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大题

中国史学史  大题
中国史学史  大题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

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

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

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

《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

3、亲身访问。

4、慎重取舍。

司马迁的历史观

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6、试述《汉书》的价值和班固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班固在历史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汉书》的价值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

班固的历史观

1、班固对历史总的看法是天命论加循环论。

2、夸大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

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

班固的史学思想

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

2、“宣汉”思想突出。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地位与影响

班固是断代史的创始人。此后不仅纪传体,编年史亦写断代,所以被奉为断代史之祖。《汉书》自出现至南北朝时期,为之作注解的就有二十多家,说明学习研究《汉书》的人之多。唐朝颜师古集二十多家之注综合作注。唐时研究《汉书》的人很多,有的一家几代研究《汉书》,出现了“《汉书》学”。后代官私修史皆以之为楷模,但没有赶得上《汉书》的。南宋郑樵反对写断代史,他扬马抑班,认为断代史把“会通”的意义破坏了。而班固首创断代史,所以罪魁即是班固,他评马班曰“迁之于国,如龙之于猪。”又说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他认为《汉书》很大部分抄了班彪、司马迁的书,还没写完又由人续写,所写的只有《古今人表》,而《古今人表》又是质量最劣的。班固受到此抨击是不公正的,班固写《汉书》对前人有继承,只是理所当然的事。且班固并未割断历史,志都是通史,《货殖列传》、《古今人表》也都是通的。郑樵主张不割断历史是对的,但不割断历史不等于就不研究断代史,写断代史不见得就割断了历史。

7、纪传体、编年体的优缺点

纪传体

优点:

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

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

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

缺点:

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刘知几曰“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

优点:

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

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史书。

缺点:

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

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不好编年。

3、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

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

总之两汉时期是史学奠立基础的时期,从历史观、历史思想、史书体例等方面看,以后的史学大体不出此时的规范。

8、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和史学繁荣的原因

具体表现是: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这个时期史学繁富的原因:

(一)史书本身的发展。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两汉已为其奠定了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史学名著是史学发展的结果,又促进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的兴旺(私家有二意义:一是针对官修的私修;二是私人家学相承修史)。三国以后割据局面,使编史权力开放了,不是史官的人也可以写史书,写的人多了,成就也就明显了。同时各割据政权都提倡写历史。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历史、研究历史的风气。史书多了就竞争,有对史书好坏的评论。

(三)纸的普遍使用。汉初虽之有纸,但太昂贵,用竹简写书又太费事。汉代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三千字的信,是用车拉去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编史须先抄写资料,纸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所以为写历史提供了方便。

9、陈寿《三国志》的优缺点

其优点:

1、取材谨严,所记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2、文字简练、有条理。

3、劝善益治。

简略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现在看来其缺点是:

1、体例不完备,无表志。

2、很多重要史迹没叙述或叙述过简。

3、在历史观上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

4、回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

10、范晔《后汉书》的优缺点

优点:

一是把后汉史重新整理,所记内容丰富,删去了一些不重要的和不可靠的材料。

二是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类传。

三是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

四是突出的史论。

缺点:据与现存不完整的其他后汉史比较,综合过去著作时,《后汉书》在取舍之间舍的过多;《续汉志》没有继承班固的食货、刑罚、艺文诸《志》这是很大的缺欠。

11、《华阳国志》及其主要内容

正式的地方史是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始的,主要记四川和陕西一部分的历史。《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四川和陕西之一部分当梁州之地,故取名《华阳国志》,所记从上古到东晋。

内容分三部分:

(一)历史地理,地理沿革、郡县设置的变化,山川、物产、风俗,特别是按地区把30多个少数民族情况讲得很详细。

(二)政治史,从上古到东晋此地区的政治历史,特别注意割据政权,东汉初的公孙述,东汉末的刘焉、刘正,三国时的刘备、刘禅,东晋初的李特、李雄等。

(三)人物传记,从西汉到东晋初年共记390多人,其中妇女50多人。

12、隋唐宋元时期“正史“编撰的突出成绩

(一)唐官修前五朝史(梁、陈、齐、周、隋)

