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主要是因为:(1)人们每天大约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趋增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在室外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层。(3)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由于其中央空调换气设施不完善,致使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污染,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来源主要有消费品和化学品的使用、

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个人活动。如(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及吸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多

环芳烃(苯并[a]芘)等。(2)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氡及其子体等。(3)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污染。(4)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5)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孳生的尘

螨等。

室外来源主要有(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2)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目前我国对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缺乏系统的标准,为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切实提高我国的室内空气质量,在借鉴国外相关指标、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现有的标准,特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二、本标准中条文的依据

(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污染物名称标准值依据

二氧化硫SO20.50 mg/m31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氧化氮NO20.24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氧化碳CO 10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氧化碳CO

2室外浓度以上1260

mg/m3

8 h ASHREA 62-1999

氨NH30.20 mg/m3 1 h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

臭氧O30.1 6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续)

甲醛HCHO 0.10mg/m31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2000 苯

C6H6

0.11mg /m3 1 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2000

甲苯0.20mg/m3 1h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等效采用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中二甲苯的标准

二甲苯0.20mg/m3 1h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

苯并(a)芘

B(a)P

1ng/m3 24 h WS/T182-1999《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卫生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0.15 mg/m324 h

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0.60 mg/m38 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2000

细菌2500 cfu/m3依据

仪器定

参照前苏联、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我国人防工事空气中细

菌卫生标准制定。

1、关于SO2的说明

SO2对室内的污染与家庭炊事模式、通风换气情况、污染源强度、燃料种类、室内结构以及室外SO2浓度等因素有关。

SO2易溶于水,它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并可氧化生成硫酸,刺激眼和鼻粘膜,并具有腐蚀性。SO2在组织液中的溶解度高,所以吸入空气中的SO

2

很快会在上呼吸道溶解,很少进入深部气道。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保护公众健康的指导限值(24h平均值)为0.125 mg/m3。

我国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规定二氧化硫小时平均浓度为0.50 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

2、关于NO2的说明

WHO认为NO2对实验动物产生危害的作用浓度大约在0.94 mg/m3,并将此值作为制定NO2卫生标准的参考基准值。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NO2对实验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最低浓度大约在0.80~1.00 mg/m3左右。资料表明,NO2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阈浓度约为0.31~0.62 mg/m3。

对哈尔滨、沈阳室内空气检测结果表明,冬季使用原煤的住宅室内NO2日平均浓度为0.03~0.15 mg/m3,使用煤气和液化气的日平均浓度为0.06~0.20 mg/m3,夏季,使用三种类型燃料的室内NO2日平均浓度为0.01~0.08 mg/m3。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规定二氧化氮小时平均浓度为0.24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

3、关于CO的说明

一氧化碳主要是通过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阻止氧与Hb的结合,从而降低了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引起组织缺氧使机体各项代谢发生紊乱。

WHO推荐,空气中CO浓度应为人群血液中COHb%不超过 2.5%为主要限制指标。

河北省卫生防疫站调查指出,室内CO浓度<5mg/m3时,不吸烟人群中COHb%在2%以下。本标准采用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0mg/m3(小时均值)。

4、关于CO2的说明

正常情况下,室内CO2浓度很低(<0.07%)。由于人群聚居、燃料燃烧等因素,可使室内CO2水平升高。在我国北方,冬天燃煤烹饪及分散式取暖,加上通风不良,室内CO2浓度可达 2.0%(40000mg/m3)以上。

CO2浓度在<0.07%时,人体感觉良好;0.1%时个别敏感者有不舒适感;0.15%时不舒适感明显。

室内CO2的含量明显受到人群聚集时间、容积、通风状况和物质燃烧等的影响。1800mg/m3(1000ppm)原被WHO、ASHREA(1989)等国际权威机构推荐作为室内人体长期接触的理想浓度或可接受浓度,并被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卫生标准)采纳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但着重考虑标准的科学性,本标准赞同ASHREA1999年做出的修订,即将1800mg/m3的绝对限值改为“室外浓度以上1260mg/m3”的相对限值。

5、关于氨的说明

调查发现,室内氨污染主要来自于结构施工中用到含氨的防冻剂的建筑物中。氨的溶解度较大,易溶于上呼吸道的水分中,因而吸入后仅很小的一部分能够到达肺组织。可造成眼睛、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Saifutdinov(1966)测定22位最敏感者嗅阈为0.5 ~0.55mg/m3。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中规定居民住区大气中氨的浓度限值为0.20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此值。

6、关于O3的说明

室内O3的主要来源是室外光化学污染产物,室内O3浓度与本地区室外O3的浓度密切相关。室内臭氧消毒器、紫外灯

和某些办公用具(如复印机)也可导致臭氧的污染。

O3的毒性主要表现对呼吸系统的强烈刺激和损伤,能引起上呼吸道炎症。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O3易于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表2 现有其他国家或地区室内空气质量推荐O3标准(mg/m3)

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

0.12/1h 0.20/1h 0.12/1h 0.10/1h 0.12/1h

的小时平均浓度为0.16 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

我国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规定O

3

7、关于甲醛的说明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而个体差

异很大。

表3 短时间甲醛暴露的人体急性刺激反应

空气甲醛浓度水平(mg/m3)

人体健康效应

报道范围中位数

嗅阈0.06~1.2 0.1

眼刺激阈0.01~1.9 0.5

咽刺激阈0.1~3.1 0.6

眼刺激感 2.5~3.7 3.1

流泪(30分钟暴露) 5.0~6.2 5.6

强烈流泪(1小时暴露) 12~25 17.8

危及生命:水肿、炎症、肺炎37~60 37.5

死亡60~125 125

WHO以嗅阈值的中位数作为健康终点效应值,提出甲醛的空气质量浓度为0.10mg/m3,《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2000》规定甲醛的标准为0.10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该值作为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限值。

8、关于苯的说明

美国对苯的接触量研究较多,1980-1987年间应用的总接触量评价方法学(TEAM)方法在美国的八个地区直接测定了大

约800人的个体接触量。结果表明:99%以上的苯个体暴露来自于空气。苯个体接触量的平均值大于室内空气浓度,也大于

室外空气浓度。美国及欧洲苯个体接触量的平均值为15g/m3 (729g/m3)。

对加利弗尼亚、马里兰及新泽西州的三个城市的监测表明:苯的室内空气浓度平均值为10g/m3,室外空气中苯的平均值为6g/m3(219g/m3)。来自于德克萨斯州、新泽西州和加利弗尼亚州不同城市的研究结果表明:外环境中苯的主要点

