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经典阅读教案

《走进鲁迅》经典阅读教案
《走进鲁迅》经典阅读教案

《走进鲁迅》简案设计

一、导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引读:在江南的一条碎石小路上向我们走来一位作家,他身穿长衫,围着长围脖,这个言辞犀利,忧国忧民,留着胡子的个性刚毅的男子就是——鲁迅。

2.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人和旗帜。毛泽东同志这样说过:“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今天,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认识和他的作品。

二、走进鲁迅——千呼万唤始出来

1.(出示:臧克家《有的人》)学生齐读

2.同桌互读,看视频诗朗诵《有的人》,学生谈感受

3.鲁迅知识竞答(课件出示)

(1)鲁迅知识我知道。

(2)鲁迅作品我能说。

(3)鲁迅名言我会背。

三、赏析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的作品,体会鲁迅文章的魅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配乐(童年)

1.整体感知文本,分析文本脉络

2.出示段落

(1)学习自由读,谈谈体会

(2)小组合作谈段落的写作手法

3.齐读这一段落,感受鲁迅的写作魅力

四、赞颂鲁迅——要把金针度与人

1.再次赏析《有的人》

2.出示他人对鲁迅的评价语

3.拓展爱国的其他人士【课件出示】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洪春幸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让我们的孩子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经成为语文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愿望。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名著。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增加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小学生和经典名著的距离有多远,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孩子领悟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其实,当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中,脸颊红红、目光灼灼时,我们已无需多言,经典名著对于头脑的启迪自有其时,也自有其序。 小学阶段经典名著的教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激发孩子热爱名著。我们应该把期待的目光放长远一些,再长远一些,一本经典名著不会也不能教会孩子学习语文,但它应当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他们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觉。 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著都不多,并且都是节选改编的,这当然是考虑了种种原因,还有教材选文标准长期争议不下又相互妥协的结果,本文暂且

不论。但是,这仅有的几篇经典名著的“影子”,应当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比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小学阶段经典名著教学的基本精神应该是:教与学全方位向名著开放。 教与学向名著的作者开放。名著的作者当然是名家,是一个文学名家、文化名家,认识名家就是一种素质、一种品位。名著的作者在孩子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理想的化身、神秘的偶像,是点燃孩子心中对名著向往之火的一个易燃点。 教与学向名著的经典情节开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著都是节选改编的,孤立缺少联系,单薄失去趣味。一次,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有学生问:“这个故事中原本有许多有趣、聪明的计谋,为什么这里都没有了,”原来他读过《三国演义》,知道“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认为阅读原著要比读课文更快乐、更有趣。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了解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三国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天地。 教与学向名著的人物开放。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是相映生辉的,没有《西游记》当然不会有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横空出世,《西游记》更加熠熠生辉。学生对名著的喜爱主要表现在对名著人物的喜爱,对某个人物的喜爱之情往往会成为孩子搜寻名著、阅读名著的主要动力, 而对某个人物了解的多少又往往会成为小伙伴之间炫耀的资本。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从多种途径获得的《西游记》知识,教学向孙悟空的“前尘”“后事”延伸,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并可转化为对《西游记》的阅读欲。 教与学向名著的时代背景开放。名著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名著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的,了解一点背景知识,有利于孩

幼儿园大班阅读识字教案

幼儿园大班阅读识字教案 飞机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习儿歌,培养幼儿记忆力。 3、认识汉字“飞机”。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幅,上有一直升飞机,机舱内坐一小弟弟。 2、玩具飞机一架。 3、儿歌写于黑板,纸遮住。 (飞机飞机,飞高飞低。飞机肚里,有个弟弟。弟弟弟弟,坐着飞机,飞上蓝天,钻进云里。) 4、字卡“飞机”,已识汉字“飞”。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飞机,引出汉字“飞机”(字卡贴于飞机背面) 1、大班幼儿表演,手里拿一架玩具飞机飞进教室。 2、幼儿观看玩具飞机,师操纵飞机,一会儿飞得高,一会儿飞得低。 师:这架飞机娃娃可真调皮,一会儿飞得高高的,一会儿飞得低低的。飞机娃娃还带来里一个好朋友呢!看看它是谁?(幼儿辨认,引导幼儿辨认“飞”)原来是字宝宝“飞机”(取下来),大家向飞机字宝宝问好:飞机你好!给飞机字宝宝照个相!

