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

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行为和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什么?

幻灯片8

●态度实际上什么也决定不了!

●很难预测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实验(巴特森)

●“道德伪善”

●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幻灯片9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

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强有力

●行为自发

●结论

行为

态度

不完全决定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

●登门槛现象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门面效应

●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行为决定态度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

●卢旺达大规模集体屠杀

●“不以恶小而为之”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社会运动——升国旗、唱国歌

小结

●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理论

●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自我协调理论

●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自我知觉理论

●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自我展示理论

●印象管理

●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

●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的报酬

●让自我感觉良好

●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有保障

●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

的态度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

●当两种想法或信念在心里上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

●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一致性

●决策后不协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而

减少不协调

●买房,挑股, 选择配偶

●在做出决策后主观上会夸大收益,忽略风险

自我协调理论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汀格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认知失调指个体所拥有的多种认知元素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两种认知的冲突或由一种认知推衍出一种结果和其他的认知相冲突)。

例如:你虽然知道“诚实是最好的”,但当书店服务员多找给你零钱时,你并未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饭后要刷牙,但自己却不这么做。

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及由此产生的不适。同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不协调状态。

该理论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小程度的态度转变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不充分--严重认知失调--大程度的态度转变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认知在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

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

二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平衡方法

●第一改变或否定其中的一个因素-行为或态度。

●第二降低一个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

●第三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自我知觉理论

●倾听自己的语言,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

念有多么坚定。

●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

之前指导行为的工具。

●这表明人们擅长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擅长于去做有理由应该做的事。

小结

●不同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自我展示理论:

●比较适用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

●不协调理论:

●比较适用在当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不协调时,我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

动合理化

●自我知觉理论:

●比较适用在当我们的态度不坚定时,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环境来推断我们

的态度

定期检查计划与现实的距离!

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为。

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

●行为意向模型(费希本和艾赞)解释了态度为何与行为的关系时强时弱:

● 1、提出了“行为意向”这一中介变量,而“行为意向”取决与有关行为

的态度和规范。

● 2、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的准则。

● 3、个体有关具体行为的信念影响态度和规范。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学

第一章 1、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经验所涉及的过程。 3、细分维度(简答) 年龄:例子如功能红牛做法,首先开发一个产品吸引一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然后吸引其他年龄段的人们。 性别:宝洁公司的一个纯女性营销团队向市场推出了佳洁士rejuvenating effects牙膏,这是第一支专以女性为目标市场的畅销牙膏。 家庭结构、社会阶层与收入、民族与种族(锐步推出的RBK鞋系列酒深受流行的城市艺术家的喜爱)、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超越人口统计变量 4、市场细分的定义:按照消费支付欲望与需求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 5、“人们常常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购买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请解释这句话并举例。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复杂的,其购买行为的产生是受到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促进交互影响的。消费者心理是消费者在满足需要活动中的思想意识,它支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心理因素有动机、感受、态度、学习。 相关群体非所属群体是指消费者置身之外,但对购买有影响作用的群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期望群体,另一种是游离群体。期望群体是个人希望成为其中一员或与其交往的群体,游离群体是遭到个人拒绝或抵制,极力划清界线的群体。 企业营销应该重视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利用相关群体的影响开展营销活动;还要注意不同的商品受相关群体影响的程度不同。商品能见度越强,受相关群体影响越大。商品越特殊、购买频率越低,受相关群体影响越大。对商品越缺乏知识,受相关群

