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69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论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所有制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另一个独特的流派。

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基本上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同于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这个流派完全有别于美国的经验学派,它着重分析西方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从而揭示文化工业的复杂性和通过资本实现的文化活动对社会过程的影响。通过对传播的所有权、生产、流通和受众消费等层面的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试图展现传播的社会权力关系。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北美、欧洲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都颇有影响,它和起源于英国、着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的文化研究一道,形成西方传播学领域的批判学派。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术起源和发展

传播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分析政治经济压力与限制对传播与文化实践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如何左右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

二、研究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上升地位。

虽然传播政治经济学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它不是对这一理论生搬硬套的结果,也不是抽象学术的产物。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过程中,有两个具体因素不可忽视:

一、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西方激进社会运动对世界不平等的经济文化体系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挑战。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不但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运动密不可分,而且一开始就超越了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局限, 使传播研究具有了真正的全球视

野。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大体包括三个阶段:

(1)随着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电信从中型、通常是家族控制的企业演变成20世纪工业秩序中的大企业,传播政治经济学开始分析传播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本积累过程,以及大型传播公司的权力运用问题。从传播的生产层面入手,传播政治经济学考察传播企业的扩张、广告对传媒结构和内容的影响、传播业的垄断与集中及其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权力部门的关系。

(2)随着国家在传播中的角色扩张,传播政治经济学开始关注国家在构建民族国家体系中的角色。传播政治经济学偏向于支持要求扩大公众介入和控制传播体系的社会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和放松管制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兴起,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又探讨这个过程兴起的制度和结构根源和社会影响。近来,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的不平等结果的加深,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探讨如何以公共领域、公民社会和社区传播的发展来改变传播权利不平等的问题。

(3)鉴于西方大国在传播领域的权力向世界其它国家的扩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机构在传播政策和制度的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传播政治经济学关注国际与跨国传播中的权力关系、传播与社会发展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媒体全球化与民主化、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全球媒体治理等问题,而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争论一直延续不断。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模式

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解构为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是:

(1)提供背景/语境:传播政治经济学主张去媒介中心论,避免传播本质主义,置传播现象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大背景之下,关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积累方式的演变及传播在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从全球视角研究问题。

(2)图绘:对权力场域与控制机制的图绘。通过图绘,传播政治经济学揭示传播在社会中是如何被构建的,什么社会力量在传播渠道的形成中发挥了作用,通过这些渠道传送的信息所波及的范围有多广,传播资源的社会分配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资本、国家和其它结构性力量是如何对传播活动产生影响的,以及在贸易和劳动的国际分工背景下传播的结构和实践。

(3)衡量:在图绘的基础上,传播政治经济学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传播机构和过程进行衡量与评估。衡量的内容包括传播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意义的生产从属于资本积累的程度,传播产业所有权的集中/多元化程度,国家权力、传播机构、广告、市场逻辑对内容、形式和受众群体组成的影响程度,传播资源和权利在阶级、性别、种族、地区、国家间的分配形态,制度许诺与制度实现间的差距以及解放与压制的对比状态等。

(4)评估:知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知识不应该只是一个不断提炼概念的过程,而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互构建的产物。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上述分析模式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的学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通过下文对这些代表人物的学术实践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模式。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者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北美的开创者当属达拉斯.史麦兹和赫伯特.席勒,他们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兴起的关键人物。在英国,科伦、戈恩哈姆、莫多克和戈尔丁等人对媒介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成就卓然。

达拉斯.史麦兹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是“受众商品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传媒制度下,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媒介所生产的商品不是广播电视节目,而是受众这一特殊商品。节目只是提供给顾客的免费午餐,目的无非是要将观众吸引到节目上来,再把观众的眼球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史麦兹的最大理论贡献在于他对传媒在维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方面所起作

用的分析,尤其是对加拿大对美国的传播依附关系的批判。

赫伯特.席勒是美国传播学者中乃至美国整个知识界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著作《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他关注资源分配问题,尤其是社会中非同一般的传播资源。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尤其深刻。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导致公司控制的加深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减少。

