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5〕252号)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5〕252号)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5〕252号)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

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

附件:

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2.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4.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5.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附件1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麻醉科医患比

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科医患比=[同期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二、各ASA 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

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该ASA分级患者数/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同期麻醉总数)×100%

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

(三)非插管全麻;

(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

(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五、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定义:麻醉开始是指麻醉医师开始给予患者麻醉药物。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同期麻醉总数)×1000‰

意义:体现麻醉计划性和管理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六、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转出延迟率

定义:入PACU超过3小时的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的比例。

一。

八、非计划转入ICU率

定义:非计划转入ICU是指在开始麻醉诱导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转入ICU率,是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数占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非计划转入ICU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数/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九、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

定义: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是指在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内,非计划再次行气管插管术。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是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占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100%

意义: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提示在麻醉复苏阶段,对于拔管指征的掌握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患者出现其它问题需要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质量管理和/或手术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十、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率

定义: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它任何因素。

计算公式:

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数/同期麻醉患者总数)×100%

意义: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与患者本身病情轻重、手术质量和麻醉质量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十一、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率

定义: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是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非医疗目的

的心脏停跳。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率,是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心跳骤停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它任何因素。

计算公式:=(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患者数/同期麻醉患者总数)×100%

意义: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十二、术中自体血输注率

定义:麻醉中,接受400ml及以上自体血(包括自体全血及自体血红细胞)输注患者数占同期接受400ml及以上输血治疗的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

定义: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是指在椎管内麻醉后新发的重度头痛、局部感觉异常(麻木或异感)、运动异常(肌无力甚至瘫痪)等,持续超过72小时,并排除其他病因者。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是指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椎管内麻醉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例数/同期椎管内麻醉总例数)×10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十五、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定义: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是指由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引起的气胸、血胸、局部血肿、导管或导丝异常等,需要外科手段(含介入治疗)干预的并发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中心静脉穿刺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例数/同期中心静脉穿刺总例数)×10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十六、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

定义: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是指新发的、在拔管后72小时内没

有恢复的声音嘶哑,排除咽喉、颈部以及胸部手术等原因。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是指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例数占同期全麻气管插管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例数/同期全麻气管插管总例数)×1000‰

意义: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十七、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

定义:麻醉后新发昏迷是指麻醉前清醒患者麻醉手术后没有苏醒,持续昏迷超过24小时;昏迷原因可包括患者本身疾患、手术、麻醉以及其它任何因素,除外因医疗目的给予镇静催眠者。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是指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例数占同期麻醉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例数/同期麻醉总例数)×1000‰

意义:麻醉后新发昏迷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附件2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

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定义:ICU患者收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ICU患者收治床日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床日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床日数的比例。同一患者同一次住院多次转入ICU,记为“多人次”。

意义:反映全部住院患者ICU患者的比例及收治情况。

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

定义:入ICU 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

注:具有信息化自动收集能力的医院建议直接提取APACHEⅡ评分,并按照<10分,10-15分,15-20分,20-25分,>25分进行分层分析。

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感染性休克诊断后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浓度;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予以广谱抗菌药物;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给予30ml/kg晶体液进行目标复苏。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全部完成3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四、感染性休克 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在3h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基础上加上:低血压对目标复苏效果差立即予以升压药;脓毒症休克或乳酸≥4mmol/L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需立即测量CVP 和 ScvO

;初始乳酸高于

2

正常患者需重复测量乳酸水平。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全部完成6h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五、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ICU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意义:反映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

六、ICU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

定义:进行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ICU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机械预防(肢

体加压泵、梯度压力弹力袜等)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等。

意义:反映ICU患者DVT的预防情况。

七、ICU患者预计病死率

定义:通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来预测的可能病死率。患者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In(R/1-R)=-3.517+(APACHEⅡ评分×0.146)+0.603(仅限于急诊手术后患者)+患者入ICU的主要疾病得分(按国际标准)。ICU患者预计病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预计病死率的总和与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值。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疾病危重程度,用来计算患者标化病死指数。八、ICU患者标化病死指数(StandardizedMortality Ratio)

定义:通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校准后的病死率,为ICU患者实际病死率与同期ICU患者预计病死率的比值。ICU实际病死率为ICU死亡患者数(包括因不可逆疾病而自动出院的患者)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除外入院时已脑死亡,因器官捐献而收治ICU的患者。

意义:反映ICU整体诊疗水平。

九、ICU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

定义: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ICU的整体管理及治疗水平。

十、ICU气管插管拔管后48h内再插管率

定义:气管插管计划拔管后48h内再插管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总例数的比例。不包括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后再插管。

