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及文化常识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及文化常识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及文化常识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万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着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天气放晴,也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另《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22.【芝兰玉树】芝兰:灵芝,兰草或香草;玉树:宝树。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23.【过庭之训】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对”“庭训”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

24.【光风霁月】也作“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也可指政治清明,社会的风气好。

清,昏定而晨省。”(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子女孝顺。)26.【棨戟遥临】指达官贵人远道而来。后常用以称贵宾或好友远道光临。棨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27.【合浦珠还】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址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28.【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指一切繁华快乐的场所,都不如自己的家乡那样值得留恋。后来也用作形容一个地方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要尽快离开。亦谓眼下虽然顺心,却非长久之计。(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

《滕王阁序》中的文化常识

1.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龙光射牛斗之墟、扪参历井仰胁息)

【释义】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应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作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又作分界、界限等的代称,或喻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

【补充】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2.台隍枕夷夏之交(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

【台隍】城台和城池,这里指南昌城。

【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

3.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才华出众的友人像云一样聚集)

【释义】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作“旬休”(十天为一旬)或“休沐”(因为官员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

4.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这里指掌管文学撰述的官,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5.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家父做交趾县【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

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是指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相当于丞相。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当时正是深秋九月)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此处用法为后者。(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

7.四美具,二难并

【释义】一说“四美”:音乐、美食、妙文、良言,“二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说:“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

8.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释义】“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北辰,北极星(《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此处暗指国君。

9.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释义】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怀帝阍而不见”即“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这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9.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释义】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

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毛泽东诗词多次引用“长缨”的典故。《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0.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簪笏】冠簪和手板,比喻官员或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簮;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柳宗元《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此以簪组指做官。)

滕王阁序赏析

滕王阁序 王勃(唐) 【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奉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默写

《滕王阁序》理解性默写 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2.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3.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 。,。 4.写景表现虚实相映之美的四句是:,; , 5.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7.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8.用历史典故暗示宴会豪华、人物高雅的句子是:,;,。9.感叹宇宙之大、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10.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 11.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12.表达自己乐观开朗情怀的两句是:,。 13.用古人的典故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的句子是:,;,。 14.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 __ 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15.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______ ;______ __ _,_________ ________”盛赞滕王阁因地制宜,依形就势的特征,实现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 16.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渔舟在晚霞中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17.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也曾出现过。 18.《滕王阁序》的作者用夸饰笔法,描写滕王阁的超拔绝世气势:“_________ ,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用一仰一俯视觉角度的对比,表现滕王阁高峻的特点。 19.《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0.王勃《滕王阁序》中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奇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滕王阁所在物珍人杰,钟灵毓秀的特点。 22.表现作者漂泊异乡,无人同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绪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3.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24.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珍惜眼前岁月为时不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中典故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及文化常识整理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万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天气放晴,也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另《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22.【芝兰玉树】芝兰:灵芝,兰草或香草;玉树:宝树。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 24.【光风霁月】也作“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也可指政治清明,社会的风气好。

滕王阁序句子赏析

滕王阁序句子赏析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巅峰之作。 下面就由小编来对《滕王阁序》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赏析,希望加深你对《滕王阁序》的理解。 《滕王阁序》句子赏析之一: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句意为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①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②对仗工整,潦水对烟光、寒潭对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对凝是动词对动词,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③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不拘泥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动静结合,写水写山,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滕王阁序》句子赏析之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句意为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这两句更是写景名句,素称千古绝唱,运用对偶、白

描、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①这两句运用对偶,在句式上不仅上下句相对,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与孤鹜,秋水对长天,不仅结构上是偏正结构,对仗严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乐感,给人美感,这是王勃骈文的最大特点。 ②白描手法的运用,作者从空间、色彩、动态、静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角转换,视野开阔,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整个画面完美和谐;既有动态的落霞与孤鹜,着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又有静态的秋水与天空,着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广阔深远,色彩明亮绚丽而又上下浑成的鲜活的自然图景。 《滕王阁序》句子赏析之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句意为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还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这几句是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历来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极尽所能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这里王勃化用此词句,既是勉励自己,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滕王阁序的景物描写

