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实验

1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实验
1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实验

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实验

华东师范大学姓名学号

摘要:通过在试管中加热氯酸钾固体与二氧化锰粉末的混合物制备氧气再用木炭和铁丝检验氧气性质的实验,观察和感受中学化学实验的实验过程,体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和细节,思考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氯酸钾加热分解法制氧气氧气性质问题思考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氯酸钾分解法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方法及氧气性质实验的规范操作步骤。

2.实验过程中探讨影响制取氧气的条件和氧气性质实验的最佳操作。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氯酸钾分解法制备氧气,氯酸钾固体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经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KClO3

2KCl+3O2↑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大试管1只、单孔橡皮塞1个、导气管1段、集气瓶 3只、毛玻璃片 3块、坩埚钳 1个、水槽(脸盆)1个、铁架台 1架、铁夹 1个、石棉网1块、酒精灯1个、升降台1架、火柴 1盒、托盘天平1个、称量纸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粉末、小块木炭、细铁丝

四、实验步骤

1.氧气的制备与收集

a.如图所示连好仪器装置;

MnO2

b.用手握住大试管底部,检查装置气密性;(现象: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c.称取5g氯酸钾固体和1.7g二氧化锰粉末,混合、于研钵中用玻璃棒慢慢压碎并搅匀;(现象:白色固体和黑色粉末混合得黑褐色混合物)

d.将上述混合物用纸槽加入大试管底部,塞进单孔塞;

e.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然后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f.待水槽(脸盆)中开始有均匀稳定的气泡连续冒出时,用250mL集气瓶分别收集满3瓶氧气,第3瓶的瓶底留2厘米高水层;(现象:加热至气泡稳定均匀产生后,试管底部混合物中有紫色糊状物流出,随气泡不断产生,混合物全部熔为紫色糊状物,到收集第二瓶氧气时,气泡产生速率加快,糊状物颜色逐渐加深至紫黑色。收集第3瓶氧气时,气泡产生速率逐渐减慢。此时将酒精灯稍右移对部分流出一点距离的糊状物加热,气泡产生速率又加快。收集3瓶气体都发现将收满时集气瓶内出现白雾。)

g.收集完氧气后应先将导管撤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实验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a.实验装置如图;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操作步骤

将细铁丝缠绕在火柴棒上,用坩埚钳夹着铁丝另一端,用酒精灯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将尽时,将红热的铁丝缓慢放入底部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央,慢慢升入底部使氧气消耗充分;(再用一根细铁丝用之前的集气瓶重复做燃烧实验,依然有剧烈燃烧的现象产生,而且第二次燃烧时间更长,两次燃烧都有部分铁丝没有烧掉。)

c.实验现象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光芒,摸集气瓶感到热,瓶壁可观察到有黑色的熔融物;

(2).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见另页)

a.实验装置图;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操作步骤

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用酒精灯加热至红热状态,将集气瓶上的毛玻璃片移开,用坩埚钳夹着木炭缓慢放入,随着木炭剧烈燃烧将木炭缓慢伸入瓶底。向木炭燃烧后的集气瓶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c.实验现象

木炭在空气中烧至红热,在集气瓶内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的气体使滴入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瓶底看到白色物;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粗大的KClO3晶体研细时,可在研钵中用杵慢慢压碎,不可研磨。将MnO2加入混合时,可用玻璃棒慢慢搅和,切忌将两者混研。

2.实验表明MnO2的量为KClO3用量的1/3为最佳比例。用量过少时,催化剂和的接触面积太小,必须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使反应急剧加速,这时容易产生白烟,而且速度很不均匀。的用量过多时,生成氧的速率反而减慢。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质量比可以在(3:1)-(6:1)之间进行选择。按3:1混合时,分解速率最快,适宜于教师的演示,学生探究实验时最好选用6:1,便于操作。

3.各种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时,反应都比较剧烈,放出大量的热,以致集气瓶往往容易破裂,所以要选用(250mL)集气瓶,实验时注意不可让燃着的物质以及夹持仪器和瓶壁接触。

