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企业界开始意识到他们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恶劣口碑是日本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界的有识之

士着手年复一年、常抓不懈地实施质量变革。

最开始进行革新的是日本的通讯设备制造业,他们从美国引入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并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过程中应用的统

计方法。而扩展成为全国性的质量变革则紧紧地与一个日本组织和

一个美国人联系在一起。成立于40年代的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

从1949年开始设立由企业、大学和政府人员构成的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并定期开办“质量管理基础课程”将小组的成果传达给产业界,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办约90期,约3万人参与学习,这些人员

成为了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力军。

JUSE于1950年邀请美国的戴明博士(W.EdwardsDeming),一位

抽样理论和质量管理专家,访问了日本,并为JUSE技术专家和各地

企业高层举办了质量课程或讲座,通过一年的授课戴明的理论在日

本受到了尊敬和推崇。在JUSE的宣传和推动下,日本掀起了质量管

理的热潮,定于每年的十一月为“质量管理月”,而戴明捐出了讲

义费而设立了“戴明奖”,这一奖项迄今仍是日本企业深受重视的

最高质量荣誉。

在头十年,质量管理和统计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制造和检验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很显然,对于实现顾客满意这一主

要质量目标而言,它并非充分条件。为实现这个目标,无疑必须重

视制造前的过程,而且还必须强调在检验后的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

方法。

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将质量管理的概念拓展为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它的特征显而易见:一方面覆盖范围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

务非常广,另一方面全员参与。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这种独创

的管理体系突出了三个特点:重视教育和培训;进行“方针管理”;

注重内部审核或者“质量管理诊断”。众所周知,这些方法甚至术

语被1987年颁布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吸收后向全世界推广。

伴随着CWQC活动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一线工人的重要性:

没有这些工人的日常努力,就不可能实现所制造产品的符合性质量。具有创造性的质量组织QC小组(又称为品管圈)诞生了,从1962年

5月第一个QC小组在JUSE注册到90年代中期,共产生了约40万

个QC小组,注册参与者超过300万人。QC小组组长由工人担任,

并建立自主管理体系;小组选择的课题不仅包括减小缺陷、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和检验成本,而且还包括设备维修、生产计划和其它

方面的改进;在小组活动中常用的统计工具被称为“七种工具”。随

着CWQC延伸到服务业,QC小组活动一样在各类服务业企业中显示

出活力和良好的效果。

发源于50年代的日本质量革命是在全公司范围内应用统计质量

控制的概念和方法的结果,最终导致日本的产品质量在70年代追上

了西方世界。对于这场革命为什么在日本相对容易实现,通常有三

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日本是同种语言同一种族构成的单一的社会;

二是日本有一个全面的义务教育体系,总体上教育水准很高;

三是日本公司实施终身雇佣制,员工跳槽率低。此外,日本在科学、文化以及技术方面的制度非常健全,比如早在1885年实施了

《专利法》,也极大促进了日本的质量革命。

日本沿着质量革命的路线继续前行。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

使日本利用日渐成熟的质量体系开展节能活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

节能和开发节能产品。

80年代大部分日本公司尝试开展多角化经营,并始终保持着对

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浓厚兴趣。此时日本的质量奇迹开始震惊世界,

日本产品凭借其卓越的质量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并加剧了美国的质量

危机,美国NBC甚至于1980年6月播放了纪录片《日本能,我们为

什么不能?》而引发强烈反响,从此美国公司开始利用各种质量管理

理念和方法去改善产品竞争力,包括重视戴明、朱兰等在日本成功

的本土质量专家的意见,并在上世纪末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

程度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等国内外经济危机后,部分日本企业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在质量理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有报道称,去除过剩质量而“达到顾客能接受的质量门坎即可”已经成为

部分企业的质量新观念,这种现象是否具有代表性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总结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管理历程,日本不仅创造和延续了一个奇迹,而且为丰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系统贡献巨大。日本对来源于美

国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发展创新,提出了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田口质量工程学、5S现场管理以及TPM全面生产维护、QFD质量功能展开和JIT丰田生产方式等,归纳

