积(hm2)

防护林面积(hm2)

经济林面积(hm2)

疏林地面积(hm2)

灌木林地面积(hm2)

未成林造林面积(hm2)

苗圃地面积(hm2)

不同龄组面积:幼龄林面积(hm2)

中龄林面积(hm2)

近熟林面积(hm2)

成熟林面积(hm2)

过熟林面积(hm2)

森林覆盖率(%)

活立木总蓄积(m3)

建国以来分年代平均森林火灾受害面积(hm2)

其中: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建国以来分年代平均森林病虫害面积(hm2)

其中: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建国以来分年代平均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hm2)

其中: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8-2 林产品加工(省/区市县)m3、个

年份森林资源消耗量

木材产量林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商品材消耗

数量木材消耗总量木材来源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9 草地及畜牧业(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

草地总面积(hm2)

可利用草场面积(hm2)

可利用草场理论载畜量(羊单位)

草地实际载畜量(羊单位)

草地超载率(%)

退化草地面积(hm2)

可利用草场年减少速率(hm2/Y)

草地鼠害面积(hm2)

草地开垦面积(hm2)

工矿交通等占用草地面积(hm2)

人工草地面积(hm2)

改良草地面积(hm2)

围栏草地面积(hm2)

轮牧草地面积(hm2)

年末畜牧存栏总数(只)

年末畜牧存栏总数中山羊比重(%)

舍饲、半舍饲养殖比重(%)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0 水资源基本情况(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地(州)水资源总量(m3)

各流域水库、堤坝设计总库容(m3)

各流域水库、堤坝实际蓄水量(m3)

各流域年输沙量(吨/年)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1 地表水资源(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

地表水多年平均资源量(m3)

农业灌溉用水比例%

工业用水比例%

生活用水比例%

水库富营养化个数(个)、比例(%)

水库富营养化面积(hm2)、比例(%)

湖泊富营养化个数(个)、比例(%)

湖泊富营养化面积(hm2)、比例(%)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2 地下水资源(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

地下水年平均资源量(m3)

地下水矿化度(g/l)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m3)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3)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农业利用比率%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工业利用比率%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生活利用比率%

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深度(cm)

地面沉降面积(hm2)

地面沉降速度(cm/Y)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3 湿地(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湿地总面积(hm2)

天然湿地面积(hm2)

天然湿地占土地总面积%

其中:

滩涂总面积(hm2)

滩涂占土地总面积%

人工湿地面积(hm2)

人工湿地占土地总面积%

天然湿地围垦面积(hm2)

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率(%)

湿地恢复面积(hm2)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4 冰川(省/区市县)

指标截止86年截止99年冰川面积(hm2)

冰川年均积累量(m3)

冰川年均消融量(m3)

冰川年均后退速率(m/Y)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5 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省/区市县)保护物种名称(中文名)学名保护等级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6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省/区市县)

保护区(风景名胜、森林公园)名称位置面积(hm2)主要保护

表17-1 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省/区市

县)

主要农药品种农药名称施用量(kg/ hm2)备注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7-2 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省/区市

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年均农药施用总量(kg/Y)

单位面积平均施量(kg/ hm2)

施用农药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

重大污染事故次数(次)

重大污染事故污染面积(hm2)_08

重大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万元)

重点县(区、市)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8-1 化肥使用情况(省/区市县)

主要化肥品种化肥名称施用量(kg/ hm2)备注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8-2 化肥药使用情况(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年均化肥施用总量(kg/Y)

单位面积平均施量(kg/ hm2)

施用化肥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

重点县(区、市)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19 农膜污染情况(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

农膜使用面积(hm2)

平均使用量(kg/ hm2)

使用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

平均残留率%

重点县(区、市)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0 秸秆利用及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省/区市县)

指标名称指标值备注

秸秆综合利用率%

秸秆主要利用方式

畜禽粪便年产生量(t)

畜禽粪便处理率%

畜禽粪便污染面积(hm2)

重点县(区、市)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1 农村能源结构(省/区市县)

指标名称指标值备注

生产用能与生活用能的比例(%)

生物质能与商品能源的比例(%)

薪柴、秸秆在生活用能中的比例(%)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1 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省/区市县)

