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

【摘要】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

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

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面对媒体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我们依然要认识到媒体公信力对于整个人

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价值。依然要慎重地去分析媒体公信力日益萎

缩的种种原因,为重塑媒体公信力找到突破口。使得我们的传媒业不再是谣言诽

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

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直接的动力。

【关键字】媒体公信力新闻价值非媒体因素

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来看,有五次“革命性”的发展值得关注,被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分别是指: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用、应刷书的发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五次传播史上的革命似乎印证了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总结——人类会从口语时代的“部落社会”走向古登堡时代的“脱部落社会”,接着走向电子时代的“地球村”社会。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的演变,只要其涉及到人际交往和沟通,传者、受者、媒体公信力就会倍受关注。本文将从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大步而来,“地球村”概念正在被普及。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趋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某些特定的时刻媒体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扮演着家长和顾问的角色。素有“媒介军师”美誉的喻国明先生对公信力的重要性做过精彩的比喻“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他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对他毫无感觉,但是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他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媒体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媒体成为构成我们生存境中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 ,媒体公信力不可争辩成为一个避不开的课题,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论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

1,媒体公信力能积极为我国媒体性质护航保驾

在新媒体时代,公信力是传媒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行业的核心价值追求。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口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一方面,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思想理念要通过媒体来传达;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想法也要借用媒体来反馈。以便更好的贯彻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自觉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然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的媒体,只有提高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舆论的作用,实现新闻价值。

我国媒体事业性质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媒体的竞争力,势必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然而媒体公信力源自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源自媒体真实客观,权威准确的报道信息。但这一理念并未真正被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深知和贯彻。他们甚至因商业因素和其他目的违反职业道德,曲解了报道的本意,进而削弱了媒体公信力。

2,媒体公信力能够产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对传媒产业的本质作过这样的诠释,先生认为传媒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影响力经济”。认为“所谓传媒竞争,很大程度上比拼的就是其社会能动属性的发挥状况,传媒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能动性在多大程度上为推动人们正确地判断形势,优化地作出行为决策打上多少自己作为资讯渠道的烙印”。其中提到的社会能动属性和资讯渠道的烙印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信赖意味着消费者对媒体的信任和长期忠诚,它是媒体影响力的来源;而媒体影响力的世纪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二是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力,为何普利策当年能一呼百应地让纽约市民为自由女神像募捐?为何《华尔街日报》被称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世界金融的指南针和世界股市的晴雨表?这就说明凡是受众信赖的媒体,他在社会经济,文化众领域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先生在谈论传播功能的课题中重点论述了传播的经济功能,然而在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中却突出强调了社会娱乐功能。先于施拉姆先生的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学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媒介“三功能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提出媒介“四功能说”,都分别提到了媒体的“社会遗传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众多先贤的权威论述就说明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中作用巨大。

不过媒体既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会成为落后意识形态,脑残低俗文化,甚至黄色资讯的不良载体。在媒体发展思维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这方面的黑暗。所以媒体公信力对于发挥媒体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媒体公信力积极助推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媒体的公信力应该归属到该模式的第五个环“产生什么效果”中去。而效果及影响力的产生,它是其他“4W”——传者,信息,渠道和受众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媒体公信力本质上是媒体的影响力,是大众传播效果。在信息社会里,公众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媒体包围着,媒体所传达的各种信息都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海量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大众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公众所期望的是媒体能够在舆论引导下,守望环境,传承文明等方面,都能起到“社会公器”的作用。无论信息传达的多少。都能在大众在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中接受各种信息,如果传媒发布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那就传播了正能量,如果媒体报道的东西经不起检验,那产生了负能量。美国著名学者格博纳的暴力指数研究就印证了这一点。可见,越强的媒体公信力就越能助推媒体社会公器作用的发挥,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实现更大的新闻价值。二,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因素分析

