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 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 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第十五讲-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

朗读和解释这句话:这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麽样来照顾父母。过去药几乎都是中药,是汤药,刚煮好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长辈吃的话,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烫,太烫了会烫嘴,太冷了喝下去胃会不舒服。所以子女往往会倒一点点,喝喝看,它是不是太烫还是太冷。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那么,现在如果父母生病的时候服用的西药,我们应该注意提醒让父母按时服药,不可以服错药。

『昼夜侍,不离床』

昼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麽要做到这样?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丧三年,常悲咽。】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终点站之後,在此三年之内,我们要常常追思父母教养的恩德。古人都有守丧三年的这种美德。为什麽要守丧三年?因为子女从出生到三岁才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吃饭、穿衣,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简陋的草棚子,就在那里居住。

『居处变,酒肉绝』。面对家里有过世父母,在这个时候我们生活应该要简朴,想到平常父母跟我们一道吃饭,此刻一个位子空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象,往往是咽不下饭,吃不下食物。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子女真的也无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因此在守孝的期间,我们的饮食、我们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环境这麽好,但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能替父母,把父母生前如果他有留下很多财物,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父母的钱财遗留人间,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

【丧尽礼,祭尽诚。】

这里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舖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丧礼很舖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

『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彷佛就在我们旁边这样的心。「祭神如神在」,虽然他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在祭拜他,就好像我们呼请他回来一样,这样的亲切,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

『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祭拜的时候应该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好像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他所指导我们,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这个很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

“孝”“字上为老,下为子,就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有多长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小环节,每一个人都是由儿女成长成为长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今天不孝顺长辈,将来你又凭什么让儿女来孝顺你,这就是孝体现的含义。与孝字相关的地名是什么?为什么叫这个地名

三《孝感动天》

湖北省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

故事简介:汉代有个叫董永的人,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由于家里穷,董永连葬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为了埋葬父亲,他

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相传,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九天仙女下凡,

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后来人们便把仙人下凡的地方命名“孝感”(即今河北省孝感市)。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善待父母、孝顺双亲。孝感地处湖北省东北部。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但孝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标志之一,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在尽孝同时也是在传承中华文明。

弟子规绝不是简单的背诵,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它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欠缺的地方要去用实际行动进行弥补。

《弟子规-泛爱众.亲仁》逐字翻译注音

《弟子规》逐字翻译注音 ([清]李毓秀原著,华静7811译注,2013-10-2) 《弟子规》的这个版本,不仅能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而且能帮助他们加强古文素养。 <泛f àn 爱ài 众zh òng > 广泛地关怀爱护 大众 凡f án 是sh ì人r én , 皆ji ē 须x ū 爱ài , 只要 是 人, 都 应当 相亲相爱, 天ti ān 同t óng 覆f ù, 地d ì 同t óng 载z ài 。 因为天空下,我们一起 被覆盖,大地上,我们一起 被承载,我们彼此利害相关 ,应当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共生共荣。 ———————————————————————— 行x íng 高g āo 者zh ě,名m íng 自z ì 高g āo , 品行 高尚的人,名声 自然 显赫, 人r én 所su ǒ重zh òng , 非f ēi 貌m ào 高g āo 。 人们 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 外表 比常人好。 才c ái 大d à 者zh ě,望w àng 自z ì 大d à, 才能 突出的人,声望 自然 突出, 人r én 所su ǒ服f ú, 非f ēi 言y án 大d à。 人们 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 说话 比常人漂亮(说大话)。 ———————————————————————— 己j ǐ 有y ǒu 能n éng , 勿w ù 自z ì 私s ī; 自己 有 能力可以服务众人时,不要 自己 私藏,舍不得付出; 人r én 所su ǒ能n éng , 勿w ù 轻q īng 訾z ǐ。 他人 所表现出的才华,不要 轻视 毁谤。 ———————————————————————— 勿w ù 谄ch ǎn 富f ù, 勿w ù 骄ji āo 贫p ín , 要贫而乐,不要去巴结讨好 富人;要富而好礼,不要 傲慢地对待 穷人。 勿w ù 厌y àn 故g ù, 勿w ù 喜x ǐ 新x īn 。 不要 嫌弃 旧朋友,也不要 贪恋 新朋友。 ———————————————————————— 人r én 不b ù 闲xi án , 勿w ù 事sh ì 搅ji ǎo ;