4.试管不需要向下倾斜,因为加热时氯酸钾固体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会熔为糊状液体,从试管底部往试管口流动,使部分反应物损失而减小产率。试管口导管处也不用塞一团棉花,因为棉花易燃,氯酸钾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较高锰酸钾的快,可能引燃棉花。

六、思考与研究

1.关于产率的一点思考:我们用5g KClO3和1.7g MnO2制得3瓶各250mL的氧气,理论计算收集3瓶各250mL的氧气需要

2.8g KClO3固体。试验中,收集第一瓶氧气时气泡产

生的速率较慢,快收集第二瓶气体时,试管中混合物全部熔为糊状物,产生气泡的速率剧增。到收集第三瓶气体时,产生气泡的速率又慢了下来,我们以为是反应快要完全了,但把酒精灯往试管口一端移动至加热流出一定距离的紫色糊状物后,气泡产生的速率又加快,最后将要收满时,产生气泡的速率慢了下来,我们以为,应该是氯酸钾分解完了。所以我们估计大概5g左右的KClO3刚好制得750mL的氧气。估算氯酸钾制氧气的产率为55%左右。经查证,《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说中学化学教参中把该实验KClO3与MnO2的用量定为5g:1.6g,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但又查得“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可迅速产生氧气,反应产生的气流平稳,易于控制,而且氯酸钾中的氧元素可100%的转化为氧气”,所以我们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产率还有疑惑。

2.关于实验过程中混合物逐渐熔化成紫色糊状物的原因:经查资料“在加热反应的试管中有熔融状的紫红色物质出现,停止加热冷至室温注入水是紫红色的溶液,证明有高锰酸钾生成。将反应试管内的紫红色高锰酸钾继续加热,紫红色变成黑色,同时放出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有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推测紫色物质是高锰酸钾。

3.关于集气瓶中产生的白雾:我们实验中3瓶气体都在快收满时突然有白雾出现。初步推测白雾为易溶于水的物质,集气瓶中水还很多时,这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白雾,当集气瓶中的水快要被氧气全部挤出瓶外时,集气瓶中的水已不足以溶解这种物质,所以白雾在集气瓶快要收集满时突然出现。我们不能推测出这种物质是什么,猜测为氯气或氯化氢气体遇水蒸汽冷凝形成白雾。经查文献:文献认为MnO2参与反应,KMnO4及K2MnO4是中间产物并按以下反应进行:

2KC103+2MnO2=2KMnO4+C12+02

2KC104= K2MnO4+MnO2+02

K2MnO4+C12=2KC1+MnO2+02

总反应:2KC103+(2MnO2)=2KCl+302+(2MnO2)

根据上述机理,在反应中可能有少量氯气逸出,使制得的氧气带有刺激性气味。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白烟”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的氯化钾一微粒分散在氧气中。“白雾”是遇到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盐酸雾滴。

七、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教学论》——马建峰主编“P52-P59 实验4 氧气的制备和性质”

2.《化学教学论实验》——(第二版)李广洲陆真编著“P26-P30实验一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3.《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化学系本科教材)——“P235-P238实验1 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演示”

4. 曹志兵对新教材中“氧气制备实验”的教学思考(2008年,第11期教师论坛)

5. 刘诗芳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机理浅探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编排,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结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还要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数和非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全单元编排九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例2小数的计数单位 例3小数的计数方法、数位顺序、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例4、例5小数的性质 例6应用小数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例7比较小数的大小 例8把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 例9取小数的近似数 单元整理与练习 小数的意义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小数是认数范围的一次了不起的扩展,不仅增加了数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小数以后,计量、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质量,如果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可以用小数表示。认识小数首先是理解它的意义,只有建立小数的概念,才能陆续掌握小数的其他知识。本单元里不安排小数点移动位置和名数改写等内容,是为了集中精力教学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抽象的数概念。学生虽然有一些生活中的零散经验和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但仍然需要大量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并通过抽象与概括逐渐构建完善的小数概念。还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思考,逐步理解小数的本质属性。 小数的基本性质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理解小数性质需要以小数意义为基础。明白了小数的计数方法,掌握了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性质就不难了。 (一)以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为重点,教学小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十进分数除了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即小数。具体地说,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教学小数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关系,这就是需要建立的小数概念。 教学小数的概念编排三道例题,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例1联系具体数量回忆

