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医疗药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医疗药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或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 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本质上是一种超负荷的心肌病,也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症状复杂,预后不良,是心血管疾病中一大难题,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概述

lCHF及其发病

l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

l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

lCHF时多种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

l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

l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CHF及其发病

lvCHF时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来维持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

l主要由于心肌收缩性心脏排出量不足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流久而久之发展成为CH F。

lCHF的发病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罹患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且有上升趋势。CHF预后甚差,估计5年内病死率达30%~50%。病情严重者1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病死者约一半为心律失常所致之猝死,另一半死于进行性泵功能衰竭。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凋亡(apoptosis)

多年来认为成人心肌细胞是最终分化细胞,不再增殖,也不会凋亡。近年发现心肌梗死、缺血和再灌,压力超负荷及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时均可发生凋亡。终末期心肌病时,也发生心肌细胞凋亡。人衰竭心肌中,P53蛋白(抑癌基因)的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凋亡。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

细胞外包围着细胞的许多大分子物质,由各种纤维丝、胶原、纤维粘连蛋白、蛋白多糖等组成。CHF时心肌出现肥厚与纤维化,此时ECM也发生变化,各种成分都增加、堆聚。胶原堆聚将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肌纤维化减少心肌收缩单位,致使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遭损害。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心肌肥厚或CHF时,心肌细胞骨架的含量增加而其结构却遭破坏。肌细胞负荷增加,

加重心功能不全。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重构或肥厚

l心肌肥厚是心脏腔室重量增加,伴有心室形态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减退,称此过程为重构。是各种病因引起CHF时心脏形态结构的各种病理变化直至功能衰竭。

l重构时,心肌细胞肥大增生,而非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细胞、血管壁细胞)则发生增殖。细胞数不增加,但每个细胞体积、重量增加而肥大,成为非生理性的不正常巨大细胞,终将凋亡。

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收缩功能障碍

心肌收缩过程的物质基础有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并需ATP提供能量,Ca2+偶联兴奋-收缩过程,这些环节若出现障碍,会影响收缩功能。

lCHF时,左心室收缩功能出现障碍,心肌张力及张力上升最大速率下降,心肌收缩成分减少,能量的利用下降。

l治疗收缩功能障碍常用加强心肌收缩性的药物,如地高辛,也可用血管扩张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收缩功能。

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舒张功能障碍

l舒张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是胞浆中Ca2+浓度下降,并与肌钙蛋白脱离而使肌节松弛,心脏舒张。此过程也需ATP供能。

舒张功能与心室壁顺应性(pliance)有关,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顺应性降低。顺应性急剧下降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肺循环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此即“舒张性心力衰竭”。l治疗舒张功能障碍尚无特异直接的方法,但使用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剂、钙拮抗剂有一定疗效。

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血流动力学某些参数的变化

lCHF时血流动力学多项参数都有改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但因病因不同,其变化有差异。

l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降低

l射血分数(EF):下降

l心房压(AP)和心室压(VP):不同原因的心衰,AP和VP变化不同。一般二者多同时升高。l左室舒张末压(LVEDP):CHF愈严重,LVEDP愈高,此时室壁肌张力愈大,耗能耗氧愈多,使心脏工作效率愈低。临床测LVEDP困难,常用肺楔压(PCWP)代之。

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血流动力学某些参数的变化

l右房压(RAP)和右室舒张末压(RVEDP):它们是右心衰竭的重要血流动力学指标。.

l心室dp/dtm:其中+dp/dtmax是指心室等容收缩期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反映了心室肌的收缩性,在CHF时是下降的。-dp/dtmax是心室舒张后室内压力快速下降期的下降最大速率,反映心室舒张功能。

l动脉血压:CHF时动脉血压长期维持正常水平,保证了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这是由神经体液系统的代偿功能所调控的。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交感神经系统

是心血管系统最敏感的调节机制,其激活也是CHF发病中最常见的早期代偿表现。

在CHF发病早期与轻度阶段交感神经活性就已增高,血中NA浓度已提高2~3倍,且与预后相关,血中NE浓度升高有多种不良影响,对CHF的预后不利,浓度低者预后较好。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lRAS对循环系统的调节较慢,在中、重度CHF时被激活,肾素释放增加,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中AngⅡ浓度亦升高。

lAngⅡ有多种作用:收缩全身小动脉,提高外周阻力及收缩出球小动脉,提高肾小球滤过压;增加NE、醛固酣、精氨酸加压素、内皮素等释放;促进水钠滞留;促进细胞生长,引起心肌及血管壁的重构与肥厚。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RAS的激活与交感神经激活相同,对CHF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心功能有代偿作用,久之也因增加心肌负荷而使CHF恶化。

近还明确,心肌细胞自分泌、旁分泌所产生的AngⅡ也参与心肌及血管收缩的调节,并有促细胞生长作用,引起心室重构肥厚,终而导致进行性心功能障碍。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精氨酸加压素(AVP)

lCHF患者血中AVP的量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AVP通过Vl受体,经第二信使IP3,DAG而收缩血管。其特异的受体阻断药OPC21268等用于CHF患者,能扩张血管,改进左室功能。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内皮素(endothelin,ET)