弟子规《亲仁》教案

《弟子规》亲仁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及背诵“亲仁”的内容。 2.学会辨别好人与坏人,从而学会如何交朋友。 3.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3、会背诵“亲仁”的内容,联系实际,懂得仁爱。 教学内容: 《弟子规》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教学时数: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一、复习导入: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师:大家背得太棒了,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 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亲仁”,学会如何看清圣贤与邪师,如何亲近仁者,升华道德? 二、初读内容,探究交流。 1.出示学习内容。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2.师范读,校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看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内容,理解记忆。 1.你们能说说“亲仁”一词的意思吗? 2.理解字意。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译:同样都是人,品行高低却不一样。同流入俗的人很多,大慈仁者的人实在很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对于一位真正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畏他。因为他们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也不会向人献媚讨好。 注释:同:同样类、类型大流的俗人 仁:指品德高尚果:果真畏:敬畏讳:隐瞒、忌讳 3.教师讲解。 对于大众,不管贫富贵贱、贤与不肖,我们都一律心存爱护,但也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的仁者,才能进一步亲近他,并且向他学习。仁者能爱人宽恕别人,与人和睦相处,自然赢得大家的敬重、佩服。仁者心口合一,不说一些做不到的话,不会随便取悦他人。有仁德的人是处处替人着想。 名言警句: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四、故事引读,内化寓德。 1.教师讲述故事。 《仁者不俗》和《仁者无畏》 2.请同学们说说感受和想法。 五、明理导行,常礼举要。 (一)何谓“仁” 仁字是“二”加上“人”,指在人际间能够相处得很好,“仁者”简单的说就是“好人、善良的人”,请同学想想看,有什么样特质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请几位学生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出来发表) (二)思考:当我们看到有人把垃圾丢在我们的座位上时,往往都会再把垃圾丢

国学《弟子规》之〈亲仁〉

《弟子规》之〈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读: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读: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有意识地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交朋友的情况,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告诉我们应该和那些有仁的人交往。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 《弟子规》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如果真正是仁者,那么大家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什么是仁者呢?“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正直,他不会是花言巧语,不会是嘴上一套说得很好听,口蜜腹剑,仁者应该是实事求是说话,非常直率地说话。色不媚,也就是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不会很献媚。换句话说,仁者不会拍马屁的,他不会溜须拍马。 我认为的仁者有几点: 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爱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 第二、这个人应该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不管社会的道德,这是不行的。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同时还不够,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极端,你必须中庸之道来强调一种和谐、平稳、雍容的这样一种境界。 最后一点,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备了品德的人,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行为,你不能自己关在门里大讲仁义道德,或者就在课堂上讲仁义道德,或者说就把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完整版)

dì zǐ guī 弟子规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 shang r?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fàn ài zh?ng ?r q?n r?n yǒu yú lì z? xu? w?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rù z? xiào 【入则孝】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ng fù mǔ z? xū shùn ch?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dōng z? wyn xià z? qìng ch?n z? xǐng hūn z? 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jū yǒu cháng ya wú 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shì su? xiǎo wù shàn w?i gǒu shàn w?i zǐ dào ku?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 su? xiǎo wù s? cáng gǒu s? cáng q?n x?n shü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q?n suǒ hào lì wai jù q?n suǒ wù jǐn wai 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shyn yǒu shüng yí q?n yōu d? yǒu shüng yí q?n xiū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q?n ài wǒ xiào h? nán q?n zyng wǒ xiào füng xián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q?n yǒu gu? jiàn shǐ gyng yí wú sa r?u wú shyng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jiàn bú rù yua fù jiàn hào qì suí tà wú yuàn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q?n yǒu jí yào xiün cháng zh?u ya shì bù lí chuáng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süng sün nián cháng byi ya jū chù biàn jiǔ r?u ju?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süng jìn lǐ jì jìn ch?ng shì sǐ zht rú shì shyng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chū z? tì 【出则弟】 xiōng dào yǒu dì dào gōng xiōng dì mù xiào zài zhōng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cái wù q?ng yuàn h? shyng yán yǔ rtn fan zì mǐn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hu? yǐn shí hu? zu? zǒu zhǎng zht xiün y?u zht h?u

