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分析

一个较大的正方体的6个面上都涂了颜色。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6个面上不会都涂了颜色。切成的小正方体可能有多少面涂了颜色?其中有没有规律?会是什么规律?回答这些问题是这次活动的数学内容。

较大正方体切成的小正方体,分布在大正方体的各个位置上。正是由于各个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涂颜色面的个数不同。研究小正方体涂色面的规律,要分类整理各种小正方体的原来位置,与刚刚教学的正方体知识有联系,对空间想象力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要求,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材分三段安排学生开展探索规律的活动,依次是:提出问题与观察想象、揭示规律与写出关系式、回顾过程与反思体验。

(一)提出问题,呈现现象,数数想想,初步发现规律

大正方体切成的小正方体个数越多,数出表面涂颜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就越难。教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难度:先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图示一个表面涂了颜色的大正方体被平均分的情境,让学生看着实物图数数、想想、说说,“能切成多少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了颜色?”这是多数学生没有想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材希望学生围绕小正方体“有多少个面涂有颜色,哪些面涂了颜色”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发现切成的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了颜色,3个面没有涂颜色。从切成的小正方体的面有些在大正方体的表面上、有些在大正方体的里面,找到小正方体有涂色的面,也有没涂色面的原因。

接着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并切出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这时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小正方体的3个面上涂了颜色,有些小正方体的2个面上涂了颜色,有些小正方体的1个面上涂了颜色,有些小正方体所有面上都没有涂颜色。教学应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小正方体涂颜色面的个数不同?引导他们认识到由于有些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有些在大正方体棱的位置、有些在大正方体表面的中间位置、有些在大正方体的里面,所以有3面涂色的、2面涂色的、1面涂色的、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并且理解小正方体最多有3面涂了颜色。

然后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仍然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继续研究小正方体面上涂颜色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研究过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情况,其中的研究方法与经验可以应用于更加复杂些的情形之中,所以教材同时呈现了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和5份的实物图,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活动,并把数得的结果填在教材的表格里。

学生从表格里的数据中会发现:随着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切出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颜色的总是8个,2面涂颜色、1面涂颜色、没有面涂颜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会思考,为什么3面涂颜色的小正方体总是8个?2面涂色、1面涂色、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没有规律?能不能计算?这就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索规律的兴趣。

仔细观察与想象,能够发现:一个正方体被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上,大正方体有8个顶点,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定是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不固定,可能没有,可能是12个、24个、36个……

这些数都是12(大正方体棱的条数)的倍数,这些小正方体总在大正方体每条棱的中间位置上。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也不固定,可能没有,可能6个、24个、54个……这些数分别是6(大正方体面的个数)的1倍、4(22)倍、9(32)倍……这些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每个面的中间位置上。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仍然不固定,可能没有,可能1个、8个、27个……这些数刚好是0、13、23、33……这些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里面。

(二)写出含有字母的关系式,用数学模型表达规律

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定是8个,个数确定且不变就是规律。

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每条棱中间位置上,个数虽然不固定,却是有规律的,这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与形式来刻画规律。教材引导学生联系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用a表示2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n表示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这样,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可以通过式子12(n-2)计算,a=12(n-2)概括地表示了2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与大正方体棱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在学生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时,要让他们看到2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两个要素有关:一与正方体棱的条数有关;二与大正方体的棱被平均分的份数有关。大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n份,沿着每条棱的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2)个。大正方体有12条棱,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共有12(n-2)个。教学应引导学生结合填写在表格里的数据,得出(n-2)并理解其意思。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参与一次建立数学模型的活动,不应要求他们记忆和应用写出的式子,也不应要求把这个用字母表示的关系式作为基础知识加以掌握,但应该经历写出式子的过程。

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每个面的中间位置上,个数也是既不固定又有规律的。也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达规律,不过式子更加复杂些。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大正方体面的个数“6”有关,还与大正方体的棱被平均分的份数有关。如果用b 表示1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n表示大正方体的棱被平均分的份数,那么大正方体一个面上能切出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n-2)2个,6个面一共能切出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6(n-2)2个。式子b=6(n-2)2表示1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的棱被平均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

一个面也不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内部。如果用c表示没有涂色面的小正方体个数,n表示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那么这些没有涂色面的小正方体形成一个棱长为(n-2)的正方体,其中有(n-2)3个小正方体。式子c=(n-2)3表示没有涂色面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大正方体的棱长被平均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得出上面这些关系式会有点困难,部分学生理解这些关系式也不容易,可以在教师帮助下写出和解释这些关系式。一定要把观察想象和揭示规律有机结合,在学生观察想象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他们用适当的形式表达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规律。