由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其受体与不同G蛋白偶联而诱发不同效应,如促进血管收缩与细胞生长等。CHF时,血中ET浓度随病情严重程度加剧而上升。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 lTNF-α在CHF患者血中的浓度也是升高的,重度晚期患者上升最高。高浓度可抑制心肌收缩性而致左室功能不良。

l负性肌力作用与TNF-α促增诱生型NO合酶(iNOS)活性,增加NO量有关。长期应用T NF-α能伤害心肌,引起心肌结构改变、重构(肥厚)及凋亡。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利钠肽

l现知有三种利钠肽: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及C型利钠肽(P),前二者产自心肌细胞,有较强的排钠利尿作用。三种利钠肽尚有扩张血管、抗生长增殖,抑制NE、肾素、醛固酮、内皮素等的作用,在心室肌舒张过程的调控中起松弛作用。

lCHF早期无症状时,患者血中ANP、BNP浓度即己上升,随病情加重而上升更高。ANP、BNP在患者血中浓度的增加程度能预示CHF严重程度及病死情况,也有诊断意义。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一氧化氮(nitdcoxide,NO)

lCHF患者体内NO的产生和释放不足,患者的血管扩张反应减退,促进CHF多种症状形成。NO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而抑制心室重构肥厚,防止CHF的恶化。据此,设想给患者以外源性NO将有利于CHF的治疗和预后。

l临床已用的硝酸酯类就是NO的供体药,它们在体内代谢生成NO而能降低前负荷,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对某些前、后负荷都增高的患者,合用肼屈嗪降低后负荷,则效果更好。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前列腺素I2、E2

二者都有强大的血管扩张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及肾、肺、脑等动脉。肾局部的PGI2能明显扩张肾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Na+的再吸收而排钠利尿。

lCHF患者血浆中PGI2、E2的浓度升高。

lCHF患者应用PGI2后,其前、后负荷下降,症状改善。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

l一种新发现的循环激素,广泛分布于肾上腺髓质、心、脑、肾、肺、胃肠道等器官中。AM与其受体相结合,增加细胞内cAMP量,由后者介导而生效。

lAM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这一作用可能与NO的存在有关,并由其介导。A M还有抗生长的作用,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CHF患者血浆中AM浓度上升,且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应。

CHF时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其他体内物质

l近知还有一些体内物质与CHF有关,可能也参与CHF的发病过程,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l心脏肌钙蛋白(troponin)

lP53蛋白

l脂肪酸

l免疫分子

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

l心肌肥厚反应由细胞外肥厚刺激引发,经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转入核内,促使基因表达改变,最终诱发心肌肥厚的表型变化。

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β受体下调

l严重CHF患者心肌β1受体密度及数量较正常人为少。β1受体下调,同时β2受体和α受体增加。β1受体下调的原因是在高浓度NE长期作用下已被耗竭。因此,β1受体下调对心脏是有保护意义,可使心脏免受过量NE之害。

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β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

l在CHF早期已见β1受体与Gs蛋白脱偶联,使心脏对β1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降低。脱偶联时,Gs蛋白数量减少,而抑制性Gi蛋白数量增多,Gs/Gi比值下降。

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

——腺昔酸环化酶(AC)活性下降

lCHF时AC活性约降40%,这与上述Gs,Gi活性的变化有关。与此相应,cAMP量减少。——心肌细胞内Ca2+量减少

lCHF时,胞内cAMP含量减少,PKA活性降低,继而L型钙通道开放率降低,Ca2+内流减少,胞内Ca2+量因而降低,使心肌收缩性下降。

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lCHF的药物治疗应用已久,短期疗效也还明显,但长年来多为经验性用药,进展缓慢,世界各地所用药物的品种,用药适应证,用药方法和剂量等,都互有差异,并无共识。近代医学对此曾作广泛研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取得成绩,资料和经验积累丰富。但CHF的药物治疗深受疾病“基本认识”的限制。人们对CHF的基本认识迄今未明确肯定,历年变化

甚大,主要是因CHF的发病发展过程较为复杂,难以全面的认识。为此,CHF的药物治疗也难有效发展,20世纪以来,已有多次演变。

l20世纪50年代以前,治疗CHF的药物主要是洋地黄类强心苷,深受当时发病学上认为C HF的要害在于心肌收缩力衰退一说的影响(“心一心模式”说),重视应用能增强收缩力的药,重视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

l强心苷有良好的对症疗效,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病死率,且当时用量偏大,中毒率达20%,使其应用受限。

l20世纪50年代,在CHF发病学上重视水肿与体液调整障碍的意义,提出发病学中“心一肾模式”说。同时50年代又有噻嗪类利尿药问世,可口服、低毒,配合强心苷,除取得消除水肿的对症效果外,还发现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之效,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在CHF 的治疗上是一次重大进展,并结束了强心苷单独治疗的时代。

l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心导管术的采用,了解到CHF时许多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在C HF发病上的意义,进而提出“心一循环”或“心一血流动力学模式”说,推动临床应用血管扩张药及新型正肌血管扩张药治疗CHF的演变。

l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一类血管扩张药,即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抑制剂具有阻抑心肌重构肥厚,降低CHF病死率的效果。同时发病学上认识到心肌重构肥厚是CHF重要的危险因素,它的发生又与交感神经、RAS等神经体液因素有关。这既推广ACE抑制剂

的临床应用,也促进发病学上的“心一神经体液模式”说的形成。近年根据此说,将原来视为禁忌的β受体阻断药用于治疗CHF取得降低病死率的效果。

l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渗入心血管医学的研究中,CHF发病中也见基因表达异常,因而预测基因治疗必将是新世纪CHF治疗的新方向之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l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

l治疗CHF是近十几年来心血管药物治疗CHF的最重要进展,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其不仅能缓解CHF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可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l基础研究证实,能逆转左室肥厚、防止心室的重构,能在相当程度上逆转心衰的病理过程,是治疗心衰的重要的标准治疗药。

