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发展战略】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发展战略】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五、半导体篇

——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迅猛的产业,微电子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另一个是软件技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半导体元器件的技术突破,每一代更高性能的集成电路的问世,都会驱动各个信息技术向前跃进,其战略地位与近代工业化时代钢铁工业的地位不相上下。

当前,世界半导体产业仍由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日本欧洲紧随其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迅速发展。台湾地区半导体工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代工中心,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

我国的微电子科技和产业起步在50年代,仅比美国晚几年。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体制的缺陷和其间10年“文革”,拉大了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进入80年代,我国面对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巨大反差和国外对我技术封锁,我们没有能够在体制和政策上及时拿出有效应对措施。国有企业无法适应电子技术的快节奏进步,国家协调组织能力下降,科研体制改革缓慢,以致1980~1990年代我国自主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努力未获显著效果。

“市场‘开放’后,集成电路商品从合法、不合法渠道源源涌入,集成电路所服务的终端产品,以整机或部件散装的形式,也大量流入,但人家确实考虑到微电子的战略核心性质,死死卡住生产集成电路的先进设备,不让进口,在迫使我们落后一截,缺乏竞争力的同时,又时刻瞄准我们科研与生产升级的潜力,把我们的每一次进步扼杀在萌芽状态,冲垮科技能力,从外部加剧我们生产与科研的脱节,迫使我们不得不深深依赖他们。……我们的产业环境又多多少少带有计划色彩,不能很快与国际接轨,其中特别是对微电子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科研体制等,又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得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活力”。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但其规模仅占世界半导体子产业的1%,仅能满足大陆半导体市场的不足10%。即使“十五”期间各地计划的项目都能如期实施,到2005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世界上的份额,顶多占到2%~3%。自己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企业规模小、重复分散、缺乏竞争力,基本上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附庸,自己的产业体系还没有成形。

我国半导体产业如此落后的现状,使得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建筑在沙滩上”。在世界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如不努力追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对我国未来信息产业的升级和市场份额的分配,乃至对整个经济发展,都可能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形势逼迫我国必须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十五”计划中,加快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被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国际高科技产业的步伐,一般都会面临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的障碍。高科技的产业化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和产业的紧密结合,以及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而这些都不是单个企业所能跨越得过去的。在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到有效调动资源的情况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和扶持是必需的。构建具有较高透明度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助于鼓励高科技民营企业进入电路设计业领域,鼓励生产企业走规模化和面向国内市场自主开发的路子,形成产业群体。

1许居衍院士,2000年。

要打破部门界限,整合全国力量,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快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要重视子人才培养,稳定人才队伍,吸引国外优秀微电子人才。

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以及市场定位、技术路线等方面,需要有战略性的决策和通盘的政策考虑。政府坚定明确的发展政策,合理的投资融资方式,灵活高效的企业经营方式和能够鼓励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是产业得以成长的必要条件。

半导体:信息时代的制高点产业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是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又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真正的技术革命时代,而微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是这个革命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微电子技术是在半导体材料上采用微米级线度加工处理的技术。其主体产品集成电路(也就是半导体器件的主体),构成电子产品的核心硬件。20年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预测信息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这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今天梦已经成为现实。正是微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大规模应用,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

半导体是信息时代的基础产业

正如钢铁、机械、电力是大工业时代的基础工业,半导体工业可说是是信息经济时代的基础工业。

首先,半导体是电子信息整机产品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部件。当今从世界范围看,GDP 每增长100-300元,需要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和1元集成电路产值的支持。200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总额约1~1.4万亿美元,2005年将达到2.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所以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称“美国半导体工业是美国经济的倍增器”,韩国称其为“工业粮食”。据有关资料测算,如以单位质量钢筋对GDP的贡献为1计算,小汽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为1000,集成电路为2000。

半导体的巨大价值还表现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例如,仅对我们全国各行业的风机、水泵(总耗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36%)采用变频技术进行改造,每年的节电量等于3个葛洲坝电站的发电量,对全国白炽灯的1/18进行节能改造,所节省的电能,相当于3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所以有人提出,以半导体产值占GDP的0.5%作为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一个指标。

近20 年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迅猛扩张。半导体世界市场容量每5年翻一番。1999年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1570亿美元,2000年已达到1950亿美元。2如此推算,预计2012年,世界半导体产值1万亿美元,支持6-8万亿美元的电子设备产值,30万亿信息服务业产值(大约等于1997年全世界GDP总值)。

半导体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半导体制造技术在美国起步时,首先是用于军事目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了民兵导弹、阿波罗导航计算机以及W2F飞机数据处理器三大工程,将

2这是我国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数字,据国际半导体协会公布是2030亿美元。

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提高了100倍,也促进了器件基础(设计、工艺、测试评价、组织管理)的完善,半导体产业由此跨入大规模生产的门槛。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所谓“现代高科技战争”的概念,首先就是信息战、电子战。国家间军事实力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是系统能力和芯片实力的较量。当今先进国家中,军舰、战车、飞机、导弹和航天器中集成电路的成本,已分别占总成本的22%,24%,33%,45%,66%。

所以,对于象我们这样的的大国、掌握微电子核心技术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需。通用电路即使可以靠国际购买,也难以保证安全,专用电路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否则将被别人卡住脖子,没有任何安全感。关键芯片和软件技术上的过分落后,战时就会变成聋子瞎子。奔腾Ⅲ微处理器被安装了“后门”,无密可保,连INTEL自己都承认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

所以,掌握微电子先进技术,关系到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国家安全。没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体系,也不能说掌握了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命脉。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其高度重视,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集成电路中长期发展计划,以期争夺未来世界竞争的主动权。

全球化的产业和垂直国际分工

当代半导体产业呈现典型的全球性垂直分工性质。

美国是当今世界微电子技术进步的先驱,以其经济、科技实力和高强度创新机制,稳居全球领导地位,处于半导体产业链条的顶端。1987-96年,美国半导体工业年增长率15.7%,3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该国GDP增长部分的65%以上与微电子技术有关。在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中,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垄断技术的局面,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

19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省半导体工业的年增长率达到30%,6倍于GDP增长率(5.6%)。其总产值已占其GDP的5%,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其信息产业规模在1996年即已达世界第三位。

相比之下,我国大陆近年来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占世界份额不到1%,只能满足国内15%左右的需求;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这是我国微电子技术长期落后的集中反映。这种状态是不能令国人满意的。

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由于其重要战略地位,半导体产业从来就是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延续10年之久的美日半导体贸易战就是著名的案例。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比美国晚了将近10年。1970年代,日本政府认定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战略价值,制定了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官产学研协同搞技术攻关,及时抢占了新一代关键设备这个制高点,瞄准工业控制和消费类电子这两个市场空档,在国际市场奠定了可与美国比肩的半导体强国地位。

