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抗栓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学科专家共识

ACS抗栓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学科专家共识
ACS抗栓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学科专家共识

ACS抗栓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学科专家共识

ACS抗栓治疗合并出血怎么办?

一般原则对于抗栓治疗合并出血的ACS患者,如何做到迅速控制出血并兼顾缺血风险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如前所述,ACS合并大出血本身增加死亡风险,而发生出血后停用抗栓药物可能导致缺血事件,后者亦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一旦发生出血应进行综合评估并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方案。

(一)出血相关评估依据出血程度(BARC出血分型)、部位、原因及止血方法对出血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表4)。

(二)缺血相关评估与缺血事件相关的因素较多,临床医生需结合临床特征、病变特征、介入操作及器械特征、术中并发症、PCI时间以及血小板功能等综合评估(表5)。

(三)临床决策路径对于ACS抗栓治疗合并出血的患者,应尽快完成出血与缺血双评估,在选择合理止血方案的基础上,决定后续抗栓治疗策略。在出血的评估与处理、缺血风险的评估和抗栓策略调整等过程中,心血管内科医师必须与相关学科密切协作,在整合多学科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最佳临床决策(图4)。

(四)输血有关问题严重出血可导致循环衰竭乃至死亡,但输

血本身也可导致或加重炎症反应,输血适应证把握不当可能增高病死率。一般建议,血红蛋白低于70 g/L时应考虑输血,但仅建议将血红蛋白升至70~90g/L。有研究显示,通过输血将血红蛋白升至90~110 g/L反而升高病死率。因而,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上不建议过多输血。上消化道出血成人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病死率为2.5%~10.0%,尽管内镜和抗酸药物已得到广泛应用,再出血率仍高达13%。1.风险评估: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行风险评估,内容包括:(1)临床评估:结合症状与体征评估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是否需要给予液体复苏治疗。(2)实验室评估:红细胞压积(3)危险评分:建议对所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Blatchford评分,以便在内镜检查前预判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输血、内镜检查或手术等干预措施,其取值范围为0~23分。内镜检查后还可以结合患者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病等进行Rockall评分,以评估患者的死亡风险,其取值范围为0~11分,0~2分提示再出血和死亡风险均较低。此外,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还应结合内镜下表现进行Forrest分级,有助于优化止血治疗方案。2.抗栓治疗策略的调整:ACS抗栓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应综合评估缺血与出血风险;小出血(如BARC出血分型满足以下条件考虑出血已经得到控制,5 d后可恢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血流动力学稳定;(2)不输血情况下,血红蛋白稳定;

(3)BUN不继续升高;(4)肠鸣音不活跃;(5)便潜血转阴(非必需条件)。3.内镜诊断与治疗:内镜既可明确出血的病因和部位,还能通过其进行止血治疗,是抗栓治疗合并出血处理的重要环节。内镜检查应兼顾缺血、出血及内镜操作的风险口。一般认为,诊断性的内镜检查较为安全,为出血低风险操作,而内镜下取活检、行息肉切除术、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为出血高危操作。应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内镜检查时机和治疗策略:(1)缺血风险高危者应推迟内镜下检查或治疗,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每24~48小时重新评估1次是否行内镜检查。根据心脑血管疾病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程度,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病变;(2)对于缺血风险低危、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内镜操作前应至少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抗凝药可根据其半衰期进行调整。(3)合并BARC出血分型≥3型或内镜检查提示为高危(Forrest Ⅰ~Ⅱb)的患者,应在严密监测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条件下于24~48 h内行内镜检查(严重出血12 h以内),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和进行必要的干预;内镜下可单独采用热凝或机械方法或与注射方法联合止血;

(4)对喷射状活动性出血、血管裸露、活动性渗血、血凝块附着,应积极实施内镜下止血治疗。完成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建议静脉给予PPI(如泮托拉唑首剂80mg弹丸注射,其后8 mg/h)静脉注射维持72 h,能减少出血复发或外科手术,降低病死率;(5)对黑色基底、洁净基底的患者,内镜检查后给予常规

