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发展史

计量学发展史
计量学发展史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XXX

1 计量学的发展

1).原始阶段

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

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王公贵族和豪商们,死后仍然向往着升入天堂,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天平、砝码便成为随葬品埋入地下。又如留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器壁刻铭详尽,其中“十八年”即器的制造年代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的公元前344年,为了统一秦国度量衡而由官居卿相的商鞅亲自督造的。“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以度审容”。“齐卿大夫众来聘”,一方面是记录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可能有两国共同商定过有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器的底部。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在历代史籍中都有辑录。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对照所能见到的器物,考释其铭文,测量其实际数值,模拟、复

现其计量功能,使尘封的古老科技重现光彩。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总结了前人的智慧,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以黄种、累黍定度量衡标准的理论,后载入《汉书?律历志》。即以音频定长度,用累黍为介质加以复现。声与量皆为无形之物,量尚可通过度量衡量测出来,而在古代,声是无法测量并保存的。如何让以黄种定度量衡这一科学的设想得以实现,刘歆等先哲们通过反复试难后。提出以黍为介质,即选用中等大小的自然物“黍”,横排90粒得黄钟律管之长(9寸),加一寸即一尺。律管之积约容1200粒黍,与一龠的容量相当,二龠为一合(16.2立方分)。积1200黍之重约12铢,24铢即一两。这样便形成了一组参量公式,厘定出度、量、衡三个单位量。从此这一量化了的公式便成为其后历代制定当朝制度时可遵循的古代标准,既可以用度量衡来定律,又可以用律来校度量衡。近现代许多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的理论推算和实物验测,证明这一公式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也是可以复现。

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法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的自然科学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受牛顿力学的影响,在实验科学中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如:焦耳定律、卡诺热循环理论、安培电流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拉瓦锡氧的发现和氧化学说等。相继建立起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学科并得到了技术应用。数学长足进步,不断推出新概念和新方法。天文学、地学有很大发展。光学、生物学、有机化学也随之兴

起。科学的进步为计量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现代阶段

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过度到微观量子基准。国际上以正式确立的量子基准有长度单位米基准、时间单位秒基准、电压单位伏特基准和电阻单位欧姆基准。从经典理论来看,物资世界在做连续的、渐进的宏观运动;而在微观量子体系中,事物的发展是不连续的、跳跃的也是量子话的。由于原子的能级非常稳定,跃迁时辐射信号的周期自然也非常稳定,因此跃迁所对应的量值是固定不变的。这类微观量子基准,包括1960年用氪86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米、1967年用铯133原子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秒等,提高了SI 基本单位实现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们仍与某种原子的特定量子跃迁过程有关,因而尚不具备普实性。最好的方案是用基本物理常量来定义计量单位。例如:1983年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长度,既认为真空中光速作为一个定义值恒为299792458m/s(约30万公里/秒);而长度事实上变成了时间(频率)的导出量。这种定义通过不变的光速给出了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使新定义的米只依赖于目前测量不确定度最小(10-15量级)的频率,从而更具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普适性。

以上主要是从量的定义上划分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计量在古代是各国独立产生,并作为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部分继承和发展,直到19世纪,各国使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位制度、计量器具和管理措施等彼此差异甚大。计量学长期停留在记述各种计量单

位和换算各种关系的阶段上;计量管理工作都是各国、各地区各自为政。随着工业和国际贸易、特别是物理学等实验科学的发展,需要测量的量已从传统的度量衡剧增至上百个。18~19世纪,欧美科学家开始创建一种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可在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制。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趋向统一;1955年签订《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和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国际单位制,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基本统一和计量学的基本成熟。计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沿着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国际单位制及其实验基础,使单位的定义及基准、标准建立在物理常量的稳固基础上;二是推动全球计量体系的形成,逐步实现国际间测量与校准结果的相互承认,以适用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展的需要。从冶金计量的角度考虑,计量与控制的结合将把冶金计量工作推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2 计量学与测控技术的联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本专业最令人感兴趣的方向恐怕要数光盘生产了,很多同学认为这属于制造业,实际上由于对精度的严格要求,使它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考生对本专业存在

