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15期

一、近百年来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使盈利最大化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最初,企业经营者了解到,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后来,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对分工理论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后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泰勒主义(Taylorism)虽然有些“非人本”,但依照泰勒自己的话来说,这种方法可以“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那个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确实发挥了巨大的生产力。

随后出现了以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和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以促进对产品的消费)为特色的福特主义(Fordism)。但福特主义不能对多样化需求进行实时反应,从而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以产品大规模生产与产品多样化相结合(即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为主要特征的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和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ArnoldV.Feigenbaum)提

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Control),随后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推广和应用,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引进了两个新概念:6 Sigma和BPR。

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率先提出6 sigma管理模式并在企业中推行。Sigma是希腊字符,代表标准差,在统计学中用来对变异进行测量。6Sigma意为“六倍标准偏差”。6 Sigma管理模式是尽最大量地检测并改正项目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使产品合格率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如果能达到6 Sigma,则只有3.4%的缺陷机会。摩托罗拉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是实施6 Sigma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BPR是“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缩写,意为业务流程再造,或称业务流程重组。此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于1990年在《改造工作:不要自动化,而要推倒重来》一文中提出的。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James A.Champy)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中给再造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周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

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600多家欧美大型企业中,有70%的企业在推行BPR计划,有15%的企业表示正在积极考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企业分工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

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6 Sigma和BPR的出现是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市场需要相适应的,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从BPR所改造的对象来看,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从BPR所改造的目的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环境”;从适用BPR的企业的范围来看,包括了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同样,商业银行也可以从BPR中获益。

其实,在BPR概念出现以前,即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许多商业银行已陆续进行了流程再造,同时也有了一些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如在1988年,美国的汉克〃古德斯厅(HankGoodstein)便在其《通过重新设计工作系统来提升生产力》一文中,提出通过改善工作系统来提高经营绩效。1994年保罗〃H〃艾伦(Paul HAllen)出版了《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正式用“reengineering”来解释银行经营变革思想。艾伦对银行流程再造进行了界定:银行为了取得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显著性的改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引入我国银行界以后,便出现了许多关于银行“流程”的词汇,如“流程银行”、“业务流程”、“组

织流程”、“管理流程”等;同时也出现了“再造”的诸多名词,如“银行观念再造"、“银行管理再造”、“信贷流程再造”、“内部再造”、“组织间再造”、“技术再造"、“员工素质再造"、“企业文化再造”等,几乎所有与银行相关的大改革、小改进相关的事物都要用银行再造一词。笔者认为,银行再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与我国经济市场化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再造。如四大国有银行由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再引人战略投资者,再公开上市等战略步骤的实施。我国某些政策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制也属于此类型。二是组织结构再造。如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设置、裁减、合并、职能修改等。三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再造(即BPR)。这是指具体的某项业务流程的再造。本文以业务流程再造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部分组织结构再造(因为流程再造必然会引起银行相关内部机构的增、减、合、拆、改等),不考虑治理结构再造。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行BPR的动因。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银行界也陆续开始了流程再造。从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如长沙市商业银行),很多都在进行BPR。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BPR的动因如下:

1.我国商业银行的BPR是在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金融资产占比上升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至于改革开放

初期,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收人中很大比例用于吃穿等基本消费(即恩格尔系数较高),可用于金融资产投资(在当时主要是银行存款)的比例很低。而目前,全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加上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数字则有数十万亿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为抢夺这些金融资源,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以服务客户为核心内容的BPR。

2.我国商业银行的BPR是在我国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过去,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在这些银行改制前,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不大;在银行与客户的动态博弈中,银行处于优势地位,为客户服务的意识也不强。

自1987年交通银行恢复设立以后,我国陆续成立了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十多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另外,资产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也被批准可设外地分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也在顺利进行。各地方都有城市商业银行。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速度加快,使得国内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更加激烈。

此外,金融脱媒现象也对商业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面对竞争压力,将银行原有的“以我为本”的业务流程转变为“以客户为本”的业务流程以便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是各家