到1980年代末,日本的半导体国际市场份额一度超过了美国,以致1990年的海湾战争,美国导弹中的很多核心芯片,都不得不依赖日本货,这使美国人感到,日本半导体芯片已威胁到美国的产业利益和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一贯标榜奉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原则的美国,毫不犹豫地拿起贸易壁垒和产业政策这两个武器,抵制日货,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用市场保护、税收信贷优惠、政府资助组织企业研发等典型的“通产省”式手段,大力扶持本国半导体产业。经过大约10年的贸易战,终以美国夺回主动权告终(当然,美国的“通产省”政策只是美国半导体重新称雄的原因之一,硅谷机制是日本所缺乏的)。这充分

说明即使是在自由度很大的市场经济下,国家的必要干预,对产业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说,半导体产业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国家间竞争的背景,也是发达国家对其他后进国家保持技术优势的重要筹码。直到今天,美国可以将部分通用电路的制造技术转移海外,但始终努力保持CPU等尖端芯片的技术优势。

半导体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半导体的市场竞争性既源于芯片在信息产业中的核心与基础地位,又跟微电子的技术创新特点和高竞争性有关。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电子系统升级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引发了同行在人才与资金上的剧烈竞争,并因此推动了产业的国际化。

一日千里的微电子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的数字集成电路,是将大量逻辑电路蚀刻在半导体芯片上,电流通过“门电路”时以高、低电位实现逻辑运算。

微电子有两个著名定律,即“器件按比例缩小定律”和“摩尔定律”。

“器件按比例缩小原理”。MOS器件的横向纵向尺寸(沟道长、宽度等横向尺寸和栅层厚度、结深等纵向尺寸)按一定比例K(K-1.4)缩小,单位面积上的功耗可保持不变;这时器件所占的面积(因而成本)可随之缩小K2倍,器件性能可提高K3倍。所以器件越小,同样面积芯片可集成更多、更好的器件,还降低了器件相对成本。这是摩尔定律的物理基础,也正是这种物理特性,刺激了加速的技术创新。

摩尔定律指出,芯片集成度每18-24个月增长一倍,价格不变,或者说器件尺寸每三年缩小K倍,技术整体更新一代。现在这个规律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指南(roadmap),“这种把技术指标极其到达是限准确地摆在竞争者面前的规律,就为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永难喘息’,否则就‘永远停息’的竞争法则”。3

最近30年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经历了10代。1970年,存储器容量只有1K,线宽10微米。现容量为1G、线宽0.18微米存储器将投入批量生产(2001年)。

1991年,日立公司宣布64M DRAM,在10×20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上,集成1.4亿只晶体管,集成密度达到70万管/平方毫米,1.5伏电压,功耗44毫瓦,寻址时间50纳秒。

目前主流加工技术是8英寸硅片,0.25微米线宽。12英寸硅片0.18微米已经批量生产。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14年,半导体芯片加工技术将达到18英寸硅片、0.035微米特征尺寸(线宽)。当集成电路线宽达到0.1微米及以下,标志着半导体制造技术及器件、工艺理论随之全面进入纳米领域。硅基芯片的微细加工技术将可能到达极限。届时,微电子的基础理论、材料技术和加工技术都可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我国专家预测,21世纪微电子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将继续缩小,与硅CMOS相关的器件物理、电路结构和材料体系将不断创新,但由于长期的科研投入,其产业能力和知识积累决定了硅基工艺在21世纪内仍起骨干作用。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仍将以硅为主流;

·随着加工工艺向深亚微米、设计工具从逻辑级向系统行为级描述发展,集成电路(IC)将发展为系统芯片(System on a Chip, 即SoC),在一块集成电路上可以集成108-109甚至更多的晶体管,实现功能强、速度快、功耗低的系统;

3许居衍,2000年。

·微电子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将产生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重大经济增长点。微机电系统(MEMS)和DNA生物芯片便是微电子与其他技术成功结合的典型范例。4

产业的技术构成

半导体是典型的技术主导型产业。制造技术(工艺)的更新、更高性能的设备研制开发,则扮演着技术先导的角色,是微电子技术中的制高点。

半导体产业包括设计、前道加工、测试、封装、销售等环节。包括超净(厂房),超纯(水),超微细,超精度等内容。其中前道加工工艺技术(微细加工)是核心技术。微细加工的技术水平成为半导体产业进步的特有表征。

随着微细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当前到了亚微米、深亚微米阶段),以及电路结构越来越复杂,导致加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多层布线、三维结构等):制造工序由以前的几十道发展到400余道,同一硅片上光刻次数已增加到15-20次之多。

加工尺寸已缩小到光波长范围,开发应用电子束制版,深紫外光投影光刻,等离子刻蚀,激光刻蚀,精密离子注入搀杂,超微结构技术等。

加工工艺的复杂化对支撑产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的专用设备和新原料,形成“一代产品,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材料”节奏分明的发展关系。5

资料来源:马宾:《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与发展》,1996

因此,半导体制造需要极其严格的管理。数百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成品率哪怕降低0.1%,总成品率就会大幅度下降。

产业经济的特点

半导体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是高强度投入和高强度技术创新、高风险、高收益和和高度国际化。

·半导体芯片越做越小,投资越来越贵。市场容量平均每4-5年翻一番,投资额也是4《关于加快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建议》,2000年。

5支撑产业的主要构成大体如下:

材料:单晶硅片(或其他半导体基础材料),超纯气体,超纯用水,各类化学药品

设备:光刻、刻蚀、分子外延、离子注入、溅射、化学气象成长、封装等

仪器:显微、测试…、

厂房:超净厂房。

平均每4年翻一番。1970年代的3英寸线,投资额仅0.25亿美元,现8英寸线投资额10亿美元,12英寸线投资额20-30亿美元。全球平均,历年设备投资占历年销售额的20%以上。

·20年来,芯片产量和性能成千万倍提高,而芯片平均售价只有轻微上涨,所以巨额设备投资必须靠大规模量产才能收回。设备折旧期至多5年,故芯片制造成本中,设备折旧费和在制品占用资金占了主要部分。这既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同时也造成全球市场在扩张中的周期性波动(所谓“硅周期”)和贸易摩擦。

·由于研发与生产线投资费用越来越高,为分担风险,分享利益,世界上各大公司共同组成国际行业协会,颁发发展路线图,合作进行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如美国的SEMATECH(半导体工业协会),SIA(半导体制造协会),欧洲的IMEC等。

·半导体产业和软件产业一样,人才和知识是最重要的资产。产业各环节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而产品的不断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又推动高科技人才薪酬的上涨,推动了国际性的人才竞争。

