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计划课时 2

教学

目的

学习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介绍几种常用的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同时用充足的理由说明什么题材适合于什么结构

教学

难点

结构方式的创新问题

课程范型(∨)问题中心型、()技术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证书培训型、()___型、()___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案例法、(∨)讨论法、()___法、()___法、()___法

教具多媒体教具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八讲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是任何种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在制作初期至制作终期都必须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问题。

一、绘圆法

纪录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是将数学中的"绘圆"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纪录片的创作者谋略在这中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和相关人物。绘圆法要求纪录片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

我们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绘圆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确立圆心;(2)确定半径。当我们掌握了圆心和半径之后,就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来绘制这个圆了。如果把这种数学上绘圆的方法运用到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之中时,需要的也同样是对于"圆心"和"半径"的确认。

我们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美国纪录片《篮球梦》。

这部表现当代美国青年篮球梦想的电视纪录片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反映了两个虽然年少但已被看好的美国年轻人是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寐以求进入NBA打球的目标而奋争的4年。同为14岁的美国黑人少年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同样的梦想——到NBA打球,他们都出身贫寒,希望通过进入NBA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篮球梦》可以分为六个段落,分别表现了盖茨和爱吉两名黑人少年四年当中如何圆他们的NBA篮球梦的故事。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在片子即将结束之际,爱吉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只想到一件事——去NBA 打球。这种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

这是一部以绘圆法来结构的纪录片,它的圆心便是两个美国黑人少年的梦想,而半径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的家庭、学校、训练场以及赛场。在此,一切与少年们的篮球梦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全部被删减,诸如:威廉·盖茨的父亲的去向;母亲是否工作;家庭人员的构

成等。而阿瑟·爱吉的父亲失业,母亲失业,父亲离家出走,父亲、母亲分居等都是在解说中通过一句话点到为止。其实,这些内容并非与两名少年的说梦、圆梦毫无联系,只是《篮球梦》的编导认为,这些内容应在被舍弃的范畴之列。当然,也许还涉及到了被摄者的隐私问题,我们在此不做详细的探讨。由于本片的编导紧扣圆心,并坚持在与圆心相关的半径内叙事,敢于删繁就简,不吝惜旁枝末节,使得这部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异常紧凑,扣人心弦,迭宕起伏。

绘圆法要求在纪录片的开始部分就提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然后,再展开对每一位登场人物的或者每一个"论点"的"个别论"。在节目的最后,再次将开始部分的登场人物或与之相类似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概括全片。

绘圆法是我们在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简便易于掌握,无论对于制作者还是电视观众而言,都比较利于迅速切入片子的核心问题,明晰它的结构脉络,顺理成章地传达或解读出作品的内涵。绘圆法尤其适合在被摄主体出场人数众多,场景较为广阔的题材中使用。例如:反映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村寨,某一个学校……《篮球梦》的叙事半径是两位美国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生活的集体——学校篮球队。

中国电视纪录片也有使用绘圆法的优秀作品。例如,中央电视台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讲述了几位来自安徽省的农村女性,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以及她们的甘苦。“圆心”是在打工妹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半径”是安徽无为她们的老家、北京她们生活的狭小的空间。

纪录片《远去的村庄》也是采用“绘圆法”结构。说的是位于黄土高坡一个叫做鸡子坡村的农民们的生活故事。面对缺水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所以,故事虽然主要是讲村民员起珍一家的故事,但他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任何地方的社会关系,所以作品还讲了鸡子坡村的刘姓、赵姓、小学教师等村民的故事,而不是只讲述员起珍一家人的故事,由其他村民陪衬。在这个黄土高原的一孔孔窑洞连结起来的地方,缺水就是"圆心",作者为我们演绎了鸡子坡村这几户村民的生活场景就是“半径”。

