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总的习题

马基总的习题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A 科学地认识世界

?B 正确地解释世界

?C 如实地反应世界

?D 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12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应理解为()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二)多项选择题

?1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ABD )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自发的唯物主义

?D 辩证的唯物主义

?2 近代形而上学的主要缺陷是()

?A 形而上学性

?B 机械性

?C 不彻底性

?D 猜测性

?3 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是(CD )

?A 不可知论

?B 唯理论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4下列哪些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ABCD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C 万物皆被于我

?D 经验是世界的构成要素

?5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CD )

?A 道生万物

?B 一念中有三千世界

?C 理在气先

?D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6 辩证唯物主义高于旧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A 它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它们的缺陷

?B 它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D 它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7 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个命题的意识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B 唯心主义哲学不全是胡说八道,其中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C 唯心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是难以避免的

?D唯心主义总体上是错误的,不结果实的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B 具体科学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结论

?C 具体科学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D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充分吸取和总结具体科学的新成果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一切哲学观点都采取一种宽容的兼收并包的态度

?B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不断吸取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形成新的结论和原理

?C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修改一些过时的结论

?D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根据实践和科学的新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原理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现成的蓝图

?B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根据“蓝图”努力施工的过程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提供了认识武器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是()

?A 二者在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上都属于不同而且对立的理论体系

?B 现代西方哲学提出的一些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意吸取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合理的思想

?D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决反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

?12 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意思是()?A 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科学

?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

?C 哲学是绝对整理的表达

?D 哲学用它特有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C 2.C 3.C 4.A 5.D 6.C 7.D 8.A 9.D 10.D 11.D 12.B

?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C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CD 9.BCD 10.CD

11.ABCD 12.BD

(三) 分析题

?1 试析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也要变换自己的理论形式。

?2 评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以往一切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1)辨证唯物主义是在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它也只有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证自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对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哲学理论中来,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变化和创新。

?2

?(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要与其他的哲学思想进行对话、交流和斗争,吸取它们中合理的思想成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重要条件。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理解为兼容并包,这是对开放性的一种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任何哲学体系都聚有一定的自足性,有自己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不可能兼容相反的理论,否则就会使自己成为一种杂拌;即使是吸取别的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也是经过改造使之融入自己的体系中,而不是兼容并包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阶级立场和理论原则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斗争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积极吸取一切哲学中的合理因素的同时,也是在斗

争中发展的,是在斗争中扩大自己的影响的。任何阉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性的观点都会使它变质,使它失去自己的战斗力。所以说,这种否认、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的观点是一种错误和有害的观点。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

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 B 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 C 有一定的重量和体积 D 客观实在性

?2 承认无机物质也有类似于感觉的属性,这就是认为()

?A 感觉是物质现象 B 物质和意识无本质区别

?C 物质也有感觉D意识与物质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3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人化了的世界”,这个命题的意思是()?A 人类实践改造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

?B 在人化的世界中意识是决定性的因素

?C自然和社会之间没有区别

?D 只有社会现象才是人化的世界

?4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 人们只能改变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和结果,却不能创造出任何一个原子,这表明?()

?A 人只是被动地适应世界

?B 人能够自由地创造世界

?C 人不能改造世界

?D 人的能动性是有条件的

?6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7 相对论的出现证明了()

?A 时间和空间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

?B 时间空间是依赖于测量坐标的

?C 时间空间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 时间空间是主观的

?8 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作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9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A 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 电脑将会代替人脑

?C 意识和物质是同一的

?D 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0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11 承认人的意识、意志、情绪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这是()?A 唯意志论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1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存在性,这是一种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折中主义的观点

?D 二元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 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前者依赖于后者,后者不依赖于前者

?C 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这意味着()?A 意识的存在形式如感觉、表象、想象、概念等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

?B 对同一对象人们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认识

?C人们的认识可能会歪曲对象的本来面目

?D 人们永远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真相

?3 指出下列那哪些命题正确地说明了形和神的关系,即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A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B 形神相即,合则两存

?C 形如刃,神如利。神依赖形

?D 形非神,神非形,形神相离

?4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使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表明()

?A 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B 物质和精神是能够转化的

?C 精神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区分物质和精神没有意义

?5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 目的性及能动性

?B 物质性及直接现实性

?C 自然性

?D 社会历史性

?6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意味着()

?A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纯粹运动是不可能的

?8 下面哪些命题是属于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命题()

