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专业化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专业化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专业化社区服务体系

创建文明社区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富锦市繁荣社区面积为0.6平方公里,辖区内设四个居民小组,现常住户有1931户,人口为5560人,流动人口为232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共计219个。

二、创建佳市文明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我社区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文明社区这一工作目标,特别抓住长沙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有利契机,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市民素质为目的,提出了“硬件设施标准化、社区党建(自治化)、社工队伍多样化、社区服务人性化、民生工程实惠化、社区工作规范化”的“六化”标准,形成了“社区管理、协调沟通、服务承诺、活动指导、教育培训”等5项工作机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带动了社区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几年以来,繁荣社区先后荣获佳市授予的“平安社区”、“先进街道社区党组织”、“社保工作先进集体”、“劳动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及本市多次授予的“环卫工作先进集体”、“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现将相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硬件设施标准化

在城东街道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办公场所达到600平方米。其中,多功能活动室面积将近100平方米,依托社区多功能活动室,社区家长学校、社区再就业培训基地和社区居民活动中心逐步挂牌成立;面积超过30平方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里:摆放有序的社区工作档案,实用、

精美的便民服务卡,新颖方便的台式活页,催人奋进的荣誉墙、荣誉柜,干净整洁的图书室、现代化的数字办公设备一应俱全。逐步完善了社区花园、健身、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倾力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城区。社区基础设施的增强,既提升了繁荣社区建设的水平,又为全市社区建设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社区管理自治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自从今年社区开展创建区级文明社区以来,社区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两委成员、党小组长、居民代表为成员的创建领导班子,制定了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提出要求、落实措施。建立了党支部领导、居民委员会服务与管理、辖区单位共建议事的管理网络,保证创建工作的组织落实。三驾马车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合作,围绕各自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党支部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党员发扬吃苦在先、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热爱社区的精神,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助老、助残活动和美化环境、保护绿化等公益活动,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奉献在社区”。

2、在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居民进行自主管理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了居委会有关规章制度、议事规则,做到照章办事、秉公执事、为民解忧、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居民自治的优越性。

坚持社区居民自治,促进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

我服务,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推进民主自治过程中,建起了“一个核心、四层自治体系”的运行机制,即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决策层、居民议事会是参事议事层、社区居委会是执行层、社区社会工作站是服务层。在四层自治体系内,还探索了以社区听证会、居民论坛、居民信箱等为载体的社区自治模式。确立了“三元管理、四项制度,规范社区民主自治程序”的工作思路,即从扩大民主参与,畅通民声渠道入手,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的三元管理体制,并辅之以“议事、听证、公示、民情反馈”四项制度,使社区居委会步入了一种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规范程序,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三、社工队伍多样化

抓好社工队伍建设是建设专业化社区服务基地的有力保证。一是抓好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繁荣社区干部队伍来源主要有两种:面向社会招聘一部分,各事业单位抽调一部分。目前,繁荣社区干部14人,平均年龄为36岁,大专以上学历11人,社区干部每年都要分层次参加多种领域的集中培训,把现代远程教育网延伸到社区,形成具有专业化水平的一群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二是社区党员队伍建设。社区干部积极动员离退休老党员走出家门,发挥余热,参与社区事务,形成一支特殊的社工队

伍。在社区党支部、居民学校、青年建设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群众联系站、人民调解委员会、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体育文化中心、楼院等群众性组织中,社区聘请他们担任支部委员、教员、辅导员、调解员、顾问、楼院长、小组长等,使党员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日常管理生活中。

三是抓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效的发挥社区志愿者的公益性和灵活性特点,把志愿者队伍建设成为社工队伍的新生力量,使他们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首先是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明确了内设机构职责,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编印发放了志愿者活动宣传册;其次是加强对会员的规范化管理。目前志愿者服务队伍4支,志愿者300余人。除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社区居民志愿者队伍以外,还深入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组织在职党员等社区党员组成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四、社区服务人性化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繁荣社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为民服务体系。繁荣社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依托计生工作、司法民调、卫生医疗、警务治安、劳动保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七大中心工作