弟子规小故事:亲所好

弟子规小故事:亲所好 黑龙江省有一位王一民老先生,1932年生于沈阳,在农村过着平 凡的生活,在老伴去世之后,开始照顾独自生活的母亲。在他七十几 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几岁了。 有一天,母亲对他说:“孩子,我们去旅行好不好?” 他回答说:“好!妈妈你要去哪里?” 妈妈说:“咱们去西藏好不好?” 黑龙江离西藏直线距离是几千公里。王一民问:母亲您知道西藏 有多远吗? 母亲指着地图说:“就这么近,就一条,这么近。” 母亲不晓得很远,在儿子展开的地图上,她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 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她觉得仅仅一条线的距离! 老人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让母亲没有忧虑,便说:“好吧!母亲,我带你走这条路。” 老人并不富有,他带母亲怎么走?不是坐飞机,也不是开车,而 是骑三轮车。他把三轮车的后面加了一个斗篷,不怕风吹日晒雨淋, 他还给车起了个名字,叫“夕阳号”。 一位77岁的老人,为了完成对母亲的约定与承诺,从中国最北端 的黑龙江塔河,到西藏拉萨高原的三万公里,他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靠着他一双腿,载着老母亲,吱呀上路,周游全国,成就一次最刻骨 铭心的感人旅行。 他的路线是从黑龙江到北京,从北京再骑到上海,从上海骑到广州,不过到了广州的时候母亲生病了。从家出发时母亲九十几岁,到 广州的时候已经快一百岁了。王一民好言劝母亲先到海南,到了海南 之后搭飞机回黑龙江养病。大概有两年多的时间,母亲就过世了。

过世时母亲一百多岁,王一民老先生已经八十几岁了。在过世之 前母亲告诉老人说:“孩子,把我的骨灰撒在西藏。” 老人说:“妈妈,我一定满足您的心愿。” 就这样,母亲一火化,这个八十几岁的孩子就捧着骨灰,再次骑 着三轮车,到了西安,这时他的事迹已经传遍全中国。很多人为他的 身体着想,就恳求他,劝他乘车,这样他才从西安乘车把母亲的骨灰 送到西藏。 王一民从七十几岁到八十几岁这十几年中,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真正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 【智慧小语】 孝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次以给父母吃穿是尽孝,这是孝身;第 二个层次是为父母顺心为尽孝,这是孝心;第三个层次以使父母快乐 为尽孝,这是孝意;第四个层次不拘形式,心存父母志,使老人安心、不令其操心,这是孝志,是真孝。 只要父母喜欢的,我们都应尽心尽力去成办。对于父母不喜欢我 们的行为习惯和正在从事的活动等,我们都应小心谨慎去除。

弟子规 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亲仁】 我们想到这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来的朋友当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所以,此地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说? 孟子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为老师,他就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我们看第三十一条: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就讲到在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这里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我们不分族类,“流俗众,仁者希”。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属于中等阶级,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所以这里就讲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遭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这里讲到当我们有这样好的朋友,有这样因缘遇到的话,自己千万不要错失掉,千万不可以错过。这里讲道: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弟子规》亲仁解说及心得体会

《弟子规》亲仁解说及心得体会 引导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亲近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也会潜移默化变成与对方一样的人。在《弟子规》中对于这个现象也有劝告,谓之亲仁。下面是的部分解说。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说 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重他,他们说话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故意讨好别人。能够亲近仁者,对自己有莫大好处,品德会一天天进步,过错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害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就会做错许多事。 什么是仁人?我先说一下孔老夫子心中的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 微子是殷商人,他是纣王的哥哥。当时王朝腐败,纣王又时常沉迷于酒色当中。微子就常常进谏,纣王不听。到了后来,周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在推翻了商朝之后,微子就光着上身,用衣服将自己绑起,以示投降。(注:当时,一个朝代推翻了前一个朝代之后,要将前朝的皇室血脉切断,就是将前朝有皇室血

脉的人杀掉。)武王看见微子这样做,因他自动投降,有仁德打动了,便没有杀微子,并让微子在祭祀的时候可以用皇室的音乐来祭祀祖先。 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当时王朝腐败,有人就劝他:“现在王朝 腐败,总有一天会被推翻的,你呀!赶紧逃吧!”箕子就说:“逃!岂 不是彰君之恶,自说(yue)于民!”(译:逃!岂不是彰显君王的罪恶! 那别人不就会说我去讨好老百姓!)箕子从此隐居山中。有一次,纣王把他抓回去,让他进了监牢,最后把他流放到今河北的一个县城里。箕子在那里,想出了一套很有名的哲理思想——洪范九畴。 比干,是一代忠臣,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有一次,他给纣王进谏,纣王不听,他就恭恭敬敬的进谏了三天。纣王烦了,说:“你进谏了三天,你是圣人吗?听说圣人的心有九窍,我们 只有四窍。我不相信,今天就来探个真伪!”之后,就把比干杀了, 享年63岁。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我们要做仁人,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2.要克制自己的私欲。 3.要有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 4.要有勇有谋,奉行中庸之道。 5.要有仁的行动和行为。

