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修改)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修改)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修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对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黎平侗乡风景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第二条编制依据

1、《风景名胜区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8、《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

9、《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10、《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

1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2、《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

1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14、《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

15、《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

16、《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17、《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18、《黎平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

19、《黎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黎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1、《黎平侗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纲要》

22、《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第三条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建立和谐黎平侗乡风景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风景资源,维护景观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2、统筹协调原则:依据自身条件,适应发展趋势,科学统筹规划。

3、发挥特色原则:发挥景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展现自然美景。

4、综合效益原则:权衡综合效益,合理有序开发,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条规划期限

黎平侗乡风景区总体规划期限为14年,其中近期4年:2007—2010年,远期10年:2011—2020年。

第二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第六条景源分布

黎平侗乡风景区的风景资源主要分布在肇兴——地坪、坝寨——九潮、岩洞——口江、八舟河——天生桥四个片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第七条类型特征

按照风景资源的属性特征,黎平侗乡风景区整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景源有47处。分为建筑、风物、胜迹、园景、地景、生景、水景等7个种类层及民居宗祠、民族建筑、宗教建筑、革命遗址、民族民俗、纪念地、节假庆典、民间文艺、民间工艺、岩溶天桥、石林石景、古树名木、森林植被、峡谷崖壁、植物群落、瀑布跌水、洲岛屿礁、江河湖泊、专类游园、田园景观、摩崖题刻等21个形态层,详见表一。

第八条景源价值

1、观赏价值:黎平侗乡风景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有机结合,在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与开发价值。

2、文化价值:黎平侗乡风景区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价值在于浓郁淳朴的侗族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与绮丽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独特风貌。

3、科学价值:黎平侗乡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以喀斯特地貌为载体,地层构造复杂,植被物种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普教育意义。

第九条评价分级

从景源观赏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等评价指标入手,对47处景源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分级。肇兴侗寨鼓楼群、侗族大歌、天生桥3处为特级景源;黎平会议会址、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坪风雨桥、

地扪千三欢聚节、尚重琵琶歌、洪州琵琶歌、黄岗“抬官人”节、纪堂芦笙节、翘街古建筑群、述洞独柱鼓楼等10处为一级景源;四寨摔跤节、高进戏楼、尚重侗族服饰、厦格泥人节、八舟河等17处为二级景源;皮林溶洞群、古法造纸、银朝侗族服饰、少寨红军桥等12处为三级景源;其余5处为四级景源。其中人文景源31处,占65.9%,自然景源16处,占34.1%。详见表一。

第十条综合结论

1、人文景源以古朴自然的侗族村寨为载体,以神秘悠久的侗族文化为代表,兼有革命历史遗迹,价值突出,内涵丰富。

2、自然景源以天生桥和八舟河为依托,以岩溶天桥、田园风光和良好的喀斯特森林植被为特色,雄伟壮观,秀美绮丽。

3、民族风情淳朴浓郁,自然风光清新秀美。

4、气候条件温和宜人,风景环境质量优良。

表一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源综合评价表

第三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第十一条范围面积

黎平侗乡风景区的范围东起洪州平架村,西至尚重镇;南起地坪乡的下寨村,北至敖市镇的秦溪村,跨东经 108°43′—109°36′,北纬25°46′—26°23′。主要分布在黎平县境内的高屯、德凤、洪州、尚重、水口、九潮、敖市、肇兴、龙额、茅贡、坝寨、岩洞、口江、双江、永从及地坪等7个建制镇和9个乡的行政区域内,总面积为153平方公里。

第十二条性质定位

黎平侗乡风景区以古朴自然、保存完整的侗族村寨及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侗族文化、鼓楼建筑群和革命胜迹为特色,兼有岩溶天桥、田园风光等景观,是开展风情体验、观光游览和文化教育活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第十三条保护目标

1、充分挖掘侗族文化资源内涵,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保护基地、申报文化遗产及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等方式,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保护黎平侗乡风景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进程的连续性。

3、保护黎平侗乡风景区内现有的森林植被,至规划期末,使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72%以上。

第十四条发展目标

抓住机遇,利用黎平保存完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通过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统一管理,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逐步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民族风情浓郁、服务设施完善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力争在规划期末,把黎平侗乡风景区建设成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中心,把黎平建设成具有侗族特色的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