我们知道,当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人、一事、一景物时,驾驭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些,反之,多人、多事、多景物则会令许多纪录片编导头痛。绘圆法的结构方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绘圆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作品中出场人物众多,场景相对而言较为分散,所以,容易造成片中的内容段落之间脱节;人物形象不明朗,场景混乱,流水账一般没有轻重缓急的述说,使观众无法迅速接近中心,捕捉到作品的内蕴。因此,使用绘圆法结构纪录片时,切记:在作品的开篇部分即迅速进入圆心,画出半径,使电视观众对于本片的圆心和半径——作品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二、设定中心线法

所谓设定中心线法,就是在众多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通过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将一个个繁杂庞大的内容穿连起来,构成一部又一部完整、线条清晰的作品。

设置中心线法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一个繁杂庞大的主题变得清晰透明,还可以使后期编辑带来思路清晰的方便。这也是一种简便易用的结构方法,并且,在电视屏幕上,设定中心线的方法可以说是出现的频率最高的结构方式。

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诸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故宫》等都是运用设定中心线的方法。通过一条条或自然的、或人为的中心线,将一个个繁杂庞大的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又一部宏伟的作品。

《望长城》的总编导刘效礼说:“长城要拍,但更重要的是要拍长城两边的人。长城本体,只不过是一堵奇长的墙,象征着中国人的脊梁。因此,要舍得把笔墨泼在长城两边的人的身上。

简而言之,借长城说国人”

《再说长江》也是这样,借说长江,主要叙述的是居住在长江两岸人们的生活故事。我之所以强调,即使是风光片,也要讲人的故事,要有人文色彩也是这个道理。

《望长城》里,长城只是片中的一条中心线而已。纪录片大多以记录人生、反映人生为其宗旨,而无论是黄河、长江、长城还是金字塔、密西西比河,都仅仅是为了反映人生百态而选择的一个由头、一个话题、一条供叙述之用的中心线。由于这条中心线的作用,"沿线"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人文景观才稍微容易些地被纪录片制作人所拍摄利用,被电视观众稍微轻松些地认同。要提醒的是:《望长城》的编导们除了选定长城这一条中心线之外,还人为制造了另一条中心线,就是启用主持人,带领观众走长城,边走边看。两条中心线互为关联,相互参照,

我们再以《故宫》为例来分析一下这种结构方式。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第二集盛世的屋脊

第三集指点江山第四集礼治天下

第五集皇帝的家第六集故宫的玉

第七集故宫的陶瓷第八集故宫的书画

第九集宫廷西洋风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

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第十二集新的历程

实际上《故宫》这个题材已经拍摄过多次了,可以说每一次拍摄选取的角度都不相同,但是这一次无疑是结构得最好的:打破了自然的时间顺序,按照空间结构,每一集都紧紧围绕故宫这条中心线,但每一集又都有一个中心线之下的不同的主题,12集就是分别从12个方面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讲述故宫的故事。

不仅如此,"设定中心线"的方法还可以将一堆在后期编辑时无从下手的素材理出一个头绪,运用人为设定的中心线,完成编辑。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前期采访和拍摄阶段,未能按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这些均可作为中心线)驾驭所能够拍摄的一切,并且,对于其他的结构方式又不熟悉,使得后期制作一筹莫展时,我们不妨试-试在后期阶段运用"设定中心线"的方法。

以下举例说明。

我们现在需要拍摄一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如何显著成绩的纪录片,我们拍摄了这个村子的概况,农民科学种田使得农业获得大丰收,村办企业如火如荼,村里的小学盖起子漂亮的校舍,计划生育工作也连年取得佳绩,村党支部工作深得民心……等等诸如此类。可是,我们的记者在拍摄回来以后才发现,虽然他拍回了若干小时的素材,每一个段落的剪接也算顺利,但将这些若干的小段落串联在一起时却困难重重,或者干脆就是马尾穿豆腐。此时,你不妨尝试使用"设定中心线"的方法帮助你完成编辑工作。具体而言,即:寻找你的拍摄素材中的空镜头,或许当你拍摄这个村子时已经注意到了村口有一棵大槐树,你拍下了它一天中各个时段(清晨、午间、黄昏、月光下┄┄)的光效变化。你还用各种景别汜录了流淌在村中的一条小溪,因为它的清澈。这时,无论是村口的大槐树还是村中清澈的小溪,都可以成为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在若干小段落之间加入这些空镜头,并且反复使用,造成重复。由于形式上的一致,人为地外在化地联出一条线,使观众产生认同。

