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至6月。

(2)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目的:分赃、反苏、建立国际新秩序。

性质:战胜国处置战败国,对战败国的媾和会议,是分脏的会议。

(4)参加国家:27个战胜国,战败国和俄国被排斥。

(5)操纵国:美、英、法。

⑹大国意图:

①美国:宣扬“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②英国: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削弱德国,但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目的是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③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④意大利:扩大领土

⑤日本:使战时获得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l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

l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英法--非洲和中东;太平洋岛屿--日本)

l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

万人,限制海军;禁止空军。(既防止其东山再起,又保留其镇压人民的力量力))

l 德国赔款(悬而未决)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末规定具体数量和期限,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⑺主要内容:

①签订对德和约(中

心问题)即《凡尔赛和约》。

(目的:罚惩消弱

德国)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和战败国签定的奥、保、匈、土签订了和约。构成所谓“凡尔塞体系”

影响:影响:

①使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

B、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②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两种社会制度之间。

(3)是战胜国这间暂时互相妥协的产物,强加的和平,后来为法西斯德国提供了撕毁条约的

口实。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凡尔赛体系解体:1935年德国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国进驻莱茵非军事

区、191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波战争(彻底瓦解)

l 背景: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l 成立:1920年初,地点:瑞士日内瓦

l 操纵国:英法(美国未加入)

l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l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l 评价:第一个世界性国家政治组织,世界整体化趋势的开端

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活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

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

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②制定国际联盟盟约,

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二、华盛顿会议

1.历史背景: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②日本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冲突。

③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2.目的(实质):缓和美日矛盾与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3.概况:(1)时间:1921—1922年。(2)参加国:美、英、日、法、意、及中、比、荷、葡。

(3)内容: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中日协定。

理解以下内容:

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

————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又称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5:5:3:1.75:1.75

————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了抑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③《九国公约》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实质上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

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归纳总结:为什么说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掌握)

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提议召开,其目的是与英国联手遏制日本势力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展。从结果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①解除了英日同盟;②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④支持中国要求,使日本将攫取得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所以说,美国是

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

(5)评价(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6)华盛顿体系的瓦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高考回顾:为什么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德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4分);没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根子(4分),却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隐含着新的矛盾(4分);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势必引起国妹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4分)。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综合评价

(1)从凡尔赛体系到华盛顿体系,实质是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五年计划实施,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高涨。

(2)体系打破了欧洲中心体系。美国首次作为大国登上国际舞台。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由英德矛盾转变为英美矛盾(因为英美矛盾具有争夺世界霸权性质,英法、美日矛盾只具有地区性质),矛盾的实质仍然是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3)此体系仅是暂时的,不能长久。因为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从长远来看,此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

(4)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永恒的规律,随着不平衡的加剧,这种体系必将被冲破,从而出现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知识归纳:山东问题的由来和最后的解决

(1)1897年,德国借口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山东问题出现。

(2)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入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将权益合法化并扩大。

(3)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权力转让给日本。中国拒签和约,引发五四运动。

(4)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签订有关山东问题条款,山东主权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综观山东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可以看出: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思考:1.我们在世界近代史中学习过哪几次经济危机?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3.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A.贫富差距扩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消费能力的增长

1、原因②直接原因:市场供需出现矛盾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虚假繁荣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C、盲目扩大生产,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C.狂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③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2、表现:

⑴首发于美: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激增——农产品下跌

⑵向世界扩展:美————德日英法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3、特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来势猛;破坏性大

①加深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严重破坏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力

4、影响:

②加剧世界局势紧张,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重大变化:美: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德日法西斯化,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5、启示:

1) 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要居安思危。

2) 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内部机制和政策,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 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

(二)各国对策

过渡:为了对付经济危机,西方大国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国家干预。(1)在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前提下加强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美英法等国(2)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独裁政权)加强国家干预: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意)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思考:

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手段、内容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①经济危机引发严重严重政治危机

1、背景②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人民希望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③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①针对金融危机:整顿银行和财政金融体系——恢复信用,刺激出口

2、内容②针对工业危机:实行工业复兴法——加强计划指导,防止生产过剩

③针对农业危机:调整农业政策——提高价格,改善环境

④针对失业现象:推行“以工代赈”——刺激消费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3、评价:

