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学习资料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学习资料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学习资料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

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

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由于长期少量摄入。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4、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几方面??影响食品的感官

?急性食物中毒

?对机体的慢性中毒

?致畸作用

?致突变5、食品杂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①食品在生产时的污染;

②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③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④意外污染;

⑤食品的掺杂掺假。

1、什么是食品腐败变质?它有什么危害?它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定义:食品腐败变质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的组成成分与感官性状发生的各种变化。

危害:①诱发食物中毒②传播人畜共患病

措施:①低温保藏②干燥保藏③加热杀菌保藏④增加渗透压保藏⑤化学添加剂保藏

2、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有哪些?

微生物,昆虫和啮齿动物,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光和时间等。

3、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影响因素,鉴定方法,预防措施。

①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1)食品本身因素(2)微生物(3)环境:温度水分光照等

②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1)食品中的酶(2)视频中的水分含量(3)食品的渗透压(4)食品的pH(5)温度(6)空气

③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1)感官鉴定(2)理化鉴定(3)微生物鉴定

④食品腐败变质的预防(1)注意企业环境卫生(2)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3)注意食品储存的卫生(4)防止销售过程的污染(5)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

4、引起各类食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是什么?

食物中微生物的来源及主要类群:

⑴食物内的微生物:常见的引起人畜共患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等。

⑵环境中的微生物

肉类中的微生物:腐生微生物包括有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它们污染肉品,使肉品发生腐败变质。

病畜、禽肉类可能带有各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布氏杆菌等。它们对肉的主要影响并不在于使肉腐败变质,严重的是传播疾病,造成食物中毒。

鱼类中的微生物: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拉氏杆菌属和弧菌属。淡水中的鱼还有产碱杆菌、气单孢杆菌和短杆菌属。另外,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等也有报导。

引起水果变质的微生物:开始只能是酵母菌、霉菌;引起蔬菜变质的微生物是霉菌、酵母菌和少数细菌。

引起糕点变质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细菌和霉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黄曲霉、毛霉、青霉、镰刀霉等。

5、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化学过程、鉴定指标,食品卫生学意义及其预防措施、处理原则。食品腐败变质:泛指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或食品腐败变质就是食品失去商品价值。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以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为基础,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主要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是在微生物酶、食品酶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食品组成成分的分解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四个方面的指标。

食品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感官性质发生改变,食物营养价值严重降低。同时腐败变质的食物一般微生物污染严重,使致病菌和产毒霉菌存在的机会增多,引起人的不良反应,有时对人体造成直接的损害。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延长食品可供食用的期限,即进行有效的食品保藏。

处理原则:确保人体健康。

5、论述控制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

1)加热

高温杀菌保藏原理:

在高温作用下,微生物体内的酶、脂质体和细胞膜被破坏,原生质构造中呈现不均一状态,以致蛋白质凝固,细胞内一切代谢反应停止。

2)低温保藏

低温保藏的原理:①低温可以降低或停止食品中微生物的增殖速度。②低温还可以减弱食品中一切化学反应过程。

3)脱水与干燥

原理: 为将食品中的水分降至微生物繁殖所必需的水分以下,水分活性aw在0.6以下,一般微生物均不易生长。

4)食品腌渍

常见的腌渍方法:提高酸度、盐腌、糖渍等。

提高酸度:提高食品的氢离子浓度,可向食品中加酸或加乳酸菌进行酸发酵。

盐腌和糖渍:增加食品的渗透压,使微生物因失水而代谢停止。

5)烟熏

原理:木材燃烧产生的物质和甲醛与加热结合干燥脱水

6)去除氧

方法:加工过程中脱气,充入惰性气体

加入除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对甲苯酚

气调保藏是指用阻气性材料将食品密封于一个改变了气体的环境中,从而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生化活性,达到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

7)化学防腐剂

原理:一些化学添加剂可以对微生物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8)辐照

原理:利用高能射线的作用,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破坏,从而杀死或破坏微生物的代谢机制,延长食品的保藏时间。

9)其它因素的控制

a)做好粪便卫生管理工作

b)做好污水卫生管理工作

c)做好垃圾卫生管理工作

d)搞好厂区的环境卫生

6、为什么盐腌方法能长时间地保存食品,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如将微生物置于低渗溶液中,菌体吸收水分发生膨胀,甚至破裂;若置于高渗溶液中,菌体则发生脱水,甚至死亡。一般来讲,微生物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有一定的抵抗力,较易生长,而在高渗食品中,微生物常因脱水而死亡。食盐形成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在食品中加人不同量的盐,可以形成不同的渗透压。所加的糖或盐越多,则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微生物常因脱水而死亡。

7、食品污染造成的危害主要有那些?