媒体公信力对于新闻事业和媒体间的竞争至关重要,但是媒体公信力正在萎缩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媒体面临的严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思维出发,媒体公信力的变化是由媒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者郑保卫概括出: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部因素包括五个方面,即媒体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自律规范,传媒的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媒介的定位,编辑方针等新闻观念及经营理念,传媒拥有资源设备的物质条件。外部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党和国家政府指定的相应传播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与公众对传媒的监督机制,受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可见,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是众多的。但本文只从新闻制作,报道模式和非媒体因素三个方面论述。

1新闻制作影响媒体公信力

真实就是力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新闻制作的的过程,新闻失实,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新就致命地伤害了媒体公信力。

(1)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一大祸根。近年来,一些捕风捉影,歪曲夸大甚至捏造事实的假新闻纷纷在媒体上登台亮相,这些失实新闻的报道让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大打折扣,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删出教材,十万官员赴英培训等假新闻就造成各种哗然舆论。严重影响媒体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假新闻在媒体上横扫泛滥。是因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者添枝加叶,层层拔高,或者要件残缺,隐瞒事实,或者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或者因果不符。如《新闻记者》杂志连续评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大假新闻》这些“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的结果。严重地伤害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抹杀了新闻价值,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了媒体公信力。

(2)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信息发布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挫伤媒体公信力。如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10亿元非法集资案。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使他们置事实情况与不顾,为一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公司擂鼓呐喊,抹粉涂脂。使得国内20多万群众上当,酝酿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非法集资案件。无独有偶,有偿新闻还有一个孪生兄弟——有偿不闻。新华社曾经报道,山西繁峙矿难报道中有11名记者收现金、金元宝而隐瞒事故真相。这种新闻报道严重扭曲了新闻价值,必将影响媒体的美誉度,甚至颠覆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良知,扼杀了媒体公信力。

(3)低俗新闻

在新闻制作的领域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被公认为媒体“三大公害”。低俗新闻主要表现在一些媒体总是不失时机的对明星的绯闻琐事大做文章,甚至合理想象,大肆进行新闻炒作。在新闻炒作中丧失了对受众和社会的责任,缺失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良知,使媒体丢掉了舆论引导的功能。这种炒作报道与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命脉背道而驰,不仅使媒体公信力受损,也必将影响媒体

的长远利益。

2报道模式影响媒体公信力

新闻报道模式是指在一定新闻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标准样式,具体包括新闻报道的语言方式,结构样式和报道形式。我国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其宣传的功能,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报道标准样式。然而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时必然遵循新闻报道文体的程序化样式。但是程序化不等于模式化。一旦将程序化样式定格为模式化,必然会僵化,呆板。新闻报道就会变得毫无个性和新鲜感,新闻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受众也会疲于这种模式,因而影响到媒体公信力。

(1)语言模式化

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多数表现出官话,套话,空话连篇,显得空洞,单调乏味,甚至面目可憎。会议讲话稿中高频动词汇总是“强调”、“希望”。甚至一年一度的某些常规工作,除了时间变化外,其他文字可都以照搬往年的,此类新闻虽然形式饱满,但实质干瘪。这样以来,新闻报道既没有新鲜感,也体现不出新闻的时效性,更无新闻价值可言。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得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锐减,所以“改文风”也是主流媒体语言模式化急需转变的课题。

(2)结构模式化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体裁,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如消息这种文体的构成要素就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资料、结语。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常常被照搬,既使一篇内容简单的消息也全部涵盖所有要素,从而导致新闻稿件的拖泥带水、逻辑混乱。这种结构模式化的报道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媒体自身,也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信心。

3.非媒体因素影响媒体公信力

如果将新闻制作和报道模式化归结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因子,那么非媒体因素就隶属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外因子。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

(1)受众因素

受众作为一个能动的群体,他们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媒体信息解码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按照传播学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受众在解码中会出现“偏好解码”、“协商解码”和“对抗解读”三种形态。