口服PPI治疗即可。对于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一旦发生出血,应纠正凝血状态,尽快行内镜检查与治疗。研究显示,当INR在1.5~2.5时内镜仍可成功止血,而超过2.7时则内镜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仍较高。在纠正凝血作用的同时给予输血,将INR降至2.5以下,从而为内镜止血创造条件。在等待内镜的过程中,可使用促胃肠蠕动剂和PPI。4.药物治疗:PPI是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对于无法或需延迟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建议立即给予静脉PPI,必要时可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治疗。禁用静脉止血剂、抗纤溶剂(如止血敏、止血芳酸等)。5.再出血的预防与处理:再出血本身也可导致病死率增高。内镜止血后再发出血的预测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溃疡大于2cm、溃疡位于胃小弯上部或十二指肠后部、血红蛋白低于100 g/L和需要输血等。再出血的治疗措施包括再行内镜止血、经导管动脉栓塞和外科手术,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决策。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应考虑靶向或经验性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内镜和放射介入治疗无效需行手术治疗。对于长期应用NSAIDs导致的溃疡性出血,应重新评估是否应该继续服用NSAIDs。必须服用时,应尽量服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的NSAIDs,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联用PPI。需长期服用抗栓药物且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应注意检测并根除Hp。定期复查便潜血及血常规,及早发

现出血并发症。下消化道出血1.影像学检查评估:结肠镜是目前明确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的主要方法,早期检查能提高出血部位的检出率,但应注意掌握检查时机。在常规内镜检查未明确病因时,可以采用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CT 血管造影术(CTA)和放射性核素显像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和定位。钡剂灌肠及结肠双重对比造影应在出血停止后进行。

2.抗栓药物的调整:下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病因包括小肠血管发育异常、肠道缺血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憩室出血和痔等。对于临床表现隐匿,无特殊不适,BARC出血分型12受体抑制剂。

3.止血治疗方案:下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止血治疗、介入栓塞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如果无法经内镜明确出血位置并止血,可选择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在出血灶注入栓塞剂。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内镜未发现出血部位或无法进行介入栓塞的活动性出血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术中同时做消化内镜,能够找到小而隐蔽的出血灶,提高检出率。以上内容(非全文)摘自: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

志.2016,55(10):813-824.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常规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常规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适应症 1.消化道出血经常规内镜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2.消化道出血需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禁忌症 1.合并严重的感染、休克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2.严重的造影剂过敏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术前准备 1.****(时间) 在DSA室行****(造影部位)造影 2.术前6-8小时禁食水 3.备皮(会阴部) 4.造影剂过敏试验 5.建立有效通畅的静脉通路 6.术中带药 (1)造影剂若干支 (2)肝素钠1-2支 (3)生理盐水若干瓶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术后医嘱 1.术后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3-5天 2.继续常规止血治疗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并发症 1.穿刺局部出血、血肿、感染 2.导管对血管的损伤 3.局部压迫诱发下肢血管血栓形成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护理要点 1.穿刺部位的观察护理:是否有出血和血肿 2.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消失即请医师会诊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手术预定书 1.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是一种对采取常规方法难以明确出血原因的 诊断手段, 通常多在有活动性出血的时, 才有可能帮助了解出血部位、或病变性质,否则仍难以明确诊断。 2.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检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不具有直接的治疗 价值。 3.本检查通常非常安全,偶可出现穿刺局部出血、血肿。 4.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血栓形成,通常可经药物和手术治疗缓 解,少数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的流程 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下腔静脉型(膜型或节段型, 血栓或瘤栓) 2.部分肝静脉狭窄或闭塞型 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1.严重的出血倾向和感染 2.严重的造影剂过敏 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的术前医嘱 1.明日****在DSA室行下腔静脉造影及成型和支架植入术2.明日晨禁食水 3.备皮(会阴部和右侧颈肩前胸部) 4.碘过敏试验 5.术中带药 (1)2%利多卡因2支 (2)生理盐水若干 (3)肝素钠注射液1支 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的术后医嘱 1. 下肢制动12小时 1.静脉使用抗生素3-5天 2.5%GS500ml+肝素钠6250u 10-15 drops/min. 5 days 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的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 1.急性腹腔内大出血 2.急性心包填塞 3.急性肺梗塞