源(如:炼油厂、储油罐、化工厂等)对苯的个体接触量影响较小,身边的局部污染源(如使用除臭剂、穿干洗的衣服等)则占有重要比重。

吸烟者苯接触量主要来源于(90%)香烟主流烟雾,其身体负荷苯的平均值为不吸烟者的610倍,在美国苯的总接触量的一半是由吸烟者造成的。对于不吸烟者苯的接触量主要来自于汽车废气或汽油的蒸发,包括室外空气和家用停车场中汽油

蒸发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以及个体活动(如驾车)中接触的苯。而环境烟草烟雾和苯的主要点源(石油化工厂或精炼厂)对苯的接触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分别为10%和6%。

在我国由于各种含苯溶剂的大量应用,除造成职业接触苯与含苯溶剂的人数达50万外,也导致室内外环境空气中苯

的普遍存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平均年增长速度大于10%,到1996年全国年产汽车总数已达147.52万辆。据报道,大气中80%的苯来源于汽车尾气,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室内大约有70%的苯来源于室外的汽车尾气。室内

装饰材料的使用,人类日常活动如吸烟、家用化学品的使用等均可导致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

我国对部分城市居室和办公室的测定结果表明苯的室内空气浓度为11560g/m3,室外空气中苯的浓度为10134g/m3。苯的个体接触量为19102g/m3,呼出气中苯的浓度为960g/m3。

表4 苯的个体接触水平测定数据的比较

室外μg/m3

室内

μg/m3

个体

μg/m3

呼出气

μg/m3

血液

ng/ml

美国TEAM 6(2—19) 10(2.4—25) 15(7—29)

14—21(吸烟)

2—4 (非吸烟)

0.1—1

我国实验结果50.6±34.6 62.2±36.4 64.5±36.2 29.3±15.6

2.0 ±1.0(学校)

3.6±1.2(研究所)

11.9±3.5(工厂)

苯能引起麻醉和刺激呼吸道,并在体内神经组织及骨髓中蓄积,破坏造血功能(红、白血球的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长

期接触会造成严重后果。

本标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2000》规定苯的标准为0.11mg/m3,,提出室内空气中苯的浓度限值为0.11mg/m3。

9、关于甲苯、二甲苯的说明:

甲苯和二甲苯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引起粘膜刺激。由前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建筑事业委员会1971年11月5日所批准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规定二甲苯的浓度限值为0.20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对

于甲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本标准亦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

10、关于苯并(a)芘的说明: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与肺癌死亡率之间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

根据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监测结果,结合肺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用健康危害度评价的方法,建立

室内空气中B(a)P浓度的回归模型,求出B(a)P 暴露于肺癌相对危险度(RR)和B(a)P暴露于肺癌超额危险度(ER)。

室内空气中B(a)P的最高容许浓度的计算见下式:

Ca=ER a/UR

式中:Ca——最高容许浓度(g/m3);

ER a——公众对某种危害(如肺癌)的可接受危险水平;

UR——有害物质单位危险度,指某个体连续暴露于1g/m3致癌物所导致的发生肿瘤超额概率。

在制定《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卫生标准》时,得到的研究结果为:UR=0.083,我国人群肺癌最低死亡率=0.0001,以此作为个体终生肺癌超额死亡概率(危险度)代入上式,可计算出室内空气中B(a)P的最高容许浓度值。

Ca(g/m3)=ER a(0.0001)/UR(0.083)

=0.001g/m3=0.1g/100m3

11、关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说明: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生活燃料、吸烟、使用驱蚊剂以及由室外进入到室内的颗粒物。

日本、美国规定室内日平均标准为0.15mg/m3欧洲为0.09mg/m3。

我国在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中规定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为0.15mg/m3。

我国在制定《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卫生标准》时,对全国大中城市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长期暴露大气PM10浓度为0.11mg/m3以下的大气环境,对人群呼吸道患病率和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不明显。

长期暴露在PM10浓度为0.20mg/m3的环境下,可引起人群呼吸道患病率、人群就诊率、小学生呼吸和免疫功能、小学

生鼻咽喉炎患病率增加,并能诱导孕妇胎盘AHH酶活性增加。

从毒理学、流行病学及我国各种燃料燃烧室内空气中PM10的浓度看,长期暴露在0.10~0.15 mg/m3范围内对健康无显

著危害,因此提出室内颗粒物的浓度为0.15mg/m3,本标准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

12、关于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说明:

过去,当人类的生物排出物被认为是非工业建筑物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时,用CO2作为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指示剂。随着化学品和各种装饰材料的广泛使用,室内其它污染物尤其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S)的种类不断增加。因此提

出用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作为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指示剂,来评价暴露VOC产生的健康和不舒适效应。

VOC确定的和怀疑的危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嗅味不舒适(确定);感觉性刺激(确定);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怀疑);过敏反应(怀疑);神经毒性作用(怀疑)。

表5 TVOC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浓度范围(mg/m3)健康效应

<0.2 无刺激、无不适

0.2~3 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时可能出现刺激和不适

3~25 刺激和不适;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时可能有头痛

>25 除头痛外,可能出现其他的神经毒性作用

在文献报道中,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采样(包括采样的吸附剂、采样速率和体积)、分离和检测方法,以及用不同

的方法计算TVOC的值,从计算得到的TVOC暴露水平解释可能产生的健康及舒适度方面的影响,使得结果缺乏可比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TVOC的值包括不同范围的化合物,化合物的范围没有确切的定义;在TVOC值中特殊化合物没有指明;TVOC的值并不能代表空气采样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S)的总浓度。因此有必要给出TVOC的标准定义。

按照WHO(1989)的定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指沸点范围在50~100℃到240~260℃之间的化合物。欧盟室内空气质量联合行动委员会的定义中以“分析窗”取代了沸点范围,从仪器设备、分析窗、定量和计算四个方面对TVOC 进行定义(详见TVOC 测定方法)。本标准等效采用了上述定义。