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这些技术的实现都与计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西方逻辑学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围绕着逻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应对问题,研究方法也经历着历史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以逻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方法、面临问题、评价为线索,对逻辑学的发展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以期明确不同逻辑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研究逻辑学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本文作者认为,和其他学科一样,逻辑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因为不足而发展,本文思路也是这种想法的体现。 根据逻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阶段和现代逻辑的发展阶段。 传统逻辑”,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至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前的逻辑理论和体系。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以三段论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体系,或相对与现代为此逻辑体系而言的词项逻辑体系)、中世纪麦加拉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奠定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发展的命题逻辑、近代的F.培根的归纳法和穆勒的求因果关系五法。 古希腊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在重视民主氛围的政治生活中, 演讲和辩论很受重视, 为论辩提供工具,为反驳谬误的盛行,亚里士多德提出和确立了以三段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学说和体系。亚里士多德以以推理和论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

“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规则,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逻辑演绎系统,即三段论系统。他把简单命题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如主项、谓项、量项等词项,并对这些词项的逻辑性质和相互关系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言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关系推理等。三段论,又称类演算,即三段论以词项为单位,研究概念或词项之间外延上的关系,类与类,类与个体的关系。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以三段论为主体, 但也包含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辩缪、反驳等内容。 研究复合命题推理规律的逻辑理论称为命题逻辑。命题逻辑以简单命题为基本单位作,研究以简单命题以及命题连接词构成的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应的逻辑规律和规则,研究实质蕴含关系,解决了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判定和推导问题。命题逻辑把简单命题看作一个整体,不对简单命题的内部进行分析。而诸如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等,因其性质取决于简单命题的各词项的性质和关系,涉及到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时,命题逻辑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词项逻辑就克服了命题逻辑局限。 但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结构及其推理的分析还是粗糙的、不够细致的,此外它没有对关系命题的结构及其推理进行分析,因此词项逻辑的工具是贫乏;并且,命题逻辑、词项逻辑等传统逻辑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根据日常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果,它的真正的逻辑内容较为狭窄贫乏、粗疏浅陋, 从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总之统逻辑具有不精确性,内容贫乏, 不成系统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 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 授课人:蒋娜 一、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三章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第四章成角透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斜面透视及其应用 第六章倾斜透视及其应用 第七章曲线透视及其应用 第八章阴影透视 第九章反影透视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成绩评价方式 闭卷,笔试为主,卷面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薄新成著:《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殷光宇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成君著:《实用透视画技法》,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发展简述、散点透视、透视学的应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步骤】 1、导入 透视学作为美术院校三大基础技法理论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写生和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北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 2、新授 思考题: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现? 1、图形重叠表现 2、明暗阴影 3、色彩关系 4、细节清晰度 表现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达芬奇的“线透视” 色彩因大气的阻隔产生的变化称为大气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起来愈远愈拢直至汇合于一点称为线透视。 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 有一种现象,由于我们从小就己经习惯了,也就从不觉得奇怪,那就是:同样规格的电线杆本来是一样高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高远低;同样型号的汽车本应是一样大小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大远小;所有的茶杯、水桶底本来都是平的,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弧线;火车的两条路轨本来都是一样宽的, 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两条路轨向前延伸时,会越来越窄乃至合拢成一点等。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与人类眼睛的构造有关。正是这种错觉,使我们能有效地判断距离,而不至于天天碰壁。由此看来,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 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 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 “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 (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 ,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 。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注重下属的心向、态度,“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不同的部下,心态、个性各不相同,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激励。企业中员工有个体差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需

