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

素转运蛋白,作为肾小管功能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其出现早,诊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不仅可对肾脏损伤进行早期诊断,还可用于其动态监测,其检测结果经尿肌酐较正后能为肾脏损伤部位及程度提供诊断依据。

标签: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尿肌酐;比值;肾功能损伤

肾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障碍,也是许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严重并发症,其早期症状隐匿,临床体征不明显,而日常应用的传统实验诊断方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限制了早期发现,导致不少病例发展到肾功能衰竭,不得不接受透析治疗,因此,早期肾损伤的诊断自然成为近年关心的一个焦点。

肾脏功能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排泌功能。目前,实验室对肾脏损伤的检查大多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然而,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常常兼而有之,只是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已。近年众多研究表明,RBP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不仅可用于肾脏损伤的动态监测,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也有一定意义。

1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构及功能

RBP又称长α2-球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受视黄醇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约为21,200),在免疫电泳分析时为位于α2-球蛋白区域的一条长沉淀线,其沉降系数为3S,等电点PI为4.4~4.8,半衰期为3~12 h。RBP 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1]。

RBP在肝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表面与视黄醇(retinol)按1∶1的比例结合成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RBP)复合物,即holo-RBP后释放入血中,然后与血中前白蛋白按1∶1形成三位复合物,从而防止低分子量的RBP被肾小球滤过,其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上皮细胞;当复合物与靶细胞结合后,RBP便与前清蛋白分离,经肾小球滤过,由近曲小管重吸收而降解,故人尿中RBP排出甚微。体内90%的RBP与视黄醇结合成holo-RBP,10%没有与视黄醇结合的称为apo-RBP,holo-RBP的合成速率调节holo-RBP释放入血清,进而可调整体内血清视黄醇的浓度[2]。

2 尿RBP检测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RBP能够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程度。当RBP完成转运视黄醇的功能后,RBP便从复合物中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而分解。正常人尿RBP含量很少,

约为100μg/24 h以下。RBP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被降解,且不受血压和pH值干扰。当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血中各种形式的RBP 贮积而使其浓度升高。而当近曲小管受损时,尿RBP因近曲小管重吸收RBP减少而排泌量明显增加。因此,RBP是敏感的近曲小管损伤的诊断指标[3]。

IgA型肾病患者RBP排泄量明显升高,肾活检报告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提示IgA肾病患者RBP排泄量与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4]。肾病综合症主要由微小病变肾炎,系膜增生肾炎、膜性肾炎等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超过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能力,引起近曲小管功能破坏,超出耐受而损害。由于系膜增生程度不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RBP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变化差异较大。经治疗后尿RBP无明显减少肾综患者,其肾间质、肾小管的病理损伤情况仍未改变,肾功能不全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而经治疗后尿RBP明显减少的患者,其尿蛋白亦明显减少,且两年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概率亦较低;尿RBP持续性增高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过性尿RBP 增高的患者[5]。

新生儿缺氧几乎可100%的引起肾小管功能损害。因窒息可致肾脏缺氧缺血,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甚至死亡,导致肾小管发生间质性改变,重吸收功能减弱,RBP排出量增加。通过研究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尿RBP结果显示,轻度HIE患儿尿RBP含量在出生后第3天时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重度HIE患儿尿RBP增高更为明显,由此说明HIE的缺氧程度与肾脏的损伤程度呈正比,而肾脏的损伤程度与尿液中RBP的含量有密切的关系[6]。

在2例肝肾综合征患者发病前、后,尿中RBP由0.04 mg/L升到1.4 mg/L,或由0.035 mg/L升到33 mg/L;血肌酐浓度由80 μmol/L升到256 μmol/L,或是由62 μmol/L升到778 μmol/L,肝肾综合征发病前与发病后尿RBP及血肌酐各升高600倍或35倍,说明RBP能独立预测血肌酐水平[7]。

化学试剂、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化工重金属等可使肾小管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其重吸收功能降低,以至尿RBP的浓度增高。因此,对于危险工作环境中作业的工人,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就是尿中RBP水平,如果尿中RBP含量增高,而肾小管中RBP下降,则说明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超标[8]。有些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存在恐惧心理,但通过检测23家医院接触与未接触抗肿瘤药的医务人员尿RBP水平,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接触抗肿瘤药不会引起肾功能损害[9]。