(三)回顾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经验

回顾与反思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步骤。当学生完成一段数学活动以后,及时回顾活动过程,反思活动的方式方法,有利于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添继续学习数学的后劲。这次探索规律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体会如何仔细观察、充分想象,

如何通过数数、算算找到有关数据,如何根据数据归纳出规律,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准确、清楚、概括地表达规律……这些体会的作用与价值,将体现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之中。

常见的量与和探索规律

第11讲常见的量及探索规律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1.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长度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1km2=100公顷=1000000m2 1公顷=10000m2 1m2=100dm2 1dm2=100cm2 1cm2=100mm2 体积(容积)1cm3=1000dm3 1dm3=1000cm3 1cm3=1000mm3 1dm3=1L 1cm3=1ml 1L=1000ml 质量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 年月日时、分、秒 一年有12个月,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按大 小月 1、3、5、7、8、10、12月是大月,每月31天 一星 期有 七日, 一日 =24小 时 1小时=60分 钟 1分钟=60秒 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 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平年2月有28 天,闰年2月有29天 按季 度 1月、2月、3月为第一季度 4月、5月、6月为第二季度 7月、8月、9月为第三季度 10月、11月、12月第四季度 注意:是4的倍数的公历年份称为闰年,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是平年。 3.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4.名数的概念及其改写 (1)名数:把数量和单位名称合在一起叫作名数。如:60分米,5千克等。 (2)名数的分类:名数分为单名数和复名数。 单名数:由一个数和一个单位名称组成的数称为单名数。如:4吨,2厘米等。 复名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及单位名称组成的名数叫作复名数。如:5元3角。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 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 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

探索宇宙_教案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通过对教学准备工作做出汇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3)采取问题解决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PPT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引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中地球中存在着生命,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有很大的影响,你觉得地球上什么条件适宜生命的存在呢? 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1.地球表面的大气保护地球免受流星侵袭; 2.地球表面有大气调节,使地球上昼夜温差很小; 3.太阳离地球不远不近,可以给地球足够的能量,又不至太热;

4.地球质量较大,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生物留在地面;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稳定; …… 师:宇宙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外星人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猜测:有的说有可能,也有的说至今都没有发现……) 教师趁机引入: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吧,找找证据,看看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上为什么能存在生命的归纳总结,让同学们了解,一个星球上能不能存在生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说生物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有空气,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等,然后提出问题:宇宙中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星球也能存在生物?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自己主动去收集关于宇宙的信息,主动学习关于宇宙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银河系 老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影像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 (1)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天文学上用“光年”表示各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 (3)形状:侧视: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像个大漩涡,四条悬臂从中心伸出。(展示银河系示意图——侧视和俯视) (4)太阳系的位置: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用银河系示意图中的光点说明) 2.宇宙 师:在宇宙中,还有没有像银河系之类的天体系统? 让同学们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宇宙(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宇宙形象) 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 (1)银河系很大,但在整个宇宙中,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 (2)目前人们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河外星系。 (3)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把银河系的大小、形状和宇宙的组成等一一呈现,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

关于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于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充分展现知识的成背景、生长过程,实现教材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和谐统一因为,每一结构都一个基本的框架过程.教材的识结构是:准备题——题——练习题;学生的知结构是:感知——理解—运用;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引入—展开——结束.以上二种系如何呢?教材的识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的认识结的必要前提,而课堂的教学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力.因此,在这三种结构相互用过程中,教学结构的优劣接决定了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效率.计和实施优化教学构是协调三种结构关的关键和主要机制,也优化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在教学生计算“1至100个自然数的和时; 1.提出问:计算“1+2+3+……+98+99+100”我们知道1+2=3”“6+3=9”一个个加下去能得到结.但这种方法太烦琐,能否找到更的方法? 2.引导同学们从整体着眼灵活运用知识,提示学仔细观察,不按顺序计算,计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的和;第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的和,同学发现它们都为101,同学们会观察到第三数与倒数第三个数的和也是101. 如设S=1+2+3+……+98+99+100① S也可记为:S=100+99+98+……3+2+1② 上面十②得2S=(1+100)+(2+99+(3+98)+……+(99+2)+(100+1)

