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 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 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后来“社稷” 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它的真正推广种植虽始于汉代,最后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却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改革开放前,陕西山西北部主要粮食还是以小米和燕麦为主。大麦和燕麦属于粗粮的一种,味道相较于小麦口感差,但是因为早熟的特点,又耐高寒,对土质的适应性极强,一直为农民所喜欢。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主要粮食出现,到了现代,虽然也有广泛种植,大部分都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场,成为调剂人们口味的副食。 至于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可是北方在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却因为气候、土质、水资源问题始终无法种植,使得古代稻米的价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比黍、麦更好,但只是贵族阶层的珍馐,普通平民难以接触。《论语》中,宰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浅析城市给水网系统的优化

浅析城市给水网系统的优化 发表时间:2009-06-23T17:11:13.140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下半月刊第3期供稿作者:谭伟明[导读] 优化建模和优化给水,企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节约用水的问题,并为建设节水型城市准备了必要的工具。 浅析城市给水网系统的优化 谭伟明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作者简介:谭伟明,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摘要本文利用优化建模及系统仿真方法,并结合城市管网GIS,对城市自来水管网给水系统,进行了优化建模和优化给水,企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节约用水的问题,并为建设节水型城市准备了必要的工具。关键词城市信息化管网供配水系统优化建模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解决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优化给水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尤其是缺水地区的自来水公司面前的艰巨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给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给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给水优化系统”后,就从给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给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城市优化给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给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给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 1.1城市给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给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给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1.1.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1.1.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 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1.1.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1.1.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1.1.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 1.1.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1.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给水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系统。“城市给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 1.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给水系统功能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给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给水系统功能”。 1.4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2“城市优化给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2.1城市优化给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城市优化给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 2.2城市优化给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我国主要河流: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内流河。 我国四个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比较:东北、华北、西北、南方。 河流补给方式:补给方式、典型地区、特点。 长江:概况、影响(水能资源丰富、航运、多洪涝灾害)。 黄河:概况、影响(各河段特征、凌汛-形成条件;发生季节;黄河发生河段;解决方法)。 水文特征答题思路:流量(主要看降水及其补给方式),流速(流经区域河流落差),汛期(季节及时间长短),含沙量(流域植被覆盖率),结冰期(有无,越往北又越长),河流补给方式。 三中国人文地理特征 1-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分布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土地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解决措施(空-跨流域调水,时-修建水库)。 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与否:一看地势落差,二看流量。 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铁、有色金属)、分布特点。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经济领域从短缺向过剩的变化 其一,亲资本政策改变的内在条件在于资本过剩。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所做的,不外乎是以西方制度为派生物的产业资本从形成到扩张、再到过剩的历史进程。老一代学者马洪早在1 9 98年就提出我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中青年学者林毅夫则于1 999年分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据此,我们近年来进一步提出讨论的经济史的阶段变化的判断是:不仅2 0世纪末我们就已经告别短缺进入产业过剩,而且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则已经是金融资本在产业过剩条件下只能异化于实物产业并走向相对过剩。只不过,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差别太大,很多未及工业化的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亲资本政策招商引资。 现在的投资环境之所以劣化,除了资源环境趋紧的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难以投入到愈益过剩的实物经济领域,投资者无论办何种实业,都面临利润迅速摊薄、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而只要实物经济领域没有投资机会,就一定会导致金融资本异化于实物经济追求投机领域流动性获利。而这恰是全球金融化内生性的本质特征。 但在中国,金融资本虽然走向过剩,却在国家垄断下有另外的作用。实际上,任何现代政府运作都是高成本的,一般要靠不断制造负债转嫁制度成本。同时,放弃金本位约束的货币增发也是政府不断扩张信用——只要不诱发严重通胀的货币总量扩张就能缩小债务压力。因此,主权独立的国家把握货币主权,以政治强权不断制造货币信用,是向社会转嫁政府负债的直接手段;而霸权国家货币增发促进的金融全球化则是向世界转嫁债务的直接手段。 历史地看,“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跟进型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资本极度稀缺。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政策体系大都实质性地具有亲资本内涵。我国也不可能例外一一从2 0世纪5 0年代到90年代历届政府都内涵性地亲资本一一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解释。直到1 999年认识到产业过剩的中央政府在十五规划讨论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改变亲资本的政策体系;接着,从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后相继强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开始转向亲民生、亲贫困;因此现在叫做“民生新政”。2 0 07年提出“生态文明”,则进一步趋向于亲环境的政策体系。 至此,中央政府层次上已经表现出告别百年激进的思想倾向。 其二,中国产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扩张,与1 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过程相关。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转自铁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099005.html,/post_3396898_1.html/ ]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099005.html,/ ]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099005.html,/ ]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水管网的维护与管理水平成为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的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排水管网的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的弊端在逐渐显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维护的必要性,并对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排水管网;应用 作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城市排水系统通过及时排除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等城市废水起到调节城市地下水量、防止城市积水、避免水污染的作用。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维护是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城市排水管覆盖面积大、设备数量众多的特点使得排水管的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非常大。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排水管维护管理的工作量,必须放弃过去的人工管理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城市排水管管理维护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为了解决地质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而研发出来的。而在过后的几十年的时间内,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其适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地质领域。因此,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管管理维护研究中开发出一个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排水管网管理效率、维护城市安全运行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系统,是一项结合地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信息系统技术。从上世纪60 年代到今天,GIS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地学领域应用到多个领域应用的跨越。现如今,GIS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交通线路、城市管道管理等实践中,成功弥补了人工操作的缺陷,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管理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必要性 城市排水管网是城市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城市排水管网主要作用是维护城市地下水的正常排泄,起到调节城市地下水存蓄,防止城市洪涝灾害的作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具有结构复杂,规模大、覆盖范围广、管道数量多等特点,这对城市排水管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城市排水管网的维护管理工作量非常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建设进程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没有设置排水管道的区域设置新管道,对于已经不能使用的旧管道及时进行替换。另外,考虑到功能和美观,排水管和排水设备都隐藏在地下,这又极大地增加了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维护难度。 为了保证城市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提高城市排水管网规划水平,加强对城