3 RBP与其他检测指标比较

监测急性颅脑损伤使用甘露醇患者其BUN、Cr及尿RBP水平,结果提示对诊断甘露醇所致早期肾功能损害,尿RBP较BUN、Scr能更早的反应肾功能损伤的情况[10]。

尿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均是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夏运成等[11]的研究显示,肾小管间质受损与尿

RBP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β2-M、NAG、尿渗透压、SG,且肾小管间质受损的程度越高尿RBP含量相应也越高,另外在研究各种肾脏疾病与RBP,β2-M、NAG、尿渗透压、S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中也显示尿RBP特异性最高,表明尿RBP是一项诊断肾小管间质受损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β2-M是常用检测肾小管功能的小分子蛋白,当慢性肾炎患者近端肾小管有损伤时,血β2-M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尚在正常范围内,尿RBP排泄量便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尿RBP 排泄量增加更为明显。对68例各种慢性肾病患者尿标本中的β2-M与RBP含量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尿pH调整前及调整后,尿β2-M与RBP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94。如不考虑pH影响,在反映肾功能损伤的灵敏性、特异性方面,β2-M 与RBP作用非常相似。但比较两者在酸性尿液中的稳定性及敏感性的研究表明,pH值为5.5时β2-M开始迅速分解;pH为5.0、37 ℃温浴2 h后有80%的β2-M 分解;但RBP在pH为4.5时仍稳定;在pH为4.0、20 ℃或4 ℃放置48 h后,RBP只分别降解5%和25%,而β2-M则分别降解了70%和90%,表明无论是在4 ℃或室温,RBP都比β2-M稳定,作为检测肾功能损伤的指标,比β2-M更可靠、更实用[12]。为了寻找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指标,将患者尿中RBP、α1微球蛋白(A1M)和转铁蛋白(TRF)进行检测。结果当尿蛋白定性阴性时,尿RBP的出现较A1M早,而尿TRF较RBP出现更早,说明糖尿病尿RBP较A1M 能更早反映肾小管的损伤;尿RBP和TRF不仅能反映早期肾小管的损害,而且能反应其损害程度,由于TRF诊断标准有待统一,故其测定并不广泛[13]。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MA)是指尿中已出现白蛋白排泄量的增加,而尿常规检查尚未发现蛋白尿,它主要反映肾小球的功能障碍;而RBP能反映肾小管功能障碍,因此,RBP和MA联合检测是尿常规检查无明显改变时评价肾小球及近端肾小管功能理想指标。糖尿病患者在出现MA尿的同时其尿RBP也有明显增加。甚至在一些尿MA为阴性的患者其尿RBP也有增加现象,前者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故尿RBP也可以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尿中MA/RBP也是常用的临床监测指标,当MA/RBP比值升高时,则预示肾小球损伤或同时伴有肾小球病变的肾小管损伤;其比值降低则说明存在早期肾小管受损,因此时肾小管并不减少对白蛋白等大分子蛋白的重吸收,但可减少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14]。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无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尿RBP升高较血RBP更为显著,而糖尿病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血RBP升高较尿RBP 更为显著。因此,同时检测血、尿RBP,更能大大提高肾病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更适合临床应用。

4 尿RBP/尿肌酐(尿RBP/Cr)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酐是几乎不被重吸收而被肾完全排泄的血液成分,正常个体肌酐排泄率是相当稳定的,受干扰的因素较少,每天之间的变异少于15%,是校正尿量不同及个体差异的一个好方法。利用这一特点,可以辅助诊断很多临床疾病,如尿蛋白/肌酐(P/Cr)比值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尿淀粉酶与尿肌酐的比值辅助诊断急性胰腺炎等[15]。其次,尿蛋白、肌酐的排泄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情况决定了其尿中的浓度,相对于水来说,二者在同一次尿标本中的重吸收率基本相同。在一天中尿肌酐的排泄量个体间差异不大,单次尿标本中P/Cr比值可相对客观地反映机体对尿蛋白的排泄情况。目前,美国国家肾脏疾病基金会在改善肾脏疾病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倡议中关于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用晨尿或