了“老七种”、“新七种”工具并普遍用于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

使质量管理涵盖了大量新的内容。从此质量管理的手段不再局限于

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在采购军品时,不但提出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还对供应厂商提出了质量保证的要求。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7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供方质量体系的审核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需求。世界各国先后发布了一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的标准。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障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1986年,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等6项标准,通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为了使之更完善,期间进行了修改,后来为了提高标准使用者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内部工作的持续改进,并使标准适合于各种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类型(包括服务业和软件)组织的需要,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ISO/TC176对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工作进行了策划,成立了战略规划咨询组(SPAG),负责收集和分析对标准修订的战略性观点,并对《2000年展望》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关于ISO9000族标准的设想和战略规划》供ISO/TC176决策。1996年,在广泛征求世界各国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修订的要求并比较修订方案后,ISO/TC176相继提出了《2000版ISO9001标准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规范》和《ISO9001修订草案》,作为对1994版标准修订的依据。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QM 第一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引言 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第二节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第三节 TQM八大原则 第二讲全面质量管理原理 引言 第一节 TQM的特点和关键 第二节 TQM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 第三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地位 第三讲 TQM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TQM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TQM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讲 TQM的管理基础工作(上) 引言 第一节标准化工作 第二节计量理化工作 第三节质量信息工作 第四节质量责任制 第五讲 TQM的管理基础工作(下) 引言 第一节质量培训工作 第二节质量目标管理 第三节看板管理 第四节实验室管理 第六讲全面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引言 第一节质量成本项目设置和分类 第二节质量成本管理 第三节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第七讲 TQM的常用方法(上) 引言 第一节排列图 第二节因果分析法 第三节对策表方法 第四节分层法 第五节相关图法 第八讲 TQM的常用方法(下) 引言 第一节统计分析表方法 第二节直方图方法 第三节工序能力指数 第四节控制图 第五节其他方法简介 第九讲 QC小组和管理(上) 引言 第一节我国的QC小组建设和管理现状 第二节如何组建QC小组 第三节 QC小组活动管理 第十讲 QC小组和管理(下)

