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

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2、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磺胺药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10余种,根据肠道吸收程度和临床用途,分为三大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包括(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性的感染治疗,比如、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比如酞磺胺噻唑(PST)等,因为这类药能在肠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只要用于肠道的感染如肠炎,③外用磺胺药。包括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这些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杂、眼科疾病等[4]。

3、磺胺类药的抗菌机理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6 ]。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的防御能力。

4、磺胺类药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原则

动物全身性的感染:(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用于巴士杆菌病、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动物肠道感染:磺胺琥珀先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

动物局部感染: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

动物尿路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

球虫:磺胺恶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地索辛。

脑炎:磺胺嘧啶、

乳腺炎:磺胺二甲嘧啶[1] 。

剂量原则:首次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以后维持量,症状消失后2到3天。

5、耐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下降甚至消失。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当与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药物在动物体内的阶段有、、、,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多数磺胺药能透入中。药物吸收入血后有相当一部分与结合,结合后的磺胺药暂时失去抗菌作用,不能透入到脑脊液中,不被肝代谢,不被。但结合比较疏松,时有小量释放,故不影响药效。长效磺胺与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磺胺药还能透入积液和其他积液,以及

通过进入胎循环,故用磺胺治疗应慎重[ 5]。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代谢,部分与糖醛酸结合而失效,部分经过乙酰化形成乙酰化磺胺而失效。磺胺乙酰化后,溶解度降低,特别在酸性尿中溶解度更小,易在尿中析出结晶,而损害。各种磺胺药的乙酰化程度不同。磺胺药(难吸收的除外)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以原型和乙酰化磺胺以及少量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从尿中排出。

6 、磺胺药的不良反应

①。最常见为、药热。一般在用药后5~9天发生,特别多见于。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因此当病人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过敏后,换用其他磺胺药是不安全的。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长效类磺胺药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停药数天血中仍有药物存在,故危险性很大[6 ].。

②。由于乙酰化磺胺溶解度低,尤其在尿液偏酸时,易在中析出结晶,引起、尿痛、尿闭等症状。为预防此的发生,可采取下述措施来预防:加服碳酸氢盐或柠檬酸盐使尿液碱化,增加排出物的溶解度;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也可降低排出物的浓度;老人和不良者应慎用。

③造血系统的影响。磺胺药能抑制白细胞形成,引起。偶见粒细胞缺乏,停药后可恢复。长期应用磺胺药治疗应检查血象[3]。对先天缺乏6-磷酸脱氢酶者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磺胺药可通过母体进入循环,与游离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核黄疸。对孕妇、新生儿尤其不宜使用。

④和反应。多由于磺胺达到足量所致。

小结

磺胺类药自发现以来就一直用于对抗细菌感染的疾病治疗,在抗生素药广泛应用的时代仍然的持续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磺胺类药的了解也将越来越深入,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虽然磺胺类要抗菌效果好,副作用也比较小,但是也要注意合理科学的使用磺胺药物,再好的药使用不当都会引起毒性反应,所以,用药前首先要对磺胺药有一定的了解,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保证充足的饮水,增加尿量,促进药物排出。

参考文献:

[1] 专着:杨雨辉兽医药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0 211~214

[2] 专着:李乐药理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4 45~56

[3] 专着:磺胺药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 3~5

[4] 专着:连群磺胺类之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52-07

[5] 期刊:刘传芳服用磺胺类药物应注意家庭医学杂志,2000,第7期 5~7

[6] 期刊:磺胺类药物服用八项注意 2012 18~2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