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

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

C.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

D.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C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授土授民”,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即可。【解答】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排除A;

西周时期,专制王权并未形成,排除B;

结合材料所知,西周的封建通过授土授民实现了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

而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C正确;

秦汉时期才形成“大一统”局面,西周并未形成,排除D。

2. “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

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

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现念形成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农业社会这种极

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

加了”的主旨即可。

【解答】

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形成的原因,而非影响。

B.“宗法制的核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

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表明,农业文明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形成。

3. 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

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材料所述制度维护了()

A.王位世袭制

B.君主专制

C.宗法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乐曲不同”,结合宗法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题干没有体现王位世袭,排除A项(1)西周时期并非君主专制,排除B项(2)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实施的,排除D项(3)故选:C。

4. 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答案】

C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

根据材料“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体现的是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

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5. 读表一。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表一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

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A

【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析】

解答的关键是从表格切入,结合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材料体现了

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因此A符合题意;

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6.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考点】

商鞅变法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和秦国的地理位置。解题的关键是对“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

百年的战乱”的分析判断出是商鞅变法,结合秦国的地理位置和图示分析即可。

【解答】

依据材料“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

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

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

不符合题意,排除。

7.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

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

C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

【解答】

通过材料“报告治理状况”可知这不是针对选官制度,排除A;

通过材料“把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主

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收入,排除B;

通过材料的叙述,我们可知是下级官员把自己所辖范围的状况报告给中央,这不是强

化君主权力,而是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D,故C正确。

故选C。

8. 史书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注:六方面的职责)。”据此可知,刺史()

A.管理地方事务

B.无固定治所

C.监察地方郡国

D.受丞相制约

【答案】

C

【考点】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汉代刺史的职能。解题的关键是对“到所部,郡国

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的分析理解。

【解答】

依据材料“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可以看出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地

方郡国,故B项正确。

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

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

【答案】

A

【考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答】

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排除B项(1)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2)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朋党之争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10.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唐代中

后期使相变化()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

B

【考点】

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

【解析】

唐朝的藩镇割据本题主要考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表格信息。

【解答】

不管是退任宰相担任节度使,还是节度使出任宰相,都说明地方节度使位高权重,这

样会使地方的权力愈加的膨胀,从而威胁中央集权,反映了中央势力的衰退,故B项

正确;

材料没体现使相导致藩镇割据,排除A。

C项错误;地方节度使加宰相衔为使相,“使相”并非中央官员,无法分割相权,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藩镇导致唐朝战争不断,不是使相,故D项错误。

11.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答案】

D

【考点】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宋朝通判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表格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即可。

【解答】

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

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通判”在地

方上发挥过监察的作用,故D项正确;

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故A项错误;

材料“督经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故B项错误;

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故C项错误。

故选D。

12. 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

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

B

【考点】

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

【解析】

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北宋二府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解

题的信息是“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材料“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可知,三司分割了丞相的财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A项“完全”说法错误,应排除。

三司使掌财权,但是并不是行政权,故A项说法错误。

D项无从体现,应排除。

13.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

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法,同时,魏微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

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唐太宗有意塑选理想的君主政治

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答案】

C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书的编写,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史书编写的特征专制政体的影响

来分析。

【解答】

A.史书能够反映出历史事实,只是记述的详略有区别。

B.材料只是否定了隋炀帝的暴政,并没有涉及到对隋朝制度的全面否定。

C.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史书对唐太宗的历史污点轻描淡写,而最隋炀帝的历史污点,浓墨重彩,可以看出,唐太宗有塑造明君政治的理想。

D.材料没有体现出谏言政治的作用,只是反映出历史书修撰的特点。

14. 清代雍正帝时期,军机大臣“承旨”时多是以单独朝见皇帝的“独见”方式,而乾隆时

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由此推知,乾隆时期()

A.国家决策注重集思广益

B.军机大臣职权得到扩大

C.皇权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答案】

C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A项,材料中的“承旨”,说明是要替皇帝撰写圣旨或承办事务,而不是议政,不会起集思广益的作用,排除(1)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军机处职权的变化,也就不

能反映职权的扩大,排除(2)D项,行政效率应体现为决策的落实情况,材料信息没

有体现,排除(3)故选:C。

15. 明成祖朱棣时,宦官愈益受到重用,权势越来越大。洪武时期的宦官虽已干政,

但尚未专权,而永乐时期,宦官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步开始专权。《明史?职官制》记载:“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十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表明()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主专制加强

C.宦官取代六部

D.宦官权力失控

【答案】

B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的前提是皇权不断强化的表现,材料中“内监”“寺人”“悉

颠倒于其手”说明明朝宦官控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故B正确,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故排除D。

16. 在古希腊,一些最杰出的剧作家和哲学家在写到女性时都说她们天生低贱,认为

如果女人获得太多权力,便会带来可怕后果。这反映了当时()

A.贵族享有政治特权

B.价值判断具有时代局限

C.精英政治成为主流

D.民主政治逐渐走向没落

【答案】

B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看不出贵族享有政治特权。

B.材料是对女性权利的限制,体现了当时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

C.材料看不出精英政治成为主流。

D.材料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17. 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

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

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

B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

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

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

【解答】

材料的内容是希腊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到公民权利与义务,故A项错误;

“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

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

团队”表明希腊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B项正确;

材料的内容是希腊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雅典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到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18. 中文的“城邦”是从“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 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