(二)唐官修《晋书》

(三)李延寿著《南史》、《北史》

(四)后晋官修《旧唐书》

(五)北宋官修《五代史》(《旧五代史》)

(六)北宋官修《新唐书》

(七)北宋欧阳修著《五代史记》(《新五代史》)

(八)元官修宋辽金三史

13、试述刘知几《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学批评理论和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

《史通》的内容与特点

《史通》原有52篇,失传3篇,现存49篇。其中《内篇》36篇,《外篇》13篇。此书四十九篇共83,000多字正文和原注9000多字,总计不到十万字。

《内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系统,各篇之间有关联。《内篇》主要讲历史编纂学,《史通》的主要贡献在《内篇》、在历史编纂学。《外篇》无系统,各篇之间无关联,似杂论。主要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古人著书常分内篇、外篇,并以内篇为主、外篇为辅。

《史通》的特点:

1、评论有据。每篇都有实例,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

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对班固和司马迁的缺点也不忌讳,对公认的坏的史书也指出其优缺点,有人形容刘知几为史学界的法官,似“老吏断狱”。

3、批评尖锐,对许多史家不真实的记载史实,痛斥,骂一些人为“奸贼”“凶人”。

4、主张明确。不仅评论别人,还要提出自己的主张。《史通》的这些特点是一般的史论书所难以做到的。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1、关于史书内容。

2、关于撰述方法。

3、关于体裁体例

4、关于文字表述。

5、关于撰述原则。

6、关于史学功用。

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14、试述中国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

《尚书》的《禹贡》和《洪范》是最早记典章制度的著作。《禹贡》主要记贡赋和地理,《洪范》(译成现代文曰大法)主要记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天文、历法、五行。从《史记》后成为纪传体的一部分“志”。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因以记政治制度为主,故称典章制度史。但唐以前都无独立之书。

唐朝刘秩《政典》35卷专记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如官制、兵制、刑志等,但仅限于政治制度,不合理。唐朝杜佑《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对学术界影响很大,与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形成三通。北宋王溥写《唐会要》、《五代会要》。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北宋南宋官修的《宋会要》等,都是断代的典章制度史。典制史自杜佑《通典》出而正式确立典制体史书体裁。其后发展迅速,重大成就在于三通。自典制体通史出现,对典章的沿革方明了。修史最困难的是修典章制度史。江淹有言,修史之难在于修志。

15、试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情况与编撰方法、主要内容、优点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著作情况及编纂方法

司马光认为纪传史太多,繁杂无序太不方便,编年史则都是断代,故立志于通史编年史,《资治通鉴》起写于英宗时期,初名“通志”后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写了共19年,前四年在开封京城写,受政事干扰,后15年在洛阳写,环境安定了,在十五年中司马光付出异常辛勤的劳动,自称“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他写史时认真细心,“抉择幽隐,校计毫厘。”自称精力尽于此书。在洛阳的《资治通鉴》草稿就有满满的两间房子。他采用的书籍多达300余种(其它零碎的材料占的不算)。

他有三个助手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刘恕、刘颁、范祖禹。其中刘恕最得力,是全局的副手。还有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掌校对文字。司马光说二刘和范氏是天下史学之豪杰。刘恕最得力,负责三国至隋,是全局的副手。刘攽负责两汉,范祖禹负责唐代。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有三个步骤:(1)编写丛目,按年月日的顺序编出历史事件的目录并注明资料的来源(这是确定此书要写的内容和所要参考的资料)。(2)写长编,即初稿。三人分工写,司马光定下的原则之一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分工考虑到了每个人的专长。(3)定稿,完全是司马光的工作,此步最难,工作量最大,唐朝部分范祖禹写了六百卷,司马光删之为八十一卷,用五年才定下这部分稿。

编年方法:克服了以前编年史的缺点,改进了叙事的方法。司马光“因丘明编年之体,倣荀悦简要之文”,又汲取和借鉴纪传体史书描写人物方面的特长,采用了多种叙事的方法,如:提纲法、追叙法、连类法、带叙法等,将编年史的写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司马光还建立了考异的方法(《通鉴考异》)等。如追叙法:“初”、“先是”;附叙法:“后”、“其后”、“终”、“竟”。如此周密的编纂方法是前人没有的。