这就是多年来摩尔定律赖以实现的高强度的“创新竞争”机制。跟上这一竞争节奏得以生存发展;停滞就意味着淘汰出局。

韩国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经验

半导体产业和其他高科技产业一样,后进国家(地区)在这一领域要实现追赶,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这几大障碍,这是必须跨越的门坎。而微电子技术的高强度创新以及投资特别巨大的特点,这几个障碍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半导体产业,继日本的赶超之后,实现成功追赶的的典型范例是韩国和我国台湾。韩国采用类似于“日本模式”的跨越路径,政府选定重点大企业集中扶持,企业则选准存储器制造这个高起点产品,筹集巨资,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大力吸引海外韩裔高级科技人才回国,组织自主开发。如此,韩国几个主要的电子企业用较短的周期掌握了关键的设计和工艺技术,开发出足以国际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系列。韩国的跨越式发展中,强烈的赶超意识和团队精神,对聚集人才、合作攻关的作用不可忽视。而获得高级人力资源是提升本国技术水平、缩短技术差距的主要因素。

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其管理层通过产业鼓励政策和营造开发区,提供稳定优良的创业环境(包括著名的新竹工业园区),吸引海内外投资者,以国际代工(foundry)为基本市场定位,经逐步积累,形成加速发展。台湾当局通过对关键技术研发的资助和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重视、鼓励与美国产业聚集地(尤其是硅谷)的技术交流和跨洋合作,吸引华裔企业家和科学家,前来创建集成电路代工企业和设计公司。当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则工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韩国和台湾实现微电子技术跨越的共同有利因素,是获得高级制造设备、跟进国际技术发展比较容易,而面临的共同障碍是本地市场相对狭小。韩、台企业主要得益于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克服市场障碍。

韩、台的实例说明,后进国家(地区)被排除在国际性的高科技领域之外或被置于产业链底层的态势,并非永恒和“必然规律”;问题在于是否真的想搞,和怎样利用有利条件或创造条件,跨过上面所说的“四大门坎”。所谓追赶,就是全面提高本国(地)微电子科研水平、形成自主产业体系,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不是提出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为了跨过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门坎,要求高强度的技术引进,要求有效动员本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周期,否则将掉进“引进陷阱”而不得自拔。

这也是韩国、台湾成功经验的核心之所在。

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我国大陆半导体工业:起大早,赶晚集

30多年来,我国微电子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的自主研发创业时期(1965~1978),和改革开放后的引进、提高、和和重点建设时期(1979~)。

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于1950年代。1965年,我国已自主研制成第一块硅数字集成电路,仅比美国日本晚了几年,而且势头不亚于同处于半导体发展初期的美国。在外部封锁条件下,我国半导体产业,按照军工主导、科研创新带动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国家曾组织三次全国规模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大会战,以逻辑电路、数字电路为主,主要为计算机配套,开发出了自己的109、130、220、370计算机系列。而且自主开发出配套的设备、仪器、原料,形成了生产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时,微电子科研生产领域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职工,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

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耽误了10年。我们搞“文革”的10年,正是美国在半导体制造技术获得全面突破和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时期。由于封闭的外部环境,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半导体科研和生产工艺发展长期停滞,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外巨大的技术优势,我国半导体发展模式经历了重大转型。由过去重基础、科研先导模式的“惯性延伸”(1978~1984),引进尾追(1985~1989),逐步演

变为目前的三资为主(1990~)的发展局面。6

分散引进,33条生产线不见成效

“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初,我国科研队伍继承了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努力追赶国际水平。中国科学院北京、上海两个半导体研究所,于79年试制成功4K存储器,1980年就做出16K,1985年做出了64K存储器。但是,在巨大的进口潮冲击下,1980年代后期停止了在通用电路方面的追赶(256K存储器的研发计划被搁置),转而走技术引进的路子。

1984年是我国的“引进年”。在大量进口汽车、大量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的同时,各科研、制造单位和大专院校,大量引进半导体器件生产线。从1984年到“七五”末期,先后共引进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按每条线花费300-600万美元,推算共用汇1.5亿美元)。

但是,由于当时“巴统”的禁运政策,引进设备基本上都是已经淘汰的,有的不配套,达不到设计能力,只有1/3可以开动。而且,企业急功近利,只讲生产不重消化,少有明确的消化吸收方案,也缺乏资金保障。7由于引进前对企业实际承受能力、环境条件支撑能力分析不够,再加上管理不善,产品难找销路。结果,“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么弄,亏本了。弄到后来进不来人了。到后来,比起周围都落后了。…”8

所以,这33条线绝大多数没有发挥作用。据说到今天还在运营的只剩下一条线(中国6许居衍,2000年。

7马宾,1996年。

8(邹世昌院士,2001年3月访谈。

科学院的一条),其他不是当废铁卖掉,就是承包给外(港、台)人经营,失去了控制权。

国家对治理电子工业的“散”“乱”问题,为振兴我国电子工业,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82年,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大办);1983年提出“南北两基地加一点”的战略(沪苏浙为南基地,京津沈为北基地,一点即西安),以扭转多头引进,重复布点;出台针对集成电路等四项产品的优惠政策;“七五”期间推行“531”战略(推广5微米,开发3微米,组织1微米攻关)。1990年起实施“908工程”等等。今天回头看,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一定作用(如没有这些措施,情况可能更不妙),但并没有缩小我国和世界水平的差距。

“908”项目:从决策到投产用了7年

1978年,无锡742厂(今华晶厂)投资2.8亿,从日本东芝引进全套彩电用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5微米技术),1982年起投产,1985年国家验收通过。华晶的全套引进在当时是比较成功的项目。

为改变我国当时只具有5-3微米线宽集成电路技术能力的落后状况,1990年8月,国家决定投资20亿人民币,上马“908工程”。包括一条6英寸生产线(最后定在华晶厂),一个后封装企业,10个设计公司,还有6个设备项目。目的是加强华晶已有型号并扩大1微米集成电路的生产(后又增加了亚微米技术),并“从此贯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将IC 之根扎在中国国土”。9

“908工程”吸取了“33条线”教训,强调了集中投资。但是,在实际上马过程中,仅仅立项就用了4年(1994年立项才获批准),突出暴露了我国决策机制之迟缓,不能适应高科技产业快节奏发展的弊病。

据反映,当时有关各方面在选点问题、产品选择(上通用电路还是专用电路)等问题上,各有关方面意见不统一,协调困难。同时又面临美国对我出口设备封锁,引进过程中被奸商坑骗,蒙受巨大损失(关键设备被美国海关无理扣押)。致使无锡华晶厂至今背着沉重历史包袱,时刻面临因债务过大而被上级“转卖”的威胁。当时的方针是要搞中外合作,由于找合作方困难拖延时日(不敢自己搞设备),最后还是引进一条二手的6英寸生产线。直到1997年左右才建成。

新加坡的CHA TER公司也是1990年开始引进生产线,两年建成,三年投产,到今天已经成为国际著名半导体公司。我们从立项到建成投产,用了几乎7年时间,投产之日即是技术落后之时。技术已经前进了几代。新建的0.8微米生产线,改制称为“上华公司”,承包给香港人,最近两年经营状况良好。