基础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基础实验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实验操作。 (2)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知道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实验准备】 药品:高锰酸钾、水、木炭、细铁丝、蜡烛。 仪器、材料:铁架台、铁夹、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导管、集气瓶、水槽、毛玻璃片、棉花、坩埚钳、燃烧匙、火柴、酒精灯、烧杯、木条、木块、纸片、砂纸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一空集气瓶。 [问]哪一瓶是氧气?如何检验? [复习提问] 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回答]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选择氧化汞(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汞有毒)、空气或者水(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回答]因为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制取少量气体。 [教师]那么又将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下面请同学们做好自学指导和[活动准备],各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制取氧气的方案,看哪组设计的又快又合理?讨论后各小组:①板书反应原理;②展示连接好的发生装置并回答问题2;③收集装置并回答问题3。 [学生讨论] [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我们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哪位同学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做化学实验的乐趣? [学生]愿意。 [教师]各小组分好工,按方案规范操作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用一种方法收集三瓶氧气(其中一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层细砂)并验证它的性质并思考[问题与交流]。 [注意事项]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物质的制法,也是初中唯一一次用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气体。该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节课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本节课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且学生要亲自动手实验,检验氧气的性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并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基础。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本节课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讲解边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分组实验,如果是两人一组,可让每人做一遍。课时安排:需两节连堂课,否则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 第一次做制取物质的化学实验,学生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刚学化学不久,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都不熟悉,此时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很弱,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手把手的引导。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仪器,还要分析和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以往实验操作细节在演示时学生看不清楚,分批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演示要重复多次,耽误时间。另外,实验中的污染物很难处理,如不加以正确规范的引导,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使用了几段自制录像与图片,通过多媒体很好地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大大地增加了受众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步习题3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 B.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条轨道 C.主量子数为3时,有3s、3p、3d、3f四条轨道 D.角量子数l决定了原子轨道(电子云)的形状 (核磁共振)、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Kurt Wui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 3.下列原子构成的单质中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烧碱溶液反应,都产生H2的是( ) A.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B.价电子构型为3s23p1 C.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倒数第三层上的电子数的原子 D.N层上无电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4.按照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Be、Mg、Ca B.Be、B、C、N C.He、Ne、Ar D.Li、Na、K 5.M、N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每个原子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 构时,放出的能量M大于N,由此可知( ) A.M的氧化性弱于N B.M的氧化性强于N C.N2-的还原性弱于M2- D.N2-的还原性强于M2- 6.A、B、C、D、E五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序数为5个连续的自然数)的顺序排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7时,D元素的负化合价可为-2 B.A(OH)n为强碱时,B(OH)m也一定为强碱

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要点与作业

第二章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要点 一、氧气的性质:(主要存在于空气中,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的气体。液氧、固态氧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 (1)、氧气跟金属反应:与镁、铁等反应(详见知识点二) (2)、氧气跟非金属反应:与磷、硫、碳等反应(详见知识点二) (3)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二、用途: ? 1.支持燃烧(助燃) 2.供给呼吸 三、氧气的制法: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沸点不同,属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法: 1.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 (1).药品:、高锰酸钾 (2)原理: ) 加热高锰酸钾: 加热 2KMnO4K2MnO4 + MnO2 + O2↑ (3)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连接装置)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 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 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固定装置。 ④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 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⑤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原因:氧气难或不易溶于水;特点:纯净但不干燥。)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原因:氧气密度比空气稍大;特点:干燥但不纯净。)。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⑥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⑦再停止加热 ⑧整理器材。 ! 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解决问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3、“做一做”及第47页练习十一第6~9题。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 2.在学习使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兑换人民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数人民币。 2.提高学生迁移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元、10元、100元人民币、1美元钞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xx同学准备去美国旅游。旅游总要买点东西,需要用当地的钱。那么我们就要用中国的钱兑换美国的钱,也就是用人民币换美元,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图上有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由交流。 概括:1.我知道了一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元美元,也就是1元人民币和0.1563元美元一样多。我们的钱在美国买东西不方便,需要换成美元。 2.我们需要兑换1万元人民币。 3.问题是:1万元可以兑换多少美元?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吧。(要注意的是让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先说。)【新课讲授】 1.师生交流兑换的方法。 提问:谁说说怎么兑换呢? 学生交流发言。 可能是:(1)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元×10000。 (2)也就是把0.1563扩大到10000倍。 (3)这个用乘法我知道,但是怎么算呢? (4)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5)老师补充,得数就是1563美元。 提问:同学们说得对,说明在小组交流时你们“动口动脑动笔”这“三动”做得很好。那如果实际只兑换出156.3美元的话,那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是只兑换1000元人民币。0.156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就是156.3,说明扩大到1000倍,是兑换了1000元人民币的结果。 提问:还有办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美元1563元,如果这是对的话,1元人民币可以换1563的万分之一,就是把1563缩小到万分之一。用算式是1563÷10000,我们把1563的小数点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学案

