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

高温高压??→?核聚变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的基本特征 1、物质性—天体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叫天体,如:陨星≠流星体)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运动性—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中心天体:太阳 中心天体:地球 河外星系 地月系 卫星:月球 总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统(行星及卫星)

银河系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仅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而不是整个宇宙。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 1、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3、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 4、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注: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行,卫星绕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 三、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H 、He )。

2.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能量。

3.太阳辐射能量来源:4H He (在聚变过程中亏损了质量转变为能量) 4.波长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0.4~0.76微米(um)之间的可见光部分。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光和热,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

直接能源:生物生长需要的太阳能、沼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 间接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读教材插图1-2-3,分析下列问题。

A .世界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B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a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b .海拔高,大气稀薄 c .云量少,晴天多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结构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它由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太阳明亮的圆盘,是光球层。 2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周期 意义

黑子 光球 11年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

色球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提问:什么是磁暴? 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现象。

提问:极光在夜晚才能观赏到,但为什么只出现在极地高纬度地区?太阳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后,向地球磁场最强的极地高纬度地区运动,并使高层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而发光。

1.3.1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逆;南极:顺)

2.周期 1恒星日 真正周期 遥远的恒星(参照物) 1太阳日 昼夜更替周期(1天) 太阳(参照物)

3.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地球表面各处相等(15°/h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1670×cos 当地纬度 (单位:千米/小时) 二、公转 远日点:7月初 1.轨道:椭圆轨道 近日点:1月初 2.方向:自西向

3.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真正周期 恒星(参照物)

1回归年(365d5h48m46s )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公历1年) 春分点(参照物) 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三、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读教材图1-3-5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23°26′)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一定时期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读教材图1-3-6

注: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入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90°角。如右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判别:

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心。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春分日 3.21 赤道 北移

夏至日 6.22 北回归线 南移 秋分日 9.23 赤道 南移

冬至日 12.22 南回归线 北移 23026′N 23026′S 3.2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22 9.23 12.22 3.21

赤道

1.3.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1.晨昏线(圈)

(1)晨昏线(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其圆心是球心,

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3)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 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晨线(如AC 线所示); 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昏线。

(4)由于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晨昏线(圈)在极圈与极点之间摆动:a 、与极圈相切—夏至日6月22日,冬至日12月22日;

b 、把极圈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

(5)晨昏线(圈)与经线圈:a 重合:二分日;b 交角最大:二至日。交角最大为23°26′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地球表面的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地球表面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二、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1.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同一经度地方时相同。

计算方法:东加西减,每隔15°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每隔1′相差4秒钟。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例1:已知 120°E 的地方时为12时,求110°E 的地方时?

110°E 的地方时=12小时-(120°-110°)×4分钟

=11小时20分钟

例2:如右图,太阳直射A 点,则

A 点地方时为 时,

B 点地方时为 时,

C 点地方时为 时,

D 点地方时为 时。 2.时区

A .划分原因:生活中如果使用地方时,将带来诸多不便,

因为经度只要有差异,地方时就会不同。为了方便,国际上采用全世界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B .划分方法:a 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成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b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7.5W 至7.5E 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

c 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

d 东12区和西12区合为1个时区。

a b c

b c

a

ab 晨线 bc 晨线 bc 昏线 b a c 66°34′N

66°34′S 0° 23°26′N 90°E 23°26′S

90°W 90°W ab 昏线

bc 晨线 ab 昏线 110°E 120°E

12时 ?

C .各时区的时间(简称区时):各区都以该区中央经线(该区正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 即:某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D .计算问题

a 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

方法:中央经线=时区数×15°(东时区对应东经,西时区对应西经)

例3:求东8区的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8×15°=120°E b 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

方法:时区=已知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的值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东经的范围为东时区,西经的范围为西时区。)

例4:110°E 所在时区? 时区=110°÷15°≈7.3=东7区

c 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区时。

例5:已知70°E 的地方时为12时,求东8区区时?

(a )求所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东8区中央经线==8×15°=120°E

(b )求所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2时+(120°-70°E )×4分钟=15时20分 (c )东8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5时20分 d 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例6:已知西5区为6时,求20°E 的地方时?

(a )求已知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5×15°=75°W (b )20°E 的地方时=6时+(75°+20°)×4分钟=12时20分

3.区时的计算

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当所求区时的时区在已知区时的时区往东边走的位置时用“+”,反之用“-”。 注:求两地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大减小;一东一西,两者相加。

4.国家时间: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东8区区时=东8区中央经线120°E 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所在经线116°E 的地方时

70°E

120°E 12时 ?