“909”的成功,增强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界的自信

20多年来,我国半导体领域从争相引进、无所建树到“人财两空”,以致到后来谁都说“半导体不是好玩的”,“几十亿扔进去听不到响”,“上头一听半导体就头大”。直到今天,信息产业部主管电子产品的领导还表示“我们搞半导体的,不敢把话说满”。直到“909”项目的成功,才使我国半导体产业界恢复了一点自信。

“909”项目,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由国家主导的半导体制造项目中最成功的一个。

该项目1995年立项,共投资100亿人民币,其主体是一条8英寸,0.35微米的生产线(华虹NEC),其设备的先进性达到同期国际水平;另外还有若干集成电路设计公司。1997

9马宾,1996年

年开工建设,按照国际标准,18个月即建成,1999年底试投产,一年多来运行情况较好。在尚未达产情况下,2000年底,产量达到2万片,全年销售额17亿,利润3亿。909试投产当年赢利,在国际上也不多见。主要代表产品是64M随机动态存储器。目前正在试生产128M随机动态存储器。

“909”是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基础上,由国家集中组织,一次性大规模投资取得的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产业化的两个门坎——自主工艺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没有跨过去,仍选择了与日本NEC合资(我方占72%股份,日方占28%股份)。合作协议规定,由日方人员主管5年(任董事长),5年后移交中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条先进生产线的(技术和营销)控制权目前还没有在自己手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鉴于我国在国际半导体产业目前所处的位置,“909”项目毕竟体现了我国产业的重大进步。饭总要一口一口吃。“909”引进了国际当今主流技术和装备,具有资产控制能力,为培养自己的队伍创造了极好的平台。正是“909”的成功,为上海和华东地区形成新兴半导体产业群落带来了大好契机。

象“909”这样由国家作为投资主体花大钱投资一个项目,对产业界来说实属难得的机遇。这样的机遇以后也不会多。所以,确实要珍惜这个平台,消化先进技术、培养好队伍,实现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跃迁。

“我们希望,华虹NEC能证明,半导体在大陆上是可以玩的。不会钱投进去收不回来的。只要你这条路走通了,民间资金,国外资金就会投向半导体产业。…华虹NEC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界,起了一个先导作用”。10

半导体设备长期被外国卡脖子

半导体产品平均3年更新一代,加工技术也随之升级,所以,半导体支撑产业——制造设备、测试仪器和原材料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其中设备更是产业的要害和咽喉。掌握了制造设备的创新能力才算到达了行业的制高点。

在国际半导体界,关键设备的研制能力完全被美日欧洲企业所控制。韩、台、新加坡尽管芯片制造能力(主要是工艺)很强,但也没有开发关键设备的能力,基本依赖进口。当前,鉴于设备投资已达天文数字、并且还在按几何级数递增,国际半导体界开始走联合研制的道路(如SEMA TECH,IMEC),但我国在制造技术方面还是“幼儿园”水平,故没有真正进入这些国际组织。

长期以来,我们在半导体领域的引进,受到来自西方的严格封锁、限制或遏制。“巴统”对我禁运清单中,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一向列在首位。冷战结束、巴统取消后,西方仍对向我国半导体技术的出口实行严格限制和封锁,力图对我保持2-3代的技术优势。

胡启衡(前国家科委副主任)曾说,外国人在电子信息方面,对我们实行“围而不歼”。我们没有掌握的技术,他们不卖,但一旦我国自己研制出来,外国马上通知,这种产品和技术可以卖给我们,以抢占市场,把我们的新产品扼杀在襁褓之中。这种例子20年来来举不胜举:

“1981年前,卡特政府在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方面对我国禁运。1981年,我接近/接触式光刻机在国内通过鉴定,1982年美国即向我出售接近/接触式光刻机.。

“1984年,我们研制出图形发生器,同年美国GCA出售3600、3696机给中国。

“1985年,清华、电子部某所鉴定投影光刻机,同年美国放宽这类设备的禁运。

“1985年4月,700厂平板等离子刻蚀通过鉴定,85年下半年等离子干法刻蚀开禁。

“1986年,我国64K DRAM研制成功,美国同年10月对华出口放松3微米技术。当10邹世昌(华虹NEC副董事长)访谈,2001年3月。

时我国未掌握2微米技术设备和4英寸硅片3微米的整条生产线,谈判持续8年未放行。

“电子部某所要引进256K技术,外国一直不给我们。国防科工委,科学院研制就要成功了,它们就给了。

“某所引进光刻机,不给,沈阳仪器厂第一代、第二代做出来了,就开始给我们”。11没有自己的设备技术能力,虽然引进了设备,但没有材料,备品、备件,还要用大量外汇购买。而且零备件的严重短缺和不能及时供应,成为产业一大障碍。“买不到,买不全,买不起,买不完。买了也用不起”。有的厂请外国专家维护服务,人家一上飞机就开始计算人工费,1小时80美元。

面对国外长期的严格技术封锁,国家计委曾将关键微电子专用设备列为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10年中研制出各型光刻机、电子束曝光机、掩膜缺陷自动检测系统等多种关键设备。今天,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制造0.5微米级的各类关键设备,应该可以适应中低端生产线的投资需要了。这说明我们在电子高技术设备方面是有一定自主开发能力的。(各类微电子光学设备都有共同基本技术,形成若干中技术含量很高的模块,有很强的传统性,技术集成性。国外在某一项或几项单元技术上获得创新知识和突破,即产生新一代设备)。

面对跨国公司对半导体设备的垄断,和国内产业界对外国设备的依赖,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设备制造业自生自灭。“尽管对外开放,并不能获得所需的技术,外界对我们放松程度时机,取决与我自身的技术进展程度,没有自己在设备方面的工作,引进谈判的基础都没有”。12

但是,由于我国财力有限,技术难度大,受工业实力和工艺支持的制约,以及力量分散等原因,导致攻关研制周期长(5-8年),实用化程度低(多数只停留在出1-2台样机阶段),追不上国际进步的速度,也难以适应企业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因缺乏统一计划协调机制,使用单位热衷于引进中低档专用设备;引进设备后也难于作为研究消化对象(不论部门内还是部门之间都是如此)。

引进“33条线”时期,就已经严重冲击了自己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此后一代复一代的引进,许多企业掉进“引进陷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使我们在产业整体落后国际水平数代的情况下,仰赖洋人的“恩赐”,亦步亦趋。

面对国外强大技术优势和遏制,我国半导体支撑产业面临两难境地。由于缺乏有效应对措施,政府主持的官产学研结合攻关机制的效能明显降低。自主创新能力因“研究无依托,投资无回报,开发无市场”,逐渐萎缩。综合科技水平,比西方落后15-20年甚至更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纳入跨国公司的范畴中的发展(所谓“融入世界经济”)。从“以市场换技术”,演变到“以市场换资金”,结果技术、市场都在外商手里。

我国整体电子信息市场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从1990年代以来持续快速扩张,尤其是计算机、电信、互联网在城市中呈爆炸性的增长。在这10年中,我国电话普及率从4%左右扩张到20%;移动电话从80年代的一片空白到2001年的1亿用户。但是,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低附加值的装配业水准上。其原因,就是电子产品整机的核心部件——半导体芯片,自己无力满足。

百条彩电生产线和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比较

许多人喜欢用80年代引进数百条彩电、冰箱生产线,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强大的家电企业并占领市场份额,来证明市场机制、自由竞争即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准的观点,以及“自由竞争下重复建设的浪费,小于集中投资下行业垄断带来的社会成本”的

11马宾,1996年。

12《技术引进,国产化和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董大为。

观点;并以此为论据反对借重国家政策的力量,集中财力和组织力量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必要性。

但是,学术界很少有人提起1980年代集成电路分散投资、重复建设,最后落得两手空空的历史(在数控机床领域中也有相同的案例)。“引进百条彩电生产线”和“引进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说明了什么?

