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支英豪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对各温病学家的论著和医案分析,论述各温病学家重视固护阳气的5个原因:湿邪伤阳、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燥邪伤阳、阴液亏虚致亡阳及病后调理。

关键词:温病;固护阳气

中图分类号:R 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2)02—0023—02

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因其致病因素为温邪,温邪为阳邪易伤津液,故温病学家们都非常重视固护津液。但纵观各温病学家的著作不难发现,各温病学家亦非常重视固护阳气。如《医案?吐血》18个病例中有4个病例使用小建中汤加味,建复中阳而达止血目的。吴鞠通在便血的9个病例中记载的均是用黄土汤加减。可见温病护阳具有其临床依据和客观价值。温邪致病伤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湿邪伤阳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最易闭阻清阳,损伤

人之阳气,如湿郁脾阳,湿阻中焦阳气,酒湿伤阳郁生胃痈等等。湿热合邪致病为温病的一大发病类型。无形无质之热邪每借有形有质之湿邪为依附,由于湿温留连,气机郁阻,清阳不升,湿温既然是阴阳合邪,治疗上不能纯用温阳药,以致助热伤津,也不能过于寒凉清热,以致凉遏湿邪恋之不去,气机更不能舒展,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致助热伤津之弊,历代温病学家往往化气利湿以通阳。叶天士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不在于用温药而在于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湿邪从寒化,寒邪与湿邪相结,因两者皆为阴邪更伤阳气。吴鞠通云:“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

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

于相合,最损伤人阳气”。故治疗上需护其阳气。吴鞠通《温病条病》寒湿篇共25条原文,有13条涉及寒湿伤阳,且都用了附子以回阳。吴鞠通曰:“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

湿邪侵及人体,从热化亦从寒化,这取决于个人体质差异,阳旺之躯,湿邪即从热化;阴盛之体,湿邪从寒化。章虚谷曰:“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叶天士《温热论》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说明凡面色 白之人,大多阳气不足,如果感受湿邪,易致湿胜阳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顾护阳气特别在后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更宜扶其阳气。

2 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远热”均为治

疗温病的大法,一般治疗温病均用苦寒凉性之药为多。治温热病者,恣用苦寒,以致寒凉太过伤其阳气。或素体阳虚或燥邪、寒湿致病误用大寒大苦之药而伤阳气。阳气虚正不胜邪,内陷于里,需温补阳气与祛邪并用。如吴鞠通《温病条病》中焦篇第

收稿日期:2002—01—25

作者简介:支英豪(1975~ 

),女,本院《中医内科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3

2第25卷第2期

2002年6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 unnan C 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 ol.25N o.2

6.2002

54条:“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吴氏自注:“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寒凉过当,邪去正衰,不扶其阳则气立孤危。故用清凉药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再用,再用则寒凉太过,湿热虽去,阳亦衰微,邪去而正亦伤。

3 燥邪伤阳

燥气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故燥邪致病易从寒化属阴邪。正如吴鞠通曰:“湿、燥、寒三者为阴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寒疠”。且吴氏立霹雳散方主治中燥吐泻腹痛一证并说:“非实在纯受湿燥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在吴氏的《吴鞠通医案》下卷燥篇中记载的16病案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涉及燥邪伤阳的。如一病案:张女,燥金之气直中入里。六脉全无,僵卧如死,四肢逆冷,已过肘膝,腿痛转筋,与通脉四逆汤加川椒、吴茱萸、公丁香一大剂来厥回脉出。金为杀历之气,燥金之气直中入里伤阳迅而暴,甚至会出现治疗不及时而死亡的,需用附子干姜等温阳药以回阳救逆。

4 阴液亏虚致亡阳

温病过程中亡阳之变,多为突然发生。如在高热过程中,突然出现汗出(冷汗)肤冷,四肢不温,精神或淡漠,或烦躁,体温聚降,呼吸短促,脉微细而数等证是由热盛伤津耗气,正不敌邪,阳气虚脱所致,进一步可出现内闭外脱,昏迷痰厥等更为险恶的证候,故用四逆加参汤或四逆合生脉散以回阳救逆。或者在治疗温病时误表发汗太过伤阳,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2条“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吴氏曰:“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复其津液也。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或素体阳虚者,初起即见脉虚,小溲清白,精神逐渐转为昏迷,即宜防其伤阳或亡阳。