透视学概念复习大纲

透视学概念2014.12 ●透视的实质是投影,是经过视点的中心投影。在平面的画纸上把物体在空间中的近大远 小的现象用几何作图方法准确地表现出来,称为透视图。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 即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第一幅依照透视学原理绘制的透视画是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画家阿格沙克斯为悲剧大师爱采路斯作的布景画。 ●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 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涅列斯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中心透视法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 ●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贝蒂,在1435年《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 ●画家弗朗西斯卡,在1485年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阿尔贝蒂与弗朗西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 ●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阐述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和形体透视的规律。 ●18世纪英国数学家B.泰勒在1915年出版的《论线透视》一书中简要阐明了一点透视、 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及图例,对欧洲及今天的透视学影响深远。 ●散点透视叫“多视点”,即把众多视点所见的场景放置在一幅画中,打破时空关系,体 现“可游”、“可行”、“可居”的境界。中国画由于视点位置变化而产生三种常用透视构图法,即“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 ●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深远法;远近 距离展开的画法,称平远法。 ●研究透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是视点、物体、画面。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其距离越远,视域的范围越大。视点为立 体角, 60°是透视作图时所用的最大视角。 ●观画者眼睛的位置叫视点,由观画者的眼睛到画面的距离叫视距,与画面成45°角的线, 它的灭点就是距点。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管

西方逻辑学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围绕着逻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应对问题,研究方法也经历着历史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以逻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方法、面临问题、评价为线索,对逻辑学的发展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以期明确不同逻辑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研究逻辑学的发展特点与方向。本文作者认为,与其她学科一样,逻辑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因为不足而发展,本文思路也就是这种想法的体现。 根据逻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阶段与现代逻辑的发展阶段。 传统逻辑”,就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至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前的逻辑理论与体系。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以三段论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体系,或相对与现代为此逻辑体系而言的词项逻辑体系)、中世纪麦加拉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奠定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发展的命题逻辑、近代的F、培根的归纳法与穆勒的求因果关系五法。 古希腊就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在重视民主氛围的政治生活中, 演讲与辩论很受重视, 为论辩提供工具,为反驳谬误的盛行,亚里士多德提出与确立了以三段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学说与体系。亚里士多德以以推理与论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规则,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逻

辑演绎系统,即三段论系统。她把简单命题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如主项、谓项、量项等词项,并对这些词项的逻辑性质与相互关系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言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关系推理等。三段论,又称类演算,即三段论以词项为单位,研究概念或词项之间外延上的关系,类与类,类与个体的关系。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以三段论为主体, 但也包含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辩缪、反驳等内容。 研究复合命题推理规律的逻辑理论称为命题逻辑。命题逻辑以简单命题为基本单位作,研究以简单命题以及命题连接词构成的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应的逻辑规律与规则,研究实质蕴含关系,解决了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判定与推导问题。命题逻辑把简单命题瞧作一个整体,不对简单命题的内部进行分析。而诸如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等,因其性质取决于简单命题的各词项的性质与关系,涉及到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时,命题逻辑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词项逻辑就克服了命题逻辑局限。 但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结构及其推理的分析还就是粗糙的、不够细致的,此外它没有对关系命题的结构及其推理进行分析,因此词项逻辑的工具就是贫乏;并且,命题逻辑、词项逻辑等传统逻辑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根据日常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果,它的真正的逻辑内容较为狭窄贫乏、粗疏浅陋, 从而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总之统逻辑具有不精确性,内容贫乏, 不成系统等特点。因此, 到了近、现代, 一种新的逻辑的产生,这就就

透视学

透视学基本原理 一、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低远高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因而得名。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著物体。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下,则可采用作为表达物体往地心延伸,观者是垂头观看著物体。 49 结构素描的术语灭点又称消失点,是变线消失的汇集点,灭点有四个:心点、余点——视平线上除心点以外的点,天点——视平线以上近低远高的消失点,地点——视平线以下近高远低的消失点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起源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19世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在现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主发展背景下剧烈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法国哲学家图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这三个思潮对美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美国社会学以在大学讲坛上介绍著名欧洲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为起点。19世纪70年代,萨姆纳在耶鲁大学以斯宾塞著作为教材讲授社会进化论,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的社会学课程。1889年,斯莫尔、吉丁斯、布莱克默分别在科尔比大学、布莱恩马尔大学、堪萨斯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这一年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正规教育的开始。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1984年斯莫尔与文森特合著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这些都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斯莫尔创建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中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他们把参与观察技术引入社会学研究,对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性研究。芝加哥学派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社会学从早期以吸收、传播欧洲社会学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己特征的新阶段。 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围绕帕克的一批芝加哥学派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标志着美国式的经验社会学的成熟。这种注重经验研究和实际社会问题研究的风气始终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崛起的同时,库利和米德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西方逻辑学发展

