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吃穿住行用学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2008年10月13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

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小】

2006年4月3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神山镇东南村农民方贵钦夫妇和乡亲们自费赴北京旅游。

尹召功摄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

大幅改善和提高。农民回忆和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变化一:

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

【今昔对比】“大包干以前,我家5口人,每季生产队分粮食,用褂子就能兜回家,

经常挨饿。”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的钱永言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担任干部,80年

代后期开始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已经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说:“以前天天种田都吃不饱,

现在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好。”

【数字与点评】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

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

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

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

变化二: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今昔对比】“以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好几个孩子穿,哥哥穿

小了传给弟弟。可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漂亮的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

和镇纳家户村81岁的回族老人纳志邦说,那时候什么都缺,买粮要粮票,衣服自己做,买布还要布票。

【数字与点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农民对以前生活的记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国农民衣着消费在发生变化。以宁夏为例,2007年宁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528.8元,其中人均衣着消费184.3元,比1983年的28.8元增加了155.5元,增长了5.4倍。

变化三:

从干打垒、砖瓦房到别墅楼

【今昔对比】“我10多岁时,村里住的都是干打垒的房子,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楼房”。江西省武宁县清江乡上湾自然村54岁的邱吉利如此表示。近年来,上湾村31户人家,在政府支持下全部拆旧建新,盖起了2到4层不等的小楼,各家楼内自来水、水冲厕一应俱全,楼外则是数百亩绿毯似的吊瓜,整个村庄俨然是城市郊区的别墅群。

【数字与点评】70年代“干打垒”,80年代砖瓦房,90年代混凝土,进入新世纪建设新农村,农民开始住别墅。江西省统计局数字显示,2007年,江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11.8平方米增加到36.8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达34.26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93%。江西省统计局农业处处长叶德祥说,全省81%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其中14%为水冲厕所。

变化四:

从赶集到旅游

【今昔对比】“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黄泥路,有皮鞋也不敢穿。”说起村道的变迁,江西省安义县47岁的村民刘上家滔滔不绝。现在村里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都是水泥路相通。而在偏远的赣南山区,原来农民外出多是赶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去一次县城。可近几年,寻乌县几位种脐橙的果农却自发组织前往美国旅游,顺带考察美国新奇士脐橙的产销情况。

【数字与点评】2007年底,江西省乡镇基本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和通公路率分别达到71%和93%,近1/4的自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路好了,随着自行车、摩托车的普及,小轿车开始走入农家,农民走得越来越远了。

变化五:

从“老四件”到“新N件”

【今昔对比】在政府的补贴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农民刘国平前不久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他说:“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既不用烧柴,也不耗电,经济实惠又方便。”山东一些农民有记日记的习惯。记者看到,邹平县农民刘宗水的日记里记录了家里电视机的多次更新过程;在平原县农民杨春岭的日记中,邻居买“家庭影院”、电脑都被他记录下来了。

【数字与点评】30年来,我国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再到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电脑等商品,档次越来越高。在山东省,2007年底全省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39台、彩电104台、影碟机61台、洗衣机57台、热水器23台。

变化六:

从因贫辍学到免费上学

【今昔对比】在北京打工的河南省邓州市高集乡19岁姑娘周学现说起还在读中学的弟弟就非常羡慕。她说:“由于家境不好,我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弟弟赶上了好时候,上学不用交学杂费。”51岁的河北省高碑店市乔刘凡村的李学芳,2007年因患严重心脏病到北京手术治疗花了4万多元,回家后从“新农合”管理中心领到了1.2万元补助。他感叹:

“作为农民,能像城里人那样看病报销,以前想都不敢想。”

【数字与点评】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国农民生活的最新变迁,是他们开始享受文化娱乐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现在,我国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国1.5亿中小学生及家庭受益。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进入了新阶段。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有267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8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他们可以像城市职工一样,享受看病报销的待遇。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度量理论和方法研究