商业银行考虑的重要课题。

3.我国商业银行的BPR是在IT技术广泛应用、关键技术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从手工处理业务到用DOS单用户系统辅助处理业务,再到采用Xenix多用户分时操作系统,再到Unix系统,这充分体现了IT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在IT发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相应的业务流程不得不相应改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上述的银行业务IT化的目标主要是“解放银行前台职员”,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影像扫描、传输、比对等先进技术的逐步成熟,网络安全手段的逐步完善,为适应竞争需要,IT必须并且也能够为以“服务客户、方便客户”为主要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服务,同时也要使银行的相关系统达到管理会计的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BPR的具体手段。

1.应用新科技或提高新科技的使用效率。这里所说的新科技主要有网络技术,影像扫描上传技术,影像比对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了对原来的业务进行改造的机会(如电子验印,影像上传,形成和保存电子凭证等),而且催生了多种渠道服务,如ATM(自动提款机)、CDM(自动存款机)、POS(Point of Sales的缩写,意为销售点终端)、网络银行,CALL CENTER(呼叫中心)、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短信服务等。

2.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包括科学分工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福特的流水线工作方法、后福特主

义特制产品的灵活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如商业银行前台柜员处理收到的他行票据时,将现在的前台柜员一手清变为前、中、后台分阶段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和银行营业效率,同时也加强了风险控制。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主要是借鉴其“灵魂”,并非照抄照搬其具体的方式方法。要做到洋为我用,并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BPR的具体范围及实例分析。

要对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内容进行分类,可作为分类的标准很多。本文中,笔者按“再造目标”这一口径对银行BPR的具体范围进行分类。

1.客户至上:以服务客户为主要目标的BPR。笔者认为,通过BPR实现服务客户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造出更适合客户需要的新的银行产品;二是缩短办理业务流程,为客户节省时间;三是提高银行产品及服务的安全性;四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1)通过BPR创造出更适合客户需要的新的银行产品。典型的例子如华夏银行的自助贷款。其操作流程是:对于将来有可能需要贷款的居民,可先行到银行办理房屋等抵押手续,然后在抵押期限内(譬如五年),随时需要贷款,随时在ATM机上操作,真正实现了“银行贷款自己操作”以及“贷款和存款一样快”的效果。又如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通过BPR实现了国内居民国外炒汇的梦想。

(2)通过BPR缩短办理业务的时间。如自助设备等多渠道交易的推介。客户到银行大厅办理业务时,如仅是单纯地办理存取款业务、查询业务、更改密码业务,则可以推介到自助银行设备处(目前,自助银行设备一般包括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和交易查询机)。如果是定期缴纳电话费等业务,则可以向客户推介使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渠道交费方式,或者建议客户与银行签订一个自动交费协议,由银行定期从客户指定的账户中自动扣除相关需要缴纳的费用。再如在办理客户柜台业务时,前台柜员可以把记账等有关会计核算甩给中台甚至后台去做,只要完成必要的资料安全审查和必要的记录,生成回执后,客户便可离行。

(3)通过BPR提高银行产品及服务的安全性。如银行短信服务。不论是普通借记卡还是信用卡,不论是存款还是取款、通过POS消费,手机短信都能及时通知账户的发生额及余额。又如将银行卡的电话查询密码和交易密码分置,从而加强了银行卡资金的安全。再如工商银行在银行卡网上交易中除了交易密码外又加入一层卡密钥。

(4)通过BPR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目前,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商业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已引进了国外核心系统,中国银行、华夏银行等国内银行正在引进。这些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大的客户信息管理功能。比如,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引进的都是FNS公司的核心系统,该系统要求客户开立账户前必须

先有客户号。通过该客户号,银行可很方便地了解到客户的账户组成(包括存款账户和贷款账户)、各账户的余额和交易流水,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良好的财务咨询和理财设计。又如,当前各家银行的Call Centre以及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都有免费的利率、汇率等金融信息告知服务。

