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基本要素及定义

管理的基本要素及定义
管理的基本要素及定义

管理的基本要素及定义

————李建和

2010年03月29日

一、管理的定义

所谓管理,就是运用组织的有效资源,结合部属及众人的智慧与努力达成组织的目标。

二、现场管理的要素

5M1E (人、机、料、法、环、测)

造成产品质量的波动的原因主要有6个因素:

a) 人(Man/Manpower):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

b)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c) 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d) 方法(Method):这里包括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等;

e)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f) 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由于这五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所以常简称为5M1E。6要素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就必须重新计算。

[编辑本段]5M1E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1、操作人员因素

凡是操作人员起主导作用的工序所生产的缺陷,一般可以由操作人员控制造成操作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质量意识差;操作时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能低、技术不熟练,以及由于工作简单重复而产生厌烦情绪等。

防误可控制措施:

(1)加强“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户”的质量意识教育,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2)编写明确详细的操作流程,加强工序专业培训,颁发操作合格证;

(3)加强检验工作,适当增加检验的频次;

(4)通过工种间的人员调整、工作经验丰富化等方法,消除操作人员的厌烦情绪;

(5)广泛开展QCC品管圈活动,促进自我提高和自我改进能力。

2、机器设备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

(1)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关键精度和性能项目,并建立设备关键部位日点检制度,对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备进行重点控制;

(2)采用首件检验,核实定位或定量装置的调整量;

(3)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装置,经减少对工人调整工作可靠性的依赖。

3、材料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1)在原材料采购合同中明确规定质量要求;

(2)加强原材料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检验;

(3)合理选择供应商(包括“外协厂”);

(4)搞好协作厂间的协作关系,督促、帮助供应商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三、现场管理的目标:

Q、C、D、P、S、M (品质Quality、成本Cost、交期Date、效率Purpose、安全Safe、士气Morale)

四、管理的五大功能

1、计划:为了达成未来的目标,预先决定达成目标的程序、步骤、方法,这就是计划。

缺乏计划的管理工作:不是人在推动工作,而是工作在推动人。

5W2H:why what where when who how to do how much/many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5W2H法是第二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1?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2?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3?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4?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5?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6?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发明思路?进行设计构思?从而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5W2H法。

提出疑问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相反?有些问题提出来?反而挫伤我们的想象力。发明者在设计新产品时?常常提出?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这就构成了5W2H法的总框架。如果提问题中常有“假如……”、“如果……”、“是否……”这样的虚构?就是一种设问?设问需要更高的想象力。

在发明设计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是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阻碍提问的因素?一是怕提问多?被别人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二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问欲望渐渐淡薄。如果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反而遭人讥讽?结果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这种看法?好提问、好挑毛病的人是扰乱别人的讨厌鬼?最好紧闭嘴唇?不看、不闻、不问?但是这恰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下面说明5w2H法的应用程序

1、检查原产品的合理性

?1?为什么?why??

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为什么不能有响声?为什么停用?为什么变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采用机器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的制造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为什么非做不可?

?2?做什么?What??

条件是什么?哪一部分工作要做?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工作对象是什么?

?3?谁?who??

谁来办最方便?谁会生产?谁可以办?谁是顾客?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谁会受益?

?4?何时?when??

何时要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是最佳营业时间?何时工作人员容易疲劳?何时产量最高?何时完成最为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

?5?何地?where??

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生产最经济?从何处买?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作销售点?安装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何地有资源?

?6?怎样?How to??

怎样做省力?怎样做最快?怎样做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增加销路?怎样达到效率?怎样才能使产品更加美观大方?怎样使产品用起来方便?

?7?多少?How much??

功能指标达到多少?销售多少?成本多少?输出功率多少?效率多高?尺寸多少?重量多少?

2、找出主要优缺点

如果现行的做法或产品经过七个问题的审核已无懈可击便可认为这一做法或产品可取。如果七个问题中有一个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则表示这方面有改进余地。如果哪方面的答复有独创的优点则可以扩大产品这方面的效用。