?A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具体形态

?B 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

?C 社会运动是一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D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归根到底是依赖于物质的

?9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 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道德实践

?D 科学实验

?10 意识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A 能动地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并根据人的需要确定一定的目的

?B 制定行动的计划,灵活地改变措施,指导实践改变客观世界

?C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D 为自然立法

?11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表现在()

?A 意识活动的承担者是人脑,人工智能的承担者是机械电子元件

?B 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则没有社会性

?C 意识具有无限的创造性,人工智能则只能按照人输入的指令行事

?D 意识是完全主观的,人工智能则是客观的

?12 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意味着()

A 实践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B 实践是人的发展程度的一种表征

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 实践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

?13 意识和实践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D 5.D 6.C 7.C

?8.B 9.D 10.A 11.D 12.C

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 3.ABC 4 .ABC

?5. ABD 6 .BCD 7. ABCD 8.ABCD

?9. ABD 10.ABC 11.ABC

?12. ABCD 13 .AB 14 .BD

(三)分析题

?1 分析实践既造成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和对立,又构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桥梁。

?2 试说明意识的能动性,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参考答案

?1

?(1)主观世界的出现也就是人的意识的产生,人在意识中形成的世界就是主观的世界,它与外部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而且是对立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这种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对立的,不是别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化的劳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没有劳动实践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猿到人的转化,就不会有意识的出现。?(2)实践不仅造成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和对立,而且是它们之间统一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一方面实现着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即达到对物质对象的观念把握,丰富着人们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实现着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在被改造的对象身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计划。实践活动不断重复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又不断地解决着这些矛盾,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得到改变的过程。

?(3)从实践的观点看,物质和意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在以往的哲学中,唯物主义只知道物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只知道精神,忽视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制约性,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它们都是片面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哲学,才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1)意识的能动性也叫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具体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而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第四,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控制。?(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正确理解意识能动性的性质。意识的能动性是物质决定条件下的能动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破除消极无为的被动心态,发挥积极努力刻苦探索的精神,是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第三,把个人能动性和群众的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社会条件,是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是()

? A 唯物辩证法的命题

? B 形而上学的命题

? C 唯心主义的命题

? D 似是而非的命题

?2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时间空间与事物运动的内在统一性

?D 是否承认事物运动的因果性和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3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4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与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

于()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5 发展的实质是()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 发现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7 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

?A 把个别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B 把一般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C 认为个别就是一般

?D 认为一般不是个别

?8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强调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

?C 否定事物之间有相对确定的界限的观点

?D 强调生死转化的合理观点

?9 “自然从来不飞跃”,这个命题表现的是()

?A 肯定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B 否定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C 夸大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D 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

?10 康德曾经认为,我们所感到的一切都是事物呈现于感官的现象,所以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本质。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夸大了现象的作用

?B 忽视了现象的作用

?C 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 强调了本质与现象的区别

?11 “假象与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存在”,这个命题属于()?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折中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12 因果关系的多样性,要求人们认识事物时一定要坚持()

?A 可知论的立场

?B 决定论的立场

?C 全面性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13 矛盾的斗争性与政治斗争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D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14 中国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君子应该“和而不同”,这种思想表现了()

?A 差别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同一是绝对的同一

?C 否认斗争性的作用

?D 夸大同一性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A 2 . D 3 . B 4 . C

?5 .D 6 . C 7. B 8 . C

?9. C 10. C 11. B 12. C

?13. B 14. A

?(二)多项选择题

?1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 矛盾一方只能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

?B 同一性重要,斗争性不重要

?C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 质变量变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在()

?A 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B 量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 质变和量变难以区分

?4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A 必然性与偶然性不可分离

?B 在偶然性背后总有必然性存在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并为之开辟道路

?D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5 把原因与结果看作人们的心理习惯或头脑中固有的范畴,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一种()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 非决定论的观点

?6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A 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深藏在内部的

?B 现象是可感的,本质必须通过思维来把握

?C 现象是不真实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D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比较稳定

?7 可能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原理给人们的启示是()

A 一定不能把抽象的可能性当作是现实的可能,做一些超越事物发展阶段的事物

B 一定要根据主体实践的要求分清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C 主体的能动性既在于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在于改变事物运动的条件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D 对于可能性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8 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是()

?A 部分是整体的基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

?B 整体具有单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C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D 整体依赖于部分,部分不依赖于整体