[GWICC2014]长期口服抗凝治疗合并出血的评估与对策

[GWICC2014]长期口服抗凝治疗合并出血的评估与对策 2014年10月30日11:01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37546483.html, 抗凝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其最大的挑战是出血,合理评估出血风险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在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的杨艳敏教授讲解了长期口服抗凝治疗合并出血的评估与对策。 一、需要抗凝治疗的人群 √ 80%以上的房颤患者具有抗凝指征,其中30%合并血管病变,20%行PCI治疗,这些患者均需要长期抗凝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人工瓣膜置入术后等 二、抗凝面临的挑战 自2010年以来抗凝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面临以下挑战: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问世以及对抗凝质控(TTR)关注影响着卒中预防; (2)房颤合并ACS或PCI,使抗凝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3)新的介入技术的应用,如TAVI或经皮二尖瓣修复等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 (4)围术期以及围介入操作期抗凝的桥接。 但是抗凝治疗最大的挑战是出血,合理评估出血风险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三、抗凝药物所致出血的定义 目前多采用2004年6月18日在威尼斯举办的50届科学和标准委员会抗凝小组的ISTH 标准。 1、非外科手术患者大出血定义为:(1)致命性出血,和/或;(2)重要部位或器官的症状性出血,如颅内、脊髓内、眼内、腹膜后、关节腔内、心包或肌间出血伴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或;(3)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超过20g/l,或导致输全血或红细胞2单位以上。 2、其他类型的出血归类为小出血 3、临床相关非大出血(NMCR) 四、抗凝治疗合并出血的评估

影响抗凝治疗合并出血的因素很多,包括抗凝强度、抗凝管理、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基因多态性、既往卒中史、出血史、贫血、合并症如高血压、肾损伤及肝病等)以及合并用药和酒精的影响(抗血小板药、NASID、影响抗凝效果的药物以及酒精等)。 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主要有以下三种评分系统。 1、HAS-BLED评分 √高血压:SBP>160mmHg (1分) √肾功能异常:长期透析或肾移植或血清肌酐≥200μmol/l (1分) √肝功能异常: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或显著肝紊乱(1分) √出血:指既往出血史和(或)出血易感性(1分) √ INRs易变:指INRs不稳定(1分) √药物/酒精应用:指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酗酒等(药物/酒精应用各占1分) HAS-BLED评分是目前指南普遍推荐的评分方法,≥3分提示出血高风险。 2、HEMORR2HAGES评分 HEMORR2HAGES评分比较复杂,使用较少,常规进行遗传学检测不方便。包含的条目有肝肾疾病、酒精滥用、恶性疾病、高龄、血小板计数或功能异常、反复出血、高血压、贫血、遗传因素、跌倒和卒中。 3、ATRIA评分 条目包括:贫血 3分,严重肾病 3分,年龄≥75岁 2分,出血史 1分,高血压1 分。0-1分为低危,2-3分为中危,4-10分为高危。 在上述3种评分中,HAS-BLED评分更优,预测性更强;它不但能够预测抗凝导致的出血,而且能够预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出血。 出血的危险因素中有很多也是栓塞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年龄、卒中史等。因此,一个患者出血风险高,其栓塞的风险可能也高,这常常将我们置于两难的境地。研究显示,卒中高风险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分)和出血高风险的患者(HAS-BLED评分≥3分)更能从口服抗凝治疗中获益;除了低卒中风险的患者(CHA2DS2-VASC评分=0分)和极度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所有的房颤患者都应该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五、抗凝治疗合并出血的对策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习题及标准答案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习题及标准答案

呼吸系统疾病习题 一、判断题: 1.活动性肺结核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联用、足量、规律、全程( ) 2.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 3.肺气肿时听诊仅有语音传导减弱,呼气延长() 4.肩胛线是连接两侧肩胛下角的水平线( ) 5.肺部某处语颤增强,则听觉语音传导一定增强( ) 6.胸膜摩擦音是由于胸膜与肺摩擦而产生( ) 7.肺部叩诊时板指应与肋间隙平行,叩肩胛间区时板指应与脊柱平行( ) 8.肺部听到捻发音,则一定是病理性的() 9.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中央型肺癌( ) 10.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 答案: 1.√2.×3.×4.×5.√6.×7.√8.×9.√10.× 二、填空题

1.呼吸衰竭的诊断: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 PaO2 不伴或伴PaCO2 (Ⅰ或Ⅱ型)。 2.肺性脑病患者烦躁不安时,应慎用或禁用:。 3.干啰音一般分为和两种 4.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及。 答案: 1.<60mmHg >50mmHg 2.镇静安眠类药物 3.鼾音哨笛音 4.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三、选择题 A1型题(单个最佳选择题) 1.诊断肺炎球菌肺炎,最有价值的是下列哪一项 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B.肺部湿性啰音 C.咳铁锈痰D.肺实

