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e 5 Ethnic Culture 学案

Module 5    Ethnic Culture  学案
Module 5    Ethnic Culture  学案

Module 5 Ethnic Culture 学案

主备人:李钠李峰毕学平

I 单词

1____________ n. 少数民族

2. ___________ adj.完全不同的;各不相同的

3. ____________adj.出生地的;土生土长的

4._______________ n.腰带,裤带

5._____________ adj.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

6. _______________v.控制,管理

7. _______________ n.风俗,习惯,传统

8. _______________v. 孵化

9. _____________ n.菠萝,凤梨

10. ____________ n.作物,农作物

11.______________ n.歌剧

12. _____________v.种植;养殖

13.____________ v.捕鱼,钓鱼

14. _____________ v.榔头,锤子

15.____________adj.愚蠢的,傻得

16._______________ n.轮胎

17. ______________adj. 牢固的,稳固的

18. _____________ n.热带丛林

19. _______________n.(一个)人

20. _________ n.(常用于干农活的)阉牛

21._______________ n. 标枪,矛,梭镖

22. _________________ n. (一件)衣服

23. _______________ n.袖子

24.________ ________ n.项链

25. _________________ n.珠宝,首饰

26. _____________ n.弓状物,拱形物

27. ________ adj.僵硬的,不动的,不能弯曲的

28. ______________n.构架,框架,结构

29._______________ v. 系牢,缚紧

30._____________ adj.稀松的,疏松的

31.________________ n. 纤维质

32.________________ n.谷物

33._______________ n.铲,铁锹

34._______________ n. 工具

35._____________ n.小鸡,小鸟

36._______________ n.公鸡

37.______________ v.折叠,对折

38._____________ v.为(房屋或房间)配备家具

39._____________ n.地垫,地席,蒲席

40._____________ n.茶壶

41. ____________ n.腰,腰部

42._____________ n. 寡妇,遗孀

43._____________ n.侄子;外甥

44. ____________ n. 汽车修理厂

45. _____________adj. 尴尬的,为难的

46. ________________n.彩虹

47.____________ v.适应,使适应

48.______________ n.采集者

49. ____________ adv. 看起来;显然

II 写出下列短语

1 有…..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远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的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丝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亚洲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平方公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虎跳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少数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传统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朝相反方向

13.偶然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占…;编造;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提供食宿,接待_________________

17. 爱上,迷恋___________________

18.仔细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泼水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把…泼溅到某人身上________________

21. 痛苦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2. 盯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动身去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做个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用…跟…固定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

26. 使(自己)适和,适应某事____________

27. 供给某人某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结构坚固的木棍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怎么会呢?___

31.主要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感到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troduction

翻译下列名称:

1. 少数民族_____________

2. 热带雨林_____________

3. 金丝猴_______________

4. 亚洲象______________

5. 平方公里_____________

6. …的产地______________

7. 植物物种_______________ 8. 石林________________ 9. 虎跳峡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 云南石是25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是中国最具多样性的地区。

2. 云南地貌多样,包括山峰、湖泊和热带雨林。

Reading and vocabulary

1. Below are from 下面摘录的是他写的几则日记。

2. I’ve been in Yunnan for two months now and(这里多姿多彩的风景仍然令我惊讶不已)

3. 南部的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气候。(译)

4. The old town is (依山而建) and (它对面)is the 5,500 metre Yulong Xueshan mountain, its peak covered with snow.(=with its peak covered with snow)

★opposite adj. 对面的, 相反的; prep. 在对面; n. 相反的人或物

完成句子:

There was a garden t.(在街道对面)

She ran away .(朝相反方向)

Jenny . (坐在杰克对面)

I thought quite the opposi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里的天空碧蓝如洗,我一生从没见过如此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Early this morning I walked up to (山坡上一座美丽的公园), and .(坐看古城从睡梦中醒来)

7. (用see的正确形式填空)from above, the old town is (…的迷宫) canals, little bridges and (鹅卵石铺成的街巷)that tourists get lost in. .

