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1、宏观层面

不同知识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及表现(学科内综合)

要求:期末考试前以上各方面基础知识必须落实。

(2)同一知识模块内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如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有机化学“醇醛酸酯一条线,有机

辐射一大片”等。

建议:首先,阅读课本各章小结,了解本章及相关章节知识点间

联系。其次,在白纸上自行回忆及书写知识脉络图,尤其是各无机元

素化合物间、重要有机物间转化关系必须熟练书写。

PS:这个工作,没有任何其他人及书籍能够代替自己亲自动手完

成!

2、微观层面

(1)落实基础知识,收获新的一年

①基本概念

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酸、碱、盐、氧化物、同素异形体)应用概念辨析和判断、应用类比的方法和观察法完成概念的应用如:分散系:悬浊液、乳浊液、胶体(性质、鉴别、分离、应用、制备)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应用---利用信息书写未知离子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电子转移数目、氧化剂、还原剂、水平的判断)应用---利用信息书写未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量:

(NA、n、C、v、P、N、M、m、VB、D)概念应用、单位、计算或换算、判断。应用:灵活应用公式和方法计算推断

化学能与热能:

(燃烧热、反应热、焓、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焓变的判断和计算、放热、吸热与能量的关系、化学键与热量的关系)实际应用

②基础理论

平衡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标志、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书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推断、速率与方程式之间的关系、速率平衡图像、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T、P、C、催化剂、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判断

电离平衡:

(强弱电解质判断、电离式书写、实验证明强弱的方法、导电性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促动和抑制电离的方法和措施、以水、醋酸、氨水为例、平衡移动的因素、溶液的酸碱性判断、PH的测定、水的离子积与影响因素、强弱电解质与浓稀溶液导电性的关系)实际判断和应用

水解平衡:

(盐水解的规律、水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水解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和判断、三个守恒的关系推断和应用、溶液酸碱性、溶液浓度、溶

液中离子浓度的判断、水解的应用)实际应用。

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大小的影响因素、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沉淀转化的

方法、沉淀溶解的方法、KSP与溶解度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族、周期的书写、判断、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半径、化合价、单质、化合物、反应激烈水准、熔沸点、颜色、得失电子)、代表物质通式、特殊性质)实际判断、应用确定元素或位置,应用规律解决实际的

问题。

原子结构

(元素、核素、同位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中子、核外

电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量数、以上书写方式、原子结构图、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键

(化学键概念的应用、共价键、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判断、电子式的书写键的断裂与生成和能量的变化关系)

化学能与电能

(学会区分判断两极;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极名称判断和电极反应式;根据电极的变化判断金属的活泼性;根据电解时电极的变化判断电极材料或电解质种类;新型电池的电

极反应及应用;电解产物的判断和计算)应用、判断、书写

③化学用语

原子结构图、元素符号、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结构简式。

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离子方

程式。

电离式(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尤其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和氢氧

化铝两式电离)

电池(两极反应式、燃料电池式)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PS:必须做到准确书写(客观事实、符号准确、微粒守恒、条件完

整等)

④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

碱金属

(物理、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分析相似和递变;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转化、关系,从氧化还原角度了解过氧化钠)

几种重要的金属

(铁、铜、铝、镁;活泼性;冶炼方法、合金应用、合金的应用和性

质与原来金属的比较)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检验

(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特殊性质;铁、二价铁、三价铁的相互

转化、氧化性和还原性)应用、制备、检验

非金属

(无机非金属材料碳、硅的性质。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碳族在周

期表的位置;一氧化碳的污染;硅酸盐工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殊性;

一般反应需要高温的条件)

海水—氯、溴、碘卤族元素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对环境的污染;卤族的相似和递变性、工业提取溴、碘的方法;海水淡化的方法、海水综合利用---氯碱

工业、制金属镁)

硫的氧化物、硫酸及其氧族元素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过氧化氢的性质催化剂对它的反

应速率的影响;二氧化硫的污染、三氧化硫的状态;它们之间的转化、

硫酸的性质应用、硫酸盐的性质)

氮、氮的氧化物、硝酸、铵盐、氮族

(氮的稳定性和性质、氨气、铵盐的性质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原理和

方法、检验;硝酸的性质和应用;氮的氧化物和含磷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氮族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⑤有机化学(烃、烃的衍生物等)

有机化合物的碳成键的特征

典型有机物(甲烷、乙烯、乙炔、苯)主要的化学性质

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的作用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官能团等基本概念辨别

