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课题名称: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研究小组:石家庄实验中学12级9班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李涵李慧硕刘鑫郭梦磊

指导教师:王轻棉

科目:英语文化生活

一课题背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古老而深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很快得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对西方节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节日文化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深厚的了解,各种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

二课题目的

透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韵味。通过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研究,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识更加深刻,拓宽了知识面,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某些关于节日的俗语的含义。因此,我们通过对西方节日的研究,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课题目的

三主要内容

1.1新年

?美国传统节日:新年(New Year's Day)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

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新年前天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新年在美国并不是最热闹的节日,但仍有不少盛大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的玫瑰花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盛典,届时用鲜花特别是玫瑰花扎成的彩车绵延数英里,车上摆满鲜花做的各种模型,不仅吸引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拥街头,而且还吸引着上百万电视观众。

美国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据说美国的印第安人也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人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2.14情人节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是日男女青年欢聚一堂,姑娘们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签筒里,小伙子依次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词,那位姑娘就成为他的恋人。基督教兴起,教会对牧神节习俗不以为然。但由于这个节日受到青年人的偏爱,到公元7世纪,教会便把这个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用基督教殉教者圣瓦伦丁主教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传说,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认为已婚男子不愿离家当兵,因此发布了一道禁止结婚的法令。圣瓦伦丁主教因违背皇帝旨意,秘密为青年人举行婚礼,而遭到监禁,于公元273年2月14日死于狱中。圣瓦伦丁节曾是英国人喜爱的节日,随着新大陆的开发,英国移民把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带到了北美,逐渐在美国生根开花。年轻人是圣瓦伦丁节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要在这一节日里郑重其事地为恋人选择礼物、赠送鲜花,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痴情的姑娘可能会按照古老的传说,在圣瓦伦丁节前夜把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盼望在梦中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在美国,圣瓦伦丁节已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节日,亲人朋友之间都可以互送小礼品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不少商店专门出售这类礼品,如装饰成心形的巧克力糖、或者系着缎带的红玫瑰和郁金香花束。至于各式各样的情人卡,更是比比皆是。

2月中下旬狂欢节

?狂欢节为期四天,每年的2月中下旬举行。据说巴西狂欢节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罗马教皇下令封斋期的前三天在教皇皇宫前举行庆祝活动。教徒们轻歌曼舞、手舞足蹈,整个罗马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从此狂欢节被正式确定并在欧洲广为流传,后由葡萄牙人传入巴西。现在主要由巴西、意大利、西班牙、古巴等国家举行。1889年巴西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后,狂欢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桑巴舞逐渐成为节日的主角。就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今天这种盛况空前的非宗教的全民联欢活动。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巴西,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真可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管不了谁”。有钱人金装玉饰自不待言,就是穷苦人家凑热闹也要稍整衣帽,敲着空罐头盒子,叮叮当当地投入狂欢的人流,仿佛一年一度不狂欢一下,明天就没有好运气。人们忘掉了富裕和贫穷,忘掉了忧愁和烦恼,忘掉了紧张和疲劳,只剩下欢和乐。此时,全国上下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都似一朵朵欢乐的浪花汇入了欢乐的海洋。这种欢乐的气氛也感染着来自异乡的旅行者,不少外国人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其中。桑巴舞化装游行时,为首的开路队员簇拥着自己所属团体的名称和标志,其后的游行队伍打头的由负责人、作曲者和彩车设计人等头面人物组成。他们身穿笔挺的礼服,微笑着频频向四周围观的人群招手致意。紧随其后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色彩纷呈的女子游行队伍。她们身着艳丽的宽摆衣裙,有的头戴羽头帽,也有的面戴假面具。

女子游行队伍两侧或前后是数百人的男子打击乐队,乐手们身着由无数金属片镶成的衣裤,在灿烂的阳光下金光闪烁。他们兴高采烈地吹吹打打煞是热闹。再后就是彩车和桑巴舞队了,彩车上站着的是被选为“国王”和“王后”的俊男靓女,他们