2.大集中:以压缩银行经营成本和防范业务风险为主要目标的BPR。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的各项业务集中处理成为可能。业务的集中处理不仅发挥了规模效应从而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业务的集中处理大大增强了风险防范功能。

(1)数据的大集中。最先进行数据大集中的是工商银行。工商银行于2000年启动了“数据大集中”,随后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也先后进行了数据的大集中。数据的集中为账务的集中和管理的集中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且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

(2)账务的集中:全行一本账。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实行了账务的集中。由于账务的集中,减少了内部账务的设置层级,从而减轻了账务管理负担,并提高了资金头寸管理效率和银行经营安全。在引进新核心系统时,华夏银行更提出了零级清算的概念,从而减化了银行内部资金清算管理路径。

(3)作业的集中。通过影像扫描、传输、比对等先进技术,有些支行的业务(主要是非现金.业务)可传输到分行作业中心甚至总行作业中心去完成。如部分客户信息的录入、同城提回票据入账、来账的确认、网银的落地业务、由分行(总行)信贷审查委

员会审批下来的贷款的发放、银企对账业务和各种报表的打印及保管等。

在这种模式下,有些业务支行的前台柜员仅是接单,支行后台进行审核、录入、上传,而总行或分行的综合作业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某些集中作业,如批量数据录入,可外包出去,一则节约银行人力成本,另则可达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因为,如果一笔业务切开由多人录入,相对于以前的“一手清”来说,由于协同作案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可以达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4)公司业务营销管理的集中。以前公司业务营销人员(客户经理)分属同城的各家支行管理、考核,然而其客户却遍布全城。这造成了很多的不便,既有对客户的不便,也有客户维护和业绩考核的不便。为了解决此矛盾,有些商业银行将营销人员统一纳入分行管理,支行只是一个办理具体业务的网点,客户离哪家支行近便在哪家支行开户办理业务。如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北京分行都已完成了公司业务集中营销管理。

(5)信贷审批的集中。根据贷款金额大小、保证方式以及信用等级的高低,各类信贷业务分别归属支行、分行和总行审批,这样有利于信贷风险和信贷头寸的统一管理。

(6)其他业务的集中。现在,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账户管理中心、Call Centre一般都集中在全行。

3.实行事业部制和矩阵式管理: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管理和

业绩考核为目标的BPR。为了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行内业务开发部门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调动行员创造业绩的积极性,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实行事业部制。所谓事业部制,是指以客户类别和金融产品为线条,对此类客户或金融产品所带来的效益进行相对独立的成本——效益核算(业务“大集中”为此类业务的成本效益核算提供了方便),以了解和改进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对于效益低的客户,不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对于效益低的金融产品,要适时地予以淘汰。如民生银行成立了行业金融部,业务人员根据产业链拓展业务,并根据这些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保付代理等非信贷融资产品。

实行事业部制后,可以按业务线的垂直线条进行集中考核核算。这种垂直考核与传统的以分支行为块块的横向考核共同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矩阵式考核管理系统。

(四)我国商业银行进行BPR的需要考虑的负面影响。

1.银行中层领导的阻力。BPR以及由BPR所引起的组织结构再造,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改革”,而改革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_些人员的利益重组。对于某些中层领导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权力损失”。因此,BPR是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处理中进行的,需要妥善安排各方的利益。又如,信贷权力的上收不仅会受到各分支行行长的反对,还会受到某些地方上的影响(地方大都不愿将本地的资金资源外流)。

2.裁减银行职员的压力。BPR后,可能由于流程的优化而裁

减职员。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要予以重视。

3.某些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商业银行全国性业务的零级清算需要人民银行各地分支行之间先要实行零级清算(否则将商业银行在当地人民银行的清算账户上有“透支”的风险),而此条件目前尚不具备。

4.最后,进行BPR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哈默对再造失败的衡量是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据有关资料,BPR的失败比例是较高的,甚至有人说50%—70%的再造是失败的(StephenDrew,1994)。

