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第23卷 第5期2009年10月

现 代 地 质

G E O SC I ENCE

Vol 23 No 5

Oct 200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王居峰,郭彦如,张延玲,刘昊伟,马德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

2009-03-16;改回日期:

2009-08-25;责任编辑:孙义梅。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05006)。

作者简介:王居峰,男,高级工程师,博士后,1968年出生,沉积学专业,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

Ema i :l w jf07@petroch i na co m c n 。

摘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短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 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 上升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

S Q 3层序基准面下降

旋回至SQ 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 下降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关键词:沉积相;层序地层格架;基准面旋回;延长组;三叠系;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T E121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9)05-0803-06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 m ework and Sed im entary Facies of Yanchang

Formation,T ri assic Syste m in Ordos Basi n

WANG Ju-feng ,GUO Y an -ru ,Z HANG Yan-li n g ,LIU H ao -w e,i MA De -bo

(R esearc h In stit u te of P e t rol 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 ent ,P etro Ch i na,Be i jing 100083,China )

Abst ract :In ter m s of t h e pri n ciple o f h i g h reso l u ti o n sequence strati g raphy ,sequence boundary m arks are de -ter m i n ed and t w o kinds of sequence boundaries of unconfor m ity and sh ift surface of deposition are iden tified ac -cord i n g to outcr op ,core ,logg i n g and seis m ic data i n Y anc hang For m ation ,U pper T riassic Syste m in O rdos Ba -si n .There are seven sequence boundaries w hich c lassify six long -ter m base leve l cyc les further in the basin .Based on stack i n g m odes o f shor-t ter m to m ed i u m-ter m base -level cycles ,stra t u m m ode of sequence SQ1to the risi n g stage o f sequence SQ 3ism ainly co mposed of rising stage of long -ter m base leve l cycles w hich co m posed

risi n g asy mm etry cycle configurati o n.S tratum m ode of the fa lling stage o f sequence SQ3to sequence SQ6is m a i n l y co mposed o f fa lling stage of l o ng -ter m base level cyclesw hich co m posed fa lling asy mm etr y cycle configu -rati o n .Sedi m entar y facies and its distribution are m a i n l y contro lled by the change of base leve.l Sedi m en tary m icro -facies are m a i n l y co m posed o f (bra i d ed)ri v er and d istri b utary channe l o f delta fron.t Favo rable sandbo -dies are m ainly d istr i b uted i n the lo w er to m iddle stage o f l o ng -ter m base leve l risi n g cycles and the m iddle to upper stage of long -ter m base leve l fa lling cycles .

K ey w ords :sed i m entary fac ies ;sequence stratigraph ic fra m e work ;base leve l cycle ;Y anchang For m ati o n ;Triassic ;O r dos Basi n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浅海台地和晚古生代的近海湖盆

发育之后,至中生代进入了内陆湖盆的形成和发

展阶段,尤其是晚三叠世延长期进入湖盆发展的

全盛期,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近年来,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石油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各大盆地之首,每年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超过1亿,t 原油产量年增幅也在100万t 以上,彰显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传统分层的穿时现象愈加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进程。之前虽有多位专家和学者对延长组进行过层序地层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层序划分结果分歧较大[1-7]

,且总体上都是以钻井对比为主,地震资料应用较少。因此,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方法为指导,通过加强地震 地质综合解释,建立井 震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对于深入分析砂体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分布区主要位于盆地的中南部地区,包括天环坳陷南段和陕北斜坡的一部分,勘探面积约10 104

k m 2

,油藏类型以单斜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藏为主(图1)。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周边为高地剥蚀区环绕,湖盆底形呈西陡东缓的箕状,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4大物源控制下,形成了全盆地

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8-11]

,岩相带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分别为冲积相、(辫状)河流相 (辫状河)三角洲相 湖泊相。

延长组由下至上可分为10个油层组,各油层组之间均为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纵向上表现为由湖进到湖退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该大型沉积盆地从形成(长10 长9) 扩张(长8 长7) 萎缩(长6 长4+5) 消亡(长3 长1)的发育过程。

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 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综合盆地周缘露头和盆地内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以下3个。2 1 1 岩相突变面

延长组沉积时期,盆地周缘碎屑物质供给充分,自盆地周缘到盆地中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流 (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延长组

顶、底界面,在盆地周缘至盆地内部均表现为角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和研究区位置图F ig 1 G eog raph i ca l locati on and structura l partiti on m ap of