8. 三股溪流穿过古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As you walk (木石结构的老屋), .(你感觉自己恍如走进了历史)

10. This region is (纳西族聚居区)

11. 他们有着迷人的文化。(译)

12.▲spend time/money (in) doing /on sth.

翻译下列句子:

1)我一连几个下午坐在旧城广场的咖啡馆里,注视着来往的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位母亲在儿子身上花费了许多心血。The mother spent a lot of care on her son.

13. It is the women who run Naxi society, and until recently, Naxi women (继

承全部财产)

14. 有…的习惯15. 传统服装

16. This afternoon (我有幸遇到了一位住在古城的纳西族老人)

17. He was between 80 and 90 years old, but .(依然精力充沛)

18. The Naxi language is . (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in use 使用中

The old computer is still in use.

Solar dryers now in use are of simple design.

If this is not in use, I’d like to borrow it.

19. They came from a creature called Tabu, .(帮他们从魔蛋中孵出)

20 , the music has not changed for eight centuries.纳西音乐世代相传,虽经八个世纪仍保持原来的音韵。

21. 他们演奏的音乐听起来时而像怨妇幽泣,时而像雪压树枝。(译)

22. In the (观众)there were both tourists and local people. .(一个个像着了魔似的,听得如醉如痴)

23. 再过一天我就要去昆明(译)I before travelling to Kunming.

24. (无论起初我们看上去多么不同) , we are all the same, all equal.(句型转换)

→No matt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无论你多累,都必须在今天下午完成。

or:

2)无论他们的穿着还是语言,追星族都模仿他们的偶像。they wear and speak, the fans imitate their idols.

3) 你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You can go .

4) 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干什么,我都会在这里等着你.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5) 党号召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什么。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写出下列短语或句子:

1.偶然遇见_________________ 2. 占…;编造;________________

3.听说_______________ 4. 为…提供食宿,接待______________

5.爱上,迷恋_____________ 6. 仔细考虑_______________

7.Monica 怎么没和你一起去呢?Monica did not go with you ?

8很显然,这是这家饭馆的招牌菜。it’s the restaurant’s best fish.

9. 这真是太迷人了!10 我被迷住了..

11. 怎么会呢?

Reading and vocabulary (2)

1.The Bai ethnic group (有2百万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中90% 的人住在云南。)

2.The Bai have their own dialect(方言), (同汉语相似); however,Chinese is mostly spoken today.

3.The Bai (以农业经济为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豆类和棉花)。4.Their (主要食物) are (猪肉), rice and wheat.

5.The Bai (有一个…的传统) building houses as a community(社区), usually beginning on a festival day. (译) 白族人有个传统就是把房子建成社区的形式, 工程往往在节日开始.

6. The houses are (这些房子都建成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7. They also build halls Yunhe halls(他们建造的会堂成为“云河会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容纳200人)and (通常作为公社的中心).

8. good singers and dancers, the Bai tea have an opera, 以唱歌跳舞著称的白族人有自己的戏曲, 把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

9. Another tradition is the Bai tea ceremony, tea is served three times.(译) 另外一个风俗就是白族“茶式”, 在仪式上, 将会奉上三次茶.

Reading Practice

观察并记忆下列倒装句:

1. In the distance was an ox working in the field. 远处,有一只牛在田间劳作。

2. Out of the jungle came an old woman. 丛林中有位老妇人向我走过来。

3. All around were corn plants.帐篷周围是谷物。

4. Nearby were some chicks and a rooster, and a pig tied to a post附近有几只小鸡和一只公鸡,还有一头猪绑在柱子上。

5. Over the hills beyond was the most beautiful rainbow.远处山的那边出现了最美丽的彩虹。Language Study:

1.I howled (痛苦地) as I dropped the hammer onto my foot.