体影响越大。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按照其社会准则将其成员划分为相对稳定的不同层次。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特点闲暇活动、接受大众传播媒体等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商品、品牌、商店、购买习惯和购买方式。企业营销要关注本国的社会阶层划分情况,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爱好要求,通过适当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适当的地点,运用适当的销售方式,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家庭状况、社会文化状况等的影响。适当结合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6、材料分析: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即网购分析。 消费者行为分析看成两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行动,二是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分析可从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的比较。 第二章 1、举例说明享乐型消费者的定义。 喜欢购买能够带来享乐价值的东西,而不只是看重产品的基本功能。如劳瑞和瑞恩发明带有类似黄瓜、薰衣草等奇异香味的清洁器家庭主妇们免于无聊的擦洗,享受每天休闲时光。宝洁公司产品用包装和展示赢得顾客。 2、包装的大小对我们吃东西的多少有影响吗?举例说明 有影响,知觉具有卡路里的作用,当用大盒子包装的食物时,大盒子暗示吃多点是适当的或是可接受的,比如看电影的吃爆米花的人,购买大号包装的人比购买中号包装的人多吃。 3、触觉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 4、辨别并描述知觉的三个阶段 知觉是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等物理感觉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对一种刺激物的最终解释是给它赋予意义。知觉地图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营销工具,用于评价竞争品牌在相关维度上的相对地位。 第三章 1、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一种能够诱发某种反应的刺激与另一种原本不能单独诱发这种反应的刺激相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与能够诱发反应的第一种刺激相联结,第二种刺激会引起类似的反应。 2、重复的营销应用 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中定期传播,消费者学会在不同环境中接受同一信息,学会排除干扰,始终记住这一信息。广告研究者认为,一则营销信息只要看到三次就足够,超过了就是多余的。第一次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知觉,第二次会引起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某种联系,第三次则会提醒消费者有关该产品的益处,因为人们倾向于拒绝或者曲解许多营销信息,所以没有办法确保传播出去的信息到达。如果试图将某种联结变成消费者的条件反射,就必须确保目标消费者能够受到足够多次的刺激,从而使这种刺激黏着消费者。 消费者对听到或看到的某种营销刺激会习以为常,不再注意,这就称为广告疲劳。 3、工具性条件反射 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学会那些能产生积极结果并避免负面结果的行为。 4、定义怀旧,并且说明为什么这是一个广泛应用的策略。 对过去的人和事的记忆的再度唤起,即缅怀过去。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需要来自往日的一些温暖而模糊的东西。激发怀旧情感。 产品也扮演记忆标志的角色。消费者可以使用产品来提取关于过去经历的记忆,并且重视产品的这种怀旧能力,在营销策略中,这种能力促成了怀旧的使用。 5、材料题:学习的理论分析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学习起到的理论作用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考前练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研究消费者群体的意义。 答题要点: 消费者群体是某些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同一消费群体内部在购买行为、消费心理及习惯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则存在诸多差异。研究消费者群体的意义: 1.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总体消费的运动规律; 2.有助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准确地细分消费者市场,制定最佳营销策略。 2.简述消费者的常见购买动机。 答题要点: 消费者的常见购买动机有: 1.求实的购买动机。这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 2.追求安全、健康的购买动机。抱有这种动机的消费者通常把商品的安全性能和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作为购买与否的首要标准。 3.求便的购买动机。受追求便利动机的驱动,人们把购买目标指向可以减少家务劳动强度的各种商品和劳务。 4.求廉的购买动机。这是以注重商品价格低廉,希望以较少支出获得较多利益为特征的购买动机。 5.求新的购买动机。这是以追求商品的新颖、奇特、时髦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 6.求美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对商品美学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要求与购买动机。 7.求名的购买动机。这是因仰慕产品品牌或企业名望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8.自我表现的购买动机。这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威望及财富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 9.好胜攀比的购买动机。这是一种因好胜心、与他人攀比不甘落后而形成的购买动机。 10.满足嗜好的购买动机。这是以满足个人特殊偏好为目的的购买动机。 11.习惯性动机。它是指消费者对特定商店或特定商品品牌产生特殊信任偏好,从而习惯性地重复光顾某一商店或购买同一品牌。 12.储备性购买动机。消费者出于储备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而购买商品的动机。 13.留念性心理动机。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记下当时的气氛、记住当时的情景、留下回忆等。 14.馈赠性动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馈赠他人。 15.补偿性动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补偿以前被压抑的购买动机。 16.发泄性购买动机。通过购买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3.简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答题要点: 消费者购买行为指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购买商品的一切活动。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相关性。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消费者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者心理现象是消费者行为的制约因素和动力。二者具有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相关性。 2.个体消费行为受社会群体影响和制约。消费者是社会的人,其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所属群体的制约和影响。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学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章 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行为主义范式的说法,正确的有(C) A、强调消费行为的主观性和象征性 B、强调消费者行为的理性 C、其价值在于可以改变或维持消费者行为 D、其价值在于可以洞察、理解消费者行为 2、你在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时的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已往的经验和习惯,较少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影响,在购买过程中也很少受周围气氛、他人意见的影响,你的购买类型属于( A ) A.习惯型B.冲动型C.疑虑型D.理智型 3、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按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属于人类最高级需要的是(D ) A.自尊的需要B、他人实现的需要C、自我表达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4、在广告上运用的词语,如““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哪个原理?(A ) A.刺激的泛化B.刺激的辨别 C.刺激的强化D.刺激的重复 判断 1、消费者行为学以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 学学科为基础。(错) 2、消费生活是人们获取和使用消费物品或服务的行为来构成的。 (错) 多项选择