O rdos Basi n

度不整合面。层序界面之上的湖盆边缘至斜坡部位(水下)河道的侵蚀、冲刷作用明显,与下伏地层呈突变接触,底部常含泥砾(图2A )。2 1 2 测井相转换面

根据岩相与测井相的标定结果,在层序划分中主要选用了与岩性、粒度、泥质含量关系较为密切的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曲线等)作了对比分析,从分析对比结果看,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渐变型。代表基准面升降过程中从上升到下降的逐渐变化过程。层序界面之下构成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短 中期旋回呈进积叠加样式,向上粒度逐渐变粗;界面之上的短 中期旋回则呈退积叠加样式,向上粒度逐渐变细。野外露头剖面上,通常对应反韵律沉积向正韵律沉积的转换位置(图2B)。在测井曲线上,SP 、GR 表现为自下

804现 代 地 质2009年

而上曲线组合由漏斗形转变为钟形(图3中的SB3、SB4界面)。

(2)

突变型。代表基准面快速升降变化中造成

的岩性突变,可分向上突变和向下突变两种。前者测井曲线在层序界面之下为平直或低幅异常,界面之上为箱形或高值异常,指示基准面迅速上

升过程中形成的浅水沉积物直接覆盖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图4);后者测井曲线在层序界面之下为高值漏斗型,界面之上为平直式低幅异常,指示水体逐渐变浅之后,缺失逐渐变深的过程,直接被较深水沉积覆盖。二者均指示了沉积间断的

存在。

图4 镇探1井延长组层序界面测井响应特征F ig 4

L og response o f sequence boundar i es o f Y anchang F or m ation i n w ell Zhentan 1

2 1

3 河道赋存形态的变化

在层序界面附近,由于可容纳空间较低,

(辫

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垂向加积作用较强,形成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彼此切割,向上变粗的河道充填复合体。河道砂岩总体厚度较大,侧向连续性好,均质性较强。当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大时,河道的相互叠置特征变差,单个河道砂层厚度增大,侧向加积作用增强,向上变细的粒序特征逐渐明显,河道彼此孤立分布,侧向连通性较差。

根据上述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结合井 震标定结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层序界面包括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

(1)不整合面。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层序边界相对应,不整合面也是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层序界面。研究区内指示该类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终端

805

第5期王居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类型有顶超、削截、上超、下超等。其中延长组顶界面对应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削截特征最为

明显。

图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 99MH 19测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F i g 5 H i gh reso l uti on sequence strati g raph ic interpretation o f li ne L 99MH 19i n the south w est o f O rdos Basi n

(2)沉积作用转换面。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增大或减小,构成河流 三角洲相地层的高频旋回的对称性以及叠加样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较长期基准面上升期,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增大,高频旋回呈退积叠加样式;较长期基准面下降期,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减小,高频旋回呈进积叠加样式。在稳定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中,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分别对应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

2 2 层序界面识别及其特征

结合区域地震、钻井层序对比,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识别出7个层序界面,自下而上分别

命名为SB1、SB2、SB3、SB4、SB5、SB6、SB7。其中SB1和SB7为不整合面,SB2 SB6为沉积作用转换面。

SB1对应中三叠统纸坊组与上三叠统延长组的分界面,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可全区对比。在野外露头剖面和盆地内的钻/测井剖面上,纸坊组顶部多为灰绿色泥岩,长10为浅灰色块状砂岩,二者之间呈突变接触(图2A );自然电位曲线和自然伽马曲线均呈突变的台阶状;自界面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砂岩厚度逐渐减薄,泥质夹层增多、厚度变大;二维地震剖面上,界面之下见削截现象,界面之上常见双向下超反射,冲刷充填和逐层上超反射特征普遍,反映可容纳空间由小变大的沉积动力学过程。

SB2大致相当于长10与长9的分界面。在野外地质露头剖面上,界面之下为呈进积叠加样式

的砂岩,界面之上为透镜状砂岩;钻/测井剖面上,该界面位于进积叠加样式到退积叠加样式基准面旋回的转换位置;地震剖面上,界面之上的双向下超及上超现象普遍。

SB3大致相当于长8油层组内部长81

与长8

2

的分界处。露头剖面和钻/测井剖面特征与SB2界面相似(图2B )。地震剖面上,界面之下可见S 型前积反射结构,界面之上可见双向下超、上超及丘状叠加反射特征,由于紧邻长73

