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12-8 23:24:38繁體版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教的生活形态,虽与世俗人有所不同,或速离喧闹,同居静处,过着少欲知足的生活。或说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但只要是生存在这世间,还是会面临日常生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以及老、病、死的种种过程。今佛教立足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人间,多元讯息万变的社会,无论北传、藏传、南传佛教,都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需求,出家众与一般居士的互动也甚为频繁。主因来自佛法教义受到社会民间肯定之外,严谨的戒律学处,所坚持的善行,如五戒的人间正行,正是立足在世间人类伦理与道德之上,顺应着社会人情国法而存在的。

佛法导以人心向善,五戒的人同正行,是佛陀为在家学佛信众,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婆夷(在家学佛女众)所立,也是出家五众弟子,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乃至受菩萨戒行者,所共同遵守的根本戒法。因为五戒,是通往一切善法之门,亦是成佛的基石。所以,三世诸佛同以五戒为根本。所谓五戒,如佛陀在《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中,为在家弟子开示: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畜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食殆人财,欺同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於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花色,不听好音乐,心修体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藉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管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

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说五戒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儒家所讲五常:仁、义、礼、智、信,有着非常明显相近之处。因此佛说五戒,是建立在人类和乐相处的伦理准则之上,为在家学佛弟子应受持。五戒与五常: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此纯净善良风气,不仅出家、在家佛弟子皆应遵守,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富强,社会人民要能安居乐业,都必须从五戒做起。

一、不杀生、仁怀慈心

不残害一切有生命众生,不管是人(乃至堕胎)、动物、弱小昆虫等。或以刀杖加害,令人身心痛苦,或口食众生肉,都无慈心。此不杀生戒,其中以杀人,或杀父、杀母、杀贤圣者的七逆罪最重。父母养育我们色身,贤圣者启发我们慧命,恩重如山,皆应孝顺。如《梵网经》菩萨戒中说:孝顺是至道之法,所以孝名为戒。孝顺至理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然我们从今日社会伦理来看,此一美德有渐为后人淡忘的趋势,这是我们现今社会教育应反省的地方。此经又举出,当看世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或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者,若杀生、报生,都不名为孝顺之道,是犯重戒之罪。

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故不得杀害一切众生。孟子有句话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是不忍为一己口腹之欲,伤害食取一切众生之命,况佛门行者,为圆满菩提道,更虑悯念一切众生,不食众生肉,使一切众生能得安稳,速离痛苦及怖畏。在《大智度论》中,佛为优婆塞弟子开示,杀生得十种罪过。

“佛语难提迦优婆塞:杀生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梨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佛法说,一切事中,人命最为第一,故五戒中亦最在初。上文所就,杀业有十种过失,应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戒慎恐惧之心。杀生之人,今生、后世将受种种身心的苦痛。我们应常思惟,人人自爱身惜命,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故杀众生命,必结来世冤仇,人类将永远得不到安稳与和平。德国慈善家史怀哲(AbertSchwei tzer)曾站在人道立场说:“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所以,如果能以仁爱之心,不杀害一切有灵性的动物,乃至怜悯爱护所有众生。进一步人类有情生命界也能懂得珍惜自然界的生态,不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环境,有情与无情若能和平共处,那么,天地间的天灾人祸相对地就能减少,人间的仇恨斗争也能消弥于无形。

二、不偷盗、义怀正道

对于他人一切财物,乃至一针、一草,或偷、或劫,不与而取,或用不正常手段,如榨取、强夺、霸占等,皆名为偷盗。《大智度论》中谈到,人命有二种。

“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名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应劫夺。”

内命是指我们的五蕴色身,外命是指我们依之生存的身外之物,名为外命。由劫夺他人资财,让物主受大懊恼,自己虽暂时得以受乐,但此盗罪遇失甚重,如劫人外命。此不善行为,是一切国家法律所通治,佛教亦说,偷盗者未来将堕诸恶趣,受大痛苦。所以,佛法经论中常说,今世无智之人,不识罪、福二世果报,无仁慈心,见他人能以力相侵,便强夺他人钱财,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这样的偷盗行为,令社会人民不得安乐,此不正义之财,是一切善人行者所不为。所以,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懂得益己、利人之道,生意买卖,致利于合宜的交易,朋友往来能互守信用,绝无欺骗偷盗的行为,知道什么叫合理与正义,这样我们的社会自然能安乐,每个家庭也都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体怀正念

在家人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与第三者发生不正当的邪淫行为,名不邪淫。所谓邪淫者,在佛教所说,如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为世间法或国家法律所守护,若任意伤害侵犯者,即名邪淫。或以个人势力、财力,乃至种种誑诱行为,使他人就犯,亦名为邪淫。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的社会,色情书籍、光碟,或危害身心健康的资讯网站太过泛滥,无知的青少年,或有乱伦、强暴等不幸事件发生,不但造成自己的身心伤害,也造成他人终身的痛苦,这不纯正的社会邪风,亟待人们的反省和改善。在《劝发菩提心集》中指出,邪淫之人,身处世间,常有十大过失及痛苦。

