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讲到了心电图的入门知识,特别提到了如何通过观测心电轴的偏移判断所患的心血管疾病。

本期则承接上期的内容,继续为大家讲解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一、房性期前收缩

这是一份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P间距2”较“PP间距1”明显缩短,这就说明“P波3”是提前出现的。这个提前出现的“P波3”和其它的窦性P波存在差异,这个“P波3”下沉形成了一个QRS波群。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所以这个心电图代偿间歇是不完全的。

二、室性期前收缩

这是一份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在这份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增宽变形的QRS 波群,并且,第一个QRS波群是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增宽变形表现为QRS波的

宽度超过0.12秒,QRS波的形态是QRS波的主波方向与T波方向是相反的。并且我们看到增宽变形的QRS波群期前没有P波,期后的代偿间歇是完全的。

三、窦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份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波呈有规律出现,PP间距12个小格,频率为125次/分钟。P波的节律是规整的,PR间期是正常的,P波和QRS波群的形态、时间和电压都是正常的。

因为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而该心电图计算频率得出心率约为125次/分钟,所以该心电图为窦性心率过速。

四、窦性心动过缓

这是一份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波呈规律出现,PP间距平均30个小格,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心率为每分钟50次,小于正常心率的下限每分钟60次,证明为窦性心动过缓。

本图可以通过常规目测法得出窦性心动过缓的结论,因为本图的PP间距大于25

个小格。

本图的另一个特点是,PP间距的差值大于0.12秒,说明本图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的改变。

五、心房扑动

这是一份心房扑动的心电图,其特点为:

P波消失,出现扑动波。扑动波的特点是,波幅大小一致,间隔比较规则。其中波幅大小一致表现在扑动波的时间和电压是一致的。

扑动波的另一个特点是,扑动波是连续出现的,所以扑动波之间是没有等电力线的。

扑动波的悸动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下传到心室,形成不增宽变形的QRS波群。本图中扑动波分别以3:1下传、2:1下传、5:1下传。

六、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特点是:

首先可以看到一个长的RR间期,在这个长的RR间期上,可以看到3个凸起的波形。第一个凸起波形为前一个QRS波群的T波(T波1),后一个凸起的波形为后面的QRS波群的P波(P波2),中间剩余的突起的波形为脱落的QRS波群的P 波(P波1)。这里就可以定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至于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可以通过脱落了QRS波的P波之前看PR间期。第一个PR间期很短,第二个PR间期很长,这就说明了本图的PR间期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QRS波群脱落。这完全符合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7-05-26T14:04:21.9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6期作者:刘书娟段彬彬 [导读] 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电图室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中年患者(150例),观察组为老年患者(230例),均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提高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并提高对心律失常及心机缺血的诊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078-02 心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无法全面观察患者心电活动信息,容易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异常变化发生误诊漏诊。24h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能够检测患者24h内全部的心电活动信息,提升临床诊断率,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1]。本研究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0例,男121例,女109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8.4±4.7)岁;对照组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3.3±4.6)岁;所有患者均为心血管疾病者,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MORTARA公司产的全息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监测前对患者进行常规使用注意事项及心理引导,指导患者根据平时生活习惯进行作息,监测期间不可饮用咖啡、酒精等,避免剧烈运动。使用时医师将电极黏贴在规定位置,插入存储卡,连续24h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结束后由自动操作系统对其监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再由心电图室医师进行进一步分析评估。 1.3 观察指标 ①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②心肌缺血,ST段下斜或呈水平,下移距离≥1mm,下一次发作时其基线恢复多于上一次ST段基础的1min,ST段改变持续超过1min[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比较,见表1 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58例心肌缺血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31例(82.19%),有症状心肌缺血27例(17.09%);对照组78例心肌缺血中,无症状心肌缺血33例(42.31%),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57.69%);观察组有症状心肌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缺血症状均在0:00-8:00时段发生率最高。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其起病隐匿,使用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无法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各个时段的血压及心率变化,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确定因素。24h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具有自动分析、监测、多画面展示、打印等功能,能够准确记录患者