①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

②成急性食物中毒;

③起机体的慢性危害;

④对人类的致畸,

⑤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8、防止食品生物性污染的一般原则有那些?

1.教育宣传工作了解安全常识,加强安全管理;

2.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要求;

3.加强食品生产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4.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加强检验的力度和卫生监督执法;

5.改善环境,防止污染。

9、生物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①严格食品的采购关

②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③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④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⑤食品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⑥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⑦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⑧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⑨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10. 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

10、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有哪些? 简述细菌的来源和途径。

a)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杆菌、致病性链球菌、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等。

b)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1)食品原料污染食品原料在采集、加工前已被细菌污染。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①加工的环境、设备、器具中的细菌污染②交叉污染(3)食品从业人员的污染不认真执行卫生操作规程或本身带菌的食品从业人员,可通过手、上呼吸道等途径造成食品污染。

(4)烹调加工过程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未能彻底将食品烧熟煮透,生熟不分等不良操作,能使食品中已经存在或污染的细菌大量繁殖生长,从而降低食品安全性。

(5)储藏过程的污染不良储藏环境会使细菌通过空气、鼠或昆虫污染食品。

(6)运输与销售过程的污染食品运输的交通工具和容器不符合卫生条件。

11、请阐述细菌性污染的中毒机制和一般处理措施?

答:中毒机制:

①感染型:直接细菌中毒,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侵袭消化道粘膜,或侵入血液,引起炎症反应。

②毒素型:细菌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对肝肾等造成损害,如: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毒素侵入细胞膜表面,引起溶血,细胞膜结构异常。

③过敏型:细菌分解组氨酸形成组胺,调节、扰乱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引起局部炎症。一般处理措施:

①破坏、减少、消除。

②防止再次污染。

③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12、什么是真菌毒素?影响真菌毒素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真菌毒素,也称霉菌毒素(mold toxins),是真菌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有毒即次级代谢产物。已发现200种以上。

影响因素:基质的影响,相对湿度及基质水分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13、食中常见的霉菌毒素有哪些?霉变甘蔗、腐烂水果及制品中分别存在哪种?

食中常见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刀菌素、伏马菌素、3-硝基丙酸、杂色曲霉素等。

腐烂水果中含展青霉素,霉变甘蔗中含3-硝基丙酸。

14、食品被霉菌污染后会丧失其营养价值甚至带来危害,常用的防霉去毒措施有那些?

防霉:⑴降低温度;⑵降低粮食水分;⑶通风干燥,控制环境湿度;⑷减少氧气含量;⑸减少粮粒损伤程度;⑹培育抗霉新品种

去毒:挑选霉粒法,碾压加工法,加水搓洗法,加碱去毒法,物理吸附法

15、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①利用合理耕作、灌溉和施肥、适时收获来降低霉菌的侵染和毒素的产生;

②采取减少粮食及饲料的含水量,降低贮藏温度和改进贮藏、加工方式等措施来减少真菌毒素的污染;

③通过抗性育种,培育抗真菌的作物品种;

④加强污染的检测和检验,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禁止出售和进口真菌毒素超过含量标准的粮食和饲料;

⑤利用碱炼法、活性白陶土和凹凸棒粘土或高龄土吸附法、紫外光照法、山苍子油熏蒸法和五香酚混合蒸煮法等化学、物理学方法去毒。

16、什么是黄曲霉毒素?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危害机制是什么?

a)黄曲霉毒素(AFT)是主要由黄曲霉(A.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人类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强致癌物质。

b)黄曲霉毒素的主要作用器官是动物的肝脏,它既可引起肝脏组织的损伤,也可导致肝癌的发生。

c)危害:①急性毒性②慢性毒性③致癌性

17、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

①温度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温度为11-37℃,最适产生温度为28-35℃。

② pH 真菌生长的pH范围较广,但是产生毒素的pH范围却比较窄,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易生成。pH=4.7,产量最高。