变体征 E.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答案:C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B.肺小动脉炎 C.血容量增加D.血液粘稠度增加 E.肺气肿压迫及肺泡壁破坏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答案:A 3.下列哪种表现最有利于鉴别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 A.肺部干啰音为主兼有少量的湿啰音B.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 C.心脏增大伴心尖部S3 D.心率快偶有期前收缩 E.氨茶碱有效 答案:C 4.肺心病的首要死亡原因是 A.肺性脑病B.DIC

脑卒中并发症的防治

脑卒中并发症的防治 市中医院内儿科副主任严金龙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往往年纪较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有时治疗上一些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副反应,从而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这些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亦影响日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因此,脑卒中并发症的处理恰当与否,是否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发热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①感染性发热,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和血栓性静脉炎;②中枢热,多因病变累及丘脑下部所致;③脱水热;④吸收热。防治措施:①加强护理,积极预防导致感染的三大并发症;②抗感染,及时合理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③合理使用脱水剂,对中枢性发热的防治尤其有效;④有效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解热药,必要时可用亚低温疗法。 2 消化系统并发症 2.1 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常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有关。其原因认为主要是与脑卒中后下丘脑及脑干功能受损有关;另外,与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溶栓治疗、胃管损伤等有关。防治措施:①减轻脑损害,积极治疗原发病;②积极保护胃肠道,合理应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③合理使用止血剂;④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输血;⑤必要时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2.2 呕吐和呃逆持续且顽固的呕吐应警惕有无后颅凹或腹部的病变存在,呕吐时使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和肺内。顽固性呃逆患者应怀疑膈肌附近的刺激性病变、累及延髓呼吸中枢的后颅凹病变以及脱水、氮质血症等,处理可予以氯丙嗪、胃复安或奋乃静予以对症治疗,个别情况下呃逆为不祥之兆,处理棘手。


  3 循环系统并发症 3.1 脑-心综合征脑卒中累及下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所引起的类似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称为脑-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电图改变,脑部病变好转后异常心电图亦随之好转。防治措施:①进行心电检查和监护,及时鉴别和处理心源性或脑源性心电异常;②及早保护心脏,加强心肌的保护治疗,特别注意甘露醇的应用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3.2 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高达60%,多在脑卒中第1周内即可发生,而合并肺栓塞的患者为10%~30%。防治措施:给患肢多活行主动、被动活动,防止血液浓缩,穿紧身裤袜,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使用抗凝剂等方法综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能抗凝治疗时则应使用下肢静脉腔滤过器。 4 呼吸系统并发症 4.1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合并肺部感染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肺底淤血、吞咽困难、呛入或误入食物和上呼吸道分泌物等因素有关。防治措施:①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②避免着凉,必要时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③一旦发现肺部感染及时应用抗菌药物;④进软质食物,进食水宜慢,防吸入气管。 4.2 肺水肿偶见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介质的大量释放而致体循环高压和急性心肌损害,引起急性左心衰竭;输液过快、脑卒中后继发抗利尿激素(ADH)的不适当分泌皆可成为肺水肿的原因,必须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同时应用强心、利尿剂。 5 高渗性昏迷 脑卒中患者可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这是由于脑损害导致血皮质醇、儿茶酚胺和生长激素等明显升高,诱发了糖的异生,降低了糖原的利用,当血糖≥33.3mmol/L,血浆渗透压≥350mmol/L时即可出现高渗性昏迷,血糖越高,脑卒中的死亡机会越大[2,3]。防治措施:①减轻脑损害及其所致的应激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②注意及时调整补液量,定期监测血浆渗透压;③定期监测并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