临床常见心电现象

临床常见心电现象 (2014年6月14日) 1、超长(常)现象 病态心肌在传导抑制状态下,其传导性发生意料之外的、暂时的改善。超长传导的实质是传导异常的心肌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暂时性的传导改善,是在原有传导异常基础上的改善,而并非意味着传导性能超过正常。 心电图表现包括:矛盾的RP和PR关系,在长的RP之后PR延长,短的RP之后PR 反而缩短;文氏型房室阻滞时,本该脱落的P波未脱落,而其后的PR间期缩短使文氏周期变得不典型;三度或高度房室阻滞时的心室逸搏-夺获现象(图12-1);室内阻滞时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下传心室,原有阻滞消失,QRS形态变得正常。 临床意义:超长传导的概念不仅可以用以解释在阻滞中出现的复杂的电生理现象,而 且有助于理解一些复杂的电生理机制。 2、裂隙现象 裂隙现象是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中的一种伪超长传导现象。心脏电生理研究发现,其本质是激动传导方向上不同水平面的不应期各不相同造成的,又被称为伪超长传导。 定义: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同部位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离散度较大,使得心脏周期的某一时限内到达远端的激动不能传导,而较早或较晚的激动都能传导的现象为裂隙现象。 这一时限为裂隙带。 心电图表现:对于同一患者,联律间期不同的激动可以引起相互矛盾的心电现象:①联律间期长的激动均能下传;②联律间期短的激动下传受阻;③联律间期更短的激动反而下传。图(12-2)中,房性期前收缩出现矛盾性下传时,并伴有近端传导延期的心电图表现(即PR间期延长)。 临床意义:裂隙现象在临床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时并非罕见,在房室传导系统的正向与逆向传导中都可能发生,并可以分成数种类型。了解其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有助于 正确解读复杂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现象。此外,裂隙现象的发生受心动周期长短,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阿斯曼现象 通常,传导系统的不应期长短与心动周期的长度呈正比,较长的心动周期产生较长的 不应期,较短的心动周期产生较短的不应期。房颤时R-R间期绝对不等,使得传导系统的 不应期时程也随之不同。在一个长R-R间期之后突然出现一个短R-R间期(即所谓长周期短配对),后一个激动则容易遭遇不应期而产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此即所谓阿斯曼现象。 4、蝉联现象 室内差异性传导若连续出现3次以上,称为蝉联现象。 5、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心电干扰现象,临床心电图并非少见,连续发生时可引起等 频心律、等频脱节等。 定义:是指在心脏内存在两个节律点时,出现副节律点的频率增快的现象,甚至出现 主、副节律点的频率接近或同步化的现象。钩拢现象是一种正性变时性作用的干扰现象。 心电图表现:1)心电图中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一个为主导节律,另一个为副节律。 2)副节律点的频率高于主导节律点。 3)主导节律点的自律性随副节律暂时升高,频率加快。当副节律终止后,主导节律会逐渐减慢,恢复为原先频率。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 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 2.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 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 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40岁者多在0~+105°,而>40岁者多在-30°~+90°。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正常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纸---- 小格0.04s 0.1mv 1mm( 走纸速度/打印速度25mm/s) ,大格0.2s 0.5mv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和正常值 P 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呈钝圆形; 在Ⅰ、Ⅱ、aVF 、V4~V6 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 时间:<0.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P-R 间期(P-R) 1. 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 次/分时为0.12 ~0.20s ,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 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 临床意义: ⑴P-R 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QRS 波群(QRS) QRS 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时间、电位变化。 QRS 波群正常值: 1、时限:正常成人<0.11s ,多数在0.06 ~0.10s 2、波形和振幅: 3、Q 波正常值:(avR 联除外) 时限<0.04s ,电压< 1 / 4 R。V1 ~2不应有Q 或q 波,但可为QS 型。 J 点(J) 1、J 点:QRS 波群终末与ST 段起始之交接点,反映心室 除极结束,复极开始。

2、P-J 间期: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结束之间的间期。代 表心房、心室除极的总时间。正常值<0.26s 。 测量:P 波起点到QRS 波群终点间的时距,包括P 波时限、 P-R 段、QRS 波时限。 S-T 段(S-T) ST 段:自QRS 波群终点(J 点)到T 波的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1、正常时限:<0.15s 。 2、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 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 正常压低:每个导联均<0.05 mv ; 正常抬高:肢导联、V4-6 <0.1 mv ;V1-2 <0.3mv ,V3 <0.5mv 。 3、临床意义: ⑴时限延长:常见于低血钙(>0.16s ) 。 ⑵ 压低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缺血、损害、劳损,心动过 速。 ⑶ 抬高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 心包炎。 T 波(T) 1、T 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电位变化。 2、电压:在R 波为主的导联中,T 波不应小于同导联R 波的 1/10 ,(V3 最高可达 1.5mv) 。 3、方向:T 波方向大多与QRS 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6 直 立;avR 倒置;其余导联可向上、向下或双向。 4、形态:T 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对称;顶光滑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a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得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得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得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前间壁V1—-—V3下壁ⅡⅢ avF 广泛前壁V1—--V5高侧壁Ⅰ avL 前侧壁V5—V7Ⅰ avL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 VR)。 3。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得QRS波群,T波与QRS波得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提前出现得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得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交界区早搏得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完全代偿间歇、 五、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得QRS波群,前无P波、 2。QRS波群时间≥0、12秒、.