“彩电生产线”基本上是装配线,使用简单劳动即可(关键在生产管理);后者是需要多项产业和高科技支持的技术密集型生产;一般来说高科技产业需要科研——生产各环节多部门的有效配合,需要更大的研发成本,而这正是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对于技术含量不同的产业来说,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的门坎是不一样的,门坎太高,单个企业无法跨过去。遗憾的是,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多经济学家至今没有给予认真的注意。

中关村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可以占领大部分计算机市场的份额,但计算机利润率只有3%,而英特尔连续多年纯利润率在30%以上。我国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只要质量过关,能饱满生产,利润率也在20%左右。但是,被看好的国产手机生产行业,2000年国内11个厂,只有两个企业赢利,原因就在于芯片依靠进口,被人家卡了脖子,芯片和软件进口成本已接近进口整机成本。现大量使用的各种IC卡,当初我们不会做的时候,进口一个卡5元,后来我们会做了,老外降到3元,现在大批量供应,他只好降2元左右

所以,业内专家大声疾呼:我国微电子领域这种状况,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础“建在外国的领地上”,严重受制于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这种现状非改变不可。

产业构成、供需情况和整体差距

产业的构成

1980年前,我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包括设备、原料、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科研和生产体系,主要分布于原电子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和航天部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大规模引进消化和90年代的重点建设,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包括已稳定生产的7个芯片生产骨干厂、20多个封装企业,几十家具有规模的设计企业以及若干个关键材料及专用设备仪器制造厂组成的产业群体,大体集中于京津、沪苏浙、粤闽三地。

我国历年对半导体产业的总投入约260亿元人民币(含126亿元外资)。现有集成电路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技术转让,其中相当部分集成电路前道工序和封装厂是与美、日、韩公司合资设立。其中三资企业的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88%(1998年)。民营的集成电路企业开始萌芽。

设计:

集成电路的设计汇集电路、器件、物理、工艺、算法、系统等不同技术领域的背景,是最尖端的技术之一。我国目前以各种形态存在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设计中心等约80个,工程师队伍还不足3000人。2000年,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额超过300万元的企业有20多家,其中超过1000万的约10家。超过1亿的4家(华大、矽科、大唐微电子和士兰公司)。总销售额10亿元左右。年平均设计300种左右(其中不到200种形成批量)。

现主要利用外商提供的EDA工具,运用门阵列、标准单元,全定制等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并开始采用基于机构级的高层次设计技术、VHDL,和可测性设计技术等先进设计方法。设计最高水平为0.25微米,700万元件,3层金属布线,主线设计线宽0.8-1.5微米,双层布线。

13

目前,我国在通信类集成电路设计有一定的突破。自行设计开发的熊猫2000系列CAD 软件系统已开发成功并正在推广。这个系统的开发成功,使我国继美国、欧共体、日本之后,第四个成为能够开发大型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系统的国家。目前逻辑电路、数字电路100万门左右的产品已可以用此设计。

前工序制造:

199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投资实施“908”、“909”工程,形成了国家控股的骨干生产企业。其中,中日合资、中方控股的华虹NEC(8英寸硅片,0.35-0.25微米,月投片2万片),总投资10亿美元,以18个月的国际标准速度建成,99年9月试投片,现已达产。该工程使我国芯片制造进入世界主流技术水平,增强了国内外产业界对我国半导体产业能力的信心。

在前8家生产企业中,三资企业占6家,总投资7.15亿美元,外方4.69亿美元,占66%。

目前芯片生产技术多为6英寸硅片、0.8-1.5微米特征尺寸。7个主干企业生产线的月投片量已超过17万片,其中6~8英寸圆片的产量占33%以上。

资料来源:《1999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P65。浙江友旺(士兰)公司正成为第七个骨干集成电路企业。

目前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2000年,七个骨干企业总销售额达到56亿元人民币,利润7.5亿元,利润率达到13%。同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销售额5800亿元人民币,利润380亿,利润率6.5%。

封装:

由于中国是目前集成电路消费大国,同时国内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相对便宜,许多国外大型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集成电路封装厂。

国内现有封装企业规模都不大,而且所用芯片、框架、模塑料等也主要靠进口,因此大量的集成电路封装产品也只是简单加工,技术上与国际封装水平相差较远。主要以DIP为主,SOP、SOT、BGA、PPGA等封装方式国内基本属于空白。

集成电路封装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低,投入也相对较少(与芯片制造之比一般为10:1)。我国目前集成电路年封装量,仅占世界当年产量的1.8%~2.5%,封装的集成电路仅占年进口或消耗量的13%~14.4%,即中国所用85%以上的集成电路都是成品进口。

2000年,我国集成电路封装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13陈文华,1998年。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各自研制发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之后,发展极为迅猛,从SSI(小规模集成电路)起步,经过MSI(中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发展到现在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最近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发展到将来的GSI (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届时单片集成电路集成度将超过10亿个元件。 1959年,天津拉制出硅(Si)单晶。 1960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建立工业性专业化研究所――第十三所(河北半导体研究所)。 1962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镓单晶(GaAs),为研究制备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打下了基础。 1962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 1963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制成硅平面型晶体管。 1964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8年,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至1970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IC产业中的“两霸”。 196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MOSIC)。拉开了我国发展MOS电路的序幕,并在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第24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878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七十年代初,IC价高利厚,需求巨大,引起了全国建设IC生产企业的热潮,共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建成,四机部所属厂有749厂(永红器材厂)、871(天光集成电路厂)、878(东光电工厂)、4433厂(风光电工厂)和4435厂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我国彩电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5

中国彩电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大国。本文对中国彩电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彩电业前景广阔,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特别是中国彩电将从模拟到数字化过渡,数字电视的广播和接收将成为彩电增长的新动力,彩电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从彩电出口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彩电生产的战略转移以及我国彩电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也促使我国彩电企业不断扩大出口。 关键词:彩电市场数字电视高端彩电 前言:从1979年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至今的20多年,中国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平均以每年35.9%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这也为中国彩管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城镇家庭的彩电保有量已突破100%,加上中国农村市场需求增长量明显慢于中国彩电企业产能增长速度等方面的原因,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彩电市场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特别是2000年,彩电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 进入21世纪,由于彩电出口的带动,中国彩电产销恢复增长态势。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2002年我国彩电产、销及出口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1%、29.3%和61.8%,彩电产量占当年世界1.42亿台的 36.6%。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大国。 一、中国彩电市场的发展现状