ACE抑制剂治疗CHF的作用——基本作用

lACE抑制剂能抑制AngI向AngⅡ的转化。

lACE抑制剂能减少缓激肽(bradykinin)的降解而使其发挥更强的扩张血管作用,有利于C HF的治疗。

ACE抑制剂治疗CHF的作用——抑制心肌及血管壁重构、肥厚的作用

lAngⅡ的增多引起心肌与血管壁的重构、肥厚。因此,应用ACE抑制剂后,能有效地阻止或逆转心室的重构、肥厚与血管壁的增厚。

lACE抑制剂增加缓激肽含量有助于阻止或逆转重构的作用。

ACE抑制剂的临床研究

l近十余年来,多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都报道ACE抑制剂治疗CHF及心肌梗死后心衰有良好疗效,既能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进生活质量,阻止或逆转心室肥厚,又能降低发病率与病死率。

lACE抑制剂治疗CHF可产生明显效果,是治疗CHF的首选药。

AngⅡ受体阻断药治疗CHF

lACE抑制药是治疗CHF的重要基础药,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其不良反应(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肾损害等)常使其应用受限;其次ACE并非AngI转化为AngⅡ的惟一途径,另一胃促膜酶也能转化AngI为AngⅡ,而ACE抑制剂对此途径无效。

l后来研究的ATl受体阻断药则可较完全地阻止AngⅡ的作用,如沙坦类药物,包括氯沙坦、结沙坦、坎地沙坦、厄贝沙坦、依普沙坦、替米沙坦等均可用于治疗CHF。

ATl受体阻断药治疗CHF的实验研究

lAngⅡ的主要心血管效应是通过ATl受体介导的,如促心肌细胞生长、促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NE与醛固酮释放、微弱的正性肌力效应、血管收缩、心肌细胞凋亡。

l实验发现,长期应用ATl受体阻断药能延长心衰动物的存活期,是药物对全身及冠脉血管血流动力学、泵功能及心肌肥厚等的有利作用的综合表现。

ATl受体阻断药治疗CHF的临床研究

l临床研究发现ATl受体阻断药和ACE抑制剂相似,能降低肺动脉压、肺楔压及前负荷,增加心排出量,对心率一般无影响。

l比较氯沙坦与依那普利的疗效,在地高辛、利尿药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或依那普利,结果都见改进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提高心脏指数等,效果相接近。

l两药对肾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氯沙坦不良反应较少,易于接受。

抗醛固酮药螺内酯治疗CHF

l在心脏,心肌细胞约占1/3,其余为心肌间质(血管、淋巴、成纤维细胞、胶原、血管膜外的间质细胞、血管周细胞等)。当胶原成分增多时,可促进心肌结构的改变,最终造成心肌间质纤维化。

lCHF时心肌结构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间质纤维化,与醛固酮的升高密切相关。

l醛固酮除了保钠排钾外,还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钠通道蛋白、钠钾ATP酶及胶原蛋白。后者的增多被认为是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及心血管重构的重要原因。

l醛固酮还使钾丢失,阻止心肌摄取NE使之游离于血浆而诱发冠脉痉孪和心律失常,并导致心室肥厚、血管损害、压力感受器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衰竭,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lCHF时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提高到正常时的20倍,过多的醛固酮终将加速心衰恶化,引起心性猝死的可能性,参与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此,考虑在ACE抑制药治疗中,加用醛固酮拮抗药,以加宽对RAS的抑制,希望取得更好疗效。

l目前认为抗醛固酮药——螺内酯既能进一步减少标准治疗的病死率,又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失为CHF药物治疗的又一进步。

利尿药治疗CHF

l利尿药是CHF传统用药之一。利尿药能针对性地排钠排水,减少体液量,缓解静脉充血与伴发的肺水肿及外周水肿,降低心室充盈压与室壁张力,延缓心肌重构的进展,但利尿药并不影响CHF的自然病程。

l对无症状或无静脉充血征象者,应用利尿药并无意义,反因激活神经体液系统而产生不利影响。如用ACE抑制药与地高辛治疗并经适度限制进盐后,体征仍继续恶化,则宜加用利尿药。

噻嗪类药

l作用于远曲小管Na+/CI-转运器上,能排出原尿中Na+约5%~10%。治疗轻度CHF患者,单独应用。对中度患者,无明显水肿而肺、肝充血者,噻嗪类合用ACE抑制药等也有效。对重度患者单用噻嗪类无效,改用袢利尿药。

l常用噻嗪类利尿药有氢氯噻嗪,氯肽酮,美托拉宗等。

袢利尿药

l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l-转运器上,能排出原尿中Na+约20%~25%,利尿作用较强较快,还能舒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l对严重CHF患者,宜用袢利尿药呋塞米,合用留钾利尿药或口服氯化钾,以防低血钾。

留钾利尿药

l作用于远曲小管及皮质部集合管细胞腔膜钠通道,抑制Na+自管腔进入细胞内,能排出原尿中Na+约2%~5%。阿米洛利、氨苯蝶啶抑制此钠通道,继而降低分泌K+所需的电化学势能,因此能减少K+分泌排出而留钾。

l螺内酯是醛固酮受体阻断药,ACE抑制剂不能抑制醛固酮的形成,对接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断药治疗的严重CHF患者,加用螺内酯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和猝死的危险,且能很好耐受。