⑴目的①直接目的:摆脱困境,经济复兴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⑵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但尽可能避免国有化的形式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事务

⑶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

积极性 B.政治:缓和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巩固统治

⑷影响C深远: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

局限性: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消除经济危机

⑸成功原因:即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

l 首先,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新政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

l 第三、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读一读)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开创政府干预经济事务的政策。(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②新的特点(自由放任——国家干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措施,

③新的起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归纳: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经济思想)的演变。

工场手工业时期:重商主义——商业资产阶级、封建统治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主义——工业资产阶级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产阶级

20世纪初的俄国经济改革、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并称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三次经济壮举”。概括指出上述不同时期三次“改革调整”的含义。三次“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有何积极作用?

含义:苏俄通过市场、货币关系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中国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实行改革开放。

特点: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方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交流。美国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苏俄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1)罗斯福任总统时,面临怎样的国内形势?

答: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人民不满情绪高涨。

(2)材料一中的后退指的是什么?造成后退的原因是什么?

答:后退是指美国经济衰退。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造成的。

(3)材料二中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什么意思?罗斯福总统所说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是什么?是不是美国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答:是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挽救经济危机,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事业制度;

罗斯福总统所说的缺点是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是最严重的缺点;

最严重的缺点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德日法西专政的建立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思考题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

3.德国法西斯专政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

缺乏民主传统,保留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①历史原因——

1、建立原因: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激发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打击沉重,魏玛政府软弱无能;

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旗号,骗取群众支持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

2、(2)过程:1932年,纳粹党组过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标志)

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建立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1933年)

3、主要措施: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①政治上——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 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民用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军事上——大力扩充军备(重建空军扩充海军普遍义务兵役制)

⑤在文化教育——用纳粹党理论钳制人们思想,摧残进步文化

⑥民族上——疯狂迫害犹太人(种族灭绝)

⑦对外关系——侵略扩张(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

4、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思考.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内外政策和由此产生的影响。

日本国内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性缺乏民主传统,

①历史原因:

1、建立原因:受华盛顿体系压制,有不满情绪(九国公约)

②现实原因: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危机打击阶级矛盾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手段维持统治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二二六”兵变)

2、建立标志:广田弘毅组阁(1936年)

(3)特点:以军部为核心,一步步加强自己的势力,最后建立法西斯专政。

(4)过程:①1931年“9?18”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②1936年“2?26”兵变(虽然没有成功,但加强了军部左右政局的势力)

③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标志着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

5、主要措施:

对内:①政治上——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②军事上——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③外交上——广田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4、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①历史原因:都有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都在凡-华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同点:②现实原因:都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都得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③内外政策: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④严重后果:都冲击了凡-华体系,成为二战战争策源地

①核心力量不同:德:法西斯势力以纳粹党为核心,

日:法西斯以军部为核心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不同点②上台方式的不同:德:纳粹党通过自下而上的议会道路夺取政权,然后对外扩大战争

日:军部通过对内暗杀政变,对外扩大战争等手段,利用了天皇制自上而下地控制政府,再掌握政权。

思考题:

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德国为摆脱危机,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有何异同?试分析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和影响?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日德: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相同点: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最终摆脱传统经济思想模式。

不同点:

美国: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开始了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德日:国民经济军事化,建立法西斯集权统治

原因:

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87年宪法)

历史传统影响:

德日——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国主义盛行

美国——最大受益者(维护)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

德日——德国任人宰割,日本受限制、打击(破坏)

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具备通过改革缓解危机的物质基础

经济状况影响:

德日——经济基础薄弱。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国内市场狭小

领袖素质影响: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而希特勒、东条英机等:强烈的独裁扩张欲望

影响:美国: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先河

德日:形成世界战争欧、亚策源地,导致大战的爆发

思考: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大萧条(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请结合历史分析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并简要分析“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一、西方民主国家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⑴含义:为维护既得利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妄图将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采取纵容侵略,姑息养奸的政策。

目的:①避战自保;②祸水东引实质:姑息养奸、自私自利操纵国:英法

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①英法在一战后,经济政治地位削弱,避战自保;

②“和平主义”思潮;

⑵原因:③30年代经济危机;

(会选择)④对社会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⑤希特勒制造惟有共产国际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的假象: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⑶表现:③1936年西班牙内战,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实际上纵容德意的侵略使叛军得以通过德意获

