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数学风暴

-----从三次数学危机看数学如何影响世界观

摘要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用它的逻辑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又以其简洁明了的公式对复杂世界进行了精辟而又深刻的描述。数学对人类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计数的应用,更是微积分在工程学的应用,拓扑学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等。不仅如此,通过三次数学危机,还能让我们看到它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危机世界观辩证联系

正文:

古往今来,从毕达格拉斯直到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等众多数学家一直认为世界是数学的体现,世界是按数学公式运行的,宇宙的书本是按数学写成的,数学与世界密不可分。20世纪的数学家兼哲学家庞加莱说:“没有数学这门语言,事物间大多数密切的关系将永远不会被我们发现;我们也无从发现世界内部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惟一真正的客观现实……”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更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

当今世界被人们称为数字世界,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电力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后,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学的应用深入人心,就连超市买菜的婆婆都知道如何计算价格。而数学对人类影响的巨大,已经不是简简单单

的生活上的影响了,更是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

当数学家第一次发现无理数时产生了毕达哥拉斯悖论,直接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可是当无理数发现时,人们产生了困惑,人们发现数学并不简单,而是充满了未知的事物。无理数的发现,对人们认识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人们认识到了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从此人们开始重视演译推理,并由此建立了几何公理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从这次危机中不难分析出——唯物论的观点在起初似乎被有意或无意地曲解了。其中的一个极端是认为认识必定来源于物质世界而且必定直接来自于物质世界;另一个极端是没有实践基础就要求人们解决思想问题,认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就解决了一切。前者过分强调物质的作用,后者则过度依赖意识。数学科学的事实与发展排除了这两种极端,这对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做出了解答。数学的这种纯理性思维还具有预见性,且这种预见性是有一定准确率的,很多经济学家用一些经济曲线分析市场动态以及经济走势,就是对此有力的证明。

无穷小是零吗?──第二次数学危机更加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思维。 1734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数学家的进言》,矛头指向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的问题,提出了贝克莱悖论。比如说他

指责牛顿求2x 的导数,先将x 取一个不为0的增量Δx ,由()22x x x -?+,得到

2x Δx + (Δx)2 ,后再被Δx 除,得到2x + Δx ,最后突然令Δx = 0 ,求

得导数为2x 。这里牛顿做了违反矛盾律的手续——先设x 有增量,又令增量为零,也即x 没有增量。他认为无穷小dx 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是荒谬,称“dx 为逝去量的灵魂”。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数学家才比较关注于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从波尔查诺、阿贝尔、柯西、狄里赫利等人的工作开始,直到威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的工作结束,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基本上解决了这个矛盾,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严格的基础。2

基于这次危机,我们不得不说说“辩证与统一”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是讲联系,讲统一的。但有些观点过分强调“本质联系”中的“本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实际上,本质都是从联系中发现的,而不是事先就知道的,为本质而

追求本质本身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数学方法的内涵之一是建立对应关系,通过对应关系去发现本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变量与常量,而在辨证唯物主义世界里,变与不变是辨证的关系,如数学中的“恒等变换”,恒等意味着不变,变换意味着变化。这就是辩证法!这是数学方法中对辨证唯物主义的体现及应用,其意义之重大已使数学与世界观的核心部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对世界本身的看法紧密相连。

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由于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论的边缘发现悖论造成的。由于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构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到现在,从整体来看,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对于这次关于集合的悖论中,最著名的是罗素于1919年给出的: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刮脸。当人们试图回答“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刮脸?”的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即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罗素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无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罗素的信之后,在他刚要出版的《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末尾写道:“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当本书等待印出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于这种境地。”

这次危机中,我们体会到数学“逻辑”的神奇与魅力。逻辑是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的联系多少靠什么来判断呢?靠的是共性与个性,或者称为内涵与外延。表面的东西通常反映的是个性,它会掩盖共性。个性往往是分散的,而共性就是将这些分散个体的个性凝聚,掌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能帮我们理解生活中很多看似矛盾的问题。如历史上赵国的公孙龙对白马非马的诡辩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白色是属于马的一个外延,其本质内涵还是属于马的一类。

数学抽象性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事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追求普遍性的意义在于,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世界,且普遍性对我们的生活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奠基者,而哲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对于世界的认识,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没有简洁明了的数字组成的公式,人们无法深刻地认识世界,无法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中找出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当我们从一个个公式出发,不断向着更加深奥的宇宙迈进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不过是一个复杂数学世界的很小的构成体,我们无法全面的看到世界运行的大道。根据人择理论的阐述,世界之所以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是因为如果世界不是这样的,那么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站在这里观察这个世界。