3、小朋友把眼睛闭上,调皮的飞机字宝宝要和小朋友捉谜藏(字卡藏于儿歌处)我们等会儿把它找出来。 二、学习儿歌。 1、教师手拿飞机,做飞高飞低的动作,幼儿观察,师引导说出:飞机飞机,飞高飞低。 2、出示小朋友坐飞机的挂图,师:看看又飞来了一架飞机,是 谁跑到了飞机的肚子里面去了?引出儿歌第二句:飞机肚里,有个弟弟。 3、师:弟弟坐着飞机,飞到哪儿去?(幼儿自由发言,师引导观 看蓝蓝的天空和白云,学习儿歌第三句:弟弟弟弟,坐着飞机,飞 上蓝天,钻进云里。) 4、完整教读儿歌两遍,幼儿看挂图自读一遍。 三、复习认识汉字“飞机” 1、师:刚才飞机字宝宝跑到这里藏起来了,现在我们来看它藏 好了没有,找不找得到它的好朋友(将遮的纸拿开,取出字卡飞机, 幼儿认读。然后引导幼儿找儿歌中的飞机汉字,并用红粉笔圈出来。) 2、幼儿指认儿歌中的飞机汉字,认读儿歌,朗诵儿歌。 四、发展幼儿语言。 1、复习念儿歌,幼儿根据内容创编动作。 2、师:刚才儿歌里说飞机有时候飞得……有时候飞得……(让幼儿说出高和低,飞机飞得高,飞机飞得低等等。) 3、师:是飞机在哪里飞?(幼儿语言:飞机在天上飞,飞机在蓝 天上飞,飞机飞在高高的蓝天上等等,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 4、小朋友想坐飞机吗?你想坐什么样的飞机? 五、介绍飞机的种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则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

走进诗经(经典阅读)

走进《诗经》 五班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们已经走过了《风》的淳朴,《雅》的高贵,今天再让我们去领略《颂》的庄重吧。 十七班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三班领:其中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从中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师:所以说《诗》既是诗,也是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以《颂》为主要内容进行《诗经》背诵比赛,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第一轮,每个班背诵一首诗,为了增加理解,请把意思也给大家讲出来哦 五班领:《周颂》《噫嘻》起 五班齐: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啊,英明伟大周成王,已经诚心祭上天。率领这些农夫们,播种百谷要争先。赶快开发你私田,三十里内都种遍。大家一起来耕作,万人成对在田间。 十七班领:《清庙》起 十七班齐: 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庄严而清静的宗庙,助祭的公卿多么庄重显耀! 济济一堂的众多官吏,都秉承着文王的德操; 三班领:商颂《玄鸟》起 三班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上天明令燕子降,来到人间生商王。住居殷地广茫茫。古时上帝命成汤,征服四海治四方。遍告天下众诸侯,九州全部归商邦。为颂扬文王的在天之灵,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 师:第一轮大家背得不错,第二轮请各组选背至少三句《诗经》中的名句 5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7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3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师:不错,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诗经》里的那些美丽的文字,我说上句,请同学们说下句:师:桃之夭夭生:灼灼其华. 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今天大家都很认真,希望你们能继续走进国学殿堂,传承中华文明,下课

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教案

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教案 1 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教案(一): 设计意图: 《乌鸦的窝》讲述了一个温馨的乌鸦窝里发生的故事——几只小乌鸦在这里出生、成长,最后离开曾经的家......这是乌鸦成长的过程,这是爱和希望延续的过程。读本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父母与孩子间真挚的情感。“乌鸦反哺”这一特点对幼儿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题材,通过阅读活动,让幼儿感受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激发爱父母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学习逐页观察画面,能从封面、图文了解图书内容,较完整地讲述图书内容。 2、在阅读中发展观察能力和对故事情节发展的预期能力。 3、感受乌鸦的成长过程,体验乌鸦妈妈为孩子付出的艰辛与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乌鸦的窝》 “乌鸦反哺”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书封面,引出故事。 1、书的封面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2、猜猜这是谁的窝? 二、师幼共同阅读大书: 逐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乌鸦的变化,理解故事内容。 图一:图上有什么? 图二:这是谁?它在干什么?乌鸦妈妈是怎么孵蛋的? 图三: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乌鸦妈妈的蛋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丰富词汇:光秃秃) 图四图五:小乌鸦越长越大,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图六:乌鸦宝宝长大了,一个个从窝里飞了出去,它们会去干什么? 小乌鸦长大了,它们的爸爸妈妈怎么样了?小乌鸦会怎么做?图七:最后乌鸦的窝里还剩下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三、借助课件,完整阅读大书。 引导幼儿完整阅读,帮助幼儿运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大”等短句将图书内容连贯完整地讲述出来。 四、续编故事,经验迁移。 1、为什么乌鸦的窝里只剩下一根羽毛和一片枯树叶了?小乌鸦去哪了? 2、小乌鸦还会再来吗?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预期结局。 3、欣赏“乌鸦反哺”的录像,让幼儿完整感受乌鸦妈妈与小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越出规矩。” 3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走进经典(阅读教案)