③湿度黄曲霉生长的最低相对湿度(RH)为80%,如果温度、pH等其他条件不是最适时,则这一相对湿度还会提高。在30℃下,黄曲霉毒素生成的最低相对湿度为83%。

④其他基质的含糖量高,有利于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低的食盐浓度可促进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18、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食品有哪些?简述毒性、危害及预防措施。

a)主要污染的食品: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及棉籽;胡桃和杏仁等干果;动物性食品(奶及奶制品、干咸鱼等)及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b)毒性与危害

①急性中毒;剧毒物,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人类的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性肝炎,

症状有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以后出现腹水、下肢浮肿,很快死亡。动物中以雏鸭和鲟鱼最敏感。广西地区流行一种猪的“黄膘病”--皮下脂肪黄色,肝坏死。

②慢性毒性:长期小剂量摄入可造成慢性损害,从实际意义出发,它比急性中毒更为重

要。其主要表现是动物生长障碍,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其他症状如食物利用率下降、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雌性不育或产仔少。

③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可诱发多种动物发生癌症。诱发人类肝癌的发生:

从肝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凡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实际摄入量比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高。

c)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措施:

①防止发霉变质。谷物收获后,尽快脱水干燥,并放置在通风、阴凉、干燥处。

②拣除霉变颗粒。除去发霉、变质的花生、玉米粒,是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保证食品安全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③反复搓洗、水冲。对污染的谷物、豆类等粮食,用清水反复搓洗4~6次,随水倾去悬浮物,可去除50%~88%的毒素。

④加碱、高压去毒。碱性条件下,黄曲霉毒素被破坏后可溶于水中。反复水洗或加高压,去除85.7%的毒素。

19、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10分)

①过于陈旧的、特别是霉变的食品要坚决弃掉。

②少吃“花生等果仁被包裹在内部”的糖果、小食品,如皮豆、花生酥等。因为这样的食品无法看出“果仁”是否变质。

③乳、蛋、肉及其制品,尽量选购口碑良好的企业的产品。

20、如何判断是否有黄曲霉污染的可能性?

①病因不易识别。

②无传染性。

③染症状可能与一定批次的食物有关。

④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作用不明显。

⑤呈季节性暴发。

21、展青霉素的性质与毒性

a)展青霉素(patulin,PAT)是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的若干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可在许多水果、谷物和其他食品中存在,但它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苹果和苹果汁中。

b)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展青霉素是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展青霉素是一种中性物质,溶

于水、乙醇。酸性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其生物活性被破坏。

c)毒性:展青霉素是一种有毒内酯,以神经中毒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全身肌肉震颤痉挛,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强,狂噪、后躯麻痹,心跳加快等。对大鼠的LD50为17-55mg/kg。展青霉素没有可再生作用或致畸作用,但是对胚胎有毒性。虽然最近对大鼠的研究不能说明它有免疫毒性,但是相对高剂量的展青霉素有免疫抑制作用。为了建立人类对展青霉素的安全指南。JECFA最近将其最大日可食人量从lμg/kg(以体重计)降为0.4μg/kg(以体重计)。

22、防止禾谷类作物霉菌毒素中毒的措施:

a)选用抗病品种:一些引起人类霉菌毒素中毒的霉菌也是禾谷类作物的病原菌,它们既引起作物病害,使之减产,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有可能引起人类霉菌毒素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可见选用抗病品种对两者都具重

b)作物收获时要及时晒干,脱粒:产生霉菌毒素的原因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禾谷类作物收获时遇上阴雨天气,未能及时晒干、脱粒所致,因为绝大多数霉菌的生长要求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夏收时节的阴雨天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和产毒,因此,及时晒干和脱粒是避免产生霉菌毒素的重要环节

c)粮食的贮存管理:控制粮食的含水量,是防止产生霉菌毒素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粮食含水量一般要求在13%以下,仓储的粮食要注意通风防潮,及时翻晒,另外,尽可能保持皮壳完整,使霉菌不易侵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应用低温、惰性气体等贮存方法