三、阶梯式递进法

阶梯式递进法就是引导观众上台阶,而在每级台阶上需要设置一个悬念,使观众在上台阶的过程中解开一个个"谜"一般的悬念,当台阶全部上完即谜底全部揭开之时,全片结束。

这种结构电视纪录片的方式,如同邀请观众与编导共同参加采访,调查片中所记录的事件发展或者人物的命运,直至彻底完成整修过程。观众被这些台阶引入更高层次,逐渐向纵深处探究。

那么,"阶梯式递进法"又具有怎样的内容呢?

中国的章回小说、传统评书或者相声都是靠"抖包袱"、"卖关子"等方法吸引读者、听众或者观众,使得他们不放弃、并且发笑。特别是说评书,除了内容要能吸引听众之外,每次在何时设置悬念,在何处"打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需要经过仔细推敲,因为这是评书表现的重要手段。电视纪录片的运用“阶梯式递进法"来结构纪录片可谓照方抓药,以此类推。这种结构电视纪录片的方式如同邀请电视观众与编导共同参加采访,调查片中所记录的事件发展或者人物的命运,直至彻底完成整个过程。如此一来,电视纪录片所提供的信息量便如同一级级的阶梯,观众被这些阶梯引入更高层次,逐渐向纵深处探究。

我们还是举例说明。

纪录片《我的家》就是典型的"阶梯式递进法"结构方式。

中国天津电视台与四川电视台合拍的电视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也是"阶梯式递进法"结构方式。《山洞里的村庄》描写的是一个祖居山洞中的村落在经济大潮的冲击、现代化气息的影响下,拉电上山入洞的事件过程。

"阶梯式递进法"尤其适用于调查、探索、解开历史之谜等类题材的纪录片,它看起来如同邀请电视观众共同参与采访、拍摄的全过程一般,纪录片本身所提供的信息量,随着片子的一步步展开而一层层向纵深探究。使用"阶梯式递进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在每一级台阶上所设置的悬念必须是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它有可能构成观众的趣味点。否则,将不具有任何意义。第二,当一个悬念的结果尚不明了,一个谜底尚未揭开,也就是说当观众刚上到新一级台阶立足未稳时,不可匆忙又去攀登另一个台阶。在电视纪录片构成之际,每个段落都不能留有疑惑,至少,要使观众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不可能要求电视观众如同纪录片的制作者一般,全神贯注于屏幕,他们有可能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刚刚打开电视机,或者,因为其他事情暂时离开了电视机,所以,在电视纪录片进行中每一次新的信息出现时,要提示观众记住它们。当观众要努力通过回忆去记起片中的某个信息,例如:这个人是谁呀?刚才好像见过;那个场所似乎出现过等诸如此类的疑问时,有可能就是我们麻烦的开始——-观众准备更换频道。

四、依据文理逻辑法

此种结构方式是指:无视拍摄素材的客观时间、空间顺序,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叙事功能,彻底打碎摄像机镜头所客观地记录的一切,而依据纪录片制作者的主观文理逻辑编辑、阐述作者观念的电视纪录片结构方式。

(如《河殇》、《世纪行》、《东方之光》以及我校校庆片《啊摇篮》)

依据文理逻辑结构纪录片,不但需要解说词的观点新颖,独辟蹊径,也需要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说明抽象的逻辑思维,依据客观的画面阐释主观的观点。

"依据文理逻辑法"就是:无视拍摄素材的客观时间、空间顺序,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叙事功能,彻底打碎摄像机镜头所客观地记录的一切,而按照纪录片制作者的主观文理逻辑编辑、阐述作者观念的电视纪录片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我们中国电视人所言之"专题片"的形式。

所以我认为纪录片与专题片概念区别的争论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所谓的专题片只是纪录

片的一种结构方式而已。在国外,就没有"专题片"这样一种说法。

如果一定要区分一下两者的区别,我认为区别在于:

1、纪录片画面所表现的,与被拍摄对象之间有一段共同的时空轨迹,而专题片基本没有;

1、纪录片主要依赖画面传达编导者的意图,专题片主要依赖旁白传达编导者的意图;

2、纪录片是被记录的事物本身告诉观众是什么,而专题片是编导直接告诉观众是什么;

3、纪录片必须在事情发生时同步进行拍摄,如果事情已经结束了,纪录片也就不存在了,

而专题片则不然,事情已经了结,可以采用一些能让人联想的画面,用旁白告诉观众;

4、由于纪录片与被拍摄对象必须保持同时空流程,因此制作周期相对长,专题片可以直

接拍事情发生的结果,不必顾及与被拍摄对象保持同时空流程,因此制作周期相对短;

5、纪录片讲求透过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深层含意,而专题片常常是直抒意思;

8、纪录片更见摄影的功夫,专题片更见编辑的水平;

运用"依据文理逻辑"的方法结构纪录片的目的,或许可以用毕加索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画物体的形状是根据我所认为的那样,而不是根据我所看见的那样。"

"依据文理逻辑"的方式结构电视纪录片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是:第一,观点新鲜出奇。被无数人谈论过的话题很难再讲出新意,而没有新意的"文理逻辑"对于观众而言还有多少收视的兴趣与价值呢?第二,这种方式结构的纪录片一般比较注重解说词的写作,而电视的首要意义在于"看"。所以,当我们在为抽象的解说词的写作冥思苦想之际,万不可忽略了电视画面的形象语言的运用,只要是电视,画面永远居于首要位置。第三,纪录片的前三种结构方式更侧重于叙述功能,而"依据文理逻辑"的方式结构纪录片则更侧重于画面的表意功能,特别是电视画面所独具的冲击力。在画面的编辑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画面的节奏,强化已拍摄素材的冲击力。最后,用其他结构方式制作的纪录片,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也有界于二者之间的平庸之作。但是,"依据文理逻辑"方式结构的纪录片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中庸之道的选择,或者大获成功,或者一败涂地,借用一个不恰当的形容,就是"不成功,便成仁"。

以上我们综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四种结构方式。其实,在此所列举的四种结构方式,只是电视纪录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通过这四种基本的结构方式可以衍生出若干种结构方式,我们不可能在此逐一赘述。日本NHK的一位资深电视纪录片制作者指出:"最好的电视纪录片结构是电视观众意识不到的结构",中国更有一句古训:"艺无定法"。我们提出的四种结构,无非是为了叙述的便利而勉强为之。在电视纪录片的具体创作实践中,不应拘泥于任何一种结构方式的使用,而应是各种结构方式的融汇贯通。在我们引以为例的优秀电视纪录片的作品中,很多是两种、甚至三种结构方式的综合运用。电视的魅力在于可以永远不间断地推陈出新。我们希望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不要形而上学、生搬硬套地使用以上的四种结构方式,而是将它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丰富、完善、综合、娴熟地掌握。

随着电视的发展,现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越来越多,新的纪录片中,有些形式是上述结构形式没有能够概括的。以下介绍一些新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五、纪录片创作手法的新模式

由于纪录片走向了市场化,对纪录片价值标准的判断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从市场的观点来看,你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方式和手法样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看,观众喜不喜欢看。手法样式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使节目好看。所以,不管采用的什么手法样式,只要能够让故事最大限度地去吸引观众,就成功了。

1、真实再现、情景再现

2、用电视剧的手法,以及娱乐片的手法、游戏的手法,事先设置好场景,用真人去实现。

如果再现得好,是很受观众欢迎的。

3、肥皂剧式的纪录片

把肥皂剧的因素引进了纪录片,也需要设计。比方说,BBC做的机场。机场是一个公众的环境,在机场里可以选一个与公众打交道的人物,透过他,来讲很多故事。还有《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也是这一类型。

4、计算机式的纪录片

过去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科学性的东西,我们无法去用别的方式再现,就用计算机制作。比方说做恐龙,可以用计算机真实再现远古时代的生态系统,非常受观众的欢迎。