表6 国外或国际组织相关法规标准

国家美国芬兰德国新加坡香港TVOC(mg/m3)0.2 S3: 0.6 0.3 3ppm S2: 0.6

来源US—EPA

(1996)FIsIAQ

(1995)

Seifert

(1990)

ENV

(1996)

EHS

Consultants

Limited

本标准等效采用了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2000中TVOC 的限值。

13、细菌总数指标说明

微生物指标是评价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标准。空气中微生物质量的好坏往往以细菌总数指标来衡量。一般情况下空气

中的细菌总数越高,存在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的可能性越高,可使人感染而致病。

很多因素影响室内空气中细菌数量,如房间大小、室内人员多少、通风换气情况、采光、室内温度、湿度、灰尘含量、

周围环境等。因此,室内细菌总数值变化较大。

苏联学者提出夏季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2500 CFU/ m3为污染空气。

香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空气质量十分良好时空气中细菌总数应小于500 CFU/ m3,室内空气质量能保证大众健

康时,空气中细菌总数应小于1000 CFU/ m3 。办公楼实地采样20%的样品超过1000 CFU/ m3。

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对旅店业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作出规定,采用撞击法采样时,普通旅店、招待所应小于2500 CFU/ m3。

第二军医大学等单位对我国人防工事空气中微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细菌卫生标准。采用撞击法采样时,作为

医院的人防工事空气中细菌总数应小于1500 CFU/ m3 ,作为招待所、商场、俱乐部、影剧院、游乐场、地铁车站等应小于

4000 CFU/ m3。

本标准等效采用苏联及我国公共场所中普通旅店、招待所空气细菌总数卫生标准。

(二)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的行动水平的依据

表7 各国规定的室内氡浓度的行动水平(Bqm-3)

国家和组织制定年代原有建筑物新建筑物备注

澳大利亚1995 200 未设

加拿大1989 800 未设长期客观

美国EPA 1986 150 未设正常居住情况下测量12个月的结果

英国NRPB 1990 200 未设附加6个建议

瑞士1994 1000 400 高于1000要求房主3年内采取补救措施

瑞典1990 200 70

奥地利1992 400 200

比利时1995 400 未设

德国SSK 1994 200-1000 250 >1000应限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中国1995 200 100 年均平衡当量氡浓度

欧共体CEC 1990 400 200

ICRP 1993 200-600 未设年均浓度

IAEA 1994 200-600 未设年均浓度

WHO 1985 100 未设

表中多数国家室内空气中氡浓度行动水平在200-600 Bq/m3范围内,有关国际标准(ICRP第65号出版物“住宅和工作场所氡-222的防护”和IAEA等六个国际组织的115号安全丛书“国际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给出的氡浓度行动水平为200~600Bq/m3。

表8 我国部分城市室内氡浓度水平

地点样品数均值最大值

>100 >200

样品数% 样品数%

北京229 44.1 249 17 7.8 1 0.5 青岛98 44.8 205 5 5.1 2 2.0 太原119 28.3 87.4 0 0 0 0 蚌埠320 21.3 122 1 0.3 0 0 拉萨44 44.6 125 1 2.3 0 0 武汉56 25.7 170 1 1.8 0 0 上饶150 82.1 596 38 25.3 6 4.0 黄山12 49.5 96.6 0 0 0 0 海口65 15.9 47.2 0 0 0 0 广州250 73.6 248 40 16.0 6 2.4 深圳189 35.3 332 2 1.1 1 0.5 珠海221 63.4 771 27 12.2 3 1.3 郑州25 33.5 133 1 4.0 0 0 平凉31 61.5 149 2 6.5 0 0 总计1809 135 7.5 19 1.1

表9 我国部分地区煤渣砖建筑物中空气氡浓度

地点样品数均值最大值

>100 >200

样品数% 样品数%

江西上饶地区350 123 1075 46 13.1 8 2.3

安徽黄山市41 154 498 10 24.4 1 2.4

四川成都市11 101 315 1 9.1 0 0

湖北崇阳县7 80 150 0 0 0 0

广州市11 123 238 1 9.0

贵州贵阳市22 72 150 0 0

表10 部分窑洞中氡浓度(Bq/m3)

样品数均值最大值>200 >400

样品数% 样品数%

61 131 575 46 13.1 8 2.3

根据表8-10的调查结果,已调查地区各种类型住房中绝大多数室内氡浓度小于400 Bq/m3。本标准规定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的行动水平为400 Bq/m3(年平均),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又适应我国情况。

鉴于新建和已建、地面和地下建筑都是人居住,从对人体健康影响出发,本标准给出统一的室内空气氡浓度行动水平。

(三)室内热环境参数的依据

本标准规定的热环境参数基本上与《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既保证了一定的热舒适性,又考虑到节约能

源。

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室内新风量根据CO2的浓度来确定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方法。CO2虽然无色无味,但是与人的新陈代谢有关,因此可以作为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一个指标。计算新风量的基础是质量平衡。人每天呼吸的空气量约为10m3,其中21%是氧气,0.032%是二氧化碳。在人的呼出气中,二氧化碳占4%~5%,氧气占15%~16%。一间房子中,要使二氧化碳的浓度限制在0.1%,必须保证每人每小时有30 m3的新鲜空气。

空调系统对于室内空气质量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排除或稀释各种空气污染物,另一方面其消极作用在于它可以产生、诱导和加重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室内空气质量。清除空调通风系统内积存的污垢、灰尘、细菌和其他

污染物,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附录A中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采样方法,参照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附录B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检验方法等效采用了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和国外标准。

室内空气氡及其子体采样和检验方法等效采用了GB/T14582-1993《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和GB/T16147-1995《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目前测氡方法较多,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即使是国标的‘闪烁瓶法’,在仪器供应和代表性方面也有不足之处。选择何种方法,本规范建议应由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确定。

附录D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检验方法参照国际标准ISO/DIS 16017-1 “Indoor,ambient and workplace air—Sampling and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sorbent tube/thermal desorption/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part 1:pumped sampling”。

附录E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是在GB/T18204.1-2000 《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细菌总数测定》的基础

上进行修改提出的。

新风量的检验方法等效采用了GB/T18204.18-2000《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