d)食品加工前应测定毒素含量:在食品加工前应对贮存的粮食进行霉菌毒素含量分析,因为霉菌毒素在一般的食品加工洗涤、高温等工序中都不能被破坏,无论制作成哪种食品,其毒素仍存留其中,待到成品检验不合格时,已经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此外,用作饲料的粮食如未经检验,也可能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e)不吃霉变食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吃发霉食品也是避免霉菌毒素中毒的一种方法,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食品被霉菌污染并产生毒素后,其颜色、光泽、气味、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人们可以用感觉器官加以辨别,对于能用肉眼看到的,发霉严重的食品不能食用,因其营养成分已被霉菌分解利用,对食用者来说,不仅营养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而且还有可能引起霉菌毒素中毒,但是,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避免中毒,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如牛奶、面粉等食品中,虽然已有霉菌毒素存在,但不能用肉眼观察到,而且从颜色、质地、气味上也难于分辨。

23、造成赤霉病麦中毒原因、怎样判断、有毒物质、症状:

a)原因:禾谷镰刀菌侵染麦粒后,在其中引起蛋白质分解并产生毒素,此种毒素为赤霉烯酮,该毒素对热抵抗力较强,110℃、1h才能被破坏,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成的各种面食,如毒素未被破坏,可引起食物中毒;

b)有毒物质:赤霉烯酮;

c)症状及判断:赤霉病麦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毒素侵害中枢神经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当食用含有赤霉病麦面粉制成的食品,经过0.5~2h,便开始发生恶心、发冷、头痛、头晕、眼花、神智抑郁、步伐紊乱,有时有醉酒似的欣快感,面部潮红或发紫,故有“醉谷病”之称,也可以有胃肠症状,病程可持续较长的时间,有时达数天之久。

24、霉变甘蔗中毒原因、怎样判断、有毒物质、症状、怎样预防

a)原因:引起甘蔗霉变的主要是节菱孢属中的霉菌,它们污染甘蔗后可迅速繁殖,在2~3周内产生一种叫3~硝基丙酸的强烈毒素,可损伤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b)有毒物质:3~硝基丙酸

c)症状及判断:3~硝基丙酸的强烈毒素,可损伤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脑水肿和肺、肝、肾等脏器充血,从而发生恶心、呕吐、头昏、抽搐、大小便失禁、牙关紧闭等症状,严重时会产生昏迷,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d)预防:甘蔗必须成熟后再收割,因成熟甘蔗的含糖量高、渗透压高、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在贮存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发现霉变甘蔗,立即销毁。

25、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病毒有哪些? 列举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病毒:肝炎病毒、Norwalk病毒、猪水疱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疯牛病病原等。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吸血虫病

26、请简述病毒性危害人体都有哪些污染途径,暴发的特点是什么?

答:污染途径:①携带病毒人员②动物③蚊蝇④食品。

爆发特点:①散发性。②流行性③暴发性④季节性⑤周期性。

27、防止食品被生物病毒污染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变生食等不良习惯。

(2)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对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的卫生检疫。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

(5)发展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溯源技术。

28、炭疽病感染途径、症状及预防

a)主要感染途径有三:①接触患病动物尸体及其皮、毛;②食用患炭疽病动物的肉、奶及其制品;③吸入炭疽杆菌的芽孢

b)临床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皮肤炭疽,最为常见,病部多见于面、颈、手和前臂等裸露部位,多表现为炭疽菌和恶性水肿两种症状,唇、眼及其他部位感染者很少见;②肠炭疽,潜伏期短(1~2d),起病急,食用病肉、奶者可相继发病,有似急性胃肠症状;③肺炭疽,为吸入感染型,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常并发脑膜炎

c)预防措施:人的预防接种一般在发生疫情后进行,对从事畜牧业及其有关人员可每年接种,发现炭疽病后,必须立即将病畜隔离,并进行消毒等处理,否则解剖后在空气中数小时即可形成芽孢,增加了消灭炭疽病的难度。