受众的“偏好解码”是指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受到观众的完全赞同,这时媒体公信力产出最大效应,和“偏好解读”一样,是媒体公信力发挥的特殊形态。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少,更多的情况应该是“协商式解读”,也就是说受众对媒体的舆论和信息的第一反应是半信半疑的状况,所以就需要的更多的更全面信息来答疑解惑。按照传播学“使用满足理论”的解释,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的媒介,受众就欢迎这类媒体,所以媒体在生产制作“产品”时,就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满足受众答疑解惑的需求,达到传播的效果。用正能量来吸引受众,引导社会舆论,保卫媒体公信力。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有时候是致命的,也是媒体无法改变的,可以说,政治因素一直以来是以一种典型超媒体因素影响着媒体公信力的。它十分霸道地捆缚着媒体,或者运用特殊的体制来约束媒体,所以当政党通过媒体宣传的方针和政策信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媒体的公信力就会提

升:当政党所宣称的方针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时,媒体的公信力就会被扼杀,这些本不是媒体自身犯下的错误,却要媒体拿自身公信力来买单,媒体无可奈何的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如二战纳粹的电视宣传就引起了强烈的群众逆反心理。如我国在文革时期的宣传工作就严重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使得发布媒体的媒体公信力受到伤害。

(3)经济因素

随着媒体经营模式的改革,“商业化运营”被推上媒体运营的舞台。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筹集资金的挑战。在媒体间激烈的竞争下,广告收入成为媒体经济来源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广告给媒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名人,明星代言广告,难免会刺激、诱导受众不理性消费,同时在他们所代言的广告中有虚假的部分,误导了消费,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更有甚者虚假广告和不良广告粉墨登场,广告低俗化,色情化有增不减。误导视听,混乱正常市场消费,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致使受众对广告产生排斥心理,对发布媒体产生不信任心理。这就极大地损害了发布媒体的媒体公信力。

综上就是我对媒体公信力的分析和认识。

【参考文献】

沈荟:《公信力:传媒经济与伦理的融合——对美国主流商业新闻媒体经营观的思考》,香港《中国传媒报告》( China Media Reports)2004年第4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93页,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3 页,101页 102页,165页。

陆高峰:《大众媒体公信力的多维视野》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论文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6页249页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117页

