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别申明:

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两则>》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两则>》

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应为“(夸父)渴,欲得饮”。《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5.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6.“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狼》

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

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三峡》

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12.斗折蛇行。应为“(溪水)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3.属予作文以记之。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4.局促一室之内。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二)省略介词

1.“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孙权劝学》

2.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狼》4.“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狼》5.“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执蒲葵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湖心亭看雪》

8.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9.坐潭上。应为“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三)省略宾语

1.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河中石兽》3.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伤

仲永》

4.令作诗。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伤仲永》

5.愿为市鞍马。应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木兰诗》

6.“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应为“投之以骨”。《狼》7.“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应为“一狼仍从之”。《狼》

8.问所从来,便要还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应为“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桃花源记》

9.应以为号。应为“因以(之)为号”。《五柳先生传》

10.上使外将兵。应为“上使(之)外将兵”(“使”后省略宾语“之”,代指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1.君与俱来。省掉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即“君与之俱来”。《隆中对》12.乃入见。应为“乃入见(鲁庄公)”。(省略宾语“鲁庄公”)《曹刿论战》13.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曹刿论战》

(四)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再”和“三”后省略谓语“鼓”)《曹刿论战》

二、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

纷纷所似何?”)《世说新语<两则>》

2.其此之谓乎。“此”是“谓”的宾语,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佳肴》

3.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木兰诗》

4.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口技》

5.何陋之有。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大道之行也》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大道之行也》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为“对于菊的喜爱,对于莲的喜爱,对于牡丹的喜爱。”《爱莲说》

9.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10.弗之怠。应为“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11.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12.城居者未之知也。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13.时人莫之许也。“莫之许”,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许之”,译为:当时的人不赞同他这样相比。《隆中对》

14.宋何罪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宋有何罪之”。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15.何以战?应为“以何战”。《曹刿论战》

16.忌不自信。应为“忌不信自”。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17.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愚公移山》

18.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愚公移山》(二)状语后置

1.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世说新语<两则>》

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语序为“当于上流求之”。《河中石兽》

3.蒙辞以军中多务。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4.天倾西北。应为“天西北倾”。《共工怒触不周山》

5.投以骨。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狼》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应为“细若蚊足,了了钩画”。《核舟记》

7.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应为“并有于水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者”。《观潮》

9.更有痴似相公者。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1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五柳先生传》

1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1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岳阳楼记》1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应为“负者于途歌”。《醉翁亭记》

14.述以文。应为“以文述(之)”。《醉翁亭记》

15.冷光之乍出于匣。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满井游记》

16.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宾短语“以尉首”作状语修饰谓语“祭”。)《陈涉世家》

17.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译为:从先王那里接受过土地。《唐雎不辱使命》

18.欲信大义于天下。介宾短语“于天下”作“信”的状语,即“欲于天下信大义”,译为:想在天下伸张大义。《隆中对》

19.欲报之于陛下也。应为“欲于陛下报之也”。译为:想向陛下报答先帝的特殊恩遇啊。《出师表》

20.胡不见我于王。应为“胡不于王见我”。译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

2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应为“于鲁起”。译为: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公输》

22.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应为“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绰绰有余,而在百姓方面却不足。《公输》

23.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译为:舜从田野耕作中被起用。《孟子两章》

2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译为:在国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庄子两章》

25.战于长勺。应为“于长勺战”。《曹刿论战》

2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于朝廷”作“战胜”的状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应为“无乱耳之丝竹,无劳形之案牍”。《陋室铭》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核舟记》

4.吴儿善泅者数百。应为“吴儿数百善泅者”。《观潮》

5.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之马者”《马说》

6.居庙堂之高。应为“居高之庙堂”。《岳阳楼记》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愚公移山》

(四)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三、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的句式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陈涉世家》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的句式表判断)译为: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唐雎不辱使命》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类判断)《桃花源记》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

莲说》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8.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也”是判断的语气词。译为:宋国是人们所说

的连野兔、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公输》

9.鱼,我所欲也。“也”是判断语气词。译为:鱼是我想要的东西。《鱼我

所欲也》

10.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曹刿论战》

1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也”表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其他类

(一)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二)反问句

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三)被动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爱莲说》

2.山峦为晴雪所洗。译为“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满井游记》

3.贤能为之用。为,表被动,译为:贤才被他任用。《隆中对》

(四)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文言固定句式,译为“和……相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

2.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3.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没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核舟记》

课内文言文考查样题

说明:针对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的变化,中心组命制了以下样题,内容涉及实词、虚词、诵读节奏、文意理解、翻译和古文化常识(其中古文化常识不做为20XX年考查范围),供大家参考。

1.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君臣情义最打动人的地方是蕴含着一个“信”字。让我们看看下面四句话,哪个“信”字的解释更符合他们君臣的关系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B.谓为信.然《隆中对》

C.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D.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答案:D(信任。A、诚实;B、确实;C、伸张)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正确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有效积累课内文言实词的含义并理解课文内容灵活运用。能力层级为B级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类(出自《曹刿论战》)

B.徒属.皆曰:属于(出自《陈涉世家》)

C.神情与苏黄不属.:相同,同类(出自《核舟记》)

D.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出自《岳阳楼记》

答案:B(部属、属下)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正确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有效积累课内文言实词做出判断。能力层级为B级