中国历史政权变迁

中国历史政权变迁 一、上古时代 (一)三皇 天皇 地皇 人皇 (二)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二、奴隶时代 (一)夏朝 夏(大禹) 后羿 寒浞 (二)商朝 商(商汤) 殷(盘庚) (三)周朝 西周(姬发) 东周(姬宜臼) 三、封建时代 (一)秦汉 秦(嬴政) 张楚(陈胜) 西楚(项羽) 南越(赵佗) 西汉(刘邦) 新(王莽) 玄汉(刘玄) 成家(公孙述) 东汉(刘秀) 仲家(袁术)(二)魏晋十六国 1、三国两晋: 曹魏(曹丕) 蜀汉(刘备) 东吴(孙权) 西晋(司马炎) 东晋(司马睿)2.十六国: 前赵(刘渊)

后赵(石勒) 成汉(李雄) 前燕(慕容儁) 前秦(苻健) 后秦(姚苌)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北燕(冯跋) 前凉(张茂) 后凉(吕光) 南凉(秃发乌孤) 西凉(李暠) 北凉(沮渠蒙逊) 西秦(乞伏国仁) 胡夏(赫连勃勃)3.其他政权 冉魏(冉闵) 代国(拓跋什翼键) 西蜀(谯纵) 翟魏(翟辽) 西燕(慕容泓) 前仇池(杨茂搜) 后仇池(杨定) 桓楚(桓玄)(三)南北朝 刘宋(刘裕) 南齐(萧道成) 萧梁(萧衍) 陈(陈霸先) 北魏(拓跋珪) 西魏(元宝炬) 东魏(元善见) 北齐(高洋) 北周(宇文觉) 西梁(萧詧)(四)隋唐 隋(杨坚) 许(宇文化及) 郑(王世充) 夏(窦建德) 魏(李密) 汉(刘黑闼) 吴(李子通) 唐(李渊)

武周(武则天) 大齐(黄巢) (五)五代十国 1、五代: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2、十国: 吴(杨行密) 吴越(钱镠) 南唐(李昪) 前蜀(王建) 后蜀(孟知祥) 闽(王审知) 楚(马殷) 南汉(刘?) 南平(高季兴) 北汉(刘崇) 3、其他: 殷国(王延政) 燕国(刘守光) 北平(王处直) 赵国(王镕) 岐国(李茂贞)(六)宋辽金夏 北宋(赵匡胤) 南宋(赵构) 大楚(方腊) 楚(张邦昌) 齐(刘豫) 辽(耶律阿保机) 金(完颜阿骨打) 西夏(李元昊) 大理(段思平) 西辽(耶律大石)(七)元明清 元(孛儿只斤忽必烈) 宋(韩林儿) 天完(徐寿辉) 汉(陈友谅) 夏(明玉珍) 吴(张士诚)