◆介词in 表“状态,处境”in anger生气地in excitement 兴奋地

take pains to do sth/ in doing sth/ with sth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t was pouring with rain. =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 lot.当时天正下着大雨。

3. We had (轮胎瘪了)and I was trying to change the wheel.

4. She walked towards us .(手里拿个又长又细的东西)

5 point to point at point out

1) Point it out !指出它来!

2)They pointed the gun at her head , but she was not afraid.他们用枪指着她的头,但她却不害怕。

7. She ( 盯着)it, and then she (做个手势)to follow her back to the jungle.

8.set off a)动身,出发,启程,b)引爆(炸弹),燃放(烟火等)

c) 使(警报)响起,拉响(警报)d) 触发,引起(突然行动)

e)是某人开始做某事f)衬托,使显得更突出g) 分开(从句,句子)

h)弥补,以…抵消

set off /out for sp 动身去某处set out to do sth/ about lf doing sth 着手做某事

推断下列句中set off 的含义:

1)He accidentally set off the fire alarm.

2) The group set off for Beijing just after seven in the morning.

3) Whatever you say will set her off crying.

4) The red belt sets off her black dress.

5) A clause can be set off by a comma.

6) Some of your debts can be set off by other money owning to you.

7) A gang of boys were setting off fireworks in the street.

8) A letter from home will set off an attack of homelessness.

9. It had (结构坚固的木棍), like the one the woman was carrying, (上面盖着厚重的布,各处.用松散植物纤维制成的绳紧紧系住)

◆fasten…with …用…跟…固定在一起

fasten two pieces of paper with a pin用大头针把两张纸别在一起

◆fasten on/ upon 把(目光,注意力,思想)集中于

e.g. The children’s eyes fastened on the stranger. 小孩的眼睛盯着那个陌生人。

10. My. eyes had to adjust to the darkness inside.我的眼睛不得不去适应里面的一片漆黑。adjust ( oneself) to 使(自己)适和,适应某事

他使自己很快适应了这个国家炎热的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The tent a few mats on the floor , and a low table with a teapot.帐篷的地板上装饰着几块地毯,还有一张矮桌,上面有一个茶壶。

◆ furnish v. 为(房屋/房间)配备家具,提供 furniture n. 家俱(总称)

furnish sb sth = furnish sth to sb 供给某人某物

e.g. 1) He furnished his house with a set of furnitu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 furnishes the refugees with food. = He furnishes food to the refuge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He looked much too young.他看起来非常年轻。

区分much too +_______ _____ too much+ __________________

e.g. 1) He drank too much beer last night.他昨晚喝了太多酒。

2)The problems is much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work out.这道题非常难,我算不出来。

Culture Corner

1.Native Americans came across from Asian, somewhere

between 12,000 and 25,000 years ago.人们通常认为印第安人是在12000-25000年间来自亚洲的某个地方。

It is believed/said/reported/supposed that……据信/说/报道/推测…

It is said that he is rich .-------He is sai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accident resulted in the deaths of two passengers.

The accident was reported .

5.Today , Aborigines just over 1.5% on Australian’s population.如今,土著居民占人口总数的1.5%多一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学案及检测

9—3溶质的质量分数(2)学案 例1:配制450g 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用 98%浓硫酸多少毫升?(浓硫酸的密度1.84g/cm 3) 解:设需用98%浓硫酸的体积为V V ·98%·1.84 g/cm 3=450g ╳ 20% V=49.9mL 答:需用98%浓硫酸的体积为49.9mL 例2:某学生用36.5g 盐酸与一定量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恰好反应,产生了4.4g 二氧化碳气体,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参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73 44 X 4.4g X=7.3g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20% 73 X 4 4 4.4g = 7. 3g 36.5g ╳100%=20%

练习:下表是实验室所用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1) 欲配制14.6%的稀盐酸1000g ,需用这种盐 酸多少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 13g 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理论上可 制得氢气多少克? 9—3溶质的质量分数(2)课堂检测 1、 用10mL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cm 3),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 (密度为1.14 g/cm 3),应加多少毫升水?最后能得到稀硫酸多少毫升? 2、配制300g 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用质量分数为38%(密度为1.19g/cm 3 )的浓盐酸和水各

多少毫升?