《资治通鉴》的内容及特点

《资治通鉴》记事从三家分晋(前463年)至五代最末(559年)共1362年,分394卷,约300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考异以“明其去取之故”,

《资治通鉴》的优点:

(1)叙事确实,所记之事皆经悉心考证。

(2)条理清楚。

(3)文笔高明。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

(2)“臣光曰”的突出史论。

(3)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4)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16、纪事本末体如何创立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标立题目,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始末的史书体。是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之一。这种史书体起源于先秦,正式确立于南宋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尔后承作不断,与编年体、纪传体一样能自成系统,具有由远而近地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突出作用。

17、《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内容、价值和著述特点

《读史方舆纪要》共134卷,280多万字,其内容:

1、自然地理。

2、政治地理。包括疆域沿革、政区变化和历史建都,其中历代建都一项是前人忽略的,他分析了建都于某地的利弊和原因。

3、经济地理。

4、军事地理。

《读史方舆纪要》内容丰富,考证详细,眉目清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书出后得到学者高度称赞。魏禧称其为“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有的称之为千古绝作,有的称之为千古奇书。而且,此书还有言外之意:“其深思远识,在语言文字之外”。故其价值之高,有清朝学者称之曰:“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此书另一特点是古今贯通,要了解今必须知古。自此书问世后,历史地理学成为了一专门学科。

其著述特点:

1、历史与地理相结合;

2、重视地理与经济的关系;

3、地利与人为的衡量(地利是客观的,全在人如何利用)。

18、试述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演变

(一)经世致用派

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祖禹。

(二)求实派

专门考证事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正宗,有三个著名人物:王鸣盛、钱大昕、赵翼。

(三)疑古辨伪派

代表人物是崔述(1740~1816)。

19、试述章学诚的思想批评思想、方志学理论与实践和对章学诚的评价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思想

1、论治学。

(1)“札记之功,必不可少”。

(2)“为学之要,先戒名心”。

(3)“善取不如善弃”。

(4)“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

2、论“六经皆史”。“

3、论纂辑、考证与著作。

4、论“记注”和“撰述”。

5、论“史法”与“史意”。

6、论“史德”与“文德”。

7、论“通史家风”。

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

1、提出“志为史体”。

2、提出“方志立三书”。

3、总结出“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的修志指导思想。“二便:地近而易核,时近则迹真”,即地熟时近,容易调查了解;“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即具备识见个公心,就可以定出条例而绝私情;“五难:”;“八忌:”;“四体:”;“四要:”。

4、提出“修志十议”。

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构,为修方志储备材料,以待具史材者修为方志。章学诚的评价

章学诚在当时不名于世,他死后30年,著作才流传于世,对他也不太推崇,只有少数人欣赏。清末才有人把章学诚与刘知几并提,至民国时章学诚始被推崇备至。20年代胡适写了章氏的年谱,后姚明达为之补充。章学诚著作也广泛刻印流传,《章氏遗书》全部出版。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集大成者,是世界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以前世界上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讲历史哲学的人,但黑格尔比章学诚晚生30多年、早死10多年。何炳松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对把西方资史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有很大贡献。何氏认为章学诚是世界上很有地位的史学家,章学诚的见解常常超过世界史学家,是世界史学史上的天才。何氏认为章学诚在世界史学史上的贡献有三:1、史料与著作的关系。2、主观和客观的关系。3、关于通史的议论。

20、传统史学是如何向近代史学的转型

21、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上的贡献及影响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

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封建史学。

关于史学原则有四点:

(1)反对封建王朝的历史,建立国民的历史。

(2)反对个人的历史,建立群体的历史。

(3)历史不仅记载事实还要说明因果关系。

(4)历史不仅记载过去还要益于今务,今务主要指几个方面:唤起爱国心(此说法章太炎等都有响应);要起团结全体的作用;要起改造社会的作用。

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梁启超学习西方史学家的历史分期法,把中国历史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世史:三皇五帝到秦的统一,特点是中国之中国(中国各民族在中国疆域内竞争,不与外国发生关系,活动不受外国影响)。中世史:秦统一到乾隆末年,特点是亚洲之中国(中国与亚洲各民族发生了关系,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亚洲各国互相影响)。近世史:从乾隆到当时,特点是世界之中国(中国与欧美、与马克思主义发生关系)。梁启超的这种分期法完全学习西方的分期法,现在看来是从现象上的分期,是从对外关系上看的,但在当时是一种新观点,总之是要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上有地位。此分期法对后代亦有影响,现在仍有人称先秦史为上古史。