29、结核病感染途径、症状及预防

a)传播途径:病人和病兽的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有病原菌存在,由于污染了饲料、食物、饮水、空气和环境而散播传染

b)人感染结核病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低热、盗汗、面颊潮红、食欲不佳、咳嗽、咯痰、咯血等肺部感染症状,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粘膜发绀

c)预防措施:由于菌体含有较多的类脂和腊质成分,对外界环境、特别是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痰内可生存6~8个月。对湿热的抵抗力差,鲜乳经巴氏消毒即可,但其他动物,如猪、羊、马、禽等也有可能带菌,所以,、为了防止结核病的发生,除牛乳外,还需注意其他畜禽及卫生管理。

30、猪水泡病毒的传染源、发病症状及预防

a)传染源:病猪或潜伏期的和病愈带毒猪。病毒通过粪、尿、水疱液和奶排出,使人、猪感染,发病,也可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而传播

b)症状:人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少数有致病性。症状有多样:如轻微的发热,流感样症状,在手指、足趾处发生水疱等;重者有非化脓性脑炎症状

c)预防措施:当前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急宰受感染的猪和彻底消毒猪舍是一般措施,做好预防接种,可防止此病的发生,加强屠宰场、加工厂的卫生检验,防止对人的感染,从事与病猪接桂的饲养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

31、狂犬病毒的传染源、发病症状及预防

a)传染源:主要是由疯犬、疯狼等咬伤人和其他动物而传播,但值得注意的是,还存在着非咬伤性的传播途径,人和动物都有经由呼吸道、消化道和胎盘感染的病例

b)症状:发病开始患者焦躁不安,咬伤部位疼痛难忍,随后发生兴奋症状,对光、声极度敏感,瞳孔放大,流涎增加;人的狂犬病又叫恐水症,这是因为发病到一定阶段,患者咽肌痉挛,吞咽困难,以致不能咽下自己的唾液,想饮水而又不能饮入所表现的神经异常症状,最后出现全身麻痹

c)预防:对被狂犬咬伤的人,除处理伤口外,还应立即作免疫注射,以使其免疫力产生于发病之前,可能免于受害,因为病毒在接种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并存留一定时间后才入侵神经系统,故疫苗接种,可取得预防的效果。

32、简述寄生虫对机体损害的机理。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哪些?

寄生虫对机体损害的机理是:在寄主或宿主体内生存,通过争夺营养、机械损伤、栓塞脉管及分泌毒素给寄主造成危害。

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猪囊尾蚴(畜肉);旋毛虫(畜肉);肝片吸虫(畜肉、鱼贝类);弓形体(畜肉);华枝睾吸虫(鱼贝类);姜片吸虫(茭白、荸荠);肺吸虫(畜肉);蛔虫(蔬菜、瓜果)

33、请简述寄生虫的生理危害?

①吸收营养。

②物理(移行)损伤。(或机械性损伤)

③虫体和排泄物引起超敏反应。

④通过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34、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对人的危害

a)猪囊尾蚴病:生在人体肌肉,则感到酸痛,僵硬;如侵入眼中,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寄生于脑内,则因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抽搐、癫痫、瘫痪等导致死亡b)旋毛虫病:①当人食用患旋毛虫病的畜肉一周左右,出现胃肠炎症状及肌肉疼痛,甚至使肌肉运动受到限制;②如果幼虫进入脑、脊髓,也可引起脑膜炎样症状。

35、蛔虫病对人的危害

早期症状与幼虫在肺内移行有关,表现为发热、咳嗽、肺炎,后期为小肠内成虫阶段,轻者不表现症状,严重感染时可致消瘦、贫血、腹痛等症状,虫的数量大还可引起肠梗阻,蛔虫喜欢钻孔,所以还可引起肠穿孔、阑尾炎;钻入气管可引起窒息;钻入胆管可引起胆道蛔虫病,这是最常见与最严重的,如不及时治疗,预后不良。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1、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6、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即通称的痢疾杆菌。痢疾贺志贺氏菌是导致典型细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 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 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由于长期少量摄入。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4、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几方面? 影响食品的感官 急性食物中毒 对机体的慢性中毒 致畸作用 致突变5、食品杂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①食品在生产时的污染; ②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③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④意外污染; ⑤食品的掺杂掺假。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胁。以下总结了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供检测同行们参考。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旧污染。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

