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与脊髓组成,就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腔,脑在颅腔,脊髓在脊椎管;颅骨保护脑,脊椎保护脊髓。人类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简介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就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与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与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就是传递、储存与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组成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脑在开始时就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与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与延髓。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就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相反,神经细

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与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就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在脑与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就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特征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脊髓的背侧部分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翼板发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腹侧部分由基板发育而成,其功能就是运动性的。脑干的颅神经核的位置按其感觉、运动的性质,基本上与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脑室的形状变化,当然,不如脊髓那样明显而整齐。脑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觉又非运动性的神经核,如红核、橄榄核等,则位于脑干的不同部分。由于脑室及众多的神经束与传导束的出现,脑干的构造比脊髓要复杂得多(见表)。大脑及小脑的灰质主要分布在表层,分别称为大脑皮层与小脑皮层;而白质则在深层。结构脊髓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前端枕骨大孔与脑相接,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后端达盆骨中部。脊髓膜:脊髓外面被复有三层结缔组织膜,称脊膜,由内

向外依次为脊软膜,脊蛛网膜与脊硬膜。脊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形成相当大的腔隙称为脊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脊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狭窄的硬膜下腔,充满淋巴。形态:呈上、下略扁的圆柱状,末端称为脊髓圆锥,具有两个膨大部,称颈膨大与腰膨大(盆神经、尾神经与脊髓圆锥及终丝共同形成马尾); 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从横切面上瞧,中央为蝴蝶形灰质,周围由白质组成。灰质中央有中央管。灰质向后外突出的部分为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相连,内含中间神经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其纤维构成脊神经前根;侧角内含植物性神经元。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侧索与后索,分别把脑与脊髓及脊髓内各段联系起来。脊髓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一就是传导功能,全身(除头外)深、浅部的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器官的感觉,都要通过脊髓白质才能传导到脑,产生感觉。而脑对躯干,四肢横纹肌的运动调节以及部分内脏器官的支配调节,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传导才能实现。若脊髓受损伤时,其上传下达功能便发生障碍,引起感觉障碍与瘫痪。二就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反射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与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都就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的。当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会产生暂时性的脊休克。脊髓损伤可中断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题库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 A.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 B.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 C.作用于GABA受体,增加体内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D.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中脑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层 E.纹状体 3、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 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 B.排泄加快 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 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 4、下列药物中t1/2最长的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氟西泮 D.奥可西泮 E.三唑仑 5、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为: 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 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 C.能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D.较大量可引起全身麻醉 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 ×6、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惊厥宜选用: A.水合氯醛 B.异戊巴比妥 C.地西泮 D.苯巴比妥 E.甲丙氨酶 ×7、巴比妥类禁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 B.甲亢病人兴奋失眠 C.肺功能不全病人烦躁不安 D.手术前病人恐惧心理 E.神经官能症性失眠 8、地西泮不用于: A.焦虑症和焦虑性失眠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9、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 A.尼可刹米 B.纳络酮 C.氟马西尼 D.钙剂 E.美解眠 10、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 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以上均不对 11、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经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硫喷妥 D.巴比妥 E.戊巴比妥 12、镇静催眠药中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巴比妥 D.硫喷妥 E.以是都不是 ×13、对各型癫痫均有一定作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三唑仑 D.氯硝西泮 E.奥沙西泮 ×14、苯二氮卓类受体的分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分布一致? A.多巴胺 B.脑啡肽 C.咪唑啉 D.?-氨基丁酸 E.以上都不是 15、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原因是: A.使病人产生欣快感 B.能诱导肝药酶 C.抑制肝药酶 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梦魇增多 E.以是都不是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溶液 2)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沉淀 3)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4)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5)咖啡因的结构如下图,其结构中R1、R3、R7分别为 N N N N O O R1 3 R7 A. H、CH3、CH3 B. CH3、CH3、CH3 C. CH3、CH3、H D. H、H、H E. CH2OH、CH3、CH3 6)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7)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8)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9)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A. 在代谢中产生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的酚类化合物 D. 抑制β受体 E.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10)不属于苯并二氯★的药物是: A. 地西泮 B. 氯氮★ C. 唑吡坦 D. 三唑仑 E. 美沙唑仑 11)苯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种性质 A.呈弱酸性 B.溶于乙醚、乙醇 C.有硫磺的刺激气味 D.钠盐易水解 E.与吡啶,硫酸铜试液成紫堇色 12)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 A.苯巴比妥 B.甲丙氨酯 C.地西泮 D.盐酸氯丙嗪 E.苯妥英钠 13)苯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绿色络合物 B.紫堇色络合物 C.白色胶状沉淀 D.氨气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以下那一点 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共同作用 E 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 D、中枢性肌松作用 E、 麻醉2、剂量加大一般仍无麻醉作用的药是 C A、硫喷妥钠 B、巴比妥类 C、苯二氮卓类 D、 A+B E、B+C 3、起效快、安全范围大、静脉注射常用于癫痫持续状 态的药是 A A、地西泮 B、三唑仑 C、氟西泮 D、 艾司唑仑E、苯巴比妥钠4、哪一点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用 途 B A、焦虑症 B、精神分裂症 C、 惊厥与癫痫 D、肌肉痉挛 E、麻醉前给药 5、以下那一点是“苯 二氮卓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A A、嗜睡 B、 抑制呼吸 C、支气管哮喘 D、心律失常 E、白细胞减少 6、“苯二氮卓类”药的作用机理是 E A、稳定 神经细胞膜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E、增 强脑内γ-氨基丁酸的作用7、引起巴比妥类药疗效下降的原因 是 C A、本品是药酶抑制剂 B、本品的 化学性质不稳定 C、本品是药酶诱导剂 D、给药方法不正确 E、 给药剂量不正确8、为促进巴比妥类药的排泄,可采取 A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口服硫酸镁导泻 C、静脉滴注硫 酸镁 D、口服大剂量vit C E、肌注阿托品 9、巴比妥类药中毒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C A、肾功能衰竭 B、