"景物文章"的几种教学法 王勃的《滕王阁序》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艺术构思巧妙是一大原因。下面着重从景物描写上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一、远近错落之美 作者笔下,诸多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显其美,又有远近的层次变化。如写滕王阁建在岛屿萦回曲折的沙洲上的宫殿时,则用“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用“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出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山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用“云销雨霁”写水天浩渺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来,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里既用素描的手法点明了它的曲折起伏,又用拟人手法和华丽的辞藻把宫殿的华美、建筑的巧妙生动地刻画出来。 二、上下浑成之美 文中写滕王阁建筑的高大,有重重叠叠的楼台阁道,下面靠近江边,则说“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上有重叠的峰峦直刺云霄,下有凌空的阁道丹彩欲流,作者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建筑的壮观,用“耸翠”“流丹”把它那直入云霄和建筑雕梁画栋的金碧辉煌形象地凸显出来。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暮色苍茫,天上的落霞跟水面上的孤鹜似在齐飞;碧波万顷,水天相接,上下恰好融为一色。写景细腻,体物入微,达到了融情入景、景物交融的境界。无怪乎当时都督阎公读到此句,叹为“真天才也!”。 三、色彩变幻之美 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是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着色淡雅,下句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四、虚实相映之美 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里。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象,想象出目力难及之景。“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写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的青山秀水,既令读者对写景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阔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五、渲染烘托之美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四句把视野拓宽至周围的环境。上句用一个“扑”字写出了站在滕王阁上俯视城内城外的房屋就像爬伏在地下似的。这不但衬托出人烟的稠密,而且再一次把“滕王阁”的“高大”渲染烘托出来。用“钟鸣鼎食”将富庶人家以及他们那种阔绰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下句用“弥津”二字把来往船只塞满了渡口的热闹气氛写得恰到好处,“青雀黄龙”不但形象地刻画出这些船只的美丽,也衬托出往来客人的华丽靡侈。这样,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就更显得不同寻常了。 六、穿插照应之美 文中写参与宴会的人物,除在全文开头把设宴饯别的主人都督阎公和被饯别的客人刺史新州宇文氏作了交代外,还用“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这一对偶句,说明作陪的客人也都是富有才华谋略的文官武将。写宴会的时间,则穿插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内驱车至滕王阁之前。写宴会的盛况,则穿插在第三自然段内,先渲染宴会中吟诗作赋、唱歌跳舞、弦管并奏的热闹气氛,接着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来极言都督阎公所设宴席酒菜之丰盛,有如梁孝王的睢园宴客,豪气胜过了陶渊明的“有酒盈樽”,把宴会的盛大场面烘托得淋漓尽致。 综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

滕王阁序典故

《滕王阁序》典故 1.“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2.“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3.“雄州”。南梁·何逊《与建安王谢秀才笺》:若夫选重雄州,望隆观国,必使声高后进,德进前修。(雄州: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 4.“东南之美”。《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后用“东箭南金”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5.“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①《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群等传评》: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 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馀,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 ③《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④《古今注》:棨戟,殳之遗像也。《诗》所谓“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殳,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世滋伪,无复典刑。以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亦谓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之以前驱。 6.“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①晋·陆云《赠顾骠骑诗二首·有皇》:有皇大晋,时文宪章......思我懿范,万民来服。 ②《后汉书·郭贺传》:显宗巡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勑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章有德。 7.“腾蛟起凤”。《西京杂记》卷二: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8.“词宗”。①《艺文类聚》引南朝梁裴子野《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至于网罗图籍,脂粉艺文,学侣揖其精微,词宗称其妙绝。 ②《梁书·任昉传》:沈约一代词宗,深所推挹。 9.“紫电青霜”。①《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刀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刀一

滕王阁序字词练习

二、《滕王阁序》重点字词理解 1.第一段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第二、三段原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第四段原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 )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 )而南溟( )深,天柱高而北辰( )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 )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4.第五段原文: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 ) 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 )已逝,桑榆( )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 )之哭! 5.第六、七段原文: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

《滕王阁序》典故

《滕王阁序》典故知多少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有四五十个),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失败的上进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又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用典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厚,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所以,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文章看不懂。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

《滕王阁序》学案(附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

滕王阁序赏析资料讲解

滕王阁序赏析

滕壬阁序 王勃(唐)【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遗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滕王阁序 》取得了很高的文学 成就, 也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翻译名句 赏析,欢迎阅读。 一、滕王阁序简介 《滕王阁序》,骈文名篇。是王勃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 抒发了作者 “无路请缨”之感慨。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滕王阁序》 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 称颂其“读 之可以忘忧“也。 二、滕王阁序名句盘点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秋景尽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第一次看到此用法:即。十分新鲜体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前毛书对联,自不必说。)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明暗对比,秋情 盎然。)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诗意秋趣。) 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哲理扑面。) 7、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世事难料。)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励志如话。)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出自自然。) 三、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 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赏析: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 等艺术手法。 ①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 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 设色浓重。 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 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 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 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②对仗工整,“潦水”对“烟光”、“寒潭”对“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 对“凝”是动词对动词,“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③这两个句子 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不拘泥于静止的画面色 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动静结合,写水写山,突出了色彩变化之 美,如诗如画。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赏析:这两句更是写景名句,素称千古绝唱,运用对偶、白描、动静结合等 艺术手法。 ①这两句运用对偶, 在句式上不仅上下句相对, 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 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与“孤鹜”,“秋水”对“长天”,不仅结构上 是偏正结构,对仗严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乐感,给人 美感, 这是王勃骈文的最大特点。 ②白描手法的运用, 作者从空间、 色彩、 动态、 静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角转换,视野开阔, 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整个画面完美和谐;既有动态的 落霞与孤鹜,着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又有静态的秋水与天空,着重 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 幅意境广阔深远,色彩明亮绚丽而又上下浑成的鲜活的自然图景。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 哪还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 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 赏析: 这几句是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 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 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境界。 历来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极尽所能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 即 使在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这里王勃化用此词句,既是勉励自己, 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 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 越是困 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 失意,怀才不遇,面对这滕王阁秀丽如画的风景,触景生情,仍有这般情怀,忘 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滕王阁序》23个典故详解

《滕王阁序》23个典故详解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