附录F热环境参数的计算和测试方法是目前常用的比较成熟的方法。

陕西省地方标准

陕西省地方标准 《社区智慧养老机构服务规范》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陕西省地方标准《社区智慧养老机构服务规范》是2017年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的标准项目。本标准由陕西省民政厅提出并归口,得到陕西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智慧社区服务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丽莉 二、制定标准的背景和目的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养老服务现状是标准制定的现实需求。 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预计202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达到2.43亿,占人口总数的18%。我们将面临着养老市场庞大需求的压力,加强养老产业的快速科学发展的工作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家庭独自承担老年人的照顾问题越来越不现实。老龄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养老”成为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必须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应对老龄化问题。因此,智慧养老应运而生。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

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提供相关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满足不同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有必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智慧养老机构服务规范。这一标准的制定将为实现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的目标,为政府制定养老政策,以及为老年人提供适宜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推进养老服务的方针政策是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要任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专项规划要求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上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社区智慧养老机构服务规范》标准的制定以国家养老服务的方针政策为重要依据,该标准也将成为规范养老服务的基础依据。 (三)以规范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机构与管理为目的。 社区智慧养老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格式规范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格式规范 一、标准的编制说明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一)工作简况(必要项)(拟制成编制说明时,此标准编号“(一)”调整为“一、”,以下类推。此为一级标题,格式固定,不需另行更改。) 1.任务来源 ××××年××月××日,由××××××(起草单位)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文号),批准《××××》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同)。 2.起草单位、协作单位(没有就删除) 起草单位:(名称需与印章相同) 协作单位:(没有就不写) 3.主要起草人(以表格形式将内容明确) (二)制定(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重要项、需充分说明)

(三)主要起草过程(必要项) 综合性叙述,不以时间过程记录。如资料收集、调研、试验论证、拟稿、征求意见、整理送审等内容。 (四)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必要项) (五)主要条款的说明 (重要项) (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 主要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必要项) 需说明征求多少家单位的意见,这些单位的类型为(生产、销售、使用、科研、行业主管、大专院校、检测机构等)(七)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选填项,无此项,删除。) (八)作为推荐性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必填项) (推荐性标准不写理由,只提建议。) 例: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强制性标准要详细说明强制的内容及理由) (九)贯彻标准的措施建议(必要项) 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十)其他应说明的事项(选填项)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目的 复合调味酱以水、黄豆酱、香辛料为主要原料,添加植物油、牛肉、香菇、大豆蛋白,脱水蔬菜,白砂糖、脱水蔬菜、食用盐、味精、圆葱、蒜、芝麻、辣椒粉、辣椒酱,添加食品添加剂辣椒红、苯甲酸钠、阿斯巴甜、黄原胶、柠檬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酵母抽提物、5'-呈味核苷酸二钠、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食用香精,经处理、混合、加热、灌装工艺生产的复合调味酱;复合调味酱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香菇牛肉酱、香辣酱、香熟酱、蘑菇酱、炸酱面专用酱,根据品种不同,生产时,选择性添加上述原料。 鉴于该产品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保障食品安全,在生产过程中有法可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定本企业标准,作为指导企业生产、检验的依据。 二、简要过程(包括调研、试验、验证、起草过程等) 根据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情况,参照同类产品的企业标准进行了试产和检测,验证了本产品能够按本标准进行生产。 本标准的起草过程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而制定编写,本标准是对标准Q/DBL 0001S-2018的修订,产品分类中增加了炸酱面专用酱,原料中用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代替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增加了酵母抽提物。 本标准食品安全指标依据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制定,其中铅指标严于国家标准,酸价、过氧化值参照GB 2716-2005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制定;其他指标根据产品实测值制定。 三、与现行有效参照的标准比较及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说明

陕西省地方标准《精准扶贫 贫困退出实施规范》

陕西省地方标准《精准扶贫贫困退出实施规范》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一、编制背景 2015年11月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6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作为2017 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一补”即补短板,其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到了千载难逢的最好机遇、也是最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最艰巨的历史性时期。一方面,党中央将扶贫脱贫定位到“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中国目前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而“十三五”是最关键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贫困退出机制的构建均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 年4月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建立贫困退

出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退出标准和退出程序。 2017年9月3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印发《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办法(试行)》。陕西省响应国家政策部署,于11月4日颁布了《陕西省贫困退出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贫困退出应坚持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自愿、有序推进的原则。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为更好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过程中,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退出,促进贫困退出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在省扶贫办等相关单位的共同推动下,省质监局于2017年9月25日下达陕西省地方标准《精准扶贫贫困退出实施规范》项目制订计划,项目编号SDBXM 189—2017,标准编制工作由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承担。其中,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是全省唯一的权威的标准化技术研究机构,具有丰富的标准化工作经验和雄厚标准化技术研究实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贫困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贫困退出对农户生计和农民增收脱贫的影响、贫困退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具有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积累。 二、编制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调研及资料搜集 标准编制组前期对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宝鸡市麟游

陕西省地方标准《陕西黑毛茶》编制说明

陕西省地方标准《陕西黑毛茶》 编制说明 一、任务由来及说明 陕西是我国重要产茶省之一,种茶历史悠久。茶树生长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北纬31—34度之间的秦巴山区、汉江流域。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结合部,海拔高度在800-3000米之间,四季雨季充沛,气候温和,茶叶生长期较长,成品茶以“色绿、香高、味浓、耐冲泡,而且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为品质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陕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茶叶产业赢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省21个产茶县区,35个栽培品种、茶园种植面积168.6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108.3万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900余个,年产初/精制茶4.64万吨。 泾阳是茯砖茶的发源地。泾阳茯砖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初,泾阳茯砖茶的加工原料主要是从湖南、四川经过长途运输到泾阳的。建国初期,因“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遂将茯砖茶的生产交由湖南生产,此后,泾阳茯砖茶在陕停产。近年来,为了弘扬陕西茯砖茶文化、实施泾阳茯砖茶复兴工程,提高陕南茶园单产,增加茶农收入,服务

地方经济发展,在陕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陕西一代茶人精英的共同努力下,泾阳茯砖茶的传统生产