随机尿P/Cr代替传统的24 h尿蛋白定量来监测尿蛋白的排泄情况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及特异性[16]。然而,Ball等[17]对印裔亚洲人原发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研究表明,尿RBP/Cr在19例印裔亚洲人原发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全部升高,明显高于尿蛋白/肌酐(12/19)升高者(P<0.01),说明RBP/Cr是比P/Cr更为敏感的指标。但随机尿和晨尿RBP/Cr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如何,其与24 h尿RBP及24 h尿蛋白的相关性如何,目前未见有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早期肾功能损伤检测较为复杂,目前,统一的诊断参考标准尚未建立。临床上对肾病患者的小管间质病变只有靠病理活检才能得以证实,而常规的肾功能检测指标及尿常规检查是难以发现的。因此,寻找一种敏感性高、稳定性好的非创伤性检测指标,以便对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预后有重要意义。RBP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其出现早,诊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方便临床常规应用,其检测值经尿肌酐较正后还能为肾脏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提供更准确的鉴别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Sundaram M,Sivaprasadarao A,Desousa M,et al.The transfer of retinol from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to cellular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is mediated by a membrane receptor[J].J Biol Chem,1998,273(6):3336-3342.

[2] Hodam J,Cree K. Comparison of the metabolism of retinol delibered to human keratinocytes either bound to 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or added directly to the culture medium[J]. Exp Cell Res,1998,238(1):257-264.

[3] Naylor H M,Newcomer M E.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with its carrier protein transthyretin reveals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carboxy terminus of RBP[J]. Biochemistry,1999,38(9):2647-2653.

[4] Donaldson M D,Chambers R,Woolridges M W,et al.Stablity of alpha-microglobuling,betal-microglobulin and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in urine[J].Clin Chim Acta,1989,179(1):73-77.

[5] Bidani A K,Mitchell K D,Schwartz M M,et al.Absence of glomerular injury or nephron loss in a normotensive rat remnant kidney model[J].Kidney Int,1990,38(1):28-38.[6]宿炳林.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评估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837-2839.

[7] Min Jeong Kim,Andrew H.Frankel,Frederick W.K.Tam.Urine proteomics and biomarkers in renal disease[J].Nephron,2011,119(1):e1-e7.

[8] Pai P,Stevenson A,Mason H,et al.Occupational hydrocarbon exposure and

nephrotoxicity:a cohort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J].Postgrad Med J,1998,74(7):225.

[9] Sessink P J,Verplanke A J,Herber J,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ntineoplastic agents and parameters for renal dysfunction[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1997,69(3):215.

[10]刘海东,闫洪生,曹一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甘露醇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观测[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2):137-139.

[11]夏运成,彭灿辉,屈申,等.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肾小管间质受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1,36(10):1008-1011.

[12] Fruscalzo A,Biasioli A,Londero A P,et al.Retinol binding protein as early marker of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in first trimester maternal serum[J].Gynecol Endocrinol,2013,29(4):323-326.

[13] Sachin S. Soni,Claudio Ronco,Nevin Katz,et al.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Kidney Injury:The Promise of Novel Biomarkers[J].Blood Purif,2009,28(1):165-174.

[14]沈永坚,周少雄,黄泽棋,等.血清和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2(2):57-58.

[15]张慧敏,巩文彦.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75-1676.

[16]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evaluation,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J].AMJ Kidney Dis,2002,39(Suppl):1-17.

[17] Ball S T,Lapsley M,Norden A G,et al.Urinary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in Indo-Asia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J].QJM,2003,96(5):363-367.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 素转运蛋白,作为肾小管功能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其出现早,诊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不仅可对肾脏损伤进行早期诊断,还可用于其动态监测,其检测结果经尿肌酐较正后能为肾脏损伤部位及程度提供诊断依据。 标签: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尿肌酐;比值;肾功能损伤 肾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障碍,也是许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严重并发症,其早期症状隐匿,临床体征不明显,而日常应用的传统实验诊断方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限制了早期发现,导致不少病例发展到肾功能衰竭,不得不接受透析治疗,因此,早期肾损伤的诊断自然成为近年关心的一个焦点。 肾脏功能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排泌功能。目前,实验室对肾脏损伤的检查大多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然而,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常常兼而有之,只是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已。近年众多研究表明,RBP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不仅可用于肾脏损伤的动态监测,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也有一定意义。 1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构及功能 RBP又称长α2-球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受视黄醇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约为21,200),在免疫电泳分析时为位于α2-球蛋白区域的一条长沉淀线,其沉降系数为3S,等电点PI为4.4~4.8,半衰期为3~12 h。RBP 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1]。 RBP在肝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表面与视黄醇(retinol)按1∶1的比例结合成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RBP)复合物,即holo-RBP后释放入血中,然后与血中前白蛋白按1∶1形成三位复合物,从而防止低分子量的RBP被肾小球滤过,其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上皮细胞;当复合物与靶细胞结合后,RBP便与前清蛋白分离,经肾小球滤过,由近曲小管重吸收而降解,故人尿中RBP排出甚微。体内90%的RBP与视黄醇结合成holo-RBP,10%没有与视黄醇结合的称为apo-RBP,holo-RBP的合成速率调节holo-RBP释放入血清,进而可调整体内血清视黄醇的浓度[2]。 2 尿RBP检测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RBP能够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程度。当RBP完成转运视黄醇的功能后,RBP便从复合物中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而分解。正常人尿RBP含量很少,