=(101+101+……+101)(100个) =101×100 所以S=(101×100)/2=101×50=5050 这样计算比我们按序做100次加法要方的多.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考后,组织讨论交流,不可以解决问题,更重的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了算法,启了思维,提高了心算、速算、算能力,巩固了同学们的知识,炼了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和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品质.这样同学们对计算“12+3+……+1000=?”就会感到困难了吧?3概括引导学生做题的思路.这样通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思维活动教学,让学生学到活动学的精神、思维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务必单纯传授数学知识的传统做法:题、讲听、讲练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把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全员多种感官自主参与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奇心,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初中生好奇心强、怀疑心理浓、求知理高、表现心理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意激发创新兴趣,培创新动机,增强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促进创新性设想的大动力,可以说科学是从“好心”发展起来的,教学中要注意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于从平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发不平常的因素.美籍华人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奇才能提问.”而提出问题正是造的前奏.例如,苹从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光辉中心小学耿会娟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单元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隶属于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里的第五小节“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星体”部分。本单元主要内容有《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探索宇宙》、《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五部分内容。而《探索宇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2、介绍运载火箭。3、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4、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5、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等相关知识,对宇宙、月球、太阳系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和过程也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探索宇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发展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观念,应该不是很艰难的。所以,凭借学生具有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上网查询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就会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5、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6、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并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心得体会:把握创新规律,实现创新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创新规律,实现创新发展(最新) 创新发展位居新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可以说,能否实现创新发展决定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成败,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成败。而要推进创新发展,切实把握创新规律是关键。只有充分认识创新规律、切实把握创新规律,我们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决策行为。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创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因此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投资决策行为。但相较于一般的投资决策行为,创新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更具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无论何种类型的创新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需要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因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其二,由于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创造性探索,非常容易受到不可预知因素的阻碍,往往蕴含巨大的失败风险。创新的高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导致了创新投资的高不确定性。

破解企业创新困难需要设计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创新的高复杂性会让交易双方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企业家无法分辨研发失败到底是因为研发人员的偷懒还是运气不佳,一项价格高昂的新技术是否值得购买等等。创新激励机制就是要消除创新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尤其要理顺国有单位科研人员与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关系。通过不断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来提高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风险投资和企业并购,股权交易能够让资金方和技术方共担创新风险、共享创新收益,是化解创新高风险性的有效方法。 时间层面:创新表现为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产业经济学家在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产业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三次产业变动规律、轻重工业变动规律以及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变动规律,等等。这些产业变动规律之所以会发生,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视角来看,正是企业家通过创新把资源从旧有的失去活力的生产项目不断转移到新生的更富生产力的生产项目中去,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地发展。如果新的生产项目能够提高原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称之为产业改造;如果新的生产项目能够发展成一个新的产业,整个经济就能实

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叶小文 [摘要]在处理我国宗教问题时,把握好宗教问题的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是认识宗教问题的两个基础的、本质的属性。总结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就是基本观点、基本政策要清楚和正确,基本方针要明晰和坚定。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沿着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实际相结合的路子,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宗教工作;理论创新;长期性;群众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在国家宗教部门工作了18年,有机会与不少宗教领袖和信教群众亲密接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有机会亲历了宗教界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的重要进程,因而,对于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感受颇深。 近年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特点与规律,与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探索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进而凝练成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促进宗教

关系的和谐;推进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颁布实施了《宗教事务条例》和相关配套办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积累了新经验。 勿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与一切有神论对立,并且不断要求和训练自己的成员确立和巩固科学世界观。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防止把宗教问题看作可以较为快速地解决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从而导致认识的“短视症”,忽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特别注意防止把信仰上的差异扩大为政治上的对立,从而导致政策的狭隘性,忽略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宗教问题所具有的长期性和群众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见解和浅薄之见曾经长期困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工作,正是在这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和把握宗教的根基和关键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工作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把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不是作一般问题而是作根本问题来看,是强调观察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是由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的长期性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整体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主要是为了防治在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上的“短视症”。 把宗教问题的群众性,不是作一般问题而是作关键问题来看,是因为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实质是个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该一致起来。只有深入把握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发挥宗教的社会作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整式的加减 拓展