β受体阻断药治疗CHF

l传统认为β受体阻断药因其负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对CHF应属禁忌用药。

l直至1975年F.Waagstein等首次报道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肌病有效,后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这类药物确能缓解症状,降低病死率。

l拮抗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治疗CHF至今已成为一种标准治疗用药。

lβ受体长期激活在CHF发病学中的意义

l交感神经激活是CHF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心脏局部交感神经的激活也起作用。心脏中有β1、β2、α1三种受体,它们介导心脏多种生物学效应。

lβ受体长期激活将引起心肌损害:NE在心衰时的血浆浓度上升可引起心肌损害,它的心脏毒性由β受体所介导。

l长期肾上腺素能的信号对CHF是一种有害的代偿机制。

β受体阻断药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lβ受体阻断药的抗交感神经作用是其治疗作用机制

l对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的直接效应——一次剂量的β受体阻断药就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使心功能恶化,表现为充盈压上升,心排出量下降。这种对心脏的立即抑制效应是传统认为CHF时禁忌应用β受体阻断药的根据,

l从小量开始,谨慎按期递增剂量——药物小量递增,长期用药后,能明显降低充盈压,提高心排出量,减轻心室扩大,阻止并逆转重构。

l抑制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防止NE的损害

l防止过量儿茶酚胺所致的大量钙内流,防止由此导致的大量能量消耗与线粒体损伤,避免心肌细胞坏死,过高浓度的NE还能使心肌β1受体下调,造成CHF时正性肌力反应减弱。l对心肌细胞的效应

l儿茶酚胺直接改变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引起坏死与凋亡,还加强氧化应激,促进肥厚、重构。β受体阻断药阻抑这些不利效应,能提高射血分数,阻抑重构。

l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

lβ受体阻断药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包括提高致颤阈,阻止微折返,减少室颤等,能显著降低CHF时的猝死。

l对钙释放通道的影响

l心衰时心肌β受体长期激活,其下游的蛋白激酶A(PKA)也被持续激活,使它过度磷酸化其底物。

l心肌细胞内肌浆网的钙释放通道即为PKA的底物之一,被磷酸化而开放,释钙入胞浆,其病理后果是肌浆网钙库耗竭而心衰,或为舒张期异常释钙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

lβ受体阻断药治疗CHF的作用机制并非单纯地恢复心衰时下调的β1受体的数量与功能;l短期用药、长期用药对血流动力学作用的差异说明其机制的复杂性。

治疗CHF的主要β受体阻断药

l美托洛尔:β1受体选择性阻断药,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l卡维地洛、布新洛尔、奈必洛尔等:β受体兼α受体阻断药,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有更全面的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

β受体阻断药在CHF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l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l对不同患者群体疗效是否一致或有差异?

l对有禁忌证如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窦房结或传导系统疾病,心动过缓者,如何用药?

l开始用药时小量应用,按时递增的操作方法,不易熟练掌握。

l少数患者对β受体阻断药的有效作用反应不良,可能比对照组出现更多的病情恶化。

l与PDE抑制药类正性肌力作用药合用问题。

l各种β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的差异,是否能影响各药的临床疗效?

药理作用与机制

1.心脏

⑴心肌收缩力:对心脏具有直接的选择性作用,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即正性肌力作用(p ositiveinotropicaction)。

l①心肌纤维肌张力上升及缩短速度加快,使心肌收缩有力而敏捷;

l②可明显加强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l③加强衰竭心脏的收缩力的同时心肌总耗氧量并不增加。

⑵心率:

l负性频率作用(negativechronotropicaction),可使CHF伴有心率加快者的心率减慢。是继发于其正性肌力作用。由于使心排出量增多,作用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使心率减慢。

l负性频率作用还与直接兴奋迷走神经与结状神经节及增加窦房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有关。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CHF的病因不同,病变部位各异,特别是强心苷用药剂量的改变,心肌电生理特点不同。l治疗剂量对窦房结、房室传导及心房的作用:可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及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此作用与强心苷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l对浦肯野纤维及心室的作用:可提高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及缩短有效不应期。

l过量中毒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电生理改变。

(4)对心电图(ECG)的影响:

l治疗剂量最早引起T波的变化,幅度减少,低平或倒置。S-T段成鱼钩状,这与动作电位2相缩短有关,也是临床判断是否应用强心苷的依据。P-R间期延长,反映传导速度减慢;Q-T间期缩短,说明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P-P间期延长,反映心率减慢。

l中毒剂量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ECG检查可发现其相应的改变。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lCHF时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提高,血浆中NA含量显著增加,直接产生心脏毒性,促进CHF病情发展。强心苷a.正性肌力作用间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b.直接作用。地高辛长期应用,可降低循环中NA的浓度,抑制交感活性,改善CHF的预后。

l强心苷中毒剂量可通过中枢及外周作用,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强心苷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的多部位,增加其活性。

l治疗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中毒剂量可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呕吐,过量中毒也可引起中枢兴奋,出现兴奋症状。

3.对肾脏的作用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_习题集_附答案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B) A.心室容量缩小 B. 正性肌力作用 C.减慢心率 D.减慢房室传导 2、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可选用(B)A.氯化钾 B.阿托品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4、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理依据是(C)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氧 B.降低心输出量 C.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D.降低血压,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5、强心苷治疗房颤的机制主要是(B) A.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B.减慢房室传导 C.抑制房室结 D.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6、下列药物中作为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是(A) A.硝普钠 B.洋地黄毒苷 C.吗啡 D.地高辛 7、强心苷中毒时,哪种情况不应给钾盐(B) A.室性前收缩 B.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C.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C.二联律 8、强心苷引起的传导阻滞可选用(B)

