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教学教材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教学教材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教学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只含本书1-13章课程,其中不包含第四章和第九章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

(1)载体:组织。

(2)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对象:相关资源。

(4)职能活动: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2. 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1. 技术职能

2. 人际职能

3. 概念职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 孙膑提出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 小瓦特:科学管理制度。

3.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4. 欧文:人事管理。(因此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5. 巴贝奇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 代表人物:泰罗、甘特。

2.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与霍桑试验

1. 霍桑试验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阶段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大规模访谈

(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2.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社会企业责任

?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真谛

1. 伦理: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真谛:“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2. 道德: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3. 天伦:家庭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4. 人伦: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5. 意义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社会中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任何社会任何组织要想长期生存,不仅要遵守法律,同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表现在四方面:

1.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2. 企业组织;

3. 人文力和企业精神;

4. 企业和产品的价值观。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1. 内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2. 积极意义:

(1)如果该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当然可以认为该行为是善的,必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3. 消极影响:

(1)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2)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

(二)权力至上道德观

1. 内容:

(1)能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2)政府法律和各级管理者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权。

2. 消极影响:

(1)过高的期望保障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2)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不可能完全一致。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

1. 内容:

(1)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

(2)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2. 消极影响:

(1)实践中情况复杂很难完全实现。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1. 内容:

(1)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2. 积极意义:

(1)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3. 消极意义:

(1)契约具有很强的情景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2)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3)契约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1. 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为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1)追求道德的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起较为崇高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行为。

2)这种价值观一般能激发起成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从而给组织带来生机和活力。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内涵:

(1)人们一步步依次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落。

(3)多数成年人的到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

(二)个人特性

1. 内容: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控制力。

2. 管理者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与管理道德也很有关系。

(三)组织结构

1.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2.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3.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4.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四)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1. 内涵: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1.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 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1)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

(2)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3)高层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4. 设定工作目标

5.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与现代社会

1. 传统经济学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是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

2. 社会经济学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大致可以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 企业一切经济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 社区福利投资。

4. 社会慈善事业。

5.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一节全球化内涵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说全球化是一个事实,是指其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说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其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交通、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力量。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 定义: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 表现:跨国商品贸易增长迅速、国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出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跨国企业并购加快。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 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2. 关键性指标: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口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 定义: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2. 关键性指标: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 定义: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份额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第二节全球化与管理者

1.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一般环境、任务环境。

2. 全球化管理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 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

(2)政治的稳定性;

(3)法律环境。

2. 经济和技术环境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

(4)科技发展水平。

3. 文化环境

(1)权利距离

(2)不确定性的避免

(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4)男性化或女性化

(5)长期导向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1. 供应商

2. 销售商

3. 顾客

4. 竞争对手

5.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二、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1.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1)国际商务知识;

(2)文化适应能力;

(3)视角转换能力;

(4)创新能力。

2. 如何培养全球化管理的关键能力

(1)从经历中学习;

(2)从工作任务中学习;

(3)从关系中学习。

?第三节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一)出口

1. 间接出口

企业通过本国的中间商向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服务。

2. 直接出口

企业绕开国内中间商直接与海外需求者联系

3. 优势:这种方式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小。

4. 不利因素:企业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还需支付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

(二)非股权安排

1. 特许

例:肯德基

2. 合同制造

例:富士康

3. 管理合同

例:会计

(三)国际直接投资

1. 合资进入

(1)特点:共同投资和共同经营。

2. 独资进入

3. 新建进入

二、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一)全球化的压力

(二)当地化的压力

(三)全球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

1. 定义:决策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也指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进一步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4)决策的前提是识别问题。

二、决策的原则

1. 决策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 想达到最优要具备以下条件: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三、决策的依据

1. 依据:适量的信息。

四、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1. 内容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的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行为决策理论

1. 内容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和影响的;

(3)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第二节决策过程

1.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 明确目标

3. 拟定方案

4. 筛选方案

5. 执行方案

6. 评估效果

?第三节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一)环境的稳定性

(二)市场结构

(三)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二、组织自身的因素

(一)组织文化

(二)组织的信息化程度

(三)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

(一)问题的紧迫性

1. 时间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的决策。

2. 知识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的决策。

(二)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的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 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2. 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

3. 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四、决策主体的因素

(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1. 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