春风满面地笑着向人群频频抛飞吻。其后是让人欣喜若狂的桑巴舞队,舞者服饰各异,争芳斗艳,随着舞曲,边歌边舞,这是一种以腰、臀、腹剧烈抖动大幅度摇摆的舞蹈。舞者神采飞扬,观者如痴似呆,不论是舞者还是观者,人们忘记一切烦恼,忘却了姓啥叫啥,忘却了吃喝,其热烈痴迷的程度几乎达到了疯狂。

?狂热的人群、华丽的盛装、缤纷的彩车、炫目的烟火……说到狂欢节,你肯定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岁末将至,各国狂欢节“渐入佳境”,就让我们走遍全球,领略特色狂欢节的盛况。

3.22到

4.25 复活节

复活节(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有不少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古人常把蛋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新的涵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就是从其中挣脱而出世的。复活节时人们把鸡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出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鸡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蛋往前滚,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蛋全归他所有。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大人常绘声绘色地告诉孩子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自然喜欢,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4.1愚人节

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即目前的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从此人们每逢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习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如把房间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等客人到来时则祝他们“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比如,小孩子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人节

5.1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五月第二个周日母亲节

?母亲节(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议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她曾亲自在教堂安排仪式,组织活动,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佩带白色石竹花。这一活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人们一致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国各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

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的热潮有增无已。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所有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带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为母亲节。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在自己的住宅上悬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在胸前佩带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初时一律为白色,后来则变成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带白色石竹花,而母亲仍然健在的人则佩带红色石竹花。

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或礼物,还有些家庭则由丈夫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揽下来。

六月第三个周日父亲节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父亲节( Father‘s Day)起源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长大后,她积极倡导父亲节,并说服当时华盛顿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礼拜仪式向父亲们表达敬意。后来在1916年她的建议得到了Woodwork Wilson总统的官方承认。从此父亲节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项传统节日。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另外,父亲节这一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所送的一般是父亲喜欢的衣服和爱喝的酒。

11.1万圣节

?11月1日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夜晚,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

(南瓜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为了保护儿童和对他们加以引导,美国的学校和家庭常在万圣节前夜为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晚会和娱乐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会场,装饰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或海盗等模样表演各种节目或做游戏玩。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11月第四个周四感恩节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初时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

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12.25圣诞节

?12月25日圣诞节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可以说从感恩节过后,美国人就开始为圣诞节大忙特忙起来。圣诞节的许多风俗都来源于《圣经》中的传说。根据

耶稣诞生在夜里这种说法,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午夜时分达

到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美国人通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庆祝或。他们有的聚

在酒馆、舞厅、俱乐部中尽情欢乐;有的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壁炉旁

享受天伦之乐;还有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则在灯火通明的教堂里,参加纪念耶稣诞生

的午夜礼拜。圣诞夜里最有趣的活动要数“报佳音”,象征天使在伯利恒郊外

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挨家挨户地来到教徒家

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于是这家人便走出来加入合唱。唱罢,主人把大家邀入屋

中,以茶点招待。说笑一番后,唱诗班再到别人家去唱,主人一家也往往随同前去,“报佳音”的队伍愈来愈大,他们一家家地唱,欢乐的气氛有增无减,常常持续到

天明。圣诞节里最典型的装饰是圣诞树,人们会在小杉树或小松树上挂满礼物和

彩灯,树顶再装一颗大星。这些装饰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树上的彩灯象征耶稣给世

界带来光明,树顶的大星则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士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除了圣诞树,冬青和榭寄生也是圣诞节里常见的点缀。美国人常常用冬青树枝编成