戈恩哈姆,英国人,他关注服务和技术领域生产的结构和象征性内容的消费。他的兴趣在于对“新”、“旧”媒介的研究,以对正在兴起的社会结构、权力等级及合法性作出解释。他的核心观点在于大众文化的生产与销售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通过重新思考文化与经济状态的关系,他试图既解决文化研究有关意识形态和自主性的问题,又保留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汲取。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前沿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批判研究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并在整个传播学领域独树一帜,其发展对传播学研究的整体演变意义深远。

更重要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对民主问题的关注决定了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强势就在于它关注宏观议题,针对有关媒介和传播体系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全球传播体系中政治经济权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新自由主义传播政策对各国和全球传播体系的构建以其对民主、参与、公平、公正这些社会基本价值的影响越来越引人关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在被进一步认识。

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今天, 既不断汲取其它研究方法的成果, 也坚持本学派的特征。虽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阶级权力仍然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焦点,但是学者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拓宽研究领域,以便更全面地理解阶级、性别、种族、民族国家等各种权力纬度在具体的传播机构和过程中复杂的构建关

系,并努力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

在方法论方面,在如何使宏观全球政治经济分析与中观的传播组织机构研究和微观的观众接受、个人主体性塑造和意识形态认同相连接等方面,也成果颇丰。

与此同时,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对社会运动的参与、对传播政策的研究和介入、及其对另类传播实践的关注则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只重批判,不重建设的批评是最好的反驳。

结语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中来考察传播体系的,它与广告、公关、受众分析等应用型传播研究截然不同。同时,也不可以把它与政治传播、媒介经济、健康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以传播领域划分的传播学分支相提并论。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和方法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可以用来分析整个社会传播过程和各个具体领域和环节。它是对传播理论中的工具理性的超越。

传播政治经济学结合价值和道德哲学准则来理解传播的结构和历史,并且评判传播过程是否有助于民主、平等、参与、公正和正义。它从全球政治经济的背景和视角考察传播所体现的各个组成部分、国家和政策干预以及公民社团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尖锐地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审计西方民主的“赤字”,指出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体制”未能兑现政治参与的扩大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享有。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推动下的传播垄断和兼并导致传媒更进一步市场化和商业化,从而使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不断受到侵蚀。

在国际层面上,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不但以他们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对“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持续批判而著称,而且在80年代以来对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传播全球化是否会推动民主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跨国传媒公司在全球的扩张

可能加剧信息和传播的不平等现状,而不是促进政治民主化,这是跨国资本控制新市场的自身逻辑所决定的。因此,传播政治经济学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取向的最有力批评者,也是建立国际传播和信息新秩序和使全球媒介治理更趋民主化的最有力倡导者和推动者。要全面了解西方传播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同时,它是帮助我们争取建立合理和平等的国际传播秩序的有力知识支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225425.html,/Article/Class17/201105/231077.html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附答案

⒈某制些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 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4)每双鞋的价值量。 ⒉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 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⒈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 ⒉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⒊(2)c=22×(8/4)×50=2200(元) ⒋v=8×50=400(元) ⒌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⒍(3)m=2×4×50=400(元) ⒎m’=400/400=100% ⒏(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⒐总双数=8/4×50=100(双) ⒑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⒒答:(1)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 ⒓(2)资本家共耗费资本价值量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 ⒔(3)资本家一天共获取剩余价值4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⒕(4)每双鞋价值量为30元。 ⒖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⒗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⒘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⒙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⒚答: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量为48元。 六、计算题 ⒈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 0.5次。问:(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⒉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 的变迁和效应 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惊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有关人口红利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本文将另辟蹊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一、人口红利

