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三、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等关系

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二、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后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第四节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差异

一、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

二、我国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本章至第五章都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本章所分析的是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消费和储蓄的决定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乘数原理

第三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政府购买与国民收入决定

二、政府税收与国民收入决定

三、政府购买与政府税收的综合效用:平衡预算乘数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型(8学时)

本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重点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均衡及其变动。

第一节投资与利率的决定

一、投资的决定

二、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第二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商品市场均衡和IS曲线

二、货币市场均衡和LM曲线

三、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三节一般均衡收入的变动

一、投资变动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三、投资和货币供给量同时变动的影响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学时)

本章主要根据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

第一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内在稳定器作用

二、财政赤字与公债

三、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由此引起的经济学争论

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机制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一、IS曲线的弹性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二:LM曲线的弹性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三、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AS——AD模型(6学时)

本章把价格水平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之中,并把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最终建立起国民收入决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

一、生产函数

二、劳动市场

三、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货币工资

四、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一、充分就业均衡

二、低于充分就业均衡

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4学时)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降低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本章依次论述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政策。

第一节失业问题

一、失业的概念

二、失业的类型

三、失业的代价

四、充分职业和自然失业率

第二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一、由总供给曲线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二、由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三、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展开的经济学争论

第七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以上各章实际上是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考察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本章则运用动态方法分析一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

第一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背景

二、模型的基本公式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及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二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批评

二、模型的基本公式

三、模型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二、新增长理论

第八章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场主义(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作为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使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节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二、卢卡斯供给曲线

三、理性预期和卢卡斯方程

四、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二、劳动市场工资刚性的微观基础

三、产品市场价格刚性的微观基础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

四、教学指南

本课程的重点在第1、3、4、5章,难点在IS-LM模型和AS-AD以及经济增长模型。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五、作业

每两节课布置思考题2—3题,每周交一次作业。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形式)

七、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70%)+出勤考核(10%)+平时作业(20%)

执笔人:贾彩霞

审定人:陈学军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浙江财经学院 西方经济学(2) 教学大纲 (第四版) 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西方经济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 (5)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 (6)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7)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9)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10)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1)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2)

前言 1、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经济学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的,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其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式是个量分析;《西方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经济学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是理论与政策的结合。 2、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适用对象: 全校各财经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 4、课程性质: 必修课。 5、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本大纲规定授课时数为54学时。 序号教学内容课时数合计 1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 2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 模型 10 3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 型 10 4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 5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 6 6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6 7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6 8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 54 6、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版 主要参考书: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 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制定(修订)时间:2019年12月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任务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 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较好的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5)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析。实事求是的分析宏观经济理论的优缺,重在学习和探讨。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GDP的内涵及其核算方法; 2、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条件和决定公式;乘数的推导和计算; 3、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确定; 4、总需求曲线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类型;AD-AS模型及其应用; 5、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特性和政策含义;长期和短期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矛盾;货币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的效果; 7、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选择题(二)及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居民消费支出B政府转移支付 C政府购买D居民对债券的支出 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NI)的有() A政府转移支付 B 工资 C 资本折旧 D 间接税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 A收入及增长分析B收入与就业分析 C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D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 4.下列产品中能计入当年GDP的有() A纺纱厂购入的棉花 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 C家务劳动 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5.属于GD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 A政府转移支付B企业转移支付C间接税D直接税 6.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 7.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 A购买一块土地 B 购买公司债券C厂房增加D消费增加8.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 A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居民购买粮食 C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支付国债利息 9.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GDP=C+I+G+(X-M) B. GDP=C+S+G+(X-M) C.GDP=C+I+T+(X-M) D. GDP=C+S+T+(M-X) 10.用收入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折旧B间接税C出售股票的收入D工资

11.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 等于C小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2.若MPC=0.6,则I增加100万(美元),会使收入增加() A. 40万 B.60万 C.150万 D.250万 13.根据消费函数,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 A.收入 B.价格 C.利息 D.偏好 14.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B储蓄减少C消费增加 D 储蓄增加 15.若MPC=0.2,则政府税收乘数值为() A 5 B -0.25 C -4 D 2 16.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之间的关系是() A. Kg<Ktr B. Kg=Ktr C. Kg>Ktr D.不确定 17.在两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 A 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动B与边际消费倾向反方向变动 C 与边际储蓄倾向同方向变动D与边际储蓄倾向反方向变动 18.当消费函数为C=α+βy时,则APC() A大于MPC B小于MPC C等于MPC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9.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说明() A计划存货投资一定等于零B非计划存货投资可能等于零 C非计划存货投资不等于零D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0.政府预算平衡时,若MPC=4/5,政府购买增加100万元,则国民收入()A不变B增加200万元C增加100万元D减少100万元 21.能精确代表企业投资需求曲线的是() A资本边际效率曲线B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06 英文名: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 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 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和训练。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在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督促学生加强课后自学,加强教学互动,安排适量学时进行课堂讨论;加大课程训练力度,配备助教加强课后辅导,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鼓励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写出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高级宏观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

高级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 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 消费函数:社会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 3. 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4.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写i=i(r),一般地,投资量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5. 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 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6. 货币需求: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 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7. 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 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8. 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 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法定准备率可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 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9.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 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 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10.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它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曲 线上任意一点表示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及其对应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 衡时的产量水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1. 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 工作条件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 12. 非自愿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而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13. 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用 公式表示为s=S/Y。 14. 名义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