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导读]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 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害,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有一定意义。本文重点介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1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生理特性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000kD),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意性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血浆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约有9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蛋白结合,形成高分子蛋白复合物,故而不被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当视黄醇被转运到靶细胞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便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 正常情况下,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不受pH和血压干扰,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甚微(100μg/d)。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增加可作为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贮积而显示血浓度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是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一项较NAG更敏感的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甘露醇检测结果提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于检测甘露醇所致早期肾功能损害较BUN、Scr敏感,可以更早的反应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组肾病的阳性率与Urea、UA较为接近,明显高于Cr、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灵敏度好于Cr,Urea易受饮食影响,而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果较为稳定。血液或尿液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肾功能指标应用于临床。 2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当慢性肾炎患者近端肾小管有损伤时,血β 2 -微球蛋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尚在正常范围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增加更为明显。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明显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两种在早期肾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蛋白。它们可以通 过临床检测来预测并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状况,为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这两种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1.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胱抑素C(Cystatin C)是一种分子量为13kDa的蛋白质,由核磁共振结构测定显示其成果析状态是一个单一的蛋白质,并且其分子结构成果动态显示无二级结构具有无定型特点。胱抑素C主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而且其不受肝脏功能的影响,因此更能准确地 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近年来,研究发现胱抑素C不仅对早期肾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 对于预测肾功能的下降也有较高的准确性。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其主要功能是结合视黄醇,使其转运到细胞内进行代谢所需。RBP与胱抑素类似,可 作为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标志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BP与肾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因此 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早期诊断: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可以用来进行早期肾损伤的诊断。研究表明,这两种蛋白的浓度在肾损伤发生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肾功能异常 的生物标志物。 (2)监测疾病进展:对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来说,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评估治疗效果:在肾损伤的治疗过程中,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 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检测方法来提高这两种蛋白的检测准确 性和灵敏性。我们可以将这两种蛋白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相结合,建立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的 方法,提高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水平。还可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这两种蛋白 在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 能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两种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联合检测已经被证实可以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发展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原理及方法 1. 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由核糖体合成的小蛋白,大小约13千道尔顿,分子量较小、极性较高,其在肝脏生成后通过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完全被肾小管再吸收,不受肝脏功能等的影响,且不受饮食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可以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胱抑素C也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肾功能的评估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视黄醇结合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小型糖蛋白,其与维生素A在体内运输和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肾小管近端对RBP具有较高的摄取和代谢能力,因此RBP也可以作为肾小管功能的指标。