(五)流程改造的持续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流程再造将会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如人民银行正在推广影像票据交换系统。如该系统得到普遍应用,必将影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流程。

我国加入WTO已经六年多了,对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也已基本取消。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够提高服务效率并在市场上争得更大份额,BPR所起的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张明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优化而改变,中间业务逐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逐渐培育了信用卡、代理收付、票据承兑、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不断拓宽,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起步较晚,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结构、信息、技术、信誉和资金等优势,不懂用自身资金,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宜,并据此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一种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代理、咨询、信托等业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没有站在经营战略的角度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一直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需求的推动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中间业务,但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管理上海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发展规模减小,业务品种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技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懂得一般操作的人员多,缺乏精通管理的人员;懂得传统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创新业务的人员;懂得单项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业务等多项业务的人员。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经营理念落后,阴历观念淡薄 我国银行长期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体制下,我国银行只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锁着我国经济金融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无论是在业务数量还是在业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

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流程完善-银行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流程完善-银行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商业银行会计运行流程与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低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受到既定风险控制要求的约束,方法和程序比较明确,但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一般不固定,管理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临时定做;所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针对性,也是特定的;通常会以本单位的效益为目标来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往往涉及银行内部的各个责任主体,可不受公认原则或会计制度的制约,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必须服务于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决策。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与因

(一)会计管理的现状 伴随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持续增加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现有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柜面营销能力欠缺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一般全部通过营业网点的柜面完成,柜员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于业务操作,在应付完各类业务处理之后,往往无暇顾及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浪费了许多发现高端客户的机会,这就失去了营业网点作为营销阵地的主战场功能。 2.服务效率有待改进 随着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交易品种日趋复杂化,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导致需要网点柜员通过系统录入的业务交易要素越来越多,加之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就必然导致业务办理时间延长,客户排队现象日渐明显,服务效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3.业务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操作手册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操作手册 商业银行正日综合业务系统(前台)操作手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营业窗口操作手册商业银行1.前言82.系统特点及环境介绍92.1系统特点说明92.1.1核心会计92.1.2客户化管理92.1.3综合柜员制。92.1.4多平台系统操作。92.2运行环境和主要硬件配置92.2.1运行环境92.2.2主要硬件配置92.3系统进入和退出102.3.1进入102.3.2退出103.通用操作113.1窗口通用操作113.2业务通用操作113.3日常业务处理流程133.4柜员管理133.5钱箱管理143.6凭证管理143.6.1凭证种类及使用143.6.2现金管理153.6.3主要交易及应用153.6.4一般流程及操作说明153.7日终轧帐处理173.7.1综述173.7.2日终业务轧平173.7.3柜员日终业务轧平173.7.4营业网点日终业务轧平 173.7.5次日业务轧平183.8通用流程183.8.1普通账户183.8.2一卡通账户193.8.3一本通.一卡通的销户193.8.4通用规定193.8.5其他业务19 (1)冲账19 (2)补账19 (3)冲开户20 (4)冲销户203.8.6特殊业务20 (1)特殊业务申请书20 (2)需要填写“特殊业务申请书”的业务范围20 (3)特殊业务说明203.8.7通存通兑21 (1)通存通兑基本规定21 (2)通存通兑业务范围21 (3)通存通兑清算原则224.公共交易234.1存款业务244.1.1开户244.1.2存款274.1.3取款284.1.4转帐294.1.5结清304.1.6销户314.2贷款业务334.2.1借据录入344.2.2贷款发放364.2.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介绍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 况

目录 第一章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4)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基本概念 (4)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 (4)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4)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6) (一)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6) (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现状 (6) (三)银行中间业务法律法规现状 (6) (四)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现状 (7)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及建议 (8)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问题体现 (8)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10) 四、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 (一)实现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11) (二)实现银行的财务结构优化 (11) (三)促进存贷款传统业务发展 (11) 第二章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格局 (13) 一、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态势 (13) 二、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格局 (14) 第三章中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7) 一、国有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7) 二、股份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8) 三、城市商业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 (一)北京银行 (20)