5 病后调理固护阳气

热病解后,脉静身凉,炎威退却,但对于阳气素虚,或寒凉过当,热病一退,即露旧亏者,温病后需适当用温药以复阳气。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33条“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吴氏自注:阳气素虚之体质,热邪甫退,即露阳虚,故以桂枝汤复其阳。第34条“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此亦阳虚之质也,故以小建中,小小建其中焦之阳气,中阳复则能食,能食则诸阳皆可复也。又如叶天士《温热论》曰:“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大汗之后,卫阳外泄出现一时的皮肤较冷,只要安舒静卧,使阳气逐渐恢复,自能温暖如常人。

温病固护阳气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疾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形式,治疗上不能拘泥于一格而是什么证用什么药。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因湿邪伤阳或寒凉过当伤阳等以上病理变化时,就要重视固护阳气。

(上接第22页)

同科,概能治泄利后重不远。

7 理中丸加减案

脐上筑,去术加桂,以平上冲水寒之逆气。吐多去术加生姜,以降胃中之逆。下多,还用术,治疗中焦吐利交作,下利多时,仍需把去掉之术加上,多一味不留,少一味即加,用方之精,可为准绳。悸加茯苓,此不加桂而加茯苓,因此悸非彼悸,此乃水患,因“水气凌心”而致,加茯苓泻水,使其不凌心而止悸,彼为肾中水寒之气上冲迫火,故加桂以抑之。渴欲得水,加术,术建中土,加强脾胃运化,使水周行津布而渴自解,非彼之津伤之渴用栝萎根可比也。腹中痛重加人参,与彼方加芍药、加附子不同,意在补中健脾,益气以健行而通则不痛,此痛因虚而发,乃“塞因塞用”之意也。寒加干姜以温之,腹满去术加附子,此满为寒因,故非附子之力不可为。