逻辑学得发展 逻辑学,就是一门历史悠久得学科,已有两千多年得历史,围绕着逻辑学得定义、研究对象、应对问题,研究方法也经历着历史得演变过程。本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以逻辑学研究得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方法、面临问题、评价为线索,对逻辑学得发展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以期明确不同逻辑理论体系得内涵与外延,理清它们之间得区别与联系,研究逻辑学得发展特点与方向。本文作者认为,与其她学科一样,逻辑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因为不足而发展,本文思路也就是这种想法得体现。 根据逻辑学得历史发展阶段得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传统逻辑得发展阶段与现代逻辑得发展阶段。 传统逻辑”,就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至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前得逻辑理论与体系。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以三段论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得逻辑体系,或相对与现代为此逻辑体系而言得词项逻辑体系)、中世纪麦加拉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奠定得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发展得命题逻辑、近代得F、培根得归纳法与穆勒得求因果关系五法。 古希腊就是奴隶主贵族专政得国家,在重视民主氛围得政治生活中, 演讲与辩论很受重视, 为论辩提供工具,为反驳谬误得盛行,亚里士多德提出与确立了以三段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得逻辑学说与体系。亚里士多德以以推理与论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得演绎推理规则,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逻

辑演绎系统,即三段论系统。她把简单命题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如主项、谓项、量项等词项,并对这些词项得逻辑性质与相互关系间得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言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关系推理等。三段论,又称类演算,即三段论以词项为单位,研究概念或词项之间外延上得关系,类与类,类与个体得关系。虽然亚里士多德得逻辑以三段论为主体, 但也包含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辩缪、反驳等内容。 研究复合命题推理规律得逻辑理论称为命题逻辑。命题逻辑以简单命题为基本单位作,研究以简单命题以及命题连接词构成得各种复合命题得逻辑性质及其相应得逻辑规律与规则,研究实质蕴含关系,解决了复合命题推理得有效判定与推导问题。命题逻辑把简单命题瞧作一个整体,不对简单命题得内部进行分析。而诸如传统逻辑得三段论等,因其性质取决于简单命题得各词项得性质与关系,涉及到简单命题得内部结构时,命题逻辑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词项逻辑就克服了命题逻辑局限。 但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结构及其推理得分析还就是粗糙得、不够细致得,此外它没有对关系命题得结构及其推理进行分析,因此词项逻辑得工具就是贫乏;并且,命题逻辑、词项逻辑等传统逻辑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根据日常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得结果,它得真正得逻辑内容较为狭窄贫乏、粗疏浅陋, 从而处理与解决问题得能力有限,总之统逻辑具有不精确性,内容贫乏, 不成系统等特点。因此, 到了近、现代, 一种新得逻辑得产生,这就就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农村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农村社会学发展历史沿革。 授课方法:讲授加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1、朱启臻主编《农村社会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2. 2、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美国农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农产品价格下降;铁路公司肆意剥夺农民;农业日益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使农民急剧分化。 2.反抗运动:格兰其运动;绿背党运动;平民党运动。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20余年中,美国农村一直骚乱不安,农场荒废,学校关闭,破产农民涌入城市,农村社会问题丛生。) 3.1876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讲授社会学,标志着社会学在美国的诞生。 1892年,斯莫尔建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创办美国最早的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1905年,成立了以沃德为主席的社会学会。世界社会学研究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 1908年,罗斯福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农村问题专家贝利教授为主任,主持美国农村大规模调查研究,提交了一份包括教育、土地保护、劳动力、技术、妇女负担等内容的调查报告,里程碑。1915年,查尔斯.葛文宾发表《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美国第一件合于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性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916年,吉勒特出版《农村社会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专业社会学家从社会学学科角度撰写的系统化著作。 1929年,索罗金,齐默尔曼《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学研究萎缩。 二、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1.欧洲 欧洲国家、美国农村社会学者、联合国粮农组织三方合力。 法国:主要探讨法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及农村多样性问题——农村城市化。 孟德斯鸠《农民的终结》 1957年成立“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者协会”,“欧洲农村社会学会” (还有英国、荷兰、意大利、苏联) 2.亚洲 日本,运用社会结构概念进行村落分析的研究特色。 铃木荣太郎《日本农村社会学原理》;福武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村落类型理论的创立者。 20世纪30-40年代,朝鲜半岛开始农村社会学研究。 3.拉丁美洲,“内殖民主义”;传统依附理论;新依附理论;发展;低度发展理论。 4.国际 成立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亚洲农村社会学会