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临床特点

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诊断分析,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中,咯血3例,胸痛2例,喘息2例,下肢水肿2例,昏厥1例,呼吸困难2例,心律失常2例。经治疗后,14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死亡。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栓塞易致顽固性右心衰竭,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原发病及并发症掩盖,漏诊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肺栓塞;临床特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作为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和顽固性右心衰竭[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短、乏力、心律失常、嗜睡、头昏、头痛、胸闷、心慌等。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疾病,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进而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本文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临床特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男女比例为3∶2,年龄最大71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61.0±1.5)岁。 1. 2 方法对所有入院的患者先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确定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其次,在对患者行血液检查,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血细胞比容高达50%以上。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核左移现象,通过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也可出现高钾、低钠、低氯、低钙、低镁等改变。另外,按内科常规治疗积极控制感染、解痉、祛痰、改善通气、纠正心力衰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支持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所有患者都进行X线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胸片、血常规、心功能、肺功能、电解质等。 2 结果 经过诊断分析后,1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中,咯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呼吸系统疾病习题 一、判断题: 1.活动性肺结核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联用、足量、规律、全程( ) 2.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 3.肺气肿时听诊仅有语音传导减弱,呼气延长() 4.肩胛线是连接两侧肩胛下角的水平线( ) 5.肺部某处语颤增强,则听觉语音传导一定增强( ) 6.胸膜摩擦音是由于胸膜与肺摩擦而产生( ) 7.肺部叩诊时板指应与肋间隙平行,叩肩胛间区时板指应与脊柱平行( ) 8.肺部听到捻发音,则一定是病理性的() 9.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中央型肺癌( ) 10.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 答案: 1.√2.×3.×4.×5.√6.×7.√8.×9.√10.×二、填空题 1.呼吸衰竭的诊断: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PaO2 不伴或伴PaCO2 (Ⅰ或Ⅱ型)。 2.肺性脑病患者烦躁不安时,应慎用或禁用:。 3.干啰音一般分为和两种 4.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及。 答案: 1.<60mmHg >50mmHg 2.镇静安眠类药物 3.鼾音哨笛音 4.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三、选择题 A1型题(单个最佳选择题) 1.诊断肺炎球菌肺炎,最有价值的是下列哪一项 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B.肺部湿性啰音 C.咳铁锈痰D.肺实变体征 E.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答案:C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B.肺小动脉炎 C.血容量增加D.血液粘稠度增加 E.肺气肿压迫及肺泡壁破坏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答案:A 3.下列哪种表现最有利于鉴别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 A.肺部干啰音为主兼有少量的湿啰音B.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 C.心脏增大伴心尖部S3 D.心率快偶有期前收缩 E.氨茶碱有效 答案:C 4.肺心病的首要死亡原因是 A.肺性脑病B.DIC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1 概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临床工作中大多数(80%~9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20%~50%)、胃十二指肠糜烂(8%~15%)、糜烂性食管炎(5%~15%)、贲门黏膜撕裂(8%~15%)、动静脉畸形/移植动静脉内瘘(GAVE) (5%),其他原因有Dieulafoy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1]。 成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100/10万~180/1 0万[2],大多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尤其是大量出血患者首诊于急诊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也有以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来急诊科就诊。如不及时诊治,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必须进行正确、迅速、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组织部分急诊科和消化科专家,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进展及临床实践,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急诊工

作特点,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进行研讨,对2011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3]进行修订,达成了下述共识。此共识的重点是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稳定循环和初始的药物止血治疗。专家们推荐使用本共识中的流程(见图1)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和管理。本共识未涵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临床问题,只是为急诊医师提供一个原则性的意见和适合大多数情况的诊疗方案。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能

acs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

ACS 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出血风险评 估与预防 抗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药物治疗的 基石,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各种出血并发症也日渐增加。中国 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及其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及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等学术团体,组织10 余个学科知名专家共同讨论制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部分内容。出血风险评估出血的预测因素抗栓治疗后出血的预测因素包括:(1)患者因素,如高龄、女性、低体重、慢性肾 脏病、贫血、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原有血管疾病、血小板减少症、既往出血病史、抗血小板药物高反应性等; 2)药物因素,如抗栓药物的种类、剂量、时程、联合用 药的数量以及交叉重叠使用等;(3)介入操作与器械因素, 如血管径路、血管鞘外径、血管鞘置人时间以及是否应用血管缝合器等。由于出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 因素预测出血的能力有限,因而通常采用综合因素评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出血的风险评分出血的风险评分共识推荐所有ACS 患者在 PCI 术前常规采用CRUSADE 评分预测出血风险(表2)。