42

2002年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25卷

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_韩振杰

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韩振杰陕西省榆林市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总医院(榆林719315) 摘要:本文就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即苦寒攻下法、扶正攻下法、通瘀破结法、导滞通下法。关键词:通下法;温病学;医话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4.095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4-0699-02 通下法是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的一种方法。具有通便荡积、泻下实邪、通瘀破结等作用。温病中凡是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等证皆可运用。临床按其作用可分为苦寒攻下、扶正攻下、通瘀破结、导滞通下四种,尤其以苦寒攻下法运用机会最多。柳宝诒所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就是指此而言。但也需根据病情的兼挟变化,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现就各法适应病证分述如下: 1苦寒攻下法 主要用于温病热结腑实或兼它径实热的纯实证。 1.1热结腑实证身热恶热,日哺潮热,烦躁昏谵,汗出大渴,小便短赤,腹满痛拒按,大便密结,或下利稀水、恶臭难闻,舌苔黄厚焦燥,甚至焦黄起刺,脉沉实滑数有力。 此系热入阳明,劫灼胃津,与肠中宿滞内结为燥屎,治宜苦寒攻下,可根据痞、满、燥、实的轻重分别用三承气汤(温病引用《伤寒论》三承气汤已减枳、朴之量,且以调胃承气汤为多用,因为温热病热结腑实证,津气损伤较伤寒腑实更重更速的缘故)。 1.2热结腑实兼它结实热证 兼痰疾热壅肺证:潮热便秘,咳喘胸闷,痰涎壅盛,苔黄厚腻而干,脉沉滑数,右寸实大。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升降相关。痰热壅肺,肺气不降,热结大肠,腑实不通,二者互为因果,故出现上述证候。此属脏腑同病,治宜肺与大肠同治,以清痰热,宣肺气,通腑实为法,即苦寒攻下合宣肺化痰,方用《温病条辨》的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瓜蒌皮)。 此系燥热结于大肠,痰热结于胸脘所致,治宜攻下腑实,化痰开结,方用《温病条辨》的承气合小陷胸汤(瓜蒌、黄连、半夏、枳实、厚朴、大黄)。实际上用俞根初陷胸承气汤更佳(瓜蒌、黄连、半夏、枳实、芒硝、大黄)。 1.3兼小肠热盛证身热烦渴,腹满便秘,小便涓滴,赤涩热痛,苔黄燥,脉沉数,左尺弦劲。 此系二肠同病,燥热内结大肠,又兼小肠热盛,下灼膀胱。治宜攻下热结,清泻火腑,方用《温病条辨》的导赤承气汤(生地黄、赤芍、大黄、黄连、黄柏、芒硝)。 1.4兼热闭心包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语涩,腹满便秘,饮不解渴,舌降苔黄燥,脉沉滑数。 此系气营同病,多由腑实失下,邪热内陷,顺传心包而成。此时虽以热闭心包为急,但腑实不去,热无从泄,必将内闭外脱。故宜开窍醒神与攻下腑实并用,方用《温病条辨》的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送服生大黄末)。 2扶正攻下法 主用于热结腑实兼津液不足,或兼气液两亏的虚实夹杂证。 2.1腑实兼阴液亏虚证身热腑满便秘,口燥咽干,舌红而干,苔焦燥,脉沉细有力。 此系热结液亏,半虚半实之证。治宜增液攻下,方用《温病条辨》的增液承气汤(玄参、生地、麦冬、大黄、黄硝)。 2.2兼气液两亏证身热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齿焦,倦怠少气,精神萎靡,舌干红,舌苔或黑而焦燥,脉沉细无力或沉涩。 此腑实未去,气液大伤之证,常由腑实失下,迁延而成。治宜攻下腑实,大补气液,方用《温病条辨》的新加黄龙汤(大黄、芒硝、甘草、生地、玄参、麦冬、人参、海参、当归、姜汁)。 3通瘀破结法 主要用于热与血结的血热蓄结证。以身热夜甚,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神志如狂或发狂,舌质紫降而暗,脉沉实或沉涩为主要表现。 此系热入血分,与瘀血结于下焦之证。治宜通瘀破结,方用《温病条辨》的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 4导滞通下法 主要用于湿热挟滞的湿温里结证,或湿滞大肠证。 4.1湿热挟滞,里结胃肠证胸腹灼热,脘痞呕恶,腹胀作痛,大便溏臭不爽,粘垢如酱,或色黑如漆,苔黄垢 · 996 · 光明中医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CJGMCM April2010.Vol25.4

医临证精粹:赵绍琴治肝癌医案

医临证精粹:赵绍琴治肝癌医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344002687.html, 2006年1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0期 赵绍琴,男,1918年~2001年,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家和临床家。 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清朝皇室太医院御医。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最后一任太医院院使(正院长)。长期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负责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赵氏致力于慢性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医60年,以准确、精炼、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盛赞其为“平正轻灵一名医”。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等学术专著。 周某某,40岁。初诊:1985年5月20日。 患者因胃脘部肿块伴疼痛呕吐于1984年11月经某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全切术。1985年因肝区疼痛来北京某医院检查,B 超提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转移性肝癌。 1985年3月14日超声所见:左肝外段及内缘均见低回声区,分别为0.2cm×2.1cm 、3.0×2.9cm 大小,边界尚清楚。右肝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区。 提示:左肝内多发实性占位病变。 患者自觉右胁下胀满不适,阵阵作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干咽燥,舌红瘦,苔白而干,右脉弦细滑,左脉弦细。此为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良由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所致。先用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蝉衣6g ,僵蚕10g ,旋覆花10g ,片姜黄6g ,香附10g ,木香6g ,丹参10g ,焦三仙30g ,20剂。