最大湖泛面高阻泥岩的强振幅、高连续同相轴,比较容易识别和标定追踪(图5)。

SB4大致相当于长61

的底界面。露头剖面和钻/测井剖面特征与SB3界面相似。地震剖面上,界面之下可见前积反射结构的顶超面,界面之上双向下超反射特征明显(图5)。

SB5大致相当于长32

的底界面。露头剖面、钻/测井剖面和地震反射特征与SB4界面相似,只是在大部分地区界面之下的前积反射结构更为明显,且前积复合体延伸较远,反映SQ4层序湖盆快速萎缩的特征;在靠近湖盆中心位置,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坡折。

SB6大致相当于长22

的底界面。在钻/测井剖面上位于一套反韵律砂岩的顶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特征明显。地震剖面上,以界面之上的大范围上超反射结构为特征。

SB7对应侏罗系的底界面,为一区域性不整合面。在钻/测井剖面上表现为岩性和电性的突变面。地震剖面上由河道下切造成的冲刷充填反射特征明显,易于在全区追踪和对比。2 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在上述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通过井 震

806现 代 地 质2009年

标定,将延长组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SQ1 SQ6(表1),建立了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

由于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的南部及西南缘延长组地层遭受剥蚀,造成层序地层发育不全。如在西南部的崇信 泾川地区,SQ4 SQ6被剥蚀殆尽,侏罗系直接覆盖在SQ3层序(长7)之上。同时,由于后期构造挤压造成的地层褶皱变形,导致平面上地层剥蚀不均衡,经常见 天窗

现象。

通过多方向的层序地层剖面对比分析,SQ1 SQ 2层序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 上升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图4),至SQ3层序最大湖泛面(长7油页岩)构成超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二级层序)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反映基准面持续上升、湖盆沉积范围持续扩张的沉积动力学过程。

SQ 3 SQ6层序则相反,层序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 下降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图3),自SQ3层序最大湖泛面向上构成超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中间长4+5、长3湖相泥岩的发育,反映基准面震荡性下降、湖盆沉积范围震荡性萎缩的沉积过程。

3 沉积相构成及有利储层分布

3 1 沉积相构成

受古地理环境和周缘山系的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时期的4大物源体系,控制了骨架砂体的成因类型和展布特征。

根据露头、岩心、钻井、测井相和地震相资料综合分析,西北和西南物源体系主要控制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湖相沉积体系,可以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滑塌浊积扇等沉积亚相或微相类型。东北和东南物源体系主要控制形成曲流河三角洲 湖相沉积体系,可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滑塌浊积扇等沉积亚相或微相类型。全盆地延长期湖相沉积广泛,SQ1、SQ 5和SQ6层序主要以滨浅湖亚相沉积为主,SQ 2、SQ3和SQ 4层序沉积时期,湖盆中部发育有半深湖 深湖亚相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沉积,构成盆地主要的烃源岩。

沉积亚相或微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根据钻井资料分析,基准面上升期,具退积型三角洲特征,A /S 比值逐渐增大,多期湖泛作用发生,滨浅湖相泥岩夹层增多,水下分支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发育;基准面下降期,具进积型三角洲特征,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滑塌沉积发育,多期三角洲叠置作用较强,三角洲分布面积较大。

3 2 有利储集相带层序地层位置

在延长组沉积过程中,伴随着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反映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的A /S

比值发生相应变化,产生与此过程相对应的地层响应,从而导致直接反映储层物性的规律性变化。总体上,随着基准面的上升,砂体的发育程度及物性由好变差。下降期则相反,并且低可容纳空间条件更有利于储层的发育。

将延长组钻井的油层段归到其所对应的层序地层位置可以发现,油气层的分布与所处的层序地层位置密切相关。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 中期以及下降半

旋回的中 晚期[12]

。平面上,受沉积和成岩作用控制,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于湖岸线之内(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

道砂体[13]

,尤其是多期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例如盆地西南部SQ3层序基准面

807

第5期王居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上升半旋回早期(长81

)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西峰、镇北等油田最主要

的含油砂体,砂体分布面积及厚度均较大(图6)

。图6 SD 3层序基准面上升期沉积相及有利储层分布图F i g 6 D i str i bu ti on o f sedi m en tary f ac ies and favorab le rese r -vo i rs i n risi ng base -l eve l cy cle of S Q 3