得武器和军用物资,扼杀西班牙人民政线

1936年西班牙内战美国中立政策(原因影响)

④1939年英法不支持盟国捷克,反而逼捷割让苏台德地区慕尼黑协定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1939年“静坐战争”

⑷恶果: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气焰;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不利于法西斯国家团结对外,加速大战爆发。

(5)抛弃这一政策: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英法对宣而不战,法国自食其果,沦亡,德发动了大不洌颠空袭,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决抵抗,打击了德国侵略气焰。

(6)美中立政策的演变:

①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

②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③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

二、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

思考:共产国际是何时成立的? 是一个怎样的组织?这一目主要介绍共产国际“七大”的哪些问题?

时间:地点主持人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1、背景:

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逐渐成为最主要矛盾

①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内容:

②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3、意义: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法西斯斗争。

与中国历史相联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之一,理所当然地也接受了指导,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②1936年西安事变,揭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序幕;

③八一三事件后,改编中共军队;

④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思考:“七大”要求“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在什么时候?

三、法西斯的扩张与结盟

回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出现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是什么?

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吗?((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

1、法西斯的侵略

(1)对处侵略扩张目的:转嫁危机,转移矛盾,争夺世界霸权

背景: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法西斯军官佛朗哥发动叛乱,内战爆发。德意对法西斯叛军进行全力援助原因:重要战略地位,丰富战略资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

性质:由内战变成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各方面态度: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中立政策;苏联—援助共和国;进步人士—国际纵队

特点:最能反映二战前大国矛盾与斗争,“二战的彩排”

结局:共和国被颠覆,佛朗哥建立法西斯政权

失败原因:指挥失误;第五纵队破坏;德意全力援助;英法美绥靖政策。

(2)概况: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制造一二八事变

日本1933年侵占热河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6年德军进驻莱因不设防区

1936年干涉西班牙内战

①意图A .占据有利战略位置,控制英法从红海到地中海的航道。B. 获取埃塞俄比亚丰富的自然资源;C. 将殖民地连成一片,加强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实力;

②过程:1935年10月爆发,在国王海尔.塞拉西领导下粉碎了意军速胜的企图;

③结局: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被吞并。

失败原因:A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B埃经济穷困武器落后、C意武器先进(毒气、飞机、坦克)D指挥失误

德国 1938年吞并奥地利

1938年吞并苏台德区

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①意图A .占据有利战略位置,控制英法从红海到地中海的航道。B. 获取埃塞俄比亚丰富的自然资源;C. 将殖民地连成一片,加强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实力;

②过程:1935年10月爆发,在国王海尔.塞拉西领导下粉碎了意军速胜的企图;

③结局: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被吞并。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人类的形成讲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讲学案新人教 版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非洲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原始社会的解体 2.过程与方法 比较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不同,国家与氏族的不同,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一、走进教材,我要自学 知识提纲: (一)人类的出现 1.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通常所说的、白种和人。 2、现代人类可能是从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人类距今万年前形成。 3、填表 (二)氏族社会 1.随着和的进步,出现了氏族。随着和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和以为目的的出现了。 2、由于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于的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氏族逐渐取代氏族。 自学之后,我要思考: 1、人类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判断的依据的什么? 2、为什么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3、“完全形成的人”划分为那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 古人类有那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4、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5、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小组合作: 1、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要求助: 我看教材还不明白的问题: 二、探究教材,思维对话 思维对话——交流预习成果 盘点收获(师生小结) 过关检测: 1.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B.劳动 C.生产力发展D.生产工具的进步 2.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进化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①早期猿人②晚期猿人③早期智人④晚期智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3.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 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 4.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群婚 B.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商品生产出现并占主导地位 5.我自己设计一道题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