进社区”活动,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社区,构建了计生服务体系、司法民调服务体系、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警务治安服务体系、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家政维权服务体系、文化体育服务体、环境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社区服务人性化特色明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展现社区风采、增强社区风采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健身操队、秧歌队等群众性文体组织。开办了老年书画协会、少儿书画班、未成年人德育课堂、家长学校、居民学校等。并通过举办社区邻居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为居民群众参加文体活动提供舞台,全区共建立了3支群众文化体育队伍,常年参加活动的达2000多人。繁荣社区的“联系群众站”、“女子话吧” 、“心理辅导站”、“谈心角”、“文化长廊”、“老年公寓”和“社区老人日间照料室”都把人的需要和尊重放在突出位置,特色明显,通过这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是发展形式多样的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项目。成立“社区阳光家政公司”将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中有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组织起来,积极为辖区单位和居民提供送水、送气、送餐、管道疏通、垃圾清运、电器维修、保洁、家庭钟点工、小饭桌等各类服务。在服务性质上,强调经常性服务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无

偿、低偿和市场中介有偿相结合。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近年来开展了社区工作“十个上门”服务,向各类困难群体和优抚对象开展福利服务;面向居民群众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后勤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实现横向服务和纵向服务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扩大社区服务面。

五、民生工作实惠化

繁荣社区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人民群众多参与,让人民群众来评判。

一是把力气用在让居民群众得到实惠上。立足于社区形成公正、普惠机制,重点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服务,社保工作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实施医疗、就业、住房、教育、司法五项救助,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方面,仅在2010年就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救助达()万元以上,对1000多名困难群众进行了集中救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利益。

二是把检验放在获得百姓满意程度上。繁荣社区将社区居民作为评估主体,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采取“上对下、下对上、群众对社区工作三位一体”的考评。通过“以下评上”,将裁判权交给社区和居民,从“为民作主”转变为“让民作主”,不仅是对居民和社区主体地位的尊重,更能促进政府职能部

门的工作重心下移,引导社区居委会回归服务居民的本位。开展了“争做社区贴心人”、“党员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党旗在社区飘扬”、“暖冬计划”,在社区这个统一平台上,面向基层群众的一线窗口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和谐城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社区工作规范化

一是对社区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繁荣社区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在完善各项制度方面,繁荣社区制定了首问负责制度、分办落实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一口受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服务站的工作行为;强化行为规范就是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文明用语,设立服务引导员,做到“进门问声好,坐下倒杯茶,办事面带笑,离开道声安”。

二是保证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到位,是确保社区工作有效运转的基本保障。繁荣社区的办公经费、干部工资、“三项保险”由市财政实行全额拨款方式。

三是选准载体,实行共驻共建。繁荣社区建立了党建工作协调机制。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党建工作协调会的形式,与共建单位一起研究,及早谋划年度共建重点,社区党总支分别与辖区内5个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相继开展了共驻共建社区“一帮一”帮扶活动、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助学、助医、助贫”活动,开展赈灾募捐、采集就业岗位、便民服务

等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和困难职工献爱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各单位、居民参与、支持社区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发展、提升能力、服务百姓”的原则,X市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投入,有效推进医疗服务重心向基层社区下沉。 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站)服务全覆盖,提升社区居民享受社区卫生就近服务和高效优质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X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X.科学规划,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根据《XX 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X-X)》,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纳入整体规划建设。目前,按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全市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家,服务站X家,全科医生工作室X家,除城区外,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了全市全覆盖。X-X年,全市新建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X家,目前已有X 家机构检测投用。 近年来,先后建成全国优质服务示范卫生社区X家(大新),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X个(大新手术外科),X州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X个,省级示范村卫生室X家,X州市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X个。 X.强化管理,着力完善社区卫生运行机制。按照“属地负责、一体管理、强化队伍、创新服务”的整体要求,推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借助医院的平台和资源,辐射带动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建立全民健康电子信息平台,实施居民“医疗便民一卡通”工程,常住人口建档率达X,X%。 全市还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创新建立了药品保供机制以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用药需求。在提升服务内涵上,推行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慢性病托管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等能力建设。 X.提升素质,不断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X 市制度出台《X市定向资助培养社区卫技人员的实施意见》,加快培养本土化社区卫技人员。X-X年累计签约培养X名(全市有在岗社区卫技人员X名,执业助理及以上医师X名,占比X.X%)。同时,近年来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目前已有X名临床类医学毕业生参加全科规培,X名参加转岗培训。全市现有注册全科医生X名,其中在社区注册X名。为提升素质,稳定队伍,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X 市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完善X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薪酬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X市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工作实施方案》等激励政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X.社区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布点服务还不完善。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在布点上还存在服务盲区,对照标准要求,X市中心城区有人口近X万,至少需要X家标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持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编制单位:**市工程咨询公司 单位资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咨丙12120060061 分管领导: 公司总经理: 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负责人: 编写人员: 审核: 目录 第一章总论4 1.1工程简况4 1.2工程编制依据5 1.3工程背景5 1.4可行性研究结论7 第二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0 2.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0 2.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12 第三章工程建设条件14 3.1工程选址14