第十五条发展措施

1、保护优先:黎平侗乡风景区工作的核心是保护,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源保护体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发展风景旅游事业,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重点发展:以风景区为依托,培育风景旅游核心,带动其他片区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实现黎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重点突破。

3、专项旅游:挖掘黎平侗乡风景区的特色,以民族风情体验和观光旅游为基础,大力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

4、有序适度:黎平侗乡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但自然景观资源脆

弱敏感,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民族文化极易受汉文化冲击消失,必须做好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根据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有序、适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

第十六条游人容量

黎平侗乡风景区的游人容量采取分区容量相加再进行综合平衡来测算,日游人总容量为14800人次/日,按每年300天的可游览天数计算,年游人总容量为444万人次/年。

1、肇兴——地坪片区采用卡口法和线路法,一次性总容量为4000人/次,周转率为1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4000人次/日。

2、岩洞——口江片区采用卡口法和线路法,一次性总容量为2000人/次,周转率为1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2000人次/日。

3、坝寨——九潮片区采用卡口法和线路法,一次性总容量为2000人/次,周转率为1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2000人次/日。

4、天生桥——八舟河片区采用线路法,一次性总容量为4000人/次,周转率为1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4000人次/日。

5、黎平翘街古建筑景群采用卡口法计算,一次性总容量为300人/次,周转率为2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600人次/日。

6、尚重独立景点采用卡口法计算,一次性总容量为600人/次,周转率为2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1200人次/日。

7、洪州独立景点采用卡口法计算,一次性总容量为500人/次,周转率为2次,因此日游人容量为1000人次/日。

第十七条人口容量

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之和,详见表二。

表二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口容量预测表

第十八条游客规模

黎平侗乡风景区2006年的游客总数约为48万人次,近期考虑黎平机场的通航,游客增长较快,按每年20%的平均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达到99.5万人次;远期考虑贵阳—广州高速公路过境黎平和高速铁路过州内邻县的有利条件,按每年15%的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的游客将达到402.5万人次,约占游人容量的90.6%。

第十九条人口规模

风景区人口规模预测包括外来游客、常住居民、服务职工等三类人口,至规划期末(2020年),黎平侗乡风景区人口统计详见表三。

表三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口规模预测表

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第二十条总体布局

黎平侗乡风景区的规划分区以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为主,进行景区划分,在布局形态上呈现“组团状”的形式。各景点景物、保护分区、游览设施、服务基地、农村居民点、农林生产用地等主要功能区分散布局在各景区范围内。

第二十一条景区划分

根据景源分布、保护培育、游赏组织及调控功能的需要,黎平侗乡风景区划分为4个景区、1个景群及2个独立景点。

1、肇兴——地坪景区:面积为58平方公里,包括肇兴侗寨鼓楼群、地坪风雨桥、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纪堂芦笙节、厦格泥人节、六甲圣母庵堂、萨岁山、己流银饰、皮林溶洞群、吴勉石屋、过化摩岩等11个景点,该景区人文资源丰富,以鼓楼建筑群及侗族风情为主要特色。

2、坝寨——九潮景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包括地扪千三欢聚节、高进戏楼、腊洞吴文彩墓、登岑百年禾仓群、定八侗族服饰、古法造纸、新寨瑶族芦笙舞等7个景点。该景区是侗戏的发源地,是侗戏鼻祖吴文彩的故乡,以侗族戏曲与侗族民居为主要特色。

3、岩洞——口江景区:面积为29平方公里,包括侗族大歌、述洞独柱鼓楼、黄岗“抬官人”节、四寨摔跤节、竹坪侗族“款”文化、银朝侗族服饰、三龙“瘪米节”等7个景点。该景区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以侗族大歌与民族节庆为主要特色。

4、天生桥——八舟河景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包括天生桥、八舟河、石龙山森林、少寨田园风光、少寨红军桥、鸬鹚架等17个景点。以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及清新秀丽的八舟河自然风光为观赏特色。

5、黎平翘街古建筑景群:包括黎平会议会址、翘街古建筑群2个景点。以革命遗址与历史古建筑为观赏特色。

6、尚重独立景点:包括尚重琵琶歌、尚重侗族服饰两个景点,该景点苗族、侗族服饰和民族风情独特,尤以雍容华贵的尚重侗族服饰及婉转、悠扬的尚重琵琶歌最为突出。

7、洪州独立景点:以洪州平架村的琵琶歌为代表,假声发音,其声调清脆、欢快、激昂,在侗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侗族音乐中的奇异珍品,是古老民歌的遗产。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二十二条分类保护