走进经典 第一单元丹桂飘香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的迥异风格,或轻声悄语,或浪漫飘逸,或豪放壮阔。走进桂树, 理解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 2、通过品读七首古诗,了解“吴刚伐桂”“月中嫦娥”“月宫仙桂”等美丽传说,激发学生 展开想象,走进古诗的意境。 3、初步了解以动衬静、大写意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桂子花香与人之品格交相辉映的 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大意的前提下反复诵读,走进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人的相关背景,在此基础上感悟诗人的表达意图。 教学过程: 一、传说导入。 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深情讲述《桥和桂树》的历史传说,将学生引进美丽的桂树古林。 2、设问:在传说中,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方法揭字。 总结归纳学诗的模式: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三、静心品悟。 1、运用学诗模式,精心品读七首古诗,阅读古诗意译、阅读引导、诵读提示与相关链接。 2、品读中,遇到疑难问题及时画上“?”便于后读讨论。友情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合作探究。 1、合作分工:以8人为一小组,每组主攻一首古诗,交流疑难问题,探究字义、挖掘情感、 理解意境。 2、诵读古诗,展示七首古诗不同的韵味。 3、集体交流:按学诗模式交流诗题、作者、诗意、情感,小组展示朗读,带领全班同学诵 读。 评价标准:《鸟鸣涧》:轻声悄语,绘声绘色,体现静谧;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营造浪漫氛围,读出脱尘飘逸。 《微雨中赏月桂独酌》:重读个性词语,渗入豪放之气。 《桂花》:充满赞赏,读出爽朗气概。 《岩桂》:运气诵读,饱含欣赏。 《凝露堂木犀》:轻盈、虚幻、娓娓入仙境。 《丹桂图》:气势博大、展示旷远之音。 4、组织评比:哪一组合作最成功?哪一组最能起到引领作用? 5、畅谈收获: 品读七首古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我的变化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我的变化 教材简解: 进入大班以来,幼儿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引导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启发孩子们思考和理 解长大的含义,感受自身的变化,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增强自信心。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大胆讲述自己在幼儿园三年成长的变化。 2、感受和小伙伴一起长大的快乐和自豪。 活动重、难点: 能够大胆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受自身的不同,增强 自信心,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画纸、油画棒、刚入园时的照片、刚到园时的身高记录。 设计理念: 幼儿进入大班在各个发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次活 动通过谈一谈、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发现自身成长的变化,发 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体验成长带来的快乐。 设计思路: 本活动,以谈话导入,轻松自然的进入主题,通过观看 照片直观、形象地发现自己的成长变化并说说自己的变化之处,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与教师一起测量身高并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身体上直观的变化,请幼儿说说成长的趣事,感受 成长的快乐,通过对理想的谈论,引导幼儿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活动过程: 一、我长大了。 1、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长大的话题:谁还能想得起来自 己刚入幼儿园是的样子?现在三年过去了,你们有什么变化呢?你 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展示幼儿刚入园的照片。 讨论:这是谁?和现在的她比有什么变化?请幼儿也来说 说自己的变化。 3、引导幼儿表达成长的想法:看看自己长大的样子,你 有什么感觉?心里是怎么想的?也来看看老师的变化吧。(教师展示 自己童年的照片,让幼儿来分析比较。)二、探索身体成长的事实。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在前面活动中掌握的测量经验,来 验证自己长大的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长大了多少?爸爸妈 妈是怎样做的?老师这里有你们刚入园时的记录,我们一起来比较 一下。 2、3-4个幼儿贴墙壁站好,老师将他们入园时的身高画 在墙壁上,然后在为他们画上现在的身高。 3、请幼儿自看看长高了多少,说说使用了什么测量的工 具知道结果的。 三、表达成长的心情。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解释其含义。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在孔子看来,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①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②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③襁:音qiǎnɡ,背婴孩的背篓。 (1)由上文可见,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那么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什么呢?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④久要:长期处于穷困中。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心中的芦苇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

阅读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

阅读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 推测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故事,感受意外的故事结局。通过自主阅读、角色扮演、集体阅读,尝试用语言表述故事情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大班阅读经典教案范本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愉快地阅读绘本,感受蕴含其中的夸张幽默。 2、愿意介绍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大胆想象故事内容。 3、一起快乐地合作制作连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并能展开想象制作连环画 活动难点: 知道故事的结构:前面是想象世界,后面是现实世界