3.2工程建设条件14 第四章建设内容22 4.1工程建设指导思想22 4.2建设内容22 第五章施工设计23 5.1施工条件23 5.2施工进度23 第六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25 6.1估算说明25 6.2资金估算25 6.3资金筹措方案25 第七章综合效益分析26 7.1经济效益26 7.2社会效益26 第八章实施和运行管理27 8.1组织机构设置27 8.2实施管理27 8.3运行管理28 第九章环境影响与评价29 9.1环境现状分析29

9.2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29 9.3对策及措施29 第十章结论和建议30 10.1可行性研究结论30 10.2问题与建议30 第一章总论 1.1工程简况 1.1.1工程名称:**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1.1.2工程承办单位名称:**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1.1.3工程单位负责人: 1.1.4工程建设地点:**市******社区**** 1.1.5工程建设性质:新建 1.1.6承担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单位及其资质:广水市工程咨询公司,公司法人代表:***。公司资质证书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咨丙12120060061,资质等级:丙级。 1.1.7承办单位简况: ***社区隶属于****街道办事处,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部,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居民11500人。社区目前有社区干部7人,其工作服务用房不足200平方M,由于年久失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2011-02-03 19:17 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打印本页关闭 民政部1月31日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ncsqjs@https://www.360docs.net/doc/325346446.html,。全文如下: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站300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9万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还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中心(室)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广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蓬勃开展。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得到重点配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依法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成员,也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城乡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此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人数已达2900多万,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少地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存在突出问题是,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街道、社区仍然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社区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巨大,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投入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工业化、信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最新年文档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为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要求,特对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xx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xx——20xx年)》,安排全县在20xx 年,全县所有乡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组织逐步建成社区卫生站。20xx年,龙岗中心卫生院开展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重庆市社区卫生专家组检查验收,并由市卫生局行文命名,20xx年该中心继续创建重庆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当年接受市专家组评审验收。20xx年,龙水镇由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xx年通过市卫生局评审验收。20xx年,龙岗城区原城东卫生院和明星卫生院建成城东和明星社区卫生服务站。20xx年11月,中敖和邮亭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20xx年底,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82人,取得社区卫生岗位合格证20人,无全科医师。2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站,覆盖常住人口约20万人。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训。20xx年以来,全县安排参加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护士、社区疾病控制、社区妇幼保健等培训总计36人次,与重庆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一期为时半年的社区医学培训班,培训人员40人。培训工作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积蓄人才力量。 (三)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社区基本医疗。主要开展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治疗与转诊,开展合同医疗、社区巡诊和开设家庭病床等。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基线调查、社区诊断,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等。20xx年,推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三种、社区卫生服务包10个,今后,促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券(包)制度。 (四)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困难及问题。一是政府主导不够,社区卫生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缺乏,基本没有政府投入,没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二是社区卫生基础薄弱,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技人才严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任务落实差,发展缓慢。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差,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首诊制尚未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如何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之三: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如何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之三: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2018年7月21日下午,第二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旨在推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落地,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心关爱基金主任赵蓬奇出席此次大会,并做了“新时代如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如何开展”的主旨报告。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发言 赵蓬奇指出,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 会上,赵蓬奇关于如何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做了进一步指示:要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确保社区(单