A.钾盐 B.阿托品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9、下列哪种强心苷口服后吸收最完全(B) A.地高辛 B.洋地黄毒苷 C去乙酰毛花苷丙 D.毒毛花苷K 10、强心起效快慢决于(C) A.口服吸收率 B.肝肠循环率 C.血浆蛋白结合律 D.代谢转化率 11、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是(B) A.促进收缩蛋白 B.增加兴奋时心肌细胞内Ca2+ C.促进物质代谢量 D.增加能量供应 12、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佳适应证是(C) A、肺源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B、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的心力衰竭 C. 高血压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患者 D、重度贫血引起的心力衰竭 13、关于强心苷适应证错误的是(D) A.充血性心力衰竭 B.房颤 C.房扑 D.室颤 14、不属于地高辛不良反应的是(D) A.各种心律失常 B.中枢症状 C.胃肠道症状 D.肺纤维化

第二十三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三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选择题 A型题 1.请指出在强心苷的化学结构中含羟基最少的药物: A.地高辛 B.洋地黄毒苷(口服吸收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半衰期长) C.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 D.毒毛花苷K E.以上都不是 2.关于强心苷的叙述,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洋地黄毒苷肝转化率最高,是因其结构中羟基的数目最多 B.强心苷是由苷元和糖组成,其中苷元部分是发挥正性肌力的基本结构 C.有肾功能不良的病人慎用地高辛 D.老年人易发生地高辛中毒 E.地高辛的半衰期约33~36h 3.下列哪个药物不能用于心源性哮喘? A.吗啡 B.毒毛花苷K C.氨茶碱 D.硝普钠 E.异丙肾上腺素 4.强心苷中毒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下述哪一项治疗措施是错误的? A.停药 B.给氯化钾 C.用苯妥英钠 D.给呋塞米 E.给考来烯胺,以打断强心苷的肝肠循环 5.强心苷中毒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 A.ECG出现Q-T间期缩短 B.头痛 C.胃肠道反应 D.房室传导阻滞 E.低血钾 6.下列哪种强心苷口服吸收率最高? A.洋地黄毒苷 B.毒毛花苷K C.地高辛 D.西地兰 E.铃兰毒苷 7.关于米力农,下述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抑制磷酸二酯酶Ⅲ B.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 C.可增加心肌收缩性和扩张血管 D.促进Ca2+内流,但抑制Na+通道和K+通道 E.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8.下列哪个药物能增强地高辛的毒性? A.氯化钾 B.考来烯胺 C.苯妥英钠 D.螺内酯 E.奎尼丁 9.血浆半衰期最长作用最为持久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毒毛花苷K C.洋地黄毒苷 D.西地兰 E.铃兰毒苷 10.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可选用: A.氯化钾 B.阿托品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E.吗啡 11.地高辛的t1/2为36h,若每日给予维持量,则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约需: A.10d B.12d C.9d D.2~3d E.6~7d 12.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 A.使已扩大的心室容积缩小 B.降低心肌耗氧量 C.减慢心率 D.正性肌力作用 E.减慢房室传导 13.强心苷对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心衰疗效良好? A.高度二尖瓣狭窄诱发的心衰 B.肺原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C.由瓣膜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D.严重贫血诱发的心衰 E.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的心衰 14.强心苷中毒出现哪种情况不宜给予氯化钾? A.室性早搏 B.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解救)

(医疗药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或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 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本质上是一种超负荷的心肌病,也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症状复杂,预后不良,是心血管疾病中一大难题,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概述 lCHF及其发病 l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 l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 lCHF时多种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 l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 l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CHF及其发病 lvCHF时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来维持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

l主要由于心肌收缩性心脏排出量不足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流久而久之发展成为CH F。 lCHF的发病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罹患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且有上升趋势。CHF预后甚差,估计5年内病死率达30%~50%。病情严重者1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病死者约一半为心律失常所致之猝死,另一半死于进行性泵功能衰竭。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凋亡(apoptosis) 多年来认为成人心肌细胞是最终分化细胞,不再增殖,也不会凋亡。近年发现心肌梗死、缺血和再灌,压力超负荷及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时均可发生凋亡。终末期心肌病时,也发生心肌细胞凋亡。人衰竭心肌中,P53蛋白(抑癌基因)的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凋亡。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 细胞外包围着细胞的许多大分子物质,由各种纤维丝、胶原、纤维粘连蛋白、蛋白多糖等组成。CHF时心肌出现肥厚与纤维化,此时ECM也发生变化,各种成分都增加、堆聚。胶原堆聚将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肌纤维化减少心肌收缩单位,致使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遭损害。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心肌肥厚或CHF时,心肌细胞骨架的含量增加而其结构却遭破坏。肌细胞负荷增加, 加重心功能不全。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强心甙起效快慢取决于: A.口服吸收率 B.肝肠循环率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代谢转化率 E.原形肾排泄率 2、奎尼丁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原因是: A.促进地高辛吸收 B.减慢地高辛代谢 C.增加地高辛肝肠循环 D.增加地高辛在肾小管重吸收 E.置换组织中的地高辛 3、属于非强心甙类的正性肌力作用药的是: A.肼屈嗪 B 胺碘酮 C.依那普利 D 氨力农 E.毒毛花甙K 4、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 氨力农 C.洋地黄毒甙 D 依诺昔酮 E.卡托普利 5、强心甙作用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 A.口服吸收率 B.含羟基数目多少,极性高低 C.代谢转化率 D.血浆蛋白结合率 E.组织分布 6、强心甙治疗心房纤颤的主要机制是:

A.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B.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C.减慢房室结传导 D.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E.以上都不是 7、强心甙中毒时出现室性早搏和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选用: A.苯妥英钠 B.氯化钾 C.异丙肾上腺素 D.阿托品 E.奎尼丁 8、强心甙中毒与下列哪项离子变化有关: A.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高,Na+浓度过低 B 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低,Na+浓度过高 C 心肌细胞内Mg2+浓度过高,C a2+浓度过低 D 心肌细胞内C a2+浓度过高,K+浓度过低 E 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高,C a2+浓度过低 9、米力农只作短期静脉给药,不能久用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耐药 C.心律失常病死率增加 D.肾功能减退 E.β受体下调 10、能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的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是: A.地高辛 B 卡托普利 C.扎莫特罗 D.硝普钠 E.肼屈嗪 11、解除地高辛致死性中毒最好选用: A.氯化钾静脉滴注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 地高辛抗体 E.普鲁卡因胺心腔注射 12、对强心甙的错误叙述是:

【医疗药品管理】第二十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第二十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又称充血性心力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为多种病因引起的超负荷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动脉系统供血不足,静脉系统(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症状。 CHF症状分为: 1.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倦怠、乏力。 2.静脉系统淤血。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肝淤血(上腹饱胀、黄疸、心原性肝硬化)、消化道淤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肾脏淤血(蛋白尿、肾功能减退)。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1.功能变化 ①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收缩性下降)。 ②舒张功能障碍(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不协调,心室的顺应性降低)。 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室压±dp/dtmax下降;左、右室舒张末压、右房压升高)。 2.结构变化 ①心肌细胞凋亡和/或坏死(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②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纤连蛋白等)增加,心肌组织纤维化。 ③心肌肥厚与心室重构(心肌重量增加,致形态和功能改变)。 二、CHF神经内分泌变化(早期代偿,后期恶化) 1.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NE浓度升高:①胞内Ca2+ ,心肌损伤;②血管收缩后负荷增加;③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AngⅡ浓度增高(循环与局部组织):收缩血管、促NE释放,促ET-1生成,生长因子表达,心肌肥厚、醛固酮分泌。 3.精氨酸加压素增多 收缩血管。 4.内皮素增多 收缩血管,促生长致心室重构。 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增多(巨噬细胞、心肌细胞分泌) 促进炎症反应,负性肌力作用。 6.心房钠尿肽、EDRF、PGI2: 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等。 三、β受体信号转导变化 1.β1受体下调,密度降低。 2.β1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Gs减少。 3.心脏对β受体激动药敏感性降低,cAMP减少。 四、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心肾模式(洋地黄和利尿药,40~60年代)。 心循环模式(强心,利尿+扩血管药,70~80年代)。 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AT1拮抗药,醛固酮拮抗药,90年代)。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第二十一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导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药物的分类,强心苷类对心脏的作用、 作用机制、中毒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扩血管药治疗CHF的机制。 2.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治疗 CHF的基本作用原理与应用。 3.了解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的作用和应用,以及中医药理论关于慢性心功能 不全的治疗。 第一节概述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是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以致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常有显著的静脉血液淤积,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多原因多表现的“超负荷心肌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为心脏不能射出足量血液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要。心功能受几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心收缩性,心率、前、后负荷及心肌氧耗量等。CHF时收缩性减弱,心率加快,前后负荷增高,氧耗量增加。CHF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CHF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排出量的不足。而心排出量不足除了心脏收缩性降低外,也可由心脏负荷加重引起。 (一)心肌功能变化 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肌受损,表现为左心、右心或全心功能降碍。大多数患者以收缩性心力衰竭为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射血分数下降明显,组织器官灌流不足;收缩性心力衰竭者对正性肌力药物反应良好。少数患者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称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心室的充盈异常,心室舒张受限和不协调,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体循环及(或)肺循环淤血,舒张性心力衰竭者射血分数下降不明显甚至可维持正常,用正性肌力药物疗效差。极少数由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所致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分类: 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等 ③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⑵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⑶B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⑷正性肌力药 ①强心苷类:地高辛等 ②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⑸扩血管药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等 ⑹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ACEI治疗CHF的机制:(卡托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 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②减少醛固酮生成 ③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④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⑤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ARB具有ACEI的所有益处,减少不良反应,常作为ACEI不耐受者的替代品。(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

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作用;排Na+保K+ 利尿消除水肿,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于ACEI联合应用可同时降低ANGII及醛固酮水平,进一步减少患者病死率,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效果更佳。三、利尿药 机制:利尿药促进Na+和H2O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对CHF伴有水肿或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 四、B受体阻滞药 二、治疗CHF的机制:①②③④⑤ ①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阻断心脏B1受体,防止过量的儿茶酚胺所指的大量Ca2+内流,避免心肌细胞坏死。改善心肌重构。减少肾素释放,防止高浓度的AngII对心脏的损害。上调心肌B受体的数量,改善B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②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是降低CHF病死率和猝死的重要机制 五、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的药理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②负性频率作用③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特点①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因此舒张期相对延长②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使心肌耗氧量有所降低。

第26章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充血性心衰的病理生理

第26章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同时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体循环和(或)肺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第一节CHF的病理生理 (一)心功能的改变 1.心收缩性能下降: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心肌纤维最大缩短 速度↓。 2.心率:早期代偿性加快,使心搏出量↑后期失代偿,心率快,心 输出量↓ 3.心衰时,心前负荷↑(左室舒X末压↑)心后负荷↑(外周阻力 ↑) (二)结构改变 心衰早期:可见心肌肥厚重构(AngII刺激心肌细胞及胞外基质合成↑)。 心衰后期:恶性发展至细胞肥大,凋亡。 (三)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1. 交感神经的激活:早期代偿机制,在心衰时窦弓及心内压力感受器 敏感性↓,使交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NA↑。2. 肾素-血管紧X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中、重度心衰,肾素