3、决定设计新产品

克服原产品的缺点?扩大原产品独特优点的效用

2、组织:个人的合力11+10+9=30 组织的力量:11*10*9=990

职务分配原则:集中:使同性质的工作尽量集中到一个部门或个人

责任:应指定具体的负责人员

内容:职务分配应使工作内容明确具体

任务:职务分配时,应注意工作量的平衡,尽量切衡每个部门或部属的工作。

调整:应根据适才适时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职务调整

组织扁平原则:精简组织层级

简化间接人员

精简人力、优存劣汰

3、训练:岗前的训练——应知应会在职的训练——一专多能

教导的四个步骤:口授:说给他听表演授:做给他看试做:让他做做看查核:查看结果

4、控制:(预防错误)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实际所完成的工作是否与最初的计划尽可能相符,也就是说,控制是使部属正确而有效地完成工作,达成目标。

5、调整:管理是有弹性的,管理者的高明往往在其处变不惊,随机应变,游力有余的魅力下,展露无遗。能够在工作中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正是管理者的高明之处。

五、管理循环:

P、D、C、A (计划、实施、检查、调整)

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

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如图所示,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图1所示)、8个步骤(如图2所示):

六、现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一)工作职责:

现场管理者的工作定义为:运用企业中4MIE的资源,通过计划、组织、训练、控制和调整,达成QCDPSM的目标。

(二)现场干部职责:

1、按生产计划及调度指令安排生产

2、工艺标准贯彻

3、效率管理

4、品质管理

5、工作教导

6、设备、工具使用管理

7、环境5S管理

8、部属考核管理

9、出勤管理 10、公司规章制度贯彻执行

(三)管理者的工作观念

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领导者、监督者、传播者、协调者、训练者、执行者、调配者、支持者、好部属

管理者的自律准则:

1、要主动面对困难

2、我是经营者的化身

3、我是推动经营者的原动

4、部属和组织的失败都是我的责任

5、工作迅速,讲求效率

6、以明确的数据,来判断事项

7、自我启发,不断突破 8、积极行动 9、积极培育部属 10、恒心与毅力

七、管理的核心——人

(一)现场管理者应注意以下的教导原则:

2教育别人以前先教育自己——自己不做又如何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会做又如何教别人去做

2教导从基础开始——从品质观念、成本意识、奉令报告、企业文化等基本观念入手

2教导应诚心负责——心存应付会影响与教导之过程

2教导应再三强调——反复宣传、灌输、查核不足与问题,加深印象,提升效果

2教导应符合部属的要求——因人施教,因岗施教

2言传不如身教——干部一举一动都影响员工;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感化部属

2教导、考核、发展并重——通过考核发现不足,通过工作轮调,培养多面手

(二)现场管理者的学习

2观念思想的学习——切忌闭关自守

2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任何行业与工作,都没有最高境界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专业知识不能因为位高而荒废

2拓宽知识层面的学习——兴趣广泛,博学多才

(三)人才选择标准

责任心积极性服从性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个人形象(四)、命令的原则

1、管理者的领导魅力与方法

2、下达命令的三大原则:明确具体、确认了解程度、激发部属执行的意愿

3、命令的口气

吩咐请在***时间完成***事情(亲切、温和)

请托请您……(谦虚、尊重)

询问***事情请您去做,可以吗?(关心、尊重)

暗示 ***事情事关重大非要责任心强的人去做不可(信任、肯定)

征求您看***事情谁去做比较好呢?(尊重、信任)

严正 ***事情已再三延迟,本周内务必完成(严厉、郑重)

(五)沟通的技巧

三要:赞美与鼓励的话要说感激与幽默的话要说与人格有关的话要说

三不要:没有准备的话不要说没有依据与凭证的话不要说情绪欠佳的时候不要说

倾听:停、看、听 1、表达想要听的诚意2、听到了对方的内容、心情、感觉

3、听清楚了

4、适当回馈

谈吐:1、语调2、言简意赅

态度:1、伸手不打笑脸人,轻松、微笑 2、理直气和、义正词婉

3、肯定自己、肯定别人(互相鼓舞、相得益彰)

指责:一对一情况下责备,对事不对人

压力:就是让部属根据上司的意愿去做某件事情

激励:就是让部属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情

(六)团队活动的开展

没有不好的团队,只有无能的主管

1、7S活动

益处:提高企业(团队)形象、减少浪费、安全有保障、标准化的推动者、增加员工归属感

2、改善提案活动

3、QCC活动

由员工自动自发组成小团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对策,并加以实施的一种团队活动。

4、其他工作活动如:工作配合、文件竞赛、旅游等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 版)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等基本概念 1.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3.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