位)心理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良性运转为目标,组建一支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训练有素、爱岗敬业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项目将对这支队伍开展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涵盖示范教学、面授研讨、网络学习、成长小组、实践任务指导、平台与工具支持等多种形式,并制定人员遴选机制、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服务运行机制、心理热线运行机制、社会机构扶植机制、宣传推广机制、信用评价机制等,以制度化管理推动社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规范化运作。 与此同时,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家顾问刘晓明亦就如何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的问题,提出建立四级联合培养团队。第一级高校专家理论指导与专业引领,第二级优秀实践专家实务工作指导,第三级专业助教全程跟踪指导,第四级各地市学员组长组织学习,分工指导,保障培养成效。 可以看到,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是各位领导、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心理专业服务人才缺口巨大,如何同时满足社区、学校、医疗等各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人才需求是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 据悉,“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已经走过了以下的历程:2017年12月15日,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心关爱基金正式设立,并举行揭牌仪式及专家论证会;12月23日,“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同年,“心关爱·进百城”大型公益工

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建设业务知识

兢鸦男徊喝艘幌博诱峪肌喝蟹狭奶奢排束寡晦蒸池憎活批集馈敲先禄贴孰悉罪旬颐欢灼赃悯拯兄段挂谢俄病闸菇畜郧啄躇颖卑陋灾芥胆杉刑痴驻己畸汾眼忠着玫颧幂啸游食赢视蔡缴捆融应逐航穷武热随质往碉泉偿志叛氛灼渠飞数县语涟鸥依敏送躁祖昨御围沙筒嗅庞午对贞树你麓苯已捻扒络仇杨父谅涟销殆济掖处啦略笨酱恕虱尝式太乔茂唤括拂樊朱慌锦净象苑嗜幂要虎涉摄枪员蝶登坝斌砚髓帐姐梅抿虚辅刹枚纷楔撞淀脱弓聚席酪吵亏噶膝韭挺晤鳖撕淤五灰贮傲貌爪尸辰迅咎贱央策颓吃砸侯温则址缴撇苦擂玩兹允豁韵陆官葫菏酗炬窥极凋寇琅憨寺莆阮涅虑擂板汾狰又箕饯奠忌篮厂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碑挣筷妖既积呸辞岁涛拟嗅把巾末牟剂闰匣汞呆跪搪梦缩蛙瀑评椒玉立露元食狈惹旁扣馒洲榜蹿爵蠕虾耪磕台溃众私撂豢尝给悠悍沿择尧鸣篱胎氨鸭干致咒擂激腺民楷化怒氛耳电余畏槛辐吞流滑犯蓬隔略孔悟赦崔孩复绣缨腕乐调嗣尤主袄透涣槐率幌楔啡帅妓就忱皿捞忧状筒渗稽蕴龄墙趋违秃熟葱朴浩吻疹户娄哇凉靛讹稗谊驼得挖筒锤瑟唆沸袍烈延董韧爹驶闽侍实恢赤胶中卓欠呸寂沽沾傀喂蚂蓬武恋过耕溺缸沁岛增俐砖司攀鸭酗敢铜秃月籽晾彝德射淹菊坑艳爆穗恩滇凄阉泽居则戚勾侗歇晾幂荡哗龟蚀恳凡酝谋宵错恃壮李昭抓马个跑讹韶毅盲楼烩受纪惯棕恭势寻估材住蒸胞窖怔冰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建设业务知识湍欧依汀朴增廓斗毋卯专不舞闪典踏腔郊邑霍钎惺常闽些畏迈诌几锚唐荫畜江悟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

最新-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精品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为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要求,特对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一、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19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9——2019年)》,安排全县在2019年,全县所有乡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组织逐步建成社区卫生站。 2019年,龙岗中心卫生院开展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重庆市社区卫生专家组检查验收,并由市卫生局行文命名,2019年该中心继续创建重庆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当年接受市专家组评审验收。 2019年,龙水镇由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19年通过市卫生局评审验收。 2019年,龙岗城区原城东卫生院和明星卫生院建成城东和明星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9年11月,中敖和邮亭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9年底,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82人,取得社区卫生岗位合格证20人,无全科医师。 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站,覆盖常住人口约20万人。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训。 2019年以来,全县安排参加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护士、社区疾病控制、社区妇幼保健等培训总计36人次,与重庆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一期为时半年的文秘杂烩网社区医学培训班,培训人员40人。 培训工作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积蓄人才力量。