关于史学的定义,其原文曰:“历史者(即指史学)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公理公例当时的意思是道理和法则,即现在的规律之意。梁启超的定义比封建学者的定义进步多了。梁启超还解释为什么要研究公理公例,他说是为了造福于后世,这也是接近真理的。

梁启超在史学上的贡献及影响

(1)在史学理论、史学著作上都写了许多东西,反对封建史学,是值得肯定的。

(2)二十世纪初期撰写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历史著作,对激励爱国、爱民族、奋发图强之心起了很大作用。

(3)介绍并借鉴外国历史知识以进行历史教育

(4)对史料学的研究。

(5)对学术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文化的研究,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皆有研究。

(6)倡导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因梁的倡导,中国才有史学史这门学科。

(7)培养史学研究人才有很大贡献。清华研究院的许多学生是此。

22、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与影响

这部书的特点:

(1)体裁:第一部用章节体写的史书,其优点是能说明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2)分期:分三大时代,七小时代,即三期七段,比梁启超详细。上古时代分:传疑时代(开辟~西周)没有信史可考;化成时代(春秋~战国)即文化形成时代。中古(春秋~唐)时代分:极盛时代(秦~三国);中衰时代(晋~隋)分裂外族侵入,佛教传入;复盛时代(唐);近古(五代~清末)时代分:遇化时代(五代~宋元明)汉族形势衰退,外族政权建立;更化时代(清)从清起有了新的变化,即中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了。夏曾佑的分期比梁启超要进步了。

(3)内容:叙述历史有重点,每个时代有详有略,写西周以前在传说神话方面详细,春秋战国对各学派思想写得详细,秦详于政治制度,西汉详于疆域和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详于民族关系。

(4)史观:进化论史观,即用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一些历史现象。对“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解释,用母系社会来解释;将社会发展分为渔猎、游牧、耕稼几阶段。书中突出的是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夏书出后,又有一些历史教科书出版。如:1907年吕瑞廷、赵微壁合写《新体中国历史》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08年,一年之间印了六版,这是一部从上古到清记载完整的历史教科书。1908年刘师培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也为许多学校所采用。

23、试述近代史学考证学派的研究成就

24、顾颉刚的“古史派”学说主要观点和学术成就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等。

顾颉刚的学术成就首先是主持古史辨的讨论。从1925~1941年共出版了七册,1、2、3、5册是顾亲自主编的,4、6、7册分别由罗根泽、吕思勉、童书业主编。古史辨是关于先秦史的论史集,主旨是辨伪。顾颉刚的主要见解是:层累的造成的古史。此辨的缺点在于没有分明古史与古书的关系,当时就有人指责此是古书辨而非古史辨。其积极的影响是唤起人们科学地整理先秦史料,重新审视先秦史。其辨的方法是很值得重视的,辨伪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的。

顾从30年代开始研究历史地理、创办《禹贡学礼》和《禹贡》半月刊,在那时培养了许多人才,现今两位著名的历史地理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西北大学副校长史念海都是顾颉刚的学生。顾颉刚于历史地理学科有开创的功绩。

顾从20年代开始研究《尚书》,中间有中断,晚年以全部精力研究《尚书》,其学生刘起釪

正帮助他整理这方面的成果。

顾颉刚有学术事业心,是令人推崇的。解放前顾颉刚为了搞学术研究,为了出书,印书赔钱,后开书店以筹费用。

25、陈寅恪的学术特点

其学术特点:

(1)掌握非常丰富史料,通晓十四五种文字,包括英法德日为现通行的文字,欧亚的古代文字如希腊、拉丁、阿拉伯、波斯、巴利、梵文等,中国少数族文字为蒙、满、藏、西夏文等。