心律失常 C、呼吸抑制 D、过敏性休克 E、严重肝损害 10、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是 D A、地西泮 B、丙咪嗪 C、阿米替林 D、氯丙嗪 E 碳酸锂 11、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是 D A、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E、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的作用12、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E A、镇静作用,显效较快 B、用药时可出现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C、抗精神病作用显效慢, D、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呕吐疗效较好 E、对晕动性呕吐疗效最好13、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B A、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使体温降至37度 C、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D、使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E、有阻断外周α受体的作用14、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D A、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B、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出现不随意运动 C、氯丙嗪能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D、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多巴胺治疗E、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中枢抗胆碱药治疗15、以下哪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B A、体位性低血压 B、外周神经炎 C、内分泌紊乱 D、肝损害 E、过敏反应 16、氯丙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什么药抢救 D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突触: 3、运动终板: 4、运动单位: 5、牵张反射 6、脊休克: 7、强化: 8、突触后电位 ; 9、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抑制 二、判断题 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 … 三、选择题 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 B、突触小体中;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 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 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钠离子; B、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精细操作受影响 B.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C.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D.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E.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2.应用巴比妥类所出现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长期应用会产生身体依赖性 B. 酸化尿液会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C. 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可加速自身代谢 D. 苯巴比妥的量效曲线比地西泮要陡 E. 大剂量的巴比妥类对中枢抑制程度远比苯二氮卓类要深 3.对惊厥治疗无效的药物是 A. 苯巴比妥 B. 地西泮 C. 氯硝西泮 D. 口服硫酸镁 E. 注射硫酸镁 4.下列不属于吗啡的临床用途的是0 A. 急性锐痛 B. 心源性哮喘 C. 急消耗性腹泻 D. 麻醉前给药 E. 慢消耗性腹泻 5.下列对阿斯匹林水杨酸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造成的 B. 表现为头痛, 恶心, 呕吐, 耳鸣,视力减退 C. 对阿司匹林敏感者容易出现 D. 一旦出现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E. 一旦出现可用氯化钾解救 6.下列药效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 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吗啡、度冷丁 B. 二氢埃托啡、吗啡、芬太尼、度冷丁 C. 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度冷丁、吗啡 D. 芬太尼、吗啡、度冷丁、二氢埃托啡 E. 度冷丁、吗啡、二氢埃托啡、芬太尼 7.吗啡呼吸抑制作用的机制为 A. 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B.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C.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D.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E. 激动κ受体