1、消费者行为具有(ACE )的特点 A 多样性B专业性C可引导性 D 引申性 E 复杂性 2、从消费过程来看,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 A、需求者 B、现实消费者 C、购买者 D、未来消费者 E、使用者 第二章 单选题 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不包括(D ) A生理需求B爱与归属需求C自尊需求D自我防御需求 2卷入度不包括(C) A情境性卷入度B持续性卷入度 C认识性卷入度D反应性卷入度 3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构成不包括(B ) A意识B下意识C潜意识D前意识 4潜在动机的测定方法不包括( D ) A观察法B问询法C投射法D问卷法 多选题 1 动机的作用有哪些(ABD ) A激励作用B决定行为的方向C决定购买行为D维持与强化作用 2 动机的特征有哪些(ABCD ) A动机的原发性B动机的复杂性C动机的不可观察性D动机的可导性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 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的一家最好的旅馆与服务员打交道时,拉皮尔心中甚是担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当地人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令他们吃惊的是,服务员立即礼貌地接待了他们。拉皮尔继续叙述道:“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我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对方的回答却是个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并使我着手进行这项研究”。 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拉皮尔的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方法】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Fridman,,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2

第一篇:导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 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什么? ①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内在因素: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观,态度,个性与自我观念。 ②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外在因素:文化,亚文化等 ③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趋势和问题---如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学等,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同 时,注意讨论中国社会中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点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消费者行为研究的 主要方法。 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①看p33的图2-2;②p34名义型决策分为:忠诚型购买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 1.特定需要与购买行为-1(考大题) 成就的需要(自我为中心,整个大社会群体公认的)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个体、高度重视个人成就,他们重视显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因为这些消 费项目反映了他们的目标的实现。能够显示成功的产品在这些消费者中大有市场。。具有高 度成就动机的职业女性更可能选择他们觉得利落整洁的服装,而可能对强调女人味特质的服 饰不感兴趣。 2.★重点P148感官阈限 消费者行为学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方法 假设证实主义解释主义现实的本质客观、实在、唯一社会构建的、复合的目标预测理解产生的知识不受时间限制,不依赖背景受时间限制,依赖背景 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存在真实的因果复合的,同时发生的具有形成条件的事情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相独立研究者是研究现象的一部分,与被研究者互动 ①绝对阈限:能被感觉通道识别的最低限度的刺激称为感觉通道的接收阈限。是指特定感觉 渠道所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吹狗哨的声音太高,人耳听不到;路边广告太小,乘车路 过者看不到) ②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觉察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够觉察到的两种刺激 之间的最小差别称为最小可觉察差别 例如Example:包装更新的变迁必须微妙到让人看不出,以此留住现有客户 P206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①对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产品品牌的影响;②影响消费 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P232--234态度的测量考小计算 P244个性与消费者行为(看书):①运用个性预测购买者行为(预测不到10%);②品牌个 性;③与采用创新产品相关的个性特征:④个性与决策。 P245笔记:网络技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①在线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②虚拟身份与现 实自我的关系 P252--253笔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心理描述法用途):定义目标市场、创造市场 新视角、为产品定位、更好的传播产品特征、发展整体策略、推广社会或政治观点。 P255--258看V ALS生活方式分类系统 重点看P258的图10--4表10--12(8种类别)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 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行为和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什么? 幻灯片8 ●态度实际上什么也决定不了! ●很难预测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实验(巴特森) ●“道德伪善” ●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幻灯片9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 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强有力 ●行为自发