“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伤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斗争。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喜爱。八者、种怨家业。九者、身坏命终,死生地狱。十者、若出为女,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由上十种罪恶指出,邪淫不净之人,纵情恣药,未来果报将堕极大苦趣。或今世生在人中,作为女人,恐与多人共夫的命运;若作为男人,恐妻子多不贞洁。或同为夫妻,不能和睦相处,如同怨家共聚,得不如意眷属。因此,所谓持戒的用意,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也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受了戒不得不持戒的想法。而是要善知因果业报,有因必有果的三世轮回。由自心明白因果业报的真理,

才能真正远离不清净的行为,以维持自己健康幸福的人生。一个人若沉迷色欲之中,就如吸毒一样难以自拔,应以智慧多观察其苦。佛就邪淫的过失,不仅妨碍道心,并障碍修行得解脱,也危害社会家庭和乐,及影响自己来世身体的健全。所以,佛制在家弟子,必须远离邪淫过患,如果夫妇之间能贞洁守礼,一般家庭的纠纷就不容易发生。

四、不妄语、信怀笃诚

言必有信,诚实无欺,知则言知,不知言不知,见而言见,不见言不见。不妄说自己所不知、所未见之事。语言是人类彼此传达事物,了解实情真相的工具。孔子认为,言而有信,是为人立身处事的根本。故《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軏是牛和马与车身的连接处。这是一种譬喻,说明一个人说话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他是如何与人交往。就如大车少了接连横木的軏,车子要如何拉得动呢?可见言而有信,是立身行世非常重要的条件。《大智度论》中谈到,妄语有种种过失。

“妄语有何等罪?答曰:妄语之人,先自誑身,然后誑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闭塞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此中所说,妄语之人,心无惭愧,不得善法之利。自己不懂关闭了天道之路,也关闭了成就圣道的涅槃之门。三世诸佛,能成就无上涅槃,都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绮语之人。所以经中说,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如当年世尊严厉呵责幼小无知、不知慎口的罗睺罗,妄语覆心,道法不入,就如覆盖的瓶器,无法注水。身处世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言一语,都须谨慎,或父母、兄弟、姊妹、朋友等,都能以诚心、诚信相待,相互信任,这就是世同安乐之道。

五、不饮酒、智怀慧心

所谓酒者,佛教经典中,约分为三种:穀酒、果酒、药草酒。无论是干、是湿、是清、是浊,或有酒味、酒色、酒香,只要饮用能令人心动放逸者,都名为酒。佛制弟子不得饮酒,乃至不可贩卖酒,或劝人饮酒、不入酒家,或自身亲手过酒器与人饮酒,皆不被允许。因为喝酒会使人神智昏昧,在无知状态下,犯种种的过失。例如,根据台湾在2010年5月,由“内政部”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资料库的资料显示,从2005~2007年间,平均每年因酒后驾车,而发生死亡人

数超过800人,酒驾致伤人数超过18,000人。这些酒驾车祸用掉的保健医疗资源超过30亿。因此酒后驾车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不再单纯是严重的交通问题或是安全问题,而是全体国民应该认真看待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车祸而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家庭悲剧,都是让人心酸难过的事情。

台湾有位针对“酒后驾车防制工作”的研究者曾平毅先生指出,今就许多医学研究指出,饮酒的量越多,饮酒的时间越长,对脑部损伤更为严重,甚至於退化达到失智现象,永久无法恢复正常状态。

若从医学的观点,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相当明确。脑部病理组织检查发现,使用酒精者脑部神经元细胞数目会死亡流失,脑部神经元细胞间突触(synapse)数量减少,但这些观点,却一直被忽视。故佛制不得欲酒,如在《大智度论》谈到,酒醉之人有如狂人。“酒失觉知相,身色浊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以上五戒,可分为二类:一是性戒:前四条,杀、盗、淫、妄,从性质本身来说就是罪恶,是产生罪业果报的真正原因,不管是不是佛法中所制定,只要一有违犯,未来必受痛苦果报。这四条戒,同时为全人类社会共同普遍承认的罪行,并非只有佛教才规定禁止。二是遮戒:遮有遮止、预防等意。五戒中,酒戒即为遮戒,如我们的社会并没有认为饮酒就是罪恶,唯佛陀所制定的禁戒。主要为遮止我们的行为,避免触犯前面四条重罪,以防止我们在行为上发生严重过失。

佛教和道教地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1、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