4 结 论

(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层序界面包括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可识别出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

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可划分为1个超长期旋回、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S Q 1层序至SQ 3层序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长期旋回样式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 上升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SQ3层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至SQ 6层序,长期旋回样式以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 下降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

(3)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

制明显,基准面上升期具退积型三角洲特征,基准面下降期具进积型三角洲特征。沉积微相类型

总体上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

受基准面升降变化的控制,有利含油储层主要发

育于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 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 晚期,尤其是在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油层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分布面积广,在石油勘探中应重点关注。参考文献:

[1] 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

[J].地质通报,2005,

24(4):

369-372.

[2] 倪新锋,陈洪德,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

层格架与油气勘探[J ].中国地质,2007,34(1):73-79.[3] 傅强,李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 长7油层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2006,20(4):579-584.

[4] 毛明陆,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

[J].低渗透油气田,2005,

10(4):

5-11.

[5] 王宏波,郑希民,冯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

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

17

(5):677-681.

[6] 陈洪德,倪新锋.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层序及充填响

应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43-151.[7] 王峰,田景春,陈蓉.盐定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与生储盖组合[J].新疆地质,

2007,25(1):96-100.

[8]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

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5,

7

(1):34-44.

[9] 何义中,陈洪德,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系 二叠

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1):68-71.

[10] 宋凯,吕建文,杜金良,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

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J].古地理学报,2002,4(3):

59-66.

[11] 韩永林,李健,王海红,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

世早期沉积体系分析[J].低渗透油气田,2005,

10(4):

1-4.

[12] 王居峰.山东东营凹陷沙四段盐下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现代地质,2009,

23(3):

313-318.

[13] 郑浚茂,游俊,何东博.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陆相优

质储层形成条件对比分析[J].现代地质,2007,

21(2):

376-386.

808

现 代 地 质2009年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地层划分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2-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2-1)。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 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 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 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长7顶(K2)30~40 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乌南次凹南屯组高精度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

第32卷第4期2019年8月 Vol.32No.4 Aug.2019 投稿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218456754.html,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IVERSITIES 乌南次凹南屯组高精度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 邹希光 (大庆油田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摘要:依据岩芯、录井和测井等方面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南屯组内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屯组主要发育有5类层序界面,共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和9个四级层序。纵观各层序的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可发现在南屯组沉积时期沉降中心逐渐西移,地层展布特征自下至上由“中厚-东、西薄”逐渐过渡为“西厚-东薄”的变化规律。乌南次凹南屯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底扇及湖泊4种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其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西部乌西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东部乌东缓坡带,不同时期各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南屯组;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地层厚度;沉积体系 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6?396X.2019.04.011 High Precision Sequence Divisio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Nantun Formation in Wunan Subsag Zou Xigua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Center of Hulunbier,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Hulunbier Inner Mongolia021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core,logging and logging data,the high?preci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Nantun formation of Wunan subsag,Wuerxun depression,Hailar basin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s under its control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ies in Nantun formation,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nine fourth?order sequences.Throughout the variation of residual stratum thickness of each sequence,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edimentation center of Nantun formation moved westward gradually,and the stratu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hanged from"moderate thickness to east and west thin"to"west thick to east thin"gradually from bottom to top. 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Nantun formation in Wunan subsag,four sedimentary systems were developed,including braided river delta,fan delta,sublacustrine fan and lake.Each sedimentary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east?west zoning".The fan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develops in the western Wuxi steep slope zone,and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develops in the eastern Wudong gentle slope zone.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 in different periods have obvious inheritance. Keywords:Hailar basin;Wunan subsag;Nantun formation;High precisio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Stratum thickness;Sedimentary System 近年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相关技术方法[1?2]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复杂多变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分析中[3?5],该理论认为沉积的旋回性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对于分析气候变迁迅速、构造运动频繁、可容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速率(A/S)变化快的陆相断陷盆地具有很好的适用性[6?8]。目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的勘探主要领域已全面由构造油气藏向岩性油气藏转移,寻找和分析岩性圈闭的有利形成条件就显得更为重要[9?10]。前人对乌南次凹南屯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主要成藏模式等[11?15]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但对南屯组层序的划分 文章编号:1006?396X(2019)04?0064?07 收稿日期:2019?01?28修回日期:2019?02?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1202)。 作者简介:邹希光(1983?),男,工程师,从事油藏工程及油藏描述方面研究;E?mail:zouxi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218456754.html,。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高柳斜坡带高精度层序地层 及有利储层分布