?9 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

A 系统论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B 系统论是现代形态的唯物辩证法

C 系统论证实了唯物辩证法

D 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10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A 自然从来不飞跃

?B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 同一就是与差别对立并排斥差别的统一

?D 斗争都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11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经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12 2006年7月12日凌晨,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发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13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礼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联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ABC 2 . ACD 3 . ABC 4. ABCD 5 . AD 6. ABD 7 . ABCD 8 . ABC 9 . CD 10 . ACD 11. AC 12 .ABCD 13 . ABD

(三) 分析题

?1.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经营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一

?在有效供应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

?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二

?在市场开拓上下工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三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公司化小,由原来的五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

?请回答: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一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三,说明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是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进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2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下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述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并有一定宗教的、神秘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的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4. 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案要点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是矛盾的统一体,认为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第一,关于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中国古人认为,“万物莫不有对”,“无独必有对”,“对”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和无、阴和阳、生和死、强和弱、利和害、祸和福、进和退、行和止、动和静,等等,就都是矛盾。第二,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观点。比如老子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造成了事物的变化。满则溢,盈则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反者道之动,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

?中国传统哲学中这些关于矛盾及其转化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首先,它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人理解辩证法一点也不困难,就是因为由传统哲学的矛盾观的基础。其次,传统哲学中的这些思想大都是从现实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表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活智慧或实践智慧,对于我们树立理性的人生态度和进行合理的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中说:“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是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答案要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则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同的文明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面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双方即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具有同一性,从而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融合,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它们又具有斗争性,通过斗争性,它们排斥掉和舍弃各自文明中落后的东西,从而达到文明的共同进步,在竞争比较、取长补短和求同存异中得到共同发展。

?(3)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表明不同文明具有对立因素和排斥性,而各国文明又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表明它们彼此间又具有吸引性、依赖性和融合性。所以,世界上的不同文明内在地要求,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彼此补充,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构建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A 能动反映

?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

?D 主观创造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3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5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6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对每一件事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 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 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8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A 人们的自觉活动

?B 物质性的活动

?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 社会性的活动

?10 未来哲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之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

?A 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马基辨析题8索引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马基习题4

1.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 D. 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答案( 2 ) 2.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 2 )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主体不同 · B. 层次、水平不同 · C. 跟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同 · D. 跟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答案( 2 ) 4. 哲学是(????? )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 3 ) 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 4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答案( 4 ) 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斗争性 · C. 矛盾的特殊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答案( 3 ) 8.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 B. 地理条件 · C. 社会意识 · D. 人口因素答案( 1 ) 9.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 C.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 D. 事物的永恒运动答案( 3 )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 3 )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 4 ) 1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B.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 1 )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马基 第一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11.“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2.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3.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17.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 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马基试题B卷

请在答题纸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考试试卷(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题号 -一- -二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卷得分 评卷签名 复核得分 复核签名 注意:本试题有五大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写在答题纸上不予以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相应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B.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是 A.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 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 5、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6、“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 想做的人,

【精品】马基习题1.doc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止统一性在于它的(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尢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山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來的现实基础(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B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速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

马基试题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40 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0.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1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国家的起源是()。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马基试卷(实践作业3)

1.平均利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商品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2. 认识的客体是指(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3.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4.列宁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5.实践是(B)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6.人民民主专政是(A) A.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B.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C.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D.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 7.阶级斗争是(B) A.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8. 真理就是(C)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 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9.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指(D) A.元气 B.原子 C.物体

D.客观实在 10.矛盾双方辩证的同一世(A)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等同 D.矛盾双方的相对平衡 1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D)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C) A.增长科学知识 B.增强语言能力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3.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4.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C) A.经济斗争 B.思想斗争 C.争取政权的武装斗争 D.社会斗争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A)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进行阶级斗争 C.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6.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普遍的,永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C)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17.矛盾的转化是(C)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坏到好的转化 C.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20.恩格斯说,把鞋刷子综合到哺乳动物中,鞋刷子不会因此生出乳腺。这一观点表明(C) A.综合不能离开分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B.综合是一个纯粹的思维过程