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

禅与身体健康

幸福家庭的基石——禅与身体健康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大愿法师发布时间:2013-9-2 22:17:55繁體版 幸福家庭有哪一些要素呢? 我认为其实应该包含五要素,孝顺长辈,婚姻美满,亲子教育,这三者是幸福家庭的核心,身体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石、基础,事业成功是幸福家庭的重要条件。 所有的人不管你学佛不学佛,我们看看我们人最关心的是哪一些呢?关心父母,然后关注婚姻是否美满,然后关注亲子教育,儿女是否能够成才,然后关注身体的健康,关注事业的成功,所以实际上幸福家庭建设能够把所有的大家最关注的事情都圆满地包含。 而在核心三要素之中,孝顺之道是家庭幸福之树的树根,婚姻美满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之树的树干,而亲子教育是家庭幸福之树所盛开出来的鲜花和所结的甜美的果实,所以说亲子教育是幸福家庭之树的花、果。 很多时候,其实无数家庭的幸福与不幸之间、小康与贫困之间只是隔着一道墙,什么墙呢?就是只是隔着一道健康与否的墙。很多昨天还是欢声笑语的家庭,

由于家庭成员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变得愁云惨雾,而由幸福变成不幸,由小康变为贫困,所以健康是基石。 去年底,《南方周末报》有一个系列报道,关注基层民众的生存状况。 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弃子》,就是放弃自己的儿子。他就写深圳一个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婴儿,刚刚生出来就被他的父亲希望他快点死掉,快速死亡,为什么呢?虎毒尚且不食子,为什么亲生父亲会希望这个儿子快点死掉呢? 因为父亲不堪家庭沉重的负担,知道这么一个先天性的脑瘫儿如果养下去,这个家庭就更加不堪重负,甚至于会破裂,会消亡,甚至于这个父亲还迁怒于救活了这个脑瘫儿的医生,他拿一把刀一直去追杀这个医生,为什么呢?就怪这个医生不应该把自己这个脑瘫儿救活。 可见,生活在基层的很多的家庭遇到这种不健康因素的冲击是不堪重负的。 还有一篇文章叫做《天亮前死去》,就写一个安徽一位叫做张艳的农妇因为她患了尿毒症,治疗了好几年,家里欠下了三十多万的债务,然后就趁她丈夫没有留意的时候,就在深夜抛下了她自己深爱的家庭,自己在卫生间悬梁自尽。 那么这些无数的悲欢离合的背后其实所饱含的都是很多家庭的辛酸的泪水。 所以可见幸福家庭建设其实是需要四种健康,也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伦理健康和灵性健康。 我昨天听到惠通法师说,他们这个道场的特色就是修学药师法门,那这个非常好,因为药师法门是非常契理契机的法门。药师法门也就是三个字——健康禅。那么健康禅的心要就是三句话,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理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得解脱。 那我们实现身体健康无病苦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说中国的民谣就说,三月三放风筝,那放风筝这种民俗的游戏看起来就是小孩子玩的游戏而已,但是其实它的中间,中国的每一个民俗,每一种民俗文化,它的背后都隐含着非常深刻的健康之道。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万景元道长) 自宋朝以来,修道之人多言三教之同,少有说佛道之异者。乃至有伍柳派之《仙佛合宗》,认为佛就是仙,仙就是佛。援引佛典与金丹之书印证,道教或以伍柳派为正宗,而佛教乃汲汲以柳华阳之徒为异端、为魔民。足见正统佛教并不认为金丹大道与释迦之原意相符也。而有些道教乃以此为号,欲以金丹统摄三教,唐突佛祖,又失去了金丹之本意,岂非可笑? 道教为东方之教,佛教为西方之学。道教的长乐世界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乙救苦天尊所主掌;佛教之极乐世界在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地藏王菩萨所主掌。 是以道教是生发之阳气,故注重乐生、贵生、爱身、宝身,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追求长生不死。道教的神仙有天仙、地仙之分,所谓地仙者,就是长住人间,云游三山五岳、十洲三岛的,他们在人间逍遥自在,享受快乐的生活。佛教则是太阳落山的阴气,是以其以人世为婆娑世界,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不圆满的,故追去寂灭。其所谓罗汉果者,即是不再来到这个婆娑世界。道教追求的是不死,佛教追求的是不生。 也可以这样说,道教的极乐世界,其实是立足现实的。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彼岸的。道教承认形而下的现实社会,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神仙就是肉身不坏,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维护自己的健康。而佛教则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累赘,是障碍,所以并不怎么注重身体的养护。而一味追求心性的超脱,和彼岸世界的快乐。 道教讲承负;佛教讲因果。承负者,就是祖宗积德,则子孙受到荫蔽。自己造孽,则儿孙受到谴责。因果者,就是上辈子积德,这辈子享福。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受罪。所以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教人要认命,接受现实。纵然是暴君,也是他的福德,你生身下贱,你是活该,是报应。道教则勉励人,这辈子多做好事,道士好为帝王师,勉励君主多做好事。如果君主不贤明,那么就会遭到百姓的反抗,这个也是承负。佛教教人做温顺的良民,非常适合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而道教则不一样,教人努力争取现实社会的幸福,建设一个太平世界。是以自古以来,揭竿而起反对压迫的,多是道教团体。最显著的无过于黄巾军。 道教承认人的情欲的合理性,认为男女之间无论是肉体的欢娱还是情感的爱慕,都是阴阳之气相感而然。所以反对绝对的禁欲主义。本于阴阳的思想,所以也反对杀害女婴,认为会破坏阴阳的平衡。道教尊重女性,认为男女平等,神仙中有东王公、西王母,分别为阳气和阴气之主宰,男仙和女仙之宗祖。而神仙谱系中,也有不少女仙。佛教则不一样,佛教主张绝对的禁欲主义,反对男女肉体之欢爱,认为是污秽的,反对感情,认为是牵缠,是魔障。认为女性地位低下,是上辈子不修,这辈子才沦为女身。佛教里面二僧的地位也是低下的,这些其实是印度不尊重女性的继承。而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没有女人的,印光法师说:“极乐世界,无有女子,女人到此,皆做童男身。”说真的,这样的极乐世界,我是一点都不想去的。 北宗清修丹法的结果也类似于佛教,其以体内阴阳为药物,男的修成不漏之躯体,而性器官萎缩。女的斩断白虎之后,则乳房缩小,变为男相。虽然也算是内丹,但是却违背了仙道之宗旨。仙人毕竟还是人,人是有男人和女人的,如果仙人都是男不男女不女的,岂不是可笑?《抱朴子》云:“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液半剂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道教之所以追求长生,就是因为爱惜今天的生活和享受,所以不着急