引言 第一节 QC小组活动成果管理 第二节 QC小组成果评审和激励 第十一讲 TQM和产品可靠性控制与管理 引言 第一节 TQM中的产品可靠性控制 第二节制定产品可靠性方案 第三节可靠性管理 第十二讲全面质量管理应用演示 引言 第一节案例演示 第二节综合评价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从种植,采购,仓储,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朗志正,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他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机械系,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还担任着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 19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设计组长,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飞行器系、管理工程系和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0年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基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 刘源张, 1950年夏天刘源张教授在东京,经由日本质量学者石川馨的介绍,在日本“科技联”研究质量理论。当时美国学者戴明在日本演讲质量统计控制,刘教授通过石川馨拿到戴明的演讲讲义,并了解相关的情况。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白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乂III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白分之白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乂准确,1924年,美国的工程师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1929年道奇(H. F. Dodge)和罗米克(H. G. 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因此休哈特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美国国防部釆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军装基本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 后来他乂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汁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用。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 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1987年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这套系列标准很大程度上基于BS5750。从此,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质量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质量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蔡祖超(11营养,20110805132) 摘要: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质量管理共有八大原则: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是领导作用,三是全员参与,四是过程方法,五是管理的系统方法,六是持续改进,七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八是与供方的互利关系。管理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它应用了管理学、技术、数学等各门学科的成就和方法。总之,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离不开它。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现状,发展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蔡祖超(11营养,20110805132) Abstract:Quality management is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policy, objectiv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ll the activities and by quality system plann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all management functions to its implementation. The hist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 mainly includes three stages, which are the quality inspection stage,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tage,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tage,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are a total of eight quality management principles: one is the customer focus, two is the leading role, the three is the full participation, four is the process method, the five is the method of system management, six 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even is the factual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the eight is mutually beneficial supplier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new subject, ha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technology, math and other subjects. In short,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ociet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cannot do without it. Key words:quality management,history,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1.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第一阶段,被称为质量检验阶段;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在我国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向企业引进和推广,1979年,我国颁布了《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这是一项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持久活动的重要举措。 2.1989年----199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深化阶段,1992年,我国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志着我国的质量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面质量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9年至今,全面质量发展和创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许多先进企业确立了质量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纷纷通过质量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产品的水准,树立了我国的民族品牌。2000年12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B/T19000族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0族标准。2001年,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指南》。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准。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从后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了信息化社会,由知识经济发展到数字化时代,由区域性贸易发展到国际化贸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要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们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质量、环保和职业安全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但其技术指标和服务标准应符合顾客的要求,而且其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也应该是可信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这已成为WTO基本规则和国际贸易供需双方的共识!国内企业组织如何应对“入世”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采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管理我们的企业和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关税的不断降低,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国民经济中的民族产业与人民生活的质量、安全和卫生,往往通过设置各种技术性壁垒来限制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如何冲破这种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是人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当中,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认证,既是我们应用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消除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市场经济法则要求的是以质取胜,优胜劣汰。贯彻和实施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认证可以加强企业或组织的基础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尽快实现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背景)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ISO9000标准背景 质量管理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管理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工业发达国家解决产品质量所使用的技术和发展变化来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QC) 十九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勒根据十八世纪以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与实践提倡“科学管理”,创立了泰勒制度,以生产时间和数量为标准,主张计划和执行必须分开,因而需要“专职检验”这一环节。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零件生产的互换性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专职检验人员和部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专职检验以及在此以前的工人检验、工长检验都是生产后检验,成品抽查都是事后检验,挑出不合格品,起事后把关作用。我国的质量管理专家称此阶段为“死后验尸”,本阶段的作用是用剔除不合格品,但此阶段无任何预防作用。但事后检验防止了不合格品流向社会,故此方法今天仍在使用。 二.统计的质量管理阶段(SPC)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休哈特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的理论,1931年,休哈特将自己陆续发布(表)一些论文和所设计的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汇集起来,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质量管理,但是由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起,统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军需品生产面临严重的问题;由于事先无法控制不合格品而不能满足交货期的要求;由于军需品大多数属于破坏性检验,事后全检不可能也不许可,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邀请休哈特道奇、罗未格、华尔特以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美国标准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协会等有关人员研究并于1941-1942年先后制订和公布《美国战时质量标准》即E1.1《质量管理指南》E1.2《数据分析与控制图法》和E1.3《生产质量管理由控制图法》,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企业实行统计质量管理。由于统计质量管理,是采用了抽样检验的方法,因此风险较大,为了控制抽样检验的风险,各国都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加工品质量一致即1*2*3=6(保证结果),统计质量管理手段现在还在应用。此方法优点,可以起预防作用。缺点,是要求数理水平较高。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 五十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科学的大发展,美国的费根堡和朱兰正是在这种新情况下,提出“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新概念,当时他们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意义上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是相对于质量统计而言的;二是产品质量有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市场调查、研制、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质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组织管理所有这些环节的活动,而不局限于加工制造活动;三是产品质量始终是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

质量管理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质量管理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排行榜收藏打印发给朋友举报发布者:admin 热度46票浏览909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08年1月23日19:22 虽然质量管理的几种“经典模式”皆为西方国家首创,但在我国,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却更源远流长。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早在2400多年以前,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有了青铜制刀枪武器的质量检验制度。 先秦时期的《礼记》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职“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查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是兵器、车辆、钟、鼓等。由于兵器的质量是决定当时战争胜负的关键,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质量管理就更详尽严格。如对弓箭,就分为“兵矢”、“田矢”和“旋矢”三类;对“弓”的原料选择规定“柏最好,其次是桔、木瓜、桑等,竹为下”,对弓体本身的弹射力、射出距离、速度、对箭上的羽毛及其位置等亦有具体规定。这些规定都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目的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弓和箭。 到公元1073年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对兵器的质量管理,专设了军器监,当时军器监总管沈括著写的《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了当时兵器生产的质量管理情况。据古书记载,当时兵器生产批量剧增,质量标准也更具体。 这些质量标准基本上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匠的实际操作技术,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量和监督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靠师傅传授技术经验来达到标准。可是,质量管理却是严厉的,历代封建王朝,对产品都规定了一些成品验收制度和质量不好后的处罚措施。官府监造的产品一般都由生产者自检后,再由官方派员验收,而且秦、汉、唐、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 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1987年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这套系列标准很大程度上基于BS5750。从此,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1994年 ISO9000系列标准改版——新的ISO9000标准更加完善,为世界绝大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工业革命前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 美国军方资供应商在军需物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 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1950年代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

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58年 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代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以 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因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