5、揭秘式的纪录片

这种类型用微型的摄象机,加上记者深入到一些社会的阴暗面、黑暗面,比如说黑社会、比方说贩毒、比方说一些肮脏的交易等等。揭露一些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东西,在一些负面的领域里,去进行报道。这种片子相当于我们看的侦探片、警匪片风格的效果。

6、口述体的纪录片

比如中央台的《半边天》做过的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女性史,还有后来的《小芳的故事》。学院评估片中讲述校园文化一段也属于采用这种手法。口述历史的特点就是在寻找历史上,可能有一些珍贵的、无法拍摄到的东西。

7、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但内情尚未被详尽披露的事件和社会现实问题来进行调查性的纪录。

调查性纪录片的典型范例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60分钟》被称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因为它以调查的方式,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

8、微型纪录片

微型纪录片是适合于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而出现的产物。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而大量涌入了电视节目。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约为2——10分钟。一个30来分钟的栏目中至少需要有三个微型纪录片,创作人员往往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来。

9、大型电视纪录片

今天,大型纪录片在题材上不断地有所突破,从面向人类已拓展到了面向宇宙、天体。如CBS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持的《宇宙》、《21世纪》等栏目。

从某种角度来讲,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反映了一个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同时,有实力制作大型电视纪录片的电视媒体对题材的选择也极为慎重,因为风险较大。

10、系列片

纪录片的结构也要系列化,因为单集是没有销路的。它可以是栏目体现系列化,也可以是频道体现系列化。从营销角度,系列片是比较明智的。这是吸收了电视剧营销策略的经验。

六、看片分析《一个狙击手的独白》

1、结构方式

2、特点

3、收视点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上) (2006-05-29 17:10:25) 转载 分类:纪录专论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李杰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其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同样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但纪录片的结构安排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它要脉络清楚,有明确的主线,它或以事物发展顺序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为线索安排结构,或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等来组织材料。总之,一部电视片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观众按照编导的思路去进行思考、认识和想象。结果结构混乱,往往会使观众不知所云。其次,要注意结构完整,一般一部电视片都有开头、主体、细节、高潮和结尾,而主体部分又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层次,如果结构不完整,就会使人生残缺不全的印象。此外纪录片的结构还要努力到新颖、自然、统一。 一、层次的安排

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一)时序式 时序式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客观存安排层次的,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等常采用这种形式。特别是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常常是按事物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加以纪录和反映。这样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性发展变化的脉络。为了避免成为平淡无奇的流水帐,在不同时间段都要突相应的重点,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制作的《二十个夜与昼》,反映是的1987年5月7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沈阳军区管兵扑火救火实的事迹。这部纪录片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斗在漠河、塔河》,二是《战斗在大兴安岭林区》,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火灾的发生、蔓延、管兵们与烈火搏斗直至大火最终被扑灭的全边程。在每个时间价段,又精心选择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某团二营战士从火海中抢救群众,“大胡子”师长吴长富指挥全师扑火五战五捷,以及一些普通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 有些反映人物的纪录片也常常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段,从侧面反映他的生活。如《春蚕曲—作家巴金的一天》,就是通过对巴金一天的日常生活的纪录,来向观众展示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首先表现的是巴金早晨慢跑散步,上午在书房伏案写作,以及上午的其他一些活动,与此同时也介绍了巴金的创作生涯和作品,接下来是巴金午睡后边散步边看报,他与客人交谈。在这之后马金一家人吃饭、在草坪上散步、看电视等。最后,家里人先后睡了,唯独巴金老人继续写作。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审批稿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李劲松 [内容提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 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样式电视纪录片是相对于电视剧而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 纪录片和电视剧有相同之处,都是在讲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它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非虚构的故事。因此,讲故事的手法和技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也同样重要,这就涉及到叙事结构的问题。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客观记录和自然描述“,纪录片结构形式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为它不像故事片那样受既定故事情节的限制,不同的作者更是有不同的风格”。①即使同一作者的不同纪录片也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 但通过对大量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的赏析和研究,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共性,并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式: 一、阶梯递进式 阶梯递进式或称为逐层递进式,是指按照事物进展情况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提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趋势等。首先,它可以以时间为轴线,按人物活动和事件进程的线性顺序来整合材料,这是讲故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法,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严格的生活逻辑。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拉着老母走天涯》一片,讲述的是来自大兴安岭的75岁老人王一民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想让年迈的母亲开眼界,于是用自制的三轮车拉着98岁高龄的老母南下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故事。该片拍摄历时一年,以时间为轴线,人物活动进程为顺序,跟踪记了王一民和母亲在浙江、福建、广西三地的生活状态,既完整地交待了这个新奇、感人的故事,也体现了该片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学意义。其次,它也可以以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来安排材料的层次,这种手法在科教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例如央视十套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栏目中所播放的一些片子就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再次,它还可以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纵横交叉式地安排片子的层次。这种手法用于表现多人物、多场景的纪录片比较适合,即用来展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活动状态和事件情节,所以拍摄者可以考虑多机分头拍摄。比如《我们的留学生活》一片,就同时反映了多个主人公的经历,就其中某一个人物而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和讲述的,而整部片子则采用了纵横交叉式的结构,把同一段时间,不同人物、不同地点的事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中心线串联式 中心线串联式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材料串联起来,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示同一个主题。这一类型的电视纪录片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大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纪录片的结构