重要有机物(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卤代烃、酚)的组成、性质和应用

羟基、羧基、醛基、酯基的性质检验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红外光谱、质谱图法、核磁共振氢谱、根据结构特点推断有机化

合物、根据性质确定有机物、根据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共平面、共线问题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基本营养物

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淀粉、油脂;蛋白质---氨基酸)以及

其它:纤维素、酶、酸性与碱性食物

高分子合成

有机反应:

取代、缩聚、加成、加聚、消去

氧化、还原(裂解、裂化)

PS:主要结构简式的书写形式(体现结构、易于识别),缩聚产物

的书写形式(以现行教材为主,写出链端。部分参考书给的范例及答案

沿用老课改写法,没有写出链端!)

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计算(根据相对密度或者标下密度、根据水、二氧化碳、根据商余法)

根据仪器的测定(红外光谱、质谱法、核磁共振氢谱)

根据性质确定、根据框图信息确定

⑥实验基础(常见的仪器使用、物质的制备)

乙酸乙酯、甲烷的取代、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检验、乙

醛的检验、乙酸的检验、淀粉的性质、淀粉溶液与食盐的分离、肥皂

的制取-----

建议:无机实验根据教材必修1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实行梳理,兼顾必修2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相关实验。

(2)深入思考问题,积聚综合实力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及原理的定义,能有条理地复述重点知识的形成过程,能结合所学准确阐述其本质,能清楚地分辨和比较相似或相关知识点,能发散联想类比相似甚

至不同模块的知识点,等等。

如: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的“拆”与“不拆”的含义及本质是什么?

如:由金属活动性顺序推知简单金属阳离子氧化性顺序,即得失

电子为对立统一的过程,而物质得失质子(H+)也是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又对应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如:我们能够用哪些方法使氯水褪色?原理分别是什么?(能够结合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反应原理思考)

建议:充分利用好复习的笔记和测试题,对记不清、不会、不理

解的地方再次思考和询问,筛查出知识遗漏点及盲点的同时,更要深

入地理解概念原理的本质。理解不透彻、理解有偏差,不但一轮复习

的效果达不到,而且还将影响到二轮综合问题的解决,以及考前心理。

3、学科思想方法层面

连续两年的《高考说明》中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要求:

“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

分类与比较;假说、模型与实验;以及定性与定量、宏观和微观、量变

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分与合等相结合”的哲学方法始终贯穿与中学

化学知识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所以对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必须与

化学知识的考查结合实行。”

如:中学化学所介绍的浓盐酸、浓硝酸“易挥发”,而浓硫酸是“高沸点酸”——“难挥发”——即难成为气态分子逸出液面。试问:物质变化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浓硫酸常温下难挥发,是否说明其永远

不可能产生酸雾?“发烟硫酸”又是怎么回事?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实

验题中的白色酸雾可能是什么?(浓硫酸沸点约330℃,挥发一般指液体成分在没有达到沸点的情况下成为气体分子逸出液面。)

如:原电池工作原理中“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是否必须

“活泼性不同”?电解质的作用是什么,是否必须为“电解质溶液”?

高中化学学过的原电池模型有哪些,其原理与装置如何结合以实现能

量转化?

如:复习物质性质时,以SO2为例,先从物质分类入手,分析酸

性氧化物的性质,其次是氧化还原的角度,S处于中间价态,SO2既有

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最后,其个性为漂白性。

如: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结构决定性质,我们在分

析物质性质时,着手点为碳骨架(链状、环状)—官能团(种类、数量、

位置)—基团间影响,而在处理有机推断或有机合成问题时,也同样注

重的是碳骨架与官能团相关的知识,如骨架的构建、官能团的形成、

转化、消除等。

如:学习及复习难溶物的溶解平衡时,我们能够“习惯性”甚至“本能”地接受沉淀的生成(包括易溶—微溶—难溶—更难溶)和沉淀

的溶解过程,但我们依然无法从逻辑上接受B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

浸泡可转化为BaCO3的事实,即使用Qc与Ksp比较以“半定性”地解释,我们心里“依然很别扭”。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看得见、易感

知的,我们用心去接受;而更多看不见、较抽象甚至与“常识”相悖的

结论,我们更要用脑、用逻辑思维去对待,这也是人越往高端发展时,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已知:同温度下,Ksp(BaSO4)BaCO3的溶

解度)。

4、学科学习水平方面

连续两年的《高考说明》中对化学学科学习水平的要求(节选):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水平;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