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育明考研:2013年北大行政管理比较政治经济学状元笔记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 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 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 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 A.主张: 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 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 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 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1.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2.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3.以社会为中心的 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 4.以制度、理念为 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摘要]经济转轨研究存在多种理论范式,但研究目标多指向经济转轨中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综合考量这些因素,通过利益-制度这一对核心概念来研究国际-国内、国家-社会框架内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从此视角来看,经济转轨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政府整合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从而形成新的国家经济制度的过程。在经济转轨发生以后的若干年里,转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对于国内结构的把握。在实践中,国家偏好与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整合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冲击,政府面临对偏好来源的界定与整合的双重任务,政府协调利益体矛盾的能力受到考验。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国内政治;社会行为体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22-05 经济转轨是原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其一般理论为基础把经济转轨作为经济事件加以阐释,遇到了转轨实践中的难题:有意想不到的俄罗斯的失败,却也有出人意料的中国的成功。新政治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等各理论流派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对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经济转轨研究越来越指向一种政策的出台过程,成为一种政策选择的政治事件。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转轨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力量的冲击,于是,国内转轨政策的出台被置于国际体系当中加以考察,已经成为一种理论上的诉求,也是转轨经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经济转轨及经济转轨理论的问题指向 从经济转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来看,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转轨中的政治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以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分析为主要工具,强调自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策主张是建立市场制度。然而在俄罗斯经济转轨出现无序状态时,新古典经济学陷入理论困境。于是,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逻辑对经济转轨的解释。如: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式强调在发达的市场中强大的政府的作用。科尔奈用软预算约束造成短缺经济来解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蒂格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47598

计算题(考试以选择题形式出题)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3、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4、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8、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m'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是多少? 10、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补充: 11、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 (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 (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12、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13、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0.5次。问: (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 (4)