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5、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a.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 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b.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 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 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 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 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细菌是指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a. 致病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肠道传染病 b.条件致病菌:沙门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食物中毒 c.非致病菌:假单脃菌属、黄杆菌属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常见的食品细菌 1.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值速度快。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广泛分布于食品,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2.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较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糖类并产生色素。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它们均属于嗜中温菌,兼或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肠道菌科:肠道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饮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一。变形杆菌分解蛋白质能力非常强,是需氧腐败的代表;而沙雷菌可使食物发生表面变红、变粘等改变。 5.弧菌属和黄杆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直型或弯曲型杆菌,兼性厌氧,主要来自于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在鱼类及水产品中多见。后者与冷冻蔬菜的腐败有关,并以其可利用植物中糖类生成黄、红色素而着称。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38%-51%。 6.嗜盐杆菌属和嗜厌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嗜盐,在高浓度食盐(至少为12%)中生长,多见于咸鱼,且可产生橙红色素。它们可在咸肉和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变质。 7.乳杆菌属:常与乳酸菌同时出现,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杆菌,厌氧或微需氧,主要见于乳品中,可使其腐败变质。该属种的许多菌可用于生产乳酸或发酵食品,污染食品后可引起食品变质。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为三类,即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微生物污染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使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1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2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的微生物;3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成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

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也会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与在空气或水等环境中生长迥然不同,因为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可在食品中迅速生长繁殖。食品的基本特性,食品的营养成分、水分、pH值、渗透压;食品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气体、湿度等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任何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多数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以水作为溶剂或介质。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存在于食品中的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因为这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的,所以微生物无法利用结合水。游离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作用或基本没有中作用的水,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故通常使用A w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A w是指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浓度,即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即: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a.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b.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 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 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的细菌污染食品细菌是指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a.致病菌: 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肠道传染病b.条件致病菌: 沙门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食物中毒c.非致病菌: 假单脃菌属、黄杆菌属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食品细菌 1.假单胞菌属:

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值速度快。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 广泛分布于食品,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2.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 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较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糖类并产生色素。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 它们均属于嗜中温菌,兼或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肠道菌科: 肠道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 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 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饮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 一。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及预防 张金亚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0级1班,陕西汉中723000) 指导老师:梁引库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是我们认识到解决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的迫切性。减少食品生物性污染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而预防还得从食品生产加工的源头开始,即从食品原料的预防做起。首先,了解食品原料受到生物性污染的途径,以及生物性污染的类型。再针对分析,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字】食品原料;生物性污染;预防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食品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中心问题是食品污染问题,要使食品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1.食品污染污染问题 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的改变的过程。污染物是构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污染物的性质的不同可将食品污染分为以下三种: (一)生物性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 (三)物理性污染。 在以上三种污染中,生物性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生物性污染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2000年—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的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占10%左右。由此可见,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之大,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疾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标志的非致病菌。寄生虫和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间接通过水体或土壤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虫、蛾类以及动物食品和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其他病毒不易在食物中繁殖。 生物性污染在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消费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使食品收到污染,以至于降低食品的品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由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中,生物性污染对原料的污染最严重。原料的质量好坏也是影响食品品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接下来主要讨论食品

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4)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可以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食品污染大致可分为: (1)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有害物; (2)环境污染物; (3)滥用食品添加剂; (4)食品加工、贮存、运输及烹调过程中产生物质或工具、用具中的污染物。 食品污染的种类 食品污染分为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三类。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食品污染