常见心电图识别

授课目的:1、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步骤 2、掌握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3、能够描述房早、室早、房颤、室颤等典型心电图的特点及能够识别相关心电 图图形 4、掌握起搏器心电图图形的特点 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及其操作 心电图: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产生生物电流,并经组织和体液传导至体表,丁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差。将这种变化着的电位差用心电图机记录下来,形成动态曲线,即为心电图,亦称体表心电图,常规心电图C 心房的传导系统: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集成相连的结和束,包括赛房结、房内束、心室内传导束、浦肯野氏纤维及部分人存在的变异的副传导束。 目的及意义: (1) 目的:了解病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及安装有起搏器病人的起搏工作情况。 (2) 意义: ①能明确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激动起源异常和各各种传导障碍; ②确定有无心肌梗塞,并可了解梗塞的部位,范围及其演变过程; ③可大致了解心肌疾患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有无心房和心室肥大、急性与慢性心包 炎,或电解质紊乱; ④提示某些茅如洋地黄、奎尼丁竺对心肌的影响,尤其是毒付作用; ⑤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时,进行心电监护,可以及时了解心律变化及心肌供血情况 ⑥心电图对心脏病诊断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圆满地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 适应症:常规体检、了解病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起搏器工作情况,当患者自觉胸闷、心悸等不适时协助医生明确诊断。 电极的安装: 导联端颜色红黄绿里 八、、红黄绿棕里 八、 紫 记号R L F N V1V2V3V4V5V6电极位置右手左手左脚右脚(1)(2)(3)(4)(5)(6) 胸导联的标准位置: V3 : V2与V4联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问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问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问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 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 2.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 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 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 (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40岁者多在0~+105°,而>40岁者多在-30°~+90°。

心电图中aVR导联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地位

心电图中aVR导联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地位 传统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aVR导联的作用长期被忽视。近来发现在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判定、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的鉴别等中,aVR导联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 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定位 aVR导联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诊断有重要价值,aVR 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其幅度均与病变血管的支数及梗死面积相关[2]。 左主干病变aVR导联ST弓背向上抬高,提示左主干病变。Kosuge 等[3]发现aVR导联ST抬高>0.05mv预测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86%,提示aVR导联ST抬高>0.05mv是左主干病变的强烈预测因子。Yamaji等[4]发现,aVR导联ST抬高,预测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为88%。如以STaVR↑>ST V1↑,预测左主干闭塞,敏感性81%,特异性80%,准确性81%。Kikus[5]指出,左主干闭塞时,ST向量指向右上方的,表现为STaVR↑,STⅠ、Ⅱ、V4~V6↓。急性前壁MI 左前降支近端闭塞,可导致室间隔基底部缺血坏死STaVR抬高,但主要是STV1↑,且STV1↑>STaVR↑。急性前壁MI 患者,当aVR导联ST抬高伴有下列之一者,是左前降支近端闭塞:①STV1↑>STaVR↑;②STV1抬高>0.25mv,伴Ⅱ、Ⅲ、aVF导联sT↓[6]; ③伴V5导联ST压低是严重的左前降支狭窄[7];④V5导联ST压低、V1导联ST不抬高强烈提示左前降支及右冠脉改变,是双支病变的标志[4、7]。