马基 第二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管理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Daniel A.Wren)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书于1979年出版。P6 2.研究历史问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地总结、辩证地否定、批判地吸收,在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P7 3.体现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的著名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P18 4.希伯来人很善于利用宗教来控制人和管理国家。P19 5.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都体现在法律上,他们在法律上做出了民事控制、事故责任、生产控制与激励以及最低工资等规定。P35 6.巴比伦人首先认识到责任不能推诿给下级这一原则。P18 7.古埃及人在管理中已有了萌芽状态的管理咨询制度、例外原则、授权等思想。P17 8.都江堰工程,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科学合理,兼有防洪、排灌、航运三种作用,在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水平。P41 9.“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治国思想。P44 10.孟子全部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对人及人性的认识和理解。P46 11.“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管子所强调的管理者应有的创新精神。P50 12.管子的“四民分业”,强化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P52 13.工业革命之前,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P62 14.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观点对早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P65 15.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管理 P63 16.尤尔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是1835年出版的《制造业的哲学》。P65 17.普尔发现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它们是组织原则、沟通交往原则、信息原则。P73 18.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P83 19.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P86 20.在组织管理方面,泰勒认为应该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P89 21.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生产计划进度图)。P94 22.泰勒认为,必须在雇主和工人之间进行一场“心理革命”,双方才能变相互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P90 23.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P107 24.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18 25.韦伯提出的法定权力是指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P121 26.古尔德纳提出了实证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22 27.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P133 28.行为科学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起来的,它和工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融入了人力资源学派。P141 29.霍桑实验是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P143 30.霍桑实验得出了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主要结论。P147 31.许多行为科学家对行为科学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现实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P152 32.梅奥指出,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P157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P160 P190 34.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 理学》中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 P169 35.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P172 36.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社会关系计量学,又叫做团体成 员关系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学说和方法。 P180 37.雷定认为,领导效率的模型,取决于对工作的关心、对人的关 心和效率高低三种因素。P198 38.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不存在“最好的”领导方式, 一切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因素。P199 39.王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其发言人角 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周围的环境传播。P207 40.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 他工作都取决于它。P213 41.当一个大企业经过短时期的激烈变革以后,必将继之以一个巩 固时期,经理也将从“企业家”变为“内当家” P209 42.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直到20 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P221 43.“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P224 44.“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P224 1.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P238 45.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过 程和职能。P238 46.切斯特·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 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P244 47.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P252 48.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经济的腾飞。P272 49.彼德斯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出了成功的公司必 须遵守的八条原则。P291 P326 50.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以 儒家为主导,儒、道、佛互补的文化。P318 51.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投入、知识 传播、知识转化和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P301 52.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P301 53.圣吉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 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P307 54.企业再造理论是由哈默和钱皮提出的。P342 55.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科学 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管理的第二次飞跃。P334-335 56.管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可将创意分成创意形 成阶段、创意筛选阶段、创意验证实施三个阶段。P340 57.文化管理的激励方式是以塑造企业文化为主。P334 58.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着眼于任务是怎 样完成的,以及如何相应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而带动整个组 织的全面变革;事业重组则是通过改革事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并没有触及业务流程,它只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P344 二、选择题 1. B 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P6 2.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 A两个阶段。P4 2.《理想国》是 D柏拉图的代表作。P21 3.最早用音乐来规定劳动动作、愉悦劳工心态是 C古希腊人。 P21 4.色诺芬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他认为,检验管 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 A财富是否得到增加。P22 5.巴比伦的商业交易大都是在 B石板上刻上文书作为控制手段。P18 6.古巴比伦的纺织女工工资是以食物形式支付的,而其数额则取 决于每个女工的 C生产量。这是早期的计件工资制,的确是一 种基本的和有高度刺激性的工资制度。P19 7.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类似工厂的体制。第一个类似公司的组织以

马基习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 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产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 上几千年。”这一神话说明什么理论。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发展的。 5、画饼充饥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镜中花水中月也是唯物主义物质观。 7、唯心主义就是不可知论者。 8、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同镜子对物质的反映没有什么本质 的区别。 9、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它确立 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 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1、斗争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1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 生的。 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 14、真理中都不可避免包含错误成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

正。 15、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本身也创造价值。 16、仓廪实则知礼仪。 17、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8、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19、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力提高而获得。 20、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的 21、马克思主义只为无产阶级服务。 2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特性, 这是合乎逻辑的。 23、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敌人。 24、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25、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生产 一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就越大。 2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7、“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28、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 根本对立。 29、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商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30、怎样理解“事物的发展史一个过程”的思想? 二、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