11.9 %和 19.5 %。 出血的预防策略合理选择和使用抗栓药物 1.阿司匹林:所 有无禁忌证的 ACS 患者发病后应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 或嚼服阿司 匹林肠溶片 300 mg ,继以 100 mg/d 长期维持。 长期服用宜选择肠溶制剂,不宜掰开或咬碎服用,不建议餐 后服用(多 建议临睡前服用) ,以降低胃肠道损伤风险。 2.P2Y12 受体抑制剂: 所有 ACS 患者建议在阿司匹林基础 上联合使用一种 P2Y12受体抑制剂。所有无禁忌证的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STE-ACS )患者,无论接受 体抑制剂治疗至少 12 个月。若出血风险不高(如 CRUSADE 30 分),建议优先选择替格瑞洛负荷量 维持量 90 mg , 2次/d ;也可选择氯吡格雷负荷量 mg ,维持量75 mg/d 。接受直接 PCI 的STEMI 优先选择负荷量替格瑞洛 180 mg ,其后给予维持量 90 mg , 2次/d ;或氯吡格雷负荷量 300?600 mg ,维持量75 mg , 1次/d oPCI 术后P2Y12受体抑制剂一般建议维持 12个月。 接受溶栓治疗的 STEMI 患者,如年龄W 7岁,给予300 mg 负荷量氯吡格雷,随后 75 mg/d ,维持至少 14 d ?12 个月; 根据评分将出血风险分为很低危(W 2分)、 低危( 21 ? 30 分)、 中危(31?40 分) 、高危( 41 ? 50 分) 和很高危( >50 分),其相应的院内出血风险分别为 3.1%、 4.5%、 8.6%、 早期侵入策略还是药物保守治疗策略,均应给予 P2Y12 受 180 mg , 300 ?600

呼吸系统疾病习题

呼吸系统疾病习题一、判断题: 1.活动性肺结核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联用、足量、规律、全程( ) 2.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 3.肺气肿时听诊仅有语音传导减弱,呼气延长() 4.肩胛线是连接两侧肩胛下角的水平线( ) 5.肺部某处语颤增强,则听觉语音传导一定增强( ) 6.胸膜摩擦音是由于胸膜与肺摩擦而产生( ) 7.肺部叩诊时板指应与肋间隙平行,叩肩胛间区时板指应与脊柱平行( ) 8.肺部听到捻发音,则一定是病理性的() 9.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中央型肺癌( ) 10.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 答案: 1.√2.×3.×4.×5.√6.×7.√8.×9.√10.× 二、填空题 1.呼吸衰竭的诊断: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PaO2不伴或伴PaCO2(Ⅰ或Ⅱ型)。 2.肺性脑病患者烦躁不安时,应慎用或禁用:。 3.干啰音一般分为和两种 4.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及。 答案: 1.<60mmHg >50mmHg 2.镇静安眠类药物 3.鼾音哨笛音 4.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三、选择题 A1型题(单个最佳选择题) 1.诊断肺炎球菌肺炎,最有价值的是下列哪一项 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B.肺部湿性啰音 C.咳铁锈痰D.肺实变体征 E.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答案:C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 B.肺小动脉炎 C.血容量增加D.血液粘稠度增加 E.肺气肿压迫及肺泡壁破坏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答案:A 3.下列哪种表现最有利于鉴别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 A.肺部干啰音为主兼有少量的湿啰音B.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 C.心脏增大伴心尖部S3 D.心率快偶有期前收缩 E.氨茶碱有效 答案:C 4.肺心病的首要死亡原因是

ACS抗栓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学科专家共识

ACS抗栓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学科专家共识 ACS抗栓治疗合并出血怎么办? 一般原则对于抗栓治疗合并出血的ACS患者,如何做到迅速控制出血并兼顾缺血风险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如前所述,ACS合并大出血本身增加死亡风险,而发生出血后停用抗栓药物可能导致缺血事件,后者亦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一旦发生出血应进行综合评估并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方案。 (一)出血相关评估依据出血程度(BARC出血分型)、部位、原因及止血方法对出血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表4)。 (二)缺血相关评估与缺血事件相关的因素较多,临床医生需结合临床特征、病变特征、介入操作及器械特征、术中并发症、PCI时间以及血小板功能等综合评估(表5)。 (三)临床决策路径对于ACS抗栓治疗合并出血的患者,应尽快完成出血与缺血双评估,在选择合理止血方案的基础上,决定后续抗栓治疗策略。在出血的评估与处理、缺血风险的评估和抗栓策略调整等过程中,心血管内科医师必须与相关学科密切协作,在整合多学科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最佳临床决策(图4)。 (四)输血有关问题严重出血可导致循环衰竭乃至死亡,但输