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y 2007 秋授課教師:魏少君(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 上課時間:星期四晚上18:00-21:00 授課對象:社會系大學部學生 聯絡方式:shauchun171@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225425.html,電話:0912-073330 約見時間:每週下課後或另外約定 課程主旨 什麼是政治經濟學?它和社會學理論的傳統有何關連?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又有哪些關鍵議題與概念值得我們深思?簡單地說,它的宗旨在於企圖解釋一個社會中財富如何被生產、被分配的問題,它提醒學者們不斷地去思考人類社會生活的歷史中始終存在的問題:財富價值是由誰以及如何被創造出來的?而這些財富資源又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分配?為什麼社會不平等與貧富不均的現象在人類文明中屢見不鮮?國家與社會如何看待貧窮問題並且曾經提出了什麼解決之道?國家透過財政手段榨取社會價值,這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社會重分配的問題?而又為什麼在資本主義與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各國國內以及國家之間卻仍然未能真正面對並且解決這個問題? 本課程內容設定為社會學系專題課程,在進度安排上本課程將分成三個討論部分,首先帶領學生討論政治經濟學的關鍵議題,從經濟、政治與勞動等議題依序切入政治經濟學的不同主題與討論,由經驗現象出發來奠定本學期課程的基礎,並且於每週課程中進行理論與概念的討論。其次則是進入比較政治經濟學的脈絡,從歷史與跨國比較中,凸顯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問題,經由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經驗以及福利國家研究的介紹,進一步讓學生將前一階段所學的基本議題串連並且予以理論化,同時深化對台灣經驗的掌握。最後一部份,則是進入全球化現象對當今政治經濟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讓學生理解全球化所造成的多面向衝擊以及各種今日的政治經濟學者所不得不重新正視的當代議題。 教學設計在比重上,相對重視課堂參與討論與觀察現象的訓練,目的在於鼓勵社會系大學部學生發展對政治經濟現象的興趣,利用各種基本議題刺激學生反思自己與政治經濟活動的互動關係,除了能夠對現象進行多面向的描述之外,更能夠對現象的來源與後果提出闡釋。藉此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體認到政治經濟現象對我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衝擊與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在理論上持續與社會學的傳統議題: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緊密扣連,並且進一步思考在所謂「後工業社會」、「全球化」等當代趨勢中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藉此豐富學生的社會學基礎訓練以及深化對於現實經驗的真誠關懷。 課程要求 1.「出席成績」,每次出席2分,最多30分。 2.每週第一節上課時,先請同學提出「時事議題報導」(3分)一份,並上台「口頭評述」(3分)。每次合計6分,最多30分 (5次)。 內容要求: a剪報主題請配合當週讀本與課程內容。 b請以新聞剪報或雜誌專題為主要資料來源。 c口頭評述應包括「現象說明」、「分析提問」兩部分。 d「現象說明」:請妳精要地描述現象的始末與其相關論點。 e「分析提問」:請妳說明此現象與本課程討論的關係以及妳的提問。 3.以報告代替考試。於期中考前一週上課時繳交「期中作業」,佔20分。 作業題目:「台灣政治經濟專題簡史」(3000字) 內容要求: a 「報導主題」:請妳選擇一個與本課程相關的議題。 b 「歷史年表」:請從妳出生那年開始至今,製作主題年表。 c 「文字描述」:請妳進行妳自己的歷史描述,文字請扣緊報導主題。 d 「問題意識」:請妳從自己的歷史描述中,提出妳所觀察到的社會問題。 4.於期末考前一週上課時,繳交「期末總心得」,1500字以內,佔15分。 心得內容要求: a 請分享妳在本學期最深刻的學習收穫與體會? b 政治經濟學如何幫助妳解決生命中的難題?為什麼?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2014年07月21日07:04 来源:文汇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0 □钟祥财 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决策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逐步确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体制设计和理论依据方面基本参照了前苏联的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党领导集体和经济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并产生了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如,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是否完全排斥商品生产?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恐怕值得研究。”他次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几类,社会经济生活是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如果只强调计划性,就会把灵活多样挤掉,搞得简单、呆板。他说,“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为此“一定要有下面那样多的小计划,和中央的计划互相调整。但只是计划调整还不行,还要利用价值规律。” 1958年,毛泽东指出:“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强调,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962年“七千人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修改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工作报告时,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决不能不严格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再如,怎样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毛泽东等人提出过适当放权的主张。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就企业管理而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看待它的独立地位,“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应当保证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福利设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 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讨方面,孙冶方在1956年提出:“通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的认识和计算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个重大作用——在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中非但不应该受到排斥,而且应该受到更大重视。”1957年,顾准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由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经济计划应“减少它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规定”,“使价格成为调节生产的主要工具”。沈志远在1962年著文强调,必须肯定按劳分配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但是,由于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即使有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有所认识,这些规律在实际工作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曾天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中国模式”,并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在微观和宏观上的低效率特征,从而决定了我国发展方式的不以人为本的、不讲可持续发展的非科学发展特征。要转变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首先要摘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中国模式不经济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应该从体制、经济、政治等综合方面去分析:有人觉得,综合去分析体制、经济、政治问题为时过早了,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抓紧一切时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做的已经很成功;有人觉得,中国模式是好是坏无法确定;更有人觉得,应当认真反思如今的中国模式,不是处处说好听的,也不应当将如今的中国模式推广出去。 低效率增长的中国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以来,主要体现的中国模式是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公有产权)和效率高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无论是农民们包揽耕种、将部分行业垄断化、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还是让大量的工人下岗:无论是医疗、保健、食品部门的市场化、教育事业的产业化还是加入世界的WTO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农产品经济市场、房屋的市场信心化等,都是以市场经济化为基础的(或者说是有效率的)。 换而言之,经济一定是市场化吗?市场到底是经济的或者是有效率的,这些都表明在既定成本的情况下收益性最大、在既定收益条件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及其私有化的变革有多少是增长效率呢,我们得到的付出的又是什么? 我国的生产效率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在日本、韩国、小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整个经济体系的产入产出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首先,市场的不经济化。根据新的古典主义的说法,市场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资源总是聚集在效率很高的地方,实现了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和厂商、供应商最大化利润,实质上市场是经济化的。 在中国模式体制中也表现了市场的不经济化。为什么市场无法将资源信息合理的用到有用的地方吗?例如,将商品用在社会或者个人最需要的地方。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读后感

