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经验材料

校本培训经验材料
立足学校实际,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制度的探索
校本教研,尤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因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目标的根本出路。
我校立足实际,围绕找准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现将一些做法和体会求教于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网络,营造浓厚的校本积极氛围
科学的校本教研观,能使校本教研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校本教研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部分教师甘做教书匠,不愿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家,存在着三种不良心态:一是自以为是的“饱胀”心理,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相当高了,经验也相当丰富,在教学中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没必要去搞什么校本教研;二是安于现状的“陈规”心理,这类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担心那些新的教学理念会冲击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和风格,自己会无所适从,因而缺乏搞校本教研的“原动力”;三是谈研色变的“畏惧”心理,他们认为校本教研是高深莫测的工程,自己不是那块料,况且搞教研会分散精力,如果导致教学成绩下降,会成为“末位淘汰”的牺牲品。
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首先从观念入手,解决全体教师关于校本教研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理解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我们通过专家讲座、诠释理论——观摩现场、学习经验——集中讨论、把握实质——宣传发动、形成共识——以点带面、掌握要领五个轮回的学习、讨论、宣传工作,广大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是将原本属于学校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和权利归还给他们。通过课改知识考试,专家讲座,全校性校本教研理论专题学习,使老师们了解到“校本教研”的内涵,弄懂新课程校本教研强调的八个基本理念:第一:校长是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第二,学校、教室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第三,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第四,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解决学校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第五,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而

进行的研究;第六,校本教研三个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第七,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必须放在理念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老师自我提升上;第八,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点是促进三个发展,即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八个基本理念,我们提出了我校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总体思路,即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体会。
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
两个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建立健全制度上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职责明确
首先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电教主任,政教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监督。
二是确保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便于操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必要、合理、科学的校本教研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开展,规范化运作,实效化进行的有力保障。
为此,我校在广泛征求各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上至校长、下到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基本职责与要求,拟定了具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目标。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上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各管理部门职责制度,将其汇编成册存档,并向责任人下发相关制度,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
同时,我们还利用教工大会、电视台、宣传栏、教师培训报等阵地宣传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作用与措施,在校内营造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不断总结反思,升华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不是在教学中成长,而是在自我反思中成长。”为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二)找寻平台,倡导同伴互助,促进专业发展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创设,可以让教师有机会在活动中一试身手,培养自己的校本教研能力。校本教研活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但都必须

突出一个“研”字,突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探究,体现“主题性”、“全面性”、“创新性”、“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六个特点。
1、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现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兼周一次政治学习,由校长、书记带领大家学习,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素养,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兼周一次业务学习,由教学校长带领人员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需要,自行选择教育书籍阅读,做笔记。
2、扎根课堂教学,锤炼教学艺术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 我校以课堂为校本教研主阵地,主要采取以下六条途径,锤炼教师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集体备课、课堂观摩。 结对学艺。签定“拜师学艺”合同,并要求双方认真履行合同内容。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定期听课、交流、评价、指导。学期末为被指导的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发展鉴定,鉴定结果记入教师目标管理档案。
(三)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领,提升教研层次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
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专业理论的指导,因此,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十分重要。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具体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多交流”。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专家、学者来校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我校在近年来,先后请李元昌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反复学习、集中讨论、个人反思,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素质教育的要义,新课程理念进课堂、课题研

究策略等有了全新认识,为我们洗刷了头脑,指明了方向,交了钥匙,深受老师们欢迎。
同时,我们还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与省内先进学校结成兄弟校进行交流,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
所谓“走出去”,就是派本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观、交流取经。近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30名骨干教师赴外学习观摩、听课,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等)交教务处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通过走出去这一做法,锻炼一大批骨干教师,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的作用在新课改中已得以彰显,学校对这些校本教研骨干实施动态管理,并继续积极扶植,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结对带徒等,引领他们向更高一层发展。
三、实施主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教科研一体化
为了将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我校把课题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研究主线。围绕课题调整学校各项工作,把教学、教研、科研三者整合起来,把校本教研活动变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使课题研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血液循环之中,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归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确保研究的步步落实到位。
转变教师的课题研究取向,引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大课题和小课题兼顾研究。
所谓大课题,是指已立项的课题,我校要求教师们留心教学中生发的新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经过提炼形成课题,以课题为龙头,组织研究团队,集体攻关。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项,在研课题一项,各教研组承担子课题15项。
所谓小课题,是指未立项的校级生成课题,我校将有研究爱好,有研究热情,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中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持人,但不定中心发言人。对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会诊”,展开研讨,形成共识,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近两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速了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引领着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迈进。我们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推动校本教研向深层发展。关于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校本资源,以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四者如何有效的整合,我们还很困惑,有待于下一步实践和摸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