3、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锌投入到63.7g 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你据此分析计算: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H 2 质量 (g 反应时间(t )

信息技术 - 第八册计算机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全册)-四年级

信息技术-第八册计算机教案(全册) -四年级 教学计划 一、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还原方法;认识常用的图片文件格式;掌握用AcDSee软件浏览图片的操作方法;认识电子邮箱的作用;学会申请电子邮箱;学会收发电子邮件;认识电子邮件的格式;掌握在“outlookExpress”软件中设置电子邮件帐号的操作;学会用“outlookExpress”发送电子邮件;掌握在邮件中插入附件的操作方法;学会绘制简单的图形;掌握自选图形格式的设置;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会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掌握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列的方法;会简单修饰表格的方法;了解分栏的方法;了解打印预览的功能;学习制作贺年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学期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收发电子邮件;学习用woRD制作表格;页面设置和制作贺卡。 1、文件的删除; 2、图片的浏览; 3、申请电子邮箱; 4、收发电子邮件; 5、学做邮票; 6、制作课程表; 7、表格的修改; 8、页面设置; 9、学做贺卡。 三、对本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功能及简单操作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已经学会用woRD处理文字的简单操作,对网络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如何上网;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进度 略 第一课文件的删除

教学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和还原方法 教学重点: 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和还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删除文件 1、删除硬盘中的文件 如删除“画1”这个文件的方法是: 选定“画1”这个文件, 单击工具栏中的删除按钮, 弹出“确认删除文件”对话框; 单击“是”。 2、删除软盘上的文件 如删除软盘上图像文件“房子”的方法是: 将软盘插入软盘驱动器中,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双击软驱图标,打开软盘窗口;右击需要删除的文件“房子”,再单击菜单中的“删除”命令; 在弹出的“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 二、回收站的操作 1、还原文件

高二语文 3.8《咬文嚼字 》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学案 学习要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讲解 关于本文的题目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李广射虎”与“情境” 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 味。 “推敲”的启示

四年级下册英语Module1_unit1_London_is_a_big_city.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课题:Module1 unit1 London is a big city. 奋斗目标:1、能正确认读新单词。 2、掌握重点句型:”This is...?””It’s...?” 重点: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单词。 难点:运用重点句型:”This is…””It’s...?”介绍景物名称及特点。 学法指导:讲解,小组合作练习 预习案:英汉互译 1.城市____________ 2.whose____________ 3.美丽的____________ 4.close____________ 5.船 6.queen____________ 探究案:1.It’s a book about London.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about “意为:____________ 2.Is it your house?意为: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一般疑问句,作肯定回答为Yes, .否定回答为____________ 3.Whose house is it ?句中whose 意为_____________ .就某一物品是谁的进行提问,后接名词。 例如:Whose pen is it?这是谁的书? 4.It’s the Queen’s house.本句中Queen’s意为__________像这样的用法, 例如:这是汤姆的书。 This is __________book. A.Tom B.Tom’s 巩固案:单项选择 ()1.It’s a book_________English. A、with B、about C.to ( ) 2.It’s_________house. A、Amy B、Amys C. Amy’s ( )3.-----______house is it? -----_______It’s the Queen’s house. A、Who B、Whose C.Who’s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案(习题有答案)