(二)个人能力

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2. 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沟通能力

(三)个人价值观

(四)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影响的体现:

1. 影响较好行动方案被通过的可能性;

2. 影响决策的成本。

?第四节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1. 头脑风暴法(智力刺激法、自由思考法)

(1)特点: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倡导创新思维。

(2)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3)原则:

a.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做评论;

b. 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c. 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d. 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2. 名义小组技术

3. 德尔菲技术

(1)步骤

a.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b. 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c. 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

d. 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1)对应的战略:

a. “瘦狗”型: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b. “幼童”型:向该业务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提高市场份额,使其向“明星”型转变;反之,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c.“金牛”型: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d.“明星”型: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2. 政策指导矩阵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 小中取大法

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

2. 大中取大法

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情况,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高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

3. 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法

(1)计算方式:

后悔值-

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

最大收益

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1. 广义的定义: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

2. 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3. 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 计划内容包括“5W1H”。

二、计划与决策

1. 决策和计划是两个相互区别的概念。

(1)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2)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2. 决策和计划是相互联系的。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三、计划的性质

计划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计划工作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实施的保证;另一方面,计划工作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内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的依据。

1. 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 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 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 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1. 目的或使命

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2. 目标

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3. 战略

是指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4. 政策

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 程序

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

6. 规则

它详细阐明了必需行动或非必须的行动。

7. 方案(或规划)

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采取的步骤等。8. 预算

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通常是为规划服务的。

?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

(一)确定目标

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可以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

(二)认清现在

1. 不仅要有开放的精神(发散思维);

2. 要有动态的精神(权变角度)。

(三)研究过去

不仅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1. 基本方法:演绎法、归纳法。

(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

(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1. 内容: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

(六)制定主要计划

将所选择的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地表达出来,作为一项管理文件。

(七)制定派生计划

制定派生计划的信号,如生产计划、促销计划等。

(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1.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另一方面是企业更易于对计划的执行进行控制。

?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第一节战略环境分析

一、外部一般环境

1.定义: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其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1)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2)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

值观念、审美观点等;

(3)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经济环境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的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4)技术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发展水平、技术政策、重视程度、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5)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等。

二、行业环境

1.驱动行业竞争力的五种力量

对五力模型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该模型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

三、竞争对手

1.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能力。

(1)研究主要竞争对手的远景和使命陈述,及不同层级的目标陈述;

(2)研究竞争对手在本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在其他行业中经营的历史;

(3)对本行业经营传统的认识,管理层结构和个人历史背景,及企业的顾问或个人的背景。

四、企业自身

1.企业价值链

五、顾客(目标市场)

?第三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目标管理

1.定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2.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对于那些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的部门,目标更是必需的。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作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3.目标的性质:

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4.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

2. 明确组织的作用;

3. 执行目标;

4. 评价成果;

5. 实行奖惩;

6. 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5.目标管理的缺点或问题

(1)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存在,对于人的假设过分乐观,认为多数人能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

(2)目标设置困难,真正可以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许多岗位难以制定定量化和具体化的目标。

(3)目标设定很费时间,目标的制定是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且要达成共识,很费时。(4)强调短期目标,大多数目标管理规划中所设置的目标都是短期的,往往会以影响长期目标为代价。

(5)目标管理的思想难以统一,目标管理是一种计划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想,这一思想到原理对于大多数组织成员并不一定理解。

?第八章·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安排和计划工作任务以实现组织目标。

2.组织设计的工作内容:横向的管理部门设计和纵向的管理层级及设计。

3.现代化的大型组织需要进行细致的组织设计的原因:

管理者由于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根本无法直接安排组织内部所有的活动,无法安排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项具体工作。

4.组织设计的目的:

(1)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

(2)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

(3)协调好组织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设计的任务

(1)任务: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制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的说明书。

(2)组织结构的定义: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3)组织结构的特性:复杂性、规范性、集权性。

(4)组织设计者要完成的工作: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部门设计、层级设计。

2.组织设计的原则

(1)专业化分工

*优点:能够高效利用各种工人的优势。(例:心脏病医生术后不缝合伤口)

*缺点:过度专业化能够导致人力的非经济性。

(2)统一指挥

每位下属应该有且只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

(3)控制幅度(管理跨度)