的水平;化学实验与探究水平”

如:通过所给的数据分析化学过程,其中亦包括猜想和尝试的方法,09年北京高考化学28题(5)就是典型一例——既有对铵盐成分的

定型判断,又需要结合数据实行定量分析,甚至结合猜想与比较,以

确定最终结果。很多老师和学生在读了多遍题目后依然“丈二和尚摸

不着头脑”。

如:近年来有机推断都是作为压轴题出现的,也往往伴随着“温

馨小提示”——陌生信息——陌生的化学反应,要求我们学生就是通

过平日所学的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猜测、寻找、推理断键位置、官

能团的转化,再应用到解题当中。09年北京高考化学压轴题两次应用

了“酯交换”这个信息,让很多学生感到陌生,而且还是“连续两次”应用!这与平日的练习题风格差异较大。再如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有

机推断题,有学生一看到高聚物的聚合度居然为n/2,心头马上一紧。

如: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是分子内与Br原子相关的两种

变化,在碱性环境下两种反应的趋势乃至行为都是存有的,我们欲使

反应更倾向于消去反应,就需要用碱性更强的物质(高中叫做氢氧化钠

的醇溶液)来作用之。此例再次说明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且告诉我们: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能够影响反应的倾向性。

建议:在实验及探究水平方面,我们应遵循处理问题由易及难、

由浅入深的原则,由单一因素变量控制深入到多因素变量控制,由定

性(可观察量)到定量(可计量量),充分但合理地利用好复习资料,不

盲目、不冒进。

高三复习是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大工程,以上仅就同学们一轮复习

知识相关的方面实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也兼顾着与二轮综合复

习的衔接,较深入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有心的同学能够在期末或

寒假抽出时间思考,以期有更大的收获。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校本教材】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食品化学

校本教材 名称:化学与食品化学 高中

高中化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明理”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让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朱子故里丰富的图书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继承、体悟和践履朱子理学中的伦理内蕴精髓,实现弘扬传统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打造“明理”教育特色学校,积极做好化学课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工作。 二、实施目标 要实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必须在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开发化学校本课程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通过本次校本课程的研究学习,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在现实生活中,化学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接触化学的有关内容,如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关,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离不开化学的。 三、课程内容 1.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2.酸雨。 3.居室污染——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 4.化学废旧电池的利用。 5.日用洗涤剂和人类健康。 6 .酒与

健康。 7. 氢能——人类发展的历史性选择。8. 环境。 四、开发原则 本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志趣与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在已经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实施办法 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 2、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定期组织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实践水平。 4、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5、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6、课时安排。本课程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具体安排在星期一、五下午。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每期1次),并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word全章教案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1课时,总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2、识别食物的酸碱性 3、知道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教学重点】: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2、识别食物的酸碱性 3、知道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上一个单元讲授了关注营养平衡,主要学习了几种和生命息息相关的营养物质,糖、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通过这些方面的 学习,我们了解到每天都必须合理摄入一定量的这些营养物质,为此, 我国制定了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讲授】:中学生每日吃食物的合适量(营养食谱) 主食:(米、面、杂粮)400—500克 肉类:(包括鱼、虾)50—75克 蛋类:(1—2个)50—100克 豆制品:50—100克 新鲜蔬菜:400—500克 植物油:10克食盐:4—8克 除以上食物外酌情增加下列食物: 牛奶:150—200克 水果:400—500克 芝麻、花生、大蒜不多于50克 甜食(糕点、糖果)不多于15克 【讨论】:制定你一天的食谱,和同学交流