年级初三教师时间星期学科化学课型实验课课题3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 教学目标1、练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学习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通过实验,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教学 重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练习基本实验操作。 课前检测 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B.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D.氧气不易溶于水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的是 A.木炭B.硫C.铁丝D.磷 3、下列药品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氯酸钾和二氧化锰D.氯酸钾和高锰酸钾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不需要的仪器是 A.单孔塞B.酒精灯C.试管D.长颈漏斗 5、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增加氧气的产量B.提高氧气的纯度 C.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迅速放出氧气D.干燥生成的氧气 学习新知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名称高锰酸钾 化学式 药品色态 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及注意事项: 根据所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实验室制氧气应选用下列装置中的型。 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如上图,标有序号的部位应注意如下事项: ①处:试管口应倾斜;②处:试管内导气管口应; ③处:铁夹夹应夹在试管;④处:应用酒精灯的进行加热。注意:若用第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导气管口应放少量的。(3)收集装置:方法:、。 注意事项: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管口应接近;如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时,当气泡出现时才可开始收集气体。(4)检验和验满: 检验氧气的方法:。 验满氧气的方法:。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将药品(约占试管容积1/5)装入试管内(用高锰酸钾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固定仪器→加热(加热前,应做好收集准备)→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应先,再。 2、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色味的体,其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步骤: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由瓶口缓慢插入);待反应完毕,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盖好玻璃片,振荡。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为:发出,放出,生成一种。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实验步骤:取几根细铁丝,用砂纸打亮,拧成一束,呈螺旋形绕在一根火柴上,点燃火柴,待火柴将烧完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瓶中装有少量水)中。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为:,,生成。 做这个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放少量水或沙子,其目的是。 反馈 检测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 ___; 其中用法收集的氧气更纯,用此方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2)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把药品装入试管中并固定仪器②加热③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用排 水法收集气体⑤停止加热⑥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 A、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B、其中,⑤和⑥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其原因是。 C、在步骤①中,试管口应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处。 D、在步骤④中,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 作业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讲义汇编

例题1、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填一填。 1分米=() () 米=()米 3分米= () () 米=()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想一想,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 1米=100厘米,1厘米是1米的1 100。1厘米=1 100 米。 1 100 米写成小数是0.01米。0.01读作零点零一。 那么请问4厘米、12厘米各是1米的几分之几?各是几分之几米? 4厘米是1米的4 100,4厘米=4 100 米。 12厘米是1米的12 100,12厘米=12 100 米。 4 100 米写成小数是0.04米。0.04读作零点零四。 12 100 米写成小数是0.12米。0.12读作零点一二。 例题2:把7厘米和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 ()米 () () 米 () () 米 0.01米 ( )米 ( )米