1、彩电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近几年,中国彩电行业竞争激烈,每年都有一些竞争力较差的企业被淘汰。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从有100多家彩电生产企业到只剩下30余家,而且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截止到2002年,彩电行业前10名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见表一)表一:1999—2002年彩电行业前10名企业产量比重变化(单位:万台) 2、国内七大品牌占据75%的市场份额 从2002年彩电企业销售数量来看,长虹、TCL、创维、康佳、海信、厦华、海尔七大品牌占到总销量的的77.7%。(见图一) 图一2002年彩电七大企业销售情况 3、中国彩电行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 表二1993—2002年中国彩电产销情况(单位:万台)

当前市场营销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种市场经营活动,即企业从满足消费需求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市场经营手段,把商品和服务整体地销售给消费者。市场营销是包括营销战略决策、生产、销售等阶段在内的总循环过程。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无论从事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还是确定价格、广告宣传,都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不仅满足消费者已有的现实需求,还要激发、转化各种潜在需求,进而引导和创造新的需求;不仅满足消费者的近期、个别需要,还要顾及消费的长远需要,维护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市场营销在我国可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市场营销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引导国民消费行为、指导国企生产活动的功能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了解我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市场营销的现状 1.人们对市场营销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20年前,如果你提到市场营销,人们都会感到很新鲜。而今天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多半对“市场营销”、“生产面向消费”、“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需要”不再陌生,有些甚至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及其发展十分熟悉。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一些企业已经建立起

了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并因此而受益匪浅。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十分浅显,中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也对市场营销观念的渗入和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起了直接的阻碍作用。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中国正式进入最具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之列,2002年中国总体排名在第31位,但中国的市场营销化指标却排名在第49位,成为劣势指标。可见,我国的市场营销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2. 经营观念滞后,营销理念不明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当前中国企业领导者有了一定的市场营销概念,但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他们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企业的库存过高、丢失市场、竞争力低下、低水平运作的情况仍较多地存在。可以说,在买方市场上,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状态下,在消费者愈来愈成熟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一方面,企业在改革的攻坚阶段面临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造成了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企业也为找不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灵丹妙药而苦恼,为该如何把市场营销的理论应用于企业的经营实践,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困惑。 我国的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更将面临着与国际上的跨国大企业的正面交锋。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的企业从没有竞争、没有市场观念到进入完全的国际竞争局面中,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都没有跟上来。受昔日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把营销工作提升到战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由于片源和技术原因,消费者对3D电视接受程度并不高,究竟能否因为3D发展而扭转家电产业的低迷现象呢3D未来发展会依循怎样的轨迹进行凤凰网连线了多位家电专家,也经过多日,还原3D市场现状、一起来解构3D市场的目前与未来。 【市场篇】:外热内冷方兴未艾 今年,尽管如火如荼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扎堆亮相,仍难掩彩电企业低速增长的光景。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因素影响,如楼市交易逐渐疲软,消费者对彩电的需求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家电下乡等宏观政策的刺激作用也在减弱。加上平板电视的大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彩电上半年规模基本跟去年持平,液晶市场上半年的销售额有所下降,为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液晶电视降价影响。 面对严峻的状况,家电企业都在纷纷寻找出路,试图挖掘出新的增长点解

决困境,3D电视似乎家电企业们集中对焦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从曾创下票房奇迹的《阿凡达》到前段时间热映的《功夫熊猫2》,3D技术带来的三维立体效果让观众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视觉体验,当前观众对3D的认知率已经高达80%。3D趋势目前应该说是来势凶猛,各个厂商在3D市场,展开新的布局。厂商也希望借助3D这个东风,让自己的大船扬帆出海。 厂家热:为打“未来战” 厂家之所以积极将资金投放3D电视中,提高产品卖点增加利润空间是主要原因。第一,短期利润危机,产品更新需求。各大厂商全力以赴的推动3D市场的发展,表面上是因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3D电影催生了人类对3D的浓厚兴趣,进而引起了企业加大对3D的关注和投入,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完整。要保证价格不大幅度下降,利润空间不受到影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提高产品卖点,成为各厂商追求的目标。短期内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成为当务之急。因此,3D产业的推动将继续进行。第二,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电视行业无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度浮躁的行业,价格战似乎成为唯一有效的竞争方式,因而各厂商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各厂商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采取各种竞争手段,热炒一切可以引起注意的卖点,3D也当之无愧的挑起了新时期的重任。 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3D渗透率已经飙升到%。这个说法得到了厂家的证实,创维品牌管理部总监李从想就向凤凰网透露:“我们今年3D电视的产量预计达到200万台,内部产品渗透率将达30%。长远来说,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市场的。” 消费者冷:不想买半成品 跟企业的兴奋相比,2011年的3D电视上半年市场并没有火热。经过笔者多次走访国美苏宁卖场的调查发现,3D电视尽管一直是各大彩电品牌的主推产品,但其销售情况却不如市场预期的那般红火。消费者对3D电视的热情并不是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 xxx xxxxxxxxx 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组成 先进制造技术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和推陈出新而形

成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内涵和构成。从目前各国掌握的制造技术来看可分为四个领域的研究,它们横跨多个学科,并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1 现代设计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有限元法,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糊智能CAD等。 2)性能优良设计基础技术包括:可靠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断裂设 7)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 2.4 系统管理技术 1)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2)集成管理技术;3)生产组织方法。 3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3.1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现状 在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方面, 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实现了机械制