根据风景资源的种类和属性特点,黎平侗乡风景区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可划分为:自然景观保护区、民族村寨保护区、历史古迹保护区、风景游赏区、发展控制区等五个区。

1、自然景观保护区:将天生桥景点及周围500米的区域划为自然景观保护区,面积为0.9平方公里。是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在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进入。

2、民族村寨保护区:将风景区内需要重点保护的侗族村寨景点划为民族村寨保护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严格保护民族村寨原有的聚落空间及生活真实性,区内应严格控制修建行为,民居的新建、改建须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批准。各景区需要重点保护的民族村寨见表四。

3、历史古迹保护区:指将黎平会议会址、翘街古建筑群景点周围200米的范围划作历史古迹保护区,具体范围划定要与县城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相协调。区内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严禁机动交通进入,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以及其它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4、风景游赏区:将沿八舟河两岸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划为风景游览区,面积为6.6平方公里。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利用行为,适度安排游赏项目,应分级调控游人规模、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并分级限制居民活动进入。

5、发展控制区:在风景名胜区内,除上述四类区域以外的用地,应划为发展控制区,面积为124.5平方公里。区内可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及基

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允许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原料、无污染、低能耗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但应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第二十三条核心景区

将黎平侗乡风景区分类保护中的自然景观保护区、民族村寨保护区、历史古迹保护区划为核心景区,面积为21.9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的14%,是景源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其中天生桥——八舟河景区占0.9平方公里;肇兴——地坪景区占11.6平方公里;岩洞——口江景区占2.6平方公里;坝寨——九潮景区占6.8平方公里。

第二十四条侗族文化保护

侗族文化是侗族人民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产物,是黎平侗乡风景区的主要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保护对象包括当地侗族的歌舞、服饰、饮食、民间工艺等。

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长抓不懈,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民族文化自发传承与保护的长效机制。该机制应立足于全社会重视、部门联动,成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组建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等协会,在侗寨建立大歌传承的鼓励机制和保护政策,有意识地培养侗族大歌演唱传统在民间的自我复苏。

加强景区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安排宣传、文化、民族等部门,收集和归纳侗族文化内容,力求以简洁、明快的方式表现侗族文化,使之易于传播。

表四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点保护民族村寨一览表

第二十五条民族村寨保护

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不仅在于对每个建筑遗存单体的保护,而且应注重对村寨空间格局、街巷尺度、风貌形态、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等的整体保护。通过编制民族村寨保护规划和制定保护管理办法,保护村寨整体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好人口控制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保护意识,让政府、村民、游客等都认识到民族村寨及其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到保护中。对风景区内重点保护的民族村寨及其村寨内的典型传统民居,需设立保护标志牌和说明牌,并且与居住者签订合同,实行“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

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政策。民族村寨保护追求的目标是既保护历史环境,又发展社会功能,还需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发展旅游,使它与现代社会生活更好的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第二十六条自然景观

保护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及风景环境的自然本色,保护好主要景观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严禁滥施人工,防止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

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保护视觉通廊,满足观赏需要,保证景观视线的通透性,禁止一切破坏景观环境的人为活动,特别是主要景观视线通廊内的电线电缆要采取暗地敷设。

第二十七条环境保护

1、水体环境:有效保护水源地和水环境,定期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应执行GB3838—2002中规定的II类标准。经净化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要达到GB8978—1996中的标准值。

2、土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有计划的实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应达到并保持在72%以上。

3、大气环境:控制二氧化硫、煤烟等的污染,改革能源结构,使用优质清洁环保型能源,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池,在服务点使用液化气,其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

4、噪声环境:严格控制人为噪声,重点降低交通噪声,主要景点周围的噪声应低于GB3096—1993中规定的1类标准值。

5、工程环境:风景区内的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得建设破坏景观和环境的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工程竣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恢复植被。

第二十八条植被抚育

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景观环境要求,黎平侗乡风景区采取分区分块的措施进行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