活性↑,激活(RAAS)使AngII↑,收缩血管,外周阻力↑,还刺激心室肥厚。 3.精氨酸加压素↑作用受体经过PLC通路,胞内Ca++↑,收缩血管。 4.内皮素(endothelin,ET)由内皮细胞分泌,心衰时↑,参与心室肥厚的重构。 5.肿瘤坏死因子(TNF-a)为免疫和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有负性肌力作用,使心功能↓ 6.内皮松弛因子(NO)能舒X血管,抑制心肌,逆转心血管重构。7.PGI2舒X血管,舒X肾血管—排钠利尿;舒X外周血管—改善心功能。 治疗:传统治疗—仅改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 现代观点: 防止、逆转左室肥厚,延长生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药物分类】 1.强心苷类:地高辛等 2.血管紧X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血管紧X素II(AT1)受体阻断药:氯沙坦 3.利尿药:氢氯噻嗪等 4.其他 (1)?-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2)钙拮抗药:胺氯地平(长效) (3)非强心苷正性肌力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米力农、维司农)

心衰的治疗药物

一.心衰的治疗药物:利尿剂 1.心衰的患者一般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常用的利尿剂有1保钾利尿剂可以用于心衰的治疗,来防止出现低钾血症。当使用保钾利尿剂治疗心衰时,应密切监测肌苷及血钾的浓度。当水钠潴留存在,表现为肺淤血或外周水肿时,利尿剂是系统治疗的基本药物。 2.心衰的治疗药物像利尿剂、强心剂就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没有效果。可以常同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见的有雷尼普利(叫瑞泰),苯那普利(洛丁新),培哚普利(雅施达),咪达普利(叫达爽),以及卡托普利等。常见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有颉沙坦(代文),氯沙坦(科素亚),厄贝沙坦等。如果这两种药物长期服用,患者能够受益。无论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若病人出现持续性低钾血症,则需要使用保钾利尿剂。 3.心衰的治疗药物还有另外一种就是β-受体阻滞剂,这两类药物长期服用、逐渐增加剂量,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块有明显的效果。如果患者条件好,选择,瑞泰,雅施达、洛丁新可能会更好一些。 心衰饮食的注意事项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刺激。禁用浓茶、咖啡或辣椒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要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控制每天的食盐量(每天不超过5g),水分也不宜过多(大约500-1000ml左右),心力衰竭时,病人出现水肿的原因是静脉和微血管淤血,细胞外液增加和钠盐潴留,因此,适当控制钠盐摄入极为重要。 心衰服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注意洋地黄的毒性反应。每天服用前要测量一下脉搏。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视力有改变,看东西发黄,脉搏紊乱,心跳不规则,是洋地黄的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前去医院检查治疗。 2.服用利尿剂时,要观察尿量,一般应用的双氢克尿噻或呋塞米,在利尿的同时也使病人排出相当数量的钾离子,所以服用时一般要同时注意补充钾,可以采用同时服用10%氯化钾,每日2次,每次10ml。为了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可在饭后服用或加些果子汁一起服用。 心衰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还要使病人生活规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避免紧张、激动。

第26章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授课时间】2010年4月26—30日【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段小毛【授课时数】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熟悉治疗CHF药物的分类、各类代表药及各类药物治疗CHF的特点; 2.掌握强心甙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毒性及防治。 【授课重点】 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不良反应及防治。 【授课难点】 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防治。 【教学内容】 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也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多原因多症状的“超负荷心肌病”,作为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CHF是指在有充分的静脉回流下,心脏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慢性心衰症状 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倦怠、乏力 静脉系统淤血 肺充血→呼吸困难(劳力性哮喘、端坐呼吸) 肝淤血→上腹饱胀、黄疸、心原性肝硬化 消化道淤血→食欲、恶心、呕吐 肾脏淤血→蛋白尿、肾功能减退 第一节心衰的病生及药物分类