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范畴。 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和风格。 结构的形态: 从创作观念上看,大体可分为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还可按照不同的取向分为各种具体的结构形态。 (一)从叙事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故事式和散文式 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分析案例《继母》。 散文式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将生活碎片自然地穿缀起来,凸现“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分析案例《终极运动员》。 (二)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可以分为空间式、时间式、时空交错式、双线平行式 空间式结构是以空间变化组织材料,也被称为横向式结构。分析案例《伟大的北极》。 时间式结构是以时间流程组织材料,也被称为纵向式结构。分析案例 时空交错式结构表现为以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为纵线,以被采访对象的活动空间为横线,并将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一种符合结构。分析案例《望长城》 双线平行式结构是一种纯文学的叙事结构形态,在两条线索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的叙事模式。分析案例《三节草》 (三)从人与事的关系设计上分,可以分为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四种类型结构。 一人一事是以一人一事为总的和主要的故事贯穿线,其他人物和事件都作为陪衬的一种结构。分析案例 一人多事是通过众多的事件或众多的生活情景片段来讲述一个人物的多方面情况。分析案例 多人一事是就同一事件通过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分析案例 多人多事是通过众多事件表现众多的人物。分析案例 三、决定结构的因素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67300949.html,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博群张笑岩 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 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 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 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 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90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 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