1毫米等于几分之几米?40毫米、105毫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1米=1000毫米,1毫米= 1 1000 米 40毫米是1米的 40 1000 ,40毫米= 40 1000 米 105毫米是1米的105 1000 ,105毫米= 105 1000 米 1 1000 米写成小数是0.001米。0.001读作零点零零一。 40 1000 米写成小数是0.040米。0.040读作零点零四零。 105 1000 米写成小数是0.105米。0.105读作零点一零五。3毫米、86毫米、160毫米各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3毫米= () () 米,写成小数是()米。 86毫米= () () 米,写成小数是()米。 160毫米= () () 米,写成小数是()米。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试一试】 1分是() () 元,写成小数是()元。 5分是() () 元,写成小数是()元。 7角3分是() () 元,写成小数是()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 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本实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地连接装置。 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应注意什么为什么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内需留有少量水等等。 3.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制取氧气与探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获得信息,加深学生对氧气制取与氧气性质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的规范。 【教学准备】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实验室是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的?请你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分小组竞赛)[学生活动]写出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引入课题]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板书]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 二、推进新课 1.设计实验装置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装置学生对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并对装置进行组装。)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讲解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课标要求 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标解读 1.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的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4.能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地位 用原子结构知识揭示元素或相关物质的性质的中间载体为元素周期表,要使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元素或物质的性质,必须将元素有效的放入周期表中。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解决该方面的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 据美国《科学新闻》杂志报道,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大约100万万亿(即1018)个氪离子对一个铅靶轰击10多天,终于得到118号元素的3个原子,后者又很快衰变成116号、114号和其他元素。这一结果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他们说预计还将有更多的超重元素被发现。看到这些令人吃惊的成果,伯克利实验室的Ken Gregorich预计,该实验室和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不久将会用氪离子来轰击铋靶,以获得119号元素。由于119号元素会衰变成尚未发现的117、115和113号元素,所以科学家有可能一次就获得4种新元素!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18号元素应该位于其中什么位置? (2)类比同族的元素的性质,118号元素性质的活泼性会怎么样?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 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 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主讲: 黄冈优秀化学教师程为民 知识强化 一、知识概述 1、常握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2、常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用途;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为: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 K 2 MnO 4 ) (MnO 2 ) (O 2 )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H 2O 2 ) (H 2 O) (O 2 )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2、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3、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⑤收集气体。 ⑥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⑦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①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放置。 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7、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8、注意事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师)

年 月 日 年级 班 姓名 合作者 实验题目: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探究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用品: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试管、铁架台、燃烧匙、镊子 火柴、高锰酸钾、硫、木炭。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 ( 分解反应 ) ( 分解反应 ) ( 分解反应 ) ① 查: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② 装:将药品 平铺 在试管的底部,在试管口放 一团棉花 ( 防止高猛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和水槽 ) 装好带导管的橡皮胶塞。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 1/3 处,试管口应 略向下倾斜 。 ④ 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 外焰 加热,先 预热 试管,使试管 受热均匀 ,然后将火焰集中 在药品处加热。 ⑤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当导管口放出的气泡连续而均匀时,才收集气体) ⑥ 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⑦ 熄:用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 注意:离,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 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吸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KMnO 4K 2MnO 4O 2 +MnO 2+加热H 2O 2 H 2O O 2 M nO 2 +KClO 3 KCl O 2 M nO 2 +√

着的硫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因此,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要留有少量的水,溶解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现象:(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 (化合反应)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把铁丝用砂纸打亮,然后绕成螺旋状,一端系 在燃烧匙的柄上,另一端系在一根火柴上,点燃火柴后,待火柴梗快要烧完时,立即连通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产生。 结论: (化合反应) 注意: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要留有 少量的细沙或水 ,理由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S +O 2SO 2 点燃 Fe +O 2Fe 3O 4 点燃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精品篇)

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习目标] 1.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元素性质岁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3.了解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和岁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简单应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回顾: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 (1)含义 (2)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具体体现 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②、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③、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从ns1~ns2np6呈现周期性变化 2.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5个区域。具体地说是根据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何原子轨道上来分区 (1)s区元素:外围电子只出现在s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s1~2,主要包括ⅠA和ⅡA族元素,这些元素除氢以外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1个或2个电子形成+1价或+2价离子 (2)p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p轨道上的元素(s 轨道上的电子必排满)。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A到ⅧA和0族共6个主族元素,这些元素随着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原子失去电子变得越来越困难,得到电子变得越来越容易。除氢以外的所有非金属元