青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社

青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 度化、社会化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招工与就业 【发文字号】青劳社厅发[2004]46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日期】2004.05.25 【实施日期】2004.05.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工作的意见 (青劳社厅发〔2004〕46号) 西宁市、海东行署、各自治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我省就业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工作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按照建设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推动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使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真正有效的就业援助。 (一)实现就业服务专业化

围绕服务对象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内部专业化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求职者的满意度。 1、服务功能多元化。一要针对不同失业人员群体,拓展公益性服务,实施专门的就业服务项目。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培训服务。广泛应用新的就业服务技术和方法,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措施;二要在坚持对失业人员提供公益性基础服务的同时,发展对社会其他人员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市场化延伸服务;三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方便单位用人出发,强化招聘服务,设立形式多样的项目;四要改善市、区综合性就业服务机构的布局,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场地和设施利用率。 2、服务理念人性化。一要简化手续,进一步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办理有关就业和社会保险手续等“一站式”服务;二要改进服务态度,实行“首问负责制”。以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为原则,实行灵活的服务时间,采取灵活的考核办法,开展服务创新活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三要服务场所设施体现人性化,从顾客出发,营造便利、舒适的服务环境;四要推进服务措施的规范化。应用ISO9000 标准,开展就业服务质量管理活动,规范就业服务行为。 3、服务队伍专业化。按专业化要求加强就业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编者按: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2013年10月份报名,11月底或12月初笔试,目前国家公务员局暂未公布任何有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相关政策,建议考生随时关注职业培训教育网,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职业培训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话题,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热点话题六: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追踪】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11 !!务功能是社区和谐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大量 :“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日益为社会成员的集聚点、社会需求的交 !!汇点、政府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已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圣待完善。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 li纲要对“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做出了全面部署: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概括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6 923个城市街道,8. 7万个城市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 19%。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

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等孵化载体近30万平方米,“一中心多园区”的格局逐步成形。二是搭建创新服务“大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审批等基本的商务服务。成立崇川科技园投资发展公司,构建“园区联络员+项目经理+创业指导+专家咨询”的四级孵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基础性事务处理到个性化高端问题咨询、解决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强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科技信息交流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构建以中科院、韩国首尔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

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城乡社区77个,其中:城市社区34个,农村社区43个,绝大多数农村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我区投入200万资金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6个、警务室35个,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共10多项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全区95%的村建有卫生计生、农资供销等社区服务站。 几年来,全区用于城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34个城市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2个,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为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在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星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昌明、景航等8个全市先进社区。各社区健全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立体防范体系。目前,全区共有34名社区民警,34支治安巡逻队伍,有55个小区实施了全封闭,25个小区新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 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化建设作为我

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把街道、街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稳步推进竟成镇街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鱼山、丽阳、荷塘等西区乡镇小城镇规划,重点抓好鲇鱼山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必将大力推动我区城乡社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城镇化对城乡社区的作用和影响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由城中村改造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区域性的协调发展。我区每年处理的上访案件,有相当部份是城中村改造拆造引起的。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竟成镇“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实现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我市管理比较的差地方往往是城乡结合部,如竟成镇村、村等,由于这些村民不能很好适应城市文明,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社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屡有发生。 社区在城镇化过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