禁酒令的心得体会2篇

禁酒令的心得体会2篇 范文一: 本文指出:20XX年,中国-生产-90周年的聚会。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发展争取他们优良的活动,第一次中央委员会决定,在所有的政治和法律警察“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努力解决在理想和信念,目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识、执法和司法,努力创建一个公司政治,精通业务,良好的风格,公平执法队伍,让人民政法机关,新的变化和新的气氛。 结合政治和法律的实践,进行三个关键工作。广大政法警察显然认识到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器官政法的政治优势,在任何时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能放弃党的优良传统,而且不要忘记大众的观点。 做群众工作作为一个王牌,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血肉联系的人。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听取各方,特别是一些不同的观点,是心灵的宽容、勇气、智慧、政治文化的综合体现。 有意识地使用群众监督,理论,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提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队风格的政治和法制建设,建立诚信执法的形象和大有益处。

相信的人必须客观、真实、合理评估警察政法,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执法工作。 最近收到一些来信,内容反映了一些警察在个人问题上的政治和法律必须加强“自律”的意识。问群众,做到第一,群众不做要求,自己坚决不做。 坚决抵制第二天没有精神,晚上精神文明。 不允许以自己的人格为交易,交易不允许把自己的制服,不允许把自己的政治生活和未来。 20XX年,是中国-生产-90周年的聚会。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发展争取他们优良的活动,第一次中央委员会决定,在所有的政治和法律警察“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努力解决在理想和信念,目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识、执法和司法,努力创建一个公司政治,精通业务,良好的风格,公平执法队伍,让人民政法机关,新的变化和新的气氛。 范文二: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夏朝,传说中酒的两个始作佣者杜康和仪狄,大概都是这个时代的人物,距今约4000多年历史。在那个物质生活不是十分丰富的时代,酒的发明究竟是缘于一种怎样的灵感和机缘,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种看似简单的发明却影响和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至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下至山野村夫贩夫走卒对此都有所钟爱,某种程度上,它的影响力要超过令国人骄

六祖寺初级檀讲师答题77888

六祖寺初级檀讲师答题77888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学习题库 第一讲 1、为什么说《地藏经》不但是佛门的孝经,更是我们的救命经?P3---5 通过学习《地藏经》,使我们了解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为了救度母亲发宏深誓愿,度恶道众生的四个示现,知道了《地藏经》是孝经,更是我们的救命经。因为地藏法门能够救度一切众生免堕三恶道苦,好好地学习《地藏经》,我们决定最起码有一个保险:我们不会堕三恶道,我们能够再得人身,再闻佛法。 2、释迦佛的教法可分为哪三期?在这三期中众生各依什么成就?P6 释迦如来的教法可分为正法、象法、末法三个时期. 释迦如来入涅磐以后,正法一千年戒律坚固,众生依靠严持戒律可以成就;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众生修习禅定可以成就;末法一万年斗争坚固,净土成就。 3、南传佛教的佛历是依什么来计算的?公元2008年是佛历多少年?P6 南传佛教的佛历是依释迦如来涅磐那一年为佛历元年来计 算的(公元前544年).公元2008年是佛历二五五二年。

4、供水表法的意思是什么?P12 供水表法的意思是清静、平等、觉悟。 5、阐释“解般若道,行下士行,不空不著,悲心内蕴”。P14 这个就是实修法的精华。“解般若道”见地上要很高,“行下士行”行持上要非常踏实,业果取舍如理如法,“不空不著”、不空,要重视这个事相的修持,但是要不执著,“悲心内蕴”. 6、名相解释 [五重玄义]P15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称为五重玄义。 [三德秘藏]P18、20、22第一个是法身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第二种是般若德,般若德最重要的是修正知正念。第三种是解脱德,解就是解开,解开烦恼习气,解开妄想、分别、执著,脱就是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 [五利使] P2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钝使]P20 贪、嗔、痴、慢、疑。 [四念处]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四种观法即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五力]P25 信、进、念、定、慧。 [五时八教]P40 从佛陀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要适应根机,而教导教理内容,