花环挂在大门上,或是将几枝冬青摆放在餐桌上作为节日的装饰。还有一些家庭会

在门框或天花板上悬挂一束榭寄生,按照传统习俗,圣诞节时,凡是女子站在榭寄

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去亲吻她。顽皮的男孩子常常故意把女孩子引到榭寄生下,

理直气壮地吻她一下。圣诞节在美国如此受人重视,人们恐怕很难想象,他们

的祖先曾经禁止过圣诞节。当年英国清教徒受尽英国国教的迫害,千里迢迢来到新

大陆,他们对英国国教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以至发展到凡是国教所实行的,他们

都加以反对,对圣诞节的庆祝也因此严加禁止。他们规定,凡移民中有人胆敢庆祝

圣诞节者,必须罚款。这条禁令一直到19世纪德国及爱尔兰移民大量移入美国后才

逐渐解除。今天圣诞节已成为美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这段往事也成为一件历

史趣闻了。

慕尼黑啤酒节

?慕尼黑啤酒节(The Munich Oktoberfest)又称“十月节”(Oktoberfest),起源于1810年10月12日,因在这个节日期间主要的饮料是啤酒,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其为啤

酒节。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持续两周,到十月的第一个星期

天为止,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

?慕尼黑啤酒节与英国伦敦啤酒节、美国丹佛啤酒节并称世界最具盛名的三大啤酒节。

[1]慕尼黑啤酒节在一个叫做“Theresienwiese”的地方,巴伐利亚方言简称为“Wiesen”,

意为牧场。每年大约有六百万人参与其中。

?当前每年的数量维持在600万左右。其中很多游客都来自外国,主要来自意大利,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近些年来,啤酒节上新增了传统服饰游行,很多游客都穿上传统的皮裤和紧身连衣裙盛装加入到游行队伍。每届啤酒节要消费约600万升啤酒、50万只鸡、100头牛,同时为慕尼黑带来8.3亿欧元的收入。

?]为了招徕本国顾客和接待来慕尼黑旅游的外国客人,慕尼黑的八大啤酒厂在节前就在特蕾泽大广场上搭起巨大的啤酒大篷,德语里称“Bierzelten”,比一般的帐篷装修更大也更豪华。每个帐篷里放有长条木桌和板凳,大篷的一端还有一个临时舞台,由民间乐队演奏欢乐的民间乐曲。帐篷一般可容纳三四千人,最大的有7000个座位。

?每一个啤酒棚一般都只提供一个酿酒厂的啤酒,为了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每个啤酒厂都把自己的那个啤酒棚修建的富有特色而舒适气派。啤酒棚外部的装修标新立异,但内部大多都是一个格局,可以坐二十人的长条木桌椅排排摆开,会场中心是被鲜花和灯光装扮一新的高高的表演舞台,棚顶装饰着巨幅的绸缎和编织的花环,有的啤酒棚还设两层,楼上便是"雅座"。各帐篷里都由身穿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女服务员给顾客送酒

海神节

?这是一个辞旧迎新、供敬海神、祈祷保佑家人来年平安的节目,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最隆重的庆祝活动属东部的萨尔瓦多市。每年12月31日子夜前夕,海神节的信徒们和来自各地的旅游者聚集在海边,怀抱自制的小船,头顶装满鲜花的陶皿,围绕在女神像前载歌载舞。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歌颂女神的乐声响起,焰火腾空开放,信徒和游客们鱼贯般地走到齐腰深的水中,将小船、鲜花和装满献给女神供奉的篮子放入水中,凝视着它们顺水漂去,好似带走对女神的崇仰之情和无限寄托。然后,人们会在水中洗个痛快,将过去一年的污浊洗刷干净,纯洁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敬牛节

?6月下旬。是巴西东北部的传统节日。它从非洲黑人的牛复活节演变而来,现已成为葡萄牙人、黑人和土著印第安人的共同节日。庆祝活动以游行演出为主要形式,节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多是通过牛的遭遇来抒发对当今社会的爱与恨,倾诉人们的苦与乐,或表达人们敬牛、爱牛的风俗。节日的高潮是举行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游行。

