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

(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主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时期)

2、世袭制(夏启开始)

3、分封制(西周开始)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②康熙、雍正、

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四)、重大改革与变法:

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三长制;经济: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与变法革新的事件: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78年开始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等。(思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不成功,哪些改变了社会性质,哪些没有等等)

(五)、六个清明治世:

1、西汉——文景之治(文帝,景帝)

2、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

3、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4、唐朝——武周政治(武则天)

5、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

6、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六个时期的共同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

形成的一些共同原因——君主的开明;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开明的政策(如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

(六)、重大战争:

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蚩尤部落)

2、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

3、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BC207年,项羽——秦,“破釜沉舟”)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清朝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巩固统一的战争:(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等)

5、明清抵抗击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等等

(七)、评价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等。(要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古代经济史线索

(一)古代重大经济决策和调整:

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变革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

3.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元朝: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通两段新运河,开辟海运。

7.明朝:引入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作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出现康乾盛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业不断增加。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如在纺织业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①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

A.灵渠B.江南河C.秦渠D.都江堰

2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D)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3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评,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交子②秦半两钱③五铢钱( D )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

4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南方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来源:中教网]

5新疆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是在( B )

A、西汉和唐朝

B、西汉和元朝

C、西汉和清朝

D、东汉和元朝

6迁都是国家大事,必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迁都的帝王是( C )

A盘庚B周平王C北魏孝文帝D明成祖

7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D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8.清朝大兴“文字狱”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都是(B)。

A镇压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摧残古代文化D压制知识分子

9.丞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丞相制度存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明朝

B、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明朝

C、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清朝

D、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清朝

10.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②设立军机处

③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士⑤迁都北京⑥废除削藩政策( C )

A.②④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⑥

11.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 )

A、厂卫特务机构

B、三司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12.以下对科举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创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朝,废除于戊戌变法期间

B、创立于汉代,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

C、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

D、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宋元,废除于新中国成立后

A.王朝的振兴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帝国的彷徨

1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权,统治者设立了一些机构。下列不属于强化君权的机构是( C )

A、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B、明成祖——设立东厂

C、康熙帝——设立台湾府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5. 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C )A.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车同轨,书同文

C.废分封,立郡县D.焚书坑儒

16. 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C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

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B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A.①②③⑤④B.②③①④⑤C.⑤③④①②D.②①⑤④③

18.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B )

A.秦、汉B.元、清C.金、元D.辽、宋

19.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作为一名朝廷重要官员,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D)A.从长安去洛阳乘船,经大运河到江南余杭体察民情

B.上朝时,见到魏征向太宗皇帝进谏

C.护送文成公主入藏D.经常诵读苏东坡写的词

20. 下列影视场景中没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D )

A.电影《秦始皇》中秦始皇品尝葡萄B.电视剧《汉武帝》中,某书生参加科举考试C.电视剧《武则天》中有人使用活字印刷术D.电视剧《朱元璋》中锦衣卫逮捕官员

21. 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D )

A.汉武帝B.秦始皇C.商鞅D.孝文帝

22.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的正式通车,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我国古代(朝代)在这一带开凿人工运河,成为后世沟通南北的水路通道( B )A.汉 B.秦 C.唐 D.元

2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

现象出现于( C )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24. 2012年3月5日全国“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开启大幕,“两会”代表将在会议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意见和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以下制度中,体现朴素的民主观的是( A )

A.禅让制度B.世袭制度 C.分封制度 D.册封制度

25.秦朝民间的下列书籍中,被秦始皇烧掉的是( B )

A. 扁鹊的著作

B. 孔子弟子编写的《论语》

C. 周公编的《周易》

D. 种植农作物的书籍

二、综合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在“孝公”支持下,“卫鞅”推行了哪些“便国不法古”的措施?

卫鞅就是商鞅。孝公是秦国国君。商鞅变法的措施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

北魏。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3)“卫鞅”和“孝文帝”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你对此有何感想?

