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 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 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

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 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

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 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

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2006 年9月13 日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

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 “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 法? ”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 ”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 师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

[课堂实录:

师:

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90% 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 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 ]当金老师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金老 师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金老师真切感受到金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金老师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 心

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 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 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 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 平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 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金老师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 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了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 评价,在本课的延伸活动中还让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再有在评价的形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 的及时性语言评价,也有评星、荣誉称号评价等形式。

本节课是一堂相对完整的探究课,比较突出的 “过程 ”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设计的男女同学拔河活动,通过观察和感受,为学生提出 “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 有

关 ”的猜想打下事实基础。

设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和大致说说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方法, 培养了学生制定 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尤其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使学生将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初 步的大致过程进行了整理,有 “磨刀不误砍柴功 ”的效果。

实验之后,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 培养了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学生要经历分析、 维过程。

在学习静摩擦力环节,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最大静摩擦

力, 己去测量相同压力情况下的静摩擦力, 发现静摩擦力不是一个定值, 求学生去测量这个范围的最大值, 通过外在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 程。

本节课之所以能比较完整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得益于教师开发的实验器材高效、 稳 定。教师通过带齿轮组的直流电机带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简单易行,效果好。因此,课 程资源的匮乏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

本节课关于摩擦力与路面等例子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要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cai 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

比较等思

而是让各小组的同学自 而是一个范围, 进而要 最大静摩擦力 ”概念

周到。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摩擦力的视频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摩擦力的学习情境中。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研究静摩擦力,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

然后通过实验来感受静摩擦力,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样处理避免了让学生凭空地进行思维想象,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体验。根据心理学分析,调动越多地感受器官,我们的记忆会越深刻。cai 老师正是深刻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整堂课中都渗透了这种思想。最后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对其中的相对运动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加深理解。

在后面的处理中:

1、静摩擦力的方向:针对趋势和方向展开讨论,整理出相对运动趋势和方向的关系。落实了解题时的两种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受力分析和根据相对运动趋势来判断。

2:静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研究。由于明确了是研究静摩擦力,这里学生也注意了其于动摩擦力的区别。并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加提问落实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并让学

生展开想象,加入没有摩擦力世界是怎么样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cai 老师语言亲和力强,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只是中间在相对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谈论上,稍有重复的语句。总的来讲,这堂课很成功,学生有思考,内容又能落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