佛教和道教区别

佛教和道教区别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佛家与道家的区别在于成就不同

佛家与道家的区别在于成就不同,佛家的最高成就是解脱之后,发菩提心自利利他,而道家的最高成就则是彻悟太极,羽化成仙!在度众解灾方面,佛家注重调解,也有降魔仪轨,但轻易不用。而道家则讲究设坛施法,调集天兵天将,降魔除妖,以保一方平安!下面的文章来自惭愧道人的空间(笔者已重新编辑、取舍),为一道家师傅的真实经历与参悟记录,可以为我们修道之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尤其对与灵异有缘者,该怎么样来对待自己的特殊缘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知识!故修道者万勿轻视,妄生分别,而错过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那将是自己修行上的重大损失! (一)观香知识说到香,末学讲一点心得。香者信香,既是通信息之香,人与神沟通之用。许多正在上升中的仙道需要香火,不是要味也不是要量,为什么需要香火,说一句话大家就会明白,香点着后是什么?冒烟!烟往哪方向?只会向上不会向下!明白了吧!就是要这个上升的信号,人对别的会主观认不认同,但谁都承认烟往上冒,这个就是固定念力,仙道需要。高层的神灵仙道不需要后天香火信号,他们已经参赞化育与道合一了。关于香路的观法民间和道门中有很多著述,有三根,七根,九根,二十一根三十六根,七十二根,八十一八十三根,最高一百零八根,真正的玄门观香是36 根天罡香数,归九宫太极,主香付香分香龙,有完整全套的修炼与运用法。为答谢道友们的厚爱,今讲一

讲三根香的观法与特征,在下乃引玉之砖,不到之处望高师指正。 1、观香路的一般常识:观香路需要自己或是亲属亲来,先礼拜后咨询。并压香礼在香炉下。磕头的时候隐态信息会随香神到燃着的香上,然后通过香头传达给看香者。观香不需提供任何生辰手相面相,观香路看香不看人,香路上随机现实来人信息,读出即可明白,占仙骨佛骨邪骨的,观香最灵验,但道低的观香者会被客体压住看不出。观香的堂一般都是道家出道或是仙家出马,很少佛家坐堂。观香主要擅长看灵异附体与邪病或被人放口下蛊和破阴阳宅,还有官财婚病灾,一个堂一般擅长治病破法或是预测某样,很少全面,因为主法香神也是术业专攻,有几路香神就能看几样事,这个在头一上香看香头的主香根数就能了解一些,香道玩的好的高师可以在准确预测的同时改变香路以运筹帷幄。 2、最基本的观香密窍香路大致分为十八个要点,以这十八个要点的搭配来翻译神意。1、用香:选择黄色结实一尺二香,用草香,柏壳香,榆树皮香,不用高级香及其他颜色香。2、点香:点香时香要根根分开的,不可粘连,点着完全,火苗上窜为吉,不要扇更不要吹,不起火冒黑烟点不着为凶。 3、收火:插香于炉,平整直立,紧凑中正,火头保持住为吉祥,时间越长越好。 4、香花:一般无焰火的草香,火花四溅极其明亮而且啪啪作响为十分

论道教与佛教的区别联系

论 道 教 与 佛 教 的 区 别 和 联 系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八班 张晓宇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 我认为传统的道教发源相当早,甚至于在传说中伏羲氏创造《连山易》之时,那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在思考自身与天地宇宙的关系并且要通过修养自身来促进这种关系的良好发展,大道无言,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城主让老子留下对道的感言,而道是不能被约束和规范的,如果写了出来就在限定道,这样的道又不再是道,所以他只留下了5000字,这样来说道起源应该比佛教早很多 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

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说。 道教有“道性说”,佛教有“佛性说”。把宇宙本体作为某种抽象的本质来看,并非佛教的独创,早期道家把道确定为万物的最高规定性,已经具备了这种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于自然”,当“自然而然”被理解为道的最基本特性并与人性论联系起来时,“道性”便应运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这在东汉时产生的《老子想尔注》中就明确地表述出来了 (二)因待、境智与本迹的论辨术。 道教在发展自己的思辨哲学时,从佛教中借用了许多术语,如“智境”,王玄览说“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智中间。”(《玄珠录》)成玄英说:“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道德真经开题义》) “圣人空慧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顾欢《道德真经注疏》“能无知乎”疏)又如“本迹”,唐玄宗说: “摄迹归本,谓之深妙,若住斯妙,其迹复存,与彼异名先进无差别,故寄又玄以遣玄,欲令不滞于玄,本迹两忘,是名无住,无住则了出矣。”(《御制道德地经》“玄之又玄”注)再如“观照”、“定慧”,孟安排说; “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际经》云:气观神观,即是定慧。”(《道教义枢·二观义》)