所以,当我们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断地用数学那样准确、严谨、注重逻辑推理、注重每个推理的坚实基础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当我们的头脑被数学武装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理性思维就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在数学的坚实基础上开花结果,从而构建出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更加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雷舍尔,《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8

2韩雪涛《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

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王方汉(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430050) 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在各个历史阶段,人的认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当一种/反常0现象用当时的数学理论解释不了,并且因此影响到数学的基础时,我们就说数学发生了危机.许多人并不赞成使用危机这个词,因为它们并没有阻碍数学的发展. 在历史上,数学曾发生过三次危机.这三次危机,从产生到消除,经历的时间各不相同,都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成为数学史上的佳话. 第一次数学危机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那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正方形边与对角线是不可通约的,现在称之为/比达哥拉斯悖论0. /悖论0这一术语,许多中小学生恐怕是第一次见到.所谓悖论,就是指自相矛盾荒谬结论. 今天看来,两条线段不可通约,是数学中常见的合理的现象,它不过表明两条线段之比是一个无理数而已,可是,当时的古希腊人怎么会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眼中,各种事物的许多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性质都可能改变,惟其数量性质是不会变的!他们认为:万物都包含着数:数只有两种,这就是自然数和可通约的数.所以,不可通约的数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次数学危机持续了两千多年.十九世纪,数学家哈密顿(Hamilton)、梅雷(Melay)、代德金(Dedekind)、海涅(Heine)、波雷尔(Borel)、康托尔(Cantor)和维尔斯特拉斯(Weietstrass)等正式研究了无理数,给出了无理数的严格定义,提出了一个含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新的数类)))实数,并建立了完整的实数理论.这样,就完全消除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因为发现微积分方法而产生的.十七世纪,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首创了微积分.这时的微积分只有方法,没有严密的理论作为基础,许多地方存在着漏洞,还不能自圆其说.例如,牛顿当时是这样求函数y=x n的导数的: (x+v x)n=x n+n#x n-1#v x+n(n-1) 2 #x n-2#(v x)2+,+(v x)n,然后把函数的增量v y除以自变量的增量v x,得 v y v x= (x+v x)n-x n v x =n#x n-1+ n(n-1) 2 #x n-2#v x +,+nx#(v x)n-2+(v x)n-1, 最后,扔掉其中所有含v x的项,就得到函数y= x n的导数为nx n-1. 哲学家以眼光税利、思维敏捷而著称.贝克莱(Berkelg)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先以v x为除数,说明v x不等于零,后来又扔掉所有含v x的项,可见v x等于零,这岂不自相矛盾吗?这就是著名的/贝克莱悖论0. 现在我们知道,自变量x的增量v x是一个无穷小量.但在当时,贝克莱悖论的出现,咄咄逼人,逼得数学家们不得不认真地对待/无穷小量0,设法克服由此引起的思维上的混乱. 十九世纪,许多数学家投入到了这一工作之中,柯西(Cauchy,1789-1857)和维尔斯特拉斯的贡献最为突出.1821年,柯西建立了极限的理论,提出了/无穷小量是以零为极限但永远不为零的变量0,维尔斯特拉斯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终于消除了贝克莱悖论,把微积分建立在坚实的极限理论之上,从而结束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解除,与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解除,两者实际上是密不分的.为解决微积分问题,必须建立严密的无理数定义以及完整的实数理论.有了实数理论,加上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的极限理论,这样,第一、二次数学危机就相继消除了.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前两次数学危机解决后不到三十年,又卷起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轩然大波.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康托尔(Cantor,1845-1918)创立了集合论,初衷是为整个数学大厦奠定牢实的基础.正当人们为集合论的诞生而欣然自慰时,一串串数学悖论却冒了出来,又搅得数学家心里忐忑不安.其中,英国数学家罗素(Russell,1872-1970)于1902年提出的