度量法和联合国消费结构度时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实行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民生活度量 (邮编:336500) 化生活需要。度量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起着度量中国发展水平的作用。如何科学地度量农民生活水平,不仅是人们日常议论的话题,而且也是经济统计学研究的课题。农民生活水平度量,既是生产资料核算,更是消费统计核算。人民消费问题,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对消费关系的观察和分析,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统计分析的重点。为了描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统计局曾对度量农民生活水平作过一规定标准。为了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联合国依据恩格尔系数也作了一些规定标准。本文 jz〗一、我国现行收入水 度量这一小康水平,有的说,以人均年国民民入一千美元作为标准,有的说,以人均国民收入八百美元作为标准。至于价格变动系数和美元换汇率在此暂时不论,要度量我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首先必须度量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我国农民的生活是不是小康水平。因为占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达不到小康水平,仅靠百分之十的人口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因此,国家统计局曾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这个收入水平指标作为度量指标作了规定, 规定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为贫困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至500元之间为温饱型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500至1000元之间为宽裕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1100 法的理论依据是:没有生产,就没有收入,生活就贫困;生产不好,收入不多,生活就不宽裕;生产越好,生活水平越高。它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理论,这种度量法在理论 理。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两个范畴作了科学的界定。我认为这种度量法遗忘了马克思关于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和消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消费促进生产的理论,因为农民通过生产过程所获收入,一部分要用于生产消费,一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据我国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 86.9%下降到1982年81.5%。即农民在纯收入中要积累到来年生产消费的比重在上升(见《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这就是说,农民的生活消费和生活消费在纯收入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一个按纯收入达到已经规定标准的小康水平的农民家庭,由于他在纯收入中用于生产消费支出占有较大比重,而用于生活消费的比重就要减少,因此,他的实际生活则不可能达到小康水平。 活水平,只是在绝对量上反映了一个方面,不能反映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因而也就不能如实反映生活水平的高低,例如两个收入水平相同的农民家庭,由于他们的消费结构不同,如果一个家庭把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上,而穿着、住房、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很少,而另一个家庭不仅吃得好、穿着好、住房好,而且文化娱乐等精神性消费支出都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前者农民家庭生活不如后者生活水平高,况且人均年纯收入一千元的标准规定得也不准确。新余市现有一部分农民成了万元户,人均纯收入超过一千元,但深入其家庭一窥,按照国家现行规定标准,最多也只能算得上生活是宽裕水平,因为他们把大量资金还是用在食品和盖住房消费上,而文化等其它精神性消费比重还很小。据新余市农村住房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87年农民平均每人食品和住房两项消费支出就占了总生活消费支出的 74.9%,而文化等精神性消费支出只占5.5%(见《新余市1987年统计资料》),可见,仅仅用农民人均年 jz〗二、联合国消费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 (张秀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于20XX-9-21 12:55:03发布)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 ——对浙北农村一周姓家庭的个案访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与管理系 指导老师:陈涛 99级(2)班张秀青 内容提要:家庭是社会的单元要素,一个家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及其荣辱兴衰都烙着社会历史的印痕,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作者试图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描述一个家庭的起落历程,试图在展现这个家庭个别魅力的同时反映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也许这个个案只能描绘一些当代中国家庭的残影片状,但作为一种努力,值得尝试。 关键词:家庭,历史变迁,趋势 一、研究综述 1、有关概念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形式。 本文作者着重从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三个基本方面来探索家庭的发展变化。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主要从家庭规模、家庭类型这两个方面来体现。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生产功能来阐述。 家庭关系:是指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研究目的和意义 作者认为,尝试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来生动的了解中国东南沿海一个家庭百年来在历史洪流中的兴衰,以其作为一个典型部分真实的反映20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家庭的产生、发展,并洞察当时的社会历史,然后从家庭的建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家庭的发展趋势,是一项相当有意义和内涵的工

作,同时对于作者来说,还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庭的历史,实则一件幸事。 二、方法论说明 作者尝试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来试图描绘和反映当代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家庭发展。个案访谈是一种重要的质的调查研究方法,着眼于打破拥有文字权的主流意识,具有颠覆性的意义,适用于弱势群体。它可以随时调整访谈大纲,补充文字历史的不足。作者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注重人性、注重事物的生命历程、注重普通或特殊群体声音的调查方法,这与社工的理念不谋而合。虽说个案访谈受种种干扰因素(如当事人的主观意识、访谈员的素质等)的影响,但它不要求冷漠的量化和统计,体现最原始的第一手材料,保存了最真的声音,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感性的调查方法。这次访谈似乎更能让我们积极的用心地去做,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经历也让彼此收获颇多,访谈的资料也成有生命的……三、访谈资料 因论文需要,列出周家的家庭人物表,本表对女性成员不作说明, 家庭人物表(女儿简称女) 周文轩(1880--1925) | 么——————————————————————————————————————长 | | | 周子根(1907--1944)周子文(1902--19)周子庚(1898--1942) | | | 么—————————长么———————长么————————————长 | | | | | | | | | | | | | | 女易章易先易红女易明易竹易荣易定女易庚易文女易贵 63岁 75岁健在早夭 57岁健在 60岁精神病 61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女金星女女女女小鸣女小林女女女女月星女女女建山女根扬根秋国荣女国富国昌 | | | | | | | 40岁 35岁 | 女女杭棋思杰————堂荣—————