地球自转方向

零时区 11 西12 10 9 8 8 7 7 6 6 5 5 4 4 3 3 2 2 1 1 11 东12

75°W

20°E

6时 ?

例7:已知北京时间是今天的9点,求伦敦时间、纽约(西五区)时间。

伦敦(中时区)时间=9时-(8-0)=1时纽约(西五区)时间=9时-(8+5)=20时

例8:当北京时间是5月2日10时,求东12区时间?西12区时间?

东12区区时=5月2日10时+(12-8)小时=5月2日14时

西12区区时=5月2日10时-(8+12)小时=5月1日14时

5.日界线:

人文日界线:与180°经线基本吻合,但有弯曲。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人文日界线:

注意: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所在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的部分,剩余部分是旧的一天。

例9:已知北京时间是5与2日10时,求新一天的经度范围?

三、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材图1-3-9)北右南左赤道无

偏转规律:顺着物体初始运动的方向看过去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

应用:北半球的河流冲刷右岸(岸陡),而左岸泥沙淤积;

南半球的河流冲刷左岸,而右岸泥沙淤积(右岸缓)。

因而,北半球的河流右岸适合建港,南半球的河流左岸适合建港。

1.3.3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基本概念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西5区东8区

9时

中时区

零时区11 西12 10

9

9 8

8 7

7 6 6

5

5 4

4 3 3

2 2

1 1

10

11 东12

10时

5月2日

180°

180°

线

180°

120°E

5月2日10时

5月2日0时

180°

新一天的范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正午太阳高度角(H):太阳高度角在正午时达到1天中最大值。

计算公式:H=90-纬距(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如果所求点和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如果不在同一半球,二者数值相加。)

例题1:我国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A.23°26′N B.21°34′N C.25°26′N D.68°26′S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1-3-6或上图理解)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

节气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H)的纬度分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 .晨线时;昏线时夏至日由向南北递减;及

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H达到一年中最值。

北半球:昼夜,昼最,夜

最,北极圈以内出现。

南半球:昼夜,昼最,夜

最,南极圈以内出现。

秋分日由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 .晨线时;昏线时冬至日由向南北递减;及

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H达到一年中最值。

北半球:昼夜,昼最,夜

最,北极圈以内出现。

南半球:昼夜,昼最,夜

最,南极圈以内出现。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

小结:

1.北半球夏半年(春分3.21-秋分9.23):A.太阳直射半球;

B.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C.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2.北半球冬半年(秋分9.23-次年春分): A.太阳直射半球;

B.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C.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3.夏至日→冬至日:A.北半球昼渐,夜渐;

B.南半球昼渐,夜渐。

4.冬至日→夏至日:A.北半球昼渐,夜渐;

B.南半球昼渐,夜渐。

5.极昼极夜范围的扩缩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秋分日→冬至日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极昼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例题2:五一劳动节这一天,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

A.海口B.广州C.北京D.哈尔滨

二、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1)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中纬度四季更替最明显,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全年皆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全年皆冬。(3)我国传统四季(24节气)

2.气候四季春季:3、4、5月

夏季:12、1、2月

北半球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见右图)

2.五带自北向南依次是: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温带与热带的界线:南北纬23°26′;温带与寒带的界线:南北纬66°34′。

例题2: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这一天的日期是左右,

太阳直射在(纬线)上。

(2)图中AC线是线(晨或昏线)。

(3)此刻A点的地方时为点,C点的

夜长是。

(4)这一天,东莞正午人影朝向方。

(5)A、B、C三地中日出最早的是,昼最长的是。

(6)此日,上述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震波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

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

界面深度(千米)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界意义

莫霍面17(35或7)P波和S波的波速突然增加地壳与地幔

古登堡面2900 P波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与地核

3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千米)组成物质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17(地35海7)

2900

岩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顶部:岩石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外地核熔融态,

内地核固态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地球的海陆表面-高空2000~3000千米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

2.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等)、大气水。 (2)按水质可分为淡水和咸水:地球上的水97%以上的是海洋里的咸水, 只有3%的水是淡水。在这3%中,约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 3.生物圈 (1)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2)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全部、大气圈下层、地壳表面(岩石圈上层)。

◆对流层(近地面)大气的逆温现象:对流层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影响: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加剧大气污染。等等。