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计划课时 2 教学 目的 学习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介绍几种常用的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同时用充足的理由说明什么题材适合于什么结构 教学 难点 结构方式的创新问题 课程范型(∨)问题中心型、()技术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证书培训型、()___型、()___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案例法、(∨)讨论法、()___法、()___法、()___法 教具多媒体教具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八讲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是任何种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在制作初期至制作终期都必须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问题。 一、绘圆法 纪录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是将数学中的"绘圆"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纪录片的创作者谋略在这中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和相关人物。绘圆法要求纪录片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 我们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绘圆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确立圆心;(2)确定半径。当我们掌握了圆心和半径之后,就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来绘制这个圆了。如果把这种数学上绘圆的方法运用到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之中时,需要的也同样是对于"圆心"和"半径"的确认。 我们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美国纪录片《篮球梦》。 这部表现当代美国青年篮球梦想的电视纪录片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反映了两个虽然年少但已被看好的美国年轻人是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寐以求进入NBA打球的目标而奋争的4年。同为14岁的美国黑人少年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同样的梦想——到NBA打球,他们都出身贫寒,希望通过进入NBA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篮球梦》可以分为六个段落,分别表现了盖茨和爱吉两名黑人少年四年当中如何圆他们的NBA篮球梦的故事。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在片子即将结束之际,爱吉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只想到一件事——去NBA 打球。这种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 这是一部以绘圆法来结构的纪录片,它的圆心便是两个美国黑人少年的梦想,而半径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的家庭、学校、训练场以及赛场。在此,一切与少年们的篮球梦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全部被删减,诸如:威廉·盖茨的父亲的去向;母亲是否工作;家庭人员的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发表时间:2019-10-24T16:24:02.68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张向群 [导读] 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潍坊电视台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摘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的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1.电视纪录片与叙事结构 1.1 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利用影视电子拍摄记录设备,对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题材,做完整、系统性的报道,是一种以专题为形式的报道节目。纪录片录制时,从新闻报道角度出发,真实客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记录。从客观上,反应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其录制内容不含有虚假成分,而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与纪实性。 1.2 叙事结构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传统电视节目为迎合观众观看口味会刻意虚构一些情节,这些虚构情节在电视纪录片当中都是坚决不能出现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与纪实性,使之与传统电视节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较多,导致一些电视纪录片在素材选择时,往往无法顾及到观众的观看口味,导致节目收视率低。但通过合理安排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所以,合理选择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观众观看兴趣的激发以及节目收视率有着重要作用。 2、电视纪录片拍摄技巧 2.1借助空镜头实现情感的表达 所谓的空镜头,通常即指渲染镜头,此种镜头乃指摄制人员将镜头移至景物或者环境之上,同时镜头中没有人物的出现,通过对环境与景物这些意象,实现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呈现。尽管空镜头中没有人物现身,但却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强烈地共鸣,通过对镜头中景物与环境的观看,感受到人物此刻的情感波动。可以说,这种空镜头处理方式尽管降低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但同时向观众传递出更为直观的情感信息,因而能够彰显出极强的写意性。 2.2托特写景别实现对细腻感情的呈现 所谓的特写技法,乃是指摄制人员通过对近距离拍摄技法的应用,将图像中的人物或者是景观进行方法处理,进而彰显出极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当表现物体时,特写实际上是用极其夸张的方式将物体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深刻印象。 2.3技法和蒙太奇技法 (1)镜头与蒙太奇的内涵释义 蒙太奇与长镜头几乎是一对“冤家”,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由许多画面并列或叠化而成的具有很大跳跃性的表现手法。因此长镜头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相反的两种效果。 (2)长镜头手法的应用技巧 长镜头的手法如果出现在一部纪录片中,那么在这里它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受,因为,长镜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会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其中,结果观众就会感到很真实。 (3)依托对细节描摹,实现对纪录片主题的有效深化 对于任何纪录片作品而言,通过对片中细节部分的描摹与合理处理,将使整部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进而凸显出该片的主题。 3、用的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3.1 递进式叙事结构 递进式叙事结构是根据被记录事物发展进程、情节推进以及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结构安排。这种叙事结构方式能够较好的突出整部电视纪录片的情节发展,同时还能循序渐进的将剧情人物、事件做一定情节的提示。 (1)时间为轴线 递进式叙事结构能够依据时间做为轴线,将被记录事件、人物的进程、活动与材料进行整合,这种叙事结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以及严谨的生活逻辑性。此类电视纪录片,以某电视台拍摄的一部母子亲情的电视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描述的是:儿子为报达老母亲的养育恩情,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在全国各处旅游,让老母亲开开眼界的事情,这部纪录片就是采用了递进式叙事结构,利用旅游所费时间为纪录片轴线,以老母亲与儿子在旅游过程中的活动为叙事顺序,在摄制组跟随录制的一年时间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拍摄方式不但完整记录了这件新鲜、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大众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大众对事物认识的逻辑顺序为轴线 以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为轴线,此种叙事结构在科学类的电视纪录片当中运用较多,例如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以及经常播出的二战纪录片等,这些均是采用这种逻辑认知顺序作为叙事机构,由表及内,从浅入深、前后相互彼此联系的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安排。 (3)利用时间与空间组成叙事轴线 这种利用时间与空间交叉组成的叙事结构通常用于记录任务较多,场景涉及广的纪录片拍摄。这种交叉组合的叙事结构能够将同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