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 社会的影响。 3.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 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 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 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 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 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顾,学生们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在 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 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 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师设计疑难 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 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 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 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 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 的标志。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 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知识拓展 探究变迁: 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

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吃穿住行用学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2008年10月13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 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小】 2006年4月3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神山镇东南村农民方贵钦夫妇和乡亲们自费赴北京旅游。 尹召功摄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 大幅改善和提高。农民回忆和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变化一: 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 【今昔对比】“大包干以前,我家5口人,每季生产队分粮食,用褂子就能兜回家, 经常挨饿。”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的钱永言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担任干部,80年 代后期开始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已经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说:“以前天天种田都吃不饱, 现在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好。” 【数字与点评】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 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 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 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 变化二: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今昔对比】“以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好几个孩子穿,哥哥穿 小了传给弟弟。可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漂亮的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教学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素材) 1.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这反映出居住具有( ) 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故B项入选。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解放后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废止缠足的好处,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虽然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时期均有废止缠足的主张,但由政府颁布法令是在民国时期。 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答案 B 解析题目中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出现的,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黄金周”假日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金周”假日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即“黄金周”假日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粮票、布票和油票 图二时装表演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况? (2)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如何? (3)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背景: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粮食和日用品的产量有限,我国对粮食、食用油、布料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证计划供应。 生活状况: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比较低。 (2)现象: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着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

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卷版)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空定位 I —- - * - —k * -4- * * ^4-?-亠-* -4- * * —I 1 ------------- 1- * - -4- ■ ---------------------------------------- -4—? 4 1- -** ------- * I * ―I --------------------------------------- F* |H|n |阳迥 |K7n |^P>| |M NI 丨1?臨 |嗔秤 |件:通* :????! :发亡世便:4出尺: :談吨胸:再刨列网XH 悄征: :料■点式j 水上吳也 ; 严LH 稱: 毗左比斑"业赶丘魁 J : 框图结构 1耳和 i*j^i 1“却2o 卅q :屮皿电:屮IMiEA :槪寻退:搖人豆摩 近现代 社 会生 活的变 迁 ■ 一|物硕电话□的式尿?弟性的出现 减俗习惯 一 婚丧嫁燈?礼仪的变革 、通讯 轮船展路、航空、电报、电话的岀现 人金传媒-报刊、电诺和业的场疑 思维导图 物底生活的变化;-坟琏丈址 .... I 诉牝申HL 乔审 血丈胡晤.改 I 居住状■况………—*

社合习俗的变化囂焉 维新搐潮、革命思潮的推前…T—* 交谄业的岌矚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ifi步 一.$哋吐 通诩工貝的頰-制険屋m期 新中国咸立哄来特别J 足改革开放的推动 孫刊业未向幣荣 ▼—““疔 j电规砲 广用爭业的豆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佢臓冋的广逹应用口里 LSSL L注旳券7;; f jaA卷尊逊兰 吟. i-tAfOEiS 经典训练

浅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doc

浅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 关键词:农民生活方式特色 摘要:我国农民“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子,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低消费、高福利”的新途径,构建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一个时期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人谈虎色变,许多国家纷纷出重资救市。一时乎人们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现代化产生质疑,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嗤之以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 一、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时代性是其关键特征。生活方式总是要受到一定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从而使生活方式打上时代的烙印。21世纪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建构的基本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要构建一种不以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却可以提高农民幸福感与满意度的生活方式。其中“和谐”是建设目标,“文明、健康、科学”是建设内涵,“勤劳节俭、注重生活质量”是建设主导。具有显著时