在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RBP的排泄会减少,血清中的RBP浓度会明显升高,因此RBP也是一种较为敏感的肾小管功能指标。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方法主要是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来测定血清中的Cystatin C和RBP浓度。通常来说,Cystatin C和RBP的浓度升高都表明肾功能的受损,而且二者的联合检测比单独检测更准确和灵敏。 1. 早期诊断慢性肾脏病 在慢性肾脏病早期,Cystatin C和RBP浓度的升高往往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肾功能的受损,能够提前发现肾功能损伤,避免肾功能不全的进一步发展。与传统的肌酐测定相比,Cystatin C和RBP更早地反映出肾功能的异常,因此可以更早地进行干预治疗,延缓肾功能的进展。 2. 评估治疗效果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是一种低分子量的亲脂载体蛋白,属Lipocalin 蛋白超家族成员。其功能是从肝脏转运维生素 A 至上皮组织,并能特异性地与视网膜上皮细胞结合,为视网膜提供维生素A。RBP 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由于其具有分子量小和半衰期短的特点, 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还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的指标。又因RBP 可特异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因此也是一项诊断早期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 RBP与肾功能改变 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贮积而显示血清RBP浓度升高。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 血清RBP与肾功能相关性好,可以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当肾脏疾患或感染等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RBP 浓度升高,血清RBP 浓度下降。因此尿中RBP 测定是诊断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β2微球蛋白和RBP 均属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小分子蛋白.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小分子蛋白理化特性的深入研究发现, 温度、PH对β2微球蛋白的影响较大,表明在室温或4℃条件下, 正常及异常尿液中RBP稳定性好, 是一个比β2-MG更实用、可靠的肾功能指标。 RBP与肝功能改变 RBP 是由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当肝细胞损伤时,RBP 的合成受到抑制,因RBP 的半衰期为3~12h ,所以它可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的改变。肝病患者血清中RBP显著低于正常人,且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早期血清RBP含量降低较晚期更明显。血清RBP水平能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功能变化 RBP与机体营养状态 因RBP 参与视黄醇的运转,体内的变化也与其密切相关。当视黄醇缺乏时,可改变血液中RBP 含量及抑制肝脏分泌RBP。大量口服视黄醇可导致血液及肝脏RBP 下降[很多疾病(肿瘤、胃肠道疾病、外科手术、长期昏迷等) 可导致机体营养状态的下降。前白蛋白( PA) 、转铁蛋白( TRF) 和RBP 在营养不良或急性时相反应中可迅速下降,故均可作为判断营养状态指标。但三者半衰期不同(RBP 为12 小时、PA为2 天、TRF 为8 天,半衰期越短越灵敏。) ,所以判断营养状态的敏感性依次为RBP、PA、TRF。明血清RBP 水平是反映营养性疾病疗效的灵敏、特异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在早 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 266071; 2.日照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276800; 3.日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 276826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胱抑素C (CYSC)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180名糖尿 病患者据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结果分为三组,单纯糖尿病组60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60人,糖尿病肾病组60人;查体健康人员50人为对照组。检测各组HbA1c、尿RBP及CYSC,分析各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三项检测指标在早期DN组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 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检测指标在DN组也均高于早期DN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检测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在早期DN组和DN组均高于 单独检测。结论:HbA1c、尿RBP和CYSC是早期DN诊断的良好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DN 的诊断和病情控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早期糖尿病肾病 长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可以造成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严重影响肾功能[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病隐匿,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将不可逆转,绝大多数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而当临 床出现肾损害症状时,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发现尤为重要[2]。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8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4-71岁,男 113名,女67名,均排除高血压、肿瘤、感染等影响检验结果的情况;50名查体健康人员 作为对照组,年龄为35-72岁,男32名,女18名,同样排除影响因素。各组年龄和性别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与试剂 罗氏P800生化仪;德赛HbA1c试剂等;宁波瑞源尿RBP试剂等;宁波普瑞柏CYSC试剂等。 1.3方法 1.3.1样本采集 HbA1c采用受试者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尿RBP采用住院人员晨尿,门诊人员晨起后第二 次尿液。CYSC采用受试者早晨空腹静脉血血清检测。 1.3.2检测方法 HbA1c: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尿RBP:免疫透射比浊法;CYSC: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1.3.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由计算确定。