责任是实现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责任是实现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摘要: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公信力急剧 下降,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必须对危机产生的 根源做釜底抽薪式的化解,本文力图通过阐述媒体的职能建设责任,对社会的舆 论监督责任,和对广大受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民生服务责任,揭示出责任是提升 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关键词:责任;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 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但是,2009年对129名中国人的访谈显示,完全不相信中国官方媒体的占17.8%,半信 半疑的高达47.3%,基本相信和完全相信的只占34.9%。而在国际上,2008年3·14拉萨骚乱和北京奥运会议题上,西方媒体的立场暴露无遗。当时《德国之声》一位读者说,现在无论中国说什么,这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表明,我国新闻 媒体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其公信力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对此,业界也曾多番进行过研究,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媒体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也有的将其归因于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缺失,舆论 导向失误等问题。但近期复旦大学的一份面向全市市民的调研问卷结果表明:贴 近民生、怀抱责任是影响媒体获得公信力的首要因素。由此,我认为,加强媒体 的责任意识,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一、加强媒体履职能力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内在需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恰好的说明了公信力和履职能力建设的关系,试想一个连履职能力都已逼近淘汰的媒体,又拿什么来谈公信力建设?媒体 履职能力建设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首先,从媒介管理制度建设来说, 媒体须有明确的报道理念——以公众利益为旨归。而且,为更好的激励和评价新 闻工作者,媒体管理层须赏罚分明,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和评级机制。对于工作 散漫,无责任心者,及时给予批评甚至辞退;而对于表现优秀者,则可给予一定 的奖励甚至评级升迁。当然,媒体在设备上的更新上也要与时俱进,当今媒体的 竞争焦点在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上,倘若媒体在每次突发事件中,都能最先发出 声音,这样无疑会增加受众的关注。 其次,从新闻队伍的素质建设来说,一个享有崇高公信力的媒体,背后必然 有一批业务和思想素质极高的新闻队伍。业务精湛才能出好作品,才能给公众以 赏心悦目;而思想素质高才能在报道中,时刻铭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为先导;自觉履行职业道德操守,自觉抵制新闻界的“四大公害”——虚 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与不良广告。 最后,对于报道内容的质量建设,媒体须恪守真实和客观原则。有些媒体, 出于生存、竞争考虑,只为追求稿件吸引眼球,忽视的了新闻的真实性,长此以往,失去了读者的信任。比如近日爆出的一篇题为“北上广深落榜中国最富二十大城市”的报道,经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发现,该新闻存在许多失实之处,稿件错引了2010年数据,且简单拼凑,结果闹了一场“标题党”的乌龙。这样弄虚作假的报道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另外,媒体报道还须客观公正,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片 面追求奇异,哗众取宠。 二、强化舆论监督功能,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201240126116 王康 媒体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它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它是媒体品牌的重要构件,是形成媒体影响的高端指标。它也是媒体赢得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与公众对媒体的期待有关,这种期待构成了公众与媒体间的信托关系。而信托关系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媒体公信力的走向。 当前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闻专业素质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其中,真实报道、平衡不偏袒,属于新闻专业素质类;更正失误、迅速及时,属于新闻技巧类;民众立场、姿态平等、不唱高调属于社会关怀类;有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它们是“比较重要”或“重要的”。比较而言,在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诸因素中,新闻专业素质、新闻技巧类因素固然重要,但依然要让位于以民为本,关怀社会的新闻实践理念。 (二)媒介操守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有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在“控制广告比例”、“杜绝虚假广告”、“杜绝有偿新闻”、“格调高尚”、等方面“比较重要”或“重要”。 (三)读者媒介素养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纸馅包子”事件说明,人们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会快速地使用媒体获取有用信息,更会对一个媒体的长期表现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正是由于对媒体的长期持续关注,使得许多受众逐渐熟悉了媒体的选题方向、报道技巧,甚至某个媒体的新闻理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媒体印象”,他们不会因为媒体一时的“刻意讨好”而“热烈追捧”,也不会因为某个媒体的“一时糊涂”就“嗤之以鼻”,从此不闻不问。这种长期以来与民众形成的互信互动实质上就是媒体公信力的集中体现。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很有代表性,人们既为它的造假而痛心,但北京电视台的《透明度》长期以来是一档关注民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替民众排忧解难,富有鲜明平民色彩的栏目,它和北京电视台的其他栏目一道已经在公众心中形成了品牌,获得了多数人的信赖,因此尽管出现了假新闻,但在道歉后依然获得了公众的认同。 (四)民众立场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民众立场,平民情怀是形成公信