战略管理的四大要素

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包含四个关键要素: 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 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战略实施——采取措施发挥战略作用; 战略评价和调整———检验战略的有效性。 1、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战略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其二,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微观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 其三,内部条件分析。战略分析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还需要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利益和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在战略制定、评价和实施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者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对组织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制约。 2、战略分析阶段明确了“企业目前状况”,战略选择阶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走向何处”。 首先需要制定战略选择方案。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当然是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越好。企业可以从对企业整体目标的保障、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或上下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战略方案。 第二步是评估战略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通常使用两个标准:一是考虑选择的战略是否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克服劣势,是否利用了机会,将威胁削弱到最低程度;二是考虑选择的战略能否被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最佳的选择标准,管理层和利益相关团体的价值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的选择。此外,对战略的评估最终还要落实到战略收益、风险和可行性分析的财务指标上。 第三步是选择战略。即最终的战略决策,确定准备实施的战略。如果由于用多个指标对多个战略方案的评价产生不一致时,最终的战略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企业目标选择战略。企业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因而,选择对实现企业目标最有利的战略方案。 (2)聘请外部机构。聘请外部咨询专家进行战略选择工作,利用专家们广博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较客观的看法。 (3)提交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于中下层机构的战略方案,提交上级管理部门能够使最终选择方案更加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最后是战略政策和计划。制定有关研究与开发、资本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和计划。 3、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的资源;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组织结构做哪些调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利益再分配与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等等。 4、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战略调整就是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即参照实际的经营事实、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思维和新的机会,及时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包括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的目标体系、公司的战略以

管理学基本概念总结

1 一月二月三月 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 合计合计合计 四月五月六月 产品名称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合计合计合计 【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

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什么是管理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的层次、幅度及其关系 管理幅度:指管理者在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下,所直接管辖的下属(机构、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指在一个组织中,从普通员工到最高管理者,管理机构共分为多少等级。每一等级被称为一个层次。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的大小成反比。 3管理者所需具备的技能 1、概念技能:指管理者面对组织外部复杂的环境,洞察各类变化因素,识别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高层必备) 2、专业技术技能:指管理者通晓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必备) 3、人际关系技能:指管理者善于与各方面的人沟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得到人们理解支持的能力。(每层必备) 4、管理的职能,分别什么意思 1 、计划:指在研究组织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组织今后一定时期的活动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活动。 2、组织:指根据计划和目标,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制度化安排,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置、组织变革和发展。 3、领导:指管理者运用其职权和艺术,对下属施加影响,使他们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具体包括指导、沟通和激励。 4、控制:指管理者根据既定计划的要求,检查组织活动,发现偏差,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与予纠正,或根据新的情况对原计划做必要调整,保证计划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5、管理对人性有哪些假设 ○1“经济人”假设

《企业生产管理》课程

《企业生产管理》课程 复习指南 课程说明: 本课程共分17 章,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全面学习,重点掌握。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分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章绪论 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内容及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重点) 1.1 了解生产运作战略的基本概念 1.2 掌握产品战略决策 1.3 掌握产品与服务竞争策略 1.4 了解纵向集成与供应链结构 第三章产品服务设计与生产运作组织方式选择 1.1 产品设计 1.2 服务设计 1.3 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重点、掌握) 1.4服务运作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重点、掌握) 第四章生产运作流程设计与分析(难点) 1.1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 1.2 生产运作流程的具体设计与分析