急性下壁MI Sun[8]指出回旋支闭塞时,ST损伤电流背离aVR 导联,故下壁MI时,aVR导联ST下移是回旋支闭塞。Kane[9]指出下壁MI时,aVR导联ST压低>0.1mv是LCX病变的特点。预测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80%,特异性96%,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96%。下壁MI时,aVR导联ST抬高>0.1 my,预测右冠脉闭塞,敏感性96%,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80%。 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出现aVR导联ST抬高或压低,提示严重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有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功能低下,预后差[2]。应及时介入治疗;②前壁MI,若出现STaVR↓,表明心尖及下侧壁可能发生严重的缺血梗死,且梗死面积大[2];③aVR导联T波直立是MI后患者的心源性死亡或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10]。 心室肥大 aVR导联诊断心室肥大的标准:①左室肥大[11]:aVR导联S 波>1.4mv,有较高的特异性。Fellinge等[12]引指出,校正aVR导联s波≥1.1 mv,对诊断左室肥大有重要价值;②右室肥大:aVR导联呈QR型,且R/Q或R/q>1.0,R波≥0.5mv是诊断右室肥大的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P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得电位变化 ?形态:呈钝圆形; 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时间:〈0。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P-R间期(P—R)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心电图纸上就是3-5大个)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⑴P-R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QRS波群(QRScomplex)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得时间、电位变化、 QRS波群正常值: 1时限: 正常成人<0。11s 多数在0。06~0。10s 2 波形与振幅: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就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方向:向左后)。 *?V1~6得正常形: V1~2:rS型,r/S < 1 V3~4:RS型,R/S ≈1 V5~6:以R波为主R/S>1 QRS波群正常值: 胸导联:A。右室RV1〈1、0 mv B。左室RV5<2、5 mv, RV5 +SV1<4。0 mv(男) <3、5 mv (女) 肢导联:A、右室RavR〈0.5 mv。 B.左室RavL<1.2mv,RavF〈2.0 mv, RⅠ<1.5 mv, RⅡ+ RⅢ<4.0 mv , RⅠ+SⅢ< 2、5 mv 3 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1 /4 R。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4 低电压: (1) 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与均≤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讲到了心电图的入门知识,特别提到了如何通过观测心电轴的偏移判断所患的心血管疾病。 本期则承接上期的内容,继续为大家讲解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一、房性期前收缩 这是一份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P间距2”较“PP间距1”明显缩短,这就说明“P波3”是提前出现的。这个提前出现的“P波3”和其它的窦性P波存在差异,这个“P波3”下沉形成了一个QRS波群。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所以这个心电图代偿间歇是不完全的。 二、室性期前收缩 这是一份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在这份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增宽变形的QRS 波群,并且,第一个QRS波群是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增宽变形表现为QRS波的

宽度超过0.12秒,QRS波的形态是QRS波的主波方向与T波方向是相反的。并且我们看到增宽变形的QRS波群期前没有P波,期后的代偿间歇是完全的。 三、窦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份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波呈有规律出现,PP间距12个小格,频率为125次/分钟。P波的节律是规整的,PR间期是正常的,P波和QRS波群的形态、时间和电压都是正常的。 因为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而该心电图计算频率得出心率约为125次/分钟,所以该心电图为窦性心率过速。 四、窦性心动过缓 这是一份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波呈规律出现,PP间距平均30个小格,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心率为每分钟50次,小于正常心率的下限每分钟60次,证明为窦性心动过缓。 本图可以通过常规目测法得出窦性心动过缓的结论,因为本图的PP间距大于25

心血管慢病标准

一、高血压病 (一)必要条件门诊或住院病历中诊断为高血压病,一直使用药物治疗并具有三次以上高血压病诊断及用药记录。 (二)参考条件1.尿液检验:显示蛋白尿或血液检验显示血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06 mmol/L)。2.心电图、超声或X线检查:显示左心室肥厚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主、髂、股动脉)。3.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变窄。 (三)准入标准:必要条件加参考条件一条 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一)必要条件既往有心脏瓣膜疾病病史并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二)准入标准:符合必要条件 三、先天性心脏病 (一)必要条件 1.两家以上三级医院诊断为“先心病”。 2、“先心病”已行手术或介入治疗但仍需继续治疗者。 (二)参考条件胸片与心电图显示心房或心室增大,或心脏超声提示为“先心病”。 (三)准入标准:必要条件二条或必要条件一条+参考条件 四、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一)必要条件1.劳力性呼吸困难伴心悸、气短、咳嗽。心脏听诊:心尖区有隆隆样舒张期杂音或吹风样收缩期杂音,门诊或住院病历中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超声心动图有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左心房扩大。 (二)参考条件1.有“风心病”病史。2.心电图示:房颤或左心房扩大,右室肥厚。3.胸片:二尖瓣型心脏或肺水肿征象。 (三)准入条件:必要条件一条或参考条件二条 五、冠心病 (一)必要条件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腔狭窄>50%。2.心脏超声、放射性核素检查显示心肌灌注缺损或室壁局部运动障碍或室壁结构形态改变。3.曾经进行过PTCA或冠脉搭桥手术。 (二)参考条件1.门诊或住院病历中诊断为“冠心病”。2.心电图检查符合冠心病表现(非同期心电图三张以上显示ST段压低0、1mv以上,或陈旧性心肌梗塞改变,或其她明显的ST-T改变)。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和正常值 P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呈钝圆形; 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时间:<0.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P-R间期(P-R interval)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 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⑴P-R 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QRS波群(QRS complex)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时间、电位变化。 QRS波群正常值: 1 时限: 正常成人<0.11s 多数在0.06~0.10s 2 波形和振幅: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方向:向左后)。 * V1~6的正常形: V1~2:rS 型,r/S <1 V3~4:RS型,R/S ≈1 V5~6:以R波为主R/S >1 QRS波群正常值: 胸导联:A. 右室RV1 <1.0 mv B. 左室RV5<2.5 mv, RV5 +SV1<4.0 mv (男) <3.5 mv (女) 肢导联:A.右室RavR <0.5 mv。 B.左室RavL<1.2 mv,RavF<2.0 mv, RⅠ<1.5 mv, RⅡ+ RⅢ<4.0 mv , RⅠ+SⅢ<2.5 mv 3 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1 / 4 R。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4 低电压: (1) 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