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验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值

胱抑素 C 、同型半胱氨酸、视黄醇结合 蛋白联合检验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 值 【摘要】目的:分析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2018 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早期组和中晚期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Hcy及RBP水平与对照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Hcy与RBP三者联合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0.05)。结论:联合应用CysC、Hcy与RBP 检验,可显著提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效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胱抑素C;联合检验;阳性率;同型半胱氨酸 The Value of Cystatin C, Homocysteine and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ystatin C (CysC), homocysteine (Hcy) and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pided into early stage group and middle and late stage group, 30 cases each. Another 30 healthy people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est results of each index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group, the levels of CysC, Hcy and RB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combined test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早期肾功 能损害的检测 摘要: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后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及甘露醇的剂量、时间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前后尿中RBP含量。结果用甘露醇治疗后尿RBP较治疗前增高(P<0.05),甘露醇总剂量≥500g时尿RBP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剂量的甘露醇能诱发肾功能损害;(2)尿RBP可作为判断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之一。 关键词: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甘露醇;肾功能 中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754(2000)03-0179-02 甘露醇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它进入血液后不易从毛细血管透入组织,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而产生脱水作用。甘露醇起效快、作用强,因此被广泛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但甘露醇可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1~3],因此早期诊断甘露醇所致肾损害尤为重要,近年研究表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是肾功能损害较敏感指标[4]。为探讨尿RBP对早期诊断甘露醇所致肾损害的临床价值以及甘露醇剂量、时间对肾功能的影响,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8年7月~1999年2月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13.3岁。其中脑出血11例,脑梗死21例,均经头颅CT证实。入选标准:(1)无其它严重器质性病变史,如心、肝功能严重障碍、糖尿病等;(2)尿常规及肾功能正常,肌酐(Scr)<133mmol/L。 1.2 实验方法血清尿素氮(BUN)、Scr用7170A全自动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测定,正常参考值;BUN 1.8~7.5mmol/L,Scr 44~133mmol/L。尿RB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由上海亚都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批间差异及批内差异均小于5%,正常参考值为<330μg/L。 1.3统计学处理采用t SPSS进行数据分析),方差 不齐则用t,±s表示。 2 结果 2.1甘露醇治疗前后血清BUN、Scr及尿RBP的变化治疗后血清BUN、Scr及尿RBP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但只有甘露醇治疗后的尿RBP增高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023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023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是肝细胞、小肠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分泌至血液中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与前白蛋白共同和维生素A 的反式视黄醇形式结合、转运,并保护其不被氧化RBP ,还参与胎儿的发育调控。 血浆中的RBP大部分与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游离RBP 可被肾小球滤过,但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重摄取并分解,正常人尿中RBP排量极少并且相对恒定,不受性别、体位、尿液pH值的变化及昼夜间差异的影响,是诊断肾小管损伤及功能障碍的一项比较准确、可靠的指标。 检测方法 RBP主要用各种定量免疫学方法检测,以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为常见。 参考区间 透射浊度法:成人血清RBP :25~70mg/L;成人尿RBP:<7mg/L。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

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注意事项 1.透射浊度法对人RBP 的最低检测限为0.5mg/L,线性范围0.5~126mg/L,批内、批间CV均≤3.5%。轻中度黄疽、溶血(血红蛋白10g/L)血清标本对本法无显著干扰。但脂浊血清有明显干扰,需超速离心获取清澈血清再测定。 2.24小时尿标本留取,标本需要冷藏,如果24 小时标本留取困难,可测定随机尿视黄醇蛋白质/尿肌酥比替代,特别是门诊患者或标本冷藏不便时。 3.如尿中有沉淀或絮状物,检测时需要离心。 临床意义 1.血清RBP升高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在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上,血清RBP与胱抑素C的诊断性能相当。由于血清胱抑素C的广泛应用,以及RBP的肾排泄特点,目前更常检测尿RBP浓度作为诊断近端肾小管损伤标志。 血清RBP升高也见于过量摄入维生素A、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2.血清RBP降低常见于维生素A 缺乏症、低蛋白血症、肝病、甲状旁腺