人们在圣坛前为化装的牛命名,举行祈祷活动。

土拨鼠节

?1956年2月2日早晨8点,在安大略威尔顿城的郊外,当地的一个叫威利的农民偶然发现许多冬眠的土拨鼠都从洞穴中探出了头,威利根据传说进行了观察,发现了土拨鼠的影子,果然,当年的春天过了六个星期才到。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然后就是全世界。从1960年起,每年2月2日的8点,来自全球通讯社的记者都会

聚集威尔顿等待土拨鼠的天气预报,而威尔顿城的商会借机筹办了一个欢庆活动,并把2月2日定为土拨鼠节。至此,土拨鼠节已经连续举办了52年,节日的规模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成为加拿大一个著名的节日和安大略的一个热门的旅游节目。

枫糖节

?每年3月底至4月初的枫糖节是加拿大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三月春意盎然时,生产枫糖的农场被粉饰一新,披上节日的盛装,大家在一起品尝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甜蜜礼品。传统的枫糖节都向来自国内外的游人开放,尤其欢迎儿童。一些农场还专门保留着旧时印第安人采集枫树液和制作枫糖的器具,在节日里沿用古老的制作方法,为观光客表演制枫糖的工艺过程,有的还在周末向旅游者免费供应枫糖糕和“太妃糖”,任人品尝。节日里当地居民还热情地为游客们表演各种民间歌舞,带领观光客去欣赏繁茂美丽的枫林红叶。

铃兰节

?五月一日铃兰节那一天,法国人会互赠铃兰,他们深信,铃兰会让爱神眷顾、会让人走运!

?铃兰节一源于1985,一歌手将女朋友送的铃兰花置于纽扣孔之中,二源于二十世纪初,许多法国时装商店在五月一日这一天,将带着清香的小白花送给他们的顾客,逐渐互赠铃兰就成为法国人在五月一日要做的一件事。

?五月一日这一天,很多人沿大街小巷兜售铃兰,按照各地规定,兜售铃兰时要远离花店,零售者不能对铃兰时行特殊包装,以免抢了花店的生意。而且手中的铃兰必须当天卖完,第二天再兜售则属违法。法国总统五月一日在爱丽舍宫主持一年一度的铃兰节仪式,接受铃兰花,并发表讲话。各地方政府也在五月一日前后举行铃兰集市、铃兰舞会、铃兰长跑等活动,为节日助兴。而在小城镇和乡村,人们则倾家出动采铃兰,一些地方还要推选铃兰王。

?在法国,铃兰被视为幸福、希望的象征。5月1日铃兰花节时,大城市里处处卖铃兰,人人送铃兰,人们认为这天得到的铃兰会给人带来幸福。这一天朋友们互赠这种如响铃状的白色小串花。响铃的白花象征着你朋友的到来,春天的到来,好运的到来,幸福将在这一年伴随着你。

?谢谢观赏

西方四大节日文化

西方四大节日文化 课题组成员:潘雅琪陈莉娜 指导老师:苏雁 研究背景: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更注重西方节日。于是,中国节日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年轻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如下原因: 一、是因为年轻人认为西方节日更时尚更浪漫。 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相对显的较为新奇。 三、是商家的大肆渲染追捧。 研究目的: 通过组队的方式共同运用英语知识了解实际问题,体会学习英语知识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英语在生活中实用度,同时培养伙伴

之间的合作精神。 研究步骤: 1.确定课题 2制定计划 3搜集资料 4总结整理 5交流评价 研究成果: 1.个人英语学习方法与成绩的研究报告; 2.开题报告 3.资料的搜集 4.成果展示课件 5.分析论文 6.结题报告表

、 正文: 西方新年(New Year) 1. Origin of New Year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历(Gre 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 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 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 w Year. 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发财,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 Celebrations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