加工工艺技术和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正是泾阳茯砖茶的重新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陕西茯砖茶产业及陕西整个茶业的迅猛发展。 目前,陕西省境内共有茯砖茶生产加工企业30余个,年加工成品茯砖茶3000吨左右,生产用的黑毛茶原料主要来源于我省陕南茶区,其次为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安康、汉中、商洛三个茶叶产区已成为陕西茯砖茶原料黑毛茶的主要生产基地;据统计,陕西现有黑毛茶生产企业20个左右,年产黑毛茶2000多吨,其中,安康地区有5-6家,汉中地区有10家左右,商洛地区有3-4家。目前,陕西黑毛茶生产企业中年产黑毛茶300吨以上的企业有2-3家,咸阳市已成为陕西黑毛茶的重要消耗地区、而且供不应求。 经查新,我国于2009年颁布了《紧压茶原料要求》(GB/T24614-2009)标准,但由于陕西茶树生长的地域性原因,造就了陕西黑毛茶的汤色浓、滋味酽、耐冲泡的品质特征,现行的国家标准《紧压茶原料要求》(GB/T24614-2009)不能全面反映“陕西黑毛茶”原料的品质特征。而且,“陕西黑毛茶”目前尚无行业标准;湖南省已于2011年颁布了《安化黑茶黑毛茶》(DB43/ T 659-2011)地方标准,我省尚无地方标准。

概算编制说明--模板--北京

设计概算编制说明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XXX。 2、项目地点:XXX(五环内)。 3、项目规模:本项目河道全长33.6km,其中包括城区段8.6km,郊区段25km; 本项目总投资约XX万元,其中水利工程XX万元,景观工程XX万元。 4、建设单位:XXX水务局。 二、编制范围及内容: 本概算编制范围为设计图纸红线范围内的全部有效工程内容。其中具体内容包括: 1、水利工程: ①XX工程; ②XX工程; 2、景观工程: ①XX工程; ②XX工程 三、编制方法及依据: 1、甲方委托书; 2、设计图纸及设计红线范围内工程量; 3、具体方法及造价选用如下: 第一部分建安工程费: (1)2016年《北京市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2)2016年《北京市建设工程概算费用定额》 (3)《北京市工程造价信息》XX年第XX期 (4)京建法[2014]5号文:关于执行2004《北京市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第四次调整系数及补充规定的通知 (5)造定[2007]1号文:关于合理确定和调整建设工程人工工资单价的通知 (6)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发布的"关于调整临时设施费费率的通知"京造定[2009]4号:按照费用定额中的综合费用表中的相应费率乘以1.025系数

计算。 (7)《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建设单位管理费:依据财政部财建[2016]504号文《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2)建设工程监理费:依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执行。 (3)勘察费:按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计取。 (4)设计费: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计价格第10号文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执行。 (5)竣工图编制费: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计价格第10号文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执行。按设计费的8%计算。 (6)施工图审查费:设计费*6.5%。 (7)施工招投标交易服务费:根据京价(收)字[1999]第042号《关于建设工程和设备招投标交易服务收费标准的函》执行。 (8)监理招投标交易服务费:根据京发改[2004]第737号《关于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交易服务收费标准的函》执行。 (9)招标代理服务费:根据发改价格[2011]534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按差额定率累进法计算。 (10)工程量清单及预算编制费:依据《北京工程造价》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参考费用表。 (11)扬尘排污费:根据京环发〔2015〕5号《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征收有关工作的通知》执行。 第三部分基本预备费: 按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的5%计取。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立项背景及任务来源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贵州市场上代用茶产品琳琅满目,但至今尚无该类产品的国家标准,贵州省内企业生产销售基本都自行制定企业标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该些标准项目和要求参差不齐,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代用茶产品标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经调研和统计,目前贵州省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代用茶企业有50余家,产品品种覆盖了叶类、花类、根茎类和混合类等,本次制定《代用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使贵州省境内的生产企业能得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 制定代用茶产品的贵州省地方标准,不但可以规范我省的代用茶产品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提升我省食品生产的技术水平,指导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从而增强我代用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管理部门有效监管提供技术依据,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为了规范引导和促进代用茶生产的健康发展,2013年11月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向贵州省卫生厅提出制定《代用茶》地方标准的申请。 (二)任务来源 《贵州省卫生厅关于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黔卫函〔2014〕26号)。 二、标准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 2014年3月份开始,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院(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后,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调取了以往全省160多个代用茶样品的检测数据,并采集了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苦荞香茶,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的野生苦丁、苗家凉茶及市场采购了大麦茶、薄荷叶、甘草、荞麦茶、野生苦丁茶、菊花、茉莉花、荷叶、刺梨果茶、山楂果茶、柠檬果茶等共14个样品进行检测,数据汇总见附件1、附件2。经过大量数据整理、对比分析,课题组对起草文本反复进行讨论和修改,于2014年6月起草完成了《代用茶》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标准制定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 标准制定原则 1、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而制定。 2、标准中的项目根据《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和国家有关要求,参照现有其他省份地方标准,结合历史检测数据并充分考虑该类产品的食品安全特征而制定。 (二)确定制标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为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2763-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488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DB11/505-2007代用茶卫生要求(北京市)、DBJ440100/T36-2009代用茶卫生要求(广州市)、NY/T2140-2012绿色食品

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

《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 关于印发《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标【2011】1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斤,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适应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规范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提高设计概算编制质量,我部组织编制了《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执行中有何}司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标准定额司。《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 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0一一年一月五日 3. 1总则 3.1.1为了满足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规范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方法,提高设计概算编制质量,根据建设部、财政部发布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 组成》(建标【2003】206号)的规定,结合市政工程建设特点,制定《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3.1.2本办法适用于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给水、排水、道路、桥涵、隧道、固体废物、燃气和集中供热等市政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编制. 3.1.3设计概算或修正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或技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概算应控制在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允许浮动幅度范围内.概算经批准后是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最高限额,是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是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依据,是 衡量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性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的依据,是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依据. 3.1.4设计概算的编制单位应对概算全面负责.当由几个单位共同编制设计概算时,主体编制单位应负责统一制定概算编原则和依据、工程设备与材料价格、取费标准等的协调与统一,并汇编总概算,其他单位负责编制各自所承担部分的设计概算. 3.1.5市政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编制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制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如实反映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标准、工 期、建设条件和所需投资,合理确定和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3.1.6设计单位应按不同的设计阶段编制概算和修正概算.概算编制人员应深人现场,搜集上程所在地有关的基础资料,包括相关定额、取费标准、工资单 价、材料设备价格、运输和施工条件等,并全面了解建没项目的资金筹措、实施计划、水电供应、配套工群、征地拆迁补偿等情况. 3.1.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主管部门,可在本办法的基础上结台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3.2设计概算文件的组成 设计概算文件由封面、扉页、概算编制说明、总概算书、综合概算和单位工程概算书组成. 3. 2. 1封面及扉页的组成