一位管理者能够有效率、有效果地监督领导多名下属。

(4)权责对等

(5)柔性经济

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的影响

(1)组织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

A.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

B.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种类的组织结构;

C.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

D.通过加强计划和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稳定性;

E.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少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2)战略的影响的阶段

1)阶段

A.数量扩大阶段(单一组织结构)

B.地区开拓阶段(建立职能部门)

C.纵向联合发展阶段(建立职能结构)

D.产品多样化阶段(建立产品组织结构)

2)梅尔斯总结的四种战略类型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类型

A.防御者型:高度集权和专业化分工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作业活动

B.探险者型:柔性、分权化的组织结构

C.分析者型:一方面要稳定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即需要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作业保证市场供给;另一方面,组织又需要跟踪分析更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及时跟进,需要通过建构柔性灵活、分权化的组织结构

D.反映者型:低效率,组织往往面对强大的变革压力

(3)组织规模和生命周期的影响

1)大小型组织在结构组织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范化程度、集权化程度、复杂化程度、人员结构比例。

2)组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阶段。

?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1.组织设计任务的实质:按照劳动分工的原则将组织中的活动专业化,而劳动分工又要求组织活动保持高度协调一致性。

2.协调的有效方法:组织的部门化,即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一、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二、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

1.职能部门化

(1)定义:按照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2)优点: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能有效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简化了培训,加强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3)缺点: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可能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的成长。

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1)优点: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成长条件。

(2)缺点: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各个部门同样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部门中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总部对多面手的监督成本。

3.地域部门化

(1)优点: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地区管理者还可以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灵活决策;通过在当地招募职能部门人员,既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争取宽松的经营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开拓市场,减少了许多外派成本,也减少了不确定风险。

(2)缺点:企业所需的能够派赴各个区域的地区主管比较稀缺,而且比较难以控制;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4.顾客部门化

5.流程部门化

6.矩阵型结构

7.动态网络型结构

?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一、组织的层级化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

1.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

2.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扁平式和锥形式。

(1)扁平式

1)优点:

A.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会比较快,信息失真度比较低;

B.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缺点:

A.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了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

B.下属缺少了更多的提升机会。

(2)锥形式

1)优点:

A.每一管理层及上的主管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B.有利于工作任务的衔接。

2)缺点:

A.过多的管理层级往往会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失真度可能会比较大;

B.增加高层主管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增加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3.影响管理幅度设计的因素

(1)工作能力

(2)工作内容和性质

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

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

3)计划的完善程度

4)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

1)助手的配备情况

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

3)工作地点的相似性

(4)工作环境

二、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权力的性质和特征

(1)职权的定义: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

(2)职权的特征:职权和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职位紧密相关,与个人特质无关。

(3)职权的三种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2.组织层级化中的集权与分权

(1)影响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规模的大小、政策的统一性、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组织的可控性、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

三、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

1.授权的含义: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包括: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或职权、明确责任。

2.有效授权的要素:信息共享、提高授权对象的知识与技能、充分放权、奖励绩效。

3.授权的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度原则、权责一致原则、极差授权原则。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顾客、竞争、变革。

2.组织变革的定义: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

3.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

4.组织变革的原因

(1)内部环境因素: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环境资源的影响、竞争观念的改变。

(2)内部环境因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保证信息畅通的要求、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快速决策的要求、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财务管理知识培训知识点总结

财务管理知识培训知识 点总结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 《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财务管理》对于大多数学文科的考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一门课程,复杂的公式让人一看头就不由自主的疼起来了。但头疼了半天,内容还是要学的,否则就拿不到梦寐以求的中级职称。因此,在这里建议大家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点游戏心态,把这门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当成数字游戏。那就让我们从第一章开始游戏吧! 首先,在系统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大家要知道什么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有两层含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能归结为下述四种活动中的一种: 1、投资活动。通俗的讲,就是怎么样让钱生钱(包括直接产生和间接产生)。因为资金的世界是不搞计划生育的,所以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对企业来说是多多益善。该活动有两种理解: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投资活动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即内部使用资金)。狭义的投资活动仅指对外投资。教材所采用的是广义投资的概念。该活动在第四、第五章讲述。 2、资金营运活动。企业在平凡的日子里主要还是和资金营运活动打交道,该活动对企业的总体要求只有一个:精打细算。该活动在第六章讲述。 3、筹资活动。企业所有的资产不外乎两个来源:所有者投入(即权益资金)和负债(即债务资金)。该活动在第七、第八章讲述。