(2)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成就。

(3)精于考证。特点是用常见的材料,不用偏僻的材料。

26、试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初步发展和普遍发展

27、钱穆的学术特点和其名著《国史大纲》特点

其学术特点

(1)擅长考据,代表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1936年出版,其考证先秦诸子系年的成果多已成为定论,解放前后的研究者多引用之。

(2)融会贯通,有独到的见解。

(3)极力宣扬中国的民族文化。

此书特点:

(1)全书贯彻着作者独到的见解,有分析、综合、论断,对通史有通盘的研究而非材料编纂。

(2)融会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说明时代的特点。

(3)简明扼要:

(4)有重点、有条理、有自己的体系。

(5)分中国史为八段:一西周;二春秋战国;三秦汉;四魏晋南北朝;五隋唐五代;六北宋;七元明;八清。八编46章,每一编都与前后相比较,说明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说明其时代的特点,所以每一章每一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相联系。钱穆自称著此书的宗旨是“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

28、试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大发展的具体成就和总趋势

具体成就

1、中国通史的编纂

(1)在过去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比如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

(2)是在这个时期才出现的,有名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及其《续编》、主编的《中国通史》,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史纲》、樊树志的《国史概要》。

2、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1)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历史的问题。

苏秉琦主张中国远古文明是多元的、多根系的,见《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唐兰认为中国有六千年文明史。见《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

(2)断代史方面。

①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他主张“走出疑古时代”,所著《东周与秦代文明》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②戴逸主持的“清史工程”。

3、古籍整理

1981年9月,中央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的文件;

1982年3月,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

1983年9月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一些学校开始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

4、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这是近20多年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体系问题(含近代史的下限问题),一般认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二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研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罗尔纲、王庆成的“太平天国研究”、章开沅、金冲及的“辛亥革命研究”、隗瀛涛先生的“四川保路运动研究”、王庭科先生的“红军长征史研究”。

5、专门史研究

这是90年代形成的学科门类。从实际研究上看,那当然更早。以前是政治史(上层)、经济史为主,80年代以后转向以社会史(下层)和文化史为主。

一是社会史。内容非常多,包括人口史(含移民史)、妇女史、家族婚姻、社团社区、社会生活(饮食、服饰、丧葬、民俗)、宗教活动、病态史(如赌博、毒品、卖淫嫖娼、袍哥土匪等等)、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医疗史、天文社会史等等。

二是思想史、学术史。

非常有影响的是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从仅仅关注精英层到关注包括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更大范围、更能包融“全体国民”的思想史。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王泛森的《中国近代思想的谱系》。

余英时最近得到美国一个大奖: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另:儒学和新儒家研究现在很热。

三是民族史。一个趋势就是加强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民族”概念:“种族”?费孝通的说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藏彝走廊说。川大“中国藏学研究所”(基地)、“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985平台)。

四是宗教史。

五是城市史。

六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七是历史地理研究。

6、世界史研究

一是建立新的世界史体系。吴于廑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主张:世界史“不是一门中国域外史,也不是包容一切国家、地区历史的总汇”,“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一句话:世界史研究和说明的主题应是“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的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世界历史”条)。

二是主要成果。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三编六卷,1995年出齐)是最重要的收获。

总趋势

1、去政治化。

大致说来,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史学和政治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学术社会和政治社会共用一套术语,史学工作者显示政治热情、政治家干预史学研究,这两个方面都还比较严重,所谓“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防左”、“反右”,都对史学界产生了影响,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1989年达到最高。进入90年代逐渐松弛下来,90年代中期以后就基本上各自说话,史学讨论基本上限制在学术的层面。这里可以用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发生的两

件事情为例子。

80年代初,关于“回到乾嘉去”的思潮的批判。

90年代中期。1994年在“国学”兴起时,有人很警觉。

另外:以前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大量史学论著纷纷重新出版发行,有关研究大量开展起来。如陈寅恪、张荫麟等等。特别是出现“陈寅恪热”现象。以前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神圣不可动摇的史学观点受到质疑,如它的历史理论即社会发展的五阶段论、历史发展的动力论、历史的创造者等问题。以前的政治禁区也被开掘出来。如国民党的抗战,如紧跟国民党的一些史学家的论著,如胡适、傅斯年等。