【知识要点】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浓稀、有色溶液的颜色都可以粗略的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数学表达式: 特点:无单位、是个比值、一般不受温度的影响等。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其中S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以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为例分析: (1)计算: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 (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4)溶解:将量好的水倒入盛有称量好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装瓶、贴签: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备用。 操作示意图可简单表示如下: 说明:如果用液体溶质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其步骤为:计算→量取→溶解→装瓶、贴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二、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几种类型1.根据定义式的基本计算 (只要已知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例如:20克硝酸钾完全溶解在60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可得 ==25% 注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其中S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溶液的稀释和浓缩问题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计算。 (1)用水稀释浓溶液 设稀释前浓溶液的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n,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 (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则可得A×a%+B×b%=(A+B)×c% (3)蒸发水进行浓缩 设浓缩前稀溶液的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水的质量为n,浓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 说明:如果采用加入溶质的方法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那么可以根据: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完整版)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2.对下面加点字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 A.端木 ..(在长安东,汉..遗风(端木,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 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 ..(古人在竹简上著书,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兴会 ..(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高兴,得意) 尺牍 D.援例 ..(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填空。 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美学家_、__文艺理论家__。他的_<西方美学史>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 _和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6至7)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反对”套板反应”)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_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

完整版Module4Unit1Advertisements学案4

Module 4 Unit 1 Advertisements 学案4 Task I. Teaching Aims: 1. To learn how to listen for statistics and descriptions 2. To learn how to state opinions and give supporting reasons 3. To learn how to use different sentence types correctly. 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Skills building 1: listening for statistics and descriptions 1) how to read statistics correctly 2) when listening we should care about: (1) an increase (2) a decrease (3) no change (4) trends (5) a range (6) a limit 3) listening practice on Page 12 4) completing a bar chart\ Step 2 Skills building 2: stating opinions and giving supporting reasons 1) how to state opinions and give support reasons 2) pair-work 3) talk about advertisements: 4) ask Ss to finish A---conduct a survey. 5) help Ss to finish B---role-play. 6) get Ss to finish C---writing. Step 3 Skills building 3: using different sentence types correctly 1) Help S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sentences types with the help of the table. 2) Ask Ss to finish the practice on Page 16. 3) Write an advertisement 4) Ask Ss to finish Ex. A on Page 17. 5) Have Ss finish Ex. B on Page 17. Step 4: Homework III. Language points: 1. expressions for describing the following: 1) 增长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42 percent. The price has gone up / increased / risen by 5 percent. Four times as many people used our products last year. 2) 下降There was a decrease of 40 per cent. The figure decreased / fell / dropped by 16.5 per cent.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6.1.2

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6.1 信息集成(上机实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信息集成实践更好的理解信息集成的过程的含义,体验信息集成四个阶段 2.了解常见的信息集成工具的分类及代表性的信息集成工具的工作环境 3.掌握网站制作的过程,并能熟练使用FrontPage2000进行网页制作 4.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感情交流习惯 二、知识要点 FrontPage软件知识介绍:FrontPage是Microsoft公司制作的,很受欢迎的网页制作工具。 1.“FrontPage2000”界面主要有“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视图工具栏”、“编辑区”、“状态栏”等组成。 2. FrontPage2000 中的“编辑区”是我们制作网页的舞台。在这里,网页以三种状态显示: (1)普通视图——显示网页的编辑状态,可以设置文本、插入表格和图像、插入各种网页元素。(2)HTML视图——显示自动生成的HTML语句,此时可以用HTML语言来编辑和修改网页(3)预览视图——模拟显示编辑完的网页,供编写者查看。 3.“菜单栏”——“查看”命令——“视图栏” 视图栏提供了浏览、组织或编辑网页的几种方式: (1)“网页”视图提供编辑网页的方式 (2)“文件夹”视图提供显示和组织站点中文件和文件夹的功能 (3)“报表”视图提供了统计和分析站点中文件和超链接的功能 (4)“导航”视图显示站点中的导航结构,即网页间的链接情况 (5)“超链接”视图显示了各个网页的超链接情况 (6)“任务”视图列出站点中要完成的任务 三、网站制作知识介绍 1.网站也叫做站点,是网页等一组网络资源的集合,我们把制作的所有素材和网页集合成一个网 站,便于维护和管理。新建站点:文件——新建一个站点——只有一个网页的站点 2.利用表格布局网页:表格在网页中有定位和设置网页布局的作用,利用表格可将各块内容分类 列出,使网页清晰美观、富有条理。用表格布局时,表格边框粗细应设置为0。菜单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带来《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án b.xiǎn) ②研究一番(a.fān b.fán) ③锱铢必较(a.zī b.zǐ) ④分量(a.fēn b.fèn) ⑤倒涎(a.xián b.xiǎn) ⑥调和(a.huó b.hé) ⑦没镞(a.méi b.mò) ⑧缘古今(a.yuán b.yán)