李嘉图出生于伦敦,系英籍犹太人后裔,幼年在英受普受教育,12岁时赴荷兰留学,2年后返英,即结束学生生活,随父经商。21岁时因婚姻问题,与其父关系决裂,被赶出家门,从此独立经营,任交易经纪人,1797年25岁时,已发财致富。27岁时,偶然阅读《国富论》,对经济学发生兴趣。从此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问题,1809年匿名发表《黄金价格》一文,此时已成为腰缠万贯的金融家。深受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的影响。师承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和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交谊很深,他于1817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方面都比斯密有所发展,使古典经济学更加成熟。该书的出版被称为“李嘉图革命”。其比较成本学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论的发展和修正,对发展对外贸易有重大和深远影响:其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其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并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对于经济危机、赋税等问题也有论述。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继《国富论》之后经济学说史上另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之一,李嘉图也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也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其中,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包含李嘉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基础,是李嘉图的思想集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该书的出版誉为“李嘉图革命”,由此影响可见一斑。李嘉图所处的产业时代是李嘉图相关理论的现实折射。当时产业资本正在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与旧的经济残余势力和政治势力作斗争,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贵族们维护旧的经济秩序,阻碍新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终于破裂。 于是,李嘉图,处于那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对经济学的热爱,大胆继承批判发展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做出相应的总结,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高峰。从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书中的经济思想反应了工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他致力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远比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先进,在当时,这无疑有显著的意义。我们评价一本书,往往看从其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是否正确窥见了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所以,无疑,李嘉图在与封建生产关系斗争正体现当时的发展要求。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热爱,他坚持通过拥护生产力的发展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并在相关著作中始终如一贯穿。

政治经济学判断正误题

判断正误题: 1.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 4.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8.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9.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0.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1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1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4.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现代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起主导作用的。(×) 12.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1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5.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1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 17.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20.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资本价值增殖没有影响。(×) 21.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2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23.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求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24.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的价值。(×) 25.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6.部门之间各企业的竞争促使利润平均化。(√) 27.的形成并不能消灭竞争。(√) 2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29.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0.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31.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是一种“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32.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收紧银根”。(√)33.一般来说,贸易逆差会造成一国国际支出增加,本国的产业发 展受到打击。(√) 34.贸易顺差就是输入大于输出,贸易逆差就是输入小于输出。(×)35.国际贸易,就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 (√) 36.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3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40.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到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调节。(√)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42.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43.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44.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者必然是对抗的 (×) 45.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46.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7.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度。(√) 48.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组织制度。(×) 49.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按照所持股份分配利润。(√) 50.现代流通方式就是指电子商务。(×) 51.市场体系是由各种商品的比价和差价构成的。(×) 52.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 53.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54.资源条件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惟一因素。(×) 55.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 56.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经济落后走向经济发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5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58.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投资和消费。(√) 59.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最终用于消费。(×) 60.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61.鼓励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从根本上并不矛盾。(√)62.合法的个人收入不仅有劳动收入,而且有非劳动收入。(√)63.投资买股票所获得的收入既有资本收益又包含了风险报酬。 (√) 64.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自我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65.社会保险是一项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66.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课号:研究生课程03216270/本科生讨论课03231330 学分:3 时间:周一9:00(研究生课程) 地点:廖凯原楼(政府管理学院大楼)436 教师:朱天飚(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225425.html,/faculty/zhutianbiao/) 通讯:62767273或62767272tianbiao@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225425.html, 答疑:周一14:30-17:30(廖凯原楼423) 简介: 比较政治经济学主要讨论国家、社会与经济互动的历史、理论及相关专题。主要问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全球化下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政府应该介入多少经济事务?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国内政治的?本课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致力于对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做一个全面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政治、经济体系、力量、与主体行为者在国内层面的相互作用。 要求: 1.课堂讨论(可用一篇老师指导下的研究论文代替):50% 2.每周阅读总结与评论(每周阅读总结成绩为5分,共50分):50% 3.每次缺课减总成绩3分。 网址: 政治经济系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225425.html,/ 政经学园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225425.html,/(未名BBS—分类讨论区—课程特区) 必读: 1.《比较政治经济学》第二版草稿。 2. 每周阅读。 泛读(仅作参考,非必读): 1. Barry Clark,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1991).《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王询译(当代政治经济学译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James Caporaso and David P. Levine,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Robert Gilp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东方编译所译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4. Ronald H. Chilcot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Westview, 2000).《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政治理论译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2nd edition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 199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术语、符号代表、计算公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术语、符号代表、计算公式。 1、c——不变资本 2、v——可变资本 3、m——剩余价值 4、w——商品 5、G——货币 6、Pm——生产资料 7、A——劳动力 8、C / V——资本有机构成 9、G`=G+△G(增殖额即剩余价值) 10、P——利润 11、P ̄——平均利润 12、P ̄’——平均利润率 13、p`——利润率 14、w`——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15、K——成本=C+V 16、生产价格=K+ P ̄ 17、商品价值=C+V+M 其中C是旧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 平均利润=企业利润+利息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剩余价值率=m/v 利润率=m/c+v 第2章 D Demand 需求 S Supply 供给 P Price 价格