视黄醇临床意义

视黄醇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 RBP) 是一种低分子量的亲脂载体蛋白,属Lipocalin 蛋白超家族成员。其功能是从肝脏转运维生素A 至上皮组织,并能特异性地与视网膜上皮细胞结合,为视网膜提供维生素A。RBP 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由于其具有分子量小和半衰期短的特点,在肝脏、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中有重要临床意义,又因RBP 可特异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因此也是一项诊断早期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 1 生物学特性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是1961 年由Berggard 在免疫电泳中发现在α2-球蛋白区形成长沉淀线的蛋白质。Kanal 在1969年首次分离纯化了RBP。人血清中RBP 是由单一肽链和小部分碳水化合物组成。电泳迁移率显示是α2球蛋白区,分子量为21000 道尔顿,含182 个氨基酸残基,沉降系数2113~2.30 ,半衰期为3~12h ,等电点pH4. 4~4. 8。RBP 经硫酸乙基葡聚糖层析得到A、B 两个峰,再用二乙氨乙基葡聚糖层析A、B 两部分,分别获得A1、A2 和B1、B2 4 个组份。由免疫扩散法证明RBP 4 组份的抗原性是一致的[1 ] 。 RBP 主要由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每天合成约5mg/kg 体重。它广泛分布在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等体液中。在血液中,RBP 与视黄醇、维生素A、前白蛋白(PA) 按1∶1∶1(mol) 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此复合物可降低RBP 在肾脏的分解及肾小球的滤过。当RBP 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时复合物解离,视黄醇进入细胞内,游离的RBP 由肾小球滤出,大部分由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成氨基酸,供体内合成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泄[1 ] 。正常人血清浓度约为45 mg/L[2 ] 或1161 ±0. 43μmol/L[3 ] ,尿中浓度约为50~70μg/ g. Cr[5 ] 或0115 ±0. 07mg/L[4 ] 或1112 ±6μg/ mmolCr[5 ] 。RBP 体内水平因性别、年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男性高于女性,成人高于儿童,但儿童间无性别差异[6 ] 。 2 RBP 与肾功能改变 211 血清中90 %的RBP 与视黄醇结合形成复合物当RBP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时复合物解离,游离的RBP 由肾小球滤出,大部分由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成氨 基酸,供体内合成利用。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透析治疗时,体内RBP 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急性肾功能衰竭时RBP 患者血清RBP 明显升高,可能与RBP 的结构变化有关。RBP 在体内有多种形式,分别为多肽链C 末端失去1 个残基的RBP1 和失去2 个残基的RBP2 。正常人体内多为RBP1 ,而RBP2 在体内一旦形成,即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当肾功能衰竭时,无法及时清除体内的RBP2 ,从而导致体内的RBP 含量升高[7 ] 。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RBP 升高,约在116 ±9. 3mg/L ,它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高于肌酐。因临床上唯有肾功能衰竭能使血清RBP 增高, 所以可根据尿RBP 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的比例,可判断尿RBP 的增高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减退还是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8 ] 。 212 85 %的RBP 与AP 结合,形成复合物,不能被肾小球滤过,而剩下的15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正常情况下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脏疾患或感染等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RBP 浓度升高,血清RBP 浓度下降[7 ] 。因此尿中RBP 测定是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和疗效判定的敏感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 是反映近曲小管功能的小分子蛋白,其灵敏度、特异性与RBP 非常相似,但RBP 不象β2-M受pH、温度的影响,有很好的稳定性。当pH5. 5 时尿中β2-M 开始快速分解,甚至在膀胱中就已开始分解了。而RBP 在pH4. 5 时仍很稳定。当pH 不变,温度37 ℃时,4 小时后β2-M 仅剩5 % ,而RBP 只减少一半。实验证明RBP 是一个比β2-M 更实用、更可靠的肾功能指标[9 ] 。 刘国明等通过实验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尿RBP 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 0. 001 = ,

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联检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联检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 损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胱抑素C(Cys C)及β2微球蛋白(β2-MG)联检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将选取的125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蛋白尿组(62例)、微量蛋白尿组(63例),另选健康体检人员45例做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血清RB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ys C、β2-MG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结果:微量蛋白尿组血清RBP、Cys C、β2-MG、Urea及Crea含量及阳性率较另外两组高(P<0.05);正常蛋白尿组RBP、Cys C及β2-MG含量及阳性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试验组RBP、Cys C、β2-MG阳性率较Urea或Crea高(P<0.05);两试验组RBP与Cys C联检的阳性率较单项指标高,RBP、Cys C与β2-MG三项联检时阳性率较RBP与Cys C两项联检高(P<0.05)。结论:RBP、Cys C及β2-MG可作为T2DM早期肾损伤诊断的有价值的指标,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cystatin C(Cys C)and β2 microglobulin(β2-MG)in early renal damage.Method:125 case of T2DM were selected.The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of 62 Patients with T2DM was less than 20 μg/min was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the UAER of 63 patients with T2DM was situated between 20 μg/min and 200 μg/min was microalbuminuria group.45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as control group.RBP was tested by the immune turbidimetric method,Cys C and β2-MG were test by particle enhanced immuno turbidimetric assay.Result:The content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RBP,Cys C,β2-MG、ureaand creatinine in microalbuminur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other two groups(P<0.05).The Content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RBP,Cys C,β2-MG in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RBP and Cys C was higher than RBP or Cys C(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RBP,Cys C or β2-MG in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Urea or Crea(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RBP,Cys C and β2-MG in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RBP and Cys C(P<0.05).Conclusion:RBP,Cys C and β2-MG can be used as marker in diagnosi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arly renal damage,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is greater. [Key words] Retinol binding protein;Cystatin C;β2 microglobulin;Type 2 diabetes mellitus;Early renal damage 糖尿病(DM)最严重、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肾病(DN),其起病及演变隐匿,一旦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则会发展至终末期肾病。因此发现早期糖尿病肾损害,引导干预,延缓或逆转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显得尤为重要。近来的大量研究表明RBP、Cys C 与DM关系密切,为此本文检测了125例T2DM患者血清RBP、Cys C及β2-MG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