意义:反映对ICU患者脱机拔管指征的把握能力。

十一、非计划转入ICU率

定义:非计划转入ICU是指非早期预警转入,或在开始麻醉诱导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转入ICU率是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数占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的比例。非计划转入ICU的原因应进行分层分析(缺乏病情恶化的预警、麻醉因素和手术因素等)。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十二、转出ICU后48h内重返率

定义:转出ICU后48h内重返ICU的患者数占同期转出ICU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对ICU患者转出ICU指征的把握能力。

十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

定义:VAP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意义:反映ICU感控、有创机械通气及管理能力。

十四、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定义:CRBS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管日。

意义:反映ICU感控、血管内导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十五、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

定义:CAUT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导尿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意义:反映ICU感控、导尿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注:本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适用于包括PICU、EICU、CCU等所有重症医学救治单元。

附件3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急诊科医患比

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 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急诊科护患比

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

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

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

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内。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率是指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的患者数占同期就诊时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内应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

六、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

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是指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PCI的平均时间。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球时间达标是指在PCI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球时间在90分钟内。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球时间达标率是指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球时间达标的患者数占同期就诊时在PCI 时间窗内应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

七、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定义: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是指患者从进入急诊抢救室开始72小时内死亡(包括因不可逆疾病而自动出院的患者)。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总数占同期急诊抢救室抢救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总数/同期急诊抢救室抢救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八、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

定义:急诊手术患者死亡是指急诊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术后1周内死亡,除外与手术无关的原发疾病引起的死亡。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是指急诊手术患者死亡总数占同期急诊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 ×100% 意义:反映急诊手术救治成功率。

九、ROSC成功率

定义:ROSC(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是指急诊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CPR)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超过24小时。ROSC成功率是指ROSC成功总例次数占同期急诊呼吸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术总例次数的比例。同一患者24小时内行多次心肺复苏术,记为“一例次”。

计算公式:

ROSC成功率=ROSC成功总例次数/同期急诊呼吸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术总例次数×100%

意义:反映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

十、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

定义:因相同或相关疾病,72小时内非计划重返急诊抢救室患者总数占同期离开急诊抢救室(出院或转其他区域)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72小时内非计划重返急诊抢救室患者总数/同期离开急诊抢救室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急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

附件4

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标本类型错误率

定义: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标本类型错误率= 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

×100%

同期标本总数

意义:反映所采集标本的类型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类型符合要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二、标本容器错误率

定义: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标本容器错误率= 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

×100%

同期标本总数

意义:反映用于采集标本的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三、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定义: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

×100%

同期标本总数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量是否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四、血培养污染率

定义: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占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血培养污染率= 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

×100%

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

意义:反映血培养过程是否操作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五、抗凝标本凝集率

定义:凝集的标本数占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抗凝标本凝集率= 凝集的标本数

×100%

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过程抗凝剂是否正确使用的情况,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六、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 (n+1)/2, n 为奇数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 n/2+X n/2+1)/2,n 为偶数

注:n 为检验标本数,X 为检验前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标本运送的及时性和效率,检验前周转时间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前提。

七、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定义: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同期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室内质控进行内部质量监测的覆盖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八、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定义: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室内质控项目

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结果精密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九、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定义: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

同期特定机构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进行外部质量监测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定义: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

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的合格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一、实验室间比对率(用于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定义: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实验室间比对率= 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

×100%

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

意义:反映无室间质评计划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二、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为奇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 n/2+X 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实验室内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实验室工作效率,是实验室可控的检验中和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定义:检验报告不正确是指实验室已发出的报告,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包括结果不正确、患者信息不正确、标本信息不正确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占同期检验报告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

同期检验报告总数

×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报告正确性,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十四、危急值通报率

定义:危急值是指除外检查仪器或试剂等技术原因出现的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必须立刻进行记录并第一时间报告给该患者主管医师的检验结果。危急值通报率是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危急值通报率= 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

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

×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情况,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五、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定义: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危急值通报时间

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

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

的检验项目总数

×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是否及时,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附件5

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每百张病床病理医师数

定义:平均每100张实际开放病床病理医师的数量。计算公式:

每百张病床病理医师数= 病理医师数/同期该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医师资源配臵情况。

二、每百张病床病理技术人员数

定义:病理技术人员是指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每百张病床病理技术人员数,是指平均每100张实际开放病床病理技术人员的数量。

计算公式:

每百张病床病理技术人员数= 病理技术人员数/同期该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技术人员资源配臵情况。