人教版2020年中考政治备考专题三:学习的重要性C卷

人教版2020年中考政治备考专题三:学习的重要性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学习要靠天赋 B . 只要有了好方法就会有好的成绩 C . 学习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D . 好的学习方法比努力学习更重要 2. (2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智能学习软件的出现,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我() ①依赖网络学习,拒绝学校教育 ②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探索学习方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3. (2分) (2017九上·洛江期中) 某班准备召开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题班会,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你认为不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 A . 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 B .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C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D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 (2分) (2018七上·双城月考) 提高学习效率要把握好的环节有() ①课前认真预习②只要把作业做完就行了③上课时专心听讲④课后及时复习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5. (2分)进入初中对同学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这里“新起点”主要指() A . 新同学 B . 新老师 C . 初中生活学生自身成长的新起点 D . 新环境 6. (2分)培养好习惯,我们应该() ①制定完善可行的计划②磨练自己的意志③请老师、家长监督,改掉自己的坏习惯④要有行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7. (2分)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显露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民生难题。但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差是“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启示我们() ①青少年应努力完善自己②现在应该弃学打工③我们应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④青少年应把自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集宗教、科学和哲学于一体,该学派人数固定,知识保密,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最后,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认为第一次危机的产生最大的意义导致了无理数地产生,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都无法用来表示,那么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数来刻画这个问题,这样无理数便产生了,正是有这种思想,当我们将负数开方时,人们引入了虚数i(虚数的产生导致复变函数等学科的产生,并在现代工程技术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但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危机的真正解决在1872年德国数学家对无理数的严格定义,因为数学是很强调其严格的逻辑与推证性的。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其实我翻了一下有关数学史的资料,微积分的雏形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阿基米德的逼近法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无限小分析的基本要素,直到2100年后,牛顿和莱布尼兹开辟了新的天地——微积分。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 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Weistrass创立了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无穷小量,是不是零要看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静止的,我们当然认为它可以看为零;如果是运动的,比如说1/n,我们说,但n个1/n相乘就为1,这就不是无穷小量了,当我们遇到等情况时,我们可以用洛比达法则反复求导来考查极限,也可以用Taylor展式展开后,一阶一阶的比,我们总会在有限阶比出大小。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 我从很早以前就读过“理发师悖论”,就是一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

小学数学 数学故事 数学历史上的三次危机

数学历史上的三次危机 经济上有危机,历史上数学也有三次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集宗教、科学和哲学于一体,该学派人数固定,知识保密,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l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 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不可通约量的研究开始于公元前4世纪的欧多克斯,其成果被欧几里得所吸收,部分被收人他的《几何原本》中。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微积分的形成给数学界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各个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微积分在理论上存在矛盾的地方。无穷小量是微积分的基础概念之一。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而且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解决使微积分更完善。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当时英国数学家罗素把集合分成两种。 第一种集合:集合本身不是它的元素,即aa;第二种集合:集合本身是它的一个元素a ∈a,例如一切集合所组成的集合。那么对于任何一个集合b,不是第一种集合就是第二种集合。 假设第一种集合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m,那么m属于第一种集合还是属于第二种集合。 如果m属于第一种集合,那么m应该是m的一个元素,即m∈m,但是满足m∈m关系的集合应属于第二种集合,出现矛盾。 如果m属于第二种集合,那么m应该是满足m∈m的关系,这样m又是属于第一种集合矛盾。 以上推理过程所形成的俘论叫罗素悖论。由于严格的极限理论的建立,数学上的第一次第二次危机已经解决,但极限理论是以实数理论为基础的,而实数理论又是以集合论为基础的,现在集合论又出现了罗素悖论,因而形成了数学史上更大的危机。从此,数学家们就开始为这场危机寻找解决的办法,其中之一是把集合论建立在一组公理之上,以回避悖论。首