现代医学对堕胎危害的相关报道和数据统计

现代医学对堕胎危害的相关报道和数据统计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卵子或精子单独培养肯定是不会形成生命而培育成一个人。但是一个受精卵就不一样了。佛经里讲: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同时神识就会加入。任何一个人类的受精卵经过精心的培育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所以一旦卵子受精就成为了一个生命!那么从这一刻起你再去毁灭他就是杀生了,而且罪同杀人。《显识论》中讲:“一切出卵不可食,皆有子也。”所以如果吃素斋是不能吃鸡蛋的。那么人的受精卵是一个刚开始成长的人的生命,他(她)与人命有同等的价值,这个生命虽然很小,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倘若今生不了道,来生得人天福报。倘若汝来做人投在胎中,遇上堕胎的母亲剥夺了这个做人的生命。既不能做人,又是十殿阎王根据罪业受毕转人道送出去的神识。此刻因堕胎杀死后,无法做人,无法到阴间十殿决定业力。这样就成了孤魂野鬼。凄惨之状谁能理解。现代医学对堕胎危害的相关报道和数据统计人们都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因堕胎而引起无数恐怖的严重并发病。而现在不要说一般人,就连许多专业医生都不认真注意堕胎所存在的严重危害性。不论你有无宗教信仰,当你在成人之前(也许是17岁甚至更早)都应该深刻而详细地了解堕胎后的痛苦恶果。如果您是一个将要成年孩子的家长,您更应该主动让您的孩

子深刻而详细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便保护他们的未来不结下痛苦的后果。美国产科和妇产科学院的博士在她们研究堕胎后遗症时,发现23%的堕胎者经常会感受到与堕胎有关的幻觉。35%的堕胎者经常会感受到那被堕胎的孩子来到访。54%的堕胎者经常会做有与堕胎有关的恶梦。69%的堕胎者会感到一种可怕的“疯狂”感受。73%的堕胎者经常会回想堕胎那一刻的经历。81%的堕胎者常想念被堕胎的孩子。61%的堕胎者开始或增加酗酒。65%的堕胎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77%的堕胎者觉得自己变得不能和他人沟通。69%的堕胎者明显失去性欲。81%的堕胎者时常哭泣。堕胎对于身体的常见后果为:不孕、流产、宫外孕、死产、出血和感染、疲惫、休克和昏迷、子宫穿孔、腹膜炎、强烈的痛苦、失去身体器官、不眠症、厌食、减少工作能力、堕胎后会觉得精神非常紧张。堕胎对于心理的后果为:罪咎感、自杀的冲动、哀悼、遗憾、懊悔、失去自信心、降低自尊、怀有敌意、愤怒、绝望、无助、憎恨与堕胎有关的人、结束与伴侣的关系、失去性欲、不能原谅自己、常常作可怕的恶梦。堕胎还会使女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堕胎妇女于堕胎一年内死亡的比例,是怀孕生产妇女的三倍。堕胎妇女于堕胎一年内自杀的比例,是怀孕生产妇女的六倍。堕胎妇女于堕胎一年内,遭遇致死性意外的比例,是怀孕生产妇女的三倍。堕胎妇女于堕胎一年内,遭遇他杀过世的比例,是怀孕生产妇