温病-病案-分析一例

病案: 1.王某,女,35岁。1995年9月21日初诊。患者持续发热1周(体温38. 6℃-39. 2 ℃) ,曾在某医院诊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后,发热稍退,但症 状未减,遂来诊治。症见发热(体温38. 9℃),午后为重,咳嗽气促,咯痰不爽,头痛 而重,肢倦神疲,纳呆,口粘而渴,胸闷脱痞,大便量少,小便黄短,舌体瘦而质红,苔黄微浊,脉滑数。 刘老诊为暑湿病,证属暑湿犯肺,治以清暑化湿,宣肺止咳。 处方:青篙、香蕾(均后下)各6g,太子参20g,杏仁、浙贝母、前胡、菊花、扁豆皮 各12g,鱼腥草、芦根各30g,薏苡仁15g 。 3剂,清水3碗半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 9月25日复诊:热退身凉(体温36.5℃),轻咳.痰少易咯,纳增,疲乏,舌苔微黄而腻,脉微数。为暑湿未尽,气阴两虚,治以涤暑透邪,轻展气机,益气养阴。 处方:青篙(后下)6g,扁豆皮、款冬花、秦艽各12g,枳壳、杏仁、黄芩各10g,太子参30g,天花粉、鱼腥草各20g,甘草3g。再进5剂而愈。 分析:本病案中的患者为暑湿病,证属暑湿犯肺,治法上清暑热兼以化湿。后期气 阴两虚,则辩方为益气养阴。方中青篙味苦性寒,气味芳香,清解暑邪,宣化湿热;香 蕾辛苦性温,气亦芳香,能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二药合用,香薷可助青篙透解之力,青篙可制香薷辛温之性,后下乃取气之芬芳,轻可去实之意,又得扁豆皮之助涤暑化 湿力强;浙贝:鱼腥草、前胡清肺化痰;杏仁宣肺止咳,则湿随气化;蕾香芳香化浊,则脾 醒胃开;薏苡仁淡渗利湿,则邪从下行,共成宣上开中渗下之妙。菊花清利头目,太子参、芦根益气生津,预护其虚。纵观本方,清暑湿而不伤津气,养津气而不致碍邪, 使邪热得清,津气得复而愈。 2. 钱某某,女,35岁。初诊日期:1994年8月5日。主诉发热恶寒20余日不解。曾往某医院诊治,因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遂按“发热待查”处理,用抗生素治疗 未愈,而来就诊于中医。诊见:发热(38.9℃),时而恶寒,尤以午后为重,身体拘紧,但时汗出,伴胃呆纳少,面色晦而不泽,舌苔微黄厚腻,脉象濡而略数(患者自述前亦曾 服中药汤剂数剂,但诸症未见改善)。 证属湿热郁阻中焦,治以苦辛通降,清利三焦之法。 处方:菠香10克,厚朴花10克,焦槟榔6克,草果10克,清半夏10克,青篙15克,黄芩10克,茯苓(带皮)各10克,陈皮10克,佩兰10克,六一散(布包)10克。 3剂,水煎服. 二诊:身热渐退(体温37.5℃)。恶寒尽除,唯身倦困楚,胃纳不振。查舌苔显薄,腻象渐退,脉象濡缓。前方减草果加连翘15克,继进3剂。3日后又复诊,体温正常, 诸症悉除,舌苔薄白而微腻。转投和胃醒脾之药3剂,调理中焦,以善其后而告愈。

【最新2018】徐灵胎评黄元御-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徐灵胎评黄元御 篇一:中医经典诠释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 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 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 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 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 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 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 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 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 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 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 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 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 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 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 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 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 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 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 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 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1. 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 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人体健康与疾病