第一章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基本概念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即可以理解中间业务实际上就是非利息收入。 通俗讲,中间业务是介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中间的那部分业务,一般是指银行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从中间人的身份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代理事项等各种金融服务以及直接参与合规的市场交易等经营活动,从而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类型并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分为九大类业务:即,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咨询业务、保管及其他业务。 1.支付结算类业务 支付结算类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 2.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银行卡业务的分类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依据清偿方式,银行卡业务可分为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和借记卡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教学大纲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48学分:2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金融市场学适用专业:金融学 一、课程简介 1.知识掌握:商业银行经营学是研究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的科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货币信用经济也日益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商业银行经营学作为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要求学生学生掌握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相关问题,评价银行经营效果,达到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我国迎接国际金融业挑战、培养适应 21 世纪金融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具有主要意义。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理论、管理理论和主要业务的实际操作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从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基本需要。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讨论、答疑、等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实际进行比较研究,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导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职能、经营特点和经营原则,把握商业银行的设立与机构设置,了解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从而为学好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经营特征、基本作用以及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3.教学方法:在本章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银行流程再造选题背景

银行流程再造选题背景 (一)选题背景 流程再造理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银行再造是流程再造的一个分支,西方商业银行率先尝试银行再造,并在战略转型、成本优势、经营特色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功。在国内,2001年至今,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备受关注,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初步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探索阶段。 业务流程是不同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战略的载体,随着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各商业银行势必在未来的经营中实行独具特色的经营战略。而体现这种差异性战略的外在表现,就是各自独具一格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差异化已成为实现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手段之一。而因为业务效率的差异必然导致服务效率的差异,服务效率的差异必然导致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的差异,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差异必然导致银行竞争力的差异。 对国内商业银行各类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从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从前台到后台,从柜面到支持保障环节,银行业务流程不合理的地方随处可见,业务流程再造的潜力巨大。国内商业银行某些业务流程设计上的不合理,目前已成为客户投诉的一个焦点,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推进服务文化建设,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和水准的一大障碍。国内商业银行目前所采取的差别化服务、免填单等创新举措,实际上正是自学地运用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某些思想。当然,业务流程

再造的思想远不止于此,业务流程再造强调的是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进行最大限度的集成,这样可以使业务流程再造取得较佳的效果,也是业务流程再造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较好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就可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在运作成本、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水平。 招商银行作为一家迅速发展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环境下,通过对国内外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对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内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和实践的背景下,设定战略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到目前为止,该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再造的方法模式、实旋的步骤、实施的效果,都与国内外同业运用的情况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为招商银行在摸索中对国内的银行业务流程再造进行实践。 通过本文的撰写,对招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并对再造的效果和风险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对于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实施路线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选题意义 加入WTO以后,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习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习 一、实习目的 本实习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基础上设置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操作的机会。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系统的学习,使得同学了解商业银行个人和对公各类业务的操作流程,熟练运用商业银行管理知识,熟悉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并且提升在银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本实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习内容 1、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在实习操作中的运用 2、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操作 3、商业银行私人业务的操作 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操作 三、实习的组织形式及时间 本实习采用校内实验室实习方式。学生在掌握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在校内的金融实验室进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操作,其中包括个人储蓄业务、对公会计业务以及、信息的查询、对公存贷业务;与此同时,还安排让学生在校内的图书馆和资料室查阅我国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和有关经济政策的时间。使得学生将所学的银行理论知识与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使得学生理解所学的银行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系统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实习步骤

1.了解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操作系统 2.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操作 3.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操作 4.商业银行报表管理系统操作 5.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系统操作 五、实习报告/论文 实习报告/论文可以包括内容之一: 1、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流程; 2、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操作总结; 3、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操作总结; 4、对于整个实习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实验报告要求资料真实、准确、完整,用A4纸,4号宋体字打印,学校统一封面装订,必须附带操作过程的图表。 六、实习报告/论文内容 1、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流程; 1)登陆2)增加钱箱 3)普通活期客户录入 4)凭证领用5)凭证出库