活动准备: 1、大书 2、小书若干 3、空白连环画纸,笔 4、PPT 活动过程: 1、PPT播放“玩游戏”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他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我们来看看他在想些什么呢? 师:他想和谁玩什么游戏? 幼:和狐狸玩娃娃家。 幼:和袋鼠下棋。

幼:给大蟒蛇讲故事。 幼:用蚂蚁搭积木。 师:你想玩这样的游戏吗?你想和谁玩什么样的游戏? 幼:和小兔子玩娃娃家。 幼:和长颈鹿捉迷藏。 2、根据画面大胆想象,讲述自己的理解 师:小男孩还有奇特的想法,我们来看看吧! 师:啊呀!发生什么事了?(起床) 师:瞧!小男孩又想做什么? 幼:大吊车把他拎起来。 幼:老虎给他穿衣服。

师:海豚帮他洗脸。 3、幼儿自主阅读绘本 (1)自主阅读猜测故事内容 师:书里还有很多奇特的想法,请你们找一找。 师::你最喜欢小男孩的哪种想法?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其实小男孩的这些奇特想法都藏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里,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啊哈!幼儿园》,我们来听听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个故事里除了小男孩奇特的想法,还有些什么呢? 4、创编故事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范文五篇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范文五篇 对于小孩子们来言,保证他们的安全永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知晓安全的重要性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范文一:神奇的旅行 活动目标: 1、能发挥想象续编有合理情节的故事,比较连贯地进行讲述。 2、尝试用恰当的词汇描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情。 准备: 1、大故事卷1份、小故事卷5份 2、磁性黑板 过程: 一、谈话引出 1、师生问好。 2、出示“兔子先生”,提问:“什么是‘神奇’?你觉得‘神奇’是什么意思?”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讲述第一幅画。 “春天来了……这是什么标志?”师神秘的引出图片上的标志:“︻” “这个标志代表什么意思?标志后面会出现什么?” 2、教师讲述第二幅画,启发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试编试讲。

1)第一部分:“你们外出的时候走过小桥吗?站在桥上都看到什么?兔子先生在桥上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引导语:小朋友高兴的时候会怎么样?(及时丰富好听的词) 2)第二部分:出现标志“●” 师:“这又是什么标志?标志后面又会出现什么?” 3、教师讲述第三幅画,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一部分: 1)“发生了什么事情?” 2)兔子先生这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3)“兔子先生还会怎么想?” (引导幼儿说出描写人心理活动的丰富词汇) 第二部分:1)“出现了谁?” 2)“小老鼠会怎么说?” 第三部分:出现一扇门。 师:“打开这扇神奇的门,兔子先生和小老鼠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们又会看到什么?” 三、幼儿自由大胆的想象、创编,师适当引导。 1、分5组讲述,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作适当的引导。 2、请个别幼儿讲述。 四、师讲述自编故事结尾 师:“老师也带兔子先生到一个神奇的地方,你们看是哪里?”(大海) “对,兔子先生和小老鼠一同打开神奇的大门,兔子先生被眼前的景色惊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一)唐诗宋词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春天里的故事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春天里的故事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大部分会较完整地表达, 但讲述的语言不够优美,情节性不强。所以我通过利用多媒体课 件特有的情感功能,让幼儿在看一看,选一选,讲一讲的过程中 进行编述活动,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加入适当的表情、语言来连 贯表达,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优美的语言表述出课件中 实物的内容、情节。 2、引导幼儿合理地选择背景、主角,鼓励幼儿大胆地运 用不同的音量、声调,有表情地进行讲述,体验讲述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春姑娘悄悄地送来了许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一下。 1、逐一显示图1至图5,引导幼儿运用已有词汇进行描述。 参考语:这是柳树,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呢? 2、逐一显示图6至图8,引导幼儿运用优美词汇组合成 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参考语:谁在放风筝?心情怎样?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二、引导幼儿选图,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全屏显示8张图片,再现讲述对象。 1、想不想用这些图片来编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我们先一起来讨论一下,该怎样编故事?要注意哪些 问题? A、完整:比如,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谁?干什么?发 生了什么事?心情如何?结果怎样?要让人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B、运用优美的词语讲述,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C、运用不同的音量、声调,有表情地讲述。 D、加上一个恰当的故事名字,围绕故事名字讲述。 采用自由式或结伴式先进行编述,再在集体面前个人讲述。 采用幼儿点评与对比点评进行评价,提高孩子讲述能力。 回家把自己选择的图片画在纸上,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然后请爸爸妈妈帮助你,把你编的完整、优美的故事写在图画的 下面,带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 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境界的意义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 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 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或让学生举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柳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