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 【摘要】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 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 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面对媒体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我们依然要认识到媒体公信力对于整个人 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价值。依然要慎重地去分析媒体公信力日益萎 缩的种种原因,为重塑媒体公信力找到突破口。使得我们的传媒业不再是谣言诽 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 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直接的动力。 【关键字】媒体公信力新闻价值非媒体因素 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来看,有五次“革命性”的发展值得关注,被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分别是指: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用、应刷书的发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五次传播史上的革命似乎印证了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总结——人类会从口语时代的“部落社会”走向古登堡时代的“脱部落社会”,接着走向电子时代的“地球村”社会。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的演变,只要其涉及到人际交往和沟通,传者、受者、媒体公信力就会倍受关注。本文将从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大步而来,“地球村”概念正在被普及。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趋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某些特定的时刻媒体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扮演着家长和顾问的角色。素有“媒介军师”美誉的喻国明先生对公信力的重要性做过精彩的比喻“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他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对他毫无感觉,但是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他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媒体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媒体成为构成我们生存境中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 ,媒体公信力不可争辩成为一个避不开的课题,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论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 1,媒体公信力能积极为我国媒体性质护航保驾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是对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状况进行量化表达的测量工具。测评量表的构成指标就是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测评量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的探索过程。本论文所建构的测评量表主要以中国现阶段抽象意义层面的宏观媒介环境为测评对象。 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建构 量表建构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媒介公信力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其次是在定义的基础上编制初步量表,并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对量表的各项指标进行优化。 1、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界定 媒介公信力的具体含义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媒介体制、新闻价值观、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媒介公信力的思考,因此,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普遍定义须从表象深入到内核。 信任的产生与信任双方信托和约定的实现情况相关。民众对大众媒介的期待可以说就是民众对大众媒介的一种信托,作为“社会公器” 的大众媒介,担负着实现民众社会期待的责任,这样,媒介与民众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约定,约定的履行情况如何,决定了民众对媒介的信任状况。在此意义上,大众媒介的具体表现与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之间的契合程度,成为媒介公信力的决定因素。 本文对媒介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将大众媒介公信力定义为: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理感知和评价,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媒介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简单的说,大众媒介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以此定义为基础,媒介公信力可以由公众对那些以媒介社会期待为基础的媒介表现的评价来体现,这也是建构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媒介的社会期待是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起点。 2、对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指标的甄选 量表的建构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准确”和“简明”。一般来说,量表的指标应尽可能简单,但过于简单又会影响到量表的准确性,因此在 [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9-0057-05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靳一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本论文基于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因子结构也就是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7-02 [作者简介]靳一,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57

公信力: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公信力: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传播渠道,讲求的是内容的真实和时效性。构成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要素有正确的导向、大众化、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当前由于新闻报道的失实、群众基础弱、缺乏广泛的影响力等特点,给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外部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给新闻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同业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堪忧。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需要坚持新闻的真实准确,提高权威性;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建设高素质队伍,提升媒体魅力。 关键词:公信力新闻媒体行业新闻真实公众知情

Credibility: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ews media Abstract:As the news media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t is about the authenticity and timeliness of the content of. Constitute the element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is right oriented, popularization, truthful and emotional real, current due to news reports untrue, masses foundation is weak, lack of extensiv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caused no small impact. In the external side, as a result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the news industry, as well as advers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mak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brand, the need to adhere to the true and accurate news, to improve the authority to meet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rand's influenc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m, enhance the charm of the media. Key words:C redibility;News media industry;News reality;Public knowledge