三、标本规范化固定率

定义:标本规范化固定是指病理标本及时按行业推荐方法切开,以足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充分固定。有特殊要求者可使用行业规范许可的其它固定液。标本规范化固定率是指规范化固定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标本规范化固定率= 规范化固定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处理标本是否及时规范的重要指标。四、HE染色切片优良率定义:HE染色优良切片是指达到行业优良标准要求的HE染色切片。HE染色优良切片优良率,是指HE染色优良切片数占同期HE染色切片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HE染色切片优良率= HE染色优良切片数/同期HE染色切片总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HE染色、制片质量的重要指标。五、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优良率

定义:免疫组化染色优良切片是指达到行业优良标准要求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优良切片优良率,是指免疫组化染色优良切片数占同期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优良率= 免疫组化染色优良切片数/同期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总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免疫组化染色、制片质量的重要指标。六、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及时率

定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报告的标本数占同期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标本总数的比例。规定时间是指单例标本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报告在收到标本后30分钟内完成。若前一例标本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报告未完成,新标本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报告在收到标本后45分钟内完成。

计算公式: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及时率=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报告的标本数/同期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及时率的重要指标。七、组织病理诊断及时率

定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织病理诊断报告的标本数占同期组织病理诊断标本总数的比例。规定时间是指穿刺、内窥镜钳取活检的小标本,自接收标本起,≤3个工作日发出病理报告;其他类型标本自接收标本起,≤5个工作日发出病理报告;需特殊处理、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子检测的标本,按照有关行业标准增加相应的工作日。

计算公式:

组织病理诊断及时率=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织病理诊断报告的标本数/同期组织病理诊断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组织病理诊断及时率的重要指标。八、细胞病理诊断及时率

定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细胞病理诊断报告的标本数占同期细胞病理诊断标本总数的比例。规定时间是指自接收标本起,≤2个工作日发出细胞病理诊断报告;需特殊处理、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子检测的标本,按照有关行业标准增加相应的工作日。

计算公式:

细胞病理诊断及时率=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细胞病理诊断报告的标本数/同期细胞病理诊断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细胞病理诊断及时率的重要指标。

九、各项分子病理检测室内质控合格率

定义:分子病理检测室内质控合格是指检测流程及结果达到行业标准要求。各项分子病理检测室内质控合格率,是指各项分子病理检测室内质控合格病例数占同期同种类型分子病理检测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各项分子病理检测室内质控合格率= 各项分子病理检测室内质控合格病例数/同期同种类型分子病理检测病例总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分子病理诊断质量的重要指标。

十、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合格率

定义: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合格,是指参加省级以上病理质控中心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并达到合格标准。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合格率,是指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合格次数占同期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总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合格率

= 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合格次数/同期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总次数×100%

意义:反映病理科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重要指标。十一、各项分子病理室间质评合格率

定义:分子病理室间质评合格,是指参加省级以上病理质控中心组织的分子

医疗质量控制检查内容及质控指标

备注:每一项检查内容后的数字代表《2011综合医院评审细则对应的检查项目》 第一节基础及环节医疗质量(公共部分) 一、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科室建立质控体系:持续改进,院、科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分析、整改,体现持续改进,手术科室需要定期分析手术质量,有记录。(组织体系中需注明医疗小组责任)4.1.1 2、有医疗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导管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4.2.1 3、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3项目核心制度(其中疑难病例讨论体现多学科综合诊疗)-------4.2.2 4、有完善的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培训记录及及时更新记录。4.2.2 5、医疗风险管理(目的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预案、培训、八大防范措施,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加分项)4.2.4(针对科室) 6、患者安全目标:危急值、妥善处理不良事件,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持续改进管理(未完成者建议绑定职能部门和当事科室进行处理)------3.6.1 二、住院质量管理 1、入院评估、住院期间评估、出院评估4.5.1 2、开具检查有依据、检查有分析、有后续处理4.5.2 3、科室医疗小组负责本组诊疗计划的实施及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诊疗方案由医疗组长审核--------4.5.3 4、随访制度落实情况。--------4.5.6 5、统计、分析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4.5.7 6、对住院超过30天患者的住院管理有分析、持续改进。查看《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管理登记表》4.5.7 三、手术医疗质量管理 1、手术医师授权、执行情况4.6.1 2、术前病情评估、术前讨论,制定手术计划。----4.6.2 3、术前知情同意-----4.6.3 4、重大手术审批、急诊手术管理、流程(及时、安全)------4.6.4 5、手术记录及术后首次病程及时、完整4.6.6 6、离体组织必须病理检查4.6.6 7、合理术后医疗、护理、病情评估4.6.7 8、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到位4.6.7 9、将“非计划再次手术”列为重点监测指标,建立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4.6.8 第二节医务处质控指标 一、院、科质控数据库能提取与以下内容相关的数据 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各类手术与介入操作及并发症、麻醉操作、急危重症管理、医疗护理缺陷与纠纷(不良事件)等4.2.7