4、资金分配活动。到了该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这时就有一个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如何权衡的问题,这就是资金分配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该活动在第九章讲述。 至于八大财务关系及五大财务管理环节,只要是认识中国字,并能把教材上的内容认认真真的看一遍,这些内容也就OK了。 财务管理忙活了半天,目的是什么,这就牵扯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一开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后来发现它是个满身缺点的“坏孩子”,其主要缺点有四: 1、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2、没有反映利润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3、没有考虑风险; 4、有导致企业鼠目寸光的危险。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反映了利润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但上一个“坏孩子”的其余三个缺点仍未克服,因此人们对这个“孩子”并不满意。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每股收益最大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好孩子”,那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它克服了“ 坏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它不仅受到企业家的青睐,也受到了教材的青睐(教材所采用的观点就是“好孩子”),忙活了半天,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然,这个“好孩子”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法人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财务管理重点知识点整理

财务管理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 1.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 其中:财务活动有:(1)筹资活动 (2)投资活动 (3)资金营运活动 (4)资金分配活动 财务关系有:(1)企业与投资者(所有权与经营权) (注意顺序,判断题)(2)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与债权) (3)企业与受资者(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 (4)企业与债务人(债权与债务) (5)企业与供货商、客户 (6)企业与政府 (7)企业与职工 (8)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 2. 财务管理的环节 (1)财务预测;(2)财务决策(核心环节);(3)财务预算;(4)财务控制;(5)财务分析 3. 财务管理的目标: (1)利润最大化 (2)每股收益最大化 (3)股东财富最大化 (4)企业价值最大化(最优目标) (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 4. 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与协调: ·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在财务目标上的矛盾的做法: (1)监督;(2)激励;(3)解聘 ·解决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1)在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 (2)采取提前回收债权或不再提供新债权的方式 第二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1.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见财务管理重要理论整理) (表现形式:相对数-时间价值率;绝对数-时间价值额) 2.货币时间价值相关计算(见财务管理计算题整理) ·计息期越短(计息次数多),以终值(大)表现的时间价值越大;(正变关系) ·计息期越短(计息次数多),以现值(大)表现的时间价值越小。(反变关系) 3.风险与报酬(见财务管理计算题整理) 第三章筹资方式 1.筹资的分类: (1)资金来源渠道 ①权益性筹资(自有资金)(特点:永续性不用还本;财务风险小;资金成本高) ②负债性筹资(债务资金)(特点:按期归还本金、利息;财务风险大;资金成 本低)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2020年(财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