代性特征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脱胎并主动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重视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收入水平和提高消费能力,劳动不再只是获取生活的义务,同时成为愉快的享受;消费方式以求得生存为主向日益提高的物质享受转变,在物质享受增加的同时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有很强的精神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家庭方式由家族型转变为核心型,妇女的家庭地位和自主权益受到维护,家庭职能不再只是消费和生育,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日趋和谐;闲暇方式从低级趣味、无聊消遣转变为情趣高尚、主动参与,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要的人群各有所得和各有所乐,形成文明健康的村庄社区组织。从农民主体地位出发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构建,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而使农民生活方式构建既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又有显著的时代性。 二、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民族性是其核15、,特征。民族是由共同祖先、共同文化、共同习惯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民族基石之上,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我国不但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国家,而且不同民族主要以分散状态星罗棋布于我国广袤的农(山、牧、副、渔)村,是一个有着自己相对独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共同体,所以也必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构成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从娱乐性变为享受型,特别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如文艺、体育、节日、礼仪等,不仅应成为本民族的精神享受,还应通过文化交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明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明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老照片、旧服饰等,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在师生的谈话,互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培养阅读、分析、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2、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文化生活的变化 (1)简单回顾本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导入新课) 大家想想,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些趋势?(利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回顾一下)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近代工业化的趋势。(近代工业的兴起) 政治上:出现民主化的趋势(进行了一次变法和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新文化运动)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提出问题引出关于照相的内容 师:大家喜欢照相么?那大家知道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照相的吗? 生:在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照相技术传入中国。 师:照相术在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在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照相馆,一般都是沿海城市,洋人的玩意儿最初在沿海等地流行。如果人们要照相,要么就请摄影师搬大台的相机到你想要的拍摄地点拍摄,要么就要到照相馆里拍摄,在那时候拍照只能是有钱家庭才能消费的。 老师讲授小故事: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历史研究人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19世纪末期,很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了一种时尚,照相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师:那大家知道照相除了拍照留影的作用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么? 作用一:20世纪初,照相还运用与广告之中,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广告就是在电视上播放的那些,但是在当时,要弄广告一般都是把产品拍下来,或者找个明星或代言人,拿个产品拍下来,作为宣传单或是海报,当然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做广告就是拍个短片等等。 作用二:见证历史,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拍下来,就拿南京大屠杀来说吧,

中国农民形象分析

关于中国农民形象的分析 关于“农民”,可以追溯到《谷梁传·成公元年》,有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小农经济的发展,诸如四川的都江堰等伟大建筑物的诞生也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农民是自古就是文人笔下的话题,如《丈夫》中的男人与阿七,《最后的村庄》中的老女人等等。下面就我最近看的《丈夫》与《最后的村庄》两部小说来谈谈中国农民形象。 第一篇《丈夫》 沈从文的这部小说取材于湘西农村。写的是当时湘西农村的人们因生活所迫,便把妻子送到城里的船上做“生意”。这种“生意”,并不是像当时湘西农村的那种“典妻”,又不同于一般的卖淫,应是介于“典妻”和卖淫之间的一种腐朽社会现象。他们的丈夫则在家里耕种田地,照顾孩子老人。只有偶尔去趟城里,与妻子会面,但往往由于妻子忙于各种生意而被冷落和忽视。 那身为农民的丈夫具有什么形象特点呢?下面我将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特点一:一切以生活为重,以生存为重。“像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由于习惯,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通明白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他懂事,女子名分上仍然归他,养得儿子归他,有了钱,也总有一部分归他。”从这两句描写中可以看出,身为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穷苦的,仅靠耕作是根本无法养家育子。所以丈夫们在此时也放弃了所谓的原则与尊严,同意妻子们外出做生意。而这种赚钱的方式也在村子里成了习惯,所以丈夫们也不会觉得尴尬和丢脸。 特点二:在城里人面前自卑且谨慎小心。“这个人,象是忽然明白了答非所问,记起了自己是同一个有身分的城里人说话,不应当说“我们”,不应当说我们“水碾子”同“猪”,把字眼用错,所以再也接不下去了。”“因为不说话,他就怯怯的望到水保笑,他要人了解他,原谅他——他是个正派人,并不敢有意张三拿四。”“这时节,这年青人答语小心了。”从这些神情、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丈夫到城里看望妻子,为人处世时时小心谨慎。在城里人面前情不自禁地会因为自己是农民,是乡下人的低微身份而流露出自卑感。 特点三:丈夫是寂寞的,孤独的。“因为栗子,正苦无话可说的年青人,得到同情他的人了……这人是太需要说到这些了。昨天来一晚上都有客人吃酒烧酒,把自己关闭在小船后梢,同五多说话,五多睡得成死猪。今天一早上,本来应当有机会同媳妇谈到乡下事情了,女人又说要上岸过七里桥烧香,派他一个人守船……全只给自己发闷。”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男人他已经很久没见到妻子了,乡下的生活是寂寞的、孤独的。他多想珍惜这难得的重逢,多想和妻子分享乡下的农民生活,可是妻子“生意”很忙,所以他只能呆在隐秘的角落。同五多说话,睡觉,数鱼,丈夫只能自个儿变着戏法打发时间。 特点四:丈夫卑微的身份,微少的收入,在城里人面前显得格外纯朴,但见识很短。“我们是朋友,是朋友。”他还是第一次同这样尊贵的人物谈话。他不会忘记这很好的印象的。人家今天不仅是同他谈话,还喊他做朋友,答应请他喝酒!他猜想这人一定是老七的“熟客”。他猜想老七一定得了这人许多钱。他忽然觉得愉快,感到要唱一个歌了,就轻轻的唱了一首山歌。”当水保称他为朋友的时候,他竟欣喜到哼起歌来,可见丈夫是典型的农民,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所以自己倍感荣欣第一次和这样尊贵的人说话。 特点五:虽然生活的压力使得丈夫和妻子不得不这样做,但是身为丈夫的男人还是有自尊的。所以他宁愿放弃这“生意”,和妻子回家种田。“胡想使他心上增加了愤怒,饥饿重复揪着了这愤怒的心,便有一些原始人就不缺少的情绪,在这个年青简单的人情绪中长大不已。

