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8木兰诗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8木兰诗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8木兰诗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距离,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北朝民歌中给我们留下的花木兰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

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

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辔.头(pèi)

燕.山(yān) 金柝.(tuò) 机杼.(zhù) 鞍鞯.(jiān) 溅.溅(jiān)

(2)积累文言词语

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②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a.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人家、门第)

b.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c.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d.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离开)

e.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③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一词多义。

a.将将.军百战死(统帅军队的人)

出郭相扶将.(扶持)

b.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

c.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④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⑤解释出自本课的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分析形象

1.感知内容。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明确:木兰代父从军、木兰奔赴战场、木兰征战沙场、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会见亲人。

(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辞官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2.人物赏析。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板书设计

木兰诗应征从军交代身份,揭示忧虑

说明原因,决心应征

积极准备,踏上征途

出征参战历尽艰辛,转战沙场

辞官还乡辞谢高官,功成身退

喜归故里,重著旧裳

以兔为喻,赞美木兰勇敢、刚毅、机智

勤劳、善良、纯朴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本诗的内容,分析了木兰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叙事方法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概);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是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其他的就略写。

目标导学二:感受语言特点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1.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夸张,对偶,互文、对偶。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3.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5.“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目标导学三:复述情节,体会情感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明确:这首叙事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2.学生在理解全文基础上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3.试想你就是木兰,请你说说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或者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提示:合理想象,自由发挥。

目标导学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课外探究:

①南方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三、板书设计

详写从军缘由

行前准备

征途思亲

凯旋辞官

会见亲人女儿性情略写战场生活

征战生涯英雄气概

12卖油翁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清故事脉络,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4.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样一位老人,在欧阳修笔下,他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他到底是谁呢?

二、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作品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家,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出自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卖油翁》仅133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节选自《归田录》。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

2.检查预习。

咨.(zī)矜.(jīn)圃.(pǔ)睨.(nì)矢.(shǐ)

颔.(hàn) 忿.(fèn) 酌.(zhuó) 沥.(lì) 杓.(sháo)

3.重点实词。

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自矜:自夸。矜,夸耀。

圃:园子。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颔:点头。忿然:气愤的样子。

精:高明,高超。覆:盖。

徐:慢慢地。沥:下滴。

惟:只。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4.一词多义。

之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目标导学二:诵读文章,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明确:地点:陈尧咨家的园子。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3.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什么反应?他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明确: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凭多年倒油的经验知道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①尧咨善射②尧咨自衿③卖油翁微颔④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⑤卖油翁酌油⑥陈尧咨笑而遣之

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①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②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课堂小结:

1.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应注意交代清楚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等。本文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整个句子,只有掌握这些重点词语的意义,才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的板书,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方法,感受特色

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特色?

明确:先介绍人物,在熟悉人物基础上叙述,宾主分明,繁简得当。

特色:(1)剪裁合理。把生活中的素材做了合理的详略处理。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是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做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该略之处,惜墨如金;该详之处,泼墨如水。细节清晰。动作、神态均写得精确。一段略,一段详,略中有详,详中有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这是由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现象烂熟于心)

(2)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陈尧咨卖油翁

技艺:善射(十中八九)————善酌(绝技)

见地:自矜—————————大巧若拙

态度:浮躁—————————从容、沉着

目标导学二: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自矜——忿然——笑遣。

通过卖油翁酌油,陈尧咨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态度有了这样的变化。

2.思考: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人物的神情和态度?

明确:“矜”表现了陈尧咨扬扬自得、喜欢自我炫耀。

“睨”展示卖油翁满不在乎的神态。

“微颔”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技艺只略微赞赏,并不觉得厉害。

“笑”说明陈尧咨幡然醒悟。

3.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总结文中两位人物形象。

明确:陈尧咨:善射而“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笑而遣之”。——骄傲、不可一世、知错能改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睨”“微颔”。——超然不自傲

目标导学三: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归纳中心。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联系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你觉得陈尧咨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化知识有什么启示?

明确:前问学生讨论后回答,即“熟能生巧”,后问自由回答。

2.链接生活。

说说生活学习中“熟能生巧”的例子,并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小结:我们反对有点儿成绩就骄傲自满,卖油翁是在职业技巧上熟能生巧,我们也要在真正需要熟能生巧的地方苦练基本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做有为的年轻一代,肯于吃苦,终究会取得成绩的。

三、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自矜

忿然

笑而遣之卖油翁睨

微颔

但手熟尔

惟手熟尔

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自鸣得意踌躇满志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心平气和熟

(完整版)木兰诗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木兰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木兰诗》名师教案(2课时)

《木兰诗》名师教案 肖媛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体会民歌的特点。 2.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传承道德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情节。 2.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人格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互文、对偶、排比、复沓、顶针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木兰保家卫国的感情, 树立正确的“英雄”意识。 教学重难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放视频:豫剧《花木兰》) 问:同学们,请猜猜这个人是谁? 师:“花木兰”,这个凝聚了谜一样传奇、花一样美好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同学们请看老师找到的资料(屏显:安徽亳州木兰像、河南虞城花木兰祠、2000年中国发行的一套花木兰邮票、商丘的花木兰文化艺术节、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那么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木兰诗》这个传奇的故事,一起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美好。 二、读文知事:

1.齐读,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用四字短语概括每段的情节。 明确:停机叹息——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辞官还家——家人团聚——比喻赞美 3.合作朗读全文: (1)节奏指导: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看是否正确、通顺。 (2)讨论明确:用几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决定从军─—苦闷犹豫;踏上征程——凄婉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3)学生评价朗读的效果。教师范读、带读。 4.检测预习情况:师考查学生的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5.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复述故事。 明确: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三、品析形象美: 1.学生在书中圈点批注木兰的形象: 要求用“我从中读到木兰是的人”的句式来说。 明确:深明大义、不畏艰难、英勇善战、不慕荣利、热爱和平、机智聪明。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d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讲课教案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

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3、个性朗读,结合点评。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且进行自我点评或者相互点评。从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

新人教版第8《木兰诗》公开课教案[2020年最新]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 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 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 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 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 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 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 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 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 鞍鞯:ān j iān 绳)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2015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00年起,河南商 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 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 剧性、充溢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 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资料布置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布置,要组织同学通过 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同学自身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同学更好地体 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同学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同学能力的训练。 6、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同学介绍,了解同学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依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局部内容。 明确:第一局部(1-3段)替父从军 第二局部(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局部(5-6段)凯旋归来 第四局部(第7段)结尾和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木兰诗》教学设计说明

18●《木兰诗》教学设计 莱芜市实验中学王沁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民歌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 2、通过探究讨论,了解人物的形象,领悟民歌的精髓。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八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查一查,积累一点民歌素材。 1、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关于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三、读一读,找回一点民歌的“味道”。 ( 一)读准字音 机杼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二)读出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语调轻语速缓,体现忧心忡忡。问者急切,答者沉稳。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由沉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重快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沉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

(完整版)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四平六中七年组张丽红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诗歌的美妙韵味。 2.品析:解读诗歌“三奇”之美。 3.感悟:传承木兰美好品行。 重点:赏析文章三奇之美。 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之“奇”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木兰情》 一、导语:花木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这一形象为什么得以千古流传?她到底是巾帼英雄还是平民少女?今天,让我们开启对《木兰诗》的探究之旅。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诵读展示 四、探究过程 导:谢谢同学们,你们声情并茂展示的不仅是你们的风采,也是这篇千古传诵的《木兰诗》的美妙韵味。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传唱《木兰诗》,也有无数的文人曾经满怀深情的评价过它,让我们来看一条。 (一)清代沈德潜“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这句话道出了对本诗最精辟的两个评价,但老师觉得文中还应该有一奇,是什么呢?“人”奇。(二)活动一:探究“事”之奇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归家换装) 2、看屏幕上的六幅图片,进行小组研讨。 请同学们按小组研讨,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文本内容,讲出这幅图片的“奇”来,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来阐述你们的看法。时间2分钟。 3、小组研讨,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小组展示,互相纠错,教师点拨总结。 5、总结“事”之奇:身为女儿,木兰却破例代父从军、征战十年,木兰却成功隐瞒身份 死伤惨重,木兰却屡建战争奇功、驰骋疆场,木兰却满腹情牵故乡 天子重赏,木兰却主动请辞还乡 (三)活动二:体味“诗”之奇 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民歌,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奇特之外,必定有它诗文的奇美之处。 示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总结: 长句短句交错,五言为主,兼有七言九言 句式整散结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口语,体现民歌特色 句式多用铺陈,反复吟唱,渲染故事情境

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玉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8木兰诗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8木兰诗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距离,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北朝民歌中给我们留下的花木兰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 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 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辔.头(pèi) 燕.山(yān) 金柝.(tuò) 机杼.(zhù) 鞍鞯.(jiān) 溅.溅(jiān) (2)积累文言词语 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优质课教案 木 兰 诗 制作人:李卫华 单位:漯河市第十四中学

《木兰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可汗 ..(ān jiān )辔. ..(kè hán )鞍鞯 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ū)胡骑. ..(jiān )鸣啾啾 (jì)戎.机(róng)金柝.(tuò)著.(zhuó)装傍.地走(bàng)朔.(shuò)气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木兰诗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木兰诗》 教案

24.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结束后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熟读课文,解决生字拼音。 二、完成《探究》积累应用部分。 三、了解文常,着重记忆划线部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歌双壁——《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巾帼不让须眉,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木 兰 诗 制作人:李卫华 单位:漯河市第十四中学

《木兰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可汗 ..(ān jiā ..(kèhán )鞍鞯 n )辔.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ān )鸣啾啾 ..(ji ū)胡骑.(jì)戎.机(róng)金柝.(tuò)着.(zhuó)装傍.地走(bàng)朔.(shuò)气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1、2段,看诗篇如何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

《木兰诗》教学设计 (2)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曾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国,《木兰诗》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长期发生的战争有关,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替父出征的这次战役,击退柔然,继而灭夏、灭燕、灭北凉,最终北部统一,胜利返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二、案例主题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学习通假、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三、教学细节 第一课时 1、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体会经典戏剧的魅力,理解花木兰影响的广泛。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方法】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大家要认真观看,我待会儿要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你从影片中看到的木兰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可回答:英雄气概、英姿飒爽、万丈豪情、训练的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巾帼英雄、女子犹如此,男儿当自强) 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预习检测 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叙事诗。《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纠正字音) 2.播放范读录音带,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教学重点 1、理解木兰这一形象。 2、品位语言,体味语境,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诵读、背诵。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理清结构,了解故事情节 《木兰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各用几个字概括出每个情节的内容。 三、品位内容,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4、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6.介绍本文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五、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六、本课总结 七、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10木兰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0 木兰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 pèi (缰绳) 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胡骑: 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