《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壹章财务管理总论 《财务管理》对于大多数学文科的考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壹门课程,复杂的公式让人壹见头就不由自主的疼起来了。但头疼了半天,内容仍是要学的,否则就拿不到梦寐以求的中级职称。因此,于这里建议大家于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有壹点游戏心态,把这门课程于某种角度上当成数字游戏。那就让我们从第壹章开始游戏吧! 首先,于系统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大家要知道什么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有俩层含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均能归结为下述四种活动中的壹种: 1、投资活动。通俗的讲,就是怎么样让钱生钱(包括直接产生和间接产生)。因为资金的世界是不搞计划生育的,所以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对企业来说是多多益善。该活动有俩种理解: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投资活动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即内部使用资金)。狭义的投资活动仅指对外投资。课件所采用的是广义投资的概念。9月25日。 2、资金营运活动。企业于平凡的日子里主要仍是和资金营运活动打交道,该活动对企业的总体要求只有壹个:精打细算。9月26日。 3、筹资活动。企业所有的资产不外乎俩个来源:所有者投入(即权益资金)和负债(即债务资金)。9月27日。 4、资金分配活动。到了该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这时就有壹个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如何权衡的问题,这就是资金分配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9月28日。 至于八大财务关系及五大财务管理环节,只要是认识中国字,且能把课件上的内容认认真真的见壹遍,这些内容也就OK了。 财务管理忙活了半天,目的是什么,这就牵扯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壹开始,企业追求利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财务管理自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 6)财务关系 一、公司的财务活动 一般是指公司从事的与资本运动有关的业务活动。从公司资本的具体形态看,资本是公司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从来源看,是公司的负债和股东权益。 公司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股利分配活动。 (一)筹资活动: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本,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入。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支付利息及股利、支付借款手续费以及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费用等各种费用,则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出。这种由于资本的筹集和使用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二)投资活动:公司把筹集到的资本投资于公司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公司的对内投资;用于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债券,形成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内与对外投资均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出。当公司变卖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对外投资的本金和收益时,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入。这种由于公司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三)经营活动:首先,公司在正常生产经菅活动中,要采购材料和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其次,公司将产品或商品销售之后,可以取得资本的流入,收回资本;最后,如果公司现有资本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采取短期借款的方式筹集所需资本。由于生产经营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引起的财务活动。 (四)股利分配活动:在会计期末,对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和对外投资而分得的利润,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首先,依法纳税;其次,用来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最后,向股东分配股利。这种因分配而产生的资本流动便属于股利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二、公司财务关系 公司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一)公司与投资人之间的财务关系:最为根本,表现为公司的投资人向公司投入资本,公司向其支付股利。 (二)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本,并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期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债务与债权的关系。 (三)公司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将闲置资本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公司投资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四)公司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将其资本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债权与债务的关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财务管理重点知识总结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第一章财务管理基础 【考试要求】 1.财务管理的含义、内容、目标、职能 2.货币时间价值基本原理及其计算 3.投资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及风险报酬率的衡量 本章内容中级资格与初级资格的考试要求基本相同,以下五项知识点存在要求层次上的差别:知识点中级初级 货币时间价值的复杂情况的计算与运用掌握熟悉 货币时间价值的特殊情况的计算与运用熟悉了解 单项投资风险报酬率的计算与运用掌握熟悉 投资组合的风险类型掌握熟悉 投资组合风险报酬率和必要报酬率的计算与运用熟悉了解 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1.企业财务管理 以企业特定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价值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四层涵义: 1)导向:财务管理目标; 2)对象: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 3)核心:价值管理; 4)地位:整个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务活动 1)资本筹集:通过金融市场和筹资渠道,采用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等方式来筹集资本。 2)资本投入:运用所筹集的货币资金购置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 3)资本营运: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材料、商品,不断调整资本,使资本处于持续的营运状态。 4)资本回收: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收入进行分配,包括依法纳税,补偿成本费用,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 3.财务关系 1)企业与投资者(股东)之间 2)企业与债权人之间 3)企业(作为股东)与受资企业之间 4)企业(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 5)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 6)企业与职工之间 【例题1·单项选择题】(2013初) 企业运用货币资金购置长期资产所反映的财务活动是()。 A.资本筹集 B.资本投入 C.资本营运 D.资本回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货币资金购置长期资产所反映的财务活动是资本投入活动。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 点总结

《财务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壹章财务管理总论 《财务管理》对于大多数学文科的考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壹门课程,复杂的公式让人壹见头就不由自主的疼起来了。但头疼了半天,内容仍是要学的,否则就拿不到梦寐以求的中级职称。因此,在这里建议大家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有壹点游戏心态,把这门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当成数字游戏。那就让我们从第壹章开始游戏吧! 首先,在系统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大家要知道什么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有俩层含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能归结为下述四种活动中的壹种: 1、投资活动。通俗的讲,就是怎么样让钱生钱(包括直接产生和间接产生)。因为资金的世界是不搞计划生育的,所以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对企业来说是多多益善。该活动有俩种理解: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投资活动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即内部使用资金)。狭义的投资活动仅指对外投资。教材所采用的是广义投资的概念。9月25日。 2、资金营运活动。企业在平凡的日子里主要仍是和资金营运活动打交道,该活动对企业的总体要求只有壹个:精打细算。9月26日。 3、筹资活动。企业所有的资产不外乎俩个来源:所有者投入(即权益资金)和负债(即债务资金)。9月27日。 4、资金分配活动。到了该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这时就有壹个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如何权衡的问题,这就是资金分配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9月28日。 至于八大财务关系及五大财务管理环节,只要是认识中国字,且能把教材上的内容认认真真的见壹遍,这些内容也就OK了。 财务管理忙活了半天,目的是什么,这就牵扯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壹开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后来发现它是个满身缺点的“坏孩子”,其主要缺点有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