2020年(发展战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收入比重低,品种少,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收费不合理。加入WTO后,中外银行的激烈竞争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于发展中间业务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产品开发,实施有效市场营销,优化服务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收费标准,防范市场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4)03-0031-04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于的问题 (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为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各商业银行将目光投向了中间业务。据了解,我国四大银行2002年中间业务占其全部收益比重分别为: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约4%。但因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不快,不仅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而且品种较少,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于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60余个品种,可是,其中有相当壹部分是不收费的,例如邮寄对帐单、代发工资、银证转帐等业务均不收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于的问题 和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无论于规模仍是质量

等方面均存于许多问题,主要体当下: 1.绝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 表1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合计 ─────────────────────────────── 中间业务 26.169.6652.4632.28120.56 收入 营业收入 746.6496.57403.59595.312242.07 净额 中间业务 净收入占3.51.95135.425.38 比例 ─────────────────────────────── 注: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中其他营业收支净额(含汇兑损益)为25.2亿元,建设银行其他营业收支净额(含汇兑损益)为3.2亿元。 从表1中见出,除中国银行因历史原因外汇业务收入较大导致其中间业务的业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本文认为要解决中间业务的现状,第一,提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加强综合业务人才培养:第三,积极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新品种开发;第四,在健全机构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1、业务品种少、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竞争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代理、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万多种,形成了包括结算及其衍生类、避险类、信用类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 2、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硬件条件,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与产品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15期 一、近百年来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使盈利最大化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最初,企业经营者了解到,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后来,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对分工理论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后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泰勒主义(Taylorism)虽然有些“非人本”,但依照泰勒自己的话来说,这种方法可以“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那个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确实发挥了巨大的生产力。 随后出现了以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和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以促进对产品的消费)为特色的福特主义(Fordism)。但福特主义不能对多样化需求进行实时反应,从而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以产品大规模生产与产品多样化相结合(即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为主要特征的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和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ArnoldV.Feigenbaum)提

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Control),随后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推广和应用,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引进了两个新概念:6 Sigma和BPR。 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率先提出6 sigma管理模式并在企业中推行。Sigma是希腊字符,代表标准差,在统计学中用来对变异进行测量。6Sigma意为“六倍标准偏差”。6 Sigma管理模式是尽最大量地检测并改正项目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使产品合格率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如果能达到6 Sigma,则只有3.4%的缺陷机会。摩托罗拉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是实施6 Sigma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BPR是“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缩写,意为业务流程再造,或称业务流程重组。此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于1990年在《改造工作:不要自动化,而要推倒重来》一文中提出的。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James A.Champy)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中给再造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周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 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600多家欧美大型企业中,有70%的企业在推行BPR计划,有15%的企业表示正在积极考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企业分工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报告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报告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实验报告书 一、实验目的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采用以总行为数据中心的集中式数据网络系统方式,把银行日常业务处理的流程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覆盖银行管理全方位的科学体系,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查询自如、方便快捷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以量化分析为主”的管理机制。本课程采用的实验平台是“深圳智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该系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现代商业银行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任务,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验环境,促使学生关注最新的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金融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 二、实验意义 1、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加深学生对银行实务中基本业务流程的理解和掌握,熟悉业务操作的关键要素。 2、由于本次模拟系统采用面向管理、服务、产品、客户和数据的全新概念设计,提出面向客户信息的设计方法,以客户信息文件为基础,构造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为银行综合掌握客户状况、提供全面的客户追踪和决策分析手段提供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面向客户的管理体系。 3、通过本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把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金融法律、银行规章等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也能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以便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步骤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 前言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外国与我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明显,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相比西方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我国开始履行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之时,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直接交锋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这也意味着不论从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渠道的角度,还是从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应该加大力度开展表外业务创新。因此,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策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必要性、现状和制