数学的三次危机——第三次数学危机

三、第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基础的第三次危机是由1897年的突然冲击而出现的,从整体上看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次危机是由于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论的边缘发现悖论造成的。由于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已经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1897年,福尔蒂揭示了集合论的第一个悖论;两年后,康托发现了很相似的悖论,它们涉及到集合论中的结果。1902年,罗素发现了一个悖论,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别的概念。 罗素,英国人,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1902年著述《数学原理》,继而与怀德海合著《数学原理》(1910年~1913年),把数学归纳为一个公理体系,是划时代的著作之一。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大量著作,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关心社会现象,参加和平运动,开办学校。1968~1969年出版了他的自传。 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索于1919年给出的,它讲的是某村理发师的困境。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当人们试图答复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理发师是否可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胡子。 罗素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无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罗素的信之后,在他刚要出版的《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本末尾写道:“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当本书等待付印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就置于这种境地”。狄德金原来打算把《连续性及无理数》第3版付印,这时也把稿件抽了回来。发现拓扑学中“不动点原理”的布劳恩也认为自己过去做的工作都是“废话”,声称要放弃不动点原理。 自从在康托的集合论和发现上述矛盾之后,还产生了许多附加的悖论。集合论的现代悖论与逻辑的几个古代悖论有关系。例如公元前四世纪的欧伯利得悖论:“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个陈述是假的”。如果这个陈述是真的,则它是假的;然而,如果这个陈述是假的,则它又是真的了。于是,这个陈述既不能是真的,又不能是假的,怎么也逃避不了矛盾。更早的还有埃皮门尼德(公元前6世纪,克利特人)悖论:“克利特人总是说谎的人”。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就能看出这句话也是自相矛盾的。 集合论中悖论的存在,明确地表示某些地方出了毛病。自从发现它们之后,人们发表了大量关于这个课题的文章,并且为解决它们作过大量的尝试。就数学而论,看来有一条容易的出路:人们只要把集合论建立在公理化的基础上,加以充分限制以排除所知道的矛盾。 第一次这样的尝试是策梅罗于1908年做出的,以后还有多人进行了加工。但是,此程序曾受到批评,因为它只是避开了某些悖论,而未能说明这些悖论;此外,它不能保证将来不出现别种悖论。

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的成因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年论文 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的成因分析 吕少珍(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81444)指导老师:王亚辉 摘要从哲学上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以确定无疑著称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自然科学中发展的最完善的一门学科,它是自然中最基础的学科,是所有科学之父,没有数学,就不可能有其他科学的产生。但在数学的发展史中,却经历了三次危机,本文回顾了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并给出了自己对这三次危机的看法,最后得出确定性丧失的结论。 关键词:数学危机;无理数;微积分;无穷小量 1第一次数学危机 1.1背景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是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且组织严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学派,这个学派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的数学发现。在当时他们一致认为“数”的中心地位随时可见,他们还提出了“万物皆数”这一论断。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费洛罗斯将这一观点清晰表达为:“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数;因此,没有数就既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世界上的万物和现象都只能通过数才能加以解释,唯有通过数和形,才能把握宇宙的本性,他们还指出“万物都可以归结为整数之比”并且相信宇宙的本质就在于这种“数的和谐”。 1.2 起源 1.2.1 “万物都可以归结为整数之比” 比较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当b恰好是a的正整数r倍时,我们可以直接用a作为这两条线段的共同度量单位。当b不是a的正整数倍时,我们就要去找第三条线段d,使得a可以正好分成d的正整数倍,同时b也可以分成d的正整数倍,我们可以假设a的长度是d的m倍,b的长度是d的n倍,这时,我们说d就是a与b的度量单位,并说线段a与b是可公约或可公度的。这个过程相当于用比较短的线段当尺子去量长的,如果一次量尽,则度量结束;如果一次量不尽,就用余下的那段线段作为新的尺子去量那个比较短的线段,如果量尽,度量结束,且度量单位就是那段余下的线段;如果还是量不尽,就用再余下的那段线段作为新的尺子去量之前余下的那一段…如此下去,直到量尽,度量结束,且度量单位就是最后余下的那段线段。对于任意两条线段,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相信上面的操作过程总会在进行了有限步之后结束,他们相信,只要有耐心总能找到那个度量单位的。所以,任何两个同类量都是可通约的,即万物都归结为整数之比 1.2.2 希帕索斯悖论 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与勾股定理的发现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勾股定理谈