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差异。公共场所、街道、畜舍、屠宰场及通气不良处的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高。空气中的尘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多。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微生物数量可达106个/m3,海洋、高山、乡村、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数量较少。空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它们直接来自人或动物呼吸道、皮肤干燥脱落物及排泄物或间接来自土壤,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等。患病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含有1~2万个细菌。 1.1.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有很多污染的机会,会受到多方面的污染。污染后有可能引起具有急性短期效应的食源性疾病或具有慢性长期效应的长期性危害。 第一节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一、食品污染的定义及种类 1.定义: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 2.种类:一般情况下,常见的主要食品卫生问题均有这些污染物所引起。食品污染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昆虫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主要有金属毒物,无机物,有机物。如汞、镉、铅、砷、亚硝胺类、多环芳烃类、酚、硒、氟等。 物理性污染:杂质——生产过程带进沙子,排泄物;人为加入,如注水、铁钉增重等。 放射性污染物:环境中有,植物种植、动物饲养、食品加工中可能进入食品。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卫生上更加重要。前苏联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下游国家很害怕日本。 (二)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污染量;人体的摄入量 一般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三类: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急性毒性 污染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损害,出现临床症状(如急性肠胃炎),称为急性中毒。引起的污染物有: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化学毒物(如农药) 2.慢性毒性 污染食品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时,一次食入一般不会引起任何危害,但若长期反复摄入时,可造成慢性中毒。如长期摄入微量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能引起肝组织病变、坏死、甚至发生癌变;还有慢性铅中毒、慢性汞中毒会出现周身乏力等。慢性中毒较难发现,容易被忽视,更应给以重视。 3.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某些食品污染物通过孕妇作用于胚胎,使其发育不能正常进行,出现畸胎或死胎。引起致畸的物质有:DDT等农药、亚硝胺、甲基汞、二噁英、黄曲霉毒素等。在体内可引起癌肿生长的物质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是化学物质,如六六六、亚硝胺、黄曲霉毒素、芳香胺类、多环芳烃以及砷、镉、镍、铅等。 所谓突变是生物在某些诱变因子作用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传给后代细胞,使新的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与食品有关的致突变物有: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DDT和烷基汞化合物等。第二节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概述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性污染,寄生虫污染、昆虫污染等。细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摘要: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微生物污染食品后不仅可以降低食品卫生质量,而且还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与甚嚣尘上的食品中滥用添加剂的危害相比,很多食品安全专家、营养专家更担心的是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关健词:微生物; 安全; 微生物毒素; 致病菌. Microbial Pollution of Food Abstract: The microbial pollution of refers to pollution of microorganism and its toxin from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marketing. It will reduce food security level, and pose a threat to people ‘s well-being. Compared with abusing addition agen, experts of food security, as well as nutritionist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microbial pollution, which affects our everyday life. Keywords:Microorganism ; Security ; Microbial toxin ; Pathogenic bacteria . 0 引言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由一些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三类。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食品原料种植、收获、饲养、捕捞、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保存以及食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同时,由于微生物具有易变异性,未来可能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1 我国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造成的化学性污染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而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忽视了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事实上,我国流行的食源性疾病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原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的抽样调查显示,调查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次数为每人每年0.157次,即每6人中有1人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自2000年起,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其中对于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葡菌、单增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阪崎肠杆菌7种。 2014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显示,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并且,抽

九大因素影响我国食品安全

九大因素影响我国食品安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食品不安全因素已贯穿了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下面就此问题略作阐述: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摘 要 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重视的问题。生物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强有力基础和支撑,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生物技术又使食品安全领域持续不断地潜在着较大的风险。食品安全是生物技术的目标和方向,是人类社会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粮食等食品安全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由于我国统计中没有饲料作物,这里的“粮食”实际上包括口粮、饲料粮和其它工业原料用粮等)。 1.1.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 1.2.食品资源安全 食品资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食品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食品的生产提供“基础载体”的资源,比如耕地资源、水域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国家已经通过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耕地资源;通过治理水污染、大力发展海洋健康食品和水产养殖业,保护和开发水域资源等。另一类是为食品提供多样性的物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种子植物 3万种、脊椎动物4千种、无脊椎动物20多万种、昆虫15万种,还有成千上万种苔藓、蕨类和微生物物种等。对食品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3.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取得长足进展。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善等原因,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93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913.54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同期增长19.6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29.50亿元,同比增长20.64%;实现利税总额2267.52亿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实现利润698.04亿元,同比增长32.47%。2003年我国食品进出口总值330.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0%,其中出口金额187.59亿美元,进口金额142.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3%和54.28%,实现贸易顺差44.65亿美元。 2 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

第8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并了解其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和特点。 2.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的种类及它们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3. 掌握食品中细菌数量和大肠菌群的含义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4. 熟悉产毒霉菌的种类,掌握霉菌污染食品及其产毒的特点、毒素性质,以及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食品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研究并弄清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和途径及其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对于切断污染途径、控制其对食品的污染、延长食品保藏期、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与食物中毒的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微生物的污染主要包括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和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 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 (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 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