弟子规-亲仁

亲仁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品,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補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结果年轻人气盛想要行刺,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结果就逃跑了,跑到了现在江苏省这个地方。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见到张良,老者是个高人,看到张良来了,故意把鞋就踢到了桥下的水里,就跟张良很不客气的说,年轻人,你来把我这个鞋子捡上来。张良看到这个老者这样说话,也很同情他,哎,一个老人嘛,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吧。你看古人因为有孝道的根基,他就能够尊敬老人,于是张良就下了河水、河边,把鞋子捡上来。捡上来以后老人就把脚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一看这老人家这样真够跋扈的。又想想,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要见怪,于是就给他很好的穿上鞋子。结果老人看了张良这种举动很满

意,他说,孺子可教也。这个年轻人还是可教的,受教。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恭敬心。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个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就来到了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够传给你了,五天以后咱们再在这个桥边再见面。于是五天以后,这个时候张良就天没亮就来了,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又已经在那边等了。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撵回去。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不睡觉了,半夜就到了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亮,老人就来了,这个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吧,我现在就传一部《太公兵法》给你。姜太公的兵法,说你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可以将来推翻秦朝,定国安邦都没问题。所以张良接受了这部宝书以后回去就认真的学习,后来辅佐刘邦,真的推翻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汉朝大一统的天下,也为自己的国家、人民雪耻了。 所以你看看,要亲近老师,要有那种恭敬、谦卑的心。这种心才是受教的心,如果对老师轻慢或者是没有信心、不恭敬,这种人就接受不了大法,不管学什么都要有这种心,这个心就是恭敬心和信心,还有谦卑的心,这三大要素都要具足。这个“亲仁”不仅是包括亲近仁德的人,也包括什么呢?亲近圣贤教育。这个仁也代表仁道。孔子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讲君子哪怕是在衣食住行、日用平常之间都没有违反仁,换句话说,他时时刻刻都不违背仁道,这就是真正亲仁。“造次”就是在急促、匆忙的时候,“颠沛”就是流离颠沛的时候都没有违背仁道,这是真正君子。那么真正行仁道的人他就绝对不会造恶,孔子说“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立志行仁道,他哪会做坏事呢?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500字 导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以下为大家介绍弟子规亲仁读后感500字文章,仅供参考!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 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这一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算得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李夫子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敦复斋,起了一个斋号讲学。李夫子讲学讲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了。所以,人们称李

《弟子规》教学“亲仁”教案

《弟子规》教学“亲仁”教案 一“仁”的含义 亲:亲近,深入,贴近仁 二、课文讲解 我们想到这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来的朋友当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这样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所以,此地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说?孟子他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为老师,他就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我们看第三十一条: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就讲到在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这里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我们不分族类,

“流俗众,仁者希”。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属于中等阶级,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所以这里就讲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遭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这里讲到当我们有这样好的朋友,有这样因缘遇到的话,自己千万不要错失掉,千万不可以错过。这里讲到: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果然是一个“仁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人,很多人从内心里头就会敬畏他。这个“畏”,不是畏惧他的权势,而是这样的人,你一看到他的威仪,内心里就会折服于他。我们晓得“仁”的定义,我们从古人的教诲当中,他说“仁者无敌”,内心有仁爱之人,他不会有敌人。因为有仁心之人,他肯定能爱人;他能爱人,他就能宽恕人;他能宽恕人,就能包容于人,就能与人和睦共处。 这样的善人在世间上还是有,也不少,我们要睁大眼睛,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要记住,一定要跟他接近。因为我们跟他接近,一定会得到他许多的教诲。就好像孔老夫子,他所流传下来的,他教导的这么多学生,几千年下来代代相传,像这样的仁者,他真的能万古不朽。这里也鼓励我们,仁者,我们不要轻易的错过学习的机会。