约因素进行阐述,提出了业务拓展的策略步骤,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类和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简言之,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中介服务业务1]。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表外业务。二、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放了金融市场并广泛参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 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使利润最大,归根到底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西方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业务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表外业务成为80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 受国外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也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业务创新,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品种、工具上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立,商业银行遵循“三性原则”自主经营,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等举措,都在制度创新上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上。也涌现出债券融资、电子货币“一卡通”、网上银行、债转股等新的品种和服务手段。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由于体制、技术、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品种少。由于这些年我国的金融业一直推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完全分离,商业银行的业务被限制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内,业务创新的空间受限,致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品种较为单一。从开办得较为成功的品种来看,仅有个人住房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近年来发展得较快,逐步走向成熟;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人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还处在待发展阶段。 2.规模小。从已开办的新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受到来自内外的约束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个业务规模中占比小,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以消费信贷为例,据统计,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目前仅占贷款规模的4%~5%,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约占贷款规模的20%~25%;在我国消费总额中,消费信用占比不足1%,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占消费总额的比重通常都高于20%。美国的房地产融资结构中,消费环节一般要占到60%以上。1998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在全国各项信贷余额中的比重仅有0.8%,我国汽车贷款规模估计不到1亿元人民币,而美、德、日三国汽车消费贷款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0%、50%和60%。 3.收益低。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尚处于初创阶段,各行的业务拓展过分注重扩规模、占份额,再加之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与相应的制度约束,在业务营销之初大都低价促销,让利于客户,这不但使市场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也使得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收益难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业务的健康发展。以票据业务为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目前的票据贴现市场价格极为混乱,有的行甚至以仅高出中央银行再贴现基准利率1个百分点的价格对客户办理贴现业务。再以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为例,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先后实现了全国或局域联网,在活期储蓄存款的省内(局域)异地通存通兑存取款业务的办理上,一些行最初按5%的标准收取手续费,然而却受到个别商业银行“零手续费”促销手段的巨大冲击,最后也不得不取消了5%的手续费。其实在零售与信用卡业务计算机全国联网的开发上,各行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力量,然而却在该项业务上丧失了巨额的手续费收入。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中间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 问题与障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国内银行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知识,不适应业务创新的 需要。从国内商业银行各级经营者来看,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新月异的变 化,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 面对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商业银行的许多经营者在市场开拓、优化服 务、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上都显得较为乏力,过分偏重于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 在业务创新上畏首畏尾,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延迟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的进程。从一般员工来看,国内银行的基层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与知识结构较为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影响及意义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影响及意义 ——金融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研究 目前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优化经营管理方法,再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依托网络技术和影像技术,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和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经营管理内在要求的“零级”管理模式,通过集中业务处理,以达到节约成本、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业务创新和客户服务能力。商业银行的集中处理模式也进入了一个新兴发展的时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就是商业银行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和工作流控制等成熟的IT技术,以影像处理代替原始单据处理为基础,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涉及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切分并分离处理,将会计业务内部处理由传统的前台网点串行操作处理运作模式转变为集中后台并行处理操作模式。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产生是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上看,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影像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银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改革的结果。从外因上看,是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防范案件内控管理要求提高以及银行业务处理外包发展趋势的影响。目前在同业中有浦发银行、