⑨惊讶(a.yá b.yà) ⑩付梓(a.zī b.zǐ) 2.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 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 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4.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 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 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 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 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 5.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化学)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案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 教学案 班级:初三( )姓名: 学科:化学 课型:新授 编者: 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将质量分数与溶解度进行对比,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掌握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学习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基本计算 【学习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基本计算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右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物质. (3)t 2℃时,把100g 乙物质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 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 2℃时,有一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可采用 的方法(任写一种)使它变为 饱和溶液.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演示实验[实验9-5],观察现象,记录在书本第42页的表格中,并进行讨论: ① 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 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 ② 对于无色溶液来说,上述方法是否可行?如果不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浓度呢? 2、知识架构: (1)定义: . (2)计算公式: 3、练习: (1 (2)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判断: (1)溶液加水稀释: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2)溶液加溶质: 0 t 1 t 2 温度/℃ 溶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1(教师版)

《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咀嚼.( ) 上乘.( ) 锱铢 ..必较( ) 拘.礼( ) 没镞.( ) 付梓.( ) 清沁.肺腑( ) 斟.酌( ) 岑.寂( ) 憎.恶( ) 深恶痛疾. ( ) 胸襟.( ) 蕴藉 ..( ) 尺牍.( ) 咬文嚼.字( ) 流弊.( ) 2.将下列古诗名句补充完整 (1)鸟宿池边树,。 (2),来试人间第二泉。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 答案:1.咀嚼.(jué) 上乘.(chéng) 锱铢 ..必较(zīzhū) 拘.礼(jū) 没镞.(zú)付梓.(zǐ) 清沁.肺腑(qìn ) 斟.酌(zhēn) 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īn) 蕴藉 ..(yùn jiè) 尺牍.(dú)咬文嚼.字(jiáo)流弊.(bì) 2.(1)僧敲月下门(2)独携天上小团月(3)沧海月明珠有泪(4)梅子黄时雨【问题探究】 1、“咬文嚼字”原来的意义是什么?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有三个意项: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①(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②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1)郭沫若改台词。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 (5)套语的实例。说明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4、列出全文结构提纲,并谈谈本文的思路结构对你作文有何启示。 提纲: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怎样咬文嚼字?(例四、例五)也就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启示:可见,按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能写出好文章。 【当堂达标】

外研社版英语教材初中一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1学案

Module4 My family Ⅰ. The analysis of textbook.(教材内容分析)本设计为外研社版英语教材初中一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1的教学内容。 课型:Listening and speaking 本模块以家庭为话题,以家庭介绍为任务训练”There be”句型、have/has got 的使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的一些关系可能不好表达,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同学没有兄弟姐妹,这对brother, sister概念的表达可能有些不利。同时由于班级内可能有单亲家庭,在授课时要注意保护学生,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1)、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设计) Emotion aim: Help students T o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下同) Knowledge aim: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involving introduction of family members. Ability aim: To briefly introduce one’s family. (2)、Key points:(核心内容) Key vocabulary: aunt, uncle,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and sister. Key structures: I have got… I haven’t got…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案

教学容: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杯水中放入一匙糖和放入两匙糖都能形成糖水,但这两种溶液一样吗?显然后者比前者要甜,浓度要大.但这种比较方法太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组成,这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 .食盐 B .熟石灰 C .二氧化碳 D .硝酸钠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3.将50 g 食盐水恒温蒸发掉25 g 水(溶液仍未饱和),则溶液中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溶解度变大 B .溶剂质量不变 C .溶质质量不变 D .溶液由稀变浓 4.将20克蔗糖放到80 g 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蔗糖占溶液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 1.选B 2.选C 3.选C 、D 4.蔗糖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为100g g 20×100%=20%.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 3.80 g 质量分数为15%的NaNO 3溶液里含有NaNO 3__________克,在这种NaNO 3溶液中加入20 g 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4.欲将80 g 质量分数为20%的NaOH 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____________g .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学会根据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用来描述物质组成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可用下式表示: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3.1