基地名称主要品种基地面积(hm2) 年产量(t)年销售额(万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2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恢复状况

(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

矿山企业类型

矿山企业数量

近年新建矿区类型95年以后近年新建矿区数量95年以后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hm2) 建国以来其中:林地(hm2)

草地(hm2)

耕地(hm2)

其它类型(hm2)

矿产开发造成土壤污染面积(hm2)

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恢复面积(hm2)

矿产开发污染土地治理面积(hm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重建率(%)

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hm2)

其中: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hm2)

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hm2)

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hm2)

其它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hm2)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3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与管理(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生态示范区名称

生态示范区类型、级别

生态示范区面积(hm2)

生态示范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其中:第一产业比例(%)

第二产业比例(%)

第三产业比例(%)

生态示范区建设前后GDP总量变化

其中:建设前

建设后

生态农业试点县名称

生态农业试点县类型、级别

生态农业试点县面积(hm2)

生态农业试点县产业结构的变化

其中:第一产业比例(%)

第二产业比例(%)

第三产业比例(%)

生态示范区建设前后GDP总量变化

其中:建设前

建设后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4 地质灾害(省/区市县)

指标指标值备注

地质灾害类型

发生地点

影响范围(hm2)

泥石流发生频率(次/年)

其它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次/年)

灾害点密度(个/ hm2)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5 沙尘暴(省/区市县)

年份次数天数地_ 点影响范围(km2) 能见度(m)最大风速(m/s)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注:从50年开始;本页不够,可另加附页。

表26-1 江河断流(省/区市县)

年份断流河流名称断流时间(起止日)断流天数(天)断流区段长度

(km)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注:从50年开始;本页不够,可另加附页。

表26-2 主要过境河流名称及流量变化

河流名称流量变化

19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表27干旱、洪涝、赤潮灾害(省/区市县)

年代建国以来分年代干旱

频率(次)建国以来分年代

洪涝频率(次)

建国以来分年代

赤潮频率(次)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表28-1 生态灾害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

(省/区市县)

年份水灾影响面积(hm2) 旱灾影响面积

(hm2)

病虫害影响面积(hm2) 备注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注:从50年开始;本页不够,可另加附页。

表28-2主要生态灾害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

(省/区市县)

生态灾害和生态破坏类型受灾人数(其中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万元)作物产量下降(%)备注水灾: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旱灾: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沙尘暴: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水土流失: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沙(石)漠化: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盐渍化: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江河断流: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赤潮: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其它灾害: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数据来源及时间:填表人:负责人: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2,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2、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编写参考提纲 1. 前言 简要介绍生态调查的背景和调查的有关情况 2.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 2.1.1机构建设 2.1.2法制建设 结论(写实,力求简练明了。下同。) 2.2 生态保护 2.2.1自然生态保护 ● 建国以来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主要成就(概述)● 森林保护 ● 草地保护 ● 湿地保护 ● 水资源保护 ● 海洋生态保护 ●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 生态示范区建设 结论: 2.2.2生物多样性保护 ●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 生物安全及外来物种防范 结论: 2.2.3农村生态保护 ● 农药、化肥、农膜控制与替代● 畜禽污染控制与畜禽粪便资源化● 秸杆禁烧与能源结构调整 ● 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发展 结论 2.3 生态建设 2.3.1水土保持 2.3.2造林绿化

2.3.3草地建设 2.3.4沙化治理 2.3.5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2.3.6其它 结论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3.1.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3.1.2气候条件 3.1.3土壤条件 3.1.4植被条件 3.1.5水文条件 结论 3.2区域社会经济特点 3.2.1经济发展(GDP、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等) 3.2.2社会发展(人口、文化、环境意识等) 结论 3.3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3.3.1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

3.3.2土地退化现状与动态变化 ● 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 土壤盐碱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 土地沙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 耕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 土地退化成因、危害及案例 结论 3.4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3.4.1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森林覆盖率变化、主要林种构成变化● 林地面积动态变化分析 ● 林龄结构构成变化 ● 活立木蓄积量变化 ● 累计造林面积与保存面积状况 ●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原因分析及个案 结论 3.4.2草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草地利用现状 ● 草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 草地退化与破坏成因分析及个案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 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一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