8.可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障碍的维生素是 A. VA B. VB1 C. VB2 D. VE E. VK 9.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机理是 A. 阻断脑内胆碱受体 B.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通路的爸爸受体 C. 激动脑内胆碱受体 D. 激动脑内阿片受体 E. 激动网状结构的α受体 10.下列对布洛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解热作用 B. 具有抗炎作用 C. 抗血小板聚集 D. 胃肠道反应严重 E.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1.用的吗啡和海洛因所致的药物依赖脱毒治疗时重要的替代药是 A. 哌替啶 B. 二氢埃托啡 C. 美沙酮 D. 安那度 E. 强痛定 12.左旋多巴对何种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无效 A. 地西泮 B. 扑米酮 C. 氯丙嗪 D. 丙咪嗪 E. 尼可刹米 1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机制为 A. 抑制外周PG合成 B. 抑制中枢PG合成 C. 抑制中枢IL-1合成 D. 抑制外周IL-1合成 E. 以上都不是 14.左旋多巴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不良症状无效是因为 A. 药物阻断阿片受体 B. 药物阻断M受体 C. 药物激动阿片受体 D. 药物阻断多巴受体 E. 药物激动多巴受体 15.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 A. 激动中枢内的多巴受体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对体内功能起主导调节的系统,是最重要的整合性功能。人类神经系统分为中枢和外周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的系统,主要整合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的信息,同时产生思维和情感以及发出相应的信息以调节机体的活动;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和神经纤维,传入神经为中枢提供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的信息,传出神经则将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至效应器以调节其功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体内各种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协调为统一的整体,以适应内、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本章在介绍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阐述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种感觉和运动的调节以及脑的高级功能。下看具体内容 第一节总论 一、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神经系统的意义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机构。大家知道机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活动与生存的,这就需要组成机体的各系统、器官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如人体在运动时,不仅有关肌群它的舒缩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配合得很恰当,而此时,肌肉的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供给肌肉更多的养料、O2,带走CO2,同时心脏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推动更多的血流和加速气体交换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配合着肌肉的活动,而这种协调的配合,就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整合实现的。故神经系统在体内起管理主导作用。 再一方面神经系统随着动物的进化而发生和发展的。这点同学们前面学习动物学是清楚的。如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海绵)没有神经系统,后随动物的进化,动物体内逐渐发生了神经组织,如腔肠动物(水螅),体内就开始分化出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交织成神经网。这是神经系统的起源,随动物的进化神经细胞集中在头端形成神经节,如扁形动物涡虫。神经节数目增多,形成神经链,如环节动物蚯蚓。神经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到脊椎动物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且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分化,到哺乳类动物出现了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而且哺乳类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大脑皮层遮盖了脑的其他部分,神经细胞的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大脑表面上出现许多沟、裂和回,这就大大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神经系统演变过程:水螅神经网→神经节→神经链→管状神经系统→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由此表明神经系统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机体调节机能自脑的低级部位向大脑皮层高度集中这一进化过程称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分类 抗痛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癫痫药中枢兴奋药抗帕金森病药抗重症肌无力药 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镇静催眠药及抗惊厥 药 ·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 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市场分析] 对制药行业来说,年销售规模达到650亿美元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或许是最具挑战性,同时又是回报最丰厚的长市场之一。快速增的CNS药物市场中,仍有许多尚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对那些已经积极介入或正在考虑介入该市场的制药公司来说,CNS药物市场无疑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蛋糕"。 1.抗抑郁药市场已趋成熟。据估计,全球遭受抑郁症的侵袭的人口超过1.21亿。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们失去生活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CNS药物市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抑郁症药物市场。美国每年需要为抑郁症付出大约440亿美元。2004年,抗抑郁药市场的全球销售额达到15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抗抑郁药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今后6年里,许多知名的品牌药将面临专利失效。 2.抗老年期痴呆(AD)药市场潜力可期。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大量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为抗老年性痴呆(AD)药物市场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自药物Aricept(盐酸多奈哌齐)于1996年推向市场以来,抗AD药物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在过去3年中,抗AD药物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年均19%的增长速度。在神经退化性药物市场上,脑代谢药或抗AD药物是最大的用药领域之一,占该市场全球销售额的31%。2004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CNS药物总销售额的5%。 3.多发性硬化症(MS)尚缺特效药物。据统计,美国有超过35万人、全球有300万人患多发性硬化症MS。然而,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存在着不确定性,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更高。目前还没有能治愈MS的药物。尽管改善MS症状的药物为数不少,不过许多病人(30%)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不会作出反应,并且继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PMS)一致几乎无法用现有的药物进行治疗。 4.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药物突飞猛进。据统计,2000年,全球有400万~500万人(主要是儿童)被诊断出患有ADHD,其中75%~85%的人使用精神兴奋药进行治疗。2004年,ADHD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4亿美元。从销售额来看,它目前是CNS药物市场上的第9大领域,但却以40%的年增长率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ADHD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33亿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接受治疗的新病人(尤其是患ADHD的成年人)人数在扩大,新制剂的推出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新类型的药物正处在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