生日祝福语50句

生日祝福语50句 1、满脑子基本上你的身影,折磨着我的心;好想把你抱在怀里,一伸手却别见踪影。自从分别到现在,从没停止过想你的心情。对别起! 2、轻松周末又来到,俏皮未动分毫祝愿短信闹;做顿大餐自我犒劳,睡个好觉别被打搅;出去走一走忘掉麻烦,家里宅一宅养精蓄锐。祝你:轻松自在乐逍遥! 3、送你十颗心:早上舒心,出门顺心,路上小心,遇事耐心,交友真心,待人诚心,对自己有信心,对情人有爱心,对家人要关怀,最重要是开心!周末欢乐! 4、特别高兴与你一起渡过的每一分钟,希翼能使你每时都能开心,想起你的名字感受很甜蜜,期望着与你再见! 5、七夕那天,爱情遇见友情。爱情咨询:既然世人都想拥有我,什么原因还要有你的存在?友情笑着说:人们会因为你流泪,而我却能帮人们擦干眼泪! 6、朋友,我想你了!把酒言欢别见你,内心多了一份愁;聊天说地别见你,内心多了一份念。愿你日子如春天晴朗,心情如夏天火热,万事安好! 7、我整个晚上都在和你发信息,你一定看见了,你一定是在感动。佛祖云我别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别道歉谁道歉! 8、新的一天,心的丝毫未动,在那个充满希翼的一天,祝你心想事成福如意,否极泰来好运多,天生我才必实用,日子美满幸福来。真心地希翼你:事事顺利,一生平安。 9、一生一世,时刻和生命的精彩在轮回中相逢。这一刻,我虔诚的在佛前为你祈祷未动分毫祝愿:愿你的人一辈子都像今天这般七彩斑斓,你的耳边永久充满甜蜜的喝彩,内心流动着幸福的旖旎。 10、我好想凝望你俊俏的脸庞,但怕加深甜甜蜜蜜的爱恋;我别忍回顾情浓往事,只怕勾起爱恨交错的思念。没你的生活,我过得天昏地暗;有你的岁月,我活得阳光灿烂。 11、对你的爱太急,让你有点儿小生气;对你的爱太浓,让你有点儿坏心情;对你的爱太真,让你有点儿小难过。友爱的,请原谅我吧! 12、清风暖暖,是我对你的思念别减;细雨绵绵,是我对你的关心别断;白云淡淡,是我愿你与麻烦无缘。短信传递送上祝愿,是我对你的爱恋满满。爱你别变! 13、溜溜的粽子,溜溜的光鲜;甜甜的馅心,甜甜的思念;大大的粽子,大大的福源;圆圆的粽子,圆圆的改日;端午节了,端端的咨询候,祝你端端溜溜的乐哟! 14、最痛苦的别是失眠,而是你别在周围;最痛苦的别是错爱,而是对你痴心别改;最痛苦的别是你疑惑我心,而是你看完短信还别理我 15、蚊子对蜘蛛的眷恋,是在上开始的,用尽自己生命,只为和蜘蛛想见仅仅一次,结束生命时惟独一句话:我爱你!下辈子,我还要寻到你! 16、我想亲吻大海,海啸了;我想亲吻大地,地震了;我想亲吻天空,核辐射了;我想亲吻馒头,染色了;我想亲吻你,你变得漂亮无比。祝你开心,哈哈! 17、春季需温补,养肝多喝汤,送你这四碗,温暖你胸膛:疏肝解郁瘦肉汤,平肝熄风猪骨汤,护肝除湿草鱼汤,养肝明目猪肝汤。朋友整年都健康! 18、往事如风,给麻烦打上句点;牵挂如雨,交错多少心愿;日子如画,描绘你的梦幻;夏日如诗,隐约里基本上浪漫;人一辈子如酒,浅尝间尽是甘甜。祝你幸福遂愿! 19、喜欢你也许是我错了,爱上你我确实变了许多!傻瓜,我爱你! 20、最动人的情话,最苦涩的独白,最难舍的追忆,最痛苦的难忘,都汇聚成最简单的四个字:我好想你。往昔的伙伴们,曾经的爱人,年少的梦想,散降天涯的姐妹,各奔东西的兄弟……此刻让我对你们说一句:想你们了。 21、燥热食物有克制,饮食增酸护肝脏;莫把麻烦记心上,放松身心疲劳消;睡前泡个热水足,浑身舒服睡眠好;心平气和莫急躁,甜蜜幸福来环绕。愿健健康康!

佛家和道家对 缘分

佛经上说:力强为因,力弱为缘 缘起,具体意思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因缘,就是能产生结果的原因。在因果中起主要的、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因",起间接辅助作用的条件叫"缘",鸠摩罗什说:"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还有一种区分:"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缘也。"但在佛教中,有时"因"和"缘"合并称为"因";有时又合并称为"缘",如刚才说"缘起论",缘字就当"因缘"讲。还有时,"因"和"缘"相互替用。 "诸法由因缘而起",就是说任何事物、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条件,才生起的。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上,不是刻着一首"缘起偈"吗?"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教中,"缘起"还有一个定义:"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这表明了异时和同时的互存关系,在佛法中都是因果关系。有时一因多果,有时多因一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无绝对的果。一切事物都处在这种时间上,空间上的竖的、横的因果关系的编织之中。 缘分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摸不着,看不见,猜不透。很多的机缘巧合是无法说清楚的。你也许在无意中遇见了某人,在无缘无故中会心系某人,毫无原由地牵挂他(她),说不清、道不明地心中引起无尽的相思。这一切的不经意,却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心不信缘,身却深深陷落在情缘之中不能自拔。 缘本天定,强求无用。缘起、缘灭、缘聚、缘散都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命运的多变让我们无所适从。人世际间的缘分,是在生活中邂逅,又在生活中流失。有些人曾经与你心心相印,也曾经相携相扶,后来随着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流逝,那缘分也就由浓而淡,由淡而终至于无了。很多的情缘是不随人愿。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缘,也不是每一个寻觅的人都可以抓住缘。人世际间的分分合合,在生活中演绎出的许多恩恩怨怨,有缘无分,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有情无缘,行色匆匆远隔天涯;这都是很痛苦的事。可人生就有着太多的不可知,一个念头,一次决定,往往便可能拥有或错过一份缘。选择了爱是因为缘,而选择了不爱却也是为了缘,生命如此,生活亦如此。“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彩云.....”世间事不是每段缘都能成真,不是每个美丽的开始都有美丽丰满的结局。这既无道理可言,也无结局可言,所以人生就有了那么多的痛与悲,苦与伤。 缘分在风雨中会生锈,誓言会因冷漠而退却,只有那曾经写在掌心的爱却深深铭刻在心灵上,伴着你远走走天涯海角……。缘分很自然的来,也很无情的去。当往昔的繁华落尽,带着一身的疲惫与憔悴回头首,往日欢乐变冷漠是无情也无奈,在患得患失之间找寻旧时残存的点点记忆,奢望着或许能够淡忘一切一切的烦恼……。尘缘如梦,几翻起浮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雨……,情也成空,宛如回首袖底风,飘在深深旧梦中……。人生无不散之筵席,当尘缘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散尽时,我们不能够用对与错来衡量它的行为,就如一朵花该凋谢它就会凋谢。一片叶该飘落它就飘落。没有什么人能阻止,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一个人该