企业标准模板编写说明

“企业标准模板”编写说明 为了方便企业更好地制定企业标准,根据GB/T1.1、GB/T1.2的要求编制了“企业标准模板”。企业可以按照此模板的格式编制企业标准。在模板使用中,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术要求,但不能改变章节名称、顺序、字体和字号。以下为“企业标准模板”的具体使用说明。 1、封面左上角三位“XXX”为标准文献分类号,由一位大写字母和两位数字组成,如“A56”。 2、文本正文全部用5号宋体,大标题及一级标题用黑体,从前言开始到正文结束每页右上角用5号黑体写出标准号,涉及到表格的,表格题目用5号黑体位于表格上方居中,表格内容用小5宋体,表格宽度与版面同宽,如下表。 3、第一章“范围”中,本标准适用于…应完整交代本标准能“干什么用”,阐明标准的适用性,或适用的领域、界限。 4、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涉及的标准必须是最新标准,标准号与名称一致(不写标准的年代号),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查询。另外,凡是第二章中引用的标准,后面的正文里必须要涉及,后面引用到的标准必须要列入第二章,一一对应。排序规则如下: a.“标准”在前,“法规”在后。 b.国家标准在前,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后 c.国内标准在前,国际标准在后 d.行标按A → Z顺序排列。 e.所有标准按“标准编号”由小→大排列。 5、第四章“要求”中要注意: a. 标准中的所有特性,可以直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用引用方式引用其他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可量化的特性应给出极限值或可选值。 b. 产品标准是针对最终产品而言,提“要求”时不涉及其他中间生产环节的要求。 c. 执行“可检验性原则”,即提出的每一项要求一定要提及相应的试验方法。方法可直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以引用现成的方法标准。 d. 指标应不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 e.食品类标准必须写出原辅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保质期、净含量等内容,检验规则参照“QS”《审查细则》的相关规定制定。 f.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其他类产品,必须制定出安全要求。 6、第五章“试验方法”是对第四章“要求”中特性及各种数值进行验证手段的描述,应符合一一对应的原则,有一项“要求”就应有一项对应的试验方法;且应尽量使用国家、行业中现有的试验方法标准。如果企业自己编写试验方法,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a.测定特性值时需要有测定程序,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 b.检查是否符合要求需要有数据,给出结果的计算方法; c.测试结果要有保证,给出方法的精密度数据; d.试验方法如涉及安全,给出警示内容。 7、第六章“检验规则”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出检验类别,例如:出厂检验(常规检验、交收检验、交付检验),型式检验(属于全项检验) 。每种检验类别中必须包含检验项目、组批抽样规则、检验的条件(什么时候做、什么情况下做)、判定规则。复检规则中包含:项目、条件、次数、结果判定,指什么项目可以复检,什么项目不可以复检,所谓“不可以复检”是指该“项目”对于该产品是致命的,一旦出现,对该产品而言是不可修复的项目。

《行业用水定额》(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943-2014)

行业用水定额 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发布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943-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所规定的原则起草。 本标准由陕西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萍、毛小惠、冯缠利、贾亚平、马孝义、高旭艳、聂卫波、龙正未、刘永刚、鱼晓利、杨建宏、王栋、孙琦、王光社、甘学涛、李宏革、薛亚丽。 本标准由陕西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行业用水定额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陕西省工业、农业、居民生活及公共建筑和设施用水的定额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省域内水资源规划、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计划管理、节约用水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及用水总量控制等工作。本标准中未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其用水定额可参照相近行业、相近产品的定额。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 12452 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 GB/T 17367 取水许可技术考核与管理通则 CJ 42 工业用水考核标准及计算方法 SL 13 灌溉试验规范 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水利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新水量 quantity of first used water 取自任何水源被第一次利用的水量。 3.2

用水定额 water consumpion quota 指每计量单位需要的新水量标准。 注:计量单位指人、床、次、d、t、m2、m3、100m、kg、台、辆、头等。 3.3 工业用水定额 industry water quota 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综合用水量。工业用水定额根据项目性质分为定额A和定额B。 注:定额A代表先进用水定额,主要用于新建、改扩建、再建项目的用水控制上限;定额B代表通用用水定额,主要用于已建项目的用水控制上限。综合用水包括生产区域内的生产和辅助性生产用水总量。 3.4 生活用水定额 domestic water use quota 包括居民生活和城镇公共两大类。居民生活用水指居民家庭日常生活用水;城镇公共用水指除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外的城镇用水。 3.5 灌溉定额 irrigation quota 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多年生作物以一年为期),单位面积上各次田间净灌溉用水量之和,以m3/亩表示。 4 主要行业用水定额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制即食水产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制即食水产品》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编号、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 根据浙卫便函〔2011〕48号通知函要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制即食水产品》(以下简称地标)列入2011 年浙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订计划项目,受浙江省卫生厅委托(委托协议书编号2011004),舟山市卫生监督所主要承担该标准制订工作,国家海洋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舟山市出口水产行业协会、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宁波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绍兴市咸亨酒店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瑞松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协作单位参与制订。 (二)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 地标主要起草人:陈忠伟、顾仲朝、梅宏舟、周震海、王萍亚、杜俐、史翠英、宋瑞忠、徐静波、郭宝达,其中陈忠伟担任起草负责人。起草人员主要负责标准制订工作的组织、协调,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组织召开研讨会,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征集、整理和归纳相关的意见、标准送审等。起草负责人在地标制订期间未担任或兼任其他食品安全标准主要起草工作。 (三)简要起草过程 1、标准任务下达后,舟山市卫生监督所制定了地标制订方案,并于2011 年10月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由舟山市卫生监督所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参照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广泛调研了浙江省调制即食水产品企业水产、标准执行和应用现状,初步形成包含感官、安全限量、质量指标以及检验方法的标准基本框架。2011年10月份,起草工作组召开会议对标准框架进行研讨,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征集省内专家的制标建议,形成标准初稿。之后,各起草单位针对标准初稿中制订的指标判定值,调取了近几年产品的检测数据,并组织抽样对指标、试验方法进行验证工作,积累了检验数据。 3、起草工作组依据研讨会、对比验证及其他形式所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该标准初稿进行修改,于2012年3月上旬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2012年4月至5月,起草工作组向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检测机构、食品监管机构和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共发放征求意见函103份,收到修改意见14份,经过整理分析,与6月召开专题研讨会,采纳了部分意见,并于2012年6月底形成标准送审稿。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关系 地标依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结合近年来我省对该类食品监督抽检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充分考虑本省水产企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并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予以制订。本标准引用或参照了现行的GB 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10144-2005《动物性水产干制品卫生标准》、GB 2733-2005《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NY 5073-2006《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T 1712-2009 《干制水产品》、NY 5328-2006《无公害食品海参》和NY/T 1514-2007《绿色食品海参及制品》等标准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并充分考虑到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出台,其中对水产品制品污染物指标作了限量规定,本标准也进行了参考。而致病菌限量的国标尚处于制订过程,直接引用还不现实,本标准直接引用了GB 10144的限量指标。本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进行编写。