组成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氧 维持生命活动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吸收红外线) 臭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效应 固体杂质

降水中的凝结核;削弱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

范围

直接热源 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的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17~18KM (低纬度) 10~12KM (中纬度) 8~9KM (高纬度) 地面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m ) 对流(容易成云致雨) 与人类生活最密切,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KM 高空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不容易成云致雨)

天气晴朗,大气稳定(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注:高层大气由下往上分为

a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 热层:高度↑气温↑(氧原子吸收 紫外线而增温)

c 外层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第1课时)示范教案

《水循环》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教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意思?奔流到海后真的“不复还”吗?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循环转化的呢?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 出示图片及资料:“黄河流域示意图”“黄河源流概况” 师:从黄河发源到东流入海都涉及到哪些水体?

生:(可能的答案)涉及到山地冰川、积雪、河流、地下水、湖泊、大气水、生物水、海洋水等水体。 师:黄河水东流入海的动力是什么?黄河水日夜不停的东流入海为什么不会枯竭? 生:(可能的答案)东流入海的主要动力是重力,之所以不会枯竭是因为得到持续不断的补给。 师:黄河都有哪些补给来源?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 师:地下水、湖泊水和黄河水之间是怎样补给的? 生:(可能的答案)地下水、湖泊水和河水之间是互补关系,当地下水和湖泊水的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补给河流,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或是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或湖泊。 师: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两岸的防洪大堤建设,形成了河床高于两岸陆地的“地上河”景观,导致该区域只能是河流单项补给地下水。 师:你能不能绘制黄河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生:分组绘图(图略) 出示图片:“水循环示意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1.上图与你绘制的黄河水循环示意图相比有何区别? 生:(可能的答案)略 2.图中涉及到哪些圈层? 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概括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练习题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练习区·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 ---------轮廓模糊 2.下列事物中,与“天宫—号”空间实验室不属于同—类的是 ( ) A.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 的牙刷 C. 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D. 拖着长尾的哈雷彗星 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4~5题。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 (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 ④⑤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7.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 系 D.地月系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 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 B.观测位置的变化 ( ) C.观测空间的差异 D.观测技术的提高

地球 1 1 5.52 1年23时56分 火星0.11 0.150 3.96 1.9年24时37分 9.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 度 10.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同向性一一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 ( )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行其道,互不干扰 11.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1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 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 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 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 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E F G H S D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第一章地球光照图的判读专题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回答1~3题。 1.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图中C点的昼长为( C ) A.24小时B.12小时 a C.20小时 a D.10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B ) A.太原 a a B.长春 a a C.南昌 a a D.昆明 3.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C ) A.4小时 a a B.10小时 C.20小时 a a D.24小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2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3题,半年后,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4~6题。 4.四幅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C ) A.甲、乙B.甲、丁 C.乙、丁D.丙、丁 5.四幅图中,北京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的是( C ) A.甲B.乙

C.丙D.丁 6.四幅图中,反映一年中上海的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从各图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可推知,甲图表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上海日落时间最早;乙图表示北半球夏季,北极有极昼出现,丙图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丁图表示北极有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 二、综合题 7.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夏至__(节气)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15__时(地方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B__,昼长是__18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45°W)__。 (4)图中ED表示__昏__线,DC表示__晨__线。(填“晨”或“昏”)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__。 (6)A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0°)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3:00__。 综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左图中阴影部分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第1~2题。 1.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B ) A.0°经线B.160°E经线 C.180°经线 a D.20°W经线 2.此刻,地球位于上面右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北京时间分别为( D )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植被(第1课时)示范教案

《植被》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植被生态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丰沛降水。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植被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 出示图片:“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述图中的植物有什么特征?(可以从色彩、高矮、生命周期等方面回答) 生:(可能的答案)植被普遍比较低矮、开着紫色的花、植被看起来比较稀疏、生命期应该很短…… 2.图中的植物是只有一种吗?种类多吗? 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可以看到稍高的暗色灌丛、紫色的花,从资料可以得知,这里的植物不止一种,而是有上百种……