一、五四运动 导火线: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 地点:_____ 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___________”。 两个阶段:⑴第一阶段以____为主,运动中心在____,斗争 方式是____、____、____等;⑵第二阶段6月3日以后, 斗争中心由____移到____,____成为运动的主体,斗争 方式是____、____等。 结果及表现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共一大 基础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各地的早期共产党组织。 会议召开的情况:___年_月,中共“一大”在___召开, 后改在___________举行。___、___、___ 等13名代表参加大会。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_____。②奋斗目标:推翻____ _ 政权,建立_____专政,实现_____。③中心任务: 组织和领导 _____。④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从而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二)课堂助学题: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参看综合能力训练P46)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 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3)什么是五四精神? (4)系统总结: 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党的诞生(条件→成立→意义) ↓↓↓ 三个基础中共一大开天辟地 (三)巩固反思题: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1919年,北京 B.1921年,上海 C.1924年,广州 D.1927年,武汉 2、右图是北京大学为纪念一场爱国运动而发行的纪 念章,上面铸有“警告同胞毋忘国耻”的文字。 它所纪念的这场运动【】 A.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宣告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3、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 天安门。你认为一前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几年来,一直担任初中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回顾以往,有得有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为提高历史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本人借鉴他人的复习方法,结合近几年历史中考的形势和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复习计划如下:和大家谈一下我的复习计划。总体上大的计划有以下三点: 一、以本为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专题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根据历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专史复习强化重点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记住至少用两周的时间,精选模拟试题,进行至少五次实战演习。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并且及时发现不足,综合指正。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四课 冷战中的对峙学案 新人教版1

冷战中的对峙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课,上接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下承苏联的解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别是霸权主义不断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因而本课有重要地位和教育意义。 【知识梳理】 一、冷战政策 1、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⑴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企图称霸世界 ⑵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⑶二战的破坏性使双方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因此,冷战政策是东西方争夺的结果,也是美苏对立的产物 3、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或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4、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备注:(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⑴成立:1955年 ⑵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三、美苏争霸 1、50年代开始争霸: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与美国争霸(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达到高潮: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霸权主义的体现)

3、80年代有所缓和:美苏双方经济实力下降 4、90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争霸的影响:①造成了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地区冲突不断 ②美苏为首的两极实力均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四、美苏争霸的启示 1、美苏争霸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遏制霸权主义最有利的措施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中国在美苏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多次发挥过作用,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特别是重大国际关系中有明显的战略平衡作用 【重点、难点讲解】 一、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知识链接: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背景: ①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③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④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表现: 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开始和结束标志: ①“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的解体。 (5)影响: 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形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古代埃及》 教材分析: 古埃及作为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尼罗河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黄河与黄河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 本课先通过文字和图片等介绍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的航运条件等,建立起古代埃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以及了解尼罗河的优越性。再通过一系列文明成就的展示,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如何影响文明产生。在本课教材最后,概述了古埃及的盛衰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2、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3、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 1、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2、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图片展示: 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2020年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0年最新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 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 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 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 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导入新课: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 殖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 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西班牙__和__葡萄牙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__解放者__”。 4.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 度的__经济掠夺__和__政治压迫__。 5.1857年, __印度土兵__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年轻的__章西女王__领导军民与英军 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6.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英国殖民者__,反映了__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__。这次起义也是__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初三历史试题-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练习题 最新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预习学案 研学设计

探索研究 图片介绍:它包括一个手摇轮和一排并列的纱锭,轮子转动

同步达标 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工业革命首先在哪个国家发生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2.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 C.冶金业D.机器制造业 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A.茶叶B.生丝C.棉布D.呢绒4.“蒸汽时代”到来的标志 A.珍妮机的发明B.蒸汽机的发明 C、火车机车的发明D.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发明5.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 A.18世纪60年代B.19世纪60年代 C.18世纪上半期D.19世纪上半期6.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首先发生于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7.“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者是 A.珍妮B.哈格里夫斯 C.瓦特D.史蒂芬孙 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珍妮机的功能是 A.纺纱机器B.织布机器 C.动力机器D.交通机器 2.对工业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各方面的发明都从英国开始 B.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 C.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100多年 D.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3.英国工业革命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是 A.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B.英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C.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 D.英国资源丰富、海外市场扩大 4.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其动力是A.蒸汽B.人力 C.水力D.自然力 5.工业革命中具有划时代的发明是 A.珍妮机的发明B.火车的发明 C.蒸汽机的改进D.汽船的发明6.“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 A.资产阶级革命B.人文主义兴起 C.向东方掠夺原料D.工业革命扩展 7.19世纪中期,俄国沙皇要到英国考察他不能做的交通工具是 A.汽船B.火车 C.马车D.飞机 8.对右图现象分析最恰当的是 A.英国棉花加工大副增长 B.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C.英国种植业发达 D.因为交通运输业发达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初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