专题:媒介公信力

专题:媒体伦理 专题一:媒体公信力 1、媒介公信力概念: ●(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 之间的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本质:受众对媒介的评价。受众接触某一媒体长期、大量的资讯,是以“格 式塔”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然后以整体思维或总体印象方式来评判这一媒体的信誉度,媒介公信力实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美誉度的延续、叠加和累计,最后表现在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上。 2、公信力: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观察相比较,我国的大众媒体在当下具有普遍较高的公信力水平,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之一是我国媒体的体制传统。在这一体制下,公众对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信任往往与政治权威的信任纠结在一起,是对媒体政治身份的信任(喻国明、张洪忠,2007)。 3、社会功能: ●媒体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媒体与其他社会建制 之间的认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媒体与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国家,媒体被定义为公权力的”看门狗“,因此与政府之间保持着一种表演性的对抗关系,以体现其监督政治运行的功能。 ●我国媒体功能定位呈现主线清晰、稳中有变的特点。其中清晰的主线是,作 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媒体担任的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始终不动摇(喻国明,2005)喻国明等指出,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众的媒介公信力的考评存在着权力和专业取向两者并存的状况。 ●未能履职的后果:对媒体认同的流失直接影响人们对其可信度的评价。 4、公众对媒体评价的方式:通常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 就构成认知而言,这种体验包括两方面,1.社会生活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规范性语言表达;2.在多元分层社会,各群体都期望在公共和政策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媒体能代表他们所属的阶层发声并维护其利益,成为判断媒体是否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参考(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它们如何呈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总体媒体没有很好地代表弱势群体,相反,媒体对优势群体过分呈现)媒介公信力与他是否呈现社会各阶层利益有关。 5、媒介公信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偿新闻偏见 ●虚假报道难禁 ●不良广告泛滥 ●低俗之风越烈 ●媒介失语时发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一)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一) 摘要]网络媒体是以大众传播为职业的传播者,其所发布的信息总是体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导向性。但是,由于大量虚假新闻在网络上蔓延,导致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远远落后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本文将从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表现以及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措施等角度探讨我国的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现状。 关键词]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和平台。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影响力、趋势、社会地位、以及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网络媒体也是以大众传播为职业的传播者,其所发布的信息总是体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导向性。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新闻消息的发布几乎没有门槛,受众可通过论坛、BBS帖子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充当“记者“,发表自己的信息言论。这就造成了一些夸大歪曲甚至编造的事实等假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泛滥,误导大众、混淆视听。随着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使得网络媒体的信任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些虚假新闻的出现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功能是告知受众新近发生的事实,同时,它是集广泛性和快捷性于一体的最基本的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新闻真实性便是这条主渠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对于新兴的网络媒体而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也同样适用。如果网络媒体出现假新闻或内容严重报道失实的情况,对其媒介公信力是最大的伤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了受众获取信息、新闻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由互联网引发的的种种问题,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调查发现,人们虽然热衷于上网了解信息,但对于其内容的可信度持怀疑的态度。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由于技术控制的难度、管理的难度、编辑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公信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受众认为信任度高的媒体依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存在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下有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热衷于采写含有黄色内容的新闻、关于血腥凶杀的新闻以及涉及人物隐私的新闻等,许多新闻在网络编辑的笔下成为了庸俗化、媚俗化的报道,把受众当成了猎奇煽情的对象。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络媒体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最大多数人的眼球,以提升浏览量和点击率,在一些文化娱乐新闻的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的信息,还有一些网站通过刊登侵犯他人隐私内容。这些歪曲事实甚至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不良信息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网络媒体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为媒体的炒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各种人物、事件借助着网络上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传播方式,形成某一主题的舆论中心,一段时期内成为网络上特定范围内的核心话题,吸引网络内外的注意力,炒作也就形成了。网络炒作形成的舆论话题一旦大范围蔓延,对其内容的监管和影响的范围便不可控制了。同时,网络媒体对舆论中心紧抓不放的炒作引发了受众变本加厉的变相支持,这样就导致了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网络。虽然炒作会使网络媒体的点击率在短期之内大幅攀升,但是一旦网民们发现他们被网络操控了便失去了对网络媒体的信任。这样一来,网络原本提供、分享、互动信息的功能被利用了,变成一个没有诚信可言的地方,不明真相的网民却在被人误导,受人利用,造成了互联网公信力的日益削减。 网络侵权问题也是网络媒体失去公信力的表现之一。开放与共享是网络媒体特有的功能,网络的开放性给消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但是网络的复制功能和无