西方国家重大节日

西方国家重大节日 1.圣诞节(Christmas)圣诞节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原本是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辰纪念日,圣诞节定于每年12月25日,而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Season)往往持续二周。这段时期里,雪片般的贺卡飞往世界各地,电话线、通讯网频繁地传递人们的祝福和问候;大街小巷粉饰 一新,商店橱窗前大减价、大拍卖的广告格外醒目;到处可见人们拎着大包小 包的节日用品匆匆而过,到处可听见欢快的歌声和笑声。圣诞节也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 2..新年(New Year's Day)1月1日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来宾们把尊严和 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 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3.情人节(Valentine's day )2月14 日,在这个节日里,情侣位 互拆衷肠。许多人选择这一天订婚、结婚;各地的大学、中学和一些团体俱乐部主办热闹非凡的情人舞会;商店里推出各种表达柔情蜜意的礼品,剧院里演 出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节目,报刊杂志则刊登永志史书的罗曼史…… 3.愚人节(April fool's Day)4月1日一天西方国家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谎,取笑别人,当然也会被人取笑。不仅如此,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人,那么他就会荣获“桂冠”。在这个尽情开玩笑的日子里,有些玩笑虽 然开得过火,近乎恶作剧,可是人们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愚人节。 4.复活节(Easter)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是3月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至下一个星期日。历年复活节的实际日期最早可在3月22日, 最晚则要挪到4月25日。一般来,大学都从复活节开始放春假,假期长达三 四周,短的也有一两周。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 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 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如今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 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 史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

传统节日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开题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报告 作者:海口琼山华侨中学高二(5)班第10小组:xsk点击:73060次评论:6条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报告 组员:钟琴利(组长) 张琪(副组长) 陈小君吴永福陈定山梁领 指导老师:许娟 目录 一、课题的确定 二、开题报告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四、研究成果 五、心得体味 一、课题的确定: 九月的秋天,收获的季节。传眼间便已经是中秋了。同学们收获了开学的喜悦,农民们收获了丰收的喜悦,商人们也收获了赢利所带来的喜悦。然而,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又收获了什么呢? 一直以来,中秋节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以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结果,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月饼的流通量远大于人们实际需要量,大量的包装盒和吃不完的月饼被扔掉,在上演“中国式浪费”的同时,折射出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尴尬。 且不说中秋节。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失去应有的魅力,年

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饺子,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鲜美滋味;除夕夜国人同一时间共享的传统文化大餐——春节晚会,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中国传统节日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正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去了解、关心我们的传统节日。 二、开题报告: 1、简要背景说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在以前,过节是很让人向往和憧憬的,不仅是因为在过节时可以大快朵颐,而且还可以大饱眼福,踩高跷、舞狮子、划龙舟、走旱船、敲大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一些国外的节日目前却在慢慢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内容提要 时下,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轻人更多。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感兴趣。 1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2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 我们年轻,喜欢朝气蓬勃的东西,于是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释放激情的西方节日便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父母长辈借此说我们崇洋媚外,其实我们只是更追求个性,而西方节日正好满足了我们在这一点上的需求。青少年喜欢过“洋节”并不是由于一种文化内核的因子,而只是一种流于形式、表面化的东西。有不少人虽然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但节日的来历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就带有一种盲目的趋众心理。 3西方节日影响 a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青少年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称为节日,节日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累积凝聚的过程,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也是不同的,它们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体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岁时节令。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如:元旦、立春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基督教三大节日。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2、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西方文化中的“法”,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从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规则中引出来的范畴。这种法治思想建立于个体本位主义基础之上。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权利和自由。此外,中国传统节日还注重伦理道德的传承,中国人向来讲究含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开题报告】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关键字】开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照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四、研究工作进度: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照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二级学院:文新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XX级2班 学号:XX010240 学生姓名:黄通科 指导教师:曾祥云 20 14 年 6 月12 日 四川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西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在节日里,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几乎是成两极分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其实中西方节日差异的远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还是与民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所以,保护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的,但吸收新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 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几个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