●结论 行为 态度 不完全决定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 】 】行为决定态度 ●登门槛现象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门面效应 ●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行为决定态度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 ●卢旺达大规模集体屠杀 ●“不以恶小而为之”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社会运动——升国旗、唱国歌 小结 ●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理论 ●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自我协调理论 ●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自我知觉理论 ●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自我展示理论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

消费:(广)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个人生活消费。 消费者:(广)所有从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的人。(狭)那些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现实或潜在需求的人。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其规律,以便适应、引导、改善和优化消费行为的一门现代经营管理科学。 研究对象: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消费者心理活动基础;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者群体心理和行为;消费者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营销) 性质和特点:综合性;经济性;发展性;应用性 消费者行为学应用意义:1.加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改善宏观调控效果,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加强……行为研究有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3.加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进行个人消费决策,实现文明消费;4.有助于推动我国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商品和劳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和活动。 消费者一般行为模式:B=f(P,E)人类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影响因素:一、内在:1.生理(生理需要、生理特征、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的健全程度) 2.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二、外部:1.自然环境因素(地理区域;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理化环境)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环境因素、社会群体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科技环境;文化) 生理因素:消费者的生理需要、生理特征、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理机能的健全程度。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感觉阈限:1.绝对:指能被感觉器官察觉的刺激的最小量。2.差别:感觉器官辨别变化两种刺激之间差别的能力。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防御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加强 注意类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识 记忆类型:1.按记忆内容与影像性质分类(形象;逻辑;情绪;运动)2.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分类(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 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 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的ABC理论 ●感觉affect ●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 ●认知cognition ●态度决定行为吗? ●研究态度就是为了预测行为 ●内在态度会影响外在行为吗? ●多大程度上? ●什么条件下? ●公交车上让座 ●听课的态度 ●烟草广告

●行为和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什么? ●态度实际上什么也决定不了! ●很难预测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实验(巴特森) ●“道德伪善” ●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 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强有力 ●行为自发 ●思考态度 ●结论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 但是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屁股(角色)决定脑袋(态度)?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塑造我们的态度 ●例如:教师、军人、商人 ●案例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模拟) ●美军士兵侮辱伊拉克战俘(现实) ●“一直模仿下去直到你变成它” ●——匿名酒鬼 ●行为决定态度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1、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有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几乎和态度本身的研究历史一样长远。大多数学者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持 肯定的意见,即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 为。比如,你觉得抽烟有害健康,你就不可能抽 烟。这也正如前所说,态度是行为的内在准备状 态,因而可以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一般而言, 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消费者态度将影响其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价。比如,人们一般对名牌产品怀有质量好的信念和态度,所以在一些人中形成了宁愿多花钱选择名牌的倾向。 第二,态度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就是说,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消费者在接触各种来源的产品信息时,也会因对企业、产品的不同态度,产生先入为主的见解,从而影响他对这些信息的注意和理解。 第三,态度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进而影响购买行为。佩里(Perry)曾研究过可否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来预测购买意图与购买行为的问题。他的研究发现,态度与消费者购买意图存在直接联系,抱有最善意态度的被试者怀有明确的购买意图;抱有最恶意态度的被试者完全没有购买意图;漠不关心的消费者则对将来是否购买持观望和不确定状态。由此得出结论,意图是态度的直接函数,即态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意图。菲什拜因和阿杰恩认为,消费者是否对某一对象采取特定的行动,不能根据他对这一对象的态度来预测,因为特定的行动是由采取行动的人的意图所决定的。要预测消费者行为,必须