初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四) 设计者:刘欣审核者:问增飞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中国历史之中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但它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同时其在政治上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影响深远。那么这个朝代就是 A.唐朝 B.西汉 C.隋朝 D.东汉 2.图片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图片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的是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长城 D.曲辕犁 3.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4.“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唐代诗人李敬芳的这首《汴河直进船》评述了大运河的利与弊。你知道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A.便利隋炀帝的出游 B.巩固西南边防C.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D.巩固隋朝统治 5.年号多取吉利吉祥、国泰民安的含义,或是显示皇权的神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其中用“贞观”作为年号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李隆基(见右图)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 称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 元盛世”。那么,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中宗 D.唐德宗 7.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 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 科、殿试,分别开始于()A.秦朝、唐朝B.唐朝、唐朝C.隋朝、隋朝D.隋朝、唐朝 8.“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9.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材料中的他就是()A.怀仁可汗 B.尺带珠丹 C.松赞干布 D.颉利可汗10.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1.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2.“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13.莫高窟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观察下列该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发现莫高窟也是我国哪一宗教的艺术宝库? A.佛教 B.道教 C.儒家 D.伊斯兰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导学案(带答案)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知道拉丁美洲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3、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 二、【重难点】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原因,拉丁美洲和印度的民族起义 难点:分析殖民地人民反抗的作用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2-5,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找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2、概括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时间、背景、人物、过程等) 3、找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史实(背景、时间、代表、积极意义等)?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印度民族大起义在历史上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五、【当堂训练】 1.“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的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这有可能是哪位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的出征誓言(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哥伦布 D.华盛顿 2.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 A.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B.由封建王公领导 C.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3.喜欢足球的同学一定听说过南美的“解放者杯”足球赛,这一杯赛的冠名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华盛顿 B.克莱武 C.圣马丁 D.玻利瓦尔 4.古印度是人类历史上古文明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新航路

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把它作为征服对象。到19世纪中期控制了印度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法国 D.英国 5.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 A.要把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要向印度输入鸦片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6.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的是( ) A.土兵 B.农民 C.封建王公贵族 D.印度皇帝 7.当代印度史学家说:“即使在100年后的今天,印度人民仍在赞颂她。英国侵略者管她叫‘魔鬼的化身’,然而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永不消逝的巨人。”她是( ) A.圣马丁 B.尼赫鲁 C.章西女王 D.释迦牟尼 8.历史上,面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下面是小华在学习这一主题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其中的一栏中出现了错误,这一栏是( ) 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 序号人物事迹评价 ①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合众国之父” ②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南美的解放者” ③章西女王抗击西班牙侵略印度民族英雄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民族英雄 A.① B.② C.③ D.④ 9.在中外历史上,面对殖民侵略,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下列中外民族英雄中,为国献身的是( ) ①林则徐②关天培③邓世昌④章西女王⑤玻利瓦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0.下列人物的行为能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 ①玻利瓦尔②章西女王③华盛顿④林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学案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导学 单 元 线 索

第1课古代埃及 板块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 材料二古代诗歌《尼罗河颂》中写道:“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日。” 简述尼罗河文明发展历史。 答案:(1)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若干个小国。 课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堂 (3)新王国时代,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探 (4)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 究 过渡语:古代埃及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金字塔是其典型的文明标志。 板块二金字塔 (1)象征古代埃及国王尊严的是图,名为。

A.印度 B.伊拉克 C.埃及 D.伊朗 4.“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凤凰卫视千僖之旅的主题歌。如果他们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 B ) A.中国 B.埃及 C.印度 D.古巴比伦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圣经》里被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奴隶制社会状况,请简要介绍。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2)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起,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3)统一: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是在怎样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的呢? 板块二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试对古巴比伦王国作一简要概述。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2)发展:汉谟拉比在位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 (3)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板块三《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一 材料二第1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 九上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复习学案 @@@ 【能及要求】 单元知识内容目标要求 识记理解运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 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萨拉热窝事件√ 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 【理清时序,知识整合】 第二次工业三国同盟、萨拉热一战开始一战结束 革命开始三国协约建立窝事件 卡尔.本次莱特兄弟凡尔登战役美国对德国投降