佛教与道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道教对中国的影响 王博计研141 在社会日益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信仰业呈现多元化趋势,佛教、道教在一定程度上又重新支配了人们的深层意识。宗教在神圣仪式下承担着对现代社会进行教化和整合的正向功能——人的行动在规范约束下有权变的可能。 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仁爱”、“仁者爱人”和以‘仁义礼智信”来影响社会的思想;道教回归自然、与自然保持平和,认为万物平等、物我合一,世界和谐的主张;佛教“大悲为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等等。这些宗教中的和平精神铸成了中国人“为善”、“致和”、“成仁”、“赞天地之化育”的理想追求,凝炼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伦理精华,在协调当代中国社会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消除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佛教与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佛教与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七年级历史上册 2.16 秦汉时期的文化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文本素材 川教版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 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说。道教有“道性说”,佛教有“佛性说”。把宇宙本体作为某种抽象的本质来看,并非佛教的独创,早期道家把道确定为万物的最高规定性,已经具备了这种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于自然”,当“自然而然”被理解为道的最基本特性并与人性论联系起来时,“道性”便应运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这在东汉时产生的《老子想尔注》中就明确地表述出来了: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道常无为而不为”注)“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注)“不为恶事”,“与俗间都无所欲”,就是要顺其自然而然道性,“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无欲以静,天地自正”注)。道教发明了“道部”,却没有很好的发挥,被六朝时期蓬勃兴起的佛性说取而代之。佛教自竺道生倡“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说以来,加上《大乘涅盘经》被翻译过来,佛性说逐渐成为佛学主流思想。其谓“佛性”,乃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体。作为一种本体论学说,它是将印度诸法实相说结合魏晋玄学本体论而产生的。作为一种修道论,它关心终极的抽象宇宙本性与有生灭的具体的人物有何关系,真谛翻译的《佛性论》说: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佛教是较早传入我国的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两教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及思想都有非常大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 都是劝善的:劝人积德行善,达到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修为。 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古代,每个王朝都会推出自己的护家神灵,为自己的江山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君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达到政治的目的。 都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在黑暗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老百姓通过这种信仰,对未来抱着希望,而达官贵人更希望神灵保佑他们飞黄腾达。 佛教与道教的不同点: 佛教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即为轻今生重来世。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讲究对今生现实生活的追求。 佛教通过教化度人求的来世美好的人生,道教通过今生的修为达到追求的目标。 佛教是外传的宗教,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慢慢本土化,这些从宗教礼仪和建筑形式等都可以体现出来。 佛教的神像一般很高大,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来体现神的法力,显示人的渺小,道教中的神像像真人大小,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非常有亲和力。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上来说,道教的贡献更大:道教文化涉及天文、地理、建筑、医药、文学推广、政治军事管理等领域,而佛教在这方面没有突出贡献,而且耗费朝廷银两难以计算。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在我国,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之耕于中华深厚的文化之中,三大思想流派趋于融合。

道家和佛家有什么区别

道家和佛家有什么区别 道教说道理,佛教讲真理。 道教告诉信众,人生道路从何而来;但佛教做了更微细的研究,不只指明人从何而来,亦说出去何去向。 道教告诉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么做?还深入探究过去之所生与未来之所往,这是真理,也称为真谛,这是佛教与道教不同之处。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我概要地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区别在哪里?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

佛教与道教的异同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摘要】儒家道家延续了2000多年,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政治效应、价值体现、“有”“无”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儒家和道家分别形成了出世和入世的哲学。 【关键词】儒家;道家;思想;异同点 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儒家道家之所以得到2000多年的延续,是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儒道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点

(一)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应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三)儒家道家的“有”“无”思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指出,绝对的逻辑起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规定性的纯有,然而当这个“有”纯而又纯,以至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时候,它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另一个逻辑环节——“无”。如果我们用这对范畴来理解中国文化,那么儒家的建构目标便是“有”,道家的解构目的则是“无”。同黑格尔观点相同的是,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解构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