民生银行以及工商银行等银行在会计业务处理中实施了业务集中处理。 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与传统的处理的差异 (一)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离化、基础影像化 即银行会计业务受理和处理实行前后台完全分离,前台进行单据初审并扫描上传,后台依据前台上传的原始单据影像进行业务操作处理。在传统模式下营业网点前台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后,经过审核、验印、系统操作、授权后在前台完成整个业务处理。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前台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后,经过初审合格后,通过扫描将单据影像传递给后台(一般是分行或总行的作业中心,有的银行叫营运处理中心,以下统称为“作业中心”),通过影像切分,将不同的审核以及处理环节交由作业中心的不同柜员同步处理,全部环节审核完成后自动完成相关的账务处理,不需要前台进行处理。如果出现一些需要前台辅助处理的交由前台协助补充处理,例如印鉴不清,后台电子验印系统无法比对,由前台柜员对原始单据进行手工验印处理。传统会计业务处理模式下,由营业网点串行完成操作存在过多物理交接;而集中处理后转变作业模式,主要操作环节都集中到作业中心以并行处理,受理和处理分离,可以在作业中心实现工厂化、专业化操作,缩短流程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及风险控制。 (二)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标准化、处理专业化 由于原始单据留在网点前台,后台作业中心只能以影像为基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报告与心得体会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报告与心 得体会

(一)引言 9月28号到10月26号,在金融系老师的缜密安排与悉心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周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本次实习利用智胜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软件系统,按照商业银行的业务实例,进行开户、资料输入、凭证使用与审核、查询与报表处理等各项业务的计算机软件模拟操作。 经过本次实习,我们很好的将所学的银行理论知识与现代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相结合,锻炼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了我们对现代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采用的大会计、综合柜员制的账务管理方式和面向客户的管理体系的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随时记录下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不断总结自己实际处理银行业务中的感悟,并写出了这份实习报告,作为对自己的总结、对老师的汇报。 (二)商业银行业务综述 2.1 对私业务综述 2.1.1 凭证管理 一、凭证种类及使用 程序下的凭证种类包括储蓄存折、储蓄存单、一本通存折、一卡通。能够用储蓄存折的储种包括:活期、零整、通知存款、教育储蓄和存本取息。 整存整取和定活两便都使用储蓄存单。 一本通和一卡通各储种都可使用。

二、凭证领用 系统的凭证领用采取从市行到支行、从支行到网点的二级分配体系。支行到市行领用凭证后,市行管理部门必须将凭证的起使号码位输入中心机房的管理机内,并进行分配操作,将凭证分配到各支行管理机内。同样,支行凭证管理员也要将凭证的起始号码有计划的分配到各网点的库钱箱里,网点凭证负责人在前台机器交易界面选择库钱箱凭证领用交易领入凭证到库钱箱,柜员用凭证出库交易领入凭证。 具体流程:市行库——支行库——网点库钱箱——柜员钱箱。 一卡通的分配和普通凭证分配一样,只是一卡通的分配是从卡部开始,而不是市行库。 2.1.2 钱箱管理 系统对网点设立库钱箱和柜员钱箱。库钱箱由中心机房建立,柜员钱箱在柜员第一次登录系统注册时柜员钱箱号不输(此时此柜员钱箱不存在),要柜员注册系统做增加柜员钱箱后柜员才生成钱箱号。在柜员钱箱生成后不能办理现金业务,需退出系统重新注册系统(此时此要输入柜员钱箱号)后才能办理现金业务。本所库钱箱本网点所有柜员都可使用,柜员钱箱只许本柜员使用,如果一个柜员不注册钱箱,则只能做转账业务而不能做现金业务。 2.1.3 日常操作流程

最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商业中间业务;对策 论文提要:商业银行积极稳定地发展中间业务,既是摆脱存贷利差日益减小,利润趋微困境的需要,也是应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冲击的理性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加之重视不够、业务范围狭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国自2006年11月15日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本土商业银行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坚守和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开发新的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今,这个重担便落在了中间业务身上。其原因在于: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发展还非常滞后,在存款利息不断减少、化对银行生存空间不断挤压、传统业务经营风险日益加 大的今天,中间业务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中间业务指的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1、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银行是企业,以提供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资产品种单一、质量低下、筹资高;同时,受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利差收益提高困

难,靠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维持生存发展越来越困难。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不仅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而且通过增强服务创造效益,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2、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达8%,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这必然影响银行盈利。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和竞争的主要阵地。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2、中间业务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代理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代理、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我国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1995年颁布的《商业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得从事信托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和企业投资。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