一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3. 生物学因素 4. 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二.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预防:管理和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血液的成分是什么?血液具有哪些功能? 答: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调节体温 四.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肝脏具有哪些功能?如何保护肝脏? 答: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肝脏的功能: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 工厂”。(合成与贮存作用;分泌胆汁;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功能);均匀饮食;高质量的睡眠;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快乐的心情;主动休息;防御天敌。 五.什么是激素?试举人体中的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 答:从广义上讲,激素是一类生物体内的化学信息分子,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组织或腺体合成,并且不需要管道而直接分泌到体液(对于动物指的是血液、淋巴液等)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经血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组织,使得这些组织发生激烈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甲状腺是体内吸收碘能力最强的组织,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糖、脂及蛋白质的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过程、肌肉活动及智力和体质的发育等均有显著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是调节糖代谢, 它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和血中的乳酸含量。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生长激素能通过促进肝脏产生生长激素介质间接促进生长期的骨骺软骨形成,促进骨及软骨的生长,从而使躯体增高。生长激素对中间代谢及能量代谢也有影响,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六.人脑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科学用脑? 答: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大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参加运动;注意营养。1早用脑2勤用脑3适时用脑4劳逸结合5强化右脑

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支英豪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对各温病学家的论著和医案分析,论述各温病学家重视固护阳气的5个原因:湿邪伤阳、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燥邪伤阳、阴液亏虚致亡阳及病后调理。 关键词:温病;固护阳气 中图分类号:R 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2)02—0023—02 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因其致病因素为温邪,温邪为阳邪易伤津液,故温病学家们都非常重视固护津液。但纵观各温病学家的著作不难发现,各温病学家亦非常重视固护阳气。如《医案?吐血》18个病例中有4个病例使用小建中汤加味,建复中阳而达止血目的。吴鞠通在便血的9个病例中记载的均是用黄土汤加减。可见温病护阳具有其临床依据和客观价值。温邪致病伤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湿邪伤阳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最易闭阻清阳,损伤 人之阳气,如湿郁脾阳,湿阻中焦阳气,酒湿伤阳郁生胃痈等等。湿热合邪致病为温病的一大发病类型。无形无质之热邪每借有形有质之湿邪为依附,由于湿温留连,气机郁阻,清阳不升,湿温既然是阴阳合邪,治疗上不能纯用温阳药,以致助热伤津,也不能过于寒凉清热,以致凉遏湿邪恋之不去,气机更不能舒展,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致助热伤津之弊,历代温病学家往往化气利湿以通阳。叶天士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不在于用温药而在于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湿邪从寒化,寒邪与湿邪相结,因两者皆为阴邪更伤阳气。吴鞠通云:“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 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 于相合,最损伤人阳气”。故治疗上需护其阳气。吴鞠通《温病条病》寒湿篇共25条原文,有13条涉及寒湿伤阳,且都用了附子以回阳。吴鞠通曰:“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 湿邪侵及人体,从热化亦从寒化,这取决于个人体质差异,阳旺之躯,湿邪即从热化;阴盛之体,湿邪从寒化。章虚谷曰:“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叶天士《温热论》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说明凡面色 白之人,大多阳气不足,如果感受湿邪,易致湿胜阳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顾护阳气特别在后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更宜扶其阳气。 2 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远热”均为治 疗温病的大法,一般治疗温病均用苦寒凉性之药为多。治温热病者,恣用苦寒,以致寒凉太过伤其阳气。或素体阳虚或燥邪、寒湿致病误用大寒大苦之药而伤阳气。阳气虚正不胜邪,内陷于里,需温补阳气与祛邪并用。如吴鞠通《温病条病》中焦篇第 收稿日期:2002—01—25 作者简介:支英豪(1975~  ),女,本院《中医内科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3 2第25卷第2期 2002年6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 unnan C 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 ol.25N o.2 6.2002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温病课件案例

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 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 象浮数。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 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遂来诊。 分析: 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 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 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 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 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辛凉解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 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 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 参考答案: 1、春温 2、病因为伏寒化温(温热病邪)。病机是邪自内发,内陷心营,神机失运。 3、治法为清心凉营开窍。 4、处方用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药用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竹叶、麦冬、黄连、板蓝根等。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 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 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 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1、病名:暑温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人体阳气与疾病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人体科学结业论文