透视学 复习资料

1、15世纪,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继续发扬马萨乔的显示主义传统,他与1485年写的《绘画透视学》一书为系统地研究透视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散点透视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应用透视理论的一种提法 3、透视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察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 4、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个要素。 5、画者眼睛做在的位置叫做视点。 6、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行比备的条件,叫做画面。 7、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叫做测点M 。 8、中心视线与画面垂直的交点,叫做视心。 9、不平行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叫做灭点。在地平线以上的叫天点,在地平线以下的叫地点。 10、固定视点做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域,绘画上通常采用60度以内对此作画。 11、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变线,此种线段必定消失。 12、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此种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13、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种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 14、物体的透视特征:等高的物体近大远小;等宽的距离近宽远窄。构成透视图中的物体在一定的视距内,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楚。 15、、同远近的景物,距离视平线远时所见面积宽,反之所见面积窄,等高缩窄为一条直线。 16、、视向总体上可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 17、、凡在空间相互平行但不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段,看起来都愈远愈相互靠拢(呈射线状),到无穷远时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 18、从透视原理来讲,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视向。作透视图和作画之前都必须首先固定视点的位置和确定注视的方向,因为这是作画和作透视图的先决条件。 19、成角透视又叫余角透视,是由于物体与画面构成角度,所以形成了一条向左边消失的线,另一条向右边消失的线,还有第三种垂直向下和画面平行,没有形成消失点。我们习惯把成

西方逻辑学发展教学资料

西方逻辑学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围绕着逻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应对问题,研究方法也经历着 历史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以逻辑学研究的 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方法、面临问题、评价为线索,对逻 辑学的发展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以期明确不同逻辑理论体系 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研究逻辑学的发 展特点和方向。本文作者认为,和其他学科一样,逻辑学,因 为需要而产生,因为不足而发展,本文思路也是这种想法的体现。 根据逻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阶段和现代逻辑的发展阶段。 传统逻辑”,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至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前的逻辑理论和体系。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 逻辑(以三段论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体系,或相对与现 代为此逻辑体系而言的词项逻辑体系)、中世纪麦加拉学派和 斯多葛学派奠定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发展的命题逻辑、近代的F.培根的归纳法和穆勒的求因果关系五法。 古希腊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在重视民主氛围的政治生活中, 演讲和辩论很受重视, 为论辩提供工具,为反驳谬误的 盛行,亚里士多德提出和确立了以三段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 逻辑学说和体系。亚里士多德以以推理和论证为研究对象,总

