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中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结合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学习中国十八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和谐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其中,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简单来说,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及演化的观点,人工自然观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而生态自然观则是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事先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在这里恩格斯强调了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现越发严重:(1)人口激增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三百多万年。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3亿。1830年全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0.5%。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89%,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然而,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面临这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按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二类。前者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后者是指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而中国,均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总量上,我国并不少,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显得很少。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耕地为30%,森林为4%,草地为32%,许多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自然资源的缺口日趋增大,加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依赖型,自然资源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3)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般说来,可以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处所差别,把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将环境污染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经过深刻烦死后得出的科学认识,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影响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又会影响到自然的状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化。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关系,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意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生态文明既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又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注意;既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又不能把人类自身当作大自然的主宰,任意用人的需要来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公正理性地看,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注意,不仅应该考虑人际关系的道德问题,而且要从道德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对自然的开放和利用,不仅要考虑有利于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其他物种的繁荣;不仅要立足当代的需要,还要考虑代际的公平。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挑战,更加需要倡导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和谐生态文明,从根本上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 《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23.

[2] 白立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视阈下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卷22(第4期):108-112

[3]百度百科,生态自然观[OL].https://www.360docs.net/doc/3210578652.html,/view/2101089.htm.2012-01-07

[4]新浪新闻,习近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OL]: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0578652.html,/c/2012-11-19/010*********.shtml. 2012-1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