(整理)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第5颈髓平对()( 2.0分) A.第5颈椎 B.第4颈椎 C.第3颈椎 D.第6颈椎 E.无上述情况 2. 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A.是前角中的小型神经元 B.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C.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D.主要参加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 E.以上都不是 3.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起源于()(2.0分) A.后角边缘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中间外侧核 E.脊神经节 4. 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2.0分)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滑车神经

E.展神经 5. 内侧丘系()(2.0分) 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 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 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 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束 6. 皮质脊髓侧束()(2.0分) A.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B.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C.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D.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无上述情况 7. 顶盖前区参与()(2.0分) A.痛觉反射 B.听觉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角膜反射 E.触觉反射 8. 中脑内有()(2.0分) A.红核 B.面神经核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孤束核 E.展神经核 9. 有关网状结构的描述,哪项错误()(2.0分) A.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脊髓也有网状结构 D.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一个重要整合结构 10. 延髓橄榄背外侧的沟内的三对脑神经根由上而下依次是()(2.0分) A.第Ⅷ、IX、X对 B.第X、IX、Ⅷ对 C.第IX、X、XI对 D.第XI、X、IX对 E.第X、XI、XII对 11. 下列核团中,属于脑神经核团的是()(2.0分) A.薄束核 B.楔束核 C.疑核 D.红核 E.黑质 12. 动眼神经副核为()(2.0分)

中枢神经系统记忆口诀

中枢神经系统记忆口诀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虽难记,区分开来好记忆,中枢包括脑脊髓,脑居颅腔脊椎管。 安全问题有保障,脑脊神经属周围,脑神经,十二对,出入颅腔日夜忙, 主要分布头颈部,部分支配胸腹脏,脊神经,三十一,主要分布躯四肢, 周围分布躯内脏,感觉运动常相依。 脊髓的位臵与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平大孔延髓连,成人下端平腰一,前后略扁圆柱形。 末管变细称圆锥,全长粗细不均匀,上颈下腰两膨大,膨大内部细胞多。 表面六条纵行沟,前裂后沟要记清,前后外侧沟成对,前根后根侧沟附。 八十二,五五一,脊髓节段三十一,圆锥下端连终丝,终丝下端止尾骨。 腰骶尾部脊神经,丝周缠绕成马尾,临床穿刺腰棘间,脊髓损伤可避免。 脊髓节段与椎管的对应关系 脊髓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三十一,颈八胸十二五五一,椎骨共计二十六。