药剂科质控指标.docx

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二级综合 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公共部分见“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科室药事 工作的考核细则” ,每项指标达不到扣一分(每分扣绩效工资10 元:责任到人的扣个人、无责任人的扣科室): 一、药剂科质控指标: 1、有与药事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组织、流程、培训、演练。 2、制定本院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目录”,每年药品增减调 整率≤ 5%。 3、制定本院的“高危位药品目录”、“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精麻 药品目录”和“抗肿瘤药品目录”、“突发事件急救药品目录”。 4、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 种。 5、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 2 种,具有相似或相 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6、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 2 个品规。 7、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 个品规。 8、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 3 个品规。 9、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 4 个品规。 10、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 5 个品规。

11、临时采购抗菌药物每年不超过 5 次。 12、建立药品质控体系(小组、职责、检查记录、会议记录、分析、 总结、整改、落实)。 13、执行药品招标制度,无违规采购,供应商资质齐全。 14、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资质、工作记录)。 二、药房质控指标: 1、质控小组(小组、职责、检查记录、会议记录、分析、总结、整改、落实)。 2、药学人员熟练掌握与调剂相关的各种制度、流程、并有会议和检查记录。 3、处方(医嘱)总复核率100%( 抽查100 张处方 )。 4、处方合格率≥95%(抽查100 张处方 )。 5、通用名使用率≥ 95%(抽查100 张处方 )。 6、年发药出门差错率<0.01% 。 7、药品帐物相符率99.9%,有记录。 8、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高危药品警示标示符合率≥95%,专人负责:易混淆药品警示标示符合率≥90%,专人负责。 9、病区(房)无需要使用的药品定期办理退药,有管理记录。 10、有药品分装的制度、设施、流程、记录。 11、审核处方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对不规范处方有:干预、沟通、 分析和整改。 12、严格“四查十对” ,有第二人核对和双签字。 13、设用药咨询窗口并由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人负责、有记录。

麻醉科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记录

麻醉科质量安全工作会议记录 时间:2017-8-31 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万文志吕剑汪林芳邓洁周松涛卢家强姜本大 主持人:王有日 内容: 一上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1手术安全核查能做到护士和麻醉医生核对,手术医生不能及时到达手术室,三方核查不能完全落实。2科室规章制度能得到遵守。二本月质控指标: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麻醉药品使用后的安剖不丢弃,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针筒不毁损丢弃。 原因:(1)科室管理制度不遵守(2)接台手术多无暇顾及。(3)有些医生养成惰性难以纠正 2 手术室院感未认真落实表现为:手卫生依从率低洗手不达标,喉镜使用后未严格消毒多次连续使用,注射器针头未丢入锐器盒。 四不良事件:一例妇科腔镜手术形成co2皮下气肿导

致苏醒延迟。 五上级检查反馈:麻醉病历书写存在缺项,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科室未做麻醉病历书写规范培训。 六存在的重点问题PDCA : 手术室院感制度未落实的主要原因分析 拟定对策: 1 科室加强院感知识及制度的培训考核。 2加强手卫生的宣传和监督。 3院感科不定期督查实施惩戒与个人绩效挂钩。 4准备购置一次性喉镜片套或者一次性喉镜片 5 科室质控小组加强督查。 七 科主任总结: 1 本月出现一例CO2皮下气肿导致苏醒延迟,未及时 部分医生不重视院感 部分医生院 感知识欠缺 科室培训未到位 监管力度不大,处罚不重

发现但未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应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警惕,本例麻醉手术间有呼末监测,但麻醉医生未使用,说明安全意识薄弱,希望各位医生吸取教训做好麻醉中监测。 2院感制度也是核心制度,每个医生护士必须执行,院感出了问题那也是大问题,搞不好手术室都会关门,希望各位医生护士认真学习院感知识,认真落实院感制度。 3 科室规章制度必须认真遵守。麻醉药品安剖,注射器应按照要求分类丢弃,这个问题已强调多次,希望各位医生自觉遵守。 4质控小组成员要加强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

药剂科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医院质量工作部署,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药剂科质量管理方案,通过这次“质量年”活动,使职工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一、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首的质量领导小组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2、实行责任分工,责任到人。 3、研究和确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 4、实行质量奖惩制度。 二、保证药品质量的条件设备及设施完整 1、办公场所保持宽敞、整洁、营业用货架、柜台齐备。 2、特殊管理药品,配置存放专柜及保管设备。 3、配备完好的衡器及清洁卫生的药品调剂工具及包装用品,配置冷藏设备,并对衡器、湿温度计、 冰箱等定期检测维修,保证正常功能。 4、保持药品之间、药品与地面之间有规定的间隔。 5、药品防尘、防潮、防虫、防污染设备齐全。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1、对全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学习及培训。 2、对直接接触药品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发现患者有精神病、传染病及其他可能 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四、做好药品摆放及储存工作 1、摆放药品的货柜保持清洁卫生,每日进行清洁,防止人为污染药品。 2、药品按品种、规格、剂型及用途分类摆放整齐。 3、对药品应按月进行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实行近效期药品促销制度。