几个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 马兰芬 Christmas Although, for Christians, Christmas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of fest ivals, it i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celebrated religious occasion i n the West. This festival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the messiah in Beth lehem Palestine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messiah was Jesus Christ who, Christians believe, was sent to save mankind and absolve them from their sins. Nowadays, you might be forgiven for missing the religious element to this festival as it has descended somewhat into an orgy of consumerism and indulgence. Gifts are given amongst famil y and friends and cards wishing “Seasonal Greetings” sent between j ust about everyone. Father Christmas, otherwise known as Santa Claus, is said to squeeze his way down chimneys across the world on Christm as Eve and deliver presents to any children that have behaved well ov er the last year. Another important motif of the festival is the Chri stmas tree, around which traditionally people would dance around hint ing at the pagan origins of this mid-winter celebration. 圣诞节 圣诞节的假期是12月25——26日,但很多的企业和政府机关都从12 月24放到元月2,3号的。 虽然对基督教徒来说,圣诞节并不是其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在西方,它却是一个最受广泛庆祝的节日。圣诞节庆祝的是两千多年前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复国救主)在巴勒斯坦伯利恒的诞生。这个弥赛亚就是耶稣(基督教信奉的救世主)。基督教徒相信,耶稣是被派来拯救人类并协助人们摆脱罪恶的救世主。如今,就算你已经忘记了这个节日的本来意义也不会有人怪罪你,因为,现在的圣诞节已经演变成为大肆消费、狂欢与纵情享受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亲人们、朋友间都会互送礼物,满载着“节日祝福”的贺卡也会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圣诞之父”(Father Christmas),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据说会在圣诞节前夕顺着烟囱下来,给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送去礼物,这些收到礼物的孩子必定是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孩子。圣诞节的另一个重点是圣诞树,在这一天,人们会围着圣诞树跳舞,这也表明圣诞树是圣诞节形成之前的隆冬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Easter For religious, as opposed to cultural, Christians, this is the fundam ental festival of Christianity. It celebrates the fact that Jesus Chr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

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

西方节日文化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西方节日文化大全 篇一:中西方节日一览表 中西方节日一览 西方节日 新年(1月1 日)---------------------------newYeARsDAY 情人节(2月14 日)------------------------sT.VALenTInesDAY 国际妇女节(3月8 日)---------------InTeRnATIonALwomensDAY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愚人节(4月1日)-------------------------FooLsDAY 国际劳动节(5月1 日)-----------------InTeRnATIonALLAbouRDAY母亲节(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DAY 国际儿童节(6月1 日)-------------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父亲节(6月

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万圣节(11月1 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 4)--------ThAnKsgIVIng圣诞除夕(12月24 日)---------------------chRIsTmAseVe 圣诞节(12月25 日)-----------------------chRIsTmAsDAD 中国节日 元旦(1月1 日)---------------------------newYeARsDAY 除夕(1阴历2月31日)------------newYeARseVe 春节(阴历1月1 日)-------spRIngFesTIVAL(chInesenewYeAR)元宵节(阴历1月15日)--------------------LAnTeRnFesTIVAL清明节(4月4日)---------------Tomb-sweepIngDAY 端午节(阴历5月5 日)---------------------DRAgonboATFesTIVAL中秋节(阴历8月15日)--------------------moonFesTIVAL 教师节(中国,9月10 日)------------------TeAcheRsDAY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课题名称: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研究小组:石家庄实验中学12级9班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李涵李慧硕刘鑫郭梦磊 指导教师:王轻棉 科目:英语文化生活 一课题背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古老而深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很快得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对西方节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节日文化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深厚的了解,各种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 二课题目的 透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韵味。通过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研究,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识更加深刻,拓宽了知识面,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某些关于节日的俗语的含义。因此,我们通过对西方节日的研究,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课题目的 三主要内容 1.1新年 ?美国传统节日:新年(New Year's Day)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 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新年前天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新年在美国并不是最热闹的节日,但仍有不少盛大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的玫瑰花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盛典,届时用鲜花特别是玫瑰花扎成的彩车绵延数英里,车上摆满鲜花做的各种模型,不仅吸引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拥街头,而且还吸引着上百万电视观众。 美国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据说美国的印第安人也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人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研究其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并较理性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节日差异 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斑。【1】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2】 (二)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宗教信仰,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 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