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建议

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建议 摘要:在当前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半导体无处不在,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和国家安全都有着重大意义。半导体产业属于高度资本密集+高度技术密集的大产业,经历了由美国向日本和美日向韩国、中国台湾的两次产业转移,每次转移均伴随着全球消费需求周期变化以及产业垂直精细化分工。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这会推动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向中国移转。在已经到来的半导体行业第三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将成为最大获益者。准确把握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正确制定支持策略,对于半导体行业业务机遇、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建议 1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 1.1技术处于追赶期,仍有相当差距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半导体呈现“设计-制造-封测”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分领域看,国内芯片设计业增速最快,为27%,与美国等全球先进企业差距不断缩小。封测业因成本和市场地缘优势,发展相对较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制造方面,国内企业与全球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元件,生产线采用的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一代,核心技术甚至要落后三代。例如,台湾地区就明令禁止向大陆相关工厂提供最尖端的生产工艺,只允许引进落后一代的技术。从芯片制造领域细分来看,目前处理器市场已有中国公司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在存储芯片市场,国内企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中国三大存储芯片企业——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正加紧建设存储芯片工厂,最快在2018年开始投产,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与日韩比肩的存储芯片生产地。其中,规模最大的为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主要采用3DNANDFlash技术;合肥长鑫、福建晋华则以DRAM存储芯片为主。 1.2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从行业趋势判断,中国半导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首先是摩尔定律已近极限,为后来者提供了追赶的空间。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尽管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摩尔定律仍应该被认为是观测或推测,而不是一个物理或自然法则。由于硅半导体的发展趋近物理极限,芯片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翻番,其性能的提升越来越困难。当芯片发展到7纳米以后,发展速度会降低。在2013年年底之后,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该定律一般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或2020年。而在向新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突破时,半导体行业重新划定了新的起跑线,这为后来者提供了追赶的时机。其次,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芯片不仅仅应用于电脑、手机,还包括云计算服务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上,以及物联网上的芯片,芯片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为后来者站稳市场脚跟创造了新的机会。地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本土化、国产化需求成倍增长。同时,中国芯片制造领域也在持续发力,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和国际并购,在半导体行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在产业布局和个别环节上出现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为后续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人和,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基础,支持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1.3国家战略支持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3D功能会成为未来彩电的标配。但是目前由于片源和技术原因,消费者对3D电视接受程度并不高,究竟能否因为3D发展而扭转家电产业的低迷现象呢3D未来发展会依循怎样的轨迹进行凤凰网连线了多位家电专家,也经过多日,还原3D市场现状、一起来解构3D市场的目前与未来。 【市场篇】:外热内冷方兴未艾 今年,尽管如火如荼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扎堆亮相,仍难掩彩电企业低速增长的光景。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因素影响,如楼市交易逐渐疲软,消费者对彩电的需求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家电下乡等宏观政策的刺激作用也在减弱。加上平板电视的大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彩电上半年规模基本跟去年持平,液晶市场上半年的销售额有所下降,为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液晶电视降价影响。 面对严峻的状况,家电企业都在纷纷寻找出路,试图挖掘出新的增长点解决困境,3D电视似乎家电企业们集中对焦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从曾创下票房奇

迹的《阿凡达》到前段时间热映的《功夫熊猫2》,3D技术带来的三维立体效果让观众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视觉体验,当前观众对3D的认知率已经高达80%。3D趋势目前应该说是来势凶猛,各个厂商在3D市场,展开新的布局。厂商也希望借助3D这个东风,让自己的大船扬帆出海。 厂家热:为打“未来战” 厂家之所以积极将资金投放3D电视中,提高产品卖点增加利润空间是主要原因。第一,短期利润危机,产品更新需求。各大厂商全力以赴的推动3D市场的发展,表面上是因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3D电影催生了人类对3D的浓厚兴趣,进而引起了企业加大对3D的关注和投入,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完整。要保证价格不大幅度下降,利润空间不受到影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提高产品卖点,成为各厂商追求的目标。短期内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成为当务之急。因此,3D产业的推动将继续进行。第二,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电视行业无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度浮躁的行业,价格战似乎成为唯一有效的竞争方式,因而各厂商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各厂商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采取各种竞争手段,热炒一切可以引起注意的卖点,3D也当之无愧的挑起了新时期的重任。 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3D渗透率已经飙升到%。这个说法得到了厂家的证实,创维品牌管理部总监李从想就向凤凰网透露:“我们今年3D电视的产量预计达到200万台,内部产品渗透率将达30%。长远来说,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市场的。” 消费者冷:不想买半成品 跟企业的兴奋相比,2011年的3D电视上半年市场并没有火热。经过笔者多次走访国美苏宁卖场的调查发现,3D电视尽管一直是各大彩电品牌的主推产品,但其销售情况却不如市场预期的那般红火。消费者对3D电视的热情并不是很大,购买仍是以液晶电视为主。苏宁卖场索尼电视专区的销售人员向笔者道出个种原因:“其实厂家一直在推3D电视,运用降价优惠来吸引消费者,但是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浅析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电子信息 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电子信息。它有三大背景,即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高密度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在各领域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形成的。电子信息在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应用方面打破了长期以纸制为载体进行传播和存储一统天下的局面。代表了信息业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产业,即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信息的获取,控制和处理。主要研究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电子信息涵盖诸多领域,甚至在军事现代化改革方面都是通过电子信息进行数据的传播,运用和控制,甚至对信息的保密,信息安全也提升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知识产权,量子通信等都离不开电子信息的技术。 电子信息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获取,传输,运用和控制的,然后再讲弄清楚电子信息所依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搭建。所以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电路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如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然后进行设计,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发展,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创新等几乎各行业对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存在很大的缺口。正因为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电子商务也日新月异,从而也催生了现代化的国际物流服务,24小时送达,机器人分捡,无人机,物联网等,甚至出现了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等,这都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上市的电子信息行业的公司中,规模较大的前5家分别是东方财富,紫光股份,中国长城,三七互娱和浪潮信息。201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这个时间点之前,市场的景气化程度是相当高的。之后处于调整过程,这与整个经济发展环境有关,但是未来电子信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没有电子信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前进的方向,所以信息是基础。但是在电子信息泛滥的今天,如果更好的利用这类信息,自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 二.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投资类,消费类和电子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得电子工业迅速成长为高技术产业。对军事领域产业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作战指挥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线电通信成为基本的通信手段,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

己内酰胺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己内酰胺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己内酰胺的理化性质及主要用途 己内酰胺caprolactam (简称CPL) 分子式:C6H11NO 分子量:133.16 结构式: 己内酰胺是ε-氨基己酸H2N(CH2)5COOH分子内缩水而成的内酰胺,又称ε-己内酰胺,它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生产尼龙—6纤维(即锦纶)和尼龙—6工程塑料的单体,可生产尼龙塑料、纤维、及L-赖氨酸等下游产品。它常温下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熔点(CH2)5CONH69~71℃,沸点139℃(12毫米汞柱)、122~124℃(665Pa)、130℃(1599Pa)、165~167℃(2247Pa)。比重:1.05(70%水溶液),熔化热:121.8J/g,蒸发热:487.2J/g。纯己内酰胺的凝固点为69.2℃,在760mmHg时沸点为268.5℃,85℃下密度1010kg/m3。在20℃水中溶解度为100g水溶解82g己内酰胺。受热时起聚合反应,遇火能燃烧。 常温下容易吸湿,有微弱的胺类刺激气味,手触有润滑感,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石油烃、环己烯、氯仿和苯等溶剂。受热时易发生聚合反应。 己内酰胺(CPL)主要用于生产聚己内酰胺纤维树脂,广泛应用在纺织、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