【讲解】:合理营养与合理膳食:合理营养就是一旦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膳食调配 合理,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主食有粗有细,副食有荤有索,既要有动 物性食品和豆制品,也要有较多的蔬菜,还要经常吃些水果,这样才能 构成合理营养,合理膳食要素。食物要多样,食盐要限量;饥饱要适当, 甜食要少吃;油脂要适量,饮食要节制;粗细要搭配, 三餐要合理。【讲授】: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阅读】:课本P31 【讲解总结】:1、水是生命的基础。(水占人体体重70%) 2、水在人体的生理作用: (1)帮助消化(2)排泄废物 (3)润滑关节(4)平衡体温 (5)维持细胞(6)淋巴和血液 【思考与交流】:课本P31 【小结】: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纯净的水,自然界中的水由于和土壤、岩石等长期接触,因此水中溶解了少量的矿物质,天然水可以给人体提供一些必要 的微量元素等,但是不是所有的天然水都可以直接饮用;由于纯净水缺 少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不适宜长期饮用。 【总结】: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水在人体中的应用 【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一、合理是膳食结构 二、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是生命的基础。(水占人体体重70%) 2、水在人体的生理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教案(供参考)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③删除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化简各物质的系数成最简整数比。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原子数是否守恒,电荷总数是否守恒。 B.离子反应实质法 ①分析反应物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易溶于水、易电离的反应物写出其电离方程式;难溶于水、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写化学式。 ②判断反应物存在形式的微粒哪些能相互作用生成沉淀、水、气体或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综合上述两步写出离子方程式并配平。 知识点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方法 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的注意要点 (1)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要臆造。 (2)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拆开写。如NaHSO3应拆分为Na+和HSO-3。 (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易忽视符号“===”与“”、“↑”与“↓”的正确使用。 (4)注意几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中,产物为CaSO4而不是CaSO3;向Fe(OH)3悬浊液中加入稀碘化氢溶液中,产物中的Fe元素应为Fe2+而不是Fe3+。 (5)注意“量”的条件,如漂白粉溶液通入少量CO2:Ca2++2ClO-+CO2+H2O===CaCO3↓+2HClO;通入足量CO2:ClO-+CO2+H2O===HClO+HCO-3。 (6)注意反应环境,不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反应制取NH3的反应。 (7)注意操作顺序,操作顺序不同,离子方程式有时也不同。如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溶液和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的反应。 (8)注意是否漏掉了离子反应,如Ba(OH)2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既要写出OH-与HCO-3生成CO2-3的反应,又不能漏掉Ba2+与CO32-生成BaCO3的反应。 (9)看是否遵循守恒规律,离子方程式中一定符合两个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原子)守恒,如是氧化还原反应则还要遵循得失电子守恒。 【领悟·整合】 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还表示所有同一类的反应。例如:强酸、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大都可以表示为:H++OH-=H2O。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2)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数均应相等。 精讲精练 【例1】已知白色PbSO4难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却可溶于醋酸铵饱和溶液中,其反应式为: PbSO4+CH3COONH4(CH3COO)2Pb+(NH4)2SO4在无色的(CH3COO)2Pb溶液中通入H2S气体,有黑色沉淀(PbS)生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校本课程学习指导纲要(教师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校本课程学习指导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课程标准内容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第 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本专题学习内容层次性强,学习原子结构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找到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让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认识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最后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2、本专题注意控制学习的深广度,对物质结构的学习是为《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打基础,通过分析一些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粗浅的常识和规律性知识。 3、本专题重视化学用语的学习,在本专题要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 4、本专题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模型如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晶体结构模型,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本专题学习运用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能力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本专题教学评价 1.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包括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人合作交流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要掌握数量和质量,要精选习题,主要以教材中习题和作业本习题为主。 2.在学生探究实验中要注重活动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3.专题检测试题难度要合理,基础题达到70%以上,年级平均分达到75分,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1 第一章 第二节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教案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3、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 和 的统称。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态,如植物油脂) 如:菜籽油、花生油、豆油 油脂 属于酯类 脂肪(固态,如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 (二)结构:(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提问】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 应,水解的产物将是什么? 油脂的结构 【讲解】油脂是 与 所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即油脂属于酯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烃类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多少种? 【讲解】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低。 【设问】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讲解】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注:植物油(双键较多)——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 动物油(双键少或者没有)——熔点高,常温下为故态。 【追问】从结构上分析,请你预测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从性质上讲植物油和动物油哪种性质更加稳定?应当如何保存油脂?为什么?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讲解】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故为防止油脂的酸败,一般会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高一化学上册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高一化学上册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 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 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 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 化学与生活

目录: 1、课题1-人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2、课题2-生活必须物质--水 3、课题3-碳酸饮料 4、课题4-烟花爆竹烟火为何多姿多彩

课题一 人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1、什么是营养和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物质(如鸡蛋)营养高、某某物质(如大白菜)营养低等说法。其实这种说法不够严谨。大家知道,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从中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组成细胞,吸取养分这个过程称为营养;可被吸收利用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因此营养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只有被生物体充分吸收和利用的物质才能称为营养物质,如果只是被吃进肚里而没有被吸收、利用的物质不能称为营养物质。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鸡蛋和大白菜。每100克鸡蛋中约含蛋白质10克、脂肪0.1克、碳水合物1克及钙19毫克、磷16毫克等;每100克大白菜中约含蛋白质0.8 克、碳水化合物1.5克、粗纤维0.3 克、钙42毫克、磷25毫克、维生素c13毫克等。鸡蛋中所