结了“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规则,建立历史上第 一个逻辑演绎系统,即三段论系统。他把简单命题分解为各个 组成部分,如主项、谓项、量项等词项,并对这些词项的逻辑 性质和相互关系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言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关系推理等。三段论,又称类演算,即三段 论以词项为单位,研究概念或词项之间外延上的关系,类与 类,类与个体的关系。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以三段论为主体, 但也包含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辩缪、反驳等内容。 研究复合命题推理规律的逻辑理论称为命题逻辑。命题逻 辑以简单命题为基本单位作,研究以简单命题以及命题连接词 构成的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应的逻辑规律和规则, 研究实质蕴含关系,解决了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判定和推导问题。命题逻辑把简单命题看作一个整体,不对简单命题的内部 进行分析。而诸如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等,因其性质取决于简单 命题的各词项的性质和关系,涉及到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时, 命题逻辑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词项逻辑就克服了命题逻 辑局限。 但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结构及其推理的分析还是粗糙的、不 够细致的,此外它没有对关系命题的结构及其推理进行分析, 因此词项逻辑的工具是贫乏;并且,命题逻辑、词项逻辑等传 统逻辑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根据日常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果,它的真正的逻辑内容较为狭窄贫乏、粗疏浅陋, 从而处理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管理学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赵程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管理思想的光辉,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西方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旨在对19世纪末至今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作一总结、评析,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服务。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特点;趋势; 1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 1.1中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共 13 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就是一例。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 战国时代的另一本书《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该书对封建国家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1.2外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不自觉地进行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管理 2)现代管理 3)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要做什么 2)怎样去做 3)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 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 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 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工作定量系统

逻辑学的历史演变

逻辑学在科学与哲学中的作用 纵观古今,逻辑学包含几个分支学科。比较重要的是形式逻辑、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本文重点探讨形式逻辑和普通逻辑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一、形式逻辑 1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 形式逻辑的奠基人是亚里士多德。后人编辑的《工具》, 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正位篇》和《辨谬篇》, 是他的逻辑学著作的汇编。它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研究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的三段论理论; 第二, 把三段论和归纳应用于辩论的辩证 推理理论;第三, 把三段论和归纳应用于科学推理的科学证明论;第四, 语法理论和语义理论;第五, 关于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关系的本体论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1) 三段论理论 研究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 具体地说,,研究推理过程中从前提到结论的形式和规律。现在说的“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 由此得来。三段论理论实际上就是演绎推理的形式与规律的理论。 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用现代的形式逻辑的方法把它整理成一个严格 的公理系统。 (2) 科学证明论 作为一门科学的出发点的原始命题必 须是真实的、必然的。原始命题有: 公理—事物的普遍规律, 如矛盾律、排中律;假设一假定基本术语所表示的事物是存在的,如点、线、面;定义—科学中的术语必须有定义, 否则这门科学就是不可理解的。科学证明从前提到结论必须是合乎逻辑的, 也 就是必须使用逻辑推理( 主要是三段论推理) 。科学证明论实际上就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公理方法。由于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系统地探索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建立了第一个演绎推理的逻辑系统即三段论理论, 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证明论, 所以他被称 为西方逻辑之父。在他那里, 逻辑被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工具。 2.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逻辑体系。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把前人已有的几何学知识搜集起来, 是用公理方法建 立起演绎数学体系的典范: 从少数几个基 本假定( 定义、公设、公理) 出发, 通过逻辑推理, 证明一系列定理。因而它实际上就是几何学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如下: ( l) 五条公理或基本概念, 如等量加等量总量仍相等、整体大于部分。 ( 2) 五条公设, 如两点之间可作一直线、所有直角彼此相等。 以基本概念与公设为大前提, 用三段 论证明几何学的467 条定理。 欧几里得几何学用公理化方法建立演 绎逻辑体系的道路, 不仅影响了西方数学 发展的进程、数学理论的性质、数学证明的特点, 而且影响了后来西方科学发展的进程。它的公理方法和逻辑体系具有数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几何原本》的发行量几乎与《圣经》一样多, 在两千年中一直被用作教科书, 被认为是学习几何知识和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的典范教材。在我国, 最早在1607年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 定名为《几何原本》, 他们只译了前6 卷(内容是初等几何),,1857 年伟烈亚力和李善兰才将后9 卷(内容是数论和立体几何)译出。 3 爱因斯坦的评论 爱因斯坦认为: 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 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即: 希腊哲学家发 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 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他称赞《几何原本》是西方科学摇篮中的奇迹, 因为它是第一 个典型的演绎逻辑体系, “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 以致它的每一个 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如果它不能激 起你的热情, 那末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 学家。”在这一段近2 0 0 0 年的历史时期内, 主要是形式逻辑与数学相结合, 对数 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科学的逻辑

透视学论文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