5、中药饮片装斗前做好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防止漏药,饮片斗前应写正名正字 6、危险药品不应陈列,储存应按国家规定管理和存放。 7、每日检查药品陈列环境和条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并记录在册。 8、检查或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并尽快处理。 五、做好药品投递和售后反馈信息的收集工作 1、投递药品应正确介绍药品的用法、性能、禁忌等。 2、投药前须经药师审核方可投递。 3、对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处方,应拒绝调配,必要时须经原处方医生更正或从新签字方可调配, 投药后应在处方上签字,处方按规定保存备查。 4、在工作岗位上佩戴胸卡,衣着整洁,举止文明,态度和蔼。 5、拆零药品应在药袋上写明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等。 6、对毒麻药品及精神药品, 7、设置意见薄和监督电话,对顾客的批评或投诉要及时解决。 8、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收集药品疗效的有关反馈信息,发现不良反应应按规定及时 上报有关部门。 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工作质量管理,其管理内容主要是指对药品采供、药品调剂、药品存储等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微观上的管理)和对药学工作的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宏观上的管理)。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方案如下: (一) 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及任务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

附件1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麻醉科医患比 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科医患比= 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 ×100% 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该分级麻醉患者数 同期各分级麻醉患者总数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

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 同期麻醉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定义:各类麻醉方式比例是指该麻醉方式数占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该麻醉方式数 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应用各类麻醉方式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注:麻醉方式分为5类: (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 (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 (三)非插管全麻; (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 (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

麻醉质量控制指标2015

麻醉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麻醉科医患比 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定义:各类麻醉方式比例是指该麻醉方式数占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的比例。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应用各类麻醉方式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注:麻醉方式分为5类: (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

(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 (三)非插管全麻; (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 (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 五、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定义:麻醉开始是指麻醉医师开始给予患者麻醉药物。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意义:体现麻醉计划性和管理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六、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转出延迟率 定义:入PACU超过3小时的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体现手术和麻醉管理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七、PACU入室低体温率 定义:PACU入室低体温是指患者入PACU第一次测量体温低于35.5℃。PACU入室低体温率,是指PACU入室低体温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的比例。体温测量的方式推荐为红外耳温枪。 意义:反映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情况,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八、非计划转入ICU率 定义:非计划转入ICU是指在开始麻醉诱导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其标准

一、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贵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继续教育项

医疗质量控制检查内容及质控指标

备注:每一项检查内容后的数字代表《2011 综合医院评审细则对应的检查项目》第一节基础及环节医疗质量(公共部分) 一、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科室建立质控体系:持续改进,院、科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分析、整改,体现持续改进,手术科室需要定期分析手术质量,有记录。(组织体系中需注明医疗小组责任)-------------------- 4.1.1.3 2、有医疗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导管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 ----------------------------- 4.2.1.2 3、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3 项目核心制度(其中疑难病例讨论体 现多学科综合诊疗)----- 4.2.2.1;4.2.2.2 4、有完善的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培训记录及及时更新记录。 4.2.2.3 5、医疗风险管理(目的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 预案、培训、八大防范措施,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加分项) --------- 4.2.4.3(针对科室) 6、患者安全目标:危急值、妥善处理不良事件,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 持续改进管理(未完成者建议绑定职能部门和当事科室进行处理) 3.6.1; 3.9.3.1 二、住院质量管理 1、入院评估、住院期间评估、出院评估------- 4.5.1.1 2、开具检查有依据、检查有分析、有后续处理-------- 4.5.2.2 3、科室医疗小组负责本组诊疗计划的实施及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诊疗方案由医疗组长审核------------ 4.5.3.2,4.5.3.1 4、随访制度落实情况。------ 4.5.6.1;4.5.6.2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麻醉科医患比 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麻醉科医患比= 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 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 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 ×100% 同期麻醉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定义:各类麻醉方式比例是指该麻醉方式数占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该麻醉方式数 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应用各类麻醉方式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注:麻醉方式分为5类:

(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 (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 (三)非插管全麻; (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 (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 五、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定义:麻醉开始是指麻醉医师开始给予患者麻醉药物。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 ×1000‰ 同期麻醉总数 意义:体现麻醉计划性和管理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