节椎名同位不一,颈节一四大致同,颈五胸四减去一,中胸减二下减三, 腰节平胸十十二,骶尾两节对腰一,脊髓病变麻醉平,定位诊断有据依。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结构两部分,中央灰质周围白。纵切灰质三根柱,横切灰质似蝶舞。 前角运动后角感,后角核团属联络,中间侧角腰自主,胸一腰二骶二四。 侧角交感副交感,脊髓灰质前角中,运动细胞分两种,体积大小不相等。 功能完全不相同,大者支配骨骼肌,运动躯干与四肢;小者调节肌张力, 颈腰膨大分两群,内群支配躯干颈,外群支配四肢肌,后者仅见膨大处。 根据表面沟裂分,白质分成三个索,上行感觉下运动,薄楔在后深感觉。 躯干四肢同侧伴,肌腱关节本体感,位臵运动震感觉,皮肤精细之触觉。 后索病变不能全,闭目位臵确定难,外侧前索是混合,皮质脊髓管运动。 脊髓丘脑浅感觉,红核脊髓交叉下,屈肌兴奋红有关,前庭脊髓未交叉。 到达腰骶丝方尽,兴奋躯干肢伸肌,脊髓完全横断后,断面以下感觉无。 运动反射均消失,脊髓休克临床称,数周乃至数月后,各种反射渐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

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 中枢NS 灰质、白质 皮质、髓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周围NS 神经节神经 1腰椎体下缘。 脊髓节段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第1—第4颈椎(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第3—第6胸椎(高二) 第9—第12胸节第6—第9胸椎(高三) 第1—第5腰节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 )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终止: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 脑干外形 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 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②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③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④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⑤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⑥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 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结构 躯体运动核(柱) 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传入纤维:接受对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习题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的药物 1.局麻药的作用机理是(B) A.阻止Ca2+内流 B.阻止Na+内流 C.阻止K+外流 D.阻止Cl-内流 E.降低静息膜电位 2.普鲁卡因不宜用于(C) A.蛛网膜下腔麻醉 B.浸润麻醉 C.表面麻醉 D.传导麻醉 E.硬膜外麻醉 3.地西泮的适应症不包括(E ) A.焦虑症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4.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是(C ) A.硫喷妥钠 B.苯妥英钠 C.地西泮 D.戊巴比妥钠 E.水合氯醛 5.氯丙嗪抗精神病的作用机理是( A ) A.阻断中枢α受体 B.阻断中枢β受体 C.阻断中枢D2受体 D.阻断中枢5-HT受体 E.阻断中枢H1受体 6.小剂量氯丙嗪产生镇吐作用的机理是(D ) A.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B.抑制大脑皮层 C.阻断胃粘膜感受器 D.阻断CTZ的D2受体 E.抑制中枢胆碱能神经 7.治疗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宜选用( C )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异丙肾

上腺素 8.长期使用氯丙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C ) A.体位性低血压 B.过敏反应 C.锥体外系反应 D.内分泌紊乱 E.消化道症状 9.吗啡的镇痛作用机理是( B ) A.阻断阿片受体 B.激动阿片受体 C.抑制中枢PG 合成 D.抑制外周PG合成 E.以上均不是 10.阿片受体的拮抗剂为( D ) A.二氢埃托啡 B.哌替啶 C.吗啡 D.纳洛酮 E.曲马朵 11.哌替啶的特点是( A ) A.成瘾性比吗啡小 B.镇痛作用比吗啡强 C.持续时间比吗啡长 D.等效镇痛剂量时抑制呼吸比吗啡弱 E.大剂量也不引起支气管收缩 12.治疗心源性哮喘宜用( D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吗啡 E.多巴胺 13.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理主要是( C ) A.抑制外周PG合成 B.抑制内热原的释放 C.抑制中枢PG合成 D.抑制缓激肽的生成 E.灭活外热原 1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理是( B ) A.直接对抗血小板聚集 B.抑制血小板中TXA2的合成 C.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什么 我们可能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还不是很了解吧,中枢神经系统对我们的整个身体起着协调的作用,平衡些我们所做出来的肢体动作及语言输出,可以说中枢神经系统是我们整个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我们整个人的身体以及大脑也就不能正常工作,可能大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比较感兴趣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什么吧! 包括: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