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第一节信息加工概述 制作人:马庆辉 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 2.理解手工加工信息和计算机信息加工方式的异同; 3.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知识要点: 一、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1.信息加工的概念: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 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原始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2.信息加工的目的:发掘信息的价值、方便用户使用。 3.为什么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呢? 信息加工是信息利用的基础,也是信息成为有用资源的重要条件:(1)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假信息、伪信息,只有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判别,才能避免真假混杂; (2)我们收集来的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乱的、孤立的信息,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有效的使用; (3)通过信息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4.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1)记录信息; (2)加工信息; (3)发布信息; (4)存储信息。 5.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1)人工加工的方式 特点: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 不足:有时不但繁琐、容易出错,而且费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2)计算机加工方式 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1、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1)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 (2)信息录入; (3)信息加工; (4)信息输出; (5)信息存储。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 第二种是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第三种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自我评价: 1.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 3.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有三种形态:第一种, 第二种,第三种。 4.信息加工的目的:。 5.信息加工有以下几个环节:A. 加工信息、B.记录信息、C. 存储信息、D. 发布信息; 请你分析以下资料,指出各工作流程分别属于信息加工的哪一个环节。 2006年9月28日下午,我校举行了校教职工男女混合4*400接力赛,参加小组有:高一年级组、高二年级组、高三年级组。裁判员将各小组的比赛成绩记录于规定的参赛项目成绩记录表中,这是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然后裁判员再对这些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排序等工作,排出名次,这又是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裁判员将这比赛的结果抄了一份送到广播员处,广播员播出成绩,这属于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另将各参赛小组比赛成绩的原材料整理成册送到体卫处存根,这又属于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 6、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7、比较人工方式和计算机加工方式的异同。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2.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 (5分) A.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 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最新】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下册Module1 Unit1学案

新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下册Module1 Unit1学案 1.Welcome back to school, everyone! 1)Welcome (back) to +地点名词:“欢迎(回)到某地来” Welcome back to our class! Welcome (back) home/here!欢迎回家/来这儿.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不客气) 2) everyone不定代词,“每个人”不定代词做主语谓语用单数 Is everyone here?大家都在吗? No, Tom isn’t here. 2. First of all, come and look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首先来看看失物招领箱。 1) First of all, “首先”,常用在句首做状语,强调首要的事情或动作。 First of all, let’s go to school. 2) lost and found box 失物招领箱 3 )lose—lost vt lose sth 丢了…He loses his wallet.. 4)find –found vt find sth找着He looks for his money all the morning and he finds it at last. 他找 他的钱找了一上午最后找着了。 (注意:look for“寻找”,表示动作。Find“找到”,表示结果) 3. whose bag is this? whose 代词,“谁的”,引导特殊疑问句,用于对名词所有格或物主代词提问。 The book is Lucy’s. ---Whose is the book?这书是谁的? These are my gloves. ---Whose gloves are these? 这些手套是谁的?、 一.1._____ bike is this? --I think it’s Peter’s. A. Who B. Which C. W hose D. What 2. There _____some flowers on my English teacher’s desk, but there ____only one on the desk. A. have, is B. have, has C. are, is D. are, are 3. Mrs Green is _____ her purse, but she can’t ______it. A. looking for, find B. looking at, find C. finding, look for 4. --Do you eat ____ fruit and vegetables every day? --Yes, I like them ______. A. a lot, a lot of B. a lot of, a lot C. a lot of, a lot of D. a lot, a lot 5.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_________ A. That’s right. B. You’re welcome . C. That’s it. D. Good jo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