血本身也可导致或加重炎症反应,输血适应证把握不当可能增高病死率。一般建议,血红蛋白低于70 g/L时应考虑输血,但仅建议将血红蛋白升至70~90g/L。有研究显示,通过输血将血红蛋白升至90~110 g/L反而升高病死率。因而,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上不建议过多输血。上消化道出血成人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病死率为2.5%~10.0%,尽管内镜和抗酸药物已得到广泛应用,再出血率仍高达13%。1.风险评估: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行风险评估,内容包括:(1)临床评估:结合症状与体征评估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是否需要给予液体复苏治疗。(2)实验室评估:红细胞压积(3)危险评分:建议对所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Blatchford评分,以便在内镜检查前预判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输血、内镜检查或手术等干预措施,其取值范围为0~23分。内镜检查后还可以结合患者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病等进行Rockall评分,以评估患者的死亡风险,其取值范围为0~11分,0~2分提示再出血和死亡风险均较低。此外,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还应结合内镜下表现进行Forrest分级,有助于优化止血治疗方案。2.抗栓治疗策略的调整:ACS抗栓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应综合评估缺血与出血风险;小出血(如BARC出血分型满足以下条件考虑出血已经得到控制,5 d后可恢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血流动力学稳定;(2)不输血情况下,血红蛋白稳定;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推荐意见及推荐级别、证据水平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 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1. 单、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2.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出血量较大或考虑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3. 对于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并且同时存在进行性贫血加重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有条件,应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4. 如果存在持续性或复发性出血,或无法定位出血灶,则推荐补铁治疗、对因治疗,根据出血量决定输血需求(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停用抗凝药物和/ 或抗

外科学考试习题-_胃癌肺癌消化道出血

肺癌 预后不好的主要原因:起病隐匿,症状出现较晚,错过手术时机手术后接受综合治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肺癌早期疗效好, 早期发现:高危人群、40岁以上筛查。但癌标抗原物质对于早期发现没有明显帮助。 CT发现肿物有钙化不一定全是良性结核,可能在结核基础上发展瘢痕癌。 肺癌分期标准:T代表肿瘤大小,N代表区域淋巴结,M代表远处转移;了解个字母代表的意思即可。 手术适应症 ?临床分期为Ⅰ、Ⅱ、Ⅲ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为公认的手术适应症。 ?小细胞肺癌应以化疗为主,其手术适应症要求更严,即分期限于Ⅰ及Ⅱ期。 ?无病理证实的肺内阴影,癌的可能性较良性病变为大时,应手术探查。 以下情况的手术适应症可灵活掌握: ?非小细胞肺癌侵犯心脏大血管(T4,ⅢB期),同时切除受侵的心脏大血管进行重建术,可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30%左右)。 ?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孤立性脑转移、肾转移(M1,Ⅳ期),若转移灶可经手术或γ-刀完全治疗,原发病灶又能完全切除时,可

行肺切除。 ?减症治疗时:无法控制的肺内并发炎症、高热不退、肺不张影响到通气功能、癌性顽固性胸腔积液等。 术中掌握的原则和处理 ?两条基本准则:其一是尽可能切净肿瘤和肺内淋巴结,其二是最大限度保存健康的有功能的肺组织。如若两条不能兼顾,取第一原则,放弃第二原则。 ?不要挤压或弄破肿瘤,防止转移。 ?近肿瘤或受侵的组织,与肿瘤一起切除比分别切除效果好。 ?尽可能术中冰冻病理证实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 ?切除的淋巴结最好分组进行,予以标记并送病理。 术式的选择 ?目前肺部手术已不再采用根治性和姑息性切除的名词,而使用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切除更为恰当。 ?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清扫术为肺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 ?支气管或/和肺动脉袖状切除成形肺叶切除术、气管隆突成形术,上述术式主要为切净肿瘤并保存肺功能时的选择。 ?在上述术式不能完全切除肿瘤,且病人全身情况和肺功能允许的前提下,可选择全肺切除术。 ?局部晚期病例侵犯心脏大血管可选择采用肺切除合并心脏大血管部分切除重建术。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应和下列情况鉴别: 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 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以及我国实际,分别对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护理观察

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护理效果。方法68例采取双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进一步评价护理效果。结果6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出血症状得到完全缓解;收缩压上升>9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上升>60 mm Hg;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经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均显著增多。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工作,68例患者手术预后效果良好,无病死者,无再出血者。结论针对采取双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手术预后效果,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采纳及应用。 关键词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合并症,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从现状来看,双介入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但临床建议基于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手术的成功率[1,2]。本次将6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其目的是评价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雙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9±6.4)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医治确认书,排除手术禁忌证及严重精神疾病者[3]。胃镜检查结果:54例为食管胃静脉曲张、14例为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情况:56例为消化道出血药物保守治疗后再出血、12例为经内镜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 2. 1 术前护理手术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因为受到疾病的影响,加之对手术的效果存有疑惑,患者会有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因此在手术前,相关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例如呕血患者由于体质较差,情绪不够稳定,在手术前需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耐心、积极向患者介绍相关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从而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得到有效消除,进而树立信心,增强患者治疗期间的配合度[4]。 ②常规护理。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情况,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指导,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并加强输液、输血的管理,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③术前准备工作的开展。手术