(整理)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张清利 第一次数学危机 在古代的数学家看来与有理数对应的点充满了数轴,现在尚未深入了解数轴性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因此,当发现在数轴上存在不与任何有理数对应的一些点时,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了极大震惊,这个发现是早期希腊人的重大成就之一。它是在公元前5世纪或6世纪的某一时期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首先获得的。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单位正方形的边与对角线不可公度,即对角线的长不能表为q p /的形式,也就是说不存在作为公共度量单位的线段。后来,又发现数轴上还存在许多点也不对应于任何有理数。因此,必须发明一些新的数,使之与这样的点对应,因为这些数不能是有理数,所以把它们称为无理数。 例如, ,22,8,6,2等都是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推翻了早期希腊人坚持的另一信念:给定任何两个线段,必定能找到第三线段,也许很短,使得给定的线段都是这个线段的整数倍。事实上,即使现代人也会这样认为,如果他还不知道情况并非如此的话。 第一次数学危机表明,当时希腊的数学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 1. 数学已由经验科学变为演绎科学; 2. 把证明引入了数学; 3. 演绎的思考首先出现在几何中,而不是在代数中,使几何具有 更加重要的地位。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笛卡儿解析几何的诞生。 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的数学没有经历这样的危机,因而一直停留在实验科学。即算术阶段。希腊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亚里士多得的逻辑体系, 而成为现代科学的始祖。 在当时的所有民族中为什么只有希腊人认为几何事实必须通过合乎逻辑的论证而不能通过实验来建立?这个原因被称为希腊的奥秘。 总之,第一次数学危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无理数与不可公度量的发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首先,这是对毕达哥拉斯哲学思想的核心,即“万物皆依赖于整数”的致命一击;既然像2这样的无理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那么,它究竟怎样依赖于整数呢?其次,这与通常的直觉相矛盾,因为人们在直觉上总认为任何两个线段都是可以公度的。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比例和相似形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的。突然之间基础坍塌了,已经建立的几何学的大部分内容必须抛弃,因为它们的证明失效了。数学基础的严重危机爆发了。这个“逻辑上的丑陋”是如此可怕,以致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此严守秘密。据说,米太旁登的帕苏斯把这个秘密泄漏了出去,结果他被抛进了大海。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他逐出学派,并为他立了一个墓,说他

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数学风暴 -----从三次数学危机看数学如何影响世界观 摘要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用它的逻辑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又以其简洁明了的公式对复杂世界进行了精辟而又深刻的描述。数学对人类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计数的应用,更是微积分在工程学的应用,拓扑学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等。不仅如此,通过三次数学危机,还能让我们看到它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危机世界观辩证联系 正文: 古往今来,从毕达格拉斯直到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等众多数学家一直认为世界是数学的体现,世界是按数学公式运行的,宇宙的书本是按数学写成的,数学与世界密不可分。20世纪的数学家兼哲学家庞加莱说:“没有数学这门语言,事物间大多数密切的关系将永远不会被我们发现;我们也无从发现世界内部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惟一真正的客观现实……”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更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 当今世界被人们称为数字世界,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电力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后,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学的应用深入人心,就连超市买菜的婆婆都知道如何计算价格。而数学对人类影响的巨大,已经不是简简单单

简述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

简述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 世界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比如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实际上,在数学界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革,那就是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 在古希腊,哲学家都是格外重视数学。像无论是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还是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都特别推崇数学。在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中,在数学上成就最大的,当推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团体,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传授知识,研究数学,还很重视音乐。“数”与“和谐”是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数产生万物,数的规律统治万物,也就是“万物皆数”的观点。“万物皆数”就是万物皆可用自然数或分数表示。然而,这一观点在后来确被毕达哥拉斯自己给推翻了。这还得从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起。有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他发现朋友家的地板上的方形图案很有意思,凭借着他数学家头脑的直觉,得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勾股定理以及证明。然而根据勾股定理,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度应当是根号2,毕达哥拉斯发现根号2既不是自然数,也不是分数。这个事实的发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大成就,它标志着人类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能力。 但这一发现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数只有自然数与自然数之比---分数。如今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

对角线这个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东西竟不能用“数”表示。这难道不是自己否定自己信仰的真理吗?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千方百计封锁消息,但是纸包不住火终于还是传开了。当时研究数学的希腊学者们便对数的重要性有了怀疑。哲学家们认为世界上的量都可以用数表示,任何两个分数,无论多么近,他们之间还有无穷对个分数,这么多的数居然还不能表示出线段上某些点的长度,数的万能的力量因为根号2的出现被否定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在流动,当人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已经不是第一次踏进时的河水了。赫拉克利特用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之中,但严格说起来他的话在概念上存在疑问。当时他的对立者巴门尼德宣扬相反的观点,他主张存在是静止的,不变的,永恒的。他的得意门生芝诺还提出“飞矢不动”的诡论。然而数学是讲究概念严密的,他们的说法都在概念上存在漏洞。像什么叫“动”与“不动”,古代哲学家对于如何从逻辑上严格把握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和相对静止与稳定的统一是不清楚的,直到17世纪,数学上出现了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才找到了精确描述运动与变化的工具。 对于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哲学家常有这一种说法:“运动就是矛盾”,“矛盾”是一个定义的术语,它揭示出事物的共性,但没指出运动的特殊性,而数学中用映射或函数描述运动却能勾画出运动的特殊