1.3 生产运作流程的绩效度量与改进 1.4 业务流程重构(掌握)第五章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与管理 1.1 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决策(了解) 1.2 制造业中新技术选择与管理(掌握) 1.3 服务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掌握)第六章生产运作能力(重 点) 1.1 基本概念(了解) 1.2 能力计划(掌握、重、难点) 1.3 能力计划的决策方法(掌握) 1.4 学习曲线(重点掌握、并能举例应用) 1.5 服务能力计划与管理(掌握)第七章工作设计与工作研究了解工作设 计、工作标准及作业测定与工作研究第八章设施选址 1.1 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和影响因素(了解) 1.2 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设施选址的影响(掌握) 1.3 单一设施选址(掌握) 1.4 设施网络中的新址选择的方法(了解)第九章设施布置 了解设施布置的基本分类、掌握工艺对象专业化和产品专业化的布置方 法,掌握混合布置的方法,掌握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如仓库布置、办公室布 置。 第十章供应链管理(重点) 1.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了解)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四篇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管理系统虽是由不同性质的各个部分(子系统)或环节组成的,但构成各个部分(子系统)或环节的基本事物或要素最终还是表现为管理的要素;而从管理系统的运动过程看,管理的实施主要体现为对管理的不同过程运用不同的管理职能。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勒成了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因此研究管理的要素和管理的职能,对揭示管理的内在规律,进一步阐释管理原理、原则在管理过程、环节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篇在介绍管理的要素及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管理的各种职能及运用方法。 第十章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要素是指管理系统的构成因素,有时亦称管理系统的资源。对于管理的要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早人们普遍认为人、财、物是构成管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后来又加上时间、信息要素,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科技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对管理系统研究的深化,一些重要的、无形的资源也列入了管理的要素。所以,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管理要素分为人员、资金、物、文化、技术、信息、时间、组织、环境、社会关系等十大要素。我们按这些要素是否具有实体性,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 本章将对这些要素的含义及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基本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熟悉掌握: (1)各种管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种要素在管理系统及管理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 第一节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管理的有形要素是指具有某种实体形态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员、资金、物。 一、人员 人员这个管理要素是系统中唯一起能动作用并可以决定系统其他要素作用发挥程度的关键要素,它包括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里强调,作为管理系统第一要素的人员,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劳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 从管理活动来看,组织中的人员可分为两大类:管理者、被管理者,另外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但事实上任何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别人管理。不过相对于一定组织或一定组织层次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任何组织来说,人员大体可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类。 (一)管理者 1、管理者的含义及作用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是指在组织中担负对其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2、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是负责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沟通的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doc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等基本概念 1.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3.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所有措施、活动和事物。 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重大危险源等基本概念 1.事故 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统计中,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 2.事故隐患 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可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 3.危险 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危险度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二元函数,是两者的结合。) 4.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5.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下式≥1,就是重大危险源。 式中qi—单元中物质i的实际存在量; Qi—物质i的临界量; N—单元中物质的种类数。 说明:危险物品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阅读报告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阅读报告 一、阅读初衷 用时两个星期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谈不上是精读。因为阅读时间零散,这种间续性的阅读方式导致着我的收获不大,这是遗憾的地方。本书一共是6个章节,主要是讲述了论题提出,数据收集与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与处理最后撰写论文的过程。 记得我是放假前在图书馆借阅的这本书,因为是导师推荐的这本书当时做了很多计划,现如今想起就如李怀祖教授所说,计划容易实施难。 二、阅读内容 书名:《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二版 作者:李怀祖,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U Of Alberat)商学院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江西临川人,编著有《决策理论导引》(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及应用》(参编)、《生产计划与控制》(主编)、《管理研究方法论》(编著)等。1990年至今发表有关管理学科的论文100余篇。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管理研究方法论》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亦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一章绪论 1.科学研究 在讲述科学研究之前作者先是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了科学是一种求知方式。或间接或直接地列举了以下这几种求知方式:因袭方法、权威法、常识法、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针对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相反的特点,重点解释了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用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代表的是逻辑思维;思辨研究是直接运用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但因为研究方法论的本质,研究方法论更钟情于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逻辑思维处理抽象的概念信息,

形象思维则是处理具体的形象信息。科学研究以逻辑思维为主,思辨研究以形象思维为主。自然学科运用科学研究和逻辑思维的分量最重,人文学科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直觉判断最多,这两个学科应是分于两极,而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则是交叉运用有强有弱应属于中间。 2.管理研究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纵观管理研究发展历程管理研究离不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管理研究是思辨研究方法与科学管理研究方法的统一体。 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的不同。 管理研究对象:管理者、企业成员属于个性人。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 第二章管理研究基本要素 设计制造一台机器时离不开各类零件,撰写论文、阅读报告也如同制造机器一样,因此管理研究成果的表达离不开基本要素。 概念、名词、定义、变量、假设和分类等这些基本要素的熟悉程度体现了研究者的水平和功底。基本要素的不熟练,撰写论文更是无稽之谈。 概念是对所观测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目的是便于思考便于沟通。 思维心象:人们听到像创新性这类概念时,大脑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涌现出与此相关的一组具体心象。 概念化过程: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概念是“公用的”而概念化过程却是“私有的”同一概念,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心象”。因此,在管理研究中我们应清晰概念。 名词:是为一个概念正名,一个概念必然有个名词加以表达,以便书面和口头交流。 研究论文中概念、名词常出现的问题: ①同一名词前后代表不同属性。②推出新名词无后续内容。③内容创新变成名词创新。 定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逻辑方法。定义能够消除歧义。因此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关键名词应给予清晰的定义,便于阅读交流。