1、人文古迹绿化点:在黎平会议会址、翘街古建筑群等人文古迹景点周围选种传统的园林植物,营造古朴典雅的风景环境和文化氛围。

2、民族村寨绿化点:在各民族村寨景点内,完善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及鼓楼等公共建筑周边绿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3、农田山坡经济林:在天生桥—八舟河景区以及各民族村寨附近的耕地、梯田,要将绿化和农林生产结合起来,发展经济林,展示田园风光,既创造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4、古树名木绿化点:指湾寨古银杏及景区范围内所有古树名木景点的绿化,要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搞好松土施肥及防止病虫害工作,并增植一些低矮花灌木。

5、园林绿化苗圃:在仙人岩景点附近,建园林绿化苗圃,培育乡土树种,引进风景树种。

第二十九条开发强度

1、风景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禁

止在风景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

2、在以主要景点景物为中心的资源与环境保护范围内,可修建必要的游览道路、游憩亭廊、服务部、厕所等直接为游赏活动服务的设施,以保护为主,不得破坏风景环境。

3、风景区的发展应满足环境容量要求,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第三十条景区规划

1、肇兴——地坪景区:该景区的侗族风情旅游知名度极高。近期应保持村寨原有格局,维护民居建筑风貌,对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搬迁,控制村寨发展规模,开辟新区,维护村寨古朴风貌,提高肇兴至纪堂,肇兴至己伦的公路等级,对现有肇兴境内过境公路改为旅游步行街,在保护区外围设置过境公路;远期新建连接肇兴、己伦、纪堂、登江、上地坪、萨岁山、堂安、厦格(上、下寨)“八寨一山”的环形旅游公路,在肇兴修建供水设施和小型污水处理厂,将肇兴新区设为旅游服务村并修建配套服务设施。

2、岩洞——口江景区:该景区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近期做好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民间歌师的保护与侗族大歌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及游览条件,加大对各侗族村寨民居的保护力度,提高黎平县城→双江、岩洞→银朝、四寨→黄岗旅游公路等级;远期搞好侗族大歌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修通口江→双江旅游公路。

3、坝寨——九潮景区:这里是侗戏的发祥地,是侗戏鼻祖吴文彩的故乡,保存有古老、完整的侗戏戏台,近期规划将突出该片区侗族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高茅贡至腊洞的旅游线路等级,优化村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及公路沿线植物景观,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及游览条件;远期修通茅贡→述洞→岩洞→三龙(九龙、中罗)→永从的旅游公路,加强景区间的联系,提高游览便捷性。

4、天生桥——八舟河景区:近期修建高屯→八舟电站→墨门山→平贯→地西→大坡脚旅游公路,启动德凤镇→高屯镇旅游线路的绿化、美化工程,将八舟河道疏通,修建八舟至江心岛沿河游览步道,改造天生桥至少

寨游览步道,在高屯设置旅游服务镇,西园山庄、飞龙洞、八舟河等景点处设旅游服务点,在天生桥景点入口处设集中停车场,开通西园山庄至八舟河水上游览线路和石龙山生态游览线路,修建八舟河至石龙山沿途公厕、游憩亭廊、服务部,增加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恢复石龙山莲花寺;远期改善基础工程设施和游览服务条件,丰富游赏方式和活动内容。

第三十一条景点规划

黎平侗乡风景区特、一、二级共30处景点单元的规划要求详见表五。表五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规划要求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黎平县人民政府网:2014年黎平县事业单位招聘144人

黎平县人民政府网:2014年黎平县事业单位招聘144人2014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2014年事业单位考试试题 一、招聘对象及条件 (一)招聘对象: 1.应、往届大、中专(中师)及以上学历未就业毕业生、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工勤编制人员、企业单位在职人员,部分岗位学历放宽至技校、职高、高中及初中(具体招聘岗位及学历等条件以《岗位一览表》(附件1)为准),中专(中师)学历报考者仅限2014年4月22日前系黔东南州户籍或黔东南州生源; 2.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由省级及以上机关统一选派现仍在黎平县服务(含在黎平县服务期已满并取得服务证的人员)的“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员(以上四类人员统称“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人员报考截止2014年5月12日前服务期满一届及以上; 3.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担任黎平县村(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村(农村社区)委会主任、副主任,且截止2014年5月12日及以前必须任职满一届及以上; 4.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驻黔东南州部队的随军家属(随军家属须具有中专(中师)学历及以上)和截止2014年4月22日前黔东南州户籍或黔东南州兵源的退役大学生士兵; 5.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少数民族乡土医师,年龄为40岁及以下(少数民族乡镇主体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测试占考试总成绩的10%)。 (二)招聘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事业心,服从组织分配;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2011年11月编制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 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 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 附表 (19)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文化 ……………闻名全国的文化遗产