心血管病筛查

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膳食: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 g,SBP和DBP分别增高2.0mm Hg和1.2 mmHg。 2.超重和肥胖:人群中体质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24kg/m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腰围男性≥90 cm或女性≥85 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3.高血压家族史 4.精神紧张: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 5. 吸烟饮洒:吸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效果,而过量可诱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5.缺乏体力活动等。 6. 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等。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病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一、病史 应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以下内容:(1)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2)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最高水平,是否接受过降压治疗及其疗效与不良反应。(3)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症状及治疗情况。(4)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例如肾炎史或贫血史,提示实质性高血压;有无肌无力、发作性软瘫等低血钾表现,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无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等嗜铬细胞瘤。(5)生活方式:膳食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以及体重变化等情况。(6)药物引起的高血压:是否服用使血压升高的药物,例如口服避孕药、生胃酮、麻黄素类滴鼻药、可卡因、安非他明、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促红细胞生长素、环孢菌素以及中药甘草等。(7)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及有无精神创伤史。 二、体格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体格检查包括: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量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测量BMl、腰围及臀围;观察有无库欣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触诊甲状腺;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基本项目:血液生化(钾、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液分析(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 推荐项目:24 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餐后2 h血糖、血同型半胱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一、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得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得异常常就是代表心房得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得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得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得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就是正常得。心脏泵血靠得就就是心室,而QRS波就就是心室活动得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得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得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瞧QTc间期,即校正后得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得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瞧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就是有意义得值。 2、心电图诊断得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就是有一定讲究得,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得就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她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得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就是不能诊断心梗得,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瞧得懂不?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就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得ECG,若有高血压或其她可致左室大得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 B类:单瞧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得,各类心律失常就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瞧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C除上述二者外得其她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一)症状 常见:发绀、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水肿、晕厥 其他:咳嗽、头痛、头昏或眩晕、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 (二)体征(特异性) 1.视 呼吸:是否有端坐呼吸 是否有发绀、贫血、颈静脉怒张、水肿 环形红斑、皮下结节——风湿热 两颧呈紫红色——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 皮肤黏膜的瘀点、Osler结节、Janeway点——感染性心内膜炎 杵状指(趾)——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2.触 是否有心尖搏动异常、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脉搏异常变化、肝颈反流征、肝脾大、下肢水肿等。 3.扣 是否有心界增大 4.听 是否有心音异常变化、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心率失常、肺部啰音、周围动脉的杂音和“枪击声”等。 (三)实验室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 心力衰竭——脑钠肽的测定 感染性心脏病——体液微生物培养、血液细菌、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 风湿性心脏病——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O”、血沉、C反应蛋白)的血液检查 【辅助检查】 (一)非侵入性检查 1.血压测定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起高血压病得诊断。 2.心电图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常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率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率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3.心脏超声检查 M型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重点监测主动脉根部、二尖瓣和左室的功能活动。 二维超声心动图:最基本。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很好的观察心脏各瓣膜的功能。 经食道超声:提高房间隔、左侧心瓣膜及左侧心腔病变的可视性。允许使用更高频率的超声探头,进一步提高图像分辨率。 心脏声学造影:右心系统声学造影在发绀型先天心脏病的诊断上仍具有重要价值。而左心系统与冠状动脉声学造影则有助于确定心肌关注面积,了解冠状动脉血液状态及储备能力,判定存活心肌,了解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运重建的效果。 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以更好地对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进行定量,尤其是为手术计划中异