弟子规之亲所好,力为具

亲之好恶,己之方向 【原典】: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释义】:父母喜欢的事或物,应该全力去做或者准备;父母厌恶的事或物,要孝心谨慎不去做或者去除。 作为员工,要与企业保持一致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喜好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相反,父母所厌恶的事或物,我们做子女的就要孝心谨慎地不去做或者去除掉。换句话说,凡是父母喜欢的,我们也要喜欢,凡是父母厌恶的,我们也要厌恶。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郯国。本来它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在历史上似乎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起过改变历史车轮轨迹的作用,因此,关于它的史料非常匮乏。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却被后世的人们记住了,一直到今天。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一个国君——郯子。 郯,音“谈”。郯子是一位大孝子。谁的父母都有年纪大的时候,国君自然也不会例外。据说郯子的父母老了以后,都得了眼病,而鹿乳能够治这类病。父母很想吃鹿乳,郯子知道后,当然觉得责无旁贷,于是立即行动,到深山去想办法弄一些鹿乳回来。但是,事情想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如果说想吃鹿肉,那只要有弓箭就行,但是,如果想得到鹿乳,可就不能把鹿给射死了。前者是打猎,后

者是收集。 为了能够让父母吃上新鲜的鹿乳,郯子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披上鹿皮,假装自己是一头鹿,混到鹿群里面去,然后开始搜集鹿乳。这应该是个好办法,但是,危险系数也变大了。有一次,一个猎人在隐蔽处对着鹿群搭弓准备射箭,结果箭头指向的却是群里最特殊的那头“鹿”。好在郯子及时警觉,赶紧大叫表明自己是人类。错愕的猎人倾听完郯子的诉说之后,非常感动,并将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人。从此,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后人甚至郯子修了庙,对他的崇敬可以想见。 双亲喜欢的,要尽力去准备或者去做,不喜欢的,就要尽力去除或者不做。郯子的故事为后人作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为一名员工,在企业中,也可以化用《弟子规》对我们这方面的教导。那就是,企业喜欢的,我们也要喜欢,企业厌恶的,我们也要厌恶。换句话说,就是要与企业保持一致,例如企业的价值观、规章制度等。 举个例子,作为一名员工,如果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相一致,就会认同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充满热忱,遇到困难时就会抱怨的时候少,想办法的时候多,最终能够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职业道路上的长足发展。 有些人之所以能进入一定的高层次的职业领域,是因为他们能将自己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工作融为一体。对于任何一

解读弟子规20亲仁

解读弟子规20亲仁 同期声: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而《弟子规》作为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把“亲仁”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排。从今天开始钱文忠老师将为我们讲述《弟子规亲仁》篇。“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 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 钱文忠:最一般通行的划分是把《弟子规》划成八个大部分,那么从今天开始《弟子规》就进入了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这个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从篇幅上看,这一部分非常简短,简短到什么地步呢?一共只有16句,48个字。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亲仁”这个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部分尽管简短,但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传统一个核心的观念,或者我们说是最核心的价值。不过通常认为《弟子规》在“亲仁”的部分讲的这个“仁”字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体的人。什么样的人呢?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在品德方面具备了“仁”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的人物。 《弟子规》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为孩子从小有意识地营造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交朋友的情况,小朋友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和哪些同辈交往、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认为应该和那些有人的人来交往。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 我曾经讲过一句话,也经常被人引用,我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猪还大。人和猪有共同点吧?当然有了,都是动物,都是哺乳类动物,那么人和猪之间当然共同点就很少了。但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共同点恐怕比人和猪还少,所以我讲人和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和猪还大,猪大不了就是比较懒惰,吃了睡睡了吃,但是猪不会搞阴谋诡计的,没有听说过猪会去折腾另外一头猪的,或者猪挖个坑把另外一头猪埋下来,没听说过。但是有的人会干,这就是叫“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什么叫流俗啊?随大溜的,很一般的人,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混日子的人很多。仁者稀,对啊,在孔子里面仁者才三个嘛,哪三个呢?

国学教育课堂《弟子规亲所好》精品教案设计

亲所好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诵读课文,读准难字和多音字,如“谏”“挞”“恶”“好”“号”等,能读出语言的韵律感。 2、学生能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孝顺父母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弟子规》可以读也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1、播放演唱版音乐视频《弟子规》。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一篇《弟子规》,看看讲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亲所好(随机指导“好”的读音“hào ”)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亲”字,你会想起谁? 师:说起父母,同学们一脸的幸福,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是多么让人留恋啊,让我们温馨地和课题打打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亲所好) 师:乌鸦尚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我们人呢?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再读读课题吧!(学生再读课题:亲所好) (二) 范读引领,读出节奏 师:“读”是我们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就让我们走进“我读书,我快乐”这一环节吧!