了解消费者的意图,而消费者态度只不过是决定其意图的因素之一。 2、消费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虽然态度影响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在很多 情况下并不一致。造成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是,态度与行为之间还有很多中介因素起作用。下面 介绍一些主要影响因素。 (1)购买动机。即使消费者对某一企业或某一产品持有积极态度和好感,但如果缺乏购买动机,消费者也不一定会采取购买行动。比如,一些消费者可能对IBM的计算机抱有好感,认为IBM计算机品质超群,但这些消费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拥有一台IBM计算机,由此造成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2)购买能力。消费者可能对某种产品特 别推崇,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只能选择价格 低一些的同类其他牌号的产品。很多消费者对 “奔驰”汽车评价很高,但真正作购买决定时, 可能选择的是其他牌号的汽车,原因就在于“奔 驰”的高品质同时也意味着消费者需支付更高的价格。 (3)情境因素。如节假日、时间的缺乏、生病等,都可能导致购买态度与购买行为的不一致。当时间比较宽裕时,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和态度选择某种牌号的产品;但当时间非常紧张,比如要赶飞机,要很快离开某个城市时,消费者实际选择的产品与他对该产品的态度就不一定有太多的内在联系。

消费者行为学心得

消费者行为学学习心得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它在市场营销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消费者,从而更清楚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书中介绍了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后的不同心理与不同表情,使我们知道怎样通过了解消费者来达到营销目的。 消费者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从消费者行为学这本书的介绍可以了解,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从营销学的角度,这门学科是为了提供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因为“营销学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课程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即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消费者环境。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动机过程、信息处理过程、学习过程、情感过程、态度过程和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及其相关的价值与生活方式。购买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行为和购买后行为。消费者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家庭和信息流。每部分内容从基本概念入手到阐述相关的理论,从对消费者行为特点的说明到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有关问题对经营者的启示,以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学会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方法,领会研究消费者行为对经营者的启示,为制定科学的市场战略和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者对不同媒体广告的态度与其消费行为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这也说明消费者对各种广告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商品消费的行为。通过消费者行为学了解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及购买决策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有针对性的进行媒介宣传,让推广效果最大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媒介宣传的方式也多样化。洞悉消费者的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动机等变化的过程,采用有效的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营销对策,才能实现新突破。就我们目前的工作而言,学习消费者行为学,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方案,掌握广告投放技巧,比如我们的广告应结合我们的产品目标人群更喜欢看哪类节目、广告位序紧跟栏目更容易吸引人注意等等因素来选择投放;展露后监播媒体广告投放的实际播出情况,维护公司的权益,让消费者最大范围的接触到我们的广告、了解我们的产品,对我们的产品产生兴趣等等,最终实现盈利。 我认为深入开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一.学习目标 二.态度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主要放在第二部分讲,这部分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工作参与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他要真正的参与到他自己的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有存在感,并对组织产生归属感,不愿意离开。组织承诺分为三部分,规范承诺(道德伦理,集体主义),持续承诺(经济价值的比较),情感承诺(情绪依赖,忠诚感) 2.态度与一致性:态度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第二种比较好理解,就比如说我讨厌这个人,那我就不和他说话,态度和行为就一致了。态度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一个人觉得白羊座的人都是帅哥美女,脾气性格也好,那么当他见到一个人知道他是白羊座之后就对这个人有了好感。 3.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可以察觉到两个态度之间或者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在手之鸟理论和酸葡萄理论 举几个例子:比如我明明有点讨厌一个明星,但是我的好朋友是他的粉丝,那为了不扫她的兴致,陪她追星的时候我也就假装挺激动的,到最后连我自己也不知的我的真实态度了。再比如我参加政治课考试的时候,就是默写课本上的内容,虽然我写的很顺畅,但是我其实不相信我写的东西。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失调之后,就会想办法为自己的失调找寻一个合理的答案 4.A(attitude)-B(behaviour)关系的测量:态度与行为越具体,他们之间的联系越有力。态度与行为可能有直接的关系。我只喜欢晨光,所以我不买其他牌子的文具,这个就比较具体。一个人他对于一件事没什么想法,不感兴趣的时候,那么他在别人争论是非对错的时候就不会参与进去,不做议论。还可能有间接地关系。比如从态度到意图再到行为。一个人不认为自杀是一件另类的事,当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