二、市场分析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成聚酰胺切片(通常叫尼龙-6切片,或锦纶-6切片),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尼龙-6切片随着质量和指标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应用领域。世界己内酰胺的消费结构为:工程塑料和食品包装膜占总消费量的25%,尼龙6纤维占总消费量的75%。在尼龙6纤维的消费量中,民用丝(包括运动服、休闲衣、袜子等)的消费量占47%,地毯的消费量占30%,工业丝(包括帘子布、渔网丝等)占23%。在我国,尼龙6纤维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86.2%以上,尼龙6工程塑料占12.2%以上,其它方面的消费量不大,约占1.6%。 近年来,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根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世界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达到487.2万吨,巴斯夫、帝斯曼和霍尼韦尔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己内酰胺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总能力的15.1%、12.6%和7.7%。 我国己内酰胺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直到1994年我国引进的两套大型己内酰胺装置建成投产,才使国内己内酰胺的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南京帝斯曼(DSM)东方化工有限公司、石家庄化纤责任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巨化集团公司4家企业生产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为48.7万吨/年。除了中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的装置采用甲苯法外,其余装置均采用苯法生产工艺。

桥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桥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本篇从桥梁入手,简单概述了桥梁的意义;它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桥梁的基础构造,特点及流程;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它的发展前景。说明了桥梁事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身为土木学子的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以后跻身土木事业而奋斗! 关键词:石桥,木桥,浮桥,石拱桥,索桥,钢架桥,主跨径,支座,桥墩,桥台,平梁,悬臂梁。 交通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桥梁又是公路,铁路,农村道路以及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上,桥梁的造价平均仅占公路总造价的10%~20%左右,在国防上,桥梁是交通运输的咽喉,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每当运输工具发生重大变化,对桥梁在载重、跨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便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公路施工中,桥梁往往是全线通车的关键。桥梁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生活及发展必离不开衣食住行.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出行逐渐成为人们的必然行为.这就自然地要求道路和桥梁的建设要跟上历史的脚步.下面我就单纯地分析一下桥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桥梁本身只是人类用于跨越障碍的建筑物.古代,用于民称"梁"用于战称"关梁".<<诗经-大-大明>>中"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意即用船架了一个浮桥."梁"字左为水之形,右为刃示刀身,木示材质.梁以"刀"为形,以木搭建,跨水而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的作用也与时俱进,增添了不少功能,而且对它的基础作用以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自然也就承担了不少以往的责任.比如景观,人文等及反映科技经济水平等.下面单纯地就的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从古代的木桥,秦汉以后的石拱桥兴起,则古代匠人创了千姿万态的石桥,构成和谐绚丽的景色.除使当时人们通行之外,平添了不少美景以供行人欣赏.可知,忆古诗中常有飞桥,虹桥,曲桥之喻,《清明上河图》中的木虹桥,结构巧妙,景观更绝. 我国古代在桥梁建筑上,可谓起步早且集功能,美观,艺术与一体,这跟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我们古国之一有非常的关系。单就桥梁讲我们的祖先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曾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根据历史记载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宽阔的渭河上就曾出现过浮桥。鉴于浮桥的架设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常被用于军事,汉唐以后,浮桥的运用日趋普遍。在拱式木桥中,宋代虹桥(1032-1033)构造奇特。宋代画家张端在其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虹桥。该桥梁采用两套木拱(一套由3根按样形布置,另一套由5根短木组成)并配以横木形成稳定的拱架。后这一桥式又被广泛借鉴,如始建于明庆隆四年(1570年,1745年重建,1986年重修)的浙江泰顺县泗溪东桥,以及建于1802年的浙江云和梅桥(跨度为33.4米)等。尽管历经风雨,至今仍保持原貌,其他造型的桥数不胜数,下面仅列举数个典型的。例如,甘肃魏源灞凌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全长约40米,从两岸向跨中以四层悬臂梁伸出,跨越12米;兰州握桥(又名卧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代两次重建现已不存),此桥由两岸向内斜上伸出重叠的悬臂梁各五层,中

国内彩电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24日,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拟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其募集说明书对公司所处的家电行业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彩电行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1)彩电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彩电生产大国,彩电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彩电产量为12231万台,比上年增长10.3%,2011年一季度,我国彩电产量为2736万台,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4.5%。同时,我国也是彩电消费大国,彩电始终作为中国家庭普及率最高的家用电器产品,国内彩电的内销量占到全球彩电总销量的20%左右。根据奥维咨询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彩电内销量和销售额分别达到3,563万台和1,22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0.48%和14.34%;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彩电内销增速在2008年9月开始放缓,2009年全年销量为3,450万台,同比下降3.17%,但我国彩电销售金额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销售金额达到1,312亿元,同比增长6.84%;2010年市场景气度有所回暖,全年国内彩电内销量达到3,998万台,销售额达到1,5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88%和15.47%;2011年我国彩电行业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183万台,同比增长4.6%。 经过20余年发展,国内彩电市场已形成了品牌集中度较高的竞争格局,国产品牌主要有长虹、创维、海信、康佳和TCL等,而外资品牌主要包括三星、索尼、夏普、松下、东芝、飞利浦等,前十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5%,并且国内品牌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 2011年我国主要彩电品牌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中国家电网 出口方面,尽管我国彩电出口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增速逐渐下滑,但2009年至2010年期间保持逐年增长势头,2011年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按照中国家电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我国彩电出口量分别为5,402万台、6,605万台和6,521万台,近三年彩电出口同比增长10.2%、22.27%和-1.27%。 近三年我国彩电出口量单位:万台 资料来源:中国家电网 在过去的五年内,平板彩电的发展对于整个彩电行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促使着中国的彩电市场朝平板化、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等方向上快速推进。 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平板产品市场份额由2008年第一季度的29%上升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93%,基本实现了对CRT产品完全替代。2010年全球平板彩电市场总出货量达2亿万台,较上年增长31%,LCD与PDP彩电的出货量分别达18,790万台与1,824万台的规模,分别较上年增长31%与29%,顺利进入主流市场。2010年,中国平板彩电产量达9,086万台,达到中国彩电机产量的79%。2010年也是国内平板彩电普及速度最快的一年,主要表现在其产品销量上,2010年平板彩电销量达到了3,500万台,其中LED彩电全年需求达400万台,销量占平板彩电成本需求的13%,2011年随着能效等级的明确和能效标识的全面实施,LED彩电将全面代替CCFL液晶彩电占比份额达到80%。2011年全球平板彩电市场达到约2.3亿台,较2010年成长13%,增速较上年大幅度减缓是由于当平板彩电的家庭安装基础超过50-60%时,增长速度就会逐步放缓。 从平板彩电的市场竞争格局看,中国平板彩电市场品牌集中度高,国产品牌主要有长虹、海信、创维、TCL和康佳等,而外资品牌主要包括三星、索尼、夏普、松下、东芝、飞利浦等,前十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5%,并且国内品

国内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产能过剩成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发布时间:2015-06-17 资讯内容 分享到:1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年年创新高,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但在这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于快速扩张带来的“底盘不稳”,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以及产能过剩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脱胎换骨,还有许多必须经历的阵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