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每当有人问我质量管理者到底是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困惑:“什么叫做质量管理?”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发现很多人连质量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这就导致我们在工作中走入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概念理解得不清晰使得质量工作在执行中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有一些人认为质量工作太难搞,我觉得质量管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和高深,只不过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它。 本文试图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和美国国家质量奖,对如何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阐述。 1质量的定义 大多数人在谈到质量的时候通常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质量进行理解:

(1)产品质量以及服务,产品质量的优劣,包括市场上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 (2)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部分人认为质量体系工作就是指 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甚至在某些人的头脑里面做质量工作就是做质量认证工作。 (3)将质量工作同制造联系起来,将质量管理的工作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工作等同。 在工作中,质量常常给人的感觉是即具体又抽象,谈到检验很具体,谈到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就比较抽象了。提到质量问题,在我们头脑中通常闪现的是“某产品市场检验出问题了”。在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不能十分清楚地说明原因和责任。在分析问题发生原因的时候会发现技术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管理失误导致的,而管理的失误又同技术能力有关。为了更好地讨论,我们先从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中质量的定义入手。 质量: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品、体系和过程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 什么是固有特性呢? 固有特性是指内在特性,而不是人为赋予的特性。 说明如下: 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比如外观、性能、安全性等产品指标; 体系的一组固有特性包括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设定,管理的协调性等。 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例如制造过程的固有特性包括过程的能力、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先进性和工艺水平等属于制造过程的固有特性。 具体举例来说,如某品牌电脑的质量要求: 产品的固有特性:外观优美、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实现一指通的上网功能、最新的配置和WINDOWS ME 的操作系统、一年的上网等;

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 1.企业的五大职能: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研发 生产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工厂 布置供应管理项目管理 2.广义生产的定义: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3.生产运作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生产运作系统运行 生产运作控制 4.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行 为技能(人的情商) 5.生产运作的分类: 从管理角度分:1.制作性生产:a、连续性生产和离散型生产b、V型、A 型、T型企业生产c、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 2.服务性运作 从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分:大量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6.生产运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用户需求趋于多样化竞 争日益激烈能力与需求的协调理想的供需管 理如何提高应变能力 7.发展趋势:精细生产业务过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大量定 制生产 第二章:企业战略和运作策略 1.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竞争进步加速基于时间的竞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 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谋划,这种谋划包括企业的使命、目标、 公司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 3.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战略的形成及其时时过程中制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 4.战略“金三角”:目标环境资源

5.三种层次战略: 公司战略(进入领域方式:多元化,垂直一体化,并购与重组,战略联盟)事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时间响应战略) 职能战略(营销策略,生产运作策略,研究与开发策略,人力资源策略等)6.生产流程基本流程: 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按项目 7.生产运作的总体策略: 自制或者购买;低成本和大批量;多品种和小批量;高质量 第三章:预测 1.预测分类(按性质):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经济预测需求预测 社会预测 按预测方法分:定性预测法(德尔菲法部门主管意见法用户调查销售 人员调查) 定量预测法因果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平滑模型(简单移动 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一次指数平滑法 二次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解模型(乘 法模型加法模型)】 2.时间序列的构成:趋势成分季节性波动不规则波动随机波动 3.常见的因果模型:回归模型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模型 第四章:产品/服务设计和技术选择 1.研发的重要性:研发的质量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研发的效率直接影响企 业在时间上的竞争力研发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研发直 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2.产品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 3.产品设计和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设计用户需要的产品设计可制造性强的 产品设计鲁棒性强的产品设计绿色产品

管理学基础概念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 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行 创新: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的预期目标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设计 法约尔管理理论: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其中管理职能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需要层次理论: 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需要产生新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新版) (一)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管理观念 杜邦的安全目标是,坚信所有工伤和职业病以及安全和环境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 埃留特雷。伊雷内。杜邦(人们习惯将之称为E.I.杜邦)是法国人,在1802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建立了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可以生存200年,把安全作为引导企业成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其中一个强劲的理由。 杜邦安全管理十大基本原则: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内安全同样重要;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 人士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对企业而言,人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一,硬件配备不完善,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这就势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管好人、用好人、发挥好人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挖掘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覆盖面,形成“人人、时时、事事”有人操心尽力的管理格局,依靠管理规范人的行为,依靠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管理行为,实现安全生产。 (三)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持续改进”,就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全员参与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的目标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改进活动,使企业管理水平渐进地、螺旋式地上升,促进企业以较快的