《粉笔》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粉笔》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 2007年2月,在陕西省政协九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案中,政协代表提出消除粉笔粉尘污染改善教学环境的建议提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办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和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案的通知”精神,决定制定粉笔地方标准,规范我省粉笔生产,并将该项任务落实到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陕西省标准化院在接受任务的同时,立即组织成立了课题小组,负责该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课题工作组先后在我省户县质监局和湖北省孝感市技监局的配合下,对户县地区和湖北应城地区粉笔生产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应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当地粉笔的实际生产情况,为3家龙头企业制定了粉笔企业标准,用于规范生产,并作为产品验收、质量评定的依据。在技术标准的支撑下,应城粉笔的质量和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仅黄滩粉笔有限责任公司一家企业生产的“文峰牌”粉笔,年产量达1500多吨,销售收入5000万元,出口创汇3000万元,文峰牌粉笔也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户县是我省的粉笔主要生产地,由于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形成不了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难以质量求

生存,仅靠价格参与竞争,降低价格势必导致原料成本的降低,原料成本低了就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长此以往我省这项特色产业,面对外省高质量的产品,竞争压力会更大。因此,制定《粉笔》地方标准,规范产品质量,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引导企业科学生产,提高我省粉笔质量,消除粉笔粉尘污染,从而减少劣质产品对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伤害。 课题组同时深入市场,对西安市市场粉笔的批发零售情况、市场销售的黑板材质以及目前西安市大中小学校使用黑板的材质等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相关的信息,这对后期标准技术指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二、编制原则,标准主要内容 粉笔生产因其生产工艺简单,一直沿用凭师傅经验传授的传统工艺,目前国内尚无机械化批量生产,生产还是家庭手工作坊式,其生产流程主要是配料(建筑石膏粉)-----成浆----铜模灌注成型----脱模----晾晒----手工包装。 目前,粉笔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在编制该项地方标准时,既要规定相应的质量指标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粉尘污染,又要考虑到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我省粉笔生产经营的产品标准。标准编写中主要参考了SN/T 0955-2000《进出口粉笔检验规程》、日本国家标准JIS S 6009-1995《粉笔》及应城市粉笔企业标准。结合我国目前粉笔生产经营情况,对我省《粉

江苏省企业标准编制说明范本

(XXXXXXXX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食品性能特点、企业标准起草过程等有关情况 我公司生产的XXXXXX,由于目前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维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订了本标准,作为生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评价的依据。 我公司生产的XXXXXX,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为主要原料,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进行调配、杀菌、包装而成。XXXXXX营养丰富,口感酸甜适口,适合每日饮用。 为向江苏省卫生厅进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与备案,我公司内部成立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起草小组。主要过程包括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和同类产品的国标、行标、地标,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及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制订依据的讨论,并通过查阅大量的食品安全相关国家标准而制定;同时邀请部分江苏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进行审查,并根据专家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负责企业标准的指导协调和制订工作。 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原则和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及贯彻执行情况 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制定是以现行有效的GBXXXXX《XXXXXXXXXX标准》为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本产品的特点,围绕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要求进行制定,使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格式上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中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均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技术要求与相应国家标准相匹配。 在制定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过程中,根据我公司的产品特色,参照GBXXXXX 《XXXXXXXXXX标准》的技术指标为基础制定。 原料要求与GBXXXXX《XXXXXXXXXX标准》要求一致,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均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相关规定。 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与GBXXXXX《XXXXXXXXXX标准》要求持平,理化指标要求中根据我公司产品特点增加了XXXX。其中XXX项的要求严于该标准。

有机辣椒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有机辣椒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立项背景 辣椒属茄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作为全国五大辣椒生产省份之一,贵州辣椒种植历史悠久,2010年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22.67万hm2已经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辣椒集散地。由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区域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环境复杂,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名优品种,如:百宜平面椒、福泉长线椒、独山拉岭辣椒、大方皱椒和遵义朝天椒等。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含化肥、农药、激素、重金属残留的农副产品会逐步失去市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生产有机辣椒能进一步推动贵州辣椒产业发展。 但是,由于贵州辣椒科研起步晚,投入少,导致各地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获得品牌认证辣椒少,产业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效益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之贵州辣椒种类多、地方品种多,且目前没有相应的有机辣椒生产技术规程国标和行标对有机辣椒的标准化生产进行规范。 本标准针对该现状,旨在制定省内有机辣椒地方标准,规范有机辣椒生产过程,保障辣椒的苗壮整齐、果实质量好及营养健