西方节日表

西方节日 西方节日主要介绍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所有节日日期以2011年为准。 美国新年 时间:2011年1月1日 美国新年在每年公历的1月1日,也是中国的元旦节。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美国新年与中国的元旦节虽属同一天,但是不管是节日氛围、节日活动还是新年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2012年1月1日,农历12月6日,星期日为2012年美国新年。阅读全文 圣烛节 时间:2011年2月2日 圣烛节,又称“圣母行洁净礼日”或“献主节”等,在每年的2月2日,是典型的宗教节日。2012年2月2日,农历1月11日,星期四为2012年圣烛节,同时这一天为世界湿地日。阅读全文 总统节 时间:2011年2月18日 美国总统节在每年的2月18日,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2012年2月18日,农历1月27日,星期六为2012年美国总统节。阅读全文 愚人节 时间:2011年4月1日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在每年公历的4月1日,是西方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以多种方式与周围的人开玩笑,上当者当被告知是愚人节时,才恍然大悟,所以这一天总是能够引出许多笑话。2012年4月1日,农历3月11日,星期日为2012年愚人节。阅读全文 复活节

时间:2011年4月24日 复活节(Easter Sunday)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是信奉基督教的宗教纪念日,目的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具有重生与希望的象征意义。2012年4月8日,农历3月18日,星期日为2012年复活节。阅读全文 万圣节 时间:2011年11月1日 万圣节(All Hallow's Day)在每年公历的11月1日,又有西方鬼节之称,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如今的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眼中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2011年11月1日,农历10月6日,星期二为2011年万圣节。阅读全文 感恩节 时间:2011年11月24日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每年公历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传统节日,原意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2011年11月14日,农历10月29日,星期四为2011年感恩节。阅读全文 平安夜 时间:2011年12月24日 平安夜(Silent Night)在每年公历的12月24日,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圣诞节前夕,又有圣诞夜(Christmas Eve)之称,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其重大地位堪比中国的除夕之夜。2011年12月24日,农历11月30日,星期六为2011年平安夜。阅读全文 圣诞节 时间:2011年12月25日 圣诞节(Christmas)在每年公历的12月25日,也就是平安夜的第二天,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大传统节日,犹如中国的春节,同时这一天也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2011年12月25日,农历12月1日,星期日为2011年圣诞节。阅读全文

先写西方节日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写西方节日特点 篇一: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 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 摘要: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关键字: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情人节、万圣节 AbsTRAcT:Thetraditionalnationalfestivalisanationalh istoricalandculturalaccumulation.Theoriginofthefest ivaliscloselyconnectedwithpeopleslife,itembodiesthe peoplesabundantemotionworld,forthepeopletolovelife. Tounderstandthecultureofanation,muststartfromtheirt raditionalfestivals,tounderstandtheirculturalcharac

teristicsandnational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ristmas;easter;Thanksgiving;AprilFool’sDay;mother’sDay;saintValentine’sDay;halloween 一、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 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圣诞节指圣诞日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eve)。 在公元前一年,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当时,圣母玛利亚在与丈夫若瑟返往家乡时所有的旅店客满,玛利亚在马槽里产下耶稣。当耶稣安详的睡在马槽,在遥远的东方有三牧羊人追随天上的一颗明亮星星找到耶稣,并朝拜他。牧羊人在旷野中也听到有天使的声音在天上发出,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佳音。后来,人们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庆祝圣诞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

中西方节日差异

中西方节日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