各种常见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电图特点 1、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2、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 次/分之间。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 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5、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6、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7、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 始出现。 8、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 复始出现。 9、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 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此图P 波130次/分;QRS 波只有42次/分。 10、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通常以QRS波群电压 增高为标准。 11、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2、急性心肌梗死---特点: 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13.室扑: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约150-250,其中的QRS及ST-T也无从分辨,临床上一旦发生室扑,往往迅速转为室颤,应按室颤的方法处理。 室颤:只有杂乱的电活动,没有协调匀齐的收缩,心电图呈混乱的波动,形状振幅都不规则,频率约250-500,血液循环停止 14.高钾:早期T波高而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 低钾: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倒置、U波出现。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正常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纸—--—小格0、04s0.1mv 1mm(走纸速度/打印速度25mm/s),大格0.2s 0.5mv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得电位变化 ◆形态:呈钝圆形; 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 向下 ◆时间:<0。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P—R间期(P-R)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⑴P-R 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QRS波群(QRS)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得时间、电位变化。 ◆QRS波群正常值: 1、时限:正常成人<0、11s,多数在0.06~0。10s 2、波形与振幅: 3、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1/ 4 R。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J点(J) 1、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反映心室除极 结束,复极开始、 2、P—J 间期: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结束之间得间期、代表 心房、心室除极得总时间。正常值<0、26s。 测量:P波起点到QRS波群终点间得时距,包括P波时限、P -R段、QRS波时限。 S—T段(S-T) 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得起点间得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1、正常时限: <0、15s。 2、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

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 正常压低:每个导联均< 0.05 mv; 正常抬高:肢导联、V4—6 <0.1 mv;V1—2<0.3mv,V3<0。5mv、 3、临床意义: ⑴时限延长:常见于低血钙(>0、16s)、 ⑵压低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缺血、损害、劳损,心动过速。 ⑶抬高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 包炎。 T波(T) 1、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得时间、电位变化、 2、电压:在R波为主得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联R波得 1/10,(V3最高可达1。5mv)。 3、方向:T波方向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6 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可向上、向下或双向。 4、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对称;顶光滑无切 迹。 5、临床意义: ⑴T波低平(<1/10R)、双向、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 等。 ⑵T波高耸:A 双肢对称、底窄,呈“帐篷状",见于高血钾B。如 T大于R,且与ST段连续抬高,见于早期心肌梗死。 U波(U) 1、U波: 代表心肌激动得“后继电位”。 2、一般出现在T波后0。02~0.04s; <1/2T;以V3~V4导联明显 3、临床意义: ⑴U波倒置:见于心肌损害 ⑵U波明显增高,TU融合: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 正常窦性心律得特点: P波在Ⅰ、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P波:电压<0、25mV,时间为<0.11秒 P—R间期:0.12~0。20S 节律: 规则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 此由具有较高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心肌纤维所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束支、及浦氏纤维。 (一)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是血管、神经、肌肉结构,有起搏细胞及过渡细胞,此处起搏细胞冲动发放频率最高,是整个心肌活动的起步点。 (二)结间束窦结与房室结间有三条传导途径,称前、中、后结间束,前结间束又分出一房间束称:Bachamnn束,以此联接左、右心房、窦房结与房室结。三条结间束中以前结间束最短,故在正常情况下,冲动易于先通过此束传导。 (三)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右侧壁的后下方。其上端与三条结间束相连,下端延续至房室束。房室结为房室间正常传导的唯一通路。房室连接区包括冠状窦区、房室结、房室结与房室束的连接区。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房室连接区的传导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四)房室束(希氏束)在房室结下部传导纤维逐渐排列呈束状,向下延续成房室束。

(五)左、右束支房室束在室间隔上部分成左、右两支,左束支下行至室间隔上、中1/3交界处分成两组纤维,分别称为前上及后下分支。前上分支扇形分布于室间隔的前半部及左心室前侧壁。后下分支扇形分布于室间隔后半部及左心室膈壁。右束支较左束支细小,沿室间隔右侧面走行,分布至整个右心室。 (六)浦氏纤维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分成无数呈网状的传导纤维,即浦氏纤维。其末端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接。 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就是,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0.04s. (2)方向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臵,在Ⅰ、Ⅱ、aVF 和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V:)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臵。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臵,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