康,使生产者掌握优质优价的有机辣椒的生产技术,

让消费者吃到高安全高营养的有机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为同类型地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任务来源 任务来源是我单位承担实施的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的科技项目:贵州省农业攻关计划项目“高山蔬菜有机生产技术研究”[黔科合NY字(2010)3019号]、贵州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蔬菜良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子专项“有机蔬菜生产试验研究” [黔科合NY字(2006)3001号]、省农科院人才项目“一年多茬有机蔬菜栽培技术研究“[黔农科合(人才)08013号]。贵州地方标准《有机辣椒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是这些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体现之一。本标准是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贵州省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计划》中的项目,由贵州省园艺研究所提出,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负责起草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雪、马超、王天文、王荔、彭莉。这些同志都参与了项目的实施,完成了有机辣椒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工作。 三、工作概况 自2007年实施贵州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蔬菜良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子专项“有机蔬菜生产试验研究”和贵州省农业攻关计划项目“高山蔬菜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省农科院人才项目

贵州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山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酿酒葡萄种植标准》 一、任务来源、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国民对葡萄酒的消费量日益增加,葡萄酒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入世后对葡萄酒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截止目前为止,本省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来指导酿酒葡萄的种植生产,为了规范山西产区酿酒葡萄生产,推进酿酒葡萄栽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栽培,生产出优质的葡萄原料,特制订本标准,以指导本省酿酒葡萄生产。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其他省外标准的制定发布情况 在酿酒葡萄方面的国家标准分别有三个方面的标准:理化检验有2003年修订发布的GB/T 8302~8314等13项单项检验方法标准(其中1项标准已有2008年修订版)、感官审评有GB/T 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和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2项标准、检验条件有GB/T 18797-2002《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感官审评方面2项标准: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和SB/T 10157-1992《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关于规范企业检验活动的独立的地方标准未见发布,只是在浙江省的DB33/T 627-200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标准中提出了检验设备(施)要求,而未对检验人员和检验管理进行规定。另外,国家“食

品生产许可”制度对茶叶检验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还未制定关于综合规范企业检验活动的标准。本标准旨在对茶叶企业检验的设施条件、人员要求和检验管理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三、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成员、参加成员 (一)主要工作过程 2011年05月30日,山西省戎子酒庄有限公司召开《山西省酿酒葡萄种植标准》编制方案论证会,确定编制原则、编制框架、内容和拟制定、修订的标准,并进行分工,确定戎子酒庄生产技术部牵头组织《山西省酿酒葡萄种植标准》编制工作,技术中心负责具体编制工作。 (二)标准编制主要成员 四、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及内容的说明 (一)、标准的结构 本标准共分为8章: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无公害蔬菜芹菜生产技术规程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根据陕西省质监局地方标准制订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陕西省生物防治总站结合陕西近年来芹菜生产现状、技术条件和生产经营者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迫切需要,从2017年2月份开始,承担了《无公害蔬菜芹菜生产技术规程》陕西省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 二、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芹菜是我国生产量和消费量较大的七大蔬菜之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质脆味甜。但根据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检测数据显示,芹菜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民的食用和农民的增收。2010年至2012年期间对北京市芹菜样品抽检,农药残留检出率最高为24%;2009年至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检测数据显示芹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28%;2015年对山西省11个市的芹菜进行抽样,农药残留超标率为21.7%,远远高于其他蔬菜。 目前我省芹菜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包括:黑斑病、疫病、斑枯病、叶斑病、软腐病、病毒病、小菜蛾、斜纹夜蛾、蚜虫等。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效益,种植户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农药,破坏了芹菜种植的生态平衡,使得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因此,制定无

公害芹菜生产技术规程能有效提高芹菜的品质,避免不合理使用农药。芹菜上登记可用的农药数量不足,很多在芹菜上使用的农药是按叶菜类登记的。而芹菜是一种主要食用茎杆的蔬菜,具有发达的维管束,与普通叶菜在生理结构上差异很大,农药代谢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有报道证明,用同样剂量毒死蜱处理小白菜和芹菜,药液在芹菜上的着药率显著高于小白菜,药液在芹菜中的传导,吸收率均高于小白菜。但是芹菜农药残留超标判定中通常也都参考叶菜类的MRL值,在绿叶类蔬菜上使用安全,但在叶柄类蔬菜芹菜上使用可能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造成芹菜中超标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目前,关于无公害芹菜生产的技术规程有国家行业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河北省地方标准,淄博市地方标准等,我省还没有关于无公害芹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已有的技术规程主要偏重于种植技术,而且标准制定已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无法适应目前田间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因此,通过制定陕西省无公害芹菜农药使用技术规程,可以进一步规范芹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降低农药使用量及残留,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确保芹菜质量安全。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本标准从2016年10月份开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多位同志,经多年来从事芹菜病虫害研究与防治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宜于陕西省各地进行无公害芹菜生产的技术规范。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计划后,进行课题调研,

2011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范本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是企业标准备案时的必备资料,对于了解标准制定的背景、依据,保证标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统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要求,特编写此作业指导书。 2 内容要求 2.1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2.1.1所申请企业标准的产品是否已存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如已存在相关的可参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应写明参考哪个标准,该企标与所参考的国标、行标不同点及理由; 2.1.2如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可参照,可参考以下例子的表述方法。 例: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除雪是我国北方每年冬天都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兴起,传统的人工除雪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积雪不能及时除掉,给交通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为提高除雪效率,只能喷洒大量的盐。盐有腐蚀性,对路面、环境和车辆危害是不小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公司开发了新型环保除雪剂--冰雪融。该产品是专利产品,具有腐蚀性低、无环境污染、融雪能力强、成本低等特点。为保证该产品的生产质量,特制定本标准。(仅供参考,应按实际情况编写) 2.2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情况 2.2.1如依据某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而制定的,应写出参照哪个标准,该企标的哪些内容严于或等同于国家、行业标准。 例:本企业标准参照GBXXX《XXX》,其中XXX指标严于该国标,其他指标与该国标持平。 2.2.2如没有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写明相关领域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该产品的限量指标的要求。 例:本公司制定的“三合一奶茶(固体饮料)”企业标准现暂无相应国家或行业的质量标准,在制定中以GB 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蛋白型的技术指标为基础,其中XX项的要求严于该卫生标准。 2.3确定主要技术指标、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的目的和依据 2.3.1标准中各项指标要求,应一一列举出其制定的依据,特别是直接参照执行某标准条款内容,在引用标准中看不到具体标准号的要特别指出。 2.3.2对检验规则中的出厂检验项目与型式试验项目的确定依据应着重说明,其他作简要说明。 例: (一)制定本标准技术要求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