姓名:李亮亮 学号:2012213917 院系:物理学院

人体健康与疾病 摘要: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一方面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压力。这都导致了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面临了更多多种多样的疾病的威胁。因此我们要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是什么,如何去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本身含义的考察不难发现,人体的健康实际上意味着人体正常生存状态的维持;相反,人体对的疾病则意味着人体正常组织状态的破坏。我简单的谈了几个关于人体健康和所相关的疾病,如:生理系统方面的、身体内物质元素方面的、心理因素方面的。 关键词:疾病、健康、身体因素、心理因素 正文: 我们每个人都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我们人体的各个部分是否正常、良好息息相关。当初选修人体科学这门课,就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人体有更多的了解,人体的奥秘像苍穹一样广阔,人类已经对人体有了诸多的了解,不过仍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并不觉得生病有什么,但一到身体的某些机能发生病变的时候就会觉得身体健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我们的身体状况,才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良好,预防疾病。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人体研究最基本内容之一。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存在着许多争论。对健康最具有权威的定义还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对于疾病的争论也同样如此,目前对于疾病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但没有一种能概括疾病的本质而得到人们的公认,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上,中医学倒独具特色。按中医学的观点,疾病是人体阴阳双方协调统一关系的破坏。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而且一个人也正是处于不断的健康与矛盾运动中。① 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1.药物疗法,它是临床中使用最多的治疗方法。2.手术疗法,也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它的适应范围主要是器质性病变,如组织器官的损伤修补,组织增生的切除等。3. 针灸按摩疗法,主要是作用于人体信息层次的治疗方法。4.心理(精神)疗法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精神层次的一种治疗法①。 人体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理系统可分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不同生理系统分别完成不同的生理过程。例如,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但同时心脏