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二、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和位于的。前者又分为、、、、 和六大部分。 2、脊髓与上肢神经相连的区段形成,与下肢神经相连的区段形成,后者向下逐渐变细,称为。成人脊髓下端约平齐,末端再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 3、脊髓表面有数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前外侧和后外侧还有2对左右对称的和。 4、脊髓的颈段有节,胸段有节,腰段有节,骶段有节,尾段有节。 5、在横切面上脊髓灰质后部突出称,前部突出并扩大称。两者之间的部分为,在胸和上腰段脊髓,此部向外侧突出成为。 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经根由沟走出脊髓,支配。 7、脊髓侧角细胞就是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根走出脊髓;在骶髓2—4节相当于侧角的位置有核。 8、在脊髓白质中,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后外侧沟与后正中之间为;灰质连合前方横过中线的纤维称为,紧贴灰质周缘,起自脊髓止于脊髓的较短距离的纤维称为。 9、薄束位于脊髓的,由节段细胞的中枢突构成,上行到延髓止于;楔束位于脊髓的,由节段细胞的中枢突构成,上行到延髓止于,传导同侧肢体的和冲动。 10、脊髓白质的纤维束中,传导温度觉和痛觉冲动的是束,传导粗略触觉冲动的是束,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是束和束,传导本体冲动到小脑的是束和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是束,参与视觉和听觉防御反射的是,参与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是束。 11、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连接两侧脊髓灰质的部分称为;在灰质前连合前方,有纤维越边,称为;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称为。