含的蛋白质等某些营养物质固然超过了大白菜,但大白菜中某些营养物质含量却超过了鸡蛋,特别是粗纤维和维生素c 等物质,鸡蛋中根本没有,而大白菜中的含量却较为丰富。再者,单就蛋白质而言,如果每天能吃250克大白菜,就可摄取蛋白质4克,这与一个鸡蛋(以50克计) 所含蛋白质的量相差不大。另外,如果一次吃某种食品(如鸡蛋)过多,会导致某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暂时摄入过量过剩的蛋白质不仅不能作为营养物质被身体消化、吸收、利用,反而作为废物排泄掉,从而有可能导致代谢障碍引发某些疾病,这些过剩的蛋白质也不能称为营养物质。由此看来,鸡蛋和白菜各有千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个营养价值高、哪个营养价值低。既使是水,由于它是人体细胞组成成分最多者,因此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最基本的营养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均衡地摄取各种营养物质,让吃进肚里的食物成为名副其实的营养物质。 2、吃什么东西最有营养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专辑介绍了十大最佳营养食品,分别是番茄、菠菜、硬壳果仁、西兰花、燕麦、三文鱼、大蒜、蓝草莓、绿茶和红酒(排名不分先后)。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调查,指出日本人是亚洲区中最长寿的一群。这当然要归功于日本人崇尚低脂肪饮食,多吃三文鱼和多喝绿茶的习惯。三文鱼的脂肪乃奥米茄3号脂肪酸,属有益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4.1油脂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4.1 油脂教案(2)(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油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初步了解肥皂去污原理和合成洗涤剂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来讲解油脂的性质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 康等日常 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化学”。 【教学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教学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引入】营养不良的图片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营养素: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过渡】这些营养素在生命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第一节 油脂 一、组成和结构 1、有关概念: 油脂: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天然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组成的混合物。 说明:R 、R ’、R ’’分别代表高级脂肪酸的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高级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5或以上的脂肪酸。 【讲解】组成油脂的脂肪酸种类较多,但多数是含偶数个碳原子数的直链高级 脂肪酸,其中以含16和18个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酸最为常见,有饱和 的也有不饱和的。 【P74】油脂中常见的高级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软脂酸(十六酸,棕榈酸)C 15H 31COOH (固态) 硬脂酸(十八酸) C 17H 35COOH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9-十八碳烯酸) C 17H 33COOH (液态) 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 17H 31COOH 【看书】P74资料卡片——必需脂肪酸:不能在人体中合成、但是又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P75资料卡片——鱼油:DPA (心脑血管)和DHA (记忆) 【板书】简单甘油酯:R 、R'和R''相同 混合甘油酯:R 、R'和R''不同 CH R'R''CH 22O O O C C C O O O R

离子反应教案(高一化学)

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一) 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 力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 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 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Flash演示:NaCl 的溶解和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ionization) 1、电离( ionization )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电解质( electrolyte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3、电离方程式: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NaHSO4== Na++ H++SO42―NaHCO3== Na++ HCO3―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 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 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 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 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投影]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Flash演示:NaCl 的溶解和电离 [讲]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请大家注意温度计温度的变化,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石墨、铜、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图片或录像或电脑动画,从实体中抽象出概念。

(完整)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与思考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目标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多言,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事实更得到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事实的使用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口耳相传、文本阅读的阶段。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丰富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籍此吸引学生和表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 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 课程实施 表1 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主要内容 3 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 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 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精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1.1 关注空气质量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4.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反映的内容,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确定。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目的: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4、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6、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7、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8、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0、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1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12、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1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1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15、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难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述]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ionization) 1、电离 ( ionization ) [讲述]把氯化钠投入水中,我们观察到的是氯化钠溶解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了钠离子和氯离子并结合生成水合离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有效 开发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区县:顺义区 单位:顺义区第二中学 姓名:赵建冉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要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就得有开发利用的意识,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原则,还要看清挖掘、开发的方向和潜力,并积极行动起来,研究怎样去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关键。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是当前实施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化学课程系列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社会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断涌现,这为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提供现实的土壤和拓展空间。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OH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芳香烃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并与苯相差若干个CH2的有机物。苯及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芳香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2CH3CH 2 —CH3 OH CH = CH2 CH3 CH3 C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