商鞅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感想:民族和国家要进步,就要结合国情不断进行创新,兴利除弊.大胆改革。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收获与感悟

学习《中国经济史》古代部分的收获和困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思考和感悟 (一)、关于导论部分 经济史,顾名思义,即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同时期的运行机制和绩效。其中运行机制和绩效主要受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哲学、道德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是中国人对于文明的探索史。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经济学”这个名称,当时的“经济学”是指“经世治物”,它明显区别于现代的经济学。“经世济民”这一影响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经济理念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中国的经济思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世世代代读书人的理想,经济学乃是一门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从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可将经济思想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简单的经济思想;二、经济学说;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我一直不能够对于我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商品经济也是很久之前(唐代之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什么我国却没有形成“经济学”?通过对于中国经济知识的了解,我认为,大概会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经济关系都比较简

单;其次,自然经济在生活中地位处于主导,商品经济知识自然经济的附庸;最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各个地区、各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流、联系不密切。因此,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使得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经济学形成以前的阶段,经济思想参差不齐,涵盖面宽窄不同的经济学说形式存在;同时,简单的经济思想形式的思想大量存在,所以不能形成单独的科学的经济学。但是,从事实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都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范围较广,经济研究的史料的数量也比较多,保存比较完整,中国的经济思想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我国当代的经济学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当人类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世纪后才出现的。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和当代经济思想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古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当代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古代的基本的经济关系是土地关系,当代以资本关系为基础;古代经济研究的目的是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获得地租,当代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得高额利润。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除了“经济学的方法”、“计量分析”、“区域研究与比较分析方法”(史无定法)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1];我们不能胡乱套用模式,将一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的模式一成不变的套用到另外一个时空中,这必然使得经济研究的结果和实际不符。就比如东西方经济思想的研究就不同。西

九下总复习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刻意练习·提能力 1.(2019·威海)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材料二右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举两个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三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元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了什么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免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题目