素都在p区 (3)d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d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1~9ns1~2,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B到ⅦB和Ⅷ族,d区元素全是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的主要区别在(n-1)d的d轨道上。由于d轨道未充满电子,因此d轨道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4)ds区元素:ds区元素与s区元素的主要区别是s 元素没有(n-1)d电子,而ds区元素的 (n-1)d轨道全充满,因此ds区元素的价电子排布是(n-1)d10ns1~2。包括ⅠB和ⅡB,全是金属元素 (5)f区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它们的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是(n-2)f0~14(n-1)d0~2ns2,电子进入原子轨道(n-2)f中。由于最外层的电子基本相同,(n-1)d的电子数也基本相同,因此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思考: (1)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周期表中,s区、p区、d区、ds区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包括元素外围电子排布化学性质 s区ⅠA ⅡA族ns1~2除氢外,都是活泼金属 p区ⅢA~ⅦA 0族ns2np1~6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 d区ⅢB~ⅦB Ⅷ族(n-1)d1~9ns1~2均为金属,d轨道上的电子可参与化 学键的形成 ds区ⅠB ⅡB族(n-1)d10ns1~2均为金属,d轨道上的电子不参与化 学键的形成 f区镧系锕系(n-2)f0-14(n-1)d0~2n 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锕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哪一个区?它们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ns2 ns2np5 (n-1)d5ns2 (n-1)d10ns2 (4)某元素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原子最外层为4s1,它位于周期表的哪个区? (5)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0。试写出它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哪一个区?属于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第二、三课时 [学习内容] 二、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一)第一电离能(I1)的概念: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注意:原子失去电子,应先最外电子层、最外原子轨道上的电子 (二)第一电离能的作用:可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I1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三)I1的周期性变化 1.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势,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2.同一主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碱小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课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理解小数的意义。 3. 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直尺、方格纸、课件等。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预设:我还知道有小数,比如,。表示1/10,表示4/1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1/10;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 预设:都有小数点,小数点后面都有一位小数。 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新课学习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把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 预设:表示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千克中的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千克中的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表示什么。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 预设: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1/10;平均分成100份,表示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 谈话:我们知道了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就是5/100,也就是5个1/100。) 板书: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5/10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学

氧气的制法教案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氯酸钾氯化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 。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 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 知识点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7、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8、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9、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原的读法),再读小数点,再读小数部分。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10、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小数部分: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

就写几个0。 1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12、小数的大小比较: (1)先比较整数部分; (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 (3)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13、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14、生活中常用的单位: 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长度: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氧气的制备及性质

化师二班黄小雪222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学生学完第一、二单元后的实验活动,在学习了氧气的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本实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对学生来讲是进入实验室的开始,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并对氧气性质验证的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练习仪器的装配,初步掌握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和检验气体等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实验操作规范掌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带铁圈的铁架台、胶塞、导管、分液漏斗、集气瓶、水槽、毛玻

璃片、木炭、酒精灯、抹布2、教学过程

MnO 2 MnO 2 七、板书设计 氧气的制取及性质 一、实验原理 KMnO 4 MnO 2+K 2MnO 4+O 2 2KClO 3 2KCl+3O 2 2H 2O 2 2H 2O+O 2 二、实验步骤 组、查、装、收、验、检 1、“组“装仪器; 2、“查“装置气密性:液封法、微热法; 3、“装“入药品,连接好实验装置; 4、“收“实验,制备并收集气体; 5、“验“满:带火星的小木条 5、“检”验氧气性质:木炭 气体收集 木炭燃烧 现象 结论 空气 氧气 向上排空气法(ρ气>ρ空) 排空气法 排水法(气体不/微溶于水) 向下排空气法(ρ气<ρ空)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实验操作。 (2)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知道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五、实验准备 (1)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及酒精灯、双孔塞和分液漏斗、 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坩埚钳、棉花、火柴。 (2)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一空集气瓶。[问]哪一瓶是氧气? [复习提问] 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回答] 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选择氧化汞(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汞有毒)、空气或者水(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回答]因为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制取少量气体。 [教师]那么又将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下面请同学们做好自学指导和[活动准备],各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制取氧气的方案,看那组设计的又快又合理。讨论 后各小组①板书反应原理②展示连接好的发生装置并回答问题2和③收集装置并 回答问题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我们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哪位同学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做化学实验的乐趣? [学生]愿意。 [教师]各小组分好工,按方案规范操作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用一种方法收集三瓶氧气(其中一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层细砂)并验证它的性质并思考[问题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