数学的基础研究

数学的基础研究 一、基本概述 数学基础(Foundation of Mathematics)是研究整个数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个专门学科,即研究数学的基础,回答“数学是什么?”,“数学的基础是什么?”,“数学是否和谐?”等等一些数学上的根本问题的学科。对于数学基础的关注和研究,可追溯至古代。但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只限于对单科数学分支基础的讨论.至于作为整个数学理论基础的探索,尤其是“数学基础”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形成和诞生,乃是20世纪初的事.当时也是由于多种因素和研究活动的汇合,尤其是在作为整个经典数学之理论基础的集合论中出现悖论之后,才把数学基础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并进一步促进了数学哲学的发展,直至最终成为20世纪数学领域中深入的研究活动之一。数学的基础研究的由来要追溯到数学的三次危机,正是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物,使得数学的基础一步一步的浮出水面,虽然至今也无法给数学的基础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三次数学危机中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定义以及数学公理、定理,无疑都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研究的历史中,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三大流派,具体内容文章中会具体说明,每一个流派都有其代表性的成绩,这也使得数学的基础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数学的基础,能让我们感知数学历史发展的魅力,形成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数学知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数学的基础研究在数学研究的历史中地位极其重要。 二、三次数学危机 1、第一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发现不可共度线段:正方形的一边与其对角线不可公度,即发现不是有理数。这次危机导致无理数及几何公理系统的建立——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诞生。尽管原本还不是严格的公理系统,但它充分表明直观、经验不可全信,几千年来对几何学的研究,特别是后来对非欧几何的研究促使几何学走向严格的公理化。严格公理化的几何就是几何基础也是数学基础的一部分。在第一次数学危机中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逻辑、欧式几何学《几何原本》以及非欧几何,这些重要的数学理论和著作都为数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第二次数学危机 ⑴17世纪后半期I.牛顿和G.W.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学,但他们对无穷小的解释很难令人满意,英国主教G.贝克莱抨击当时的微积分,指出它在逻辑上有明显的问题,这便是第二次数学危机。这次危机的出现使数学家们意识到不为微积分建立牢固的基础,只进行运算是不行的。19世纪A.L柯西、K.魏尔斯特拉斯等创立了极限论,以极限为基础建立微积分学。A.鲁宾孙于1960年创立了非标准分析,把实数域扩充到包含无穷小和无穷大的超实数域,圆满解决了“无穷小的矛盾”问题。与此同时,传统逻辑发展为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重要内容。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最新学习文档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文章转载自数学发展简史) 从哲学上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存在的,即便以确定无疑著称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中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矛盾,例如正与负、加与减、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等。在整个数学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存在与构造、逻辑与直观、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计算等等。 在数学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当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会产生数学危机。而危机的解决,往往能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数学的发展就经历过三次关于基础理论的危机。 一、第一次数学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意义下的数学,也就是作为演绎系统的纯粹数学,来源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它是一个唯心主义学派,兴旺的时期为公元前500年左右。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指整数),数学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世界,数学的知识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直觉和日常经验。 整数是在对于对象的有限整合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产生的抽象概念。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计算单个的对象,还要度量各

种量,例如长度、重量和时间。为了满足这些简单的度量需要,就要用到分数。于是,如果定义有理数为两个整数的商,那么由于有理数系包括所有的整数和分数,所以对于进行实际量度是足够的。 有理数有一种简单的几何解释。在一条水平直线上,标出一段线段作为单位长,如果令它的定端点和右端点分别表示数0和1,则可用这条直线上的间隔为单位长的点的集合来表示整数,正整数在0的右边,负整数在0的左边。以q为分母的分数,可以用每一单位间隔分为q等分的点表示。于是,每一个有理数都对应着直线上的一个点。 古代数学家认为,这样能把直线上所有的点用完。但是,毕氏学派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发现:直线上存在不对应任何有理数的点。特别是,他们证明了:这条直线上存在点p不对应于有理数,这里距离op等于边长为单位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于是就必须发明新的数对应这样的点,并且因为这些数不可能是有理数,只好称它们为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是毕氏学派的最伟大成就之一,也是数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无理数的发现,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首先,对于全部依靠整数的毕氏哲学,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其次,无理数看来与常识似乎相矛盾。在几何上的对应情况同样也是令人惊讶的,因为与直观相反,存在不可通约的线段,即没有公共