一、CHF时心肌功能变化 (一)功能变化: 收缩性减弱---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加快 前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增加 (二)结构变化: 心肌细胞凋亡(缺血、缺氧、能量生成障碍、过度牵张、钙超载) 心肌细胞外基质(ECM)各种成分增多 心肌肥厚与重构(remodeling) 二、神经内分泌变化 1.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心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 2. RAAS激活:血管收缩、心肌肥厚等(肾血流量减少,激活RAAS) 3.精氨酸加压素(A VP)↑:血管收缩 4.内皮素(ET)↑:收缩血管和正性肌力作用。 5. 其他: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 、肾上腺髓质素(AM) 舒血管,减少水钠潴留改善心衰病理变化。 三、心肌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心肌β1受体下调:保护心脏免受过多的NA 之害 β1受体与兴奋性Gs蛋白脱偶联,Gs量减少/活性降低,心脏对β1受体反应 性降低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增加: 受体被磷酸化后再与一抑制蛋白(阻碍素) 结合,从而与G蛋白脱偶联,使受体减敏。 【药物分类】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第二十一篇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二十一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2学时)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下,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所需的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种超负荷心肌病,此时心肌储备力明显下降,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致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等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把心衰分为四级,传统的心衰药物治疗目标仅限于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现代治疗心衰目标还应防止并逆转心室肥厚,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利用基因治疗心衰是今后新方向之一。人们正试图将β-肌球蛋白重链及其他一些相应的线粒体蛋白基因导入骨骼肌细胞,使其具有耐疲劳性,再进行移植或修补,可望达到治疗晚期心衰的目的。 第一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药物分类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1、功能变化心功能受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CHF时心收缩性减弱,心率加快,前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收缩功能障碍用正性肌力作用药和扩张血管药。舒张功能障碍用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等。 2、结构变化(1)主要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氧自由基、Ca2+↑),(2)心肌细胞外基质成份↑,堆积,胶原量增加及血管紧张素II,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等因素也可促进。(3)心肌肥厚与重构。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2、RAAS系统激活; 3、其他:A VP↑、ET↑、TNF-α↑、ANP↑、NO↓,PGI2。 三、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1、强心苷类药地高辛 2、ACEI及AT1-R拮抗药氯沙坦等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⑵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药,如氯沙坦等 ⑶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2.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3.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4.强心苷类药地高辛等 5.扩血管药: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等 6.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作用机制 1.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通过抑制循环及局部组织中的AngⅠ向AngⅡ的转化,降低Ang Ⅱ含量;还能减少缓激肽的降解,提高其在血中的含量,并促进NO、PGI2的生成而发挥作用 2.减少醛固酮生成减轻钠水潴留,降低心脏前负荷 3.抑制AngⅡ所致的心肌及血管的重构在用不影响血压的小剂量情况下已能有效阻止或逆转心室重构肥厚,提高心肌及血管的顺应性,改善心功能,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4.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能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及容积,改善心舒张功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增加运动耐力 5.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通过抑制Ⅱ的形成,减少了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还能恢复 受体的数量;并降低血中儿茶酚胺和加压素的含量 AT1拮抗药 作用机制 1. 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对通过二个途径产生的AngⅡ(ACE途径或非ACE途径如食糜酶产生的)都有拮抗作用。 2. AngⅡ的促生长作用被抑制,故能预防及逆转心血管的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而且不良反应少,不引起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利尿药 1. 能促进Na+、水的排泄,降低血管容量,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消除或缓解水肿。 2. 对轻度CHF可单用利尿药,如噻嗪类;中度CHF可口服袢利尿药或与噻嗪类和留钾类药合用;严重CHF宜静脉注射呋塞米,并与ACEI及地高辛合用 β受体阻断药 作用机制 1. 抗交感神经作用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张力而阻断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上调 受体,恢复 受体—AC系统的信号转导能力,改善 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2.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降低病死率和猝死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性CHF,可阻止症状恶化,改善心功能,降低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起效时间比较慢,平均奏效时间为3个月;应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题集 附答案

治疗心力衰竭得药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强心苷治疗心衰得原发作用就是(B) A、心室容量缩小 B. 正性肌力作用 C。减慢心率D、减慢房室传导 2、强心苷中毒引起得窦性心动过缓得治疗可选用(B) A、氯化钾B。阿托品 C。利多卡因D、肾上腺素 4、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得主要药理依据就是(C)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氧B、降低心输出量 C、减轻心脏得前、后负荷D。降低血压,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5、强心苷治疗房颤得机制主要就是(B) A.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B、减慢房室传导C、抑制房室结D。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6、下列药物中作为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得就是(A) A、硝普钠 B、洋地黄毒苷C。不啡D、地高辛 7、强心苷中毒时,哪种情况不应给钾盐(B) A。室性前收缩B。严重房室传导

阻滞 C、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C。二联律 8、强心苷引起得传导阻滞可选用(B) A。钾盐B。阿托品 C、利多卡因D。肾上腺素 9、下列哪种强心苷口服后吸收最完全(B) A.地高辛B。洋地黄毒苷 C去乙酰毛花苷丙D、毒毛花苷K 10、强心起效快慢决于(C) A。口服吸收率B、肝肠循环率 C、血浆蛋白结合律D。代谢转化率 11、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就是(B) A。促进收缩蛋白B。增加兴奋时心肌细胞内Ca2+ C.促进物质代谢量D。增加能量供应 12、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得最佳适应证就是(C) A、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得心力衰竭 B、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得心力衰竭 C。高血压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患者 D、重度贫血引起得心力衰竭 13、关于强心苷适应证错误得就是(D) A、充血性心力衰竭 B、房颤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_习题集_附答案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B) A. 心室容量缩小 B.正性肌力作用 C.减慢心率 D.减慢房室传导 2、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可选用(B) A.氯化钾 B.xx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4、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理依据是(C)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氧 B.降低心输出量 C.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D.降低血压,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5、强心苷治疗房颤的机制主要是(B) A.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B.减慢房室传导 C.抑制房室结 D.降低xx纤维自律性 6、下列药物中作为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是(A) A.硝普钠 B.洋地黄毒苷 C.吗啡 D.地高辛 7、强心苷中毒时,哪种情况不应给钾盐(B) A.室性前收缩 B.严重房室传导阻滞C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C.二联律 8、强心苷引起的传导阻滞可选用(B) A.钾盐 B.xx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9、下列哪种强心苷口服后吸收最完全(B) A.xxB洋地黄毒苷 C去乙酰xx苷丙D毒xx苷K 10、强心起效快慢决于(C) A. 口服吸收率 B.肝肠循环率 C.血浆蛋白结合律 D.代谢转化率 11、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是(B) A.促进收缩蛋白 B.增加兴奋时心肌细胞内Ca2+C促进物质代谢量D.增加能量供应 12、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佳适应证是( C) A、肺源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B、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的心力衰竭 C、高血压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患者 D、重度贫血引起的心力衰竭 13、关于强心苷适应证错误的是( D) A.充血性心力衰竭 B.房颤 C房扑D.室颤 14、不属于xx 不良反应的是( D) A.各种心律失常 B.中枢症状 C.胃肠道症状 D.肺纤维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