收稿日期:20180413;改回日期:20180905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堡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增储领域”(2016ZX05006) 作者简介:刘海青(1980—),男,工程师,200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探综合研究工作。DOI : 10.3969/j.issn.1006-6535.2018.06.014高柳斜坡带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有利储层分布 刘海青(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4) 摘要:南堡凹陷高柳斜坡带已进入高勘探程度区,有效勘探岩性圈闭是研究的难点。为精确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基于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建立了高柳斜坡带沙三段高精度层序等时地层格架。高柳斜坡带沙三段由4个三级层序(SQ1—SQ4)构成,以其内部岩性突变面和稳定泥岩段为界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地层单元。通过层序内部含油气特征分析,明确了有利储层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认为SQ2-2、SQ2-3、SQ3-1、SQ3-2和SQ3-3四级层序内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有利含油储集砂体;以层序约束、砂体分布及构造匹配为基础对有利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该研究可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关键词:高精度层序地层;有利储层;岩性圈闭;高柳斜坡带 中图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35(2018)06-0077-06High-PrecisionSequenceStratigraphyandFavorableReservoirDistributioninGaoliuSlopeZone LiuHaiqing(PetroChinaJidongOilfieldCompany,Tangshan,Hebei063004,China)Abstract:Effectiveexploration of thelithologictrapisahot-spotin research for theGaoliuslopezonein theNan- puSagwith high exploration level.In order to accuratelypredictthefavorable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high -preci- sion sequencestratigraphyisusedto establish ahigh -precision sequenceisochronous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theShahejie-3Member in theGaoliuslopezonebasedon drilling, loggingand3D seismicdata.TheShahejie-3mem- ber iscomposedbyfour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SQ4).Theinternal lithological mutation surfaceandsteadymudstoneinterval aretaken asboundariesto carryoutahigh -precision sequencedivision ,which identifiestwelvefourth -order sequencestratigraphicunits.Thefavorablereservoir distribution patternsandthemain -controllingfac-torswereclarifiedthrough analyzingtheinternal hydrocarbon -bearingfeatures.Itisbelievedthattheunderwater distributarychannelsandtheestuarydamsin thefourth -order sequencesof SQ2-2,SQ2-3,SQ3-1, SQ3-2andSQ3-3arefavorableoil -bearingsandbodies.Thefavorablereservoir distribution waspredictedbasedon these- quenceconstraints,sandbodydistribution patternsandstructural matching. Keywords:high -precision sequencestratigraphy;favorablereservoir ;lithologictrap; Gaoliuslopezone0 引 言 近年来,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地质问题的尺度和精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1-4],随着地震资料的改善和研究手段的多元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断从盆地规模的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分析向沉积微相和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深化[5]。准确地在高勘探程度构造带搭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四级层序格架下识别优势储集砂体是高效勘探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堡凹陷高柳斜坡带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构造带,沙三段是主要含油层系。近年来,在三级层序万方数据

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横跨西部斜坡与中央坳陷两大构造单元,中部组合时期处于盆地陡坡带和西部白城、西南部通榆两大水系交汇前缘带,具备形成隐蔽圈闭的基本地质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格架层和沉积体系、沉积相的研究,建立该区沉积层序以及相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布苏地区储层的成因类型以及分布规律,为大布苏地区勘探后期,开发前期的目的优选和井位设计提供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研究转换面的岩心、钻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来识别和划分层序,将泉四段—姚家组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通过井震的相互标定,初步建立了以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的松南西斜坡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在区域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层段在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模式,青山口三级层序内基准面上升期(低位+湖侵期),发育辫状河流-(小型辫状三角洲)-浊积扇-深水湖相沉积体系:青山口三级层序内基准面下降期(高位体系域),发育低弯度河流-三角洲体系(河口坝发育)-滑塌浊积-较深水湖体系;泉四段三级层序为上游曲流河-下游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 在区域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二段的五级层序格架。在层序格架内,以岩心资料为依据,结合测井及粒度分析资料,建立微相识别标志,明确沉积微相类型。 绘制了沉积微相对比剖面图及沉积微相平面图,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内确定并描述了砂体的分布特征以及时空演化规律。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和沉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及成藏认识,对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段和青二段九个砂组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