12、脊髓灰质由大量神经元组成,从横切面上看,各种类型的神经元常聚集成簇,有的界限较清楚称为;在纵切面上,这些细胞群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致,纵贯成。13、依据对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研究,将脊髓灰质自背侧向腹侧划分为十个板层。其中胶状质位于、胸核位于、前角运动核位于。 14、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两种,其中大型的为,纤维支配;小型细胞为,支配。 15、脊髓后索中的长距离纤维束有束和束。脊髓后索损伤后病人出现伤面水平以下 和(功能)丧失。 16、前角运动神经元内侧群支配。这些细胞接受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17、脊髓牵张反射属于两个神经元构成的,感受器是;屈曲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至少要有个神经元参加。 18、在临床上常凭借受伤椎骨位置推算成年人脊髓受损的节段,其中脊髓C1至C4与 ________相对应、下胸髓与相对应、腰髓约与相对应、骶髓和尾髓约平对。 19、成人脊髓圆锥末端平对,临床上常选择或(部位)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引流脑脊液或注射麻醉药物。 20、脊髓灰质Ⅶ层面积最大,占据,其中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其;与内脏感觉有关的核团称为,位于其。 (二)单项选择题 1、脊髓 A、粗细较均匀 B、中央管向下为盲端 C、无明显的分节 D、直接被脑脊液包围、与椎管等长 2、对脊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脊神经前、后支直接相连 B、前正中裂有脊神经前根附着 C、附着7对颈神经根 D、在第1腰椎以上做腰椎穿刺时可能被损伤 E、脊髓圆锥平第三腰椎体 3、成人脊髓圆锥平 A、第1骶椎体下缘 B、第1腰椎体下缘 C、第2腰椎体下缘 D、第12胸椎体下缘 E、尾椎前 4、对脊髓膨大的描述,正确的是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目前,世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总值大约有44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医药市场的15%。美国市场拥有世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二。从治疗水平上来讲,3个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包括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合计占这个总市场的85%。 全球销售额领先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是用于抑郁症的,每种药品的销售额高于20亿美元。紧接其后的两种销售最佳的药品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癫痫、偏头痛、多发性硬化和焦虑等适应症由销售额领先的10种药品覆盖。多数大公司至少涉及一个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同时也趋向于涉及与年龄有关的治疗种类中。 对于具有较高销售额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占该公司总销售额的六分之一或一半。然而仅有六家公司有4种或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列入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处方药行列。另外,有5种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药品的专利将于2002年在美国到期。 在主要的市场,老年人口的总百分比将会明显地增长,早老性痴呆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地增长,它也是改进药品和治疗战略必须优先考虑的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流行正在稳定地增加,对控制疾病的药物需求也正在增加,特别是一些主要的疾病,如抑郁症、精神病和激动的合并症。 在下一个十年中,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将要继续扩大。该市场的扩大有两个主要原因:患者和医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了解的改进,以及对构成能够改进治疗这些疾病的神经药理机理的较好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的三个主要领域包括:抗抑郁症药物、凭处方出售的止痛药品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领域。预计在下一个5年中,将有10种产品迅速进入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大多数的新抗精神分裂治疗剂是口服吸收配方产品。预计抗癫痫药物市场在未来的几年中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到2005年,将会有另外的l 5种产品进入市场。在开发中具有最少量产品的市场是肥胖和睡眠紊乱用药。在过去的几年中,处方止痛药物市场已稳定地增长。目前有35种以上用于控制疼痛的药品处于开发之中。 1.2010年抗抑郁焦虑药物市场预测 抗抑郁和焦虑药物市场占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的最大份额,大约为44%,接近200亿美元。去年该市场已增长了大约14%。抑郁症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还不确切,但是美国国家疾病协会报告:17%的美国人在他们一生中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去年一年里,10%的美国人发作该病。抑郁症患者常常继续患上另一种精神病,特别是焦虑症和酗酒。 该市场销售的增长通过较新药品如Paxil(葛兰素史克),ZoloFt(辉瑞)、Celexa(Forest Laboratories)和EFFexor(惠氏)来维持市场销售能力。此外,对这些药品扩增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一般的焦虑症、恐慌、强迫观念、行为紊乱和外伤后紧张等病)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发展的潜力。 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需要诊断和治疗人群的增加,抗抑郁药市场的销售额将从目前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选修) 1、解热镇痛药按结构分类可分成(单项选择) A.水杨酸类、苯胺类、芳酸类B.芳酸类、水杨酸类、吡唑酮类C.巴比妥类、水杨酸类、芳酸类D.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苯胺类 2、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单项选择)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 吗啡 3、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单项选择)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 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4、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单项选择) A.苯巴比妥 B.甲丙氨酯 C.地西泮 D.盐酸氯丙嗪 E.苯妥英 钠 5、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单项选择)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6、盐酸吗啡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单项选择)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E. 五个 7、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为(单项选择) A.阿米替林B.卡马西平C.氯氮平D.异丙烟肼E.舍曲林 8、为超短效的巴比妥类药物是(单项选择)

A.奋乃静 B.艾司唑仑 C.氟哌啶醇 D.硫喷妥钠 E.氟西汀 9、结构上不含杂环的镇痛药是(单项选择) A.盐酸吗啡 B.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菲 D.盐酸美沙酮 E.苯噻啶 10、为广谱抗癫痫药,多用于其他抗癫痫药无效的各型癫痫的是(单项选择) A.丙戊酸钠 B.苯妥英钠 C.唑吡坦 D.舒必利 E.阿米替林 11、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单项选择)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12、巴比妥类药物的药效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单项选择) A.脂溶性 B.电子密度分布 C.水中溶解度 D.分子量 E.立体因素 13、巴比妥类药物有水解性,是因为具有(单项选择) A.酯结构B.酰胺结构C.醚结构D.氨基甲酸酯结构E.酰肼结构 14、指出下列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单项选择) A.吗啡是两性化合物 B.吗啡的氧化产物为双吗啡 C.吗啡结构中有甲 氧基 D.天然吗啡为左旋性 E.吗啡结构中含哌嗪环 15、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A.在发现其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其具有抗组胺作用,故成为三环类抗组胺药物的先导化合物B.大剂量可应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 C.2位引入供电基,有利于优势构象的形成D.与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