发明汽车发明飞机德宣战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成就: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新能源:石油 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考点梳理,随点巩固】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标志是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国尤为突出 .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______、英、法、日、_____等相继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器有发明的,发明的,另外还有。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次世界大战爆发。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 难点:阿拉伯帝国 【自主探究】 知识点1 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 ①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②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创立: 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3、统一阿拉伯半岛 ①默罕默德最初在 传教,遭到传统势力反对,于 年率信徒迁居 , 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 者穆罕默德的决定。 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②630年,默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默罕默德 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知识点2 阿拉伯帝国 1、对外扩张 ①默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条件: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阿拉伯人空前 团结,士气高昂。 ②在亚洲: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③在非洲:攻克埃及,横扫北非。 ④在欧洲: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帝国形成 ①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②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知识点3 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重视知识: ①哈里发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②830年,在巴格达设立“ ”,集科学院、 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③为延揽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2、成就 ①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 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②代数学: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③“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体系: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共8个单元,属世界现代史的范畴。大家都知道,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直至当今,将近80年的世界历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中,1917——1945年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竞争的时期;1945年至今为世界现代史第二个时期,又称当代世界史时期,它以美苏两极对抗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与发展为主要特征。后四个单元大体上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二、单元知识体系与教学要点分析 1、基本线索:综观世界现代史,有四大基本线索: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扩大再到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二是资本主义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四是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崩溃。 2、具体知识脉络与要点分析: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主要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束缚之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衰败,加之各国改革的失败,西方“和平演变”攻势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主要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第三世界各国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把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巴以问题写入了教材;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甚至进行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苏联为了取得同美国同等的霸权地位,也推行对外称霸的政策,古巴导弹危机是双方正面较量的开始,1979年侵略阿富汗把这一政策推向了极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长达三十多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第八单元是一个现代文化的专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竞争;关于文学的发展,主要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现代美术主要介绍了欧美现代派艺术的集大成者——毕加索及其成就;现代音乐和电影

2013年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10-11

[课时]第10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①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②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③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④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⑤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⑥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⑦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理解层次: ①了解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②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考点导学] 1、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a.时间:1931年9月18日 b.借口:柳条湖事件 c.结果:东北沦陷 d.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开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a.时间:1936年12月12日, b.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 c.目的: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e.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b.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5、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6、百团大战 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的辉煌战绩,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7、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华书局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学案: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教学目标 二、(1)、了解慕尼黑的时间、内容以及绥靖政策的危害。 (2)、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导火线及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的挑起者。 (3)、记住斯大林格勒战役、珍珠港事件的时间、标志。 (学习重点:绥靖政策斯大林格勒战役珍珠港事件) (学习难点:慕尼黑阴谋) 二、合作与探究 (一)复习与导入 (1)指名回答前一课知识(问题略); (2)谈话过度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自学指导(一)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质 学生阅读课文P27、28页,勾画、标注(慕尼黑会议【历史上称为慕尼黑阴谋】的时间:1938年9月。操纵国:德、意、英、法。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1)含义: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2)内容: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事件是:慕尼黑阴谋。危害: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2、自学指导(二)德国进攻波兰和大战爆发 学生阅读课文P28——30页,勾画、标注(二战爆发的时间:1939年9月1日。导火线:德国突袭波兰。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大影响。二战爆发的两个战场:欧洲战场:1940年4-5月,德军很快占领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专题复习学案

《资本主义的巩固》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林肯在南北战争的主要活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 2、通过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 转变中起的作用。 4、通过练习掌握学习方法。 复习重难点:南北战争的认识,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异同。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爆发标志: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3)领导者:林肯。 (4)转折: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结果:1865年北方获胜。 (5)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2、考点强调。 3、巩固练习。 4、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861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改革的时间和推行者: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主要内容:一,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二,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三,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出钱赎买一份土地。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是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 5、日本明治维新: (1)改革背景:内忧外患 (2)推行者:明治天皇。 (3)主要内容:课本第119页。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课本第120页。 6、考点强调。 三自主复习:学生背诵,老师巡视,督导。 四课堂检测:出示课件 五、活动探究:1、对比日本和俄国改革的异同 2、评价林肯 六、以古鉴今: 七、作业布置:p34页1-12、13(4)、14(3)、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