(完整word版)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表

3、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表 一、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表 表号:[2002]环生态1表 制表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函[2002]42号 有效期截止时间:2002年10月30日 填报单位: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代码1986年2000年 总人口万人 1 其中:农村人口万人 2 城镇人口万人 3 高中以上文化人口万人 4 文盲人口万人 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7 年财政收入万元8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9 其中:第一产业万元10 第二产业万元11 第三产业万元12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13

城镇人均年纯收入元14 贫困人口数万人15 贫困标准线元/人16 指标间关系:1=2+3,1≥4,1≥5,1≥4+5,9=10+11+12 单位负责人主管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 报出日期:年月日数据来源: ● 1——7:1986年数据采用当年统计年鉴数据,2000年数据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8——16:1986年、2000年各县市统计年鉴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表号:[2002]环生态2表 制表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函[2002]42号 有效期截止时间:2002年10月30日 填报单位: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代码1986年2000年(一)土地利用情况 土地总面积公顷 1 其中:耕地面积公顷 2 园地面积公顷 3 林地面积公顷 4 牧草地面积公顷 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公顷 6 交通用地面积公顷7 水域面积公顷8 未利用土地面积公顷9 (二)耕地 其中:水浇地面积公顷10 旱地面积公顷11 基本农田面积公顷12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遥感的方法 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 该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确定目标的原则: 确定环境目标必须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并可以时空分解和量化。

环境统计的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环境现象的特征与其数量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上的统计结果必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指对大量观察所获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 (3)归纳推断法:所谓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是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 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环境审计的内容 1.符合性审计. 2.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审计. 3.过渡审计. 4.有害物质的处理、存放及清理的审计 5.污染预防审计. 6.环境效益审计. 7.产品审计 环境信息的特点 时空性:环境信息是对一定时期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的反映。 综合性:环境信息是对整体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的反映。 连续性:环境状况的而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管理的步骤与其一致,因此环境体现一定的连续性。 随机性:环境信息的产生于生成要收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及特定的环境条件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文本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水环境容量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doc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080704110119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贵阳市花溪区,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观测和影像摄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有个充分了解。本次野外调查的时间是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基本路线为贵大南区——孟关——高坡,贵大南区——花溪公园——花溪水库——天河潭。野外调查主要是对调查路线沿途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进行观察记录。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再通过后期的文献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判断,对花溪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针对环境现状的相应对策。 一、自然、社会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分析

一、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 据研究,4000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 拥有森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中国 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 毁灭生态,大兴土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 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发展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 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 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农产品并重、以肉 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 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 僚机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族以骑兵为主 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 时间比肉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荒。西汉开荒8亿亩,东汉开荒7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 东汉时的5648万,减至767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战乱频仍,中国人 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 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 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顶之灾。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 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过来――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的小企业遍地开花;草场无人维护,过度 放牧,内蒙古等地的载畜量是草场承受能力的1~3倍,导致大部分草场退化, 1/4的草场荒废;一些地方盲目开垦,盗林毁林严重,近几年呼伦贝尔又出现 了新的开荒热;一些企业仍然肆意排放着“三废”,黄土高原上私营企业在乱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记山东省阳谷县##镇##村 安徽工业大学魏汝飞 一调研背景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着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国家曾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

胁在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令人欣慰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次我们所做的调查也就是基于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虽然所调查的只是一个行政村的情况,却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估计出广大农村的生态现状。 常家村属于咸阳市礼泉县,整体地貌属于平原,海拔高度460米。2006年总户数159,人口608人,2006年人均收入2550元。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可以很好的代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且由村里的道路和人均纯收入情况也可看出常家村属于中等经济水平,这也为其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使我们决定把常家村作为本次调查的目的地,虽然所得到的各项数据只是一个行政村的生态情况指标,却由于调查点的代表性,因而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态现状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可以针对这些现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在调查的最后我们也给出了一些现状分析和可行性建议。 二生态现状 从家庭饮用水来看,常家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使用自来水,占总比例76%,使用大口井水约23%,且是对大口井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从用水来源和使用方式上来看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村民的饮用水整体上非常清澈,而且由于工业的影响较小,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村民的习惯喝水方式是饮用开水,目前已达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