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经验撷菁? 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郑建功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 摘 要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但若辨治不得法,往往使病情迁延或变生它症,因此虽是小病也应当重视。赵绍琴教授认为:外感咳嗽的辨治,应脉舌色症合参,病虽不重,调治也应综合考虑,其论治颇具特色。本文从“重声痰之辨,以明六淫所因;舌脉并重,以辨病机兼夹;立法处方,注重因势利导;饮食起居,也当慎重”等几方面对先生的辨治经验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外感咳嗽 中医药疗法 赵绍琴 名医经验 赵绍琴教授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临床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识,渐成一大名家。先生学贯中西,提倡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积极吸取古今名家心得,以丰富自己的学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数十年的临床中,先生屡起危候重证,对各种疑难病证的辨治均有独到之处,临证务求脉理,提倡脉舌色症合参,而于温病的辨治尤具心得。笔者有幸侍从先生数年,得先生之传,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深感先生之学识高深超逸。今将先生辨治外感咳嗽之经验介绍如下。1 重声痰之辨以明六淫所因 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的以咳嗽为主症的病证,临床颇为常见。但若施治不当,易使病情延误,或变生他证。因此,虽是轻浅之病,也颇为医家所注重,病人所关注。先生认为一年四季气候有常有异,感邪也有常有变,不能拘泥于成见,要知常而能达变,尤其是当今人们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也日有不同,因此诊治疾病也应务求辨证求因,不能想当然了事。外感咳嗽也是如此,辨证很重要,而声痰之辨是重要一环。据咳嗽的声音与痰的情况,则易分别所感为何邪,为审因论治打下基础。先生认为临床常见的外感咳嗽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风燥等,而其间又可相互演变及兼夹,明变其中机理对正确的施治是很重要的。先生认为,风寒咳嗽咳声多重而有力,气急欠平,痰少色清或白;风热咳嗽咳声多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痰稠而粘或白或黄;暑湿咳嗽咳声闷而不畅,咳嗽似喘,痰多而稀;风燥咳嗽多干咳而频作,连声作呛。风寒兼痰湿则多有痰鸣,痰稀如涎;风热化火成火热咳嗽,则以呛咳、阵发为特点,咳声响亮而脆,咳痰黄稠或白粘;外寒而内热的寒包火咳嗽,则咳声重浊有力但不畅,气急而痰粘,且鼻多流清涕。总之,大凡咳嗽声重浊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宣;咳声低微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足;暴咳音嗄的多是肺实,即“金实无声”;久咳音嘶的多是肺虚,名为“金破不鸣”。虚人外感咳嗽,咳声多轻而频,其痰或多或少,或稠或稀,各有不同。 2 舌脉并重以辨病机兼夹 赵师治病尤重脉学,于外感咳嗽的治疗也重舌象,舌脉并重是其特点,故赵师于舌脉两诊上均有高超的造诣。临床遇凭症难以明确诊断时,常凭舌脉为依据,于外感咳嗽的辨治也不例外。同时赵师也认为疾病病机的转变,尤其是外感病,其在脉舌上常先于症状而出现,因此能明辨舌脉对准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风寒咳嗽,脉多浮紧或浮缓,脉紧多为寒邪重,而缓则为风邪偏重,舌苔多薄白。但临床每有兼夹,兼与病人的体质有关系,内兼痰湿脉多或弦或滑,舌苔多白腻;内兼食积,脉又兼滑象,舌苔多厚腻;风寒化热,脉多数按之弦滑有力;虚人感风寒脉浮按之力弱。风热咳嗽,脉多浮数或滑数,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白或黄;若化火则脉多弦滑且数,舌红边尖起刺,苔白浮黄或干;痰热郁滞不化,则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 ? 1 1 ?  第25卷 第3期1998年3月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L I AON I N G JOU RNAL O F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V o l.25 N o.3 M ar.,1998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 第五章四时温病一、风温(一)风温的传变情况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均指出温邪首先犯肺这一特点。温乃火邪,性主炎上,故风温之邪,上先受之。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与鼻相通,故风温初起往往并见肺失宣降的病变。称为卫分温病。肺卫之邪,不得外解,渐入气分。自上而下,由肺、胸膈、胃传至大肠,称为顺传。肺卫之邪,骤然内陷,深入营分,闭阻心窍,发生神昏谵语之症,称为逆传心包。所以造成逆传,原因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关。感邪愈重,正气愈虚,尤其是心阴心气不足,或素有痰浊内蕴者,最易造成温邪逆传。叶天士说:“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即指此而言。(二)风温的辨治风温的辨治,首先要划分其不同的传变阶段。初起全是卫分阶段,继之根据其顺传和逆传的不同途径,可至气分或营分,很少深入血分。要分清病位在肺、胸膈,还是在胃、在大肠。再次就要辨识病变的性质,是风热初袭,还是郁热内蕴;是火热内炽,还是实热内结;是单纯邪热为患,还是兼食、挟痰等作祟。风温的治疗亦有一定的规律。初起为风热袭于肺卫,故治疗采用辛凉轻疏,清解热邪,使肺卫热解,三焦通畅,热退而病除。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切不可辛温发汗,或解表药物。

若用发汗解表法,其邪不唯不解,反生他患。亦不可一见发热,就过早重用寒凉,以免因凉遏阻气机,使邪热不得外透,反而内陷心包。病至气分,自当以清为主。但要区分火热、火郁、痰热、热结等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清法。如热郁胸膈宜清宣郁热;痰热结胸宜化痰清热;热炽肺胃宜辛寒清热;热结肠腑宜攻下泄热。热陷心包,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窍,而致神昏谵语者,以安宫牛黄丸等清心豁痰开窍。风温后期,邪热渐退。肺胃阴伤者,常有低热干咳、口渴舌燥、干呕纳差等症,不可再以苦寒清之,以免化燥伤阴,而宜甘寒生津养液之品,滋养肺胃。肺阴复则气降而咳止,胃阴复则气降而得食,阴复而制亢阳,则低热自退。此善后之法,不可不知。风温卫气营血的见证及治疗1.风温初起必见卫分证。是风热邪气从口鼻而入,影响肺卫功能。在卫分时,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微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略干,脉象浮数、咳嗽、咽红肿痛等。须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之法。一般选用吴鞠通的银翘散。银翘散方:连翘30g、银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上药共杵为散,每服18g,鲜芦根煎汤服。病重者,四小时一服,日三次,夜一次。轻者可六小时一服,日二次,夜一次。病不解时,再如前法服。本方以银花、连翘轻清达上,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荆芥辛宣肺卫,透郁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 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