追朔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 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它肯定不是鼓楼,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四角鼓楼

六角鼓楼 八角鼓楼 作为一种高度形式化了的文化物象,侗族鼓楼有构成这种外观图景效果的图像来源。鼓楼的最底一层,也就是鼓楼真正的实用性的这一部分,是一个大堂的形式。这是鼓楼的最基础的部分,成熟时期的鼓楼仍然把这个建筑形式保持下来。鼓楼的中间部分,即除掉鼓楼底层和楼阁塔顶,直接来源于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形 象。无论是从低处往山坡高处看,还是从山坡上由高处往下看, 侗族寨子中层层叠叠的灰瓦屋顶都是最醒目的。这种效果无疑给 鼓楼的建筑师们一种取像构楼的灵感。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十三章附则 (81)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2019-黎平县201X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黎平县201X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黎平县201X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X年2月5日在黎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上 县长王崇松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代 表提出意见。 201X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X年是非同寻常、非常艰难的一年。我们经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 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困难,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决贯彻落实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 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年初提 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排难而进,一手抓抗灾救灾保民生,一手抓扩内需 调结构促增长,全面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 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势头。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0753亿元,同比 增长12.8%;工业总产值完成11.2848亿元,同比增长8.1%;农业总产值完成9.6566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708亿元,同比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4亿元,同比增长21.6%;财政总 收入1.167亿元,比上年净增3077万元,同比增长35.8%,提前两年实现财政 收入过亿元目标;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亿元,同比增长45.9%;各项 贷款余额10.8亿元,同比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2元,同 比增长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6) 第三章 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利用 (15) 第一节 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 (17)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用地 (17) 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9) 第二节 新增建设用地节约利用 (19)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 (20)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27) 第七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0)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30)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0) 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33)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5) 第一节 生态用地保护 (35) 第二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6) 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38) 第一节 土地整治 (38) 第二节 “三旧”改造 (40) 第三节 重点发展区域和建设项目 (40)

第十章 区、县级市土地利用指导 (42) 第一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导原则 (42) 第二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引 (43) 第三节 各区、县级市指标分解 (4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十二章 附则 (53) 附表: (54) 图 录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图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3780747.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黎平县肇兴侗寨旅游商店建设标准

黎平县肇兴侗寨旅游商店建设标准 前言 为规范肇兴侗寨景区旅游商品的经营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肇兴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肇兴景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商店质量等级划分的基本条件、等级评定和管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黎平县区域内旅游商店旅游经营服务活动。 本标准起草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商品店的环境、安全、卫生、商品规范、服务和应急管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的各类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肇兴景区八寨一山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001.2-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 18584-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制 CJJ 14-2005 公共卫生间的标准 GB9670—1996 商场、书店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旅游商品 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称为旅游商品。 3.2 肇兴侗寨旅游商品店 指位于肇兴侗寨内,能够接待游客的以经营侗族或肇兴侗寨特色的旅游商品为主的固定店面式场所。 4 旅游购物环境 4.1 选址 肇兴侗寨旅游商品店选址要符合《肇兴侗寨保护与整治规划》的要求。 4.2 店面装修 4.2.1 店面装修要求 4.2.1.1 店内装修装饰别致,具有侗族地方特色,色调应温馨、柔和; 4.2.1.2 照明光线充足,灯饰应根据光线设计进行选择,灯具外观彰显侗族特色; 4.2.1.3 灯位布局要合理、美观,灯头不宜过多; 4.2.1.4 墙体、地板为木质原色; 4.2.1.5 墙体有彩绘的,彩绘应以肇兴侗寨民俗风情或人文自然景观为基调; 4.2.1.6 店内空气流通、没有异味; 4.2.1.7 店内清洁整齐,地面有防滑措施。 4.2.1.8 有制作精美的介绍购物店特点和价格的广告宣传牌或宣传品; 4.2.1.9 旅游商店设有服务台,公布商店固定联系电话;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