关于印发麻醉等个专业质控指标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号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 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 附件: 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2.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4.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5.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附件1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麻醉科医患比 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科医患比=[同期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该ASA分级患者数/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同期麻醉总数)×100% 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 (三)非插管全麻; (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 (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五、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定义:麻醉开始是指麻醉医师开始给予患者麻醉药物。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同期麻醉总

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成立药事管理组织,制定药事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的规定,新药临床使用严格执行申请和审批的制度;落实岗位操作规程;②认真组织药学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定期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③不断完善调剂、药库、制剂、药检及特殊药品管理等主要岗位SOP,要求内容规范、可操作性强;④药学部(科)主任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⑤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考核方法:抽查至少2家经销企业资质和2种药品;现场询问门诊患者;查看100张处方。 改进措施:①门诊药房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有文明服务规范及公约,有合理用药的宣教设施,有为特殊(如伤、残)病人服务的措施;②门诊设有药物咨询窗口或咨询台,有药师为门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并记录合理用药方面的咨询;③加强咨询药师素质,不断提高用药咨询服务水平;④调剂药品时

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并交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门诊处方有审核、调配、核对、发药人签字。处方合格率≥95%; ⑤不断完善药品召回制度,健全规范;⑥做好周密安排,保障药房24小时服务;⑦进一步完善岗位操作规程,制定标准调配操作规程,并悬挂于工作室醒目位置。 检查标准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考核方法:查药品目录、自制制剂目录及相应的许可证;查看应急预案。 改进措施:①建立并落实突发事件药品供应应急预案,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药品的储备;②医院有“常用药品目录”和“自制制剂目录”,保证药品供应; 检查标准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考核方法:查看临床合理用药三项监控公示制度及执行情况;查看控制措施(制度、考评标准等);查看医院药品采购、消耗信息;监测的记录。 改进措施:①制定控制措施(制度,考评标准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合理用药的指导、监督、评价;②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通过新的HIS系统,规范分级使用、分级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前10位医师(治疗组)公示制度。按季公示医院药品总量及抗生素用量前10位的药物,并有干预措施和记录;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提供用药目录,针对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等;④进一步加强抗感染临床药师在开展耐药菌株监测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流程;⑤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干预,制定干预计划、干预措施;⑥配合医院质管部门,严格控制药费比例,药品比例控制符合上级卫生部门规定要求≤45%。

麻醉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一、质量控制标准 (一)三级医院 1.麻醉科建设 (1)麻醉科已根据卫生部89年12号文件设立为临床一级科室 (2)原则上科主任有高级技术职称 (3)从2004年起执行人员准入规定,新增麻醉医师应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4)临床麻醉手术台数与麻醉人员之比达1:1.5~2.0,教学医院至少需达1:2.0(PACU及疼痛诊治人员编制另计) (5)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有实行三级医师责任制的学术梯队。 (6)有PACU或(和)ICU (7)有疼痛诊治门诊(可有病室) (8)有人员培训计划(包括逐步改善人员学历结构),并认真予以实施 (9)有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10)手术台数应按该院手术科室床位比例设置,有与人员数量及任务相适应的麻醉工作辅助用房及办公学习场地和设施 2.麻醉科管理 (1)各级医师职责明确,三级医师责任制得到落实 (2)坚持麻醉前访视病人制度,有麻醉前对病人病情评估的记录 (3)有麻醉前与病人、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的制度 (4)对择期或限期手术麻醉前有麻醉计划 (5)对危重疑难病例,有麻醉前讨论或向上级医师咨询的制度 (6)麻醉记录认真、清晰,能反映手术主要步骤、病情变化及处理 (7)认真落实术后随诊制度,随诊记录真实可靠,麻醉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8)有严重不良事件的讨论和报告制度(包括向省质控中心及时报告,不

得隐瞒不报) (9)重视临界事故,及时组织讨论,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麻醉质量,并及时向省质控中心报告(略去当事者姓名,中心汇总时也略去单位名称),引起同行注意防范。 (10)认真执行麻醉科医师值班制度 (11)认真执行麻醉科交接制度 (12)认真执行麻醉医师司理麻醉时的职责和有关规定 (13)认真执行药品、输液、输血的核对制度 (14)认真执行麻醉器材的管理和消毒制度 (15)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的管理制度 (16)执行常用麻醉方法的操作规范或有关的注意事项的规定 (17)对所司理的麻醉有分类登记,对参与科外的抢救工作有登记,对参与会诊有登记 (18)对麻醉并发症有登记 (19)重视医德、医风建设,有相应的评议、奖惩办法 (20)主任应督促并定期检查三级医师责任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科室应作出安排,每日有相应人员检查当日麻醉质量情况。每月(至少每季度)有对该时段内麻醉质量的回顾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 3.临床麻醉质量 (1)至上年度止,5年累计的麻醉死亡率低于万分之二,以后逐年降低。 (2)尽可能杜绝麻醉事故 (3)力争不出现医疗纠纷,如有纠纷,麻醉科确实无过错者(包括医疗态度),按无纠纷计 (4)对全麻、硬膜外和腰麻、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腰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真实统计,其发生率逐年下降。 (5)对麻醉失败率有真实统计,失败率应逐年下降 (6)病人对麻醉的满意率有真实统计,满意率应逐年提高 (7)对危重疑难麻醉所占有分数有真实统计