浅谈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浅谈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经济危机”,我在生活中听得多,“数学危机”却是第一次听说。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相似,数学危机发生也是由于数学基础和构架上存在本来就有的矛盾,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 在这三次数学危机中,我看到数学与哲学——无论是个人的哲学还是时代的哲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哲学上说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决定他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如希伯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当时的任何一个数表示出来,希伯索斯勇于提出问题并认定这个问题是当时数学上的一个缺漏,希望能在众人的讨论中得到解决,但他的观点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他遭到别人的打压,甚至最终被投入海中淹死。这个悲剧很大一个程度取决于当时人们的数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于是去处决那些“离经叛道”的“异类”。 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一次数学危机都是一次传统和新锐的斗争。先觉者不断挑战这旧日的权威,顽固派不断想要扼杀新生的火焰,但星星之火早已有了燎原之势,烧尽腐朽落后的东西,随大江的海浪一波一波滚滚向前。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开拓创新、钻研探究、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上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三次数学危机也是三次数学革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就需要解决问题。人们经过多年不懈的讨论和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数学危机给数学发展带来的动力,不断促进着数学理论基础的完善和成熟。 新的时代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们应该有一种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的心态:“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只有大家都有机会发表看法,才能在碰撞中擦出火花,激发出新的灵感,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才是文化领域上应有的风气。

数学的三次危机

数学的三次危机 从哲学上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存在的,即便以确定无疑著称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中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矛盾,例如正与负、加与减、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等。在整个数学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存在与构造、逻辑与直观、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计算等等。 在数学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当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会产生数学危机。而危机的解决,往往能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数学的发展就经历过三次关于基础理论的危机。 一、第一次数学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意义下的数学,也就是作为演绎系统的纯粹数学,来源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它是一个唯心主义学派,兴旺的时期为公元前500年左右。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指整数),数学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世界,数学的知识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直觉和日常经验。 整数是在对于对象的有限整合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产生的抽象概念。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计算单个的对象,还要度量各种量,例如长度、重量和时间。为了满足这些简单的度量需要,就要用到分数。于是,如果定义有理数为两个整数的商,那么由于有理数系包括所有的整数和分数,所以对于进行实际量度是足够的。

有理数有一种简单的几何解释。在一条水平直线上,标出一段线段作为单位长,如果令它的定端点和右端点分别表示数0和1,则可用这条直线上的间隔为单位长的点的集合来表示整数,正整数在0的右边,负整数在0的左边。以q 为分母的分数,可以用每一单位间隔分为q等分的点表示。于是,每一个有理数都对应着直线上的一个点。 古代数学家认为,这样能把直线上所有的点用完。但是,毕氏学派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发现:直线上存在不对应任何有理数的点。特别是,他们证明了:这条直线上存在点p不对应于有理数,这里距离op等于边长为单位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于是就必须发明新的数对应这样的点,并且因为这些数不可能是有理数,只好称它们为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是毕氏学派的最伟大成就之一,也是数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无理数的发现,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首先,对于全部依靠整数的毕氏哲学,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其次,无理数看来与常识似乎相矛盾。在几何上的对应情况同样也是令人惊讶的,因为与直观相反,存在不可通约的线段,即没有公共的量度单位的线段。由于毕氏学派关于比例定义假定了任何两个同类量是可通约的,所以毕氏学派比例理论中的所有命题都局限在可通约的量上,这样,他们的关于相似形的一般理论也失效了。 “逻辑上的矛盾”是如此之大,以致于有一段时间,他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将此事保密,不准外传。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不可通约性并不是罕见的现象。泰奥多勒斯指出,面积等于3、5、6、……17的正方形的边与单位正方形的边也不可通约,并对每一种情况都单独予以了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理数的存在逐渐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