六大城市群重要水网布局

六大城市群重要水网布局 一、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泰晤士河———因为有河才有金融中心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北海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口遥遥相对,向欧洲最富饶的地区打开了一条直接航运的通道。泰晤士河对伦敦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泰晤士河,伦敦市及其商业区将永远不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劳合社也永远不会成为世界海运保险业的中心。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每天排放的大量污水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此后经过20多年的艰苦整治,如今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条死河、臭河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图为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千年桥”。 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塞纳河、莱茵河———欧洲经济起源地 巴黎以塞纳河的西堤岛和河两岸为发展起源。塞纳河两岸集中了巴黎的古建筑群、博物馆和众多休闲场所。 法国的通航河道网主要由天然大河和运河构成。最大最重要的有:北部的塞纳河通航河流,南部的罗讷河通航河流,西部的卢瓦尔河及支流歇尔河、埃讷河和加隆河。法国的运河长度约占全部通航河道的2/3。主要的大运河有马恩—莱茵运河、罗讷—莱茵运河南方大运河、南特—布勒斯特运河和奥尔良运河。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和荷兰汇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重要的水运航道,也是流域内工业、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莱茵河两岸居民密集,工业发达,在西欧经济及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莱茵河污染最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被人冠之以诸如“欧洲下水道”、“欧洲之厕所”等一堆恶名。1950年莱茵河流经的部分国家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荷兰等成立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由一个松散的国际论坛发展成为一个由莱茵河全流域9国及欧盟代表共同参加的国际协调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三、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新使命 2500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穿越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历来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性较强。上世纪80年代后,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古运河予以整治。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为例,经过整治以后已经成为一条快速的水上高速公路。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如今还将肩负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今年7月,上海宣布打造长达500公里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着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从2005年起,上海内河主航道还将与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和上海港内河集疏运码头实现双向“对接”,周边地区集装箱源可以通过上海内河航道集疏运,加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外辐射能力。 四、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琵琶湖、濑户内海———城市圈的经济代表 这里是东京湾日本临海经济的典型代表,此外,岛内交错的内海、河流、湖泊与经济发

城市给水管网可靠性分析方法

城市给水管网可靠性分析方法 摘要:在分析管段组件可靠度的基础上,得出节点可靠度,进而由权重因子法计算得到将城市给水管网发生机械故障与水力条件变化相结合时的管网可靠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建立总结出给水管网可靠性评估方法,最后就模型分析给出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给水管网可靠度权重因子法可靠性评估 Reli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n Urban Water supply System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pipe components,we calculated the node reliability results,and considered the mechanical breakdown of urban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the changes in hydraulic conditions together,then obtained the reliability model with the Weight Factor Method.With the model,we summarized the reli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s of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gave the final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Water supply system;Reliability;Weight Factor Method;Reliability assessment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给水系统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给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给水管网是面向用户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及时可靠地向用户提供符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蔡恩泽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从复苏、崛起、亢奋到冷静,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也背上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包袱。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期,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在珠江东岸,有一个小城镇叫东莞,3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侨乡。沧海桑田,30多年里,这里成为了世界工厂的缩影,之后又遇到金融危机,从沉寂到喧闹,再从喧闹归于平静,蕞尔之地的东莞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1发展历程11复苏时代1978-1987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制造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启蒙,逐渐觉醒,为第二个10年的崛起作了铺垫。7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已迅速走上发展道路。而此时,中国内地虽说模仿苏联,依靠计划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但生产力还很低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物资供应匮乏,轻工产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还要凭票供应。8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业开始复苏,电子产品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小天鹅,试图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洗衣厂对抗。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在凭票供应的时代,取得了50以上惊人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绝对的业内龙头。燕舞收录机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燕舞燕舞,一曲歌来

一片情的广告词在大江南北口口相传,电视广告又带来惊人的销量和利润。到了1984年,联想从一间小平房开始起步。机械论文它是一代科技知识分子从计划体制内的研究走向市场应用的代表性企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科技界的观念。联想也是中关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为日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此时的东莞,来了一拨一拨戴着墨镜、穿着西装的香港人,他们的穿戴在内地人眼中有着很明显的辨识度。霍英东来过,李嘉诚来过,更多的是香港的中小企业主,他们都是为建立制造业基础而来。从此,东莞这片宁静的土地开始喧闹起来。12崛起时代1988-1997 这个10年的关键词是民营、外资和民工潮,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也开始崛起。国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凭借他们灵活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这10年,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来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为中国制造业增添了庞大的劳动力。据统计,在省外打工的77万人中,有6万人居于广东,而东莞独占3万,成为中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这10年,外资挟带强大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抢滩中国市场,柯达、诺基亚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捷足先登,率先跻身中国市场。这10年,最为鼓舞人心的事件是邓小平南巡。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报道,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篇报道知道了邓小平的南

城市生态水网建设研究

城市生态水网建设研究 摘要:兖州系泰沂山前汶、泗冲洪积扇平原。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治污力度的加大,河道水质将越来越好。因此,拦蓄河水、集蓄雨水,使水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我市水利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水网建设可行性 1当前生态水网建设现状 1.1生态水网建设是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必然要求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要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1.2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经济社会和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切实搞好生态水网建设,确保防洪除涝安全和生态安全,科学调度利用各方水资源,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改善水环境,变害为利,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成为当地人民的迫切需要,更是