3.周敦颐的《爱莲说》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字和下面哪句话的“之”字用法相同

A、而两狼之.并驱如(蒲松龄《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C、公将鼓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D、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答案: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正确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有效掌握课内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4.“而”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脸颊上的络腮胡子。随着文字的变化,它早已不是这个意思,以下四句话中有个“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A、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B、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D、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B(表修饰,其他表顺承)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正确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有效掌握课内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5.《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句子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B(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诵读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正确把握课内文言文的诵读节奏。能力层级为B级。

6.下列各句中诵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潭中鱼/可百许头。

答案:C(应为: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诵读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正确把握课内文言文的诵读节奏。能力层级为B级。

7.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C(应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诵读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正确把握课内古诗词的诵读节奏。能力层级为B级。

8. 《湖心亭看雪》中有这么一段话: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对于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字表明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展现了作者的欢欣和豪爽心情。

B.“拉余同饮”中“拉”字颇有幸逢知己之乐,给冷寂的湖山倍添暖意,前文的凄清色调为之全然改变,表达了人生的无限喜悦之情。

C.“痴”的含义: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答案:B(“前文的凄清色调为之全然改变”有误。“拉”字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内容和手法综合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某一局部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力层级为C级。

9.以下关于各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B.《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了严厉的指责。他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并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对方屈从他的意志。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委婉规劝齐王纳谏,这种比喻说理的方法,非常贴切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D.《曹刿论战》一文,从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问答中,可以看出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而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而且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答案:B(鲁庄公虽然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是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鲁庄公备战接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战后询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综合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对课内文言文的

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写作手法进行准确的判断。能力层级为C级。

10.《孟子二章》中有这样的文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是:“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的侵犯,这个国家时常会灭亡”。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意思是:“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答案:C(敌国,指的是地位、势力相等的国家。故此项表述为“敌对”是错误的)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疏通文意,准确把握重要文言词语。能力层级为B级。

1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战争往往不可避免。我们的史书里有不少关于战争的故事,表达了我们的古人对战争的看法。《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下列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一项是

A 当战争来临,曹刿主动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意思是:“你何必要去打仗?”这一问表明曹刿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B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意思是:“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这表明了鲁庄公认为战争胜利是靠身边的大臣,而这个观念正体现了“人和”这一有利条件,与曹刿的观点是一致的。

C当鲁庄公回答“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事实上根据实情办理”时,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份的一类事,可以凭此打仗了”。这反映了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

D鲁庄公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加大数量,一定对上天说实话。”鲁庄公诚信的态度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因为对神明诚信就一定会对百姓诚信。

答案:C(A项错在对“何以战”的理解上。应为:凭什么打仗?B项错在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上。鲁庄公的回答正看出他的鄙陋,这与曹刿的观点是不一致的。D 项错在对“加”的理解上,应为“虚报”之意。)

命题立意:此题综合考查文言翻译和文意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既能准确把握文意,又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准确的翻译理解。能力层级为C级。

12.《陈涉世家》中这样写到: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下面有关“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社稷”中的“社”与“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社”意思一致。

B鲁迅小说《社戏》中的“社戏”,指的就是为祭祀土地神而演的戏。

C “社”是土地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D社日是源于上古劳动人民对土地神的崇拜,这一天古代农民举行各种活动来祭祀土地神。

答案:B(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要求对课文出现的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积累,并能在具体语境中判断正误。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常用句式与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初中).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学生版:文言特殊句式巩固训练(1)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对点训练 1 .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2 .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 .洎牧以谗诛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3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4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夫水,智者乐也 D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 .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戍卒叫,函谷举 C .断头置城上有碑仆道 D .而今安在哉余是以记之 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师不必贤于弟子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才 B .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虎狼之国 D .俯察品类之盛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7.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 .①⑧/ ②⑦/ ③⑤/ ④/ ⑥⑩/ ⑨ B .①⑤/ ②⑦/ ③⑥/ ④⑨/ ⑧⑩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 ⑦⑩/ ⑨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⑩/ ⑦⑨ 8 .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⑤下流多谤议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一、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1)安……哉:难道……吗?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比及、及、洎…… :等到……的时候如:洎牧以谗诛(3)不亦……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曾不:连……都不如:曾不盈寸 (5)得无……乎:恐怕、莫非……吧如:得无异乎? (6)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吧,不是……吗 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惟手熟耳 (8)庸……乎、宁……乎、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 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 如:何陋之有?夫子何命焉为? (10)何哉、何也:为什么呢如:哉而此独以钟名,何? (11)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如:何以知之 (12)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②何(奚)……为:为 什么要……呢,怎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4)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如:何其哀也 (15)何者、何则(表设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 故也。 (16)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77 更新时间:2009-10-15 文 章录入:admin]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2句式: (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例:此沛公之参乗樊哙者也。 (3)…者,……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 . 2 3 (二) (三) (四) 1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 8 9 10 (七) 1 2 (八) 1 2 3 4 5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 7 8 下也 9 10 11 ( ( 1 (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别申明: 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两则>》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两则>》 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应为“(夸父)渴,欲得饮”。《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5.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6.“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狼》 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 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三峡》 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12.斗折蛇行。应为“(溪水)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3.属予作文以记之。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4.局促一室之内。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二)省略介词 1.“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孙权劝学》 2.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狼》4.“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狼》5.“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执蒲葵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湖心亭看雪》 8.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9.坐潭上。应为“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三)省略宾语 1.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河中石兽》3.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伤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分外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惠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大凡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