美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经验及启示

美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经验及启示 摘要:批判性思维运动是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美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美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对我们国家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获得有益的启发,能够助推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就是人才培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应该怎样培养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2010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题为“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和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认为中国大学最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需要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中国大学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人才?美国是世界批判性思维研究潮流兴起的地方,也是最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国家之一。美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经验或许能给中国大学培养创新才人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美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经验 1.1批判性思维运动发展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兴起 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逐渐降低。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职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物资生产的人数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不断增加。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繁荣。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学生数量与高校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增长迅速。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虽然为美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忽视了理性的培养,这导致美国民众在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危机逐渐出现。有研究者对这种现象做了生动的比喻,如果把美国现代社会比喻成一台运行的机器,人们会发现美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都是能熟练操作这台机器的人,但是并没有培养出改进或者发明机器的人。这凸显了美国高等教育当时的缺陷,使美国科技发展速度变缓。面对这种现状,美国的社会各界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美国人常用“教育改革报告的10年“刻画上世纪80年代的特征,先后有30余种改革报告出炉,其中所谓的“国家报告”吹响了应对国家经济竞争力衰退的集结号。这些报告大都揭露美国竞争力衰退的征兆,并将其归因为教育系统的病症,提出改善的建议[1]。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982年阿德勒发布“派迪亚计划”,阿德勒指出,所有学生所学的课程有三个用于改善心灵的向度:通过系统化知识的获取、通过理智技能的发展以及通过理解、洞见和审美鉴赏的增强。发展理智技能的向度包括阅读、写作、言说、聆听、计算、问题解决、观察、测量和训练批判性判断。他特别提醒,“知道如何”不同于“知道什么”;技能必定在主题内容领域的学习中加以磨炼,也在获取语言能力、交

浅谈数学发展史中的三次危机

浅谈数学发展史中的三次危机 摘要: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危机与发展是并存的。在数学发展史中出现了三次危机,人们通过对危机的探索,最终消除了它,并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第一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万物皆数的误解,随着无理数的发现进而度过了把第一次数学危机。第二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无穷小的误解,而微积分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分析法,分析法是算和证的结合,是通过无穷趋近而确定某一结果。罗素悖论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为了探求其根源和解决难题的途径,数学界、逻辑界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并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推动了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导致三次危机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认识。 关键词:危机;万物皆数;无穷小;分析方法;集合 一、前言 历史上,数学的发展又顺利也有曲折。打的挫折也可以叫做危机。危机也意味着挑战,危机的解决就意味着进步。所以,危机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先导。数学发展史上有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是数学的基本部分受到质疑。实际上,也恰恰是这三次危机,引发了数学上的三次思想解放,大大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 二、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 大约公元前5世纪,不可通约量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悖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这一悖论直接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导致了当时认识上的"危机",从而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到了公元前370年,这个矛盾被毕氏学派的欧多克斯通过给比例下新定义的方法解决了。他的处理不可通约量的方法,出现在欧几里得《原本》第5卷中。欧多克斯和狄德金于1872年给出的无理数的解释与现代解释基本一致。今天中学几何课本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处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约量而带来的某些困难和微妙之处。第一次数学危机对古希腊的数学观点有极大冲击。这表明,几何学的某些真理与算术无关,几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数及其比来表示,反之却可以由几何量来表示出来,整数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而几何学的身份升高了。危机也表明,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从此希腊人开始重视演译推理,并由此建立了几何公理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三、无穷小是零吗?---第二次数学危机 18世纪,微分法和积分法在生产和实践上都有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大部分数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可靠性是毫不怀疑的。 1734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自相矛盾的悖论,是数学史上一直困扰着数学家的难题之一。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悖论——“理发师难题”,其内容如下: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有一个理发师,这位理发师有一条极为特殊的规定:他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理发师这个拗口的规定,对于除他自己以外的别人,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回到他自己这里,问题就麻烦了。如果这个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可是他给自己刮胡子的话,按照规定他又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因此,这位理发师无论是否给自己刮脸,都不符合自己的那条规定。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罗素还提出过与“理发师难题”相似的几个悖论,数学上将这些悖论统称为“罗素悖论”或者“集合论悖论”。为什么又叫“集合论悖论”呢?因为“罗素悖论”都可以用集合论中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归结成一种说法就是:在某一非空全集中,有这样一个确定的集合,这个集合中“只有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 那么,全集中的某一个指定元素,和这个确定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不难分析,如果这个元素包含于这个集合的话,那么根据这个集合的定义,这个元素就应该是“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可如果这个元素“不属于这个集合”,那么根据这个集合的定义,这个元素就应该在这个集合中,即包含于这个集合。这就是说,全集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这个确定集合之间都不存在确定的包含关系,这无疑是讲不通的。 自从康托尔创立了数学领域中的“集合论”,用集合论中的观点来诠释各个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因此集合论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然而“罗素悖论”的发现,证明了集合论中竟然存在自相矛盾的悖论,这足以暴露集合论本身的缺陷。 “罗素悖论”在20世纪数学理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数学大厦的基石”竟然出现了明显的“裂缝”,那么人类耗费数千年心血建立起来的“数学殿堂”,会不会倒塌呢?一时间,数学界众说纷纭,悲观者甚至因此把当代数学比作“建立在沙滩上的庞然大物”。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