1、教师范读,顺机指导“恶”“号”“好”“挞”“谏”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师生对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 (三) 情景促悟,品读明理 师:同学们的朗读如音乐般让人陶醉,为了表示奖励,老师就给你们讲讲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据说我们班杨怡的妈妈喜欢吃西红柿,杨怡每次买菜时都会买西红柿。 师:同学们,这和《亲所好》中的哪句描述是一样的? 师:相信懂事的你也会为父母做事,你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故事二:妈妈不喜欢马虎的我,因此每次做事时我都提醒自己要耐心细致,聪明的男生,你们知道这是《亲所好》中的哪句吗? 师:女生们,难道你们不这样认为吗?也读读吧! 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他们会为我们的健康担忧,也会为我们的不良行为感到休止,就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课件出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师:和父母关系融洽时孝顺父母挺容易,但如果父母错怪你,你仍能坚持孝顺那你就是贤德的人了,怪不得作者会竖起大拇指赞叹:(生读: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也不例外,你瞧:(老师一人表演两角色的情景剧:)

《弟子规》入则孝亲所好——

课时教案 编写时间:2014年月日执行时间:2014年月日 课题《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课时 教案总课时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诵读“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 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理解基本意思。 2.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 惯,指导言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经典文中一些字的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批注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谁来为我们说说它告诉了一个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学《弟子规》入则孝的另一小节。请各自读通、读顺。 二、经文导读及讲解 (一)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力准备,父母亲讨厌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孔夫子曾说过:「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对父母亲我们要尽力侍奉。 提问:1.大家知不知道父母亲喜欢吃些什么?做些什么事情?有什么嗜好?(如果父母亲喜好是会伤害身体的,我们要进一步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2.父母亲最喜欢我们做些什么事? 最不希望我们做的是什么事? 3.父母亲最不喜欢吃的是什么?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4.我们要怎样去体贴父母,了解父母的喜好? (二)身有伤贻亲忧: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或生病时,父母会担忧。「贻」是遗留。父母亲常挂念儿女的健康,不时的提醒儿女,出门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天气凉了要注意添加衣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亲担忧。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血肉都是父母亲给予的,所以要更要好好爱惜。 常常有同学觉得父母亲太唠叨,这都是因为大家没有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如果同学都能把自己照顾好,父母亲又何须挂念呢?所以要先反省自己。 (三)德有伤贻亲羞:若是我们的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蒙羞。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或是各种团体中,如果和别人起冲突,违反团体的复习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通过《孝经》重一些浅显易懂的诗句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明白不让父母担忧也是对父母“孝”。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国旗下演讲稿 奇台六小五(4)班 《弟子规》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它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 《弟子规亲仁》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为孩子从小有意识地营造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交朋友的情况,小朋友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和哪些同辈交往、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意思就是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参差不齐。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这就是古人讲的与君子交、与小人交。所以我们应该从小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规亲仁》国旗下演讲稿 奇台六小五(4)班 《弟子规》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它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 《弟子规亲仁》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为孩子从小有意识地营造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交朋友的情况,小朋友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和哪些同辈交往、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意思就是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参差不齐。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这就是古人讲的与君子交、与小人交。所以我们应该从小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规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

fàn ài zh?ng 【泛爱众】 fán shìr?n jiēxūài tiān tong fùdìtong zài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xìng gāo zhěmíng zìgāo r?n suǒzh?ng fēi mào gāo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cái dàzhěwàng zìdàr?n suǒfúfēi yán dà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yǐyǒu n?ng wùzìsīr?n suǒn?ng wùqīng zī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wùchǎn fùwùjiāo pín wùyàn gùwùxǐxīn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r?n bùxián wùshìjiǎo r?n bùān wùhuàrǎo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r?n yǒu duǎn qiam?jiēr?n yǒu sīqiam?shuō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dào r?n shàn jíshìshàn r?n zhīzhīyùsīmiǎn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yáng r?n ajìshìajízhīshan hu?qiězu?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shàn xiāng quàn d?jiējiàn gu?bùguīdào liǎng kuī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fán qǔyǔguìfēn xiǎo yǔyíduōqǔyíshǎo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jiāng jiār?n xiān wan jǐjǐbúyùjísùyǐ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ēn yùbào yuàn yùwàng bào yuàn duǎn bào ēn cháng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dài bìpúshēn guìduān suīguìduān cí?r kuān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shìfúr?n xīn bùrán lǐfúr?n fāng wúyán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qīn r?n 【亲仁】

弟子规全文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