整式加减 拓展 1.火车站和飞机场都为旅客提供“打包”服务.如果长、宽、高分别为x 、y 、z 米的箱子按如图1-11所示的方式“打包”,至少需要多少米的“打包”带?(其中灰色线为“打包”带) 图1-11 2.某花店一枝黄色康乃馨的价格是x 元,一枝红色玫瑰的价格是y 元,一枝白色百合的价格是z 元,下面这三束鲜花的价格各是多少?这三束鲜花的总价是多少元? 图1-12 解:1.由图可知:至少需要(2x +4y +6z )米的打包带. 2.第(1)束鲜花的价格为(3x +2y +z )元; 第(2)束鲜花的价格为(2x +2y +3z )元; 第(3)束鲜花的价格为(4x +3y +2z )元. 这三束花的总价钱为: (3x +2y +z )+(2x +2y +3z )+(4x +3y +2z )=3x +2y +z +2x +2y +3z +4x +3y +2z =9x +7y +6z (元) 在探索规律的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3、用砖砌成如图1-13所示的墙,已知每块砖长一定,宽为b cm ,则图中留出方孔(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是多少? 图1-13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有两种方法:一种直接求,只要求出三个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边长就可,其边长恰为每块砖的长与宽的差;另一种是间接求,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墙的面积减去22块砖的面积,但也需求出砖的长才可求出. 方法一(直接法):设砖的长为x cm,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5x =3x +3b 2x =3b x =23b 所以阴影部分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3b -b =21b (cm),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21b )2=43b 2(cm 2). 方法二(间接法):同方法一求出砖的长为23b cm,整个墙的面积为S 墙=(5×2 3b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2、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3、师目标导向,提出问题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有什么关系? 4、明确问题,准备探究。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一、探索望远镜 1、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2、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3、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4、学生讨论交流。 二、宇宙探测器 1、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2、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做个火箭工程师 1、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4、教师提出问题: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5、学生回答。 6、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7、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常见的量与探索规律总复习

常见的量与探索规律总 复习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课 次教学计 划 常见的量及探索规律 一、教学温故:讲解作业。 二、课前热身: (1)65000毫升=( )升=( )立方米 时=( )时( )分 82050平方米=( )公顷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1,32,85, 2113 ,( ),( ),… (3)21,51,101,17 1 ,( ),( ),… (4) + , ÷=10那么, ( =( )。 (5)已知a+a+a+b+b=54 a+a+b+b+b=56,求a= ( ) b=( ) (6)已知Δ+Δ+Δ=75,□×Δ=100,★÷□=120,则★=( )。 (7)先观察下面各组中的计算规律,再按规律计算。 8Δ2=8+9=17 5Δ3=5+6+7=18 4Δ6=4+5+6+7+8+9 … 7Δ3= 。 10Δ4= 第一部分 知识点梳理 1、 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2、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 注意:是4的倍数的公历年份称为闰年,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是平年。 3、名数的改写方法: 乘以进率 低级单位名数高级单位名数 除以进率 4、探索规律 (1)算式中的规律:数学算式中的规律,应认真观察算式、结果中的特点,再根据规律完成这一类题型。 (2)数列中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作数列。 ①规律蕴含在相邻两数的差或倍数中;

②以数列的前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位找出关系和规律;③需将数列分解,通过对比找出规律。 (3)数图形中的规律: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①数线段的规律:公式为 2 ) 1( n n (n 为端点数) ②数长方形的规律:长边上的线段条数乘以宽边上的线段条数等于长方形的总个数。 ③数正方形的规律:n ×n+(n-1)(n-1)+…+2×2+1×1(n 为正方形一边上的小格数)。 (4)方阵中的规律:方阵中每边的人或物体的数量相等,相邻两层、每边上的数量 相差2, 四边形四条边上的数量相差8。 ①方阵问题每边上的数量与四周的数量关系:四周的数量=(每边数-1)×4 ②空心方阵中的数量关系:总数=(外层每边的数量-层数)×层数×4 ③实心方阵中的数量关系:总数=外层每边数×外层每边数 (5)周期中的规律:先找出周期的数量,再用总数除以周期的数量,如果正好是整数,结果是周期的最后一个数;如果是整数个周期且多了n 个,结果是周期数的第n 个数;如果不是第一个开始循环,可以用总量减去不是循环的个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二部分 精讲点拨 例1 填空 (1)1050毫升=( )升 8 5公顷=( )平方米 (2)54 3时=( )时( )分( )秒 举一反三:

初中数式规律探索问题

数式规律探索问题 数式规律探索问题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其特点是:给出一组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 数、式,或是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 1、周期型 例.观察下列算式,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得出22014的末位数字是() 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256,… A、2 B、4 C、6 D、8 解析:观察2n(n≥1)的末位数字,分别为2,4,8,6,四个数字为一个循环,即周期为4. ∵2014÷4=503……2(余数是2) ∴22014的末位数字经过了503个周期,处于第504个周期内的第2位,它的末位数字是4故选B。 方法总结:周期型的数字规律题通常与序号有关,解题时(1)根据题目中数或式反映出的循环规律 ....确定出周期;(2)明确待确定的这个数是第几个周期内的第几个数。 2、分数(式)型 例1.观察下列一组数:23,45,67,89,1011,……,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这一组数的第n个数是() A、n?1n B、2n2n?1 C、2n2n+1 D、n+1n+2 解析:序号①②③④⑤…… 分子246810→相邻偶数(偶数用2n表示) 分母357911→相邻奇数,并且最小奇数是3(最小奇数 是3时,用(2n+1)表示) 从分子、分母的角度认真观察归纳:分子是2n;分母是2n+1。故选C 例2、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b2/a,b5/a2,-b8/a3,b11/a4,…(ab≠0),其中第7个式子是,第n个式子是.(n为正整数) 解析:序号①②③④…… 符号-+-+→“+”“-”交替 分子b2b5b8b11→底数均为b,指数比序号的3倍少1 分母a a2a3a4→底数均为a,指数与序号保持一致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0XX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XX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XX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与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与物流成本研

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竞争力研究,工贸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 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整式的加减教案.doc

整式的加减教案 【篇一:2.2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3)学会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验证结论;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暑假里,小明到妈妈的水果店帮忙,妈妈叫他将下面的水果归类上柜。你认为小明该如何做?

(答:我们可以按水果的种类将这些水果分为五类:两个苹果、两个草莓、两串葡萄、三个橙子、三串香蕉。) 问题二:如果将这些水果换成我们前面学过的单项式,你将如何分类?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 (二)探究新知 1 在学生交流汇报后,分析分类后的每一组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教师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表达以总结每一组单项式的共同点。随即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为方便学生记忆,我将同类项的概念概括为“两相同”。 设计说明:得出了同类项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两个同类项的练习,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你能写出两个项是同类项的例子吗? 探究新知 2 我们认识了同类项,那么如何合并同类项呢?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系数——相加 字母——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我们可以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概括成:一变两不变,即一变,指系数变; 两不变:指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三)巩固新知 1.填空 设计说明: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例 4 先让学生直接代入求值,然后采用先化简后代入的方法。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四)典型例题 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课堂小结 在学生谈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如下课堂小结以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

《探索宇宙》公开课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探索宇宙》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主题背景: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八节。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这一节是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的总结课。 二、学情分析 教科书61页《探索宇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三部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探索宇宙的结构及其运动是天文学家们的主要课题之一。本课就是利用形象的资 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 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 2.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观测时注意到,几乎所有星系的 光谱都呈现谱线红移现象。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断地膨胀。 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如:宇宙是浩大深邃的,是由许多个庞大的星系组成的,星系奇异亮丽,恒星多彩变化,宇宙万物生生不 息。 总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宇宙有着无穷的魅力。 教科书还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还在资料页中展示了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究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

力甚至牺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一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 的。 三、设计理念: 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宇宙的知识。 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知道一些探索的工具。认识到人类对太空认识 的进步及艰辛。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二)重难点:认识宇宙中的天体以及运动变化。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膨胀着的。光年是长度单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宇宙的信息。 2.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从事科学事业是要付出艰辛的,为科学事业 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可敬的。 3.意识到物质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 4.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3-06T10:00:25.73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志佳 [导读] 结束语: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陈志佳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研究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过去高职院校旧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不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专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在大学阶段,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课本知识,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对自己创新能力的锻炼。(2)创新思维和创新经验不足。由于大学生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即便想创新,也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3)创新技术和创新灵感不够。学生们缺少创新的技能,部分学生即使有创新意识,却又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专业最新发展的动态,他们也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这些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受制约的因素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当前,一些院校的领导、教师由于自身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内容上仍坚持以知识学习作为主要内容,缺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乏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不高。(2)专业范围狭窄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不适应。目前,高职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3)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不适应。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高职教育中,教师操纵、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决定着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种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挥;同时,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察方式单一,习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数量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是一味地以学生考试取得分数的高低论成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没有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创新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与探索 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可以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允许未毕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当代教育思想,内容要新颖、有趣。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2)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尽可能设置创新情景,并且这个环境尽力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后顺利地进入角色,开展创新活动。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多说的权力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形成“面临的实际→提出问题→分析、寻求解决途径→提出解决方案→验证、修正”系列创造过程;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他们运用各种理论、规律、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3)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采取自主控制的个别化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它把学习的控制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4)强化技能训练。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知识,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设必要的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5)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内容。建立新的考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更要突出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学校可以进行适量的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鼓励,力争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在考试内容上,应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