结果。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公民集体

D.城市国家

【答案】

C

【考点】

古希腊城邦

【解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古希腊城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希腊人

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

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的分析理解。

【解答】

依据材料“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

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

延的结果”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强调公民集体,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9. 到公元前6世纪宋,(希腊世界)部落组织让位于城邦;其他社会等级起来向贵族

阶层挑战;工商业开始发挥重大作用。促使上述转变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特殊地理环境

B.外来侵略的危险

C.和平安定氛围

D.民主政治的建立

【答案】

D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部落组织让位于城邦”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使得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故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20. 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

A.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

D.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

B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答】

从材料可知,陪审法庭之所以能够否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以法律高于决议实现的,这说明雅典城邦的权力运行坚持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B正确;

雅典公民的利益要服从于城邦的利益,A表述错误排除;

材料并没有提及民主政治由公民主导,C表述错误排除。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D要说错误排除。

21. 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实行陪审员津贴制度,最初津贴的数目是每人每天2个奥波尔,后提高到3个奥波尔。在当时,3个奥波尔基本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此举旨在()

A.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B.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

C.控制法庭的司法行为

D.消除贫富分化的现象

【答案】

B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津贴制有利于保障下层民众的参政权利,进而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 希罗多德认为“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苏格拉底则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对雅典民主制的不同认识反映了()

A.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

B.公民权利和地位的发展程度

C.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D.民主制在斗争中不断进步

【答案】

A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解答】

“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豆

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体现了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

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3. 公元前3世纪中叶后,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国际法,罗马人和非罗马

人皆可适用。这部“国际法”()

A.与罗马的扩张相适应

B.废除了贵族的司法特权

C.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D.旨在保护罗马公民权益

【答案】

A

【考点】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

由材料信息和所学过的罗马法知识可知,材料中“国际法”指的是万民法,而它的产生

是与罗马的扩张相适应的,故A正确。

罗马法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因此并不会废除贵族的司法特权,排除B项。

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排除C项。

材料信息“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表明,该法的颁布并不是为了保护罗马公民权益,排除D项。

24.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未适婚人不能订立遗嘱,因为他们毫无判断能力。精

神病人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缺乏理智。”据此可知罗马法()

A.强调理性是行为能力的基础

B.存在因人立法的随意行为

C.以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导立法

D.已经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答案】

【考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未适婚人不能订立遗嘱,因为他们毫无判断能力。精

神病人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缺乏理智”。

【解答】

“未适婚人不能订立遗嘱,因为他们毫无判断能力。精神病人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缺乏

理智”表明罗马法强调理性是行为能力的基础,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25. 下面是《十二铜表法》主要内容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

A.利于调解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B.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抵制

C.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有力工具

D.成为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

【答案】

A

【考点】

《十二铜表法》

【解析】

本题关键是对“《十二铜表法》主要内容”的信息的提取,结合《十二铜表法》的作用

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十二铜表法本质上仍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排除B项(1)十二铜表法与奴隶无关,排除C项(2)D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呈现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3)故选:A。二、材料阅读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

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

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

的原因。

【答案】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威胁中央集权。

创新:行省制。原因:元疆域辽阔。

【考点】

郡县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第1小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进行分

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郡国并行制进行分析即可;第3小问结合材料和行省制

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特点:材料“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体现的是郡县制下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承秦之制指的是郡县制;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

是楚、齐、赵人之俗体现的是封国制,因此该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集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根据材料“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知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

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

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

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

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

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考点】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

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就科举制形成的背景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特点。

【解答】

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我们可知,汉朝察举制是以品德为标准,九品中正制

是以门第高贵为标准,隋唐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进行选官。

从材料可以看出士族衰落,庶族崛起,是科举制创立重要的阶级条件。

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是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录取的一种选官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

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

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

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

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

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

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内朝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

【答案】

(1)原因:丞相权力严重威胁了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导致了中枢权力的空缺。

特点:内朝官员出身与职位低微;内朝官员皆是皇帝的亲信近臣;内朝官员可能直接

参与国家决策;内朝官员可以制衡丞相为首的官员。

(2)共同点:服务于皇权专制。

变化:内阁大臣由只备皇帝顾问到可以草拟诏令;从无权管理六部到凌驾于部权之上。【考点】

明朝的内阁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1)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汉朝与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

【解答】

(1)关于原因:依据材料“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

带来的空缺”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丞相权力严重威胁了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导致

了中枢权力的空缺。关于特点:依据材料“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

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内朝官员出身与职位低微;内朝官员皆是皇帝的亲信近臣;内朝官员可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内朝官员可以制衡

丞相为首的官员。

(2)关于共同点:依据材料“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服务于皇权

专制。依据材料“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

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等结合所学知识变化

归纳如下:内阁大臣由只备皇帝顾问到可以草拟诏令;从无权管理六部到凌驾于部权

之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

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

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

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

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的具

体表现?近代西方借鉴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哪些准则?

(2)材料二中的“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据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答案】

表现:就范围而言,仅为“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

质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可能

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准则: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阶层:平民。

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量刑定罪有章可循,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十二铜表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十二铜表法》,第1小问结合材料和古希腊的

民主政治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十二铜表法》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需要从范围、方式和形式等方面进行

分析。准则: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如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

至上;公民意识。

根据材料“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他们指的是平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需要从成文法的诞生、保护平民利益和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