企业生产管理习题

《企业生产管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内容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2.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 3.生产与运作战略 4.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发展 二、学习目的 1.理解生产及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 2.明确生产与运作战略及策略含义 3.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情况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的定义。 (2)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控制的三个方面内容。 (3)简述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四、参考答案: 1.简述题 (1)指系统生产能力的确定、设施选择、工作部门及设备的布置、产品与服务计划的制定等几个方面的决策。 (2)质量控制: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性等特性要相应地转变为生产与运作管理中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 进度控制: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即控制产品数量和交货期。 费用控制:保证产品的价格既能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3)价格:顾客为了得到某一产品或接受某项服务所必须支付的金额。 质量:与原材料、设计和生产过程密切相关。 差异性:使得本产品与对手的产品相比更具有个性并更加符合顾客的要求。 柔性:对变化的反应能力。 变货期:产品提供给客户是否及时;新产品或服务项目被开发出来投放市场的快慢;产品改进的速度

第二章、需求预测与管理 一、学习内容 1.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需求预测的过程和方法 3.需求预测误差 4.需求管理 二、学习目的 1.了解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掌握需求预测的方法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市场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 (2)简述德尔菲法的一般步骤。 2.计算题 (1)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需求数据如表所示。 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的需求量单位:千台 (2)根据上一题数据进行预测。从第4年开始到第12年,用3年的加权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权重为0.1、0.3、0.6,其中0.6为最近一期的权重。 (3)某医院考虑是否购进新的救护车。购买与否部分取决于下一年的救护车行驶的公里数。过去5年行驶的里程如表所示。 过去5年的行驶里程单位:km 使用2年的简单平均法来预测下一年的行驶公里数,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4)根据上题数据进行计算。使用加权的2年移动平均法预测下一年的公里数,权重为0.4、0.6(0.6是较近年份的权重)。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5)在过去的5年中,某港口从货船上卸载了大量的谷物。港口的主管希望验证指数平滑法预测卸载量的效果。他预测第1年的谷物卸载量为175t。其中α=0.10和α=0.50。表中列出了过去8年的实际卸载吨数。 过去5年的卸载量单位:t 从第1年度开始分别两个平滑系数来计算年度的预测值,并计算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比较哪个平滑系数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较小。(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案例:产品开发与改进之争 袁之隆先生是南机公司的总裁。这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农业机械的企业, 1992年产品销售额为3000万元,1993年3400万,1994年预计可达3700万。每当坐在办公桌前翻看那些数字、报表时,袁先生都会感到踌躇满志。

安全管理主要术语和定义

安全管理主要术语和定义(请领导知悉) 一、HSE管理体系和HSE方针 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我厂HSE管理体系方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环保优先节能减排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二、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四、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五级五覆盖”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党政同责”全覆盖; 2、“一岗双责”全覆盖; 3、“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全覆盖; 4、行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全覆盖; 5、各级安委办定期向本级纪检、组织部门报送安全生产情况全覆盖。 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五落实五到位” 1、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承担领导责任。 2、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职责。 3、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 4、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5、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

13.1 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十三章 医学研究的统计学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研究假说 科学研究的假说:根据已有知识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推 断,有待研究予以验证。 例如,关于初次分娩的主动管理政策的假说: (1) 可减少剖腹产的比例; (2) 可减少延长分娩时间的比例; (3) 并不影响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

二、研究对象 n “Eligibility criteria”: 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情… n “Exclusion criteria”:常为保障病人安全。 例如,一项有关HIV感染的临床治疗研究。 n纳入标准:符合HIV治疗指导原则? 年满18岁的成年人? 开始治疗时BMI <18.5。 n排除标准: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

三、研究因素 影响结局的内外因素 n研究因素: 实验性研究,施加于研究对象的外界干预,也称为处理 (treatment) 因素 观察性研究,因素是自然存在的,如暴露 (exposure) 因素、危险 (risk) 因素 n非研究因素:混杂因素或协变量,应予控制 动物实验:窝别、年龄、体重、营养等 临床疗效研究:疾病分期、病理类型等

四、结局指标 结局指标 (outcome, end point) 度量研究因素产生的:效应(effect)或反应(response) n主要指标(primary outcome) n次要指标(secondary outcome) 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准确度(accuracy)、精密度(precision) 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