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十、张步桃《小中药大功效》(二):原来没注意他,后来随手翻阅时才知道他也是经方家,看来(一)也要找来买。这本书有个特色是讲药物是哪一科的植物,类似的有什么,主要有什么作用,是本草学的补充。 十一:马正大《妇科证治经方心裁》:最大的特色是专讲妇科用经方,实在难得,我虽然看得少,但这么有专长的书以后肯定会借鉴他的经验(我现在经验最少的就是治妇科)。 其他的还有: 《十年一剑全息汤》:主要是整体观的思路,据此思路我还曾想过把六经主方: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 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与20世纪也有了很大变化。而这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便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这个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概念。大家也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常发在五十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么一个数据么: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排名居世界死因首位!而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上百万。 可怕的数据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我们更应该全面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据研究人员研究得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征。并且,幸存者也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 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原因是人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状态。饮食习惯出现问题,摄入油脂类和醇类过多,但是又没有进行合理的运动以促进脂类和醇类的新陈代谢,造成体内的杂物增多,进入血液,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得推移,那些堆积的脂类和醇类很容易和体内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而血栓呢,则容易呆在血管的拐角堆积,进行钙化的过程。当堆在拐角处的血栓越来越多,血管的直径就越来越小,血液的流动就越来越缓慢。而心脏呢,为了保持人体足够的供血量,便会增加血压,自然会造成高血压。自然而然的,血压过高则有可能会导致血管的破裂,所以便产生了出血性的心脑血管疾病。但是,若是因为血管被堵塞,造成供血不足,就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了。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在它带来之前就把它拒之门外,而不是在病痛到来的时候才想到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没有好好预防和珍惜身体。网上流传的很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是“合理膳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少吃盐,还要保持内心平衡,情绪要保持稳定”等等。这些都说明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血管在冬季寒冷的时候容易收缩、痉挛,这样就易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所以中老年的人们应该注意保暖;睡眠的时候,人体的各个神经系统都处于一种抑制的状态,没有很大的活跃能力,清晨起来突然的锻炼,神经就会突然的兴奋,非常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吃入大量的补热或者是滋补性质的食物或者是药物,容易造成血脂急剧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情绪激动容易使血压升高,所以情绪激动被公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忌;运动量如果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从而血脂升高…… 从以上的原因和例子,结合书上网上查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要保暖,防止栓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晨练,清早起床也不宜过猛烈,应该缓慢起床;冬季进补要适度,不能过量;要心态平衡。尤其是患者要放宽胸怀,使情绪处于平稳状态;要合理安排膳食。增加纤维膳食,多吃鱼或者鱼油(据说鱼油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多吃豆制品,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要有适当的运动。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控制好运动量。冬天要等到太阳升起之后才出去锻炼;尽量少吃干扰血脂代谢的有关药物,避免使血脂升高;定期体检。四十五岁以上的中年人,肥胖者,有遗传家族史者,常应酬者,高度紧张的工作者,都是高发群体,应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血脂血压等指标。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抽烟。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

浅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浅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摘要:《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书渊源于《内经》、《难经》。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本文主要浅谈笔者对二者区别和联系的认识。 关键词:伤寒论、伤寒、温病、关系 正文:《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著。而温病学的发展是在《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证治基础上建立的。《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及其治疗外感病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扶正祛邪、治未病等治疗思想,对温病学治法理论及治疗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深远。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与温病发生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混淆了伤寒广义与狭义 的含义。《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把所有的外感热病都归于伤寒,属广义伤寒,温病也不例外。《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里把伤寒分为五类,五类中又有伤寒。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湿温、热病、温病都属其中。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与湿温、热病、温病并列。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很明确地提出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可见仲景所论伤寒也是广义伤寒。由此得出,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二者是隶属关系,狭义伤寒则不同于温病,二者是并列关系。2.伤寒与温病的联系 伤寒和温病尽管在诸多方面认识不同,但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二者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的。从历史渊源来看,二者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均源于《内经》和《难经》,所以是同源异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