【精编_推荐】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E21102 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0.5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实验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许多复杂的宏观经济变量,且各变量主要呈现出随机状态分布的特征,这对于完整而客观的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带来困难,实验和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学实验紧紧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对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量通过理论逻辑关系,建立经济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经验数据加以推证和检验,以体现和说明理论的正误,提高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实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实验,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类、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过模拟实验和相关的计量检验: 1、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通过学生的模拟和实验,强化理论理解,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感性认识。 3、熟悉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运用。 4、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的软件环境和操作平台的运用,学会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技术 模拟和实验经济参数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完整而清楚的陈述实验操作过程,要求理论逻辑和实验逻辑关系相一致,基 本结论明确,分析说服有力。 3、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体现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基本结论及相关 变量关系的详细分析。 四、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宏观经济学48课时大纲

淮阴工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1816251 学时学分: 48(3) 专业层次: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 制定日期: 2015年11月 版次: 4 归口单位:商学院

1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管理大类即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方法,拓宽学生经济学知识视野,获得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3 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建议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4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基本要求:掌握GDP、GNP、NNP 、NFP、NI、PI 等基本概念;熟悉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4.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内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论;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乘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熟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凯恩斯消费理论;了解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本要求: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熟悉投资的决定,IS 曲线的推导过程,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决定,LM曲 线及其推导;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及其调整。 4.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 掌握财政政政策效果与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 端情况和政策组合。 4.5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内容: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熟悉货币创造乘数,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了解总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复习题 1、由于整个经济的事件产生于许多家庭与许多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研究整个经济时,我们必须考虑个别经济行为者的决策。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经济学家是用模型来解释世界,但一个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式构成。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有助于解释GDP、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类经济变量。这些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略去无关的细节而更加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联系上。模型有两种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3、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即市场走向供求均衡。这种假设称为市场出清。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经济学家用市场出清模型。 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并不完全现实。市场要持续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但是,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虽然市场出清模型假设所有工资和价格都是有伸缩性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工资和价格是粘性的。明显的价格粘性并不一定使市场出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GDP能同时衡量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个量实际上是相同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有基本的事实: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所以,一个买者支出的每一美元必然成为一个卖者的一美元收入。 2、CPI衡量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它表示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 3、劳工统计局把经济中每个人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失业以及不属于劳动力。一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一 -I、奥肯定理是指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就业工人有助于生产物品与劳务,而失业工人并非如此。失业率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舆肯定理可以概括为等式: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动,印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3% 左右。这种正常的增长率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比,实际GDP一般减少2个百分比。一 问题和应用一 1、大量经济统计数字定期公布,包括GDP、失业率、公司收益、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贸易结余。GDP是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失业率是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公司利润是所有制造企业税后会计利润,它暗示公司一般的财务健康情况。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的平均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贸易结余是出口物品与进口物品之间的价差。一 2、每个人的增值是生产的物品的价值减去生产该物品所需的原材料的价值。因此,农夫增值是1美元,面粉厂的增值是2美元,面包店的增值是3美元。GDP就是总的增值,即为6 美元,它正好等于最终物品的价值。一 3、妇女与她的男管家结婚,GDP减少量等于男管家的工资。这是由于GDP是衡量经济中所有人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4110430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 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 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 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 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 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 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A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12 学时:72 学分:4.5 适用对象:经济学系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特别是经济学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许多专业课程(如: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理论等)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基本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4)储蓄-投资恒等式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使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和体系。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对名义GDP和实际GDP能进行比较说明。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GDP核算;储蓄-投资恒等式 教学难点:收入法核算GDP;储蓄-投资恒等式的理解 4. 教学建议: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 基本内容 (1)从国民收入核算到宏观经济理论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2)乘数理论 2.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使学生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凯恩斯总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掌握乘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国民收入的决定 (4)乘数理论 教学难点: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4. 教学建议: 第三章:IS-LM模型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 1. GDP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净税收T=20,投资I=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IS曲线(). 7.若消费函数为C=40+0.8Y d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宏观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2)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 重点及难点:1、GDP的五点含义 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由于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已在第一章“绪论”中讲授,因此,本章从第二节开始。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本节主要知识点: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熟练掌握)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掌握) 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指本国居民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以国境为统计标准,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本节主要知识点: 一、支出法的含义(掌握) 支出法是指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这几方面的总和。 二、收入法的含义(掌握) 收入法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本节主要知识点: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三、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四、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本节主要知识点: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掌握) 从支出看:Y=C+I 从收入看:Y=C+S 储蓄-投资恒等式:I≡S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掌握) 从支出看:Y=C+I+G 从收入看:Y=C+S+T 储蓄-投资恒等式:I+G≡S+T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本节主要知识点: 一、名义GDP的概念(理解)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实际GDP的概念(理解)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基期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GDP折算指数 = 名义GDP/实际GDP(掌握)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简单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决定。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使用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2)四种乘数的推导及说明。 重点及难点: 1、乘数原理 2、使用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 第一节均衡产出 本节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 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边际储蓄倾向类似) 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区别于侧重

经济学系《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系《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代码:ZJ1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学分:3 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 面向对象: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主要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经济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 2.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等; 3.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逻辑与思维习惯,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在专业学习中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4.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要求 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校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宏观经济学》学时分配 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6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6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8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