五、调查表 调查表(form) 问卷 (questionnaire) 量表(scale)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测定量表 一份量表含若干领域(domain) 一个领域含若干方面(facet) 一个方面含若干条目(item)

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都包含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如图1–1所示。 图1–1 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 二、安全生产 《辞海》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施(从事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作业)阶段,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职业健康,保障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行为的总称。 三、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辞海》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 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

工厂管理基本要素

工廠管理基本要素 1、IE七大手法(動防五雙人流抽) 名稱目的 1.動改法改善人體動作的方式,減少疲勞使工作更為舒適、更有效率,不要蠻干. 2.防錯法如何避免做錯事情,使工作第一次就做好的,精神能夠具體實現. 3.五五法藉著質問的技巧來發掘出改善的構想. 4.雙手法研究人體雙手在工作時的過程,藉以發掘出可資改善之地方. 5.人機法研究探討操作人員與機器工作的過程,藉以發掘出可資改善的地方. 6.流程法研究探討牽涉到幾個不同工作站或地點之流動關係,藉以發掘出可資 改善的地方. 7.抽查法藉著抽樣觀察的方法能很迅速有效地了解問題的真象. 2、QC七大手法(層柏特直管查散) ? A.层別法:层別作解析. (按层分类,分別统计分析) ? B.柏拉图:柏拉抓重点. (找出“重要的少数”) ? C.鱼骨图:鱼骨追原因. (寻找因果关系) ? D.直方图:直方显示分布. (了解数据分布与制程能力) ? E.管制图:管制找异常. (了解制程变异) ? F.查檢表:檢查收集数据. (调查记录数据用以分析) ?G..散布图:散布看相关. (找出两者的关系) 3、8D解決八大步驟 (1)團隊成員:醫生、護仕 (2)問題描述:望、聞、問、切 (3)短期對策:吃葯、打針、開刀 (4)詳細說明&真因查找:由生活習性或遺傳因數找出發病的原因

(5)長期改善對策:改善生活習慣、加強身體免疫力 (6)改善對策有效性驗証:改善後的身體健康狀況 (7)預防再發:定期健康檢查 (8)效果比對&結案:醫院出具體檢証明痊癒 改善對策有效性驗証方法是失效法。驗証真因的方法是還原法。8D最禁忌的四點是:無中生有、憑空想象、以一帶多、教育訓練4、7S 整理(要與不要,一留一棄) 整頓(科學布局,取用快捷) 清掃(清除垃圾,美化環境) ………. 各自用途: QC七大手法主要運用在管控 IE七大手法主要運用在提升 8D主要是羅輯工具 3S透過現場的管理(表面)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基础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三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既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得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额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自然属性为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属性为管理的特殊属性。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使得管理活动能够在一系列体现管理客观规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亦是一门艺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片面的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如果只讲管理的科学性,不讲管理的艺术性,难免导致僵化管理;相反,只讲管理的艺术性,而不讲管理的科学性,则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后劲。 4.管理的作用 ①协调、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实现“1+1>2”的效应。 ②科学决策、适应环境,拓展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 5.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率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一定的人群之中,在集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化的劳动生活,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以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合理地利用资源,以较小的代价创造理想的价值,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这种计划、组织和协调活动,就是管理活动。管理是社会化劳动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 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入。在漫长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基于自己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的定义作出了各种不同的描述,而很难得出统一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管理的渊源太久,而且是因为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甚广的缘故。目前各学派对管理形成的共识、并体现管理基本内涵的定义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个定义强调:首先,管理是一个组织必需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其次,管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客体,以使主体规划的目标顺利实现的活动;最后,管理是有计划的,由一系列相关活动构成的动态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管理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动,产生于人们有组织的共同劳动。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沟通意愿、统一目标;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分工协作、组织协调;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统一指挥、规范行为;为此,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就成为必要的事。组织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共同目标,就没有共同劳动,管理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组织活动需要各项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劳动的有效率的进行。管理活动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的作用犹如组织的神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企业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企业内部的资源、条件和活动过程构成,二是由企业外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构成。现代企业组织必须具备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组织机构和信息资源等五大要素。管理以这些组织要素为对象,保证其充分的供应和合理的配置,并协调好它们的相互关系。现代企业组织生存在社会系统之中,受到企业环境的深刻影响。影响企业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产品市场、财政资源、行业发展和原材料供给等。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的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的。(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三个层次的责任: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