麻醉质量控制指标

麻醉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麻醉科医患比 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得比例、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得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得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就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得比例、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得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得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得比例。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得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定义:各类麻醉方式比例就是指该麻醉方式数占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得比例。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应用各类麻醉方式所占比重,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得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注:麻醉方式分为5类: (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 (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

管全麻; (三)非插管全麻; (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 (五)其她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她。 五、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定义:麻醉开始就是指麻醉医师开始给予患者麻醉药物。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就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得数占同期麻醉总数得比例。 意义:体现麻醉计划性与管理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六、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转出延迟率 定义:入PACU超过3小时得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得比例、意义:体现手术与麻醉管理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七、PACU入室低体温率 定义:PACU入室低体温就是指患者入PACU第一次测量体温低于35.5℃、PACU入室低体温率,就是指PACU入室低体温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得比例、体温测量得方式推荐为红外耳温枪、 意义:反映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情况,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八、非计划转入ICU率 定义:非计划转入ICU就是指在开始麻醉诱导前并无术后转入ICU得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转入ICU率,就是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

药剂科质控指标

精心整理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二 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 际,制定以下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公共部分见“赤峰学院第二附 属医院对科室药事工作的考核细则”,每项指标达不到扣一分(每 1 2 3 4 5 似或相 6、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 7、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 不超过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 8、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 9、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10、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11、临时采购抗菌药物每年不超过5次。 12、建立药品质控体系(小组、职责、检查记录、会议记录、 分析、总结、整改、落实)。 13、执行药品招标制度,无违规采购,供应商资质齐全。 14、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资质、工作记录)。 1 2 3 4 5 6 7 8 9、病区(房)无需要使用的药品定期办理退药,有管理记录。 10、有药品分装的制度、设施、流程、记录。 11、审核处方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对不规范处方有:干预、沟通、 分析和整改。

12、严格“四查十对”,有第二人核对和双签字。 13、设用药咨询窗口并由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人负责、有记录。 14、有发药差错报告制度、流程、登记、分析、整改。 15、月报近效期药品预警,有记录。 16二级库药品有养护记录。 三、药库质控指标: 1 药品。 2 管理执 3 4 5 6 7 8、做好药品采购计划和药品在库养护工作,有养护记录。 四、临床药学质控指标: 1、协助药剂科做好科内教学、培训、和质控工作并做好记录。 2、协助药事委员会做好药品的遴选和淘汰工作。 3、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建立药物使用评价体系。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日照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一部 2017年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方案 2017年麻醉科手术一部全体人员将按照院里的统一安排部署,以《日照市人民医院全面质量检查标准》为基础,以院党委制定的各项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内容为指导,全面做好麻醉科手术一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全面的质量控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管理,以身作则,进一步规范科室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提升管理小组人员的管理水平,学会分析总结并利用管理工具。 二:严格按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进行科室管理,为三甲复审提前做好准备。 三:建立细化的质控体系并有效的运行,完善质控的管理工具应用。 四:进一步梳理完善门诊无痛胃肠镜操作流程和质控标准,尽快的把我院的无痛胃肠镜工作做大做强。 五:认真做好输血病例登记分析、麻醉效果评价及定期分析、不良事件报告及登记及分析、麻醉并发症登记及分析、质控数据的具体分析总结报告。 六.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的要求严格住陪工作的管理。 七:建立麻醉数据库,统计工作量及以上登记分析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调整工作计划,提高麻醉质量。

根据以上几点,麻醉科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分级授权 1;落实好麻醉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做到权限与资格相符,加强带教老师的管理,不能只带名不管理。 2;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有中级以上职称医师的指导。 3;接受医务科的动态监督检查 5;做到不超权限操作 ?定期考核 1;落实好麻醉医师执业能力测评并且人人知晓 2;每半年对麻醉医师麻醉专业知识及急救知识进行考核测评 3;做好科室成员的继续教育 附:专业知识主要测试三基内容,专业技能主要含成人心肺复苏、新生儿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等 ?麻醉前病人评估及麻醉后访视 1;落实好麻醉前病人评估制度: (1)明确每个患者麻醉前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2)将病人的风险评估及麻醉风险的评估记录在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单上 (3)做好麻醉前麻醉准备:病人的准备,麻醉仪器的准备,麻醉药物的准备 (4)执行好高风险麻醉新开展手术或麻醉方法的术前讨论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贵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继续教育