Q Quantity 数量 Ed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价格弹性 EM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收入弹性 M money 收入 EAB 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s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价格弹性 第3章TU Total utility 总效用TU=f(Q) MU 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 MRSXY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商品边际替代率 第4章L Labour 劳动 K Capital 资本 TC total cost 总成本TC=f(Q) 4.1 AC 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 MC marginal cost 边际成本 FC Fixed cost 不变成本FC=常量4.4 VC Variable cost 可变成本VC=f(Q) 4.5 TR Total revenue 总收益TR=f(Q)=P×Q AR Average revenue 平均收益 MR Marginal revenue 边际收益 π利润π=TR-TC 4.6 TP Total product 总产量TP=f(L) 4.7 AP 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量 MP 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量 MRTSLK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边际技术替代率 STC Short-run total cost 短期总成本STC=f(Q)=FC+VC STFC(FC)Short-run total fixed cost 短期总不变成本(固定成本)STFC=常量STVC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doc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区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 就美国学术界目前的情况而言,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被称为political economy的子学科。 在政治学里,political economy的定义并不清晰,通常是指对那些与经济决策有关的政治过程的研究,例如某法律如何出台,劳资纠纷,经济发展和权力的关系,等等。 在经济学里,political economy有深远的传统。有朋友提到了,经济学在古典时代就被称为political economy,现在经济学界最著名的杂志之一就叫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但是,对现在经济系的学生来说,狭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子学科,是指那种将一般经济方法(理性选择加实证主义)应用于与政府及权力有关的问题的研究。为了与政治学里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分,有时,这个子学科被称为political economics。 举例以来说,2006年,MIT经济学教授Daron Acemoglu 和哈佛政府学院教授James Robinson出版了《独裁与民主的经济起源》(或许是向政治学家Barrington Moore早年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致敬),比较系统地将动态博弈(dynamic games) 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他们和其他几位经济学家如Tim Besley、Torsten Persson、Guido Tabellini, 几乎重新定义了这个领域。此书在2007年被美国政治学会授予本年度最佳图书奖,并被美国各主要政治学系引为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部分。政治经济学之外的经济学往往把政府的角色和权力结构视为给定,也就是说,政府不是行为主体,那么,在市场失灵时,国家就要进行干预。政治经济学放松了这一假设。但是,如何理解政府的行为仍然缺少广泛共识。几种有影响的看法包括: 1. 有效制度论:即包括国家在内的制度倾向于减少交易费用

比较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 课件-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考研状元!2013年育明教育北大行管状元第一名学员 集体选择理论的主张(观点)P111-112 首先,利益集团的组成是一个集体行动的问题。(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其次,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再次,社会中利益集团的构成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 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 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 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 A.主张: 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 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

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 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 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1.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2.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3.以社会为中心的 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 4.以制度、理念为 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5.政策倾向比较国家的经济干预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26.福利国家的概念P163-164、内涵、类型及其起源。 A.概念: 出处: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 定义1:那些把保证其公民一些基本的福利作为责任的国家。 定义2:福利国家包含一系列将货币和必须物品、服务分配给公民的制度和政策,而这个分配不建立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 定义3:福利国家是那些直接运用有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运作和行政手段)对市场力量的运作进行以下三个方面修正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