浅析“后真相”时代下媒介公信力与舆论流变的关系

东南传播 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 18 浅析“后真相”时代下媒介公信力 与舆论流变的关系 张?进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与舆论引导产生的影响 (一)“后真相”时代《牛津词典》收录了词条“后真相”,指的是“客观事实在塑造公共舆论时远不如诉诸情绪和个人信仰有影响力。”自2016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后真相”的相关研究居多,并将“后真相”概念放置于不同的学术背景下进行了研究。在有关媒体和"后真相"时代的关系的研究中,陈龙认为:社交媒体乱象是后真相时代的主要特征。 (二)对新闻与舆论引导的影响在后真相时代,媒体固有的价值观已经被颠覆,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交媒体已经由商业主导,遍布谎言和假新闻。二是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人们为了谋求点击率而不断降低底线,迎合受众发布内容,用主观偏向影响受众,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异化。相较于严肃的事实新闻,具有渲染性色彩的新闻更容易得到广泛的传播,中立客观的报道难得到共鸣。大量同质化的符合既定口味的信息将人们裹挟进过滤气泡中,不明事理的人看到的内容越多,自身越偏执,造成群体 非理性情绪不断蔓延强化。 [1] 在“后真相”时代,除去新闻受到影响,舆论引导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极大地削弱了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关于媒介公信力概念,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公信力是指社会中对新闻媒体所产生的信任度及新闻本身的权威性,以及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张洪忠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在公众 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2] 有关对媒介渠道、消息来源、媒介机构三部分的公信力判断维度,喻国明等进行了实证探讨,他认为媒介公信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媒介从属于政府,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因此公众对于媒介的信任其实是透过媒介对政府的一种信 任。 [3] 通过对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媒介不同所产生的公信力也是不同的。而公信力的获得往往离不开受众对于新闻报道进行的反馈互动。只有新闻报道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并对新近发生事情真相的进行及时解读,做好社会的守望者,才能够在传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中赢得信任。 二、“后真相”时代下媒体公信力分析媒介依赖论认为,媒介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越依赖于使用媒介满足自身的需求,媒介对个人产生的依赖就越大。当受众过度依赖媒介时,媒介的影响力就会越大、社会地位也就越高。媒介也就更容易通过 热点问题和引导控制舆论来影响受众,树立威信。 [4] 摘 要: 在所谓“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就事件本身做出理性解释的声音,往往会被一些富有煽动性、诉诸情感的非理性声音所掩盖,从而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所有的事件经网络发酵后,产生的舆论往往是不可控的。在“后真相”的时代,媒介的公信力对于事件的解决、舆论的流变所产生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随着国内的一些“热点事件”“危机事件”而相应产生的非理性舆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导致事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以及舆论的愈演愈烈,这对媒介自身的公信力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者将从“媒介公信力”的角度入手,借由相关案例,分析探讨不同信源(主流媒体、新媒体)与舆论流变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后真相” 媒介公信力 主流媒体 新媒体本文微信网页版 传播视点——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本栏目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合办 DOI:10.13556/https://www.360docs.net/doc/3510820537.html,35-1274/j.2019.02.006

媒介公信力研究

不同研究者对“媒介公信力”的定义 一般认为,“公信力”与英文credibility 对应,字面意思是“可信度”。在传播学上,credibility 是指受众对传者可信任程度(believability)的认知。所以说,可信度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它强调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对信息/信源的主观判断。 传统上,credibility 有两大构成要素:trustworthiness (可信赖程度)和expertise (专业权威性),而这两大要素也并非完全客观的。在政治传播上,可信度是指受众对传播 研究者 定义 文献 克里斯第 媒介的公信力为一种“价值等价物” 转引自沈荟、金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4期 Markham 以新闻记者为研究对象,设计55个语义差距题项的量 表,由大学生评估电视主播的表现,得出严谨、表现 技巧和可靠性三个公信力因素。 Markham, D :The dimensions of source credibility of television newscast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p.18, 57-64 Meyer 他认为,公平、无偏见、报导完整、正确和可靠性这 5个指标是构成公信力的最佳指针。 王旭:《媒介表现:关于新闻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1999年中华传播学 会年会论文。 Times Mirror 机 构 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呈现四个维度:特别利益与新闻机构、权力结构与新闻机构、新闻机构及其表现、新闻 机构的特性。 罗文辉、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赖与媒介使用对选举新闻可信度的影响:五种媒介的比较》,《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李忠昌 认为,“媒介的公信力就是媒介通过长期地向受众提 供真实、可信、权威、高尚的传播产品,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 力”。 李忠昌:《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年第1期 何国平 在《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中将“媒介公信力” 定义为“负有社会责任的传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的普遍 认同”。 何国平:《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 2期。 郑保卫、唐远清 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中将“媒介公信力”定 义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 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 3期。 喻国明、张洪忠 在《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中将“媒介公信力” 定义为“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 能力。” 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靳一 在《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中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 将大众媒介公信力定义为“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 理感知和评价, 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媒介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简单地说, 大众媒介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 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