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

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

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二、清解气热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

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三、和解表理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

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

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

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

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

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

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

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

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息风法:

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

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八、滋阴生津法:

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

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九、固脱救逆法:

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

十、温病瘥后调理:余邪未尽的分类和代表方

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

2.芳化湿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

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朮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

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

第七章湿热类温病

风温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冬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

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

春温诊断要点: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着。

4.易出现神氏痉厥证候。

暑温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夏至~立秋)。

2.起病急,变化快,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可由气分迅速深入营血分。

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气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

4.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

痰、热、瘀留滞的后遗证。

秋燥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传变较少,

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1.

数──银翘散、桑菊饮

2.燥热犯卫——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

二、

(一

1.肺热壅盛——清热宣肺平喘——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

2.燥热伤肺——清泄肺热,养阴润燥——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

脉数苔燥──清燥救肺汤(生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3.肺热腑实──宣肺化痰,泄热攻下──痰喘、潮热、便秘──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

黄杏仁粉瓜蒌皮)*本方为清热宣肺、泄热通腑、肺肠合治之剂(脏腑合治法)

4.肺热发疹:肌肤红疹、发热、咳嗽──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

参方

(二) 热在胸隔──清宣郁热或清泄膈热──身热不甚、心烦懊憹,或热甚、烦燥、胸膈灼

热如焚──栀子豉汤(栀子豆豉)

凉膈散(酒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薄荷连翘竹叶酒黄芩白蜜)

(三) 邪热犯胃——清热保津——壮热、多汗、渴饮、脉洪大──白虎汤

(四) 邪热在肠:

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

脉沉实有力──调胃承气汤

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身热下利、苔黄脉数──葛根芩连汤

(五) 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身热、口苦、心烦、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

玄参方

(六) 热盛动风——凉肝息风,增液舒筋——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羚角钩藤

三、

1.清营汤

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泄热开窍——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清宫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至宝、紫雪丹

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生脉散或参

附汤合温病“三宝”

*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

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四、

1.凉血散血──灼热燥扰、斑疹、出血、舌深绛──犀角地黄汤(水

牛角生地白芍丹皮)

2.热与血结——活血逐瘀——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桃仁承气

1.竹

叶石膏汤

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

胶白芍鸡子黄)

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

生地知母丹皮)

4.真阴耗竭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结代──加减复脉汤

5.虚风内动证──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手足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

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

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

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

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苦寒攻下和滋养阴液,所谓禁汗、禁下、禁润。

(农历大暑至秋分),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

2.起病急骤,初起以暑湿郁阻肺卫证候为主,表寒内郁暑湿者亦多见。

3.临床上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突出的暑热内盛症状,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

内阻症状。

1.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赤苓杏仁生苡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

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雷氏宣疏表湿法(炒苍朮防风秦艽藿香陈皮砂壳生甘草生姜)

*本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有似风寒束表──故禁汗

胸闷脘痞,有似食滞里证──故禁下

午后热甚,有似阴虚之状──故禁润

2.邪阻膜原寒热往来、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

缓。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雷氏宣透膜原法(姜厚朴槟榔煨草果酒黄芩粉甘草藿香叶姜半夏生姜) 3.卫气同病发热恶寒、心烦口渴、脘痞苔腻──雷氏清宣温化法、黄连香薷饮、银

翘加减

(香薷厚朴鲜扁豆花银花连翘等)

二、

1.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

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治法──清泄胃热,兼燥

脾湿

方药──白虎加苍朮汤(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苍朮)

4.湿热蕴毒发热倦怠、脘腹胀满、苔黄腻、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

腻、脉滑数

治法──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方药──枳实导滞汤(枳实生大黄山楂槟榔川朴川连六曲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6.暑湿郁阻少阳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治法──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方药──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仙半夏枳壳陈皮赤苓碧玉散)

7.暑湿弥漫三焦发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

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飞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白通草)