兖州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是有效保护地表水资源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市水资源供需体系已初具规模。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雨陆续偏少,工农业用水大幅度增加,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据地下水观测资料,1978年,区内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1975年的2.91米下降至5.10米,3年累计下降2.19米,平均年下降0.73米。其中?哺?河以西地区下降3.74米,年均下降1.25米。致使地下水埋深大于6米的漏斗区面积逐步扩大。为补充地下水源,自1978年,通过考查研究,先后在?哺?河屯头等处建闸蓄水,进行小区回灌试验,取得了地下水位大幅度回升之效果。在省、市水利厅、局的支助下,于1979年开始规划设计并实施了兖州市地下水回灌工程。该工程配套较为齐全,年设计引水量在5000万m3左右。工程建成后,充分利用了地表水和雨洪资源,有效的回补了地下水,使70年代末连年下降的地下水位逐年得到了回升。据观测资料记述:1988年元月26日,回灌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比1983年同期的7.79米回升0.93米,沟渠附近回升3~4米。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地下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力地补充了东北部缺水区的水源。补充了缺水区23 处长条井蓄水,使70年代末近于干枯的大口井、小土井又得以重新利用。目前,随着治污力度的加大水质将逐步好转。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范文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 2006-01-19 17:54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

中国历史演变[1]

中国近代的演变 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可见,殖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 帝国主义侵华也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时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这在客观上发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虽然,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完全不同的,其侵略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相反,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回答该题应分别叙述帝国主义侵略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说明,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同时揭露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 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隶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③封建时代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被破 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并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名小的优势④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某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⑤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及小农经济的个体存在,中国政治,

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 ————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班级:建筑0801 姓名:贺凯丽 学号:2008001521

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文化思想的结晶。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布局设计,艺术风格鲜明地反映了该时代的经济、社会、科技及相应工程材料等特点,建筑的兴衰与社会的兴衰相始终。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到,作为封建社会全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建筑达到了突出的高峰,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远,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显示出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建筑风格端庄稳重、富丽堂皇、种类繁多,但生硬呆板,折射出过度程式化和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色彩。 隋唐京城大兴——长安城 隋唐大兴城的创建和郭城内街、坊、市、渠的布局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公元581年隋灭北周。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名高颖、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设计新京城。“隋文初封大兴公,及登极,县、门、园、池多取其名”,这座新京城也以大兴为名,“谓之大兴城”。 大兴城规模浩大,规划整齐,面积达八四平方公里。分郭城、宫城和皇城。宫城先筑,皇城次之,最后建郭城。郭城内由若干条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划为若干坊。这些坊又东西分属大兴、长安两县。郭城外东、西、南三面为两县的郊区。郭内遍布官衙、王宅、寺院和道观,东西各置一市,还开凿了三条水渠。宫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

再北为大兴苑。大兴郭城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城墙夯土版筑。每版厚约9厘米。墙基宽度在保护较好的地方,一般均在9至12米左右,但有不少地方残存宽度仅3至5米左右,城墙外、距墙基3米左右,有宽9米深4米地城壕。郭城东、西、南三壁各开三门,其中南壁正中的郭城正门明德门为最大,有5个门道,各宽5、深18.5米,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其中南面三门和东西六门的“六街”,是大兴城内的主干大街。这六条街道,除最南面通延平门和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五条皆宽100米以上,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宽达35至65米之间;顺城街宽20至25米。各街路面皆中间高、两侧低,两侧并建有宽2.5米左右的排水沟。这南北十一条、东西十四条的街道,除宫城皇城和两市外,把郭城分为108坊。这108坊,以朱雀大街为界,东属大兴县,西属长安县。各坊面积大小不一:靠朱雀大街的两侧坊最小,南北长500至590米,东西宽550至700米;位上列四列坊之外迄顺城街地六列坊次之,南北长度同前,东西宽则达1020至1125米;皇城两侧的六列坊最大,南北长660至838米,东西宽1020至1125米。城内诸坊除靠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因“在宫城直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每坊但开东西二门”,只设东西向的横街外,其余各坊都设十字街。街宽15米左右,两端开坊门。此十字街,据《两京新记》知可按位置分称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坊四周夯土墙。上述郭城和坊内各街道,有的部分被沿用到现代。沿用下来的部分,宽度已大大缩小,有的还出现了不同的弯斜度。各坊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 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时期 中国 印花 技术 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 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 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 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 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 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 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 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 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 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 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 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 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