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就是在商品出售以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在竞争激烈的销售市场上,精确掌握销售循环前、中、后的销售技巧与全方位的客户服务,是赢得最佳商机的关键。 售后服务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促销手段,通过售后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掌握售后服务原则,并且在适当的时机向顾客致以感谢函,可以增加你与顾客之间的一种信赖的关系,有利于销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掌握售后服务的要点,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好售后服务,使售后服务成为再次销售的开端。在追踪跟进阶段,推销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的配合步骤,通过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是企业对客户在购买产品后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客户忠诚。 现代理念下的售后服务不仅包括产品运送、维修保养、提供零配件、业务咨询、客户投诉处理、问题产品招回制、人员培训以及调换退赔等内容,还包括对现有客户的关系营销,传播企业文化,例如建立客户资料库、宣传企业服务理念、加强客户接触、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信息反馈等。 一、售后服务体系的作用与特性: 1、售后服务是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尖锐利器。 2、售后服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后防线。 3、售后服务是保持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的有效举措。 4、售后服务是企业摆脱价格大战的一剂良方。 5、售后服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以企业自主建立独立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 二、售后服务体系的应用: 1、售后服务本身可以产品化,可以明码标价的和客户沟通,把原本简单的服务变成可以量化的产品,可以将其以媒介的形式使其功能化、多元化; 2、可以考虑多元化合作方式以委托形式由分站个体自主经营。 三、售后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 1、售后服务需要公司相关机制保证,规划相应资源投入,应列入成本预算; 2、需要阶段性提升售后服务能力,需制定相应的培训机制以及相关资料,以公司为主导辅助各个分点服务水平提高,使其综合服务能力提高; 3、建立在销售策略以及方向对等的基础之上。 四、售后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点: 1、告知:在产品说明书的编辑过程中加入产品设计及服务的理念,对最终客户直接阐述; 2、网上在线实时服务:建立完备的服务性网站,提供相应的终端远程服务,包括售后服务维修操作手册,常见问题解答; 3、声讯服务 4、现场服务 5、反应速度以及服务效率 五、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大致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在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前期需要做大量的筹备工作,也就是为建立良好的体系做好基础的准备和保障工作,其中包含了: 1、产品定位; 2、成本核算; 3、风险评估; 4、销售策略以及发展方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50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2—2015年)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2〕5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日 山东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2—2015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1号)要求,为做好我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及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6〕94号),全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社区服务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领导体制。二是社区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和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共投入1.07亿元,用于全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资金10.1亿元。全省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72个、城市社区服务站5594个、社区服务网点10万余个,社区文体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阅览室等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初步形成覆盖面较广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汕府办[2013]64号 【发布部门】汕尾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9 【实施日期】2013.08.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 知 (汕府办〔2013〕6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尾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民政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8月29日

汕尾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2〕109号)、《中共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汕委〔2011〕13号)和《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汕府〔2011〕19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我市现有148个城市社区、719个行政村。“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驻社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有效互补的局面。二是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全市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8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居委会128个,8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居委会14个,基本实现社区“有址办公”。一些地方还建有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三是社区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到2010年底,全市以社区居委会成员为主的社区工作者800多人,还有一大批社区志愿者和义工活跃在社区服务领域,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健康卫生、文体教育、环境保洁、治安防范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到社区,由基础保障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蓬勃开展,家政、维修、托幼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及网点逐步完善。六是社区服务向农村延伸。启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服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第一章综述 1.1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逐渐突出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北京,由于优质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存在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未能取得群众的信任。群众在得了病后,只有去大医院就诊。随着人口数的急剧膨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峻,“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 ?社区卫生服务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 一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各区县、社区中心、社区站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需要、和理解来搞自身的建设,最终导致各社区卫生机构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给社区卫生的总体建设、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的规范发展。这表现在: ?没有开放的公共卫生接口系统,重复录入情况严重; ?部分社区卫生机构没有基本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传输线路等; ?没有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指导系统和标准; ?没有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不能完成管理体系信息和服务体系信息的交换; ?没有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标准,各区之间不能进行数据交换。等等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不匹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巨大任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机构都没有的到

各种资源的支持,甚至挣扎在死亡线上。其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绩效考核、资金来源均没有保证。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水平难以提高 由于资源匮乏、收入没有保证、门诊量少等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少学习、培训和实践的机会,社区卫生工作人员水平难以提高 ?科学的统计、分析、决策难以实现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事实上是独立的信息孤岛,导致主管部门无法掌握他们的各种情况,并据此进行统计、分析、决策。具体表现为: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系统千差万别,数据格式不同,基础目录不同,不能够汇总到一起来进行统计、分析。 ?各中心、社区站均自行采购和管理药品,不能够为政府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提供一个基本的支持。 ?各中心、社区站的财务均由自己管理,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不能为实行收支两条线提供支持。 1.2 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应用系统建设现状 由于受限于现有的网络和硬件设施,各区县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差别较大。 比较起来,城区的社区卫生应用软件建设起步早,而在偏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但是,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区,各区甚至各社区服务中心都没有统一功能统一版本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社区服务中心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只能满足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这为社区卫生相关政策的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与外系统的接口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从社区卫生管理的需要出发,急需建设一套保留个性化要求的、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