中国古代史 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的意图,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经济政治效益显著。 西门渠 又称引漳十二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故名。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也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史记:“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漳水浑浊多泥沙,通过西门渠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影响深远。 秧马 秧马,旧时汉族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圩田 又称围田,圩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提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圩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中国古代仓廪制度发展概况 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设有廪人、仓人、遗人等职专门管理粮食的储备和调节。委积法: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时间:汉宣帝五凤五年(前54)实行,史载:“(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结果:因受到异议,元帝初元五年(前44)废止。意义: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提高效益。 3)历代常平仓的发展。王安石的常平新法:以青苗法为核心。明代预备仓的发展:粮食主要来自购买余粟,归地方官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完善。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文化史 商代: 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成熟的汉字;金文。 周代: 分封制(周、晋、卫、宋、鲁、齐、燕);宗法、礼乐制;青铜制品成熟;工商食官;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春秋: 孔子(春秋,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春秋,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各诸侯国民歌),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句式,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手法。 九九乘法口诀,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战国: 孟子(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唐代以后《孟子》被奉为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尊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注重环境和教育,主张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墨子(鲁国人,兼爱非攻,节葬,节用,尚贤,尚力) 庄子(宋国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韩非(韩国贵族,后至秦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等人编著,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与《诗经》合称“风骚”,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发明“司南”,指南车,指南鱼。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内有世界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秦朝: 统一后,推行小篆,后来推广隶书。 西汉: 初年兴黄老之学,积极无为,后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决定强化集权,重用董仲舒。 西汉儒学:依据《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黄帝内经》成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 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 11.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6.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7.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28.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29.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一、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新阶段自太史公作《货殖传》和《平准书》,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形成延绵不断的传统。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是本世纪初由一批接受了西方近代历史学、经济学的学者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其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但迄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史学科基本上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若干专题研究的阶段。“十年浩劫”中断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常发展,但一些学者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研究,潜积力量。在“文革”后的“科学的春天”,人们研究经济史的积极性也勃发出来,经济史一度被视为新时期整个史学发展的突破口,“六五”“七五”全国社科规划中的史学部分,均把有关经济史课题放在重要位置。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部分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向文化史社会史转移,但经济史研究仍在发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队伍有所扩大。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和队伍,在新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除加强原有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力量外,又增加了古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部分的研究力量;后者发展为现在的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所和历史所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一些地方的社科院(如上海、广东、山西)和大学(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成立了经济史的研究所室或教研室,或把其史的研究的重点转到经济史方面来。老一辈学者焕发了学术青春,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又迅速成长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富于开拓精神的研究骨干。在经济史研究者迫切要求加强联系和交流的情况下,各地(如东北、广东)纷纷建立了经济史的学术团体,全国性的中国经济史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也于1986年正式成立。专业学术刊物《中国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也分别于1986年和1982年创刊,为经济史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成果和信息的园地,推动了学科的繁荣发展。2.研究领域大为拓展。文革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偏重生产关系,不大注意生产力、流通、消费等领域;从地区讲,偏重汉族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大注意少数民族和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从断代讲,独立的经济史研究以近代基础较好,古代经济史很大程度上依附一般史的研究,围绕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展开,现代经济史则基本上没有起步。“文革”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传统重大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又围绕现实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问题开拓了新领域、形成了新热点,对我国传统经济特点及其近代化道路进行全面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围已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环节,生产力和流通受到特殊的重视。部门史、专题史、区域史、民族史均已全面展开,尤以区域史、部门史的勃兴引人注目。除近代经济史继续积极进行外,独立的古代经济史研究得到加强,现代经济史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断代的、跨代的、贯通古今的和中外对比的研究均在进行。可以说,中国经济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empirenews.page--]3.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文革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窒息了学术研究的活泼生机,以致文革中形成万马齐瘖的局面。文革后拨乱反正,沉闷空气为之一扫。经济史研究者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破了种种禁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往的日益频繁,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引进。所有这些使得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思想空前活跃,新思路和新见解层出不穷,在探求中国经济史自身特点和规律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乃文革前所不可同日而语。4.学术论著大量涌现。迄今中国经济史学绝大多数成果出自文革后的二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1988年出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史组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齐鲁书社),收录了1900年—1984年上半年包括大陆和港台的中国经济史专著和论文近二万种,其中以文革后出版者为多。最近我们编的1986—1995年的中国经济史书目和论文索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 (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主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时期) 2、世袭制(夏启开始) 3、分封制(西周开始)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②康熙、雍正、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农业(水稻,粟,刀耕火 种,养蚕缫丝织绸,耒耜,; 早期铜器;彩陶(蛋壳黑陶) 原始艺术 奴隶制社会开始 夏(前2070—1600)禹—家天下(世袭制),地方 分侯和伯(分封制起源)大禹治水(水利工程),青铜 出现 《夏小正》 商(前1600—1046)殷(安阳)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井田制,集体耕作,陶到瓷的 过渡开始,青铜器大力发展, 商业初步发展 甲骨文,金文形成,(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殷历” 西周(前1046—770)镐京(西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 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等级 制 流通骨贝铜贝,井田制,青铜 作为礼制象征(商周时期青铜 业繁荣),商人形成,工商食 官,冶铁 诗经开始形成 东周(前770—256) 洛邑(洛阳)春秋(前770—475)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 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人工冶铁,私田出现左传,国语,诗经 公元前475、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前475— 221)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中央集权 制,郡县制,世官制 都江堰、郑国渠,小农经济, 淬火工艺和炼钢有所发展,铁 犁牛耕,富商和商业中心 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司南,石氏星表,诗经, 楚辞,《人物御龙图》(走向成 熟) 秦(前221—206)咸阳(西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 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察 举制,征匈奴,南越,修直道驰 道,修长城(郡—县) 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灵渠颁布秦律,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小篆形成,隶书出现, 汉(前202—后220)西汉(前202—后 29) 长安(西安) 中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 郡国并行,推恩令,附易之法(州 —郡—县) 耦犁,二牛一人,犁壁,耧车, 鼓风冶铁,丝绸之路,盐铁官 营 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纸,汜胜之书,黄帝内经(奠 基),汉赋 东汉(25—22) 洛阳 杜诗水排,陶到瓷过渡完成水排,青瓷,改进造纸术,九章 算术(计算为中的数学体系形 成),伤寒杂病论(临床),佛 教传入 魏晋南北朝(220—589)西晋:长安(西安) 东晋:建康(南京) 北魏:平城(大同)—洛阳南朝:建康(南京)三省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 草市形成,第一次人口南迁 白瓷,灌钢法,翻车,齐民要术 (黄河),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篆 隶楷),楷书(王羲之,钟繇), 草书(张旭,怀素),兰亭集序, 女史简图(人物画),洛神赋图(顾 恺之),三教并立 隋(581—618)新庆(长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形成,高转筒车,京杭运河,立井水 车 雕版印刷术 唐(618—907)长安(西安)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 (决策)、门下省(审议)、尚 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道—州—县), 科举制完善,提高进士科地位, 对外兼收并蓄,“贞观之治” 曲辕犁,渠堰使,柜坊,飞钱,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安史 之乱第二次人口南迁(经济中 心开始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筒车,南青北白,唐三彩,唐诗, 坊市设置,出现夜市,吴道子(送 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 三教并行,火药应用于军事,科 考以诗赋为主,唐传奇

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限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盐城中考)《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忧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18·菏泽中考)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3.(2018·日照中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 4.(2018·菏泽中考)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 5.(2018·衡阳中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6.(2018·东营河口模拟)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这主要是指该制度( ) A.巩固了专制集权统治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