2、开放多元。

最先是打开国门,大量介绍和初步运用各种海外的、特别是西方的史学,也包括前苏联的史学理论,并开放讨论空间。

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很多:有的是接着以前讲(如所谓“回到六十年代初去”、“回到乾嘉去”、“回到马克思去”的思潮,所谈论的如历史创造者是谁、历史动力论等问题);

有的完全是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新出现的,如系统论(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跨学科研究方法等;之后“跨学科研究”(科际整合),特别是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成为主导,延绵至今。

3、逐渐融入国际史学的主流。

及时学习和运用西方正在流行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进行学科整合的研究。现在基本上形成“史无定法”的局面。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 大题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 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 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 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 《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 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 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 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 D、《纲鉴易知录》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绪论 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 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一,什么是史学史: 历史: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地说,仅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概括。(主观)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揭示其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1,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2,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3,指导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第一章:先秦史学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 一,原始的历史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传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原始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后: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间进行战争 1,对英雄的崇拜 2,对生产的重视 3,对自然的神化 二,商周史官:“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1,商史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史”,“尹”,“册” 2史官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负责沟通人神之间的鸿沟。 3,史官掌握天文历法,记载商王世系。 2,商周以来史官对中国的启示: 1,史官掌管天文历法,按年次叙史事,为编年体播下种子。 2,史官记载天子言行,后代起居注应是收源于此。 3,记载天子世系,为后来的谱牒之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孔子史学 一,商周以来的记述 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于北京,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商代王室贵族占卜的遗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内容涉及气象,城市,建筑,田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验证了商朝的存在。(特点:个片没有联系,不是有意识的记载。)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以后居多)。主要为记功,庆赏等。是有意识的记载。字数百字以上,五百字以内。(能完整记载事件) 3,诗经:最早称“经”,相传由孔子删定,分“风(民风)雅(朝会)颂(祭祀)”三部分。是一部史诗集,文学造诣极高。 4书(尚书):汉以后叫尚书,书经。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主要为统治者之间的谈话,记载重大史实。语言质朴,最难诵读,又不易理解。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中国古代最为流行,但古代社会将结束时被判为伪书。 5,逸周书(61篇)相传为孔子删定尚书时排除的部分。 二,孔子史书: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撰史的人。鲁《春秋》:当时各国编史书的范本。 1,孔子作《春秋》的动机:1,针对国内秩序的混乱—尊王2,针对外患的胁迫—攘夷2,《春秋》的特点: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14年(前481),全书16572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1、建设中国史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第一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第三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意义 中国史学史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研究一样,具备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2、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究史学的发展机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史学具有基本理念的相同之处,其一是都具有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其二是都具有对于历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将古代中国与日本和西方的史学进行异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纳入政治机制并且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从而形成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双轨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进程中,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史学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上方,而西方历史著述的社会功效比较看重。 史学发展内在的求真与致用的矛盾,终究会使史学逐步强化其学术性,走向史学的专业化,最终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在学术层面,史学的宗旨应当是求真、求是与求新。 3、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主演表现 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达成了两点重要的认识:其一是上天成了制约王权的力量,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是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说明了天命的归宿。 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是表达中国上古哲理性政治观念的主演标志之一。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找书) ①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②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 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 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P17 特点: ①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 ①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 (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记事详细,首尾完整 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 (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 (3)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 (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倾向: ①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 ②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 ③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导论 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 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始于夏朝。《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的汇编。《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据专家考证,该篇成于商代。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的含义;商朝的史官:“作册”、“史”、“尹”、“太史”、“内史”等及其职掌。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的不可信。 可信的史书:晋《乘》、郑《志》、楚《梼杌〉、鲁《春秋》、秦《秦记》等大多数亡佚。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记事的原则“据鲁”、“亲周”。 三、孔子删定《春秋》对史学贡献:(1)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河;(2)创立了编年史的雏形;(3)属词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左传》记事的特点;《左传》的局限性。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编年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谱牒类:《世本〉;语类:《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其它史著:《逸周书》、《仪礼〉、《周礼》、《山海经》等。 思考题: 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