麻醉科质控目标

麻醉医疗质量基本指标 1、各种神经阻滞成功率≥90%; 2、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5%; 3、与麻醉相关的Ⅰ、Ⅱ级医疗事故发身率≤0.08%; 4、非危重病人麻醉死亡率≤0.02%; 5、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 6、腰麻后头痛发生率<10%; 7、“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8、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98%; 9、麻醉技术操作(实施麻醉操作和术中监护)合格率100%; 10、硬膜穿破发生率<0.6%; 11、抢救设备完好率100%; 12、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3、万元以上麻醉设备、仪器完好率>80%; 14、医院感染率≤8%; 15、成分输血率≥70%; 16、年医疗事故发生率0; 17、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

为了更好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质量管理方案。 (一)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科主任 组员:上岗主治医师、护士长、医师、护士 (二)管理目标: 1、基础质量: (1)全科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加强“三基”培训,培养“三严”,努力做到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的作风。做到“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3)重视对中青年医师的培训。通过对病历检查、查房、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 (4)住院医师先进行基础轮转及相关科室轮转,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主治医师要深入学习麻醉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麻醉专业新进展。副主任医师要掌握国内外麻醉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总结临床经验并积极做科研工作,提高麻醉科的专业水平。 2、环节质量: (1)加强危重症病人麻醉处理。麻醉医师依据手术通知单及会诊单及时会诊,仔细查看病人。有问题及时与上级医师及有关科室协商,做到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理并发症。麻醉中死亡率≤0.02%。 (2)重大抢救时,10分钟内到位。 (3)急症手术做到及时进入手术应急状态,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 (4)加强麻醉科病历书写及处方质量管理,处方合格率≥95%。每一份麻醉病历均有麻醉前对病人的检查和麻醉后随访。要求麻醉单填写字迹工整,内容真实齐全。 (5)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治,对各种麻醉用具认真消毒或销毁,科主任负责定时抽查。 3、终末质量: (1)处方合格率≥95% (2)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80%。 (3)院内感染率≤10%。 (4)麻醉中死亡率≤0.02%。 (三)管理计划: 医疗质量的上述各项指标年内全部达标,以后逐年提高。

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工作质量管理,其管理内容主要是指对药品采供、药品调剂、制剂、检验、临床药学等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对药学工作的备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方案如下: (一)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及任务 1、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的组成:在医院质量管理小组的领导下,成立药剂科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科副主任担任,各班组组长为成员,下设药学工作质量管理小组和药品质量管理小组。 2、药学工作质量管理小组以药学工作质量为中心,由分管调剂工作的科副主任任组长,各班组组长为成员,主要任务时:定期(每月一次)检查、考核全科药品质量管理情况和工作质量管理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存在的问题,督促全科质控标准的落实;定期下临床各科室了解医护人员及病人对药剂工作意见,介绍新药,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情况,不断提高药剂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3、药品质量管理小组以药检室为中心,由分管药检室的科副主任任组长,各班组组长为成员,主要任务是:定期(每月一次)检查个调剂室和药品库房毒、麻、精神、贵重等特殊药品管理情况,有无“三无”药品,有无假、劣药品;定期检查病区药品质量和特殊药品管理情况。 (二)全面质量管理考核指标(质控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质量管理考核指标; 1、药学工作质量考核主要治疗 (1)调剂:处方合格率≥95%(抽查100张处方);处方出门差错率<1/10000;饮片中药处方称量误差<5%;划价准确率≥98%。 (2)药品库房:主渠道进药,无“三无”(无生产日期、无批准文号、无有效期)药品、假劣药品和虫蛀、变质、过期失效药品;常规药品满足临床需求。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物价政策。 (3)库房财务:账目清楚、数据真实可靠。帐物相符,定期(每月)出各有关报表。 (4)临床药学: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尽享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每两月提交一份抗菌药物使用量调查情况表(包括门诊、住院),每月与信息科合作编发一期《综合医疗信息》和按规定向国家ADR监测中心报送ADR报表。 2、药学工作管理情况考核主要指标 (1)特殊药品管理:麻醉药品管理“五专”(专方、专柜、专人、专册、专帐),精神药品做到“三专”(专人、专柜、专帐):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贵重药品专人专柜管理。 (2)调剂管理:各调剂室布局合理,药品陈列整齐有序,标志醒目,定位存放,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