3.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在一起? 生:(可能的答案)可能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一致。 4.说说你理解的植被的概念? 生:(可能的答案)生活在一起的植物…… (板书)一、植被与环境植被 1.植被的概念、分类和形成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简单地说植被就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但是我们要注意,植被并不是各种植物杂乱无章的聚合体,而是在自然环境下,有不同种的植物在一定地段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图中的植被与刚才的“沙漠花海”相比有何相同之处? 生:(可能的答案)它们都是有若干种植物组成的,这些植物都生活在同一区域内。 师: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植被的概念有三个要点:一定的地方、成群共同生长、各种植物的整体。 师:图中植被与“沙漠花海”相比有何区别?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生:(可能的答案)区别,生长地点不同,植物的种类多、颜色绿色为主、叶片大,有树木且树木高大、茂密,生命周期长。因为当地的环境条件更好,热量更充足,降水更丰沛。 师: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植被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描述植被要从种类、分布规律、生态特征等角度入手。而植被的特征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板书:种类、生态特征、分布规律;环境、适应(箭头由“植被”指向“环境”) 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柑橘林景观图 师:两图中的植被在形成原因上有何差别? 生:(可能的答案)自然形成的、人工种植的。 师:我们把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做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做人工植被。 板书:人工植被、天然植被 师:刚才我们看到大雨之后智利沙漠中的出现了花海,那么一种稳定的天然植被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来看图片。(出示某地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的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天象,看日月星辰。后来,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借助于射电望远镜,人们还探测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类型: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行星、人造天体(3)特征:物质的、运动的、独立的

①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一团无定型的膨胀气体。 ②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④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也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明亮的行星 有圆缺多变的月亮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2、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因此,对于每一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都有相应的位置。 简言之: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

地球与月亮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 000多亿颗。直径为10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它们为河外星系。银河星系和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是目前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海水的性质(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盐度分布和密度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遇难事件” 此处使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件 师:“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生:(可能的答案)可能和海水的密度变化有关 师: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今天我们先来了解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

出示图片: “三个地区景观图” 师:图示三个地区海水的温度有何区别?你觉得海水温度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渤海的水温低,三亚和澳大利亚的水温高,受纬度因素和季节的影 响。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为什么不冋季节海水的温度不冋?为什么不冋纬度海水温度不 同?海水的热量从哪儿来呢? 出示图片: “海水热量的收支” 师:海水温度收入和支出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海水温度反应海水的冷热状况, 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 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主要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师:除了太阳辐射和蒸发外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 还要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 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你能不能据此推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生:(可能的答案)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013年1月8日,一艘轮船 从结 冰的渤海湾驶过 春节期间的三亚海滩 圣诞节澳大利亚的海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周宁一中郑正宝 355400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标准解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而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处于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像能力差,对于天体位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难度。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四季的形成原因。同时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及新课标中“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作业要求:以高中地理教材某一册书为例,梳理该册书中的核心概念,并绘制概念框架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势向四周传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去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全球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广义上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 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很快增长缓慢 影响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 力; 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 ③青壮年负担重。 原因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 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 因; 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 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趋缓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4.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 原始型(“高高 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低 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低 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 型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 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 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1:什么是宇宙? 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我们这样定义:宇宙是广袤的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与能量的总称。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1.2:什么是天体系统?地球相对的位置在哪? 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 地月间的距离:38.4万km=3.84*105km 地日间的距离:1.5亿km=1.5*109km 日银间的距离:3万光年*94605亿km=2.83815*1019km

1.3:读图思考: 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黑洞是怎样形成的?怎样理解黑洞? 想要理解黑洞,可以同时了解几种事物的概念,一个是白洞,一个是虫洞,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恒星。 众所周知,一些高质量的恒星,在其爆炸后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超高密度的天体,也就是所谓的黑洞,而黑洞能够将周围包括光等的一切物质吸引,因而我们见到的黑洞是黑色(即没有光线到达眼中)的。 至于白洞,即是与黑洞完全相反的另一天体,虽然两者完全不同,但却紧密相关,而这时,就涉及到了虫洞这一概念。 所谓虫洞,便是在我们所熟知的三维世界外的物质。如果我们把三维世界看成是一张纸,则虫洞便是由一张纸通向另一张纸的通道,至于黑洞跟白洞,便是这一通道的两个端口,即黑洞是入口,白洞是出口。 当然,在虫洞的两端的确会出现两个白洞或者两个黑洞的情况,这时,这一虫洞内的物质只会不断增加,而进入其间的物质却无法逃脱出去。可虫洞是极不稳定,虫洞的存在,需要宇宙中大量的负能量给予支持。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活动 2.1.1:试运用图1.4和表1.1,说明行星的运动特征。 2.2:通过这些比较数据,同学们看一看,地球的质量是不是最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