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时间配置

收稿日期:2003-05-16 作者简介:齐心(1969 ),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田翠琴(196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田翠琴女士主持的福特基金资助的社会学类重点项目 中国北方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差异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3年第3期总第11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3,2003General N o.11 社会学研究 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时间配置 齐 心,田翠琴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摘要:农民的生活时间配置情况可以由其结构、类型和特征三个角度加以描述。农民的生活时间结构包括生产劳动时间、生理必需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四个组成部分。根据农民在各项生活时间上的支出,可以识别出四种主要的生活时间配置类型,即多劳型、均衡型、多闲型和家务型。农村居民在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产劳动方式等方面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不同,反映到生活时间的配置上也是各具特色。 关键词:生活时间;生活方式;农民;结构;类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6(2003)03-0061-07 伴随改革开放和农民生活的全方位变化,中国北方农民的闲暇生活发生了多层面的复杂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北方农民生活时间配置的结构、类型和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民生活方式乃至农村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发展轨迹。 一、问题的提出 闲暇生活方式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农民站 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社会发展向社会学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纵观闲暇研究的进程,以往的闲暇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与时间配置,十分缺少对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系统研究。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民闲暇生活研究既不发达,也不被关注。近十几年来,中国大陆对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如时间预算、闲暇生活质量、闲暇活动的社会管理、闲 暇产业开发、大众媒介与闲暇问题等。这些研究 取得了一批成果,但仍然局限在城镇的范围之内。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国7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20多年来,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在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典型范式的发展轨迹,更突出了当今中国农村复杂多变的特色。目前,中国北方农村社会发展的变化速度加快、广度加宽、程度加深,因此是研究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机。 中国农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但已有的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研究经济的多,研究社会的少;研究政策的多,研究生活的少;从劳动和生产的视角研 61

二轮复习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作业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模拟)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这反映了当时天津 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 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 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 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模拟)民国四年的一天,山西孟县牛村镇洞门坡赶庙会。史料记载:“那日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一群警察下去,不说黑白,见辫子就剪,搅得庙会一片混乱。结果引起赶会的农民群起反抗,见警察就打。有的警察骑马跑了,有的被打,辫子却没剪成。”这反映了 A.清政府守旧势力很顽固 B.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 C.剪辫易服顺应革命潮流 D.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 【答案】D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辛亥革命后山西孟县剪辫子的状况,由于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政府推行剪辫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改变的艰难和地区差异,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农民”反抗剪辫子,不等于是“清政府守旧势力”,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1933年,上海《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这主要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