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临床体征及血气指标影响

111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9·临床研究· 重症肺炎是常见的呼吸科危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并诱发心功能衰竭,从而造成患者死亡[1]。因此,在治疗时应及时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氧合情况,改善呼吸衰竭。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是一种无创通气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2]。因此,本研究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症状、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并治疗的7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呼吸内科学》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3];②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③年龄18岁以上;④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⑤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氧合指数(PaO2/FiO2)≤100 mmHg,应用高流量吸氧后2 h患者低氧血症不能改善或全身情况恶化;②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③肺癌;④肺栓塞;⑤合并消化道出血;⑥精神疾病;⑦沟通障碍。 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4~66岁,平均(42.85±9.77)岁,病程5~14 d,平均(11.37±2.06)d;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2~68岁,平均(43.68±10.13)岁,病程5~12 d,平均(11.01±2.44)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行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强心、祛痰止咳平喘、扩张支气管、补液、镇静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面罩湿化吸氧治疗,采用面罩吸氧法,氧流量:6 L/min,将蒸馏水加入湿化瓶中,加入量不超过湿化瓶体积的1/2,进行湿化吸氧,每日对湿化瓶进行消毒,更换湿化液。 观察组患者予以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治疗,选用由Mindray 公司提供的型号为 EE-63002250呼吸湿化治疗仪实施湿化、加温的高流量(氧流量50 L/min、FiO2 50%、44 mg H2O/L)为患者实施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使用Stéphan F [4]的二次气管插管标准:氧疗期间排除疼痛、麻醉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呼吸停止、呼吸暂停伴意识丧失、喘息呼吸、脑病、循环不稳定、呼吸道大量分泌物、疲惫的临床症状、顽固性低氧血症或呼吸性酸中毒(pH <7.30、PaCO 2 ≥50 mmHg),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由主治医师决定是否气管插管。 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临床体征及血气指标影响 张林娜,耿晓娟*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徐州 221002) 【摘要】目的 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频率、血气指标及痰液性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并治疗的7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湿化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FIiO2(286.66±36.13)mmHg、SaO2(97.43±3.61)%显著高于对照组(211.59±27.54)mmHg、(92.13±2.8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Ⅰ、Ⅱ、Ⅲ级痰液黏稠度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Ⅰ、Ⅱ、Ⅲ级痰液黏稠度比例。结论 高流量湿化吸氧疗法能够为重症肺炎患者提供更加精确、舒适的氧气,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气指标及呼吸频率,降低痰液黏稠程度,增加患者舒适度。 【关键词】重症肺炎;高流量湿化吸氧;血气指标; 呼吸频率 基金项目:徐州市科技局课题(KC16SL147) *通信作者:耿晓娟,Email:gengxiaojuan2005@https://www.360docs.net/doc/337546483.html, 了缺氧的临床症状,还增加了心脏所承受的负荷,这也就诱发了心律失常的发生。而老年患者经常会合并心肌缺血的改变,加上肺癌术后加重的心肌缺血的程度,会诱发患者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这也就增加了房颤的发生。而临床上关于超敏C反应蛋白与房颤发生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表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研究占多数,但是一些不支持的论证却也很科学。 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前,而且房颤组手术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术后血压等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超敏C反应蛋白是肺癌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这与林海涛[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是肺癌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将其作为评估肺癌术后患者发生房颤的重要指标,为预防肺癌术后房颤发生提供可靠依据。参考文献 [1] 赵月香,单兆亮,郭红阳,等. 超敏C反应蛋白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7,33(6):526-530. [2] 周荣. 老年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5):53-55. [3] 于付生,史云霞,马欣,等. 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与阵发性房颤关系的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3):139-140. [4] 魏占云,李耘,杨伟,等. 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永久性房颤的关系.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9):5644-5647. [5] 杨卫华,陈红亚,金钰梅. 老年患者肝胆手术后房颤发生与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分析及护理干预. 护理与康复,2014,13(2):109-111. [6] 李刚,范卫东,胡天勇,等. 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及意义.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3):41-42. [7] 林海涛. 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21-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