8.暑湿伤气身热自汗、神疲倦、便溏苔腻、脉浮大无力──东垣清暑益气汤

9.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苔黄腻─菖蒲郁金丸、苏合香

三、

1.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清营汤合六一散,送

服至宝丹

2.热闭心包,瘀阻血脉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黯──犀地

清络饮

3.身灼热、烦燥、便下鲜血、舌红绛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四、

1.形寒肢冷、胸痞、苔白腻──薜氏扶阳逐湿汤

2.肾虚失固小便频数量多、腰膝酸软、舌淡、脉沉弱──右归丸合缩泉丸

3.余湿留恋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濡弱或缓

治法──轻宣芳化,淡渗余湿

方药──薜氏五叶芦根汤(藿香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薄荷叶芦根冬瓜仁)

4.余邪留扰,气阴两伤神思不清、倦语、口渴、纳呆、舌红苔少──薜氏参麦汤

5.余热未清低热、头目不清、苔薄腻──清络饮

第九章温毒类温病

1、病因:风热时毒

2、临床特点:多发于冬春,起病急骤,初起憎寒发热,有肺卫见证,伴有头面?赤肿痛,

热毒突出。一般不破溃糜烂。

3、治则:疏风透邪,清热解毒

1、病因病机:温热时毒。正气亏虚

2、临床特点:初起有明显的肺卫热毒表现。丹痧分布迅速遍及全身,伴咽喉肿痛糜烂,病

情较重者邪热易入营血→杨梅舌,内陷厥阴→昏痉,后期余邪未净而肺胃阳伤→皮肤脱屑

3、治则:清泄热毒

1、风热毒邪犯卫——疏风透表,宣肺利咽——葱豉桔梗汤(葱鼓桔栀翘草竹)

2、温热毒邪犯卫——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以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痧隐隐──清咽栀豉汤

1、毒盛肺胃——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连柏大黄乳香没

药)

2、毒壅上焦——清气解毒,凉营退疹——壮热不恶寒、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余氏清心凉膈散

3、毒燔气营(血) 咽喉红肿糜烂明显、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干绛遍起芒刺──凉营清

5咽喉糜烂渐减、午后低热、皮肤干燥脱屑、舌干红──清咽养营汤

第十章温疫类温病

1、病因:外因——具有湿热性质的疠气侵袭;内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差

病机:初起——湿热疠气伏膜原;邪犯脾胃、大小肠、三焦;病久——入厥阴

2、临床特点: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起病急,病情重,病初多见邪伏膜原。

3、治则:清化湿热疫毒

1、病因:外因-暑燥淫热之疠气;内因-正气亏虚

病机:火热之性突出,初起病变重心大多在阳明胃,病势快,病情复杂

2、临床特点:初起多为卫气同病,入里可闭结胃肠或熏蒸阳明,甚则见热毒充斥表里上下

之证

3、治则:祛除疠气,扭转病情

1、卫气同病——表里双解——增损双解散(荆芥穗防风薄荷蝉蜕黄连黄芩连

翘栀子姜黄桔梗僵蚕白芍当归石膏滑石大黄芒硝甘草)

2、邪遏膜原——透达膜原,疏利化浊——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

甘草)

3、热毒充斥——泄热解毒,大清气血——清瘟败毒饮(石膏地黄犀解黄连山栀桔

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4、正衰邪恋——扶正祛邪——三甲散(鳖甲龟甲穿山甲僵蚕蝉蜕白芍当归土

鳖虫甘草)

第十一章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

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

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

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

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厥脱: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

浊邪害清: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昏

目胀,甚或神志昏蒙等症,即叶天士所说“浊邪害清“之候

阴湿:即湿未化热之意,与寒湿近似阳湿:指湿已化热。

膜原:见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膜与五脏,横连膜原”